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巩高峰
秘密是我发现的。那天我提前回了家。母亲抱着电话神采奕奕,坐在沙发里的姿势和说话的语气都显示这样的电话不是第一次,而且这个电话肯定聊了很久了。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
在第一时间,我把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叫到了一起,分析情况。父亲去世十年了,我们是看着母亲怎样在忧戚里度过这十年的。我们一直自豪地以为,这是父母情深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劝过我们姐弟四个,给母亲找个老伴吧。我们姐弟四人的意见出奇地一致,母亲想做别的什么都可以,就是找老伴这事我们坚决不同意,那是对父亲的侮辱。也许我们还有很多别的理由,尤其是女儿的出生让我很快就坚定起来,因为两个姐姐和哥哥生孩子从来没动过找保姆的念头,母亲把几个孩子带得一个比一个健康、漂亮。
就是怕母亲孤独寂寞,我们给了母亲一大堆建议,社区老人馆、秧歌队、夕阳红舞蹈班、老年大学,等等等等。母亲似乎是怕我们失望,就不太热心地选了个老年大学。我们四个还排除万难,相继把家都安到了一个社区,每到周末,就是全家大团圆。我们觉得,应该万无一失了。可母亲还是出了情况,就在她上老年大学一个月后。
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我们姐弟四人的沉默还是让母亲一下就明白了什么。母亲脸上的黯然晦涩得很严重。母亲也没什么胃口,一直是心不在焉地看我们吃。在六点的钟声敲响时,母亲动了动,神情不自然地朝时钟看了看。这会,电话响了。没谁去接,全家似乎都默契地预示到了这是一个什么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
从这天起,我们姐弟四个轮流开始了跟母亲的谈心。我们只是抒发着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车轮战很快就有了效果,母亲跟我们说了她的那位老年大学同学。她们俩各方面都已经商议好了,谁去谁家过日子,不办证书免得出现遗产纠纷,甚至连怕给我们添麻烦而不举办喜事的细节他们都取得了一致,只等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表态。不用我们表态,我们其实已经表态了。之后母亲向我们保证,以后再不接那人的电话,这事到此为止。
侦察了一段时间,我们总算放下心来。只是每天的六点,电话仍是准时地响两声,然后就停了。周末周日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六点钟电话一响,母亲就回自己屋里了。我们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背着母亲我们找那位老人谈过,这是老人唯一的要求,似乎也是他放弃的交换。每天六点,电话准时响两声,再挂了,就是他打来的,两声代表着他的平安。
母亲的精神状态很快就影响了健康,身体虚弱下来,精神更是委顿。她一直就像一张弓,把孙子孙女一个一个都射出去了,自己才松弛下来。在病中,母亲念叨父亲的时候特别多,母亲走得很平静。
已经很久了,每天六点,电话依旧准时响起。有一天,六点的钟声和电话依旧一同响起,但两声过后,电话声顽强地持续着。很大一会,我才迟疑着拿起话筒。是老人的女儿,她泣不成声。老人脑溢血,在昏迷中一直叫着我母亲的名字。希望我母亲能去看她父亲一眼,只一眼。我按捺了半天,才用平静的语调告诉她,我母亲已经去世半年了。
从此,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就没有了,世界也仿佛就此寂静无声。只是每到周末,我总爱默默无声地坐在电话旁的沙发里,什么也不干。在六点的钟声响起时,我总是稍带惊忪地轻颤一下身子,习惯地看一眼电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1自然段的最后说“母亲从来没这么高兴过”,是说母亲整个一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兴过。表达了“我”的惊奇和由衷的高兴。
B.对于母亲找老伴这件事,我们坚决不同意。一方面是由于封建贞节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出于想让母亲带好自己孩子等自私的心理。
C.在新的周末大团圆时的电话,母亲犹豫了一会终于也没接。这个行为既表现了母亲对老年大学同学的留恋和不舍,也赞颂了母亲伟大的克制和坚决精神。
D.小说在后面写老人的女儿泣不成声的电话内容,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我们对老人们婚姻干涉所造成的伤害,具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E.在小说的最后写到“我”总是习惯地看一眼电话,写出我的担心,害怕仍有人给母亲打电话和母亲结婚。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2)小说以“秘密是我发现的”为开头,有什么好处?(6分)
(3)电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联系文中电话的不同情况,分析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
(4)小说中的母亲在晚年想和老年大学同学一起过日子,但子女们坚决反对。最后母亲按着子女们的心愿走完了人生。对此,你的看法是什么?请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理由。(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科普文章阅读
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嚣(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相关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
③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的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
④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
⑤学科新分支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由于古文字学者兼顾简帛的研究,从而使它成为这一学科的组成部分。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战国文字通论》和《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
⑥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楚国简帛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成为近年来古文字学的热门课题。
