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体 面
邢庆杰
韩六子原是郊区的农民,因为扩城占了他们村的地,他无地可种了,做大生意又没本钱,所以就试着在路边摆了个卖羊杂汤的摊子。
韩六子家世代都是种地的,他见了城里人就有些自卑。他知道,那些天天来这儿喝羊杂汤的人都是有些身份的。韩六子算过一个账,如果一个人每天早上喝一碗羊杂汤、吃两个火烧,那他一个月的早饭钱就接近100元钱,再加上中午饭和晚上饭,那他一个月的饭钱就是四五百元,再加上养家糊口什么的,那得挣多少钱才够呀!所以,他知道,那些做小生意的和每月挣几百块钱的工人,是不可能天天喝羊杂汤的。凡天天来这儿的,不是在高薪单位上班,就是在做大生意。所以,韩六子对来的每一个人,都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客人来了,刚坐下,他就会将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端过来,躬着腰给客人放在矮桌子上,然后脸上堆着谦卑的笑说,料子自己放,怎么对口怎么调,要加汤,招呼一声就行!
每天,韩六子从早晨鸡叫起,一直忙到掌灯才收摊。这十几个钟头,他几乎一刻不停地穿梭在十几张矮桌的夹缝里,为客人加汤、送火烧。有客人说,韩六子,你就不能歇会儿吗?累不累呀?韩六子就笑笑说,咳,累啥呀?比种地轻松多了。
韩六子的羊杂汤实惠又好喝。那汤,全是头天晚上用羊腿骨和大梁骨通宵熬的,又香又稠;那羊杂,全是头一天的新鲜货,提前用大料炖得烂烂的,第二天用羊汤一热,那个香,隔老远就闻得见。凡是卖羊杂汤的,大都有两个毛病:一是在汤上做手脚,少熬,节省羊骨头钱和炭火钱,到时候一看人多,就往里加水,来得晚的往往只能喝清汤;二是在羊杂上做手脚,羊杂贵,就往里掺牛杂,多掺那些最便宜的牛肺。这种事韩六子从来不干,所以他的羊杂汤就和别人的不是一个味儿,再加上他的谦卑和热情,生意就越来越好了。
后来,韩六子一个人怎么也忙不过来了,就开始雇小工,一个两个,一直发展到了6个,才勉强喘过气来。按一般人的理解,一个卖羊杂汤的能挣多少钱?说了您别不信,你可以算一算,6个人从早上天麻麻亮就开始往桌子上端汤,一直端到万家灯火,这得端多少碗?几年下来,了不得了,韩六子发了。
韩六子先在一个新建的小区里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房子,后来觉得钱还是有点儿多,正赶上流行买私车,就买了一辆“本田”,还利用业余时间考了个驾照。开上私家车后的韩六子,觉得自己卖羊杂汤的那套行头和车太不协调了,就又置办了“红豆”衬衣、“新郎”西服和“红蜻蜓”皮鞋。这么一装扮,韩六子就整个儿换成大款模样了。
韩六子的心理慢慢地也有了变化。他发觉,来他这儿喝羊杂汤的,其实也没有几个能比他有钱的,无非是单位好点儿,工资高点儿;干生意的,也不是什么发大财的,这从他们的交通工具上就看得出来。他们大多数是骑摩托车、电动车和自行车来的,也有几个开车来的,车的档次也不如韩六子的“本田”。
这样一想,韩六子怎么也不愿意再冲他们露出那种谦卑的笑了,更不愿意躬着个腰挨个儿给他们加汤了,他想:凭什么我伺候你?我比你们有钱哪!这年头,钱就是体面呀!
