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驯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恋家。每天,村人执拗地在炊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靠山吃山,靠山烧山,这是人类生存的不二法则。
人们要想烧熟一日三餐,烧旺日子,离不开添柴加火。为了孵化出炊烟,在每家每户的日常规划中,砍柴可不是小事。人们清楚,谁懈怠了砍柴,谁就是和日子过不去,必将遭到肚子的报复。
我一直认为,我是炊烟喂养大的。少时的我,对炊烟的惦念近乎痴迷。甚至刚吃了饭,就挂念起了炊烟,盼它早点站在屋檐上,手搭凉棚,呼唤我的乳名。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辘辘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他们能看懂炊烟的表情,也能读懂炊烟的语言。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矢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搀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瞪大疲惫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
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扔来的冷嘲热讽。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他们将自己的讽刺和挖苦当“礼物”,总是不失时机地免费赠送。
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向导。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叛”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⒄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叛”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思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炊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氤氲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尽管,那些还对炊烟心怀感恩的人,就像我父母,还忍受着烟熏火燎,顽强地坚守着,但他们培育的那点炊烟,不过蚍蜉撼树。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窖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 人民日报 》( 2014年9月24日 24 版)
【小题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背叛炊烟》是一篇悠远灵动、情感复杂、既动人心魄又发人深思的怀乡散文。
B.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独特情感以及背叛炊烟后的内心挣扎与追思。
C.“炊烟”有着丰富的内涵。它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原点,是家和温暖的隐喻;但同时也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与贫穷。因此,“背叛炊烟”实际上就是逃离贫穷的家乡,以知识改变命运,追求富足的生活。
D.文章第17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中新鲜的炊烟比做家书,将思念比作邮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故乡对我的羁绊以及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E.作者说:“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可以看得出作者对现代文明是有着非常强烈的排斥感的。
【小题2】文章开头写“鄂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从全文来看有什么作用? (4分)
答:
【小题3】 第13段,作者说:“背叛,是需要勇气的;勇气,则需要成本。”那我和父母付出了哪些“成本”?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4】本文包含了多处对比。有哪几组对比?请结合全文,做简要分析概括。(5分)
答: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1: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5分)
二字师“杨杏佛”
杨杏佛一生追随孙中山。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杨随即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远赴美国留学。回国后又南下广州,任孙中山秘书。
杨杏佛的革命之心如此坚决,以至于在东南大学任教时,他的执著也影响到了不少学子,其中与之交往最多的是一个叫曹立瀛的青年。有一次,他来到上海商科大学(东南大学设在上海的商学院)授课。杨杏佛喜欢在课后留半小时的讨论时间,此间渐渐注意到有个学生发言特别积极。
这个学生就是曹立瀛,在同学中年纪最小,却好学上进,成绩优异。杨杏佛不免对这个家境贫寒却聪明勤奋的青年生出了几许怜爱惜才之情。有一次,他对曹立瀛说:“听说你家境不丰,经济拮据,卖文为生,你不必瞒我,我可以帮助你。”
于是,曹立瀛成了杨家的常客。
1925年5月 30日,曹立瀛兴高采烈地出门,想用稿费为自己买一双皮鞋,却在先施公司门口亲眼目睹了一场血的洗礼——“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次日,上海学联成立。曹立瀛代表上海商科大学,被选为上海学联委员会委员。于是,一个平日一心做学问,偶尔写写诗文,连报纸也很少看的学生,变成了一个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
