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杏花雨
刘庆邦
安子君带女儿从北京回老家过春节,一进院子就看到满树花苞的那颗杏树了。走到树下,仰脸把数不清的花苞苞欣赏了一下。每粒花苞都毛茸茸的,花苞的顶端都露出了一点胭脂色。胭脂一点报消息,一场春雨后,定当是满树杏花嫣然开放。等到辞家北上时,杏花已经开了一朵,两朵,三朵。春雨如愁,杏花带雨,她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踏上了回京的列车。
在行进的列车上,安子君收到了董云声的一条短信:子君,我爸去世了!安子君看了短信,没回。一会儿,董云声又发了一条短信:我心里好难过,你安慰安慰我吧!握着电话,安子君好一会儿才回了短信,除了节哀之类的话,还有一句:谁的孝谁戴,我帮不了你。
安子君和女儿在北京租住的是一间高层居民楼的地下室。地下室出口不远处花坛一角,也有一棵杏树,正含苞欲放。北京在长城边,杏花就开得迟一些。她在老家赏过了杏花雨,在北京还可以再欣赏一次。
晚上,安子君突然接到董云声的电话,说希望她能跟他一块儿回一趟老家,为他爸爸送葬。安子君冷冷地说:“那不可能,我算老几?”她这么说,是因为一年前他们就已经办理了协议离婚手续。“你实在不愿意回去也可以,那我要带董泉回去见她爷爷最后一面。”安子君生气了:“亏你想得出来!你要弄清楚:董泉的法定监护人是我,是安子君,而不是别的任何人。”
想到女儿在身边,安子君压低了声音拿着电话往地下室出口走。但是安子君听出电话里董云声的声音不大对劲,有回声。带着疑问,她往小花坛那边看了一眼,见花坛一角的杏树下立着一个人,也在打电话。仔细一看,那人正是董云声!
当晚,不知董云声对安子君说了什么,给了什么样的许诺,反正安子君松了口,答应第二天一早,就带着董泉,随董云声到董云声的老家去奔丧。
董云声刚到老家,哥哥、嫂子、姐姐、妹妹等迎上来,很快为他们穿上了孝服,戴上了孝帽,扎上了孝带。此时,安子君头脑十分清醒,知道自己已经不是董家的儿媳妇,不过是勉强配合一下董云声。
董云声跪在床前,叫了一声“爹”,就哭了起来。他双膝跪地,双手支地,连头也抵在水泥地上,一边哭一边磕头。但是,安子君发现,董云声浑身哆嗦,号啕失声,泪水奔涌,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悲痛能力和悲痛能量。
其实,董云声也听见了自己的哭声。这哭声似乎给了他进一步哭的动力。他在为苦命的爸爸痛哭的同时,也在哭自己。大学毕业他去了北京,在网上他网住了美丽的安子君。成家后的他踌躇满志:要在北京买房买车,让心爱的子君过上幸福的生活;但生下女儿董泉后,他们的收入接受考验,生活一天天往“低处”走。安子君对他的热情也开始降低。有一次,因他嫌安子君买的一样东西太贵了,安子君就跟他翻了脸,提出和他分手。一次两次,此后安子君像是把分手的话挂到了嘴边,越来越频繁。董云声脸上一挂二挂挂不住,一气之下,就把离婚书签了。之后,董云声到了银川,在一家快递公司当快递员。他每天早出晚归,行色匆匆;吃饭无保障,常常是泡面充饥。.董云声从没有这样哭过,自己这么拼,最后却连妻儿都保不住。这让他彻底放开了,直哭得惊天地、泣鬼神。
董泉被吓坏了,吓得也哇哇大哭。安子君心疼坏了:董泉,董泉,别怕!妈妈在这里!这样劝着女儿,她膝盖一酸,不知不觉就跪了下来。一跪下来,她就加入了与董云声、董泉的合哭。
安子君与董云声的爸爸谈不上有多少感情,她只是为自己哭。高中毕业后,长相出众的她从老家农村漂泊到了北京。她拒绝上司的那个矮个子阔少的追求,选准了网上这个一表人才、英语溜熟的潜力股,然后满脸幸福地步入婚姻殿堂,再然后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但当浪漫和艺术的想法,触碰到柴米油盐时,每天进出地下室时,安子君开始扛不住了。京华的物质世界使安子君炫目,同事们开始为安子君惋惜。离婚后,别人介绍了一个北京户口的男人,交往没多久,就开始一次次跟安子君借钱。男子借一次钱不够,过了不几天,又跟安子君借钱,至少要借一万。安子君这才意识到自己遇到了骗子。安子君心里委屈的种子,遇到合适的发芽时机,这芽一发就是爆发,疯长,一发而不可收。
一些围观的人议论纷纷:老三媳妇儿真是有孝心哪,老三两口子真不错啊!安子君听到了别人对她的评价,悲上加悲,哭得更深远,更广阔。
回到北京,一场春雨后,地下室门口杏花开满一树。安子君正在静静欣赏时,董云声发来一则短信邀请:“五一”放长假时到银川游一游。
安子君眼眶一热,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到时候再说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董云声在父亲死后两次发短信给安子君,目的主要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安子君重新修复婚姻关系。
B.二人已经离婚,不应该再有什么瓜葛,所以安子君态度明确地拒绝董云声接女儿回家的要求。
C.安子君是为自己而哭,围观者却评价她有孝心,自己的婚姻生活经历与别人的不理解,让她感到十分伤心,所以哭得更加悲切动人。
D.对董云声从冷漠到勉强答应到增进理解,到最后回短信,写出了安子君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能力提升。
E.小说中的年轻人在处理婚姻关系上有些感情用事,缺少包容;小说写出了年轻人在都市打拼的窘迫与困惑。
【小题2】小说多次写到杏花开放,就全文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为什么用大量笔墨写董云声和安子君在哭丧时的心理活动?请简要概括。