韩六子不干了。他把羊杂汤摊子交给了他的几个伙计,自己躲清闲去了。
韩六子开着他的“本田”,整日里游山玩水,和一帮朋友出入歌厅酒楼,过得好不潇洒。
这样过了大约半年的时间,韩六子的积蓄花得就差不多了。这时候,他的那个卖羊杂汤的摊子,由于那几个伙计偷工减料,很快就黄了摊子。
这时候的韩六子,根本不可能再卖羊杂汤了,那多掉份儿。要做生意,也得做体面一些的生意。他的一位朋友极力撺掇他炒股票,又体面又赚钱。他便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贷了款炒股。一入市,他就搞大动作,几天的时间就把20多万元钱全套进去了。后来,他卖了车,又向朋友借了钱,再炒,结果又被套住了,他哪有炒股的经验呀!
韩六子重新沦为一无所有的穷光蛋,还负上了不大不小的一笔债,他再一次走投无路了。怎么办?他惟一有把握赚钱的生意,还是卖羊杂汤。
韩六子的羊杂汤摊子重新摆上了,同时摆上的,还有他那一脸谦卑的笑。
(选自《善良的回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中“韩六子家世代都是种地的”一句话既交待了韩六子的家族背景,又与下文韩六子的性格转变形成强烈反差。
B.韩六子羊杂汤店生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勤劳朴实,态度谦恭,服务周到,价格实惠。
C.韩六子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一个人物,他的身上汇合了很多人的心理和性格片段,这一形象具有普遍化的价值意义。
D.小说作者合理安排故事情节,在结构上,撷取生活片段,精妙地勾勒出主人公主要的心灵轨迹;语言上,通俗却不庸俗,朴实却不平淡。
E.小说主要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以及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韩六子的形象,突显出了个性化的性格特征。
【小题2】文中多次出现“谦卑的笑”,请简要概括其作用。(4分)
【小题3】有人认为韩六子“朴实热情”。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小题4】结合文章主旨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题目“体面”的理解。(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3: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5分)
吴恩裕:“歪打正着”的红学家
王 坚
提起吴恩裕先生(1909-1979),很多人就会想到他的著名红学家身份。然而不为人知的是,这位“海归”政治学博士从事的老本行、最为心仪的研究对象,并非红学,而是钻研了多年的拥有骄人成绩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他后来一直想从红学中抽身回来,重新做他的老本行。“文革”后,他确实得到了机会,可惜的是,最后他却终究未能回到这片园地。别人称他为“红学家”,他只是多次自嘲:“这也算是‘歪打正着’吧!”
1933年,吴恩裕从清华大学哲学系毕业。1936年,他考取公费留学生,留学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吴恩裕的导师拉斯基教授,是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不但指导他完成论文,还关心他的生活、职业前途等。他在拉斯基指导下完成的博士论文《马克思的哲学、伦理和政治思想》,被拉斯基誉为“我迄今见到的最短的、最好的论文之一”。1939年,他取得博士学位,拉斯基愿意为他推荐出版博士论文,并介绍他去美国任职。然而,吴恩裕却决定回国。
回国后,他在重庆中央大学、北京大学等校讲授西方政治思想史,编写讲义,并著有多部政治思想学著作。正当壮年的他意气风发,一边从事研究,一边又试图以其所学,为中国的民主宪政出力。他在当时著名的《观察》周刊、《世纪评论》《东方杂志》上发表政治学专论。
1952年政治学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吴恩裕作为从业者之一,显然受影响。这是他离开政治思想,“躲”进“红楼”的时代大背景。然而,除此之外,他做这样的选择,与他个人遭遇的不顺也不无关系。随着院系调整,他由北京大学调到北京政法学院,从事这门课的教学研究的条件大不如前。作为政治学巨擘拉斯基的弟子,他不免有一点点心高气傲,这对他当时的处境而言并不利。
他曾经被暗中栽上“对组织不满”“有反动言论、反动活动和反动著作”等莫须有的罪名。1958年,他个人被宣布为“个人名利思想的典型”“资产阶级白专道路的代表”,他的文章《论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也受到批判。他曾经有过机会去做他的老本行,除人民大学想调他外,北京大学三次通过组织手续,要调他去担任专职或兼职教授。但是,他所在的学校却拒绝批准。对此,吴恩裕只得徒唤奈何。