一心投入爱国运动的曹立瀛有时也担心影响到最后一年的大学学业,于是便向他最信任的杨先生请教。两人对坐,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陷入了沉思。他左手甩在椅子后面,右手手指在桌面上轻轻地敲打着,考虑了一会儿,杨杏佛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说了一个字:“动!”于是,曹立瀛便义无反顾地投入五卅运动。就这样,一个“动”字为一个立志从商的青年人指出了另一个方向。事实上,当时的杨杏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异动”,因为他经常与共产党人恽代英接触,还利用业余时间到***创办的上海大学讲课,因而遭东南大学校方忌恨,被迫离校,奔赴广州,做了孙中山的秘书,并于1924年11月随孙中山北上。
令人感慨的是,此后没几年,曹立瀛也走上了恩师的这条革命道路。经杨杏佛和叶楚伧介绍,他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南下广州参加北伐军。
转眼到了1929年。此时杨杏佛已然认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因接济和营救革命者而被国民党当局撤职。而识人尚浅的曹立瀛却还在国民党南京特别市党部做着他的“革命梦”。当时年仅二十四岁的他年少得志,已经担任党部常委,日后完全可以在政界大显身手。
幸而一心以杨杏佛为楷模的曹立瀛在学业上继续钻研,考取了公费赴美留学的资格。于是,从政还是求学,成了摆在这个年轻人眼前的一道难题。这当口,他又想到了恩师杨杏佛,前去请教。接着,多年前的一幕情景重现。
杨杏佛认真听了曹立瀛的陈述后,考虑了一会儿,猛地用手朝曹立瀛一指,这次他说的是个“去”字。
就这样,杨杏佛的一个“去”字再次改写了曹立瀛的命运。曹立瀛辞职后远赴芝加哥大学求学,后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学成后他毅然回来报效祖国,上世纪50年代进入上海财经大学执教直到去世。恩师的一个字,成就了学贯中西的经济学家曹立瀛。
据说曹立瀛在美国听说杨杏佛被设伏特务枪杀于上海亚尔培路时,不胜哀伤。他替这位坚决果敢的“二字师”扼腕叹道:“国失栋梁,我失良师!”
【小题1】请简要概括曹立瀛的形象特征。(4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杨杏佛这个人物?(5分)
【小题3】你认为文章用比较多的篇幅描写曹立瀛合适吗?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
舒 婷
这是一个普通的夜,白天刚下过阵雨。风特别湿潮,犹如海的呼吸,轻悄地穿过荒芜的花园,抚摸了我一下,脸上一阵凉意。
是什么使眼睛发潮?为什么会想起你?窗外黑黝黝的屋脊,像几条卧鲸。深深浅浅的灯光,似乎要从万千人生故事中,泄露一点什么消息。好比一本书的封面,引诱你去翻阅。不料记忆能及的那一页,竟是老朋友你。
学生时代你的外号叫蚂蚱。你长得尤其高又非常瘦。凸额头,又粗又硬的头发编成结结实实两条辫子,撅在耳后。
老师提问你,你茫茫然站起来。你那对视得很厉害的眼睛在老师看来是一种有辱师道的挑衅,同学们则看作凶狠的搜索。你咕咕噜噜的回答虽然是正确的,但不耐烦的老师己从你的课桌里掏出一批罪证:精致的小鹿、花篮和水袖宫娥,全是用包糖纸编的。大家哄然大笑。我以为你会哭,会甩起书包回家。但一经允许坐下,你仍将凸额抵住桌沿,检视你的宝贝。它们像虫子一样在你课桌里衍生不息。至今我还似乎能看到你如何灵巧而且温柔地翻弄那些五光十色的玻璃纸。
你父亲死时,我去看你。你家低矮潮湿的房间竟然用铁丝拦了一半,养着十几只珍贵的乌骨鸡。你家八九口人,原靠父亲做木匠活,现在要靠妈妈养的这些鸡了。房间的另一半是弟弟妹妹,高高矮矮,最小的妹妹在你母亲怀里吃奶,你母亲的发上,簪了一朵小白花。弟妹们在做游戏,他们的玩具我是太熟悉了。那些玻璃纸在昏黑中,发出华丽的光彩。只是你的眼睛很忧郁。
我们的友谊究竟怎么开始?谁能说清草坪上的第一粒种子是鸟衔来还是风吹来的呢?
早读时,我们班的女孩子总到后山找一棵最茂盛的相思树,分坐在各个枝丫上,远远看去,就像栖着一群叽叽喳喳的小相思鸟。你总要神秘地把我拉走,到林子深处去。我们把书摊开,做出早读的样子,而鸟儿们正开始真正的早读。诵读淡青色的风、无拘束的云,拨开灌木丛,白色的野蔷薇正安详地开放。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同学们中有人一改温良恭俭让的好孩子样,宽皮带把腰束得细细的,一只手拎着老师的领子去批斗。你是根正苗红的“红五类”,屡经动员和阶级教育,始终和我站在台下,不肯“造反有理”。于是你又得了“铁杆”(保皇)的绰号,它与你又瘦又黑又结实的样子这样相称。
插队时我们没能在一起。
第一次我步行九十里路去你的知青点,远远看见你张着大手飞奔而来,使出那么大的劲勒我,我们一起摔在地上,你的一只鞋甩到水田里去了。我们又叫又笑,互相捶打,又在田埂上坐了很久。满天清明,飞舞的坟蚋在我们头上罩了一层银亮的雾。
为什么有关我们共同的记忆总伴有澄澈明净的天空呢?我们真的把那些阴霾的日子躲过去了吗?
你的铺板上只有一条返潮的草席,“救济性质”的再生布被单,临时垫了几本书为枕头。我很难入眠,但真的满心快活。你兴奋地说个不停,没头没脑,我努力猜透是什么隐藏在你的一大堆废话里。睡不着,你拉着我起来到村外走走。月色明媚,山村恬静,连狗也叫得有韵味。我们漫步的斜坡上长满柔软的草,你指着村边一个亮着的窗,说:就是他!
哟,铁杆,你在恋爱呢!怪不得你用沙子搓白塑料鞋,煞费苦心排列你的刘海,它们不肯蓬松,一会儿又一揪一撮地粘在一起了。
这个梦只是一厢情愿。你搬出了知青点,一个人住在旧庙的厢房边。第二次我去看你,在回城之前和你告别。你上工去了,门没锁。被子没有叠,一摸,原来温着一大牙缸的稀饭,中间大约浇了一匙酱油。这就是你的午饭和晚饭。
大约在这段时间,你迷上了文学,抄了一厚本又一厚本的笔记。你写的信也“文采”起来。恋爱中个个都是诗人。虽然初恋的梦是破灭了,你望着那盏灯一直又过了多少年?
你是最后一批回城的,安排在市政局修整马路。你显得更黑了,连你们的工友都叫你“铁杆”。等我出了一趟远门回来,听说你谁也不通知就结婚了,又听说最近你有了一个女儿。屡次托你妈转口信去,你始终不回答。
命运使我成了“文人”,而你默默戴着草帽跟着压路机劳动,这似乎是我们的差别。但现在我有了儿子,我们同是母亲。我不知道我的儿子和你的女儿会不会相识在蔚蓝清澈的天空下?会不会手拉着手在我们寻找草莓的地方采摘鲜花?
今夜天空深远沉静,铁杆,我们望的是同一颗星星吗?
(本文有删节)
【小题1】文章开头两段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文章运用了多重对比刻画“铁杆”的性恪特点,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请赏析文章画线句的表达特色及效果。(4分)
【小题4】结合全文,探究文章以“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为题的用意。(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
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
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省城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