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楚简的讨论研究出现了几次热潮。第一次是在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发表以后,第二次是在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出版后,最近,学者的目光又集中到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战国竹简上来。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从许多文字的释读出发,每每可以上溯殷周,解决甲骨文、金文等久悬不决的难题,使我们对古文字的演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摘编自李学勤《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从“绝学”到“显学”》)
【小题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古文字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字学在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近代古文字学才逐渐独立,因从事研究的只有少数,故有“绝学”之称。
B.古文字学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学的研究肯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C.古文字学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了空前发展,目前,古文字学已有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等四个学科分支。
D.古文字学是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重大的贡献。
【小题2】(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20世纪50年代,古文字学专家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和工具性书籍。
B.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建立起来的属于古文字学的学科新分支。
C.近年来成为古文字学热门课题的楚国简帛证明了古文字演变系谱是贯通的,它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
D.清华简和郭店简、上博简一样都是书籍,但书的性质不同。这几批竹简书籍由于文长字多,有的还有今本可以对照,在古文字考释上有其特殊的便利。
【小题3】(小题3)从全文来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古文字学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学者不易接触。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所以古文字学的发展受到限制。
B.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建立了这个学科分支。
C.战国文字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它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很难做综合考察。
D.新中国成立以后,许多前所未见的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这些古文字文物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但古文字研究仍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别把圣人孔子变成凡人
玄野
电影《孔子》上映,引起不少话题。笔者远在加拿大,未能目睹,但作为一名儒教徒,有一点不吐不快。电影将孔子定位为一位悲剧人物,“在生前一直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这是用现代人的价值标准衡量圣人,是在变圣人为凡人。
若说悲剧人物,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要比孔子悲剧无数倍了,但在其追随者眼中,这位圣人却与悲剧无关。耶稣生在马槽里,人家说那叫圣子的谦卑;被野蛮的酷刑折磨致死,说是为了救赎人类的原罪。
电影《孔子》编剧之一的何燕江将孔子定位为“一位在悲剧人生中不断寻找自我的人”。一位观众在豆瓣上也说:“看完胡玫的《孔子》,真的有种看丧家狗的感觉,发哥白发苍苍地回到鲁国,踉踉跄跄地下车来对着城门跪拜,泣不成声。”电影对孔子人生失败者的定位令人无法认同。笔者不质疑创作者的艺术与市场的出发点。艺术有自己的属性,市场有自身的规则,市场艺术自然就有超越历史事实的必要了。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突出文化精髓与精神实质是必须的。
思考方向上的偏离,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自己的眼睛只盯着物质成果和社会地位。就物质成就和政治地位而言,孔子的确是一位失败者。孟子开篇即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利欲论圣人,是上世纪以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可悲之处。孔子被定位为失败者、没落的贵族,政治抱负屡屡碰壁,更惊人出格的称谓便是“丧家狗”。恐怕这些人对孔子的定位有个默认的语境,就是在物质成就和社会尊重的大前提下讨论圣人,以利欲论圣人。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用利欲的眼光来评价历史巨人,很多圣贤往往不及常人。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理念死于民主的判决;斯宾诺莎为理念放弃财产,因磨镜片的职业病而早逝;舒伯特死于贫困;梵高卒于穷苦与失落。这些精神世界巨人的名字不胜枚举。他们的创造,或标榜史册,或创造了不可逾越的顶峰,或塑造了挽救世界的精神。唯有超越了物欲,才能有如此成就。是他们创造了历史,而不是那些为历史洪流所席卷的帝王将相和商业巨贾。中国人生哲学有审美的情调,讲求与当世的协调共生,所以孔孟老庄等圣人的事迹没有西方圣贤的悲壮,但在困境中对精神的持守却是一致的。
表达儒教的核心思想可能是一部电影无法承载之重,但对圣人精神层面的刻画应该是电影的灵魂之一。对于孔子抛弃家乡的荣华富贵,选择了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与处处碰壁,电影可以不理解不结论,却不能给人一种孔子押错了宝、走错了路的感觉。演绎圣人的艺术作品,必须体现人类最珍贵的精神。当我们的电影人在演绎孔子大权在握之时与困境难熬之际,是否感喟到了体现这种精神的必要呢?