吴恩裕在《曹雪芹丛考·自序》中有过这样的交代:《红楼梦》一书,他年轻时就读过,但兴趣并不大;只是王国维、胡适对曹雪芹的考证,才引起过他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变化,自己三十多年从事的专业不能继续做了,心情的苦闷可想而知。恰好,那时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相继出版,它们引发了自己年轻时曾经有过的对曹雪芹的兴趣——于是,从1954年起,就下决心写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曹雪芹传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恩裕在干校期间,尽管一只眼睛失去了光明,但仍以熠熠生辉的目光,不光在拨弄那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残编断简时常有惊人发现;更有意地注重实地考察,收集各种流落民间的蛛丝马迹,以期从中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各种陈年往事。后者,也正是吴恩裕治红学的独特之处。他珍视口头传说,北京西郊的香山,江南各地,都有他为实地考察和体验而留下的脚印。他跑野外、搜资料,勤奋读书,他考证出很多曹雪芹新的生平资料,其中不少有实物为证。他所用的方法和结论,或许到现在仍有人不断质疑,如周汝昌就这样说他:“恩裕兄为探研雪芹,一腔热诚,全力以赴,世无第二人。因心太切,意太痴,遂为妄人所乘,将伪造‘资料’向他‘炫示’,吊他的胃口。他太天真,识辨力又不足,一概深信不疑,又不喜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他对于红学界的贡献与影响,却是公认的。
研究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同行徐大同说:“我去吴先生家拜访近十次,每次谈得最多的,都是西方政治思想史。在吴先生心目中,政治思想史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他在做不了老本行的情况下,没有一味地悲哀叹气,而是另辟蹊径,进入一个对他来讲属于全新的研究领域,从头开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值得佩服的。他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开拓,体现出一个学者应有的本色。”
(《名人传记》2012年第3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E.文章结尾引用徐先生的话,表明吴恩裕对政治思想史老本行的热爱,又能在新领域成果突出,表现了一位学者孜孜以求、开拓进取的崇高品质。
A.吴恩裕是一个“特殊的红学家”,因为在1949年以前,吴恩裕本来是一个成名已久的政治学家,而且发表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学专论。
B.从政治学家到红学家,吴恩裕的这种奇特经历,使读者感到了他的某种无奈,看到了他的苦闷,但同时也看到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开拓。
C.红学是他不得已之下的一种寄托,他却能把它经营成为自己的一种事业。他说“歪打正着”,含有自嘲,更主要的是含有比别人幸运的因素。
D.他研究红学的方法和结论,一直有人在质疑否定,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就认为他太天真,识辨力不足,又不听友人忠直之言,于是在学术上受到损伤。
【小题2】根据文意,请简要概括吴恩裕由政治学转向“红学”研究的原因。(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吴恩裕在“红学”研究方面有哪些贡献和影响?请简要说明。(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有人认为吴恩裕更适合研究哲学和政治学,有人认为他更适合研究“红学”。请结合文中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杏花雨
刘庆邦
安子君带女儿从北京回老家过春节,一进院子就看到满树花苞的那颗杏树了。走到树下,仰脸把数不清的花苞苞欣赏了一下。每粒花苞都毛茸茸的,花苞的顶端都露出了一点胭脂色。胭脂一点报消息,一场春雨后,定当是满树杏花嫣然开放。等到辞家北上时,杏花已经开了一朵,两朵,三朵。春雨如愁,杏花带雨,她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京的列车。
在行进的列车上,安子君收到了董云声的一条短信:子君,我爸去世了!安子君看了短信,没回。一会儿,董云声又发了一条短信:我心里好难过,你安慰安慰我吧!握着电话,安子君好一会儿才回了短信,除了节哀之类的话,还有一句:谁的孝谁戴,我帮不了你。
安子君和女儿在北京租住的是一间高层居民楼的地下室。地下室出口不远处花坛一角,也有一棵杏树,正含苞欲放。北京在长城边,杏花就开得迟一些。她在老家赏过了杏花雨,在北京还可以再欣赏一次。
晚上,安子君突然接到董云声的电话,说希望她能跟他一块儿回一趟老家,为他爸爸送葬。安子君冷冷地说:“那不可能,我算老几?”她这么说,是因为一年前他们就已经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你实在不愿意回去也可以,那我要带董泉回去见她爷爷最后一面。”安子君生气了:“亏你想得出来!你要弄清楚:董泉的法定监护人是我,是安子君,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想到女儿在身边,安子君压低了声音拿着电话往地下室出口走。但是安子君听出电话里董云声的声音不大对劲,有回声。带着疑问,她往小花坛那边看了一眼,见花坛一角的杏树下立着一个人,也在打电话。仔细一看,那人正是董云声!