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号和6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
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2014 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我知道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 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小题2】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题目,共9分。
星巴克的中国“暴利”
“十一”假期,朱小姐去美国旅行,在美国一家星巴克发现,这里的价格要比国内便宜了约三分之一。国内的消费水平远远低于美国,为何几乎同样的产品在居民收入水平更高的国家却有着更低的价位?事实上,星巴克中国高价背后是高额的营业利润率,中国的营业利润率远超美国,甚至是欧洲等地区的16倍以上,高营业利润率支撑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速扩张。
外媒近期一份全球多个城市的调研显示,星巴克在北京的价格高于东京、纽约、香港、伦敦等城市,其中,一款在伦敦售价3.81美元的星巴克咖啡到了北京价格变成了4.81美元,提升了26%。而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纽约、伦敦这些城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官方网站于2013年4月发布的各国生产总值预测数据,2013年,中国内地人均GDP为6629美元,远落后于美国的51248美元,以及英国的38002美元。
国内一位知名食品营销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星巴克咖啡的成本主要包含两部分,一个是运营成本,一个是物料成本,在全球化采购的今天,各地咖啡豆的价格都非常透明,在星巴克采取的国际化采购下,各地原料成本相差无几,中国的原料成本不会高于美国。在运营成本方面,占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成本方面,美国远高于中国,而其他房租水电等成本,美国同样比中国高。因此,美国的运营成本几乎高于中国。综合来看,美国一杯星巴克的成本不会低于中国,而中国却售出了更高的价格。
有外媒报道,后勤费在星巴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星巴克北京店所用的咖啡豆和其他原料例如杯子,进口到中国的费用不会比进口到美国的贵多少。问题在于需要把这些原料从点A运输到点B。“例如将咖啡豆从哥伦比亚运送到天津港口,其运输费用与从哥伦比亚到洛杉矶港相当。”研究中国商贸公共关系领域的专家大卫·沃尔夫解析道,“真正的原因是把原材料从天津的港口运送到北京的门店里,这个中间的过程花费高。”虽然中国这些年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去改善港口和交通的基础设施,但是税务、运输费用以及中介费等等合共的金额增加了后勤费用的支出,而最终这些费用将会以高价咖啡产品的形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为了维持高利润率,星巴克在中国还一度以成本上涨为由进行提价。
品牌营销专家周维表示,星巴克在中国高定价的背后,真实原因是企业为了攫取更高的利润,故意拉高品牌定位。在美国生活数年的秦女士告诉记者,星巴克在美国几乎是唯一不分层次、不分人种,人人都喝得起的咖啡。
一个主要原因是文化底蕴。上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并开始输入外国的商品,而这类商品的消费者常具备一定的品牌意识。“通常国外的商品都被看作是质量更好、层次更高,就是比国内产品高一个档次,”有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可以从他所拥有的事物反映出来。”价格高的产品不但不会成为人们购买的障碍,而且正好吸引了那些希望炫耀财力的顾客争相前往。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你购买一件商品例如一杯价格不菲的咖啡能够使您在商务处理中或在朋友圈里增添不少“面子”。
高利润率支撑了星巴克在中国的高速扩张,星巴克中国官网显示,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开设了1001家门店,到2014年使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并计划到2015年在中国内地运营1500家门店。
【小题1】下列不属于“同样一杯星巴克,北京比美国价格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北京星巴克店进口所用的咖啡豆以及其他原料从天津港口运送到北京的门店里,中间过程花费高。
B.港口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以及税务、运输费用、中介费等后勤费用的支出转移到了消费环节。
C.星巴克在中国故意提高品牌定位,而在美国本土,星巴克是几乎唯一不分层次、不分人种的大众咖啡。
D.在中国,购买一件商品如消费价格不菲的星巴克咖啡能使消费者在商务处理中或朋友中增添不少“面子”。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额的利润驱使星巴克在中国高速扩张,国内的消费水平远低于美国,同样一杯星巴克在国民收入更低的的中国却卖出了更高的价位。
B.北京的星巴克咖啡,价格高于东京、纽约、香港、伦敦等城市,从调研显示,相比伦敦提升了26%。
C.无论是从原料成本分析,还是从占运营成本重要组成部分的人力成本来看,一杯星巴克美国的成本高于中国。
D.星巴克中国的营业利润率远高于欧美地区,据星巴克官网显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星巴克的价格比美国贵约三分之二,这是因为尽管目前国民的消费水平依然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但消费能力却在大幅攀升。
B.从星巴克咖啡的成本分析来看,中国一杯星巴克的价格比美国更高找到了原因。
C.星巴克咖啡在美国和在中国被赋予的品牌定位不同,消费价格不菲的星巴克在中国能使你在朋友圈增添不少“面子”。
D.星巴克在中国的高利润率让星巴克特别重视中国市场,为了维持高利润率,星巴克会进一步铺开门店,价格下降是迟早的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京东小镇折射500年交通兴衰史

