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0分)
恐惧之外
鲁思·斯特林
“你要不是已经十六岁了,我真想好好地揍你一顿。当心些,知道吗?”大伟依然记得他父亲掴在他耳朵上的那记强力的耳光。但无论如何,人已经来了,他想着,一边从那状似巨人指头般指向大海的岩堆上向下俯视——十五尺高。大伟明白这件事的危险性,而他也害怕。只要狠狠地一纵身,他的头就可能开裂,像六年前那个疯狂的孩子一样。
“从此以后,村里的人都离得远远的,”大伟的父亲朝他吼叫,并且再次抡起拳头,“除了我这个该死的蠢儿子。”
在地平线的那一端,一道白光横过东方的天空。再过一两个小时,那些城里来的人,会将沙滩覆盖在遮阳伞、海滩椅以及他们上了油的苍白的肉体下。当他们不游泳或稍事休息的空档,他们会开着车,在乡村四处逛逛,为的是要替他们的房子物色些古董来摆饰。但是对村民而言,不管给的是一只松木匣子或一张家庭用的摇椅,一样令他们心痛不已;但是一想到迫切需要的食物,也只好抿着嘴,无奈地收下交易的钱。
两个礼拜前的一个下午,当时,他正站在凉亭里,看着人们跳双人舞。一个全身穿着白色,发色淡得像月光的女孩,轻脆爽朗地笑着,笑弯了腰。她在阳光下看起来是如此耀眼!大伟没说话,只摇了摇头。就在那时候,一辆红色的敞篷车开了进来,一个理了平头,身穿马球衣的男孩,扯开喉咙大喊着,“好了没,吉妮?”接着,她穿过草坪,迅速地离开了。吉妮和克林顿·亚伯里,那个拥有一辆红色敞篷车,并且住在一栋马蹄形屋顶的夏季别墅的男孩在一块好一段时间。晚上,当他穿上米白色的夹克,领着吉妮在舞池里跳舞时,看起来是那么硕壮、威武;而下午,当他在码头表演跳水时,吉妮则会站在岸上大声喝彩。
“你一向是个稳重的孩子,”大伟的父亲告诉他,“那些岩石很危险的,要跳,到码头那边去吧!”大伟轻蔑地说:“码头是给城里来的男孩用的。”
城里来的男孩们也知道那些岩堆。一个礼拜前的某天傍晚,当大伟正卸下门廊最后一块地板,而吉妮正在草坪上忙着招待朋友糕点及柠檬汁时,克林顿说:“从那孩子死后,就没人敢再到那些岩堆上跳水了。”
“你们谁愿意去啊?”吉妮问。大伟站了起来,拨一下额前散乱的棕发:“我才不怕呢!”话刚说完,他忽然警觉到自己做了什么,一粒汗珠沿着前额滴下来。吉妮迅速抬起头来,而克林顿也盯着他看。“你试过吗?”她问。“没有,”大伟说得很慢,“就算要试,也没什么。”
克林顿看了看其他的人:“他说大话了。”大伟在工作服上擦了擦冒汗的双手,然后蹲下来继续工作。有个东西轻轻地拂过他的臂膀,他抬起头来,看见吉妮正端着一杯柠檬汁站在他面前:“在太阳底下工作,一定很渴吧!拿着。”
克林顿大声喊着:“要喝,他自己会到厨房去拿。”
我要让他们瞧瞧,他心想,我一定要让他们瞧瞧……现在正是七月中旬,所有人的工作进度都慢下来了。只有大伟仍在太阳上升之前,卖力地练习,与鸥鸟分享他的孤独。他不断地升高起跳的高度,每升高一次,他就用指甲在石块上刮一道痕迹。有一次,一不小心,在跳水的过程中擦破了肩膀,严重流血。
终于准备好了。次日,他带着中餐到海边等候。当吉妮穿着黄色的游泳衣出现在海滩上,大伟朝她挥手呼唤着,吉妮也回以热烈的挥手。霎时,大伟失去了理智,他的胸口仿佛有东西重击着。他朝着最高、最凸出的岩头爬上去,那里已没有练习时做下记号的指甲刮痕:海水四下窜流,三十尺的高度!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人们不断地聚集过来,码头上的城里男孩也向这边张望。大伟绷紧了肌肉,摆好了架势。他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叫声:“不!不要这样,大伟!“他朝下一看,吉妮正向他伸出双臂,乞求他停止。大伟凝望着她。
“大伟,下来。拜托你,下来好不好?”她呐喊。她焦虑的音调使大伟犹豫了。他退回一步。但是当克林顿叫嚣着“怎么了?没胆了吗?”他又紧握住拳头,再次向前踏出一步。这次他不会再退回来了,也不能再退回来了,他知道他一定办得到。“大伟……”,吉妮的声音中透出恐惧,“大伟,我求你别跳!”他坐了下来以抑制想跳下去的冲动,他把头埋在手里。下面传来一阵阵嘲笑的声浪,其中,克林顿的笑声格外清晰。
当他抬起头时,人群已经散尽。此时,他已是筋疲力尽。
大伟多想告诉她,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但他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解释清楚这两种不同层次的勇气。
“我并不是胆小,“大伟说,“我不怕跳水的。”“我知道。”她回答。他们相偕着走离了克林顿,不过大伟丝毫没有察觉。