当晚,不知董云声对安子君说了什么,给了什么样的许诺,反正安子君松了口,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董泉,随董云声到董云声的老家去奔丧。
董云声刚到老家,哥哥、嫂子、姐姐、妹妹等迎上来,很快为他们穿上了孝服,戴上了孝帽,扎上了孝带。此时,安子君头脑十分清醒,知道自己已经不是董家的儿媳妇,不过是勉强配合一下董云声。
董云声跪在床前,叫了一声“爹”,就哭了起来。他双膝跪地,双手支地,连头也抵在水泥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但是,安子君发现,董云声浑身哆嗦,号啕失声,泪水奔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悲痛能力和悲痛能量。
其实,董云声也听见了自己的哭声。这哭声似乎给了他进一步哭的动力。他在为苦命的爸爸痛哭的同时,也在哭自己。大学毕业他去了北京,在网上他网住了美丽的安子君。成家后的他踌躇满志:要在北京买房买车,让心爱的子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生下女儿董泉后,他们的收入接受考验,生活一天天往“低处”走。安子君对他的热情也开始降低。有一次,因他嫌安子君买的一样东西太贵了,安子君就跟他翻了脸,提出和他分手。一次两次,此后安子君像是把分手的话挂到了嘴边,越来越频繁。董云声脸上一挂二挂挂不住,一气之下,就把离婚书签了。之后,董云声到了银川,在一家快递公司当快递员。他每天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吃饭无保障,常常是泡面充饥。.董云声从没有这样哭过,自己这么拼,最后却连妻儿都保不住。这让他彻底放开了,直哭得惊天地、泣鬼神。
董泉被吓坏了,吓得也哇哇大哭。安子君心疼坏了:董泉,董泉,别怕!妈妈在这里!这样劝着女儿,她膝盖一酸,不知不觉就跪了下来。一跪下来,她就加入了与董云声、董泉的合哭。
安子君与董云声的爸爸谈不上有多少感情,她只是为自己哭。高中毕业后,长相出众的她从老家农村漂泊到了北京。她拒绝上司的那个矮个子阔少的追求,选准了网上这个一表人才、英语溜熟的潜力股,然后满脸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再然后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但当浪漫和艺术的想法,触碰到柴米油盐时,每天进出地下室时,安子君开始扛不住了。京华的物质世界使安子君炫目,同事们开始为安子君惋惜。离婚后,别人介绍了一个北京户口的男人,交往没多久,就开始一次次跟安子君借钱。男子借一次钱不够,过了不几天,又跟安子君借钱,至少要借一万。安子君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安子君心里委屈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发芽时机,这芽一发就是爆发,疯长,一发而不可收。
一些围观的人议论纷纷:老三媳妇儿真是有孝心哪,老三两口子真不错啊!安子君听到了别人对她的评价,悲上加悲,哭得更深远,更广阔。
回到北京,一场春雨后,地下室门口杏花开满一树。安子君正在静静欣赏时,董云声发来一则短信邀请:“五一”放长假时到银川游一游。
安子君眼眶一热,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到时候再说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董云声在父亲死后两次发短信给安子君,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安子君重新修复婚姻关系。
B.二人已经离婚,不应该再有什么瓜葛,所以安子君态度明确地拒绝董云声接女儿回家的要求。
C.安子君是为自己而哭,围观者却评价她有孝心,自己的婚姻生活经历与别人的不理解,让她感到十分伤心,所以哭得更加悲切动人。
D.对董云声从冷漠到勉强答应到增进理解,到最后回短信,写出了安子君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能力提升。
E.小说中的年轻人在处理婚姻关系上有些感情用事,缺少包容;小说写出了年轻人在都市打拼的窘迫与困惑。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杏花开放,就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董云声和安子君在哭丧时的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安子君收到邀请短信后,“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结合小说,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小题。
材料一 我国是诗歌大国,不仅有悠久的诗歌文化,而且有极为成熟系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加速现代化进程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在沈阳师范大学进行了专题调查,从调查情况看,至少可以说明以下问题:
一、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因为从总数看,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而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报刊发表的多是新诗,但表示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
二、尽管喜爱古典诗词的学生很多,但了解诗词、能写诗词的学生并不多。从阅读量来说,自认为量较大的只占4%,绝大多数学生自认为阅读量一般,占总人数的78%,甚至有许多学生几乎不读古典诗词,这些人比例高达18%。而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相信在这些自认为能写的学生中,多半未必精熟格律和技巧,只是爱好罢了。因而,如何使青年学生更多地接触古典诗词,是很迫切的任务。
三、从调查情况可知,理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爱好、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全面超过文科学生。如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只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只占81%。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差距悬殊。