李鲲 丁静 王民

交通便利将给城市带来什么?一个冬日的夜晚,寒风刺骨。记者一行来到唐山市鸦鸿桥镇,在京唐城际铁路获批即将开工之际,聆听这座“京东第一大集”讲述其500年来伴随各种交通方式的兴衰与期待。

走在鸦鸿桥镇文化路上,两边日化、五金、文体等各种店铺一个挨着一个,显得有点破旧和凌乱,每个店铺不过十几平方米,似乎没什么特别,陆续打烊的时刻,还显得很冷清。

记者走进一家针织用品店,28岁的老板周裕踌躇满志,他说这个店一年营业额一二百万元,后面还有个仓库,一年营业额能达到1000万元,利润近100万元。

“我们这里有个特点,‘店面越小,后面越大’,一些不起眼的小店,后面不是有几千平方米的库房,就是有工厂,货物北到内蒙古、东北,南到浙江义乌。”周裕说,“听说京唐城际要经过我们这里,估计生意又要红火了。”

天黑了,鸦鸿桥镇的商品街越来越安静,而远处传来的汽车轰鸣却越发清晰。循着声响,记者来到鸦鸿桥镇的物流园,只见货运卡车进进出出,装卸工人十分忙碌。而物流园旁,还乡河仍在月光下静静流淌,这里,是鸦鸿桥镇与交通故事的开始。

“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当地广为流传的古诗句描绘出鸦鸿桥镇几个世纪前的繁荣景象。蓟运河的支流还乡河是鸦鸿桥镇的母亲河,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下令疏通还乡河,在鸦鸿桥建水陆码头,开集市,现鸦鸿桥仍有一个村叫运河头村,大约是当年码头所在地。清代道光年间,鸦鸿桥已有商户近面家,成为“京东第一大集”。

现在,还乡河已没有了运输功能,但依然是鸦鸿桥商贸得以孕育和发展的见证。而摇橹声也已被还乡河畔的轰轰作响的汽车之声代替。

“一天得有200辆次大车进入,但都是传统物流,比较慢的那种。”鸦鸿桥镇政府主任科员郭义东说,2015年,鸦鸿桥镇GDP约50亿元,常住人口6.3万人,企业400家,商户1.5万家,物流企业160家,人均收入1.2万元。

“鸦鸿桥镇虽然仍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但我们的小商品销售近年来确实萎缩了,我们没有抓好上一轮交通发展的机遇。”郭义东说。

