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朴素之美
陈望衡
距今两千多年前,中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朴素”观。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见素抱朴”是“道法自然”的美学表达。朴素观首创于道家学派,亦为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自身学说。在现实生活层面,朴素观与主要由墨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中国农业社会倡导由道家创立的朴素观,在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本色观。崇尚天然、崇尚纯真,以本色为真、以本色为美。二是恬淡观。不慕繁华、不贪名利,以清廉为贵、以平淡为美。三是清新观。不繁复、不艳丽,清雅、简洁,充满生气。四是精诚观。以诚为尊、以信为美。此外,朴素观还导出重实质轻修饰、重内容轻形式等观念。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其实,视朴素为美不独中华民族为然,世界各民族也大都如此。法国雕塑家罗丹崇奉自然,他说他最喜欢的一句箴言就是“自然总是美的”。他还说:“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罗丹这里说的“自然”“真实”,均可以理解成“朴素”。
进入工业社会,朴素观被工业社会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奢华生活也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方式可以说是工业文明发展之“殇”。基于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文明与生态共生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提出来了;与之相应,一种新的审美观念——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更受推崇了。
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也就是说它必须是低碳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从人类利益出发,我们所希望的生态不是与人类利益相敌对的生态,而是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然而,生态自有其规律,完全不会迎合人类。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调节人与生态的矛盾,尽量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就建构在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中,作为一种审美精神,它又反过来促进这一宏伟历史使命的实现。
【小题1】下列有关“朴素观”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由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首倡,儒墨等学派采用并融入了自身的学说。
B.“朴素观”与主要由道家与儒家创立的节俭观结合,成为中华民族共同奉行的道德观、审美观。
C.“朴素观”在我国农业社会从精神上发展出一种以自然为本位的崇真尚善臻美的哲学观、道德观、美学观。
D.“朴素观”在工业社会被追求财富、追求享受的价值导向所排挤,奢华成为人们竞相追捧的“香饽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朴素观”主要包括崇尚天然、纯真的本色观;不慕繁华、名利的恬淡观;充满生气、简洁的清新观和以诚信为美的精诚观。
B.就中国传统美学来说,视朴素为美,认为朴素是最高的美。这种美灵动而无限,既是美之极致,又是美之根源。
C.罗丹所说的“自然总是美的”“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和中华民族倡导的“朴素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D.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是在工业文明掠夺资源造成环境严重破坏的现实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的审美观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倡“朴素观”的老子从哲学的高度提出“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自然才是事物的极致,也是人精神所应追求的极致。
B.工业社会以大量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奢华生活成为个人炫耀的资本,进而腐蚀人心、催生腐败,引发严重社会问题。
C.朴素作为生态文明时代标志性的美,必须是资源节约型的,必须是环境保护型的,必须符合生态公正原则。
D.在现今社会中,我们要用生态文明时代的朴素审美观,来努力实现文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这一宏伟的历史使命。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8-22 04:02:5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各题。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

晚清有一位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20世纪初诸位大师,如蔡元培、严复、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鲁迅、胡适、黄遵宪诸位先生,以及后来的***主席都对“红学”有所涉及或者做出了贡献,推动了“红学”的发展。这现象本身说明了什么?应该悟知:这就是因为曹雪芹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因为名字为“化”,故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

《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言之魅力!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才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曹子(即雪芹)的“情”与孔孟所讲的“情”都有“爱人”的本质,但却做了不同的阐释,别有一番滋味。“青”是个好字,其左边加“日”、“目”、“氵”、“米”、“忄”这五个偏旁,就成为“晴”、“睛”、“清”、“精”、“情”——都是万事万物中最美妙的部分。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孔子与曹子的分别只不过是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而曹子却将“情”诗化、艺术化罢了。通晓了这一关键点,就一切贯通了。