【小题1】结合全文分析,电影把孔子变成凡人的原因有哪些?(6分)
【小题2】文中列举了“耶稣之悲”与“苏格拉底、斯宾诺”等事例,在作用上有何不同?(6分)
【小题3】根据文意说明孔孟老庄与西方圣贤行为上有什么区别?作者认为电影人士如何正确的对待古代圣贤?(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6分)
热爱生命
蒙田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拿“度日”来说吧,天色不佳,令人不快的时候,我将“度日”看作是“消磨光阴”,而风和日丽的时侯,我却不愿意去“度”,这时我是在慢慢赏玩,领略美好的时光。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他们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
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语)
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生之艰辛或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无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小题1】下面不符合“哲人”习气的一项是
A.打发、消磨时光B.回避、无视生命的存在
C.把生命看成贱物D.天色不佳时,将“度日”看作“消磨光阴”
【小题2】对于“生之本质在于死”的含义或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享受生活,及时行乐,就可以说死而无憾。
B.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死亡得以彰显和延续。
C.生命一天天流逝促使人们看重生命的分量。
D.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而有限的。
【小题3】对“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句话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生命本是“优越无比的”“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引用这句话,意在强调“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过得丰盈饱满”。
C.承上启下,过渡到下文作者表明自己截然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D.概括了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寄希望于虚幻未来的消极人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魏巍远行
周 明
新中国刚成立后的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魏巍便深入到朝鲜战场,与在那里浴血奋战的志愿军战士同甘苦、共命运,他为志愿军官兵的英勇献身精神所深深感动,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热情讴歌了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一时间“最可爱的人”传遍中华大地,成为人们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亲切称呼和代名词。这个篇名和称呼本身,正是作家敏锐的思想和眼光的体现。据魏巍回忆,《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题目不是硬想出来的,而是在朝鲜战场上激动的情况下,从心里跳出来的。此后的岁月里,《谁是最可爱的人》陆续被编进中学教科书及各种散文通讯的范本,感动和影响了几代人。至今,年轻一代不少读者还在阅读和熟知《谁是最可爱的人》。
1982年,魏巍又一次轰动!他付出了近20年的心血和智慧,所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长篇巨著中的《东方》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另两部《地球的红飘带》、《火凤凰》也是很有影响的作品。小说充满革命激情。而《东方》之所以能够获奖,是因为它在书写战争题材上有突破性,有新意,富有浓郁的时代精神。此时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作家,但却宝刀不老,笔耕不辍。除了长篇小说,这期间,他还不断有散文、杂文发表。他是一位长期工作、生活在部队的军旅作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党,他总有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和作家的责任感,要把自己军旅生活和战争经历写出来,留给后来者,今天它们的确已成为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前辈作家,魏巍对文学事业充满关怀之情。