伴着窗外的寒风凛冽,在物流园简陋的办公室内,郭义东介绍道,改革开放后,鸦鸿桥凭借距离北京、天津两大城市120公里的区位优势再次成为北方重要的小商品集散地,1994年,小商品成交额达5.5亿元。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京沈高速公路的开通给鸦鸿桥带来了第二次发展的历史机遇。

“京沈高速开通前,我们每年只能销售约100万套衣服,开通后,每年能销售1000万套,带动性特别强。”鸦鸿桥镇一家服装店老板张良说,从那时起,鸦鸿桥镇上的一家家小门面店背后的仓库和厂房越建越大。

2001年左右,镇里整合各商户的物流成立鸦鸿桥物流公司,这才有了现在的大车轰鸣。2009年,鸦鸿桥镇小商品销售额已达80亿元,综合实力居全国小商品市场第四位。

但是,郭义东回忆,差不多也是从那时起,鸦鸿桥没有及时提升服务水平和产品质量,为现在的萎缩埋下了隐患。

“你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商铺仍然很破旧、很零散,物流业不现代,再加上电商的冲击,鸦鸿桥小商品的销售额近年来是下降的。”郭义东说。

在鸦鸿桥镇,子承父业非常普遍,尽管在接任“掌门人”不久的周裕和张良看来,日子还挺好过,但在经历了商贸巅峰的他们的父辈看来,鸦鸿桥小商品销售目前困难重重。

“几年前这里还是摩肩接踵,人来人往,现在冷清了很多,听说网上的售价更低、买货更方便,我也不懂,只是这销售真的下降了不少。”老何百货负责人何长富说。

一家名为春良日化的店铺负责人胡晓莉也说,这几年特别不好干,“日化的销量比2011年少一半,所以我这才同时卖起了其他产品。”

在郭义东等镇领导看来,历史上,鸦鸿桥因水运兴起,因高速开通而进一步发展,但终因没有在交通便利的同时及时完成经营、服务的现代化转型而走向萎缩,“光有便利的交通还不够,依托交通搞好配套、提升服务也很关键。”

现在,新的机遇再次来临。10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京唐城际铁路项目,开工在即,隶属唐山市的鸦鸿桥从中看到了新的希望,政府的“高铁综合服务区项目”开始招商,以此为利好消息的一些楼盘也四处打着广告。

据郭义东介绍,今年以来,鸦鸿桥镇“两街一路”大修工程全面推进,现代物流园区一期工程全面开工,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工作也在推进,还乡河“一河两岸”生态公园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共投资33亿元,未来小商铺也将走向集约化管理。

夜深了,记者一行离开了鸦鸿桥。穿过还乡河时,河里的月亮折射出柔和的光芒,鸦鸿桥500年来依托交通而发展的故事正走进新篇章。

(选自2016年11月29日《新华每日电讯》)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记者一行到享有500年,有“京东第一大集”之称的鸦鸿桥镇,主要是希望在京唐城际铁路获批即将开工之际,探寻交通便利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B.记者走在鸦鸿桥镇文化路上,到了陆续打烊的时刻,各个店铺还显得很冷清,这从侧面反映出了鸦鸿桥镇如今商品经济的发展大不如前。
C.“路传驼铃响,水送摇橹声”,既是鸦鸿桥几个世纪前繁荣景象的真实写照,也表明了尽管古代交通运输工具比较落后,但仍使鸦鸿桥镇的商贸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D.在鸦鸿桥镇,一些店铺的负责人都是子承父业,新任“掌门人”虽然觉得日子还挺好过,但他们还没有实现父辈对他们寄予的克服小商品销售困难的希望。
【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闻五要素分别为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这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五个方面,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本文的标题既点明了“何事”,也说明了“何因”。
B.鸦鸿桥镇虽然有点破旧和凌乱,还显得很冷清,但“店铺越小,后面越大”,这些不起眼的小店的后面都有几千平方米的库房甚至工厂,仍是全国重要的商贸城。
C.没有便利的交通,鸦鸿桥镇不可能发展到今天,最后却因没有依托交通搞好配套、提升服务而走向萎缩。鸦鸿桥镇如果再不抓住机遇,优势会荡然无存。
D.鸦鸿桥镇本来就有交通便利的优势,京唐城际铁路的开工又给它带来了新的希望,于是它顺势而为,政府主导的项目招商良好,一些楼盘也迎来了利好消息。
E. 鸦鸿桥镇小商品2009年的销售额就已达80亿元,但近年来销售额下降了,不仅有商铺破旧、零散,物流业不现代的原因,电商的冲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小题3】结合本文,你认为一个地方的商贸要得到发展,需要哪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