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宋朝的雨
陈富强
⑴雨中的西湖要比平日耐看一些。
⑵雨夜中的西湖除了耐看,则更多了一层须用心体验的味道。这个时候,你需要撑一把雨伞,去堤上走走。白堤热闹一些,与唐朝的鼎盛相吻合,而苏堤要幽静得多,甚至稍稍有些冷寂。
⑶我建议你去苏堤。
⑷雨在树梢上、在伞顶上、在草叶上、在亭檐上、在湖面上、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去处跳着欢快的舞蹈。伞是丝绸做成的,你为自己撑开一片无雨的天空,而一个遥远的背景,正渐渐向你推近,撑着绸伞的你便和雨帘里淡淡的灯光一起变成这个背景的过客。宋朝正悄悄向你走来。你跨过第一座拱桥,你就走进了宋朝的雨里。
⑸呈现在你眼前的是1090年仲春的苏堤,犹如一条绿色的飘带,堤桥相接,横卧湖上,南端系住南屏,北端挽起栖霞岭。柳丝舒展婀娜的身姿,翩翩起舞。一堤的翠绿烟似的漫洇开来,细细看去,绿雾似的堤上桃花盛开了,不耐寂寞的是枝头的黄鹂。
⑹你与苏东坡在堤上相遇了。刚刚完成长堤修筑的苏太守,心情正佳,他临风而立,面对烟水淼淼,诗情满溢,一首千古绝唱脱口而出。“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太守为后人留的文化遗产,它的价值不亚于苏堤春晓。
⑺苏东坡决意整治西湖的念头始于1071年。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官至通判。他在巡视西湖时,看到葑草已淤塞了西湖的十之二三,他虽有心治理,但通判的官位尚无决策权,欲有作为而无作为,苏通判满腔抱负都化作了天才的诗意。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
⑻机会终于在时隔18年后降临到苏东坡身上。1089年,苏东坡再次赴任杭州,任知州。到任的次日,苏东坡重游了西湖,面对的西湖湖面已有一半成了葑田,忧虑之情油然而生。回到府上,挥笔写下了“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的感叹。叹毕,苏东坡组织人力调查踏勘。于次年4月,向当朝皇帝哲宗呈了《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的奏议。在这篇上书中,开篇就说:“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苏东坡预言“水浅葑合,如云翳空,倏忽便满,更二十年,无西湖矣。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
⑼苏东坡在上书中还从养鱼、饮水、灌溉、助航、酿酒等方面列举了西湖不可荒废的五条理由。其中讲道:城中饮水来自湖水,如果西湖都变成葑田,则举城饮水断源,城中运河赖西湖挹注,若湖水不足,必取借钱塘江之水,而江潮多沙,河道淤塞,数年淘河一次,官吏借此欺民,为民大患;杭州产名酒,每年酒税为全国第一,如果西湖浅涸,酿酒必大受影响。
⑽苏东坡的这篇奏议,时隔900年,再来分析,依旧充满一位政治家的深谋远虑。我们现在看到的也许只是一条如诗如画的长堤,当年的苏东坡却从民生大计出发,改变了西湖的命运。
⑾挖葑泥筑堤是苏东坡疏浚西湖最精彩的一笔。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里记载了苏东坡天才的构想。“今欲去葑田,葑田如云,将安所置之?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经过从夏到秋的努力,一条长堤破湖而出,夹道杂植芙蓉、杨柳,中为六桥九亭。这时的长堤尚无名,直到后继知州林希遵循杭人意愿,才将其命名为苏公堤,并为东坡立祠堤上。渐渐地,苏堤成为“堤桥成市,歌舞丛之,走马游船,达旦不息”的湖上繁华之地。周密撰的《武林旧事》为后人记载了当时的情景。“画楫轻舫,旁午如织。至于果蔬、羹酒、关扑、宜男、戏具、闹竿、花篮、画扇、彩旗、糖鱼、粉饵、时花、泥婴等,谓之‘湖中土宜’。又有珠翠冠梳、销金彩段、犀钿、织藤、窑器、玩具等物,无不罗列。”
⑿苏东坡在堤上消失了,雨依然在密密地下,你用无比敬慕的目光送别苏东坡,独步缓行。此时你已知道苏东坡将离开杭州,他在知州任上只有两年,却为杭州留下了如此宏大的手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诗文中却很少提及,直到去扬州任上,才在答友人的诗中回顾治湖的经历。可见这位旷世奇才的博大胸怀。有史以来与西湖相关的,你知道能与苏东坡与苏堤媲美的是唐朝的白居易和白堤。固然是白堤在先、苏堤在后,但他们都是一代文豪,他们都懂得珍惜文化的大自然。他们在杭州的时间都十分短暂,但他们却留下了一世英名。
⒀你在堤上流连。倘若你回头望望,你会发现,随着南宋的到来,苏堤的北端将耸立起一座庄严的庙宇,红墙重檐,松树翠柏掩映一代名将岳飞。你惊喜地看到,一个宋朝,一南一北、一文一武与这条长堤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都是人杰,他们的智慧和生命化作绵绵不绝的雨丝,滋润着堤上的绿树红花。
⒁你撑开的是一把丝绸做的雨伞。以丝绸命名的道路曾经横贯东西,而现在,令你乐此不疲的是,走在伞下回想从前,雨在你的头上喧哗,陪伴着你走近苏东坡的雕像。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略有改动)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
(1)倘若苏东坡仕途顺利,而不是屡遭贬谪,一路坎坷,他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大约要大打折扣了。(3分)
(2)先生沐雨而立,一站就是千年。(3分)
【小题2】第⑥段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章结尾处写岳庙、岳飞,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标题“宋朝的雨”有怎样的意蕴?(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34:5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