四、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朗诵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如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而最喜爱的作品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与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有密切关系。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学生们对屈原熟悉的却极少。
调查显示,对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但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那么强烈。如自认为根本没有课外阅读量的学生高达18%,关心开设相关课程的,也只占少数。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等《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二 诗词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学生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这个时代的诱惑实在太多了,诗词正离年轻人的生活越来越远。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远离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足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文化和艺术的享受其实仍然有限。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这是接下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最艰巨的任务,唯有匹配较高物质生活的文化生活,城市化才算得上成功。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学生最喜爱的诗人有苏轼……”和“学生们对屈原熟悉的却极少”,可知“传统的文本传播影响力逐渐减弱,而借助现代传媒如流行歌曲、朗通会等的影响明显加大”。
B.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当代大学生喜爱古典诗词,且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几乎没有分别,所以说“对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
C.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并非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D.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对中国人来说是植入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84%,但能够写作旧体诗词的学生只占少数。
B.“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59%, 高于喜欢新诗的33%的比例”,这是因为新诗远不如古典诗词精彩。
C.调查者指出, 在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中, 绝大多数未必精熟格律与技巧, 他们只是爱好罢了。
D.从调查情况可知, 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文科生, 所占比例要低于理科生; 苏轼是学生最喜爱的诗人之一。
E. “要真正使古典诗词引起多数大学生的热爱, 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这方面的工作包括在大学开设相关课程。
【小题3】材料一最后一段写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当代青年对古典诗词的热情与求知欲还不那么强烈。”请从材料第二至五段中找出调查者这样说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家米铺
赵长春
(1)三教九流,各有其道。五行八作,各有其味。
(2)赵家米铺,也不过如此,米味儿、糠味儿四时不断。远近走过,即有那种淡香,过于敏感的,甚至啊哟——来个喷嚏,得揉揉鼻子,心里头赞一声,这米,香味冲。
(3)赵家米铺前店后仓。店门正对大街,后仓临河,袁店河。从汉口过来的米船,就在赵家米铺后门处的自家码头停下。青条石,高台阶,长跳板。伙计们背米,跳板悠然,人影晃荡水中。看着这些,赵掌柜也想背上一两包米。
(4)赵掌柜是靠背米起家的。他不只背米,还看老板怎样验米、卖米,包括跟着出去看米、选米。他不多说话,心里头学了不少本事,三十岁从汉口回到袁店河。十年打拼后,就有了这袁店老街上的“赵家米铺”。人们对他有份敬,讲说“赵掌柜背米起家”的故事,来激励自己和别人。
(5)对此,赵掌柜笑笑,在心里。
(6)对于如袁店河急水流淌的日子,赵掌柜也是笑笑。他有一句口头禅:急啥?再急,也得慢慢来。
(7)这句口头禅有深意,是赵掌柜人生经历中的一件总结。那年,他还不是掌柜,还在街头摆摊售米。进了腊月,快小年了,他从南阳贩了一车好米回来,想趁着年关,赚些钱。车是骡拉的,两匹大骡,悬了铜铃,咣咣地响。风急雪猛,过丰山脚下的袁店河老桥时,天色已晚,雪野茫茫。桥头,一老人团卧雪中。他恻隐之心顿起,扶起老人,安放在米车上,绕道去了药铺,给老人看了病,喂了饭。如此一耽误,晚上就歇在了药铺,陪护老人。
(8)也巧,就在当晚,罗汉山上的“红枪会”早已通过骡夫对他下了眼线,准备在袁店河的沙湾里劫他的米车!见他心好,所雇的骡夫对他说了这一心事。骡夫说,“掌柜的,您心好,救人一命啊,也救了您自己……”
(9)赵掌柜就握紧了骡夫的手,“以后,我就雇定你了!”