《红楼梦》重“才”。比如元春升为贵妃,是谓“才选凤藻宫”;探春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元春省亲不重于游乐,而命姊妹们和宝玉作诗,题咏诸处轩馆景色,这已十分晓然。至于书中所有女儿,都有一个“才”字在内,只是表现不同罢了。而中华文化,天、地、人谓之“三才”。

曹子过人的本领还有一点:就是使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汉字、汉文化的美。若用一个字评《红楼梦》,即“灵”。曹子重视灵气,认为它高于智慧,譬如,“那块顽石经过女娲炼制之后,灵性已通”。曹子还冒天下之大不韪,创造性提出人性“正邪两赋”说。传统观念认为圣人、贤者禀正气,淫邪之徒禀邪气,而曹子借雨村之口提出:禀赋了这种“两赋”之气的人,其灵气在万万人之上,乖戾邪僻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下。这在当时是极为大胆的骇世之言。

研究“红学”,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此名何义?这就应该温习王实甫大师在《西厢记》里给崔莺莺安排的第一处曲子《赏花时》,她唱道是:“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红楼梦》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绕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第一处景致:一派好水,一桥一亭翼然水上。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有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一位学者说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皆可用一个字来评:《三国演义》——“忠”;《水浒》——“义”;《西游记》——“诚”;《红楼梦》——“情”。我觉得这四部书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即人才问题。《三国》讲的是帝王将相类的文武人才:《水浒》讲的是强盗人才、绿林好汉、草莽英雄;而《红楼》正是为一批受压抑、歪曲、奴役而又才气横溢的女儿鸣不平。正如曹子借秦可卿托梦给凤姐道:“婶子,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以前只有红粉佳人,且是衬托绿林好汉,而曹子前无古人地创造了“脂粉英雄”一语。

施公(即施耐庵)对曹子的影响极大,曹子甚佩其敢写世人之不敢写,亦欲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位,《红楼梦》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显见施公对曹子的影响。“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则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红楼梦》首回一僧一道“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脂砚斋批曰:“八个字屈死多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将这一把眼泪洒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遭逢此极,况天下之男子乎?”

《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太深切了,这部伟大的“子部”既是中华文化的一个代表,那它就应该走向世界。《红楼梦》的走向世界,就存在一个英文翻译的问题。但译《红楼》是太困难了——这又从另一角度表明了中华文化的极大特点特色。仅《红楼梦》这一题目的译文,比如,“红楼”一词乃唐诗人用的美好语义,专指富家妇女的金闺绣户,而西方无此文化对应,译出后只能成为“红颜色的多层建筑”!汉语的“红楼”极有内涵。韦庄诗云“长安春色谁为主,古来尽属红楼女”,给人以无限遐想。但是英语却把“红楼”译为“两层的红色小楼”,将“红楼梦”译为“ADreamofRedChamber”,美感顿失,意境皆无。同理,“沁芳”那么优美高雅又暗寓沉痛的文采,译出后只成了“被水浸泡的花瓣”!这样,一切意义、趣味、境界,全部消失——却只剩下一个滑稽感的(外国人莫名其妙的)怪话!

近年,“红楼”又译成“RedMansions”,变成“朱邸”,这与《红楼梦》主题是女儿之核心眼目全无交涉了(朱邸即豪门,男人掌权的世界)。事情之难,由此可见。依此类推,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即中华文化)”,是困难太大了!一部《红楼》有上千上万的这种“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