【小题1】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警告,有何作用?(3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但他要做到——他必须做到”,其原因有哪些?(3分)
【小题3】根据情节,补写文中空格处的内容。(不超过30字)(4分)
【小题4】简析克林顿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4分)
【小题5】结合文本,简要谈谈“大伟的选择”带给你的启示。(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2:19:3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回答问题
诗  意
赵丽宏
诗意是什么?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大概永远也不会有一个公式化的标准答案。不过我以为有一点是没有疑问的,诗意是一种美,是一种崇尚美的精神之光的闪烁,是自由的心灵在广阔世界飞翔时撞击出的美丽火花。
只要生命存在,诗意就不会消失。
大自然给予人类的诗意是丰富而缤纷多姿的。如果你愿意去寻找去感受,每时每刻它都会出现在你的眼前,荡漾在你的心胸。
烂漫春光里有诗意,萧瑟秋景中也能找到诗意。诗人可以为春日暖雨中蔓延的新绿谱写诗行,也可以面对秋风中飘舞的金色落叶动情咏唱。
夏日的炎阳照耀着一朵初绽的莲花是一首诗,初冬的冷雨敲打湖面衰败的残荷也是一首诗。
我想,例子是永远也举不完的。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会感受到不同的诗意。而我们所拥有的大自然是何等辽阔多彩。
人群中当然也能找到诗意,这种诗意往往比大自然的诗意更温馨更深沉,更使人为之心弦颤动。
有人说:“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是人。”这种说法,本身就富有诗意,是对人世间美好景象的一种诗意的解释。有些人只是从人的外表中发现诗意,譬如少女的明眸和秀发,譬如在音乐中翩然作舞的青春肢体……而真正韵味悠长,意境幽深的,是出自心灵的诗意。
是的,在人群中寻觅诗意,其实是一种对真诚的渴望,渴望真诚的友谊,渴望真诚的爱和被爱,渴望真诚的呼唤能得到真诚的回报。有时候,相识几十年的熟人会形同陌路,对方的灵魂永远被一堵墙封锁着。有时候,陌生的心灵却会在一瞬间碰撞出美丽璀璨的火花。那一瞬间,可能是茫茫人潮中的一次邂逅。目光似乎是不经意的相遇,却毫无阻隔的也看见了对方的心灵。也许从此便消失在人海中,永远再无相逢的机会,可是记忆中却点燃一盏不灭的灯。只要你想起人海中那一缕清澈透明的目光,心中的这盏灯便会发出晶莹动人的光芒。
诗意也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的抒发常常如喷泉涌动、瀑布飞泻,它是人类良知的智慧的情不自禁的流露。
面对残忍和凶暴发出的愤怒的呼喊,也可以是诗意的宣泄。目睹人间惨剧后迸洒出悲戚的热泪,发出哀恸的长叹,也可以是诗意的绝响。
有时候,在孤独中同样能寻求到诗意。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这样的意境;王摩诘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林深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也是这样的意境。远离尘嚣,陶然于大自然永恒的宁静,当然是诗意盎然,现代人几乎无法体会这种独酌天籁、陶然忘忧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多么的迷人。
现代的喧嚣常常使心灵疲惫,寻求诗意的心灵却可以在喧嚣中进入一种孤独的状态。这种孤独绝不是与世隔绝、超凡入圣,而是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独自一人默默地遐想。诗人好比夜莺,坐在漆黑之中用优美的声音唱着自己的孤独。现代人生活空间的狭窄和闭塞无法封锁心灵的翔舞,自由的思绪和幻想的翅膀可以飞向任何你想抵达的目标。
诗意,是活泼的生命在生活中发现或者创造的一种情调。不管生活的节奏发生多么巨大的变化,酿成这种情调的土壤却永远存在着。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心灵都能感受诗意、撒播诗意。当你的心被浮躁或者冷漠笼罩,当你对生活和人生丧失了激情和爱,那么诗意便会离你而去,就像小鸟毫不迟疑地飞离凋零的枯枝。
【小题1】结合全文,概括说说诗意是什么。从文中可以看见,诗意存在于哪些地方?