【小题4】小说的结尾写安子君收到邀请短信后,“没有马上答应,也没有拒绝”,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结合小说,请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6-28 03:57: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小格不看他,只顾拔草。达子还是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着她笑。小格往一边看了看,好像有些喘息。……达子的脚上穿了一双又结实又漂亮的胶鞋,鞋帮上好像还印了一只鹰!她瞥了一眼,禁不住又瞥了一眼。这个达子和她在小学一块读过书的,现在正用一辆轻骑贩卖葡萄,听人说去年一年就挣了五千元……一个大灰蚂蚱用生了刺的双腿猛劲儿蹬了她一下,她的手背上立刻渗出了小血珠。她使劲摔了它一下,说:“一变肥,你就浑!”
达子蹲下来,吸着了一支烟说:“歇歇吧,又逮植物又逮动物,这个活儿太累。”
小格干脆仰起脸,看着笑吟吟的达子。她已经不歇气地在地里忙了三天。父亲病了,这么多的活儿全是她一个人做的。她不光有些累,还有些烦呢。她觉得达子在看她的笑话。
达子和她对看着,一瞬间神情严肃起来。他看到她那双从来都很美丽的眉毛,这时候微微皱着——她好像有些恼怒……他眨了眨眼睛,把目光移开,仰脸看天了:“天快下雨了,嗯……快下雨了!”他咕哝着。
“下吧!”她的眼睛盯着他,赌气似地说道。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小格的心里一热。但她还是垂下眼睫,有些执拗地说:“不,不。还是我自己用铁锹翻吧……”
达子笑了笑,走开了。
停了一会儿,天真的下雨了。田野的人们都跑回去拿雨具了,小格踌躇了一会儿,最手也跑回家了。
她回到田里来时,披了一件蓑衣。这件蓑衣很旧了,可是还能遮雨。别人都穿了塑料雨衣,戴了斗笠。那雨衣有蓝的,红的,还有淡黄的,迷茫的雨雾里望去,多么好看啊。邻地的达子穿得更高级一点:军用雨衣。
小格有些不好意思了。
她蹲在田埂上做活,一低头就能看见蓑衣襟上粗粗的草绳儿结。她在心里恨起自己来:怎么就穿了它来!可是她心里明明知道:家里没有雨衣,只有一把塑料雨伞……
达子向这边望着,好长时间也没动一下。
他看到千万条雨丝洒向她的蓑衣,蓑衣的毛儿拄着,在雨丝中轻轻弹动着。有时小格站起来,那球成一团的蓑衣立刻放展开来,似一件漂亮的草做的披风。蓑衣毛儿又多又规整,都朝一个方向斜着……她在田埂上走着,像个穿着斗篷的将军,挺拔而洒脱。他禁不住喊了一声:
“小格——!小格——!”
小格重新蹲下去,像是逮一个蚂蚱,身子向前一伏一伏的。达子好像看到了她那被蓑衣遮住一边的脸庞变得通红通红,就像石榴花的颜色。
天暗下来,雨也变得小多了。田野里的人们开始收工了。
小格将草叶捆到一起,提起来往回走去。田头小路上的人很多,各种雨衣摩擦着,发出声音。人们高声地谈笑着,议论庄稼,也议论人。小格默默地往前走去,一次也没有回头。
可是有几个老头子谈论起她的蓑衣了:“蓑衣这东西好!我过去夜里看秋、雨天排涝,都穿蓑衣!”“蓑衣比塑料雨衣可好,它又能遮雨又能当草荐子铺,穿到身上人也暖和。”“哎哎,一时一兴,自从兴了塑料雨衣这洋玩艺儿,蓑衣你贵贱也买不着了……”“蓑衣好!蓑衣好!……”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告诉他: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一一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来说可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达子问:“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你编蓑衣吧!”
小格恼恨地看了他一眼。
达子的脸有些红,微皱着眉头说:“我可不是跟你开玩笑,真的!你没听老人们说到处买不到蓑衣吗?我想了想,真是的,这一年我到处去,就是没见到蓑衣……你编吧,会赚钱的,芦青河湾那儿一片一片蓑衣草……”
“哼,鬼主意……”小格将身子转向一边。
达子失望地看了她一眼,接着嘴角挂上了一丝笑容:“你不懂——‘信息’……明白了吗?明年我准备好好研究一下‘信息’……”
小格笑了。
夜晚,月亮很早就升起来了。小格在里屋坐了一会儿,听到院子里有露水滴落的声音,就走了出来。
大地朦朦胧胧,一片白色。她觉得心上不知怎么热乎乎的,很想往远处走一走……走着走着,她的脚步急了起来;再后来她听到河水的声音了。
她来到芦青河湾了。
月光下,河湾的浅水处一片油绿。那柔软细长的草叶儿像人工整出的一般齐、一般好,茂盛极了。
“啊!蓑衣草……多么好的蓑衣草啊!”她在心里说。
(1)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请依据小说相关内容,概括达子形象的特点。
(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题。
①请依据画线1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②画线2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4)小说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给乡村擦泪

冷清秋

这纯粹是一群小青年一时的心血来潮加上异想天开。

他们自称是什么“拍客”,看到他们胸前和手里捧着的黑疙瘩,老才叔立马就明白过来,这东西他见过——照相拍照片么!对方领头的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叫大奎。老才叔忍不住乐了,因为他家在城里打工的娃子也叫大奎!

大奎说,老叔,我们是到这儿拍照片来着。正好路过,远远看见有一片桃林,就来了。

老才叔放下碗说,好,别走了?中午招待你们。

这帮人哪里是要来蹭饭的!他们追求的是时尚、美感、原生态、瞬间……总之,就是这在旮沓村老太永远也不会懂的玩意儿。

但是“价值”这种东西,永远都在于发现——小青年中有个女娃子突然“呀”地叫了声,抄起相机咔嚓咔嚓摁个不停。

这是啥意思?老才叔刚点上烟袋锅吸一口,味儿还在嘴里噙着,就见这女娃子恨不得扑到自己脸上。

好么,又来一个……三个、四个……

一群人举着“长枪短炮”把一个老头围在中间。

老才叔心里哆嗦,说娃呀,叔可没这么多钱,照不起这么多相!

一群人就乐了。刚才那女娃子摆弄着相机说,老叔,不花你钱,你知道么?你特上相,你和那磨盘特配,让人有一种特想哭的感觉,给人一种很强烈的主题暗示,叫做……

有人接腔说,古老的回忆!

对!女娃子特别激动,说,就是这个感觉——“古老的记忆”——今年的头奖我拿定了!

这女娃子长得跟个仙女一样,说话的声音也好听,反正高兴就好,背靠着磨盘吸烟的老才叔也跟着“嘿嘿”地乐。这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过了。

可不么,自村里的年轻后生都离开村庄去打工,这草,都已经快把村里的路给吃了,更不要说那一户户锁着门的房屋和院子。

但是这些年轻娃娃好像反而特别好这一口,看见个破了的橡子露出来也会兴奋半天。看见草比看见地里的苗苗还高兴。

望着围拢过来的老头老太太,豁着牙笑的娃子,这帮年轻人临走时说,叔,我们还来。你们这儿太美了,淳朴、自然,衰败里还带着无限的生机……

这话要是细琢磨估计能让老头发懵,所以老才叔就只记下来两个字:还来!

大奎说,我们不但常来,还要在这里成立一个拍摄点。

这话竟然不是说着玩的,大路口那儿真竖起个牌子,写着“桃园拍客部落”,看得路过的人一愣一愣的。于是来拍照的越来越多。最后竟然惊动了当地派出所跑过来看这村子到底出了什么事。

口碑的力量超强悍,尤其这村就在城市边上,开车不过三个小时车程,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空气这么好,小溪流绕着山洼,各种植物长得相映成趣。尤其是那片桃林的照片,一张张分发出去,搅动了多少整天只能在家里看盆栽的人的心情。

大奎说,叔,您干脆做农家乐算了,您放心,有我们帮您。一来您有个收入,再者我们常来,也有个落脚休息的地儿。

老才叔说,好。你们来,也喜庆。

大奎是一个拍客群群主,这群可大,有几百人之多,周边县市的成员也不少。结果这里就成了一个大家周末相聚休闲拍照的好处所。

村里的人气越来越浓烈了,关门几年的小卖部重新开了。道路也被修葺一新,还是按的特文艺的那种范儿来弄。

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何况开车来的这些还都是肯花钱的主。

镇政府终于反应过来了,立马抓住了这个热点,当机立断,把“旮沓村”这名字扔到旮沓里,然后定名为“桃花源村”什么的。

老才叔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不是因为每个月他的农家乐都能有进账,而是因为这庄子终于活泛起来。老才叔家的农家宾馆挂匾那天,大奎那帮人也来了,他们七手八脚就弄好了一切,大奎指着门匾“桃源人家”几个字得意地说,叔,你看这几个字好不?!

可老才叔这会儿忙得哪儿顾上回答呀?他正把电话捂在耳朵上屏息静气地听着,哎着,嗯着。电话是儿子打的,他说车票已经买好,明天到家。

还说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打工了!旁边孙子的奶声奶气也被老才叔捕获进了耳朵。

挺直腰板的老才叔抹着两只眼笑。

说,好呀!好!

(选自《大南方·小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提到老才叔的儿子大奎在城里打工,倒数第三段提到儿子打电话说这次回来再也不出去打工了,前后呼应,从侧面表现了农村的变化。
B.这篇小说叙述视角不断发生变化,从老才叔的视角叙述时,语言充满了乡土气息;而从进村拍照的青年的视角叙述时,语言充满了现代气息。
C.一群人举着“长枪短炮”把一个老头围在中间拍照,一个女孩儿还说老头特上相,与那磨盘特配,有强烈的主题暗示,展示了老才叔的亲和力。
D.大奎带队的拍客群的到来,让看着衰败的旮沓村的美被发现,被传播,而且老才叔的农家乐建了起来,旮沓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小题2】小说中的结尾“好呀!好!”有什么含意?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3】小说以“给乡村擦泪”为题,有什么意味?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先生
赵威
先生姓凌,有绝活儿,能把戏里的场景搬到木头上,一块巴掌大的破木板,只需半炷香的工夫,就能让人瞧明白刻的是“桃园三结义”还是“三英战吕布”。所以凌先生起初是凌木匠。
凌木匠不是本地人,早年间逃荒来的。可老话不是说了吗,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凌木匠说,那是没尝尝小清河一带盐碱地的威力,十年九荒,一到冬天,家家都得出去讨饭。凌木匠来到村里的日子,是那年冬天日头最短的时候。薄暮下,先是一根打狗棍进了三叔家的院门,继而是一个身影,像用那根棍子挑进来的,破衣旧絮,褡裢挂在肩头,趿拉着一双单布鞋的脚,有一只似乎受了伤,缠着破布条。正在院里喂鸡的三婶,委实被吓着了,以为大白天撞到鬼。刚要喊人,“鬼”却先开口,怯生生地道:“大娘啊,要饭的来了,给口吃的吧。”三婶仔细一瞧,是个讨饭的。只见他端着搪瓷缸子的手捂在胸口,哀求就是从那里发出来的。给完吃的,三叔三婶看他可怜,天又冷,就留他在磨坊里过夜。凌木匠望着三叔三婶,①眼睛变得浑浊了。天亮后,他见磨坊里堆着打磨了一半的木料,知道这家要盖房。就对三叔说,他会做木工,可以帮忙,给口吃的就行。三叔寻思,正好雇的木匠有事,就让他试试吧。没想到,凌木匠的手艺精得很,不但会做门窗,还会木雕,窗棂花饰、门簪颂语,好看极了。聊着聊着,又知他不光有好手艺,还装着一肚子墨水。嘿,正好村小缺个先生。
就这样,凌木匠留在了我们村,成了凌先生。“手艺人”在村人口中格外尊贵,而凌先生的尊贵,一部分来自他的手艺,一部分来自肚子里的墨水。因此,“手艺人”和“先生”似乎都配不上凌先生了,村人便称他为“大先生”。
大先生活儿细,字儿好,可闷头做活儿可以,写信作文也行,只是嘴太笨,肚子里的学问也便像茶壶里的饺子,倒不出来。而大先生却总认为自己的理儿多,不光要讲个“知其然”,还要讲个“知其所以然”,于是越讲越糊涂,化简单为复杂了。渐渐地,就不受娃们待见,娃们老是捉弄他。一开始,大先生气得直跺脚,骂道:“朽木不可雕也!孺子不可教也!”后来,习惯了,也便没了火气,只顾讲他的,哪管下面乱成一锅粥!大先生是文人,文人最瞧不上文人,他总是跟我们讲,历代风流才子中只佩服李白,还是半个。他说李白一半是诗,一半是酒,他最讨厌喝酒,也便只佩服半个李白了。
大先生喜欢讲唐诗,尤其是李白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大先生说李白的床不是床,而是井栏。说这话时,身为木匠的大先生显得颇有把握。我们却哄堂大笑,床就是床,怎么可能是井栏呢?每次我们一笑,他就一窘,嗓门提高了,像是要争辩,说:“你们想想,床在屋里,窗户是木头的,还贴着纸,哪会看得见月光?在院子里,就着月光,看到井栏,才会思乡,背井离乡嘛!”
讲到这里,他突然停住了,扭头望着窗外,我们也停止了议论,只有窗外不知谁家的羊在不知趣地叫着。大先生陷入沉思,②眼睛变得浑浊。然后,他又扭过头来,说:“这是思归之辞也!”教室里又是一片笑声,“死鬼之词”,大先生骂李白是个死鬼哩……不知从哪冒出来的灵感,我站起来说了一句:“就是想家了嘛!”大先生用浑浊的目光向我投来赞许之意,似乎还念叨了一句:“孺子可教也。”
农村撤点并校后,大先生也退了。教了几十年的书,一下子闲下来,不知所措,于是,大先生又拾起了木匠活儿。第一件作品,就是把祠堂里的旧课桌搬回家,拆掉,打磨,又合到一起,变成一口棺材,严丝合缝。漆了好多遍,晾干,放到厢房里,是留给自己的。不教书了,自己也老了,大先生认为剩下的日子也不多了,只等着哪天躺进去了,身为木匠,那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可是,他想不明白的是,自己却越活越精神。
想不明白的事不只这一件。国家针对民办教师的新政策出台后,给大先生补上了退休待遇。头次领到工资,他就跑到支书家里,不干了,说:“我教书时,每月不到300块,现在不教了,怎么还拿3000块呢?不能白拿这钱。”支书跟他掰扯了半天,也没讲明白,命令道:“国家的政策,不拿也得拿!”大先生的眼睛又浑浊起来。
后来,大先生用每月领到的钱买了好多木料,做了结实的课桌椅,给镇上的学校送去。再后来,还设了助学金,村里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他就赞助一笔。直到有一天,他心满意足地躺进了自己打制的棺材。
大先生死的那天,我特地查了《辞海》,其中一条写:“床,井上围栏。”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2日)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画线部分采用动作、肖像、语言描写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大先生起初落魄、走投无路的窘况。
B.小说中①②③处描绘大先生眼睛“变得浑浊”,分别表现了他对三婶的感激之情、对“我”能解其心意的赞许之情、对国家给他发放退休工资的感恩之情。
C.小说结尾写“我特地查了《辞海》”,不仅印证了大先生确有学问,也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D.文中的“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更加真实地表现了一个乡村普通人物的悲喜人生。
【小题2】小说中的大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文末写大先生:“他心满意足地躺进自己打制的棺材。”请结合文本,探究大先生“心满意足”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养虫子的男人
王三山
他是我那天面试的最后一个人:外表很普通,学历一般,工作经验也一般。交大学机械的,毕业后一直做技术支持。我打算随便问几个问题就打发他走人。
“为什么会选择过来面试?”“我觉得你们公司跟其他公司不一样,人员素质比较高,所以想过来了解。”
“为什么会离开之前的工作单位?”
“金融危机下,公司大裁员。”
“……”唉,问答都让人想睡觉。我忽然想搞搞他。“请问是否有一件事情,是你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还坚持在做的呢?”
“有。养虫。”
“什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养虫。”
“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35岁,还在坚持的事情?”
“是的。”说完以后,他很自然地从裤兜里掏出一只虫,从另外一个口袋里又掏出一只。我完全不打算掩饰我的吃惊。这是两只很漂亮的虫子,被装在一大一小两个精美的木质小盒里,一面是玻璃的,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很长的须,盒子一侧是细格的栅栏用来通风,一侧有一颗饭粒,有一些斑点,大概就是虫子的排泄物了。
他告诉我虫子叫黄蛉。
“你几岁开始养虫子?”
“7岁。”
“现在有多少只啊?”
“十几只吧。”
“都放在哪里呢?”
“家里各个角落都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它们叫,感觉像在大自然中,会睡得很香。”
“你一般出门都带着它们吗?”
“一般带两只,看心情,会带不同的。”
“你身边的人知道你养虫子吗?”
“比较熟悉的知道,不过我没想过今天面试会谈到我的虫子。”他有点开心地笑了,“很多人会说这是退休以后的爱好,我也害怕您说我是不务正业。”
“这个,你在养虫子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呢?”
“帮它们打扫房间,喂它们食物,听它们叫。”
“天啊,那如果你在外面,比如公交上、地铁里,它们忽然叫起来怎么办,别人会发现吗?”“不会的,这个世界很嘈杂,根本没人能听见它们的叫声。”
我们静了下来,我不知道该问什么了。这时,忽然有一些很清亮的声音……一只虫子叫了。“真的很好听哦”,我很失态地对他说。低下头看看,小家伙的翅膀飞快地振动——这就是它们的叫声了。听了一会儿,小家伙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清亮而骄傲。
我低声问他,“它们一般能活多久?”
“半年。”他告诉我他还有个爱好,是古琴。我笑说他应该去做个隐士。
他问我是否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我说:“因为这两只虫子,我会考虑的。”他笑说:“这样啊。”我说:“是,你会是一个让人没压力的销售员,Good。”
送他走后,我回到座位,问一个同事:“你有没有从小到大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啊?”
吃饭。”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节选自《中国周刊》
【小题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我”看到眼前那最后一个面试的人,心里有早早打发他走人的心理,因而提问时也显得很随意。
B.“我看了一下他的简历,35岁”,这句话说明“我”不相信养虫人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的事情。
C.这本是一个程序化的面试过程,可是“我”不经意的一问,却引出了一个有趣而且令人深思的故事。
D.小说以养虫人回答问题开始,又以他离开结束,前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慢慢推进,虽然不是波澜起伏,却于风平浪静处给人启迪。
E. 听着虫子的鸣叫,“我”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面试的现场,而进入了虫鸣带来的那种梦幻般的境界,这体现了“我”对动物的喜爱、关爱小动物的感情。
【小题2】“吃饭。他头也不抬地回答。”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小题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小题4】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你会录用那位养虫子的人吗?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写一本书
郝景芳
她从一站坐到另一站,从一个终点站坐到另一个终点站。她坐在座位上,春夜的凉风让额头清凉到麻木。路上空寂的灯光像没有内容的故事。车穿过飞驰的夜,穿过暗夜中沉睡的工地大门,穿过繁华富丽和苍茫困顿。夜晚的苍茫从四面八方包裹而来。说不出哪里难过。学校里静默的雪。读书。写作。身体的藤蔓。有这么多不归的车,都在匆匆奔向什么。
她仍然记得姐姐的那些句子。姐姐的书有信马由缰的快意。姐姐说小说要有力有些人比喻奇妙,但读久了却觉得不够有力。姐姐不喜欢伤春悲秋。
阿阑靠着窗户,心里有种说不出的茫然。马路延伸着像是无尽头的长廊,一辆辆小车闪过,车窗映出阿阑的影子。她像是看到自己穿过这一切丰沛变幻的不属于她的风景。
姐姐说她穿上她的衣服就像她,可是她看不出来。她怎么可能像她?姐姐的身体那么美。而自己这么瘦而平,这么羞涩。回忆如水从四面冲击,现实交杂在回忆中间,切割阿阑的心。
她意识到自己在姐姐说出不再写作的那一瞬间,她心里升起的复杂情绪。她有那么一瞬觉得愤怒和解脱:你也就是沽名钓誉,最终还不是这么轻易放弃,我还是比你走得远。但是下一瞬间她又意识到自己的悲伤:我写书,我送书给你看,我走了那么远,就是想和你站在一起啊。
阿阑突然跳下车,不知道自己是在哪里。她看到一座正在拆的房子。一座小小的古建筑,在一大片在建的广场之中,在大刀阔斧建设的中央,像洋流湍急环绕的一座孤岛。水流中的孤岛。它的房檐、它的灰墙、它的窗棂。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她向它走去,不知为什么,莫名被吸引。危险而又静谧。
她走着,忽然在墙上看到了姐姐。一个清晰的身影。她向那影子跑去,离近了才发现,那是自己映在旁边工地里靠墙放置的大玻璃板里的倒影。路灯将人映得澄亮。黑色的裙子,黑色的鞋,金属的项链,镜子里的脸。
她再仔细看,发现镜子里是姐姐。她看到姐姐的眼睛和笑容。
是你吗?姐姐。
阿阑伸手碰触清楚映照着倒影的大玻璃,玻璃很凉。
是的,是你。我知道是你。她好像松了口气似的笑了。
我知道,你没有离开,你一直都在的。
她看到镜子里的人向她笑了一下。她心里有一种酸涩的释然。她站在大玻璃前面,落满石灰的废墟台阶上,抬起手,轻轻触摸镜子里的人的脸庞。镜子里的人眼神怜爱而忧伤。她的指尖没有触感。背后夜行的汽车呼啸而过,刮起她的头发和衣角。
你一直都在对不对?姐姐。我知道你一直在。
这才是真正的你。你没有走。阿阑的手继续抚摸镜子。
姐姐,你知道吗?我很想你。
突然一瞬间,镜子里的风景变了。玻璃尽头出现高二那年的铁道边,杂草茂盛,头顶是明亮的阳光。姐姐在前面轻捷地跑,头发一甩一甩,阳光照在头发梢上,金棕色发亮,穿着黑色短裙。姐姐就那么跑着,像一头小鹿,背影轻捷,脚步悦动,却并不真的跑远,像是在等她。
阿阑感到天启。她抬起右脚,轻轻跨越镜子的边界,走进去。镜子的波纹悠荡了几下,很快回到平静如湖。她感觉进入了真正的自己,在镜子里奔跑起来,脚下的杂草触感柔软。黑色的短裙在阳光下发亮。她觉得身体充分解放了,心也变得轻盈。她的眼睛被照亮了。她很快乐,从来没有这样快乐。她的脸上充满笑容。她飞了起来。她笑了。她回头看。她知道自己很美。
第二天早上,有人在拆迁的土地庙前,发现了一个昏迷不醒的女孩。
在她昏倒的地方,身边的玻璃上出现一个漂亮女孩在奔跑。画面印在玻璃上,面容很像前几年出名的一个写作的女孩。人们来往经过,都没有发现奇异,都以为那就是一面原本就印了画的玻璃。
(节选自同名小说,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阿阑的意识流动为线索,将不同的时空进行交织,串联起阿阑姐姐的故事:曾经是坚定的文学青年,如今却打算放弃文学梦。
B.小说中多处用到象征手法,如正在拆迁的古建筑正是阿阑心中的孤岛,也是现实中的孤岛----文学:它从容、古旧孤立无朋。
C.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通过车辆穿梭于城市,营造出光怪陆离的氛围,既烘托了阿阑内心的迷茫,也暗示了人生中存在的神秘性。
D.小说以两个文学女青年的故事,表现了人们的迷茫: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对于似乎不入流而孤高的文学,我们是放弃,还是坚守?
【小题2】小说中的“姐姐”这一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阿阑灵魂出窍,固着于一块玻璃,如此荒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