在这儿,把中华文化的亟待大力弘扬也显示得更加清楚。如何解决这样的文化传播交流、弘扬宣传?看来还待中西双方努力,而非口号空谈所能济事。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晚清学者陈蜕庵所说的“子部”,是指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中的“子”类,内容主要包括古代“诸子百家”等大思想家的论说。
B.《红楼梦》表达的“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征的两大条主脉。
C.“情”是对待人的关系时的心境。虽然孔子将“情”伦理化、社会道德化,曹子将“情”诗化、艺术化,但他们所讲之“情”的本质都是“爱人”。
D.因大观园中所有轩馆景色均沿着沁芳溪的曲折而布置和命名,所以“沁芳溪”成为大观园中的一条命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曹雪芹所写的书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所以20世纪初诸位国学大师,甚至包括***主席都对“红学”有所研究或者做出了贡献,从而推动了“红学”的发展。
B.在雪芹时代,十二乃阴数之最大,九乃阳数之最大。“一百零八”是“十二”与“九”的乘积。所以一百零八表示无穷无尽,多而又多,群体庞然。
C.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汉语言水平都很高,尤其是大家都能通过咬文嚼字的的方式来领略其中既有义理又有趣味的谐音双关妙语,所以他们都能看得懂《红楼梦》。
D.曹雪芹非常佩服施耐庵“敢写世人之不敢写”的品质,在其影响下,不仅发前人之所未发,为闺阁掬一捧辛酸泪;更是连出场女子共一百零八人都是效法《水浒》好汉一百零八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中,天、地、人谓之“三才”,中华文化特征的一大主脉即为才情灵秀之气,《红楼梦》乃才气智慧凝结而成,可以说其为中华文化重才的典范之作。
B.《红楼梦》中有上千上万的“文化难题”(人名、地名、物名、诗词、酒令、谜语、双关、歇后、笑话、戏谑……)都没办法“译”,所以其没有办法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C.用英文翻译《红楼梦》太过困难,所以世界读者要真正理解、领会“《红楼》文化”,还需中西双方的共同交流与努力。
D.作者认为古代四大名著所讲的都是关于人才的主题,《红楼梦》也正是曹子为一批才气横溢而又命运悲惨的女儿鸣不平之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高峰的出现,除客观社会环境外,创作主体至关重要。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文艺家勇攀文艺高峰创设良好客观条件,但伟大杰出作品的产生依然有赖于文艺家自身努力,换句话说,创作主体高度决定文艺高度。
众所周知,文艺高峰总以伟大文艺家所创作的杰出作品为标志。如屈原的《离骚》代表楚辞高峰,司马迁的《史记》代表史传文学高峰,李白、杜甫代表唐诗高峰,唐宋八大家代表古典散文高峰,等等。代表文艺高峰的作品往往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反映的现实生活比较广阔和深刻,二是给人们的思想启迪比较丰富和先进,三是文艺形式的创造比较完美和新颖。
优秀作品是真善美的统一。真即相对现实生活而言,善乃相对思想导向而言,美则是有别于现实美乃至比现实美更高的艺术美。真善美的统一必然要求文艺家对现实生活有广泛深刻的体验与把握,除确保生活细节真实生动外,还要深入了解人性和社会关系,与时俱进,因为人性和人的社会关系都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必然要求文艺家对历史积累的思想文化有丰厚继承,并对历史发展趋势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还必然要求文艺家具有独到的审美涵养、自觉的艺术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屈原之所以名垂千古,与他被流放三湘“哀民生之多艰”、上下求索、广纳民歌民俗丰富自己的创作以及弘扬爱国精神分不开。司马迁《史记》的不朽,跟他遍历名山大川,广蒐史籍史料,横受宫刑后发愤著书紧密联系。李白、杜甫被誉“诗仙”“诗圣”,与他们从盛世入乱世,走遍大半中国,胸怀匡国济民之志,创作大量诗篇不无关联。《红楼梦》之所以名列古典小说的上乘,也缘于作者曹雪芹由富贵堕入贫寒的身世,缘于其具备丰富的生活阅历、精深的文化积累和高远的思想境界,进而萌发个性解放之心声,在“绳床瓦灶,举家食粥”的困境中仍能将此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没有创作主体的超常条件和超常努力,高峰很难以产生。
一般来说,文艺家的生活阅历越丰富,思想就越丰富;在生活中积累的思想文化资源越多,就越可能具有超越常人的思想高度;如果站在推动历史前进的前沿,其思想就必然带有先进的性质,从而就更能创作出鼓舞人们前进的现实内涵广阔且深刻的作品,成为鲁迅所说的“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张炯《创作主体高度决定文艺高度》,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文艺高峰能否出现的外在条件,创作主体才是它能否出现的决定性因素。
B.代表文艺高峰的优秀作品是现实、思想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换句话说就是能做到真善美的统一。
C.要做到“善”,文艺家必然要对历史发展趋势有超越常人的洞察力,具有独到的审美涵养和创新意识等。
D.流放让屈原对生活有了广泛深刻的体验与把握,《离骚》能成为楚辞的高峰是与此分不开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段开门见山提出了要论述的中心观点,而为了突出这个中心,本段还进行了又一次强调。
B.文章论述创作主体高度体现在真善美的统一,接着阐释了真善美的内涵,以及对文艺家的必然要求。
C.二三两段虽然均列举了屈原、司马迁、李杜的事例,但是两段的事例所论证的侧重点是完全不同的。
D.文章提出论点后,就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地把论证引向深入,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论证有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文艺创作的才能就没有杰出作品的问世,没有杰出的作品就谈不上有文艺高峰。
B.文艺家洞悉了人性和社会关系,与时俱进,因而能写出现实生活广阔且深刻的作品。
C.文艺家的生活阅历丰富了,思想就丰富;思想丰富了,其超越常人的思想高度就有了。
D.文艺作品的现实内涵广阔且深刻,就能成为鲁迅所说的“照亮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如果将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与中华价值观进行一番比较,我们就会发现中华价值观特别强调义务先于权利。换言之,西方近现代价值观非常强调个人权利的优先性,而中华价值观特别是儒家价值观则更强调义务的优先性。
