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雪域神话
杨晓敏
傍晚,一大块乌云悄悄侵蚀着精光四射的夕照。雪花纷纷扬扬,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似一阵。哨所吹熄灯号时,院里已有三厘米厚的积雪。
黎明时分,战士们被惊醒了。山呼海啸般的嚎叫声撕碎了边境的宁静。伴随着啪啪啪的声响,十几间屋顶的白铁皮早飞得不知去向。哨兵刚从水泥岗楼探出半截身子,风雪立即裹住他旋出门外。他一阵连滚带爬,才搂住一块石头,急忙鸣枪报警。(远古年代,喜马拉雅山区是一片蔚蓝色的海洋。霞光照耀在树木森森的海岸,遮天蔽日的林间果味飘香。山坡上有婀娜多姿的香草,草坪上有嬉戏跳跃的珍禽异兽。)
其实用不着报警。哨所的干部战士早已敛容息声,伫立窗前,观望着这场百年罕见的特大暴风雪。雪兽凄厉地嚎叫着,“呼隆”一声,战士们眼睁睁地看着厕所顶盖,像草帽一样飘到十五米开外。
干部们在召开紧急会议。蜡烛点不燃,密封的室内照例钻进去白蒙蒙的一层雪花。用不着测量,这些“老边防”的身体感觉得出来超常的低温。(有一天海里蹿出一条凶恶的毒龙,搅动漫天海浪,到岸上兴妖作怪。松柏、铁杉、棕榈被它摧折了,斑鹿、羚羊、犀牛被它吞噬了,杜鹃、画眉、百灵被它赶跑了。宁静而恬淡的花园遭到洗劫、蹂躏,面临灭顶之灾。)
游牧民危在旦夕!
牛羊马匹危在旦夕!
哨所驻地方圆百十里宽阔平坦,水草丰盛。尽管早已没有土匪抢劫,但游牧民的帐篷还是在允许的范围内,扎得离部队近一些。远近不等的十余顶帐篷像错落的荷叶,环绕哨所周围。当这场特大暴风雪袭击一个小时后,帐篷几乎全部被撕成碎条。哆嗦不已的牧民们只好搂住仅剩下的粗大绳索,才幸免于难。牧场炸窝了。小羊羔当场被冻死。牛羊马匹像一团棉花般顺风遁去,直到卷入河中被冻住四条腿才止步。整个马泉河叫声一片,嗷嗷待毙的牲畜惨不忍睹。(忽然,一阵仙乐响过,天上飘来一朵五色祥云,化作五位美丽的仙女。她们施展法力,降服了毒龙。俄顷风平浪静,岸上草木葳蕤,鸟兽复来。)
八个救援梯队轮番出击了。战士们借着肆虐的暴风雪每间隔半小时要减弱十多分钟的机会,急速地从大门前三米高的雪丘上滚过去,朝各个方向分头挺进。
军马牵出来了。雪打马眼,马扬鬃嘶鸣,踌躇不前,人骑上去它就往马圈里钻,根本拉不住缰绳。汽车发动起来了,一车一车地送着人和畜。然而一经熄火,便再也发动不起来。暴风雪又铺天盖地地压过来,小分队只好伏卧雪地以减轻风雪的冲击力。漫天凄迷,伸手不见五指。指战员身穿皮衣皮帽皮鞋皮手套,加上防风镜,手里攥着指南针,胳膊挽着胳膊,在翻卷的雪浪中,寻找游牧民的踪影。
多名游牧民陆续被救进院内。战士们送来棉衣棉裤,医生急忙发放御寒药品。
一群又一群的牲畜被赶进院内。
战士小王听见外面有牛羊叫声,就单个跑出营区。他的防风镜不慎被吹掉了,眼睛让雪花打得直流酸水,根本无法睁开,在距连队只有一百多米的地方直打转。后来被战友发现,才把他和六十多只羊送回院中。
几个小时过去了,暴风雪的势头逐渐减弱,小分队陆续归来,可仍未见小李的身影。他曾因一次误岗行为,支委会已初步研究,准备给他处分。
此时小李正与暴风雪抗争。他被吹散后,跌跌撞撞地来到牧民扎西的帐篷前。暴风雪压塌了扎西的帐篷,一家七口缩在里面瑟瑟发抖。小李用手刨,老半天才弄开一条通道。
“你们……都跟着我。”他背起一个孩子,硬是把一家子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藏胞得救了,小李却冻昏过去。事后,哨所撤销了对小李的处分。(众生灵对仙女顶礼膜拜,苦苦哀求她们留下来,共享太平的欢乐。五仙女高兴地点头答应,喝令大海退去,大地隆起。)
第二天马泉河流域天气晴朗,指战员继续为游牧民做善后工作。他们到河里打捞牛羊,到雪原上寻找失散、冻死、冻伤的牲畜,以减轻群众的损失。哨所还救济灾民上百套棉装,数千升青稞,尔后又派人修补羊圈,恢复生产。(为永远守卫这幸福乐园,五仙女分别变成喜马拉雅山脉的五大主峰,屹立在西部边陲。为首的翠颜仙女,便是当今世界第一峰——海拔8848米的珠穆朗玛峰……)
以后的情节无须多言,那就是当地政府给北京写信,说当年是金珠玛米把我们从奴隶变成主人,今天在特大自然灾害面前,又是金珠玛米救了我们。群众来到哨所,双手把青稞酒捧过头顶,表示谢意。据说这是藏民们最虔诚最崇高的一种礼节。
[注]金珠的汉语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玛米的汉语意思是兵,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整个称呼就成了解放军的专有称呼,沿用至今。
【小题1】这篇小说为什么以“雪域神话”为题目。(4分)
【小题2】小说中的风雪在情节安排与人物塑造片面有何作用,请分别简要分析。(6分)
【小题3】赏析小说第二段画线部分的语句。(6分)