(10)米铺卖米。大米、小米、香米、糯米、米分等。好米当然是富有人家买去,糙米多是小户人家买的。赵掌柜就坐在柜后,看人流,看伙计量米。量米用升,斗。量时,吆喝,报数。别的不要求,赵掌柜要求升尖、斗满,有赚即可。薄利就多销。如此,来买米的就更多。不少人家成了常客。谁家喜欢什么米,谁家该来买米了,谁家买米的唤什么,赵掌柜都记得清。这也是本事。
(11)还有个本事,是赵家米铺的大本事,别的米铺不干,也不敢干。逢腊月初八,逢五月端午,赵掌柜要开棚舍米。腊八粥、粽子。都用一个特大号的大铁锅。那锅特大,别的不说,熬粥,二百斤大米进去刚盖锅底。煮粽子,能管全袁店镇的人吃。逢这两天,赵家米铺前人满为患,不做生意。腊八就舍粥,为穷人,为要饭的,热气腾腾,粘粘稠稠。端午就煮粽子,头天晚上天一擦黑就上锅,直到端午早上,各色的粽子,摆开,摆在长长扁扁的竹匾里,任人来吃。民国三十年大旱,赵掌柜竟然舍了四个月的粥,从九月到腊月!包括罗汉山的“红枪会”员,也换了衣服,下山喝粥。赵掌柜一视同仁。人人都说好。
(12)谈起赵掌柜的好,还有一件。进入腊月二十三,赵掌柜把好米掺入糙米,还当糙米卖。“过年了,都吃点好米吧。”晚上,在柜上,他看着伙计把一半好米、一半糙米掺匀,随手捻了几粒,在嘴里一嚼,点点头。
(13)——这都是好多年前的事了。解放后,这样那样的运动,有的人要找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站出来,特别是有的人会把自己的孩子叫回去,“啪!”一巴掌,“你吃饱了撑的!没有赵掌柜,也不知道你在哪里?你爹早就饿死了!”
(14)找不到赵掌柜的茬儿,就有人在个晚上,把赵家米铺前的那口大铁锅给砸了,指把厚的铁锅裂纹五六道,就没法熬粥、煮粽子了。其实,已经好几年不用了,那锅锈蚀着,又加上这碎裂,没有用了。袁店老街改造时,大铁锅就被移到了墙角。时间长了,里面长出了一棵槐树。树越长越高,高出了屋檐,高高地看着老街的变化。根越长越粗,竟翻出了锅沿,扎出了缝隙,瘤篱疙瘩着,把铁锅紧紧地抱住,锅与树一体,搬不动,移不走,成了袁店镇的一景!