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在人和人的关系中强调义务为先,互相承担义务是中国伦理的根本特色。他认为近代以来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形成了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其弊甚多,而中国则是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他说:“人生必有与其相关系之人,此即天伦;人生将始终处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中,此即伦理。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情谊所在,义务生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至一切相与之人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表示一种义务,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而以对方为重,近世之西洋人反是,处处形见其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
梁漱溟认为,中国人的伦理特别强调义务感。这种义务感是开放的,从家庭可以放大到宗族、社区,再到郡县、国家、天下、宇宙。以义务为基本取向的德行不强调张扬个人权利,而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这种义务取向特别表现为如何对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他看来,西方是个人本位,强调以自己为主;中国则是义务为主,强调尊重对方,“从个人本位出发则权利的观念多,从尊重对方的意思出发则义务的观念多。”
在现代社会,个人生存发展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当然也为社会价值观念所承认。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权利是最重要的价值,或社会价值观仅仅为个人权利提供支持。在价值和伦理问题上,权利话语和权利思维是有局限性的,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甚至是当今众多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权利话语往往联系着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权利优先态度,其基本立场是把个人权利放在第一位,认为个人权利优先于集体目标和社会共善。在这样的立场上,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都很难建立起来。个人权利优先的主张过分强调保障个人的自由,而忽视促进个人对社会公益的重视,不能正视社会公益与个人利益的冲突,因而对于现代社会健康运行来说弊大于利。
《摘编自陈来《充分认识中华独特价值观——从中西比较看》)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价值观强调义务优先,是相对于西方近现代价值观轻视义务强调个人权利而言的。
B.在梁漱溟看来,西方一直盛行个人主义,形成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因而其流弊甚多。
C.尽管个人权利为宪法和法律所认可,也为社会价值观所承认,但它决非最重要的价值。
D.个人的德行如以义务为基本取向,就不会张扬个人权利,而会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
【小题3】【小题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三段将中西方价值观并举而论,突出了中华价值观中义务优先的观念。
B.文章大量引用梁漱溟的话,暗示西方过分强调个人权利的价值观导致了西方人的自私。
C.文章采用引证法:第二段明引,使论述富于说服力;第三段暗引,使论据富于概括性。
D.本文既从理论层面详论中西方价值观,也对现实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很有指导意义。
【小题5】【小题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伦理关系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义务,有伦理关系的一切相关之人自然都应该互尽义务。
B.在对待自己与他人关系上,中华价值观主张努力承担对他人的义务,强调尊重对方。
C.若个人利益优先的价值观占了上风,那么个人的义务、责任、美德就很难建立起来。
D.当今,众多问题产生于以个人权利为中心的价值观,此价值观有损于社会健康运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一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
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
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只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
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
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
(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是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自我与本我的对立。
B.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
C.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
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在与西方美学的比较中阐明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
B.文章通过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分析,论证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性三元论实质是二元论的观点。
C.文章以孟子、荀子、告子为例分析论证了中国智慧美学主张人性一元论,人性是没有差别的主张。
D.文章在论述中西方美学的人性论时都采用了先提理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阐明意义的论证结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
B.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
C.人们后天形成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
D.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环境的发展,从最初的“避风雨,防灾害”的原始掩体直到形成村落和城镇以及现代化的大城市,主要目的是创造一个能隔绝自然环境并尽可能避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城市的形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人工环境”从此进入一个独立于自然环境的阶段。