【小题4】小说多处语段末尾用括号的形式做了标示补充,请结合文章探究其作用。(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1:4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好声音”商业模板解析
虽然离2012年的结束还有一段时间,但是把“中国好声音”称为这一年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应该不会遭到任何质疑和挑战。它的收视率第一期就达到1.5%,第二期跃至2.71%,到9月30日的“巅峰时刻”则创下了高达6.109%的奇迹。与之相对应,广告价位也节节攀升。据浙江卫视负责广告的副总监王俊透露,今年“好声音”第一季十期节目的广告费和版权销售一共赚到了三亿多,人气学员的代言广告及商业演出也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轰轰烈烈。
从策划到操作,四个月的时间,一个亿的投入,最终获取三倍巨额盈利,短时间内拉动了几乎所有商家的神经,牵起了一张巨大的商业之网,这真是一台激情熊熊燃烧的娱乐大戏。它不仅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商业模板,且在这个传播方式正面临革命的时代,预示着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某种值得思考的方向。
“好声音”与目前各大电视台已经疲沓的选秀形式相区别的,其实不仅是更大的赌注所获取的更精良的制作;也不仅是甲乙双方甚至多方的风险共担、资源互换、利益共享;更重要的是以一条条有情纽带,将参与者、选择者、观看者的喜怒哀乐都纠集到那个以成功或失败为符号的舞台之上,由此最大限度地调度与纠集了人力成本,这正是广告商迅速集结的最根本原因。它使这里的每一结点都涌动着所谓的“文化消费”,由此构成了一个商机密集交织的巨大商业舞台。这可能就是当今信息传播极为发达时代新型的娱乐大片模式:资本迅速集结、涌动、发酵、然后心满意足地增值。
在这部“大片”中,“好声音”实际是一个符号,它最大限度调度了越来越多人的消费热情。这样的前提下,争论各自演唱水平之高低,本身都在抬高消费的热诚。一个个具体可辨识、可热议的角色导致各种不同趣味的辩驳;有关“好声音”的角色越反差,其情绪就越起伏;模仿的台上歌手与被模仿的台后明星偶像对应;导师选择选手与培养的趣味引来各自的拥趸与敌手;各样的溢美与批评引出各样的意气与激愤;……由此鱼龙交杂,惊涛拍岸。这就是网络立体传播时代典型的文化商业。越来越发达的网络培植起了越来越挑剔、表面越来越自以为独立的个性意识,有关“好声音”因此就有无数标准在彼此反应与彼此对抗。这个节目的导演者只不过最大限度鼓动了这么一场有关标准争论的狂欢,这样的背景下,有关这些歌手究竟达到了怎样标准,决赛结果究竟又符合了怎样标准的争论,其实都难辨清其意义。
已经很难有公认的、公平的标准,所以它只是提供了一个撩拨大家参与讨论的平台,然后将大家的热情变成了一场尽兴的狂欢,又最终通过这种狂欢,在散场之后收取了利润的果实。
这就是当下我们的文化生态,我们都在这样的舞台之中,都是这样的商业演出中的一个角色而已。或许这就是“中国好声音”力图把这一切展现给大家的目的。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被称为2012年度最受瞩目的电视娱乐节目,至本文结稿时,可以说未曾遭到人们的任何质疑和挑战。
B.“中国好声音”节目自开播以来,收视率不断攀升,屡创新高,甚至创下了“巅峰时刻”6.109%的电视收视率奇迹。
C.“中国好声音”既为浙江卫视带来了三亿多的收益,也使得人气学员有了更多的机会去给广告代言和参加商业演出。
D.“中国好声音”是一台激情熊熊燃烧的娱乐大戏,在全国各地铺天盖地,轰轰烈烈地上演,第一季仅十期便反响剧烈。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耗时仅四个月时间便获取三倍巨额盈利,这牵动了几乎所有商家的神经,并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商业模板。
B.在传播方式面临革命的时代,“中国好声音”运作的成功预示着文化投资、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某种值得思考的方向。
C.与其他已经疲沓的选秀形式不同,“中国好声音”表现为投入大,产出精良,甲乙双方甚至多方的风险共担、资源互换、利益共享。
D.将参与者、选择者、观看者的喜怒哀乐都纠集到舞台之上,这是“中国好声音”与目前各大电视台其他选秀形式最重要的区别。
【小题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好声音”最大限度地调度与纠集了人力成本,使得广告商迅速集结,为各方搭建了一个商机密集交织的商业舞台。