(15)有景就得有名儿:锅槐。
(16)也有人称为“郭槐”,说是唐朝大将郭子仪来过袁店街,用此树拴过马,人称“郭槐”。瞎扯的。
(17)依我说,赵槐。合适。
【小题1】概括第(2)段赵家米铺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小题2】理解(5)(6)两段加横线的两个“笑笑”的不同含义。
【小题3】简析(12)段如何塑造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4】赏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小题5】小说另一版本删除了(17)段,以“瞎扯的”为结尾。你认为哪种结尾更好?为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高山流水   余秋雨
常听人说,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是一句极其悲凉的话,居然有那么多人赞成,人生之孤独和艰难,可想而知。
我并不赞成这句话。孩童时代的友情只是愉快的嬉戏,成年人靠着回忆追加给它的东西很不真实。友情的真正意义产生于成年之后, 它不可能在尚未获得意义之时便抵达最佳状态。
其实,很多人都是在某次友情感受的突变中,猛然发现自己长大的。仿佛是哪一天的中午或傍晚,一位要好的同学遇到的困难使你感到了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放慢脚步忧思起来,开始懂得人生的重要。就在这一刻,你突然长大了。
我的突变发生在十岁。从家乡到上海考中学,面对一座陌生的城市,心中只有乡间的小友,但已经找不到他们了。有一天,百无聊赖地到一个小书摊看连环画,正巧看到这一本。全身像被一种奇怪的法术罩住,一遍遍地重翻着,直到黄昏时分,管书摊的老大爷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我的肩,说他要回家吃饭了,我才把书合拢,恭恭敬敬放在他手里。
那本连环画的题目是《俞伯牙和钟子期》。
纯粹的成人故事,却把艰深提升为单纯,能让我全然领悟。它分明是在说,不管你今后如何重要,总会有一天从热闹中逃亡,孤舟单骑,只想与高山流水对晤,走得远了,也许会遇到一个人,像樵父,像隐士,像路人,出现在你与高山流水之间,短短几句话,使你大惊失色,引为终生莫逆。但是,天道容不下如此至善至美,你注定会失去他,同时也就失却了你的大半生命。
一个无言的起点,指向一个无言的结局,这便是友情。人们无法用其他词汇来表述它的高远和珍罕,只能留住“高山流水”四个字,成为中国文化中强烈而缥缈的共同期待。
那天我当然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只知道昨天的小友都已黯然失色,没有一个算得上“知音”。我还没有弹拨出像样的声音,何来知音?如果是知音,怎么可能舍却苍茫云水间的苦苦寻找,正巧降落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班级?这些疑问,使我第一次认真地抬起头来,迷惑地注视着街道和人群。
差不多注视了整整四十年,已经到了满目霜叶的年岁。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我想:艰难的远不止我。近年来参加了几位前辈的追悼会,注意到了一个细节: 悬挂在灵堂中的挽联常常笔涉高山流水,好像死者与撰写挽联的人是当代知音,但我知道,死者对于挽联撰写者的感觉绝非如此。然而这又有什么用呢?在死者失去辩驳能力仅仅几天之后,在他唯一的人生总结仪式里,这一友情话语乌黑鲜亮,强硬的无法修正,让一切参加仪式的人都低头领受。但我们对此又不能生气,如果死者另有知音名单,为什么不在临死前郑重留下呢?可见对大多数人来说,直到生命结束都说不清楚明确的友情序列,任何人都可以来临时扮演一下。几十年的生命都在寻找友情,难道一个也找不到?找到了,而且很多,但一个个到头来都对不上口径,全都错位了的友情。
【小题1】作者在文中提到,他并不赞成“人世间最纯净的友情只存在于孩童时代”这句话,请归纳总结其原因。 (5分)
【小题2】“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不超过25个字) (4分)
【小题3】在作者的意图中,得遇知音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5分)
【小题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6分)
A.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基础,说明了作者对友情的看法及对高山流水或友情的向往,笔触自然而动情,令读者为之动容。
B.据本文看,作者认为只有随着岁月的增加,年龄的增大,成人之后才有真正的友情。
C.作者认为对友情的感悟是可以突然发生的,但真正的知音却不可以突然出现。
D.作者认为众多老前辈只有在临死前,才发现真正意义上的知音其实自己一个也没有。
E.鲁迅认为“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作者的人生苦苦追求也是为了寻找一个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