人类社会普遍城市化的过程经历了四五千年,但是直到18世纪近代大工业兴起之前,城市环境和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大都是协调的,即是说这种人工环境基本上是依赖和适应自然的。18世纪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向高空发展,越高越经济,因此许多大城市高楼丛集……人们为自己改造自然的成就感到自豪和庆幸的同时却日益发觉这种伟大的“人工环境”虽然带来很大的便利,但是也带来精神上的压抑和枯燥。所以生活在这类大城市中的居民每当周末就竞相“逃离”城市返回自然,到郊野去享受自然界的阳光和空气。

应该看到像纽约、芝加哥、香港、新加坡、东京等高楼丛立的大城市,其地理位置还都很接近自然,尽管如此人们仍然期望改善城市环境,补救的办法主要是开辟城中心的绿地,模拟自然。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中,许多现代化大城市都尽量地增加中心区的绿地,提高人均绿化面积的比例个体建筑也越来越关注与自然环境结合。

美国著名建筑师莱特的落水山庄原本是私人别墅,建成后却成为旅游景点,许多游人慕名来此参观。一个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其艺术质量最终取决于是否最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了自然环境(地形和自然景观)。这是一个比较绝对的标准,因为环境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只能去适应和利用。只有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达到高度协调统一,才能使两者都获得高层次的艺术质量。

在旧城改造中能否提高环境艺术的质量,不在于是否新建了若干高楼大厦以代替质量低劣的旧建筑,更重要的是能否保持并改善原来的整体环境质量。像北京这样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旧貌新颜”内涵十分丰富,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既不是仅仅保存好一些重点文物就维护了“旧貌”,也不是拆除一些破旧的平房、建设一些新的高楼大厦或单元住宅就体现了“新颜”。所以改造旧城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把提升环境艺术的质量作为首要考量,而不能“源流倒置”。

环境艺术是个新生事物,一切仍在初始阶段。但是从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史实来看,有一点总可以明确认识到的就是城市现代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返回自然”的要求也越迫切:人工环境越发展,自然环境就越可贵。

(节选自陶宗震《安得返自然——环境艺术的一个核心课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人工环境的主要目的是创造出与自然隔绝并尽可能不受其影响的生存空间。
B.城市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人们在精神上感到压抑和枯燥。
C.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建筑规划设计的艺术质量都要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D.环境艺术是新生事物,其核心任务是让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得到协调统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指出了人工环境的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B.第三段从多个角度论证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是环境艺术的追求。
C.文章以城市发展对人们的影响为立论基础,论述了   “返回自然”的必要性。
D.文章既有对典型案例的解读,也有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大工业兴起前,人T环境都依赖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两者协调统一。
B.只有增加城区的绿化环境,提高人均占有率,才能避免人们“逃离”城市。
C.如果不考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就很难做出有较高艺术质量的建筑群规划。
D.旧城改造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自然环境,要因城施策,绝不能搞拆旧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