B.资本迅速集结、涌动、发酵并最终增值,这种资本运作方式可能就是当今信息传播极为发达时代新型的娱乐大片模式。
C.不断发达的网络培植出越来越挑剔、表面越来越自以为独立的个性意识,由此导致“中国好声音”的标准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D.“中国好声音”节目的导演关注的是标准讨论的本身,因为它能抬高观众消费的热诚,而不关注歌手的水平、决赛结果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半个世纪前的一天,法国巴黎市民从当天报纸上看到一个十分醒目的消息:昨天,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作为新当选的法国科学院院士,出席了科学院院士例会。按照老规矩,院士第一次参加例会,要宣读一篇高水平的论文。不过,出乎大家意料的是,夏里·法布里教授没有宣读自己的论文,而是宣读了在他指导下的一位中国年轻的物理学家的论文。教授自豪地告诉与会者,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由于出色的研究成果,将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荣获这一荣誉的中国人。
巴黎的报纸还刊登了夏里教授和这位中国年轻科学家的大幅照片。这一消息使巴黎人惊奇异常,因为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而今天,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要知道,即使是法国科学家,要获得法国国家级科学博士学位,也是不容易的。
这位令巴黎人大吃一惊的中国人,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
严济慈出生在浙江东阳县的一个小村庄,他是农民的儿子。7岁时,进入严家祠堂的蒙馆读书,读四书五经,但他对那些艰涩的圣贤之言没有兴趣。有一次,他父亲到杭州去办事,无意中在一个书摊上发现一本《笔算数学》,便买回来给了严济慈,严济慈高兴极了。当时,村子里谁都没有学过高深的数学,也找不到可以请教的老师。严济慈硬着头皮自己“啃”,硬是“啃”下了这本书。
14岁时,严济慈考上了浙江东阳县立中学,成绩是所有考生中最优秀的。家里省吃俭用,把这个“严家几辈子才出的读书人”送进了中学的大门。严济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刻苦用功,每学期的成绩都在班上名列前茅,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中学学业。
这年夏天,他来到省城杭州报考大学。考虑到家里经济困难,他决定报考离家最近的南京高等师范,因为师范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提供食宿。在等候发榜的日子里,有一天,他看见南京河海工程学校张贴的招生告示,心想:反正没事,不如再去考考看,于是,又报考了河海工程学校。
不久,考试揭晓,严济慈两所大学都考上了,而且名冠全省第一。这一来,轰动了杭州城,也迅速传到他的家乡东阳县。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把东阳中学列为全省的重点中学。
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严济慈远涉重洋,到法国留学,把目标选定在著名的巴黎大学理学院。按校规,20多门主课,考试通过一门即可得到一张文凭,考取8张文凭就可毕业。但由于课程艰深,考试繁难,考取一张文凭并非易事,不少学生在校多年,一张文凭也没拿到。
巴黎大学一年举行两次考试,严济慈刚入学时,正好赶上夏季考试,他虽然没在巴黎大学上过一天学,却决定参加数学考试。这次勇敢尝试的结果,成绩优等,使他一进校就获得了第一张巴黎大学的文凭。巴黎有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也有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严济慈对于一切不为所动,每天从下榻的旅馆,到教室,到图书馆,到实验室,四点一线,从不偏离。一年之后,夏天的考试又来临了,严济慈以惊人的记忆力和扎实的知识功底,通过了3门主课的考试,夺得了3张文凭,这是巴黎大学的校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