诗意是  

诗意存在于
    
【小题2】结合文意,谈谈人怎样才能在孤独中寻求到诗意?
【小题3】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场景?试着用简短的语言把它写出来,不超过30个字。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不为人知的氢弹功臣:于敏
少年时代的于敏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沦陷区度过的,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他留下惨痛的记忆,也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愿望。上大学后,于敏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毕业不久,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当时,国内没人懂原子核理论,他就拼命学习,很快掌握了国际原子核物理的发展情况和研究焦点,站在了国际前沿。 
60年代初,有关部门做出部署,要求氢弹的理论探索先行原子弹研究一步。于是,钱三强找于敏谈话,让他参加氢弹原理研究。从基础研究转向氢弹研究工作,意味着自己必须放弃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长年奔波。但是,于敏欣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开始新的研究。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前苏联用了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主要一个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再加上我们的设备不足,国内当时仅有的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有95%的时间是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的,只留下5%的时间给于敏负责的氢弹设计。于是,于敏领导下的工作组就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直至获得所需的数据。从1960年到1965年初,在艰难的科研攻关中,于敏带领同事们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5个多月后,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圆满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人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爆炸成功后,于敏接着对氢弹的小型化、提高比威力等作了优化设计,并定型为我国第一代核武器装备部队。
20世纪80年代,在原子弹、氢弹等技术相继突破后,一些曾经和于敏共同奋战在核武器研制一线的骨干相继离开九院①。于敏也曾在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回去做基础研究。但是,他稍加权衡就放弃了离开九院的想法。他对别人说:“虽然下面还有不少人,但掌握物理设计全面的也就是自己了。在这个时候把任务全交给下面,显然是不行的。”因为他知道,第一代热核武器虽然解决了有无的问题,但性能还需提高,必须发展第二代核武器。于是,他留了下来,突破第二代核武器技术和中子弹技术。正是由于于敏等科学家们的先见之明,中国在禁止地上核试验后,及时转入地下核试验,随即又在全面核禁试前取得了应有的试验数据,使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始终没有受到影响。可以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于敏为人谦虚,待人诚恳。他给同事讲东西从来不保留,从来不怕别人超过自己。改革开放后,一些中青年科学工作者在他的启迪下,写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论文,写上他的名字请他审阅时,他常常把自己的名字抹掉。由于极为平易近人,于敏私下里被同事和晚辈们亲切地称为“老于”“于老爷子”。目前,88岁高龄的于敏仍是单位的重要“顾问”。每每遇到难题或重大决策时,就会想到要请“于老爷子”出山,以他平生所学,继续为祖国的核物理事业提供宝贵的咨询和建议。
注 ①九院:第九研究院,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1965年1月,于敏奉命调入此。
相关链接
①于敏记忆力惊人,平时很少记笔记,但他满脑子装的都是数据。靠大量的数据,他能很快对一个事物做出物理判断。这是一项特殊的本领,被简称为“粗估”。这种“粗估”方法被何祚庥院士称为理论研究的灵魂。 (摘自《我所了解的“氢弹之父”于敏》)
②1955年,以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代表团访华,对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大为惊叹。回日本撰文,称于敏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对此,于敏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
(摘自陈海波《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
③“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1988年被正式解封的于敏,这样对记者说。
(摘自余晓洁《绝密忠诚-——记中国氢弹功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于敏院士》)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童年亡国奴的生活让于敏深感屈辱,激发了他为国解难的情怀,正是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成为日后于敏从事核武器研究的精神动力。
B.于敏认为,科学需要开放,应该交流,互相启发。所以,他主张所有的科学研究工作者都应该出国,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C.于敏重视对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培养,他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为了使年轻人的论文便于发表,他常常在论文上署上自己的名字。
D.于敏不但有科学的直觉,也不乏战略的眼光。他预见到世界核武器发展的趋势,加快了我国核武器研究的进程,从而保证了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顺利发展。
E. 作为一名优秀的原子核理论研究人员,于敏的才华和研究成果深得物理学界的赞誉,在学界曾有“国产土专家一号”的美誉。
【小题2】组织上为什么要将氢弹理论探索的任务交给于敏?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小题3】文中说“在中国核武器发展里程中,于敏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于敏起到了哪些重要作用?