载人航天最动人的情节是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精彩表现,完成一系列太空工作之后,总要返回地面,有去无回是不可想象的。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无论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都要经历返回这一恐怖历程,返回是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以及刚刚完成任务的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术已经非常完善。
一般载人航天器飞行高度大都在距地面300~500公里,神舟七号的轨道高度就在343公里。无论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这样的高空返回地面,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成落体(相当于平抛)运动,开始下落。可以计算,若不计阻力,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什么样的航天器都要摔得粉身碎骨。
好在航天器下落到距地面100多公里时,进入到地球大气层,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但是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我们在夜晚常会看到拖着亮亮尾巴的流星,就是闯入地球大气层外空物体碎块被大气层摩擦烧掉的痕迹。为此,在航天飞机或宇宙飞船上既要有良好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要有良好的吸热和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这样才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降到一定高度后,航天飞机可以靠机翼滑翔,而宇宙飞船则需要进一步减速下落,这时就需要降落伞了。它可以使飞船的速度减到每秒10米左右,离地面1米高时,反推发动机最终将飞船减速至每秒1米多的速度,相当于慢骑自行车撞墙的效果,人体就可以承受了。
飞船的降落伞可不是一般跳伞员的降落伞可比的,一是要承受巨大的冲力,二是重量又要轻,否则会增加飞船的负担,所以一般的材料是不能胜任的。据说神七的减速伞采用的是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制成,伞撑开的面积1200平方米。回收伞由96根伞绳撑起来,每根伞绳的长度为46米,每米伞绳的重量仅2克,但每根绳子可承受300千克的拉力,保证了神七顺利返回。
不仅仅航天器的返回,其实,整个航天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新材料的应用。实际上,高新技术都离不开神奇的新材料,所以新材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新材料的应用。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载人航天器发射升空考验的是运载火箭的功力,而返回时就要靠航天器自己了。
B.载人航天器成功返回的关键技术是减速制动,减速制动的关键是降落伞,降落伞的关键是新材料。
C.不管是航天飞机还是宇宙飞船,从高空返回地面时,一般都首先采用减速制动,然后然后成落体
运动,开始下落。
D.中国的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宇宙飞船最终都成功返回了地面,说明中国的返回技
术已经非常完善。
【小题2】对“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能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的原因解说最正确的一项是( )。
A.航天器在下降过程中,大气的阻力会帮助航天器慢慢减速。
B.空气的摩擦会产生大量的热能,温度可达1000~2000多摄氏度,防护不好就会把航天器烧毁。
C.在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上既有良好的隔热材料和结构设计,防止舱内温度过高,又有良好的吸热和
散热材料,把热量及时散掉。
D.宇宙飞船在减速下降过程中,借助降落伞,可使宇宙飞船安全通过大气层这层屏障。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宇宙飞船在航天飞行中出现事故较多的阶段是发射升空阶段。
B.航天器由高空返回地面的过程中,到达地面的垂直速度可达每秒2.5公里以上。
C.航天飞机在下降过程中,降到一定高度后,不必依靠机翼滑翔,借助降落伞,就可以帮它达到目的。
D.如果不用强力高、重量轻、缓冲性好的特制涤纶材料做降落伞,神七号能否顺利返回也许还是个未
知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阅时代”
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字符出版不可撼动的神话,图小说、绘本、图文书等成为较容易赢得读者和利润的图书类别。有人称这一时代为“阅时代”。
“阅”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人类原本是想借助直接图像来交流的,因为技术条件不支持,才发明了符号间接交流法。现代技术解决了图像和影像的精确重现问题。进而克服了语音和影像的一闪即逝的缺陷,并通过电子书签使“阅影像”如同“读文字”一样可间断和接续,这就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受信息成为普遍的可能,动摇了文字传播的唯一性。阅图较读文轻松,是因为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文字的用量也开始浓缩了,是因为交流手段的多样性和传播的便利(如微博)。
视觉器官天生是用来感知影像的。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在更多神经元参与的情况下,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所以,“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而不是趋于弱智。