获得硕士学位以后,严济慈在巴黎大学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的著名实验室工作,研究当时物理学的一个难度极大的课题——石英在电场下的形变(压电效应)。面对难题,除掉不能再减少的睡眠,分分秒秒都用来研究,最后终于成功了。他的论文《石英在电场下的特变和光学特性变化的实验研究》,被夏里教授在第一次出席科学院院士的例会时拿到会上宣传,轰动了巴黎。
(摘编自《中外著名科学家小传》)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抵御住了巴黎的名胜古迹的吸引力和巴黎令人难以抗拒的物质诱惑,每天在旅馆、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穿梭,从不偏离。
B.在法国巴黎人的眼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又愚昧的国家,竟然有一位年轻的中国人登上了法国神圣的科学殿堂,这令他们非常惊愕。
C.严济慈出身农家,他对古代经典作品没有兴趣,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笔算数学》,他靠自己钻研读通了这本书。
D.法国报纸刊登消息,法国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新当选法国科学院院士,他将在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自己的一篇论文。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严济慈从南京高等师范毕业后留学法国,以优异成绩考入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连续通过3门主课考试,获得了3张文凭。
B.严济慈先后报考南京高等师范和河海工程学校,都以全省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轰动杭州;因此他家乡东阳中学被列为省重点中学。
C.严济慈师从著名物理学家夏里·法布里教授,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研究取得成功,完成了论文,获得巴黎大学硕士学位。
D.夏里·法布里教授打破惯例,在法国科学院院士例会上宣读严济慈的论文,轰动巴黎,这表明法国人已经改变了对中国的偏见。
【小题3】这篇人物小传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
今年4月,是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大学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先生的80华诞。著名雕塑家吴为山满怀敬意,为先生塑了一尊青铜头像。头像传神至极,眉宇间透露出他的慈祥、睿智、儒雅与清逸,让人联想起先生“如山峦之有云烟”的诗意人生。
先生治学的领域很广,据《袁行霈教授著述目录》所载,各类著作30余种,主要论文70余篇,涉及文学史、文明史、文言小说、诗学、目录学、考据学等诸多方面,而成就最卓著的还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的研究。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是先生代表性的学术成果之一。该书最大的特点是用诗一般语言来阐述诗歌理论,分析诗歌意境,给人以思想的启迪与诗意的美感。
伟大的田园诗人陶渊明,是先生几乎倾尽毕生精力的研究对象,一部《陶渊明集笺注》,一部《陶渊明研究》,耗费了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因此,这两部著作是陶渊明研究的重大收获,被誉为“集大成之作”。
这些年来,陶渊明成了先生“多年朝夕相处的朋友”,笺注陶集成了他“跟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而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对话的渠道”。
先生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他写有一篇学术随笔《学问的气象》,认为作诗讲究气象,做学问也讲究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宏,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自服,毋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这分明是对学问诗一般的礼赞!