上个世纪,我在《人民文学》杂志社工作时,魏巍长期是《人民文学》的编委。无论是在私下里还是在编委会上,他总是很直率而又热诚地对刊物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刊物发表涌现出的新人新作,他很称赞,也很鼓励,他认为这是文学事业的希望。作为一位知名作家,他平易近人。作为长辈,他率真热情,温厚待人。我的家乡陕西周至县有个名刹仙游寺,是白居易写作《长恨歌》的地方,文学史上有记载。当时白居易任职周至县尉,住在仙游寺写出千古绝唱的《长恨歌》,现在那里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延续它的人文景观,1994年秋天我曾请魏巍为该寺题词。因为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不多时,他以遒劲有力的笔墨为仙游寺题诗一首:“诗圣仙游后二年,中原又生白乐天,偏偏歌哭生民泪,不绝诗魂千古传。”第一句是说诗圣杜甫去世后二年白居易出生。史载,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而白居易出生于772年,卒于840年,的确晚生于杜甫逝世后两年。可见魏巍的创作态度多么严谨。这首诗堪称一首佳作。我在一些地方偶尔也看到他为当地学校或文学社团的题词,多是热情鼓励年轻人要树立理想,要热爱祖国和人民。搞创作的就要到人民群众中去……这一切,均是表达了一位革命前辈、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期望。
如今,魏巍同志离我们而远行了。斯人已去,但著作永存,精神永在。
(节选自2008年9月1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不仅写出了魏巍在当代的影响力,也写了魏巍正直、热情和坦荡的为人风范。
B.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对几代人的感动和影响,不仅是在文学上,更是在精神上。
C.魏巍创作的革命战争“三部曲”都是长篇巨著,很有影响,而且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魏巍对《人民文学》及其新人新作的态度,充分表现了前辈作家对文学事业的关怀。
E.魏巍为一些文学或者文学社团的题词,充满着一位文学老人对年轻一代的文学期望。
【小题2】从文中看,“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个标题是怎么诞生的?(6分)
答:
【小题3】作者以浓墨重彩来叙写“魏巍为仙游寺题诗”,有什么写作意图?(6分)
答:
【小题4】根据文章内容,请探究魏巍能写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东方》等名篇名著的原因。(8分)
答: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藏:远方的上方
祝勇
①终于看见珠穆朗玛。那里居住着最高的山神。山峰以无与伦比的体量与高度,拒绝着一切事物的遮挡。即使在数千里外,我也能感觉到它巨大的投影。人们很难从视线中将它删除。现在它已不是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不是埋在地图册里的蓝色三角,它是一条向上的通路,循着它的坡度攀援,人们就能逐渐摆脱地心的缚力,抵达天空的彼岸。
②珠穆朗玛在我们转过一个山角时突然出现。那几乎是一个平行的视角,但我知道这只是错觉,是距离暂时赋予我与它平等的权利。几乎所有同伴都端起照相机,以纪录自己的荣耀。当然,这种荣耀是虚假的,当我们真正来到珠峰脚下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自己不可能与它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这一点如同我们不可能与神灵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样显而易见。珠峰下面到处是各种型号的石头,像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彼此挤压或者依靠。石头掩埋了道路,使攀登过程异常艰辛。每个人的登山动作都像狗熊一样笨拙和缓慢。没有人说话,他们只顾艰难地喘息,甚至没有勇气仰望一下那悬在头顶的山峰。
③我还是感觉到轻微的激动。尽管此行并不以登山为目的,但这次经历显然与攀登我家后面的那个土坡有所不同。除了缺氧和疲劳带来的正常反应外,我并无更多不适。我显然有理由为自己冒险的成功沾沾自喜。在这一刻,我跨越了一道对自己封禁多年的门槛。而这种状态,又助长了我的某种野心。即使走过了第一大本营,我仍然不愿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愿意在离珠峰越来越近时突然折返下山。野心是一种古怪的病症,而极端的处境则是它的诱因。这种病症通常使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估计显得草率、简单和失实。
④少年时,我对攀登珠峰的英雄充满敬佩。但显然我病