【小题4】于敏作为国家的“氢弹功臣”,功勋赫赫,但他却“不为人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卡尔维诺的《分成两半的子爵》,是一篇很有意思的小说,故事情节很荒诞,其思想内容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意义和世界的灾难性根源。
(2)梅达尔多子爵在战场上被炮弹炸成两半:一半身体是恶人,一半身体是好人。恶人专门干坏事,弄得泰拉巴尔的人们痛苦不堪;因此大家都盼望好人来拯救他们;结果梅达尔多子爵充满善良的半边(好人)也来到泰拉巴尔的人们中间。好人与恶人不同,恶人有权有势,而好人无权无势,只是一个流浪者。好人不干坏事只专门干好事和说教,好人做好事跟恶人做坏事一样太过“专一”, 因此也有些不近人情。
(3)一方面是好人的善举有些不近人情;另一方面是好人根本不了解庸众真正需要的不是愤慨和说教,而是他们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在庸众没有受到启蒙教育之前,他们的脑子只有低级的趣味和自私自利的“本我”〔注〕在主宰自己的人生观;他们此时还无法理解什么是“知德合一”的人生目标,也就不明白怎么去追求穆勒所说的“高尚快乐”的社会。
(4)后来恶人与好人因为争夺帕梅拉(爱情),在拼得你死我活后被特里劳尼大夫把恶人与好人缝合在一起,这样便使得梅达尔多子爵最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人。
(5)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
(6)梅达尔多子爵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他如今有了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应当是变得更明智了。”这两个重新合在一起的半身的各自经历,就是人自身所具有的邪恶与善良的两种品质。人只有在自身协调了这两种品质,使人自己的邪恶与善良和谐了,换言之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才能使自己变得更明智;否则要么变成像那些好心办坏事的好人,要么变成那些穷凶极恶的恶人。
(7)一个人如果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这个人就是好人与恶人之外的第三种人,什么是第三种人?“‘幸亏炮弹只把他炸成两半,’大家都说:‘如果变成了三块,我们还不知道会看见什么怪事哩。’”这就是第三种人:“我们的感情变得灰暗麻木,因为我们处在同样不近人情的邪恶与道德之间而感到茫然失措。”这种人对善与恶的本质根本分不清,因此感到茫然失措,于是浑浑噩噩过日子,就像人们经常所说的“混日子”。我们通常将这 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
(8)庸人最大的灾难不是他不是恶人,也不是他不是好人,而是他根本分不清何为善何为恶而被恶人制服的人,人类最大的灾难温床就在庸人的世界里。比如梅达尔多子爵那半边(恶人)一旦在泰拉巴尔作恶,泰拉巴尔的人们就变得痛苦不堪,他们根本无法阻止恶人作恶;而好人想在医治他们的身体疾病的同时也医治他们堕落的灵魂,也会让他们痛苦不堪,因为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是善良。
(9)在何为善何为恶都分不清的庸众世界里,如果你认识到“一个人自认不完整,只是他还年轻。”那么,你肯定也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种种因为庸众的无知而造成的灾难)和磷火(罪恶)的世界的,不过现实永远不会有大夫来带你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我们只有一条生路,就是努力使自己像梅达尔多子爵一样,把自身的善与恶的经历都缝合成一个完整的人,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使自己和世界变得和谐;要做到这些,“仅仅一个完整的子爵不足以使全世界变得完整”,因此我们需要更多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
(注: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
(摘选自严立真的《不完满的人生才是人生》)
【小题1】下列不符合“第三种人”特点的解说的一项是( )
A.我们通常将“第三种人”称为庸俗的人,简称庸人,也就是“庸众”。他们对邪恶与善良的品质没有辨别能力。
B.“第三种人”是被“恶人”制服的人,因此他们都属于“恶人”。他们又会不断制服别人,产生更多的“恶人”。
C.感情变得灰暗 麻木的“第三种人”,面对“恶人”作恶和“好人”行善都会感到痛苦不堪。
D.“第三种人”不会像书中的“我”一样大声呼唤大夫带上他离开这个充满责任和磷火的世界。
【小题2】下列观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恶人”专门干坏事,“好人”实际没干好事,那是因为他们都太过“专一”,也有些不近人情。
B.庸众的灵魂在灰暗和麻木中需要的是启蒙教育,而“好人”的愤慨和说教根本无济于事。
C.“知德合一”指的就是人协调了自身的邪恶与善良这两种品质,因为人生是不完满的。
D.要使全世界变得完整,首先要使人本身变得完整,而且要使众多的人变得完整。
【小题3】第(5)段作者说“我从这个荒诞的故事中受到了很多人生的启迪”,根据上下文,这里的“启迪”该怎样理解?
【小题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完整的梅达尔多子爵”的内涵。

同类题4

阅读《拿来主义》选段,完成下列小题目。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可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含义,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运用脑髓”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应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B.“放出眼光”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鉴别。
C.“自己来拿”是指在实行“拿来主义”时要自己主动去拿,不能坐等人家送来。
D.这句话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