先生在北京大学执教50余年。如今,已是北大名师的葛晓音教授曾撰文,深情回忆当年听先生讲课的情景:“他的课着重在诗歌的意境和艺术表现,正是学生们最为渴求的内容。而他的讲课艺术也和他讲的内容一样,非常讲究。节奏的快慢疏密、声调的抑扬顿挫,都把握得恰到好处,让学生跟着他清晰的讲解进入意境。”
先生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连走廊里、窗户外面都站满了人,有时实在挤不下了只得临时换大教室。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幸福地描述当时的情景:“教室里坐满了我的学生,一双双眼睛投出渴求知识的光,集中在我身上,使我兴奋、喜悦、感激。因为这些光束的撞击而产生的灵感纷至沓来,一向寡言的我,竞滔滔不绝地讲出一连串连我自己也觉得新鲜的话语。从学生的颔首微笑中,我听到他们心中的回响。这时,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交响乐队的指挥,在组织一片和谐的乐音……”
先生的课堂不仅在燕园,也延伸到了国际上。特别是近年来,先生主持的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更是培养了许多在国际上传播中华文化的高端人才。
先生非常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常说:“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老师!”
先生曾编辑过自己的诗文短札《愈庐集》,诗、文各一卷。中华诗词学会会长郑欣淼评论此书:“冲淡平和,乐观谦逊,诗意很浓。”
先生效法古人作《论诗绝句一百首》,自先秦至清代,涉及历代诗人(或诗集),每人一绝,并有自注,相互映发。这种以诗论诗的形式,正如先生在自序中所说:“其含蓄蕴藉之妙,比兴寄托之深,措辞炼句之精,涵泳玩味之趣,又非长篇大论所可比拟。”充分体现了先生的诗心与诗趣。
袁行霈先生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先生在散文《黄昏》中写道:“黄昏仿佛是专为供人沉思的。书上的字迹渐渐模糊了,抬头向窗外望去,落日的余晖散射在天幕上,宛如罩上了薄纱。开灯还嫌早,索性掩卷闭目,在沉思中打发这白昼和黑夜交界的时分。”
寂寞的读书生活在先生看来,竞充满如此“很美的”诗情诗韵。
(选自《党建》有删改)
相关链接:
袁行霈的父亲是清末举人,长于诗文书法,后因病不能执笔,遂由他代写信札诗文,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大学毕业,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百度百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行霈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在北京大学又接受了严格的学术训练,被林庚教授选中留校任教,他治学领域很广,在很多方面有所成就。
B.袁行霈认为作诗和做学问都要讲究气象。他曾提出研究中国诗歌艺术的八字箴言:“博采、精鉴、深味、妙悟”,推而广之,这实际上也是他对治学的感悟与学问的境界。
C.做学问是清苦的,免不了枯燥与寂寞,袁行霈却说“寂寞有时也是很美的”。这体现了先生远离喧嚣的宁静和寄厚味于淡泊的从容。
D.陶渊明是袁行霈倾尽毕生精力研究的对象。“那位真率、朴实、潇洒、倔强又不乏幽默感的诗人”,这些年来,成为他“朝夕相处的朋友”。
【小题2】袁行霈先生的诗意人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小题3】本文多次引用传主原话和他人评价,有何作用?