“读”是后天习得的技能,“阅”则是人类的天性。“阅”更容易被记忆,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已被心理学界广泛应用。正如国家有国旗国徽,企业有LOGO,商品有商标。写作要形象,说话打手势,也是让受者更易形成影像。字符的缺点是间接信息,在解码中可能添加受者的东西,这就是联想。但联想只是提取了受者脑中既有信息,并未增加新东西,而原信息则可能走形。用图表达一匹马,传递的信息具有确定性;而用“马”字来表达,无论再加多少形容词,受者的脑中都不可能再现授者想要表达的那匹马。其实,阅并非必然妨害想象力,因为读中的联想完全可以变成阅后的联想,只是思维方式变化了。从总体上说,“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电影《阿凡达》就是一个例证。抽象思维的基础是形象,表达抽象思维的文字符号也可用非文字符号替代。某些领域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但技术的未来发展至少会使符号的重要性显著下降。
有人说,读唐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个人会怀念自己的故乡,而用图表达就没有这样的魅力。须知,唐诗的魅力在于语言,而不是字符。语言可创造文学意境,图也可以。文学上图与影像无法取代语言,但与语言结合后并非不能取代文字。
“阅时代”理念必将深深刺激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这是在预测未来,而不是对未来投票表决。未来不由我们决定,当看到青少年和儿童强烈地倾向于阅图时,未来实际上已被确定:无论出版人多么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情感无助于赢得未来,只会有害于判断未来。
【小题1】下列关于“阅时代”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时代”是相对于“读时代”而言的,是随着现代信息、影像和精致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B.“阅时代”将使人更聪明,因为阅图时,大脑皮层兴奋的面积要远大于读文,接受信息更快、效率更高。
C.“阅时代”将极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因为许多想象是文字难以表达的,而现代数码技术几乎可以表达人的任何想象。
D.“阅时代”理念深深刺激了传统出版人的情感,但为了未来出版业的发展,出版人虽不情愿,也只能理性面对。
【小题2】(小题2)下列关于“阅图”与“读文”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阅图”时,人是通过视觉器官接受和处理光信号;“读文”时,人是将文字符号解码为语音符号,进而理解其意义。
B.与“读文”相比,“阅图”时大脑不需额外解码,比较轻松,而且“阅图”更容易被记忆,人们会利用图形来强化记忆。
C.“读文”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因为受者在解码中可能会添加自己的东西。而“阅图”却不会如此。
D.面对“读文”和“阅图”,儿童和青少年都比较喜欢“阅图”,因为“读文”是后天学习而形成的技能,“阅图”是人类的天性。
【小题3】(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技术使“阅影像”可间断和接续,克服了音像传播中的缺陷,使“阅”的方式传播和接收信息成为可能,从而使文字符号改变它原有的功能。
B.授者通过文字字符能提供间接的信息,让受者产生联想;而图像能提供直接的、确定的信息,但会影响受者的想象力。
C.虽然用符号和公式来表达抽象思维具有便利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表达抽象思维时会淘汰文字符号而采用非文字符号。
D.语言、字符和图像的功能不尽相同,虽然文学上图像不能取代语言,但图像和语言结合后可以取代文字,因为图像和语言都可以创造文学意境。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 题。
文化与创新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经社会变迁,中国文化之所以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之所以能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在历史上,从军事征战到贸易往来,从官方的使节互派到民间的自发沟通,文化交流都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彼此理解和接纳的重要内容。就此而言,古老中国的文化更新,正是在一次次文化交流中实现的。毫无疑问,只有在这样开放包容的交流中,我们的文化创新才有了不竭的动力和活力。“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文化,犹如它山之石,本身就充满了新的特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犹如不同色彩的搭配,在纵横交错、明暗强弱的各式组合之中,新的“颜色”就会出现。不同“颜色”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当前,文化多样性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一样,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这种“多样性”的提倡,不只致力于文化的保护,更是在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
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我们的文化创新需要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切忌闭门造车。我们历史上的几个文化大繁荣时期,无一不伴随着对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引进和吸收,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从历史看,埃及古文明之于希腊,希腊文明之于罗马,印度文明之于中国等,其间的消化吸收,无不证明开放包容的重要意义。就近而言,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曾兴起过一股声势浩大的“文化热”。其实质,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提下,中国社会通过引介国外经典作家和作品,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如今,“文化热”已经散去,但文化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却一直在继续。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文化创新在吸收之中,当然还要坚持自己的特色,不能邯郸学步。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将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作为我们民族文化发展的参照系和资源库,并以此激发我们文化创新的灵感和活力。但不可忘记,世界眼光是要有立足点的,是应以“我”为主的。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吸收什么样的成果,这些都应从我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种变异在文化创新中也同样存在。如果不注重土壤,只是简单的嫁接,那么所谓文化创新,结出的就只能是苦果了。事实上,任何文化创新都是一种“扬弃”,既要力避无原则的照搬照抄,也要重视自己脚下泥土的芳香。所以,我们的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既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又顺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着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名片。当今世界,中外文化交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展开,这为我们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深厚,我们应在开放包容中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文化创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华文化历经社会变迁,至今能有气象万千的格局、维系绵延不绝的血脉,其原因是中华文化能够吐故纳新、完善自我。
B.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文化创新需要开放包容,引进学习,吸收再创造。这一点已经为历史所证明。
C.文化创新固然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但要在坚持自己的特色基础之上,不能邯郸学步。
D.在中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的今天,如何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不断推进文化创新,将面临着新的要求。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提倡文化“多样性”不仅保护文化,更强调多样性文化之间的启发和借鉴,所以世界各国都认同文化多样性的概念。
B.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遍布我国历史各个时期,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
C.我们要用世界的眼光,吸收各国的优秀文化,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参照系。
D.文化创新要始终坚持自己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原则,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小题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军事征战、贸易往来、使节互派、民间自发沟通,都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
B.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只有相互碰撞、融合,才能迸发新的魅力。
C.上世纪80年代,没有改革开放,中国大陆无法大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无法兴起声势浩大的“文化热”。
D.文化交流融化过程中也有文化变异,我们不能简单模仿嫁接照搬,否则会迷失自我。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小题1】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充满生气、简洁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戈壁的月光
淡墨/文
①2005年9月初,我和几个朋友在戈壁滩上有过一次短暂的旅行。当我们一头扎进戈壁的怀抱,那是什么样的感受和情景?当我们突然看见那些寸草不生的石化荒漠,我们的心,陡然凉了。
②没有突兀,没有耸入云天的大山,一律都是坑坑洼洼,不高不矮的坎坷和不平。没有河流的呐喊,天上的白云干涩得挤不出奶水、没有小轩窗,没有芭蕉美人,没有布谷鸟的催促,三月的樱花不在这里发表桃色的小令……只有芨芨草在晚风中颤栗
③在这里,绿色比金子还要珍贵。就连沙漠神树胡杨,也很难找到扎根的地方了。想要种活一棵树么?真比养活一个孩子更难,被死亡围困了的生命,自始至终都在想法突围。戈壁简简单单的一声咳嗽,也会喷出满天的浑黄,这真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啊。有谁,敢于迎着朔风在这里站成一棵树?
④石头像一群黑色的大鸟,天天在这里孵化苍凉和孤独!辽阔,比死亡还要辽阔!你说这里没有水么?在这里卧底的沙石,却随时都在兴风作浪。沙尘暴在这里冲冲撞撞,狂浪得就像疯了的野兽。很受伤,石头却流不出血来。喊疼,瀚海开不了那个口。力和意志,在这里被禁锢了很久,很久。孤独,那是幽闭在骨头里抓挠不到的疼。常常让人想起汉朝那些戍边的将士,常常让人想起彭加木。
⑤有一幅美丽的风景,那叫大漠孤烟直。
⑥有一种透明的忧伤,那叫春风不度玉门关。
⑦读戈壁,常常让人心生一种伤痕累累,困顿潦倒,英雄落寞的无奈和孤独。
⑧不过.不管你把戈壁描绘得如何苍凉,如何的成了极地和无人区,可在这荒凉而寂寞的大戈壁,我却真的被这儿的月光所感动了。
⑨那天晚上天气晴和,月白风清,我们在戈壁上围着一堆篝火吃自助烧烤。当时,我偶尔被戈壁滩上清幽的月光吸引了,便离开了众人,到远离篝火地方找一块石头坐下来,独自享受戈壁宁静的月夜。
⑩此时此地,整个戈壁都洒满了月光,那月光皎洁而又朦胧,这完全是一种美的境界,诗的氛围了。那银汁般的月光从天边倾泻过来,戈壁就像镀了一层银汁似的,连那丑陋的石头也都变成一个个瑰丽的元宝了。遍地的砂砾,恣意地流淌着清幽幽的月光。在这戈壁滩上感受月光,你会有一种独特的感受。戈壁的月光如霜似雪,给你一种透彻心扉的冷,那种冷,是骨子里的。戈壁的月夜,显得特别的宁静,静寂得好像一切都凝固了似的。
(11)戈壁的月光,不是“山月入松金破碎”的那种散金碎银,也不是朱自清荷塘里那块度巴巴的月光,戈壁的月光充斥一切,包容一切,融化一切,好像眼前的一切都化为月光了。这里,除了月光,似乎什么都不存在了,连我自己也都消融在月光里去了。这里的月光,没有被古宫的琉璃瓦修饰过,没有被树阴摇曳过,没有被田野阡陌分割过,那是一种从混沌和粗犷中沉明出采的纯净,是戈壁毫无杂质的生命底色。
(12)戈壁的月光,一个劲儿的白,雪一样的白,灵魂一样的白,薄薄的,一种透明而浑然的禅意。这戈壁滩的月光,被苦难打磨过,被命运折磨过,被爱情纠缠过,被歌谣抚摸过。戈壁的月光,那是沉寂千古的爱恨.醇化后的结晶,是大戈壁缠绵悱恻的灵魂。至此,我似’乎读到了戈壁 最柔软、最抒情的部分,那里凝结着大悲苦、大孤独也孕育着大希望。这样的月光贴在你的身上,就像有一种浩渺的精神附体了似的,你会觉得神清气爽,心灵一下子就通透起来。
(13)坐在戈壁的一块石头上,我的心灵沉浸在前所未有的宁静和冥想之中,许久,许久,才从那月光的融化中回过神来。当我正要起身回到篝火边去时,却看见有两条沙蜥从石缝里爬了出来,我明白,在洞穴里忍受了一天酷热的煎熬,小生灵是趁着月光出来纳凉来了。我仔细端详,却见这两条沙蜥互相追逐,互相嬉戏,在沙地上作圆圈状的追逐和游戏。两条沙蜥,一雌,一雄;一阴,一阳,在这粗砂地上作圆圈状的互相追逐和旋转,这倒有点像那一图天人合一的太极了。见此情景我的心为之震动:在这混沌荒凉的大戈壁上,有两条沙蜥,正在月光下演绎惊天动地的生命和爱情。
(14)啊,戈壁滩上多么美好,多么动人的月光!
(15)是啊,戈壁是神圣的。也许你会说戈壁是块不毛之地,可你千万不要小看了这只没毛的母鸡,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它就为中华民族抱(爆)出了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蛋(弹)。
(16)穿过时光隧道,张骞从这里走过。
(17)玄奘从这里走过。
(18)一队队驮着丝绸的驼队从这里走过……
(19)沐浴戈壁的月光,读昨天前人在戈壁滩上留下的那一行深深的脚印,我的心顿时热了,戈壁,其实并不荒凉。
(选自《2013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有删改。)
【小题1】阅读文章,概括戈壁月光的特点。(5分)
【小题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5分)
没有河流的呐喊,天上的白云干涩得挤不出奶水,没有小轩窗,没有芭蕉美人,没有布谷鸟的催促,三月的樱花不在这里发表桃色的小令……只有芨芨草在晚风中颤栗。
【小题3】段中关于月光下两条沙蜥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开篇,作者写“我们的心,陡然凉了”,结尾又说“我的心顿时热了”。这一“凉”一“热”包含作者对戈壁的感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感悟的理解。(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