同类题4

笔直的烟
秦巴子
不刮风的时候,烟囱里冒出来的烟是直的,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那烟就像是画在宣纸上的一棵树,看见每家的屋顶都栽着这样的一棵树,其实是很好完的。黄昏里偶尔也会有风,那树就会悠悠的摆动起来。袅若杨柳的样子。
“你看见我家的烟直了,就到林子里等我”这是女孩给男孩定下的约会的信号。
于是男孩和女孩就在林子里见面。先说些村子里的闲话,接着颤颤的说说情话,然后就是没有话了,其实还有一段沉默的时间四目相对,用眼睛说话。
女孩说:“该回去了。”于是女孩先走,男孩要等她走得远了,再绕一个很大的弯,从另一条路上回去。所以每次女孩走了以后,男孩都有一段时间用来回味残留的感觉,这时的男孩就会轻声地哼唱一段曲子,感叹生活的美好。
其实男孩和女孩两家只是遥遥相对,隔得并不很远,开了门就可以互相望见,只须招招手儿,根本用不着拿烟的曲直来约会。但女孩提出的时候,男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很有一些浪漫的情调。所以男孩每天下午都要很用心地看看有没有风,烟是不是直了。
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有一次男孩去了,女孩却没来,心里便觉得怪怪的。
男孩在林子里转悠。他觉得有风的时候林子里更爽,他想,应该把这个发现告诉她。他还想,不如就改成有风的时候见面。但他随即就有了一个担心,担心女孩不会答应。因为这里有风的日子比无风的日子多得多,正像人们平时所说的: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因此我们也知道了,这一对男孩和女孩,单独在一起的时候并不多。
下一次见面的时候,男孩问女孩:上次为什么没来?
女孩说:那天刮的东风,你家的烟直往西倒呢。
男孩说:我明明看见你家的烟是直的,就像旗杆。
女孩说:你家刮风了,我家没刮。
于是都笑了: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
到了刮风的日子,烟就会慢慢地飘散开来。所以整个春天里男孩总是很失望地望着女孩家的烟囱。
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有一天烟终于直了。男孩看看女孩家的烟囱,又看看自己家的烟囱,急切地向林子里奔去。
女孩已经在那里了。
女孩说:我想了一个春天了,烟是靠不住的,我们不如就取消这个约定吧。
男孩问:那用啥办法呢?
女孩说:我下次告诉你。
女孩坐在树根上自说自话:能到城里去看看多好,咱们这里太单调了,连烟都不知道变个样子,太没意思。
男孩说:我可不想去,城里人复杂,我觉得咱这老林子挺好,我喜欢烟像电线杆似的支棱着。
女孩望着远处的村子,望着房顶上冒出的烟。男孩望着女孩,都不说话。
女孩说:我该回去了。
男孩眼巴巴地望她:下次怎么见面呢?
女孩也望着男孩:下次告诉你。男孩还要在林子里转悠一阵,回味残留的感觉。但这一次他没有哼什么曲子。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但整个夏天里,每当烟直了的时候,男孩还是固执地走到林子里来,在绝望中,寻找一点点可能和希望。
秋天的时候,男孩在他们常倚靠的那棵树上找到了一张字条,是女孩留下的。字条上说:我很好,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有删节)
【小题1】小说以“笔直的烟”为题,请简要分析它的内涵。(4分)
 

 

【小题2】请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4分)
①男孩这时候已经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是逻辑错误。
 

②城里很有意思,烟囱很少,电线杆子很直,烟却总是迷乱。
 

【小题3】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男孩情绪变化的过程(5分)
 

 

【小题4】“烟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在全文多次出现,这样的安排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7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恐惧之外
鲁思·斯特林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父亲掴在他耳朵上的那记强力的耳光。但无论如何,人已经来了,他想着,一边从那状似巨人指头般指向大海的岩堆上向下俯视——十五尺高。大伟明白这件事的危险性,而他也害怕。只要狠狠地一纵身,他的头就可能开裂,像六年前那个疯狂的孩子一样。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离得远远的,”大伟的父亲朝他吼叫,并且再次抡起拳头,“除了我这个该死的蠢儿子。”
在地平线的那一端,一道白光横过东方的天空。再过一两个小时,那些城里来的人,会将沙滩覆盖在遮阳伞、海滩椅以及他们上了油的苍白的肉体下。当他们不游泳或稍事休息的空档,他们会开着车,在乡村四处逛逛,为的是要替他们的房子物色些古董来摆饰。但是对村民而言,不管给的是一只松木匣子或一张家庭用的摇椅,一样令他们心痛不已;但是一想到迫切需要的食物,也只好抿着嘴,无奈地收下交易的钱。
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站在凉亭里,看着人们跳双人舞。一个全身穿着白色,发色淡得像月光的女孩,轻脆爽朗地笑着,笑弯了腰。她在阳光下看起来是如此耀眼!大伟没说话,只摇了摇头。就在那时候,一辆红色的敞篷车开了进来,一个理了平头,身穿马球衣的男孩,扯开喉咙大喊着,“好了没,吉妮?”接着,她穿过草坪,迅速地离开了。吉妮和克林顿·亚伯里,那个拥有一辆红色敞篷车,并且住在一栋马蹄形屋顶的夏季别墅的男孩在一块好一段时间。晚上,当他穿上米白色的夹克,领着吉妮在舞池里跳舞时,看起来是那么硕壮、威武;而下午,当他在码头表演跳水时,吉妮则会站在岸上大声喝彩。
“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大伟的父亲告诉他,“那些岩石很危险的,要跳,到码头那边去吧!”大伟轻蔑地说:“码头是给城里来的男孩用的。”
城里来的男孩们也知道那些岩堆。一个礼拜前的某天傍晚,当大伟正卸下门廊最后一块地板,而吉妮正在草坪上忙着招待朋友糕点及柠檬汁时,克林顿说:“从那孩子死后,就没人敢再到那些岩堆上跳水了。”
“你们谁愿意去啊?”吉妮问。大伟站了起来,拨一下额前散乱的棕发:“我才不怕呢!”话刚说完,他忽然警觉到自己做了什么,一粒汗珠沿着前额滴下来。吉妮迅速抬起头来,而克林顿也盯着他看。“你试过吗?”她问。“没有,”大伟说得很慢,“就算要试,也没什么。”
克林顿看了看其他的人:“他说大话了。”大伟在工作服上擦了擦冒汗的双手,然后蹲下来继续工作。有个东西轻轻地拂过他的臂膀,他抬起头来,看见吉妮正端着一杯柠檬汁站在他面前:“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定很渴吧!拿着。”
克林顿大声喊着:“要喝,他自己会到厨房去拿。”
我要让他们瞧瞧,他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瞧瞧……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所有人的工作进度都慢下来了。只有大伟仍在太阳上升之前,卖力地练习,与鸥鸟分享他的孤独。他不断地升高起跳的高度,每升高一次,他就用指甲在石块上刮一道痕迹。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跳水的过程中擦破了肩膀,严重流血。
终于准备好了。次日,他带着中餐到海边等候。当吉妮穿着黄色的游泳衣出现在海滩上,大伟朝她挥手呼唤着,吉妮也回以热烈的挥手。霎时,大伟失去了理智,他的胸口仿佛有东西重击着。他朝着最高、最凸出的岩头爬上去,那里已没有练习时做下记号的指甲刮痕:海水四下窜流,三十尺的高度!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人们不断地聚集过来,码头上的城里男孩也向这边张望。大伟绷紧了肌肉,摆好了架势。他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叫声:“不!不要这样,大伟!“他朝下一看,吉妮正向他伸出双臂,乞求他停止。大伟凝望着她。
“大伟,下来。拜托你,下来好不好?”她呐喊。她焦虑的音调使大伟犹豫了。他退回一步。但是当克林顿叫嚣着“怎么了?没胆了吗?”他又紧握住拳头,再次向前踏出一步。这次他不会再退回来了,也不能再退回来了,他知道他一定办得到。“大伟……”,吉妮的声音中透出恐惧,“大伟,我求你别跳!”他坐了下来以抑制想跳下去的冲动,他把头埋在手里。下面传来一阵阵嘲笑的声浪,其中,克林顿的笑声格外清晰。
当他抬起头时,人群已经散尽。此时,他已是筋疲力尽。
大伟多想告诉她,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但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清楚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
“我并不是胆小,“大伟说,“我不怕跳水的。”“我知道。”她回答。他们相偕着走离了克林顿,不过大伟丝毫没有察觉。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警告,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其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3】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小题4】简析克林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小题5】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大伟的选择”带给你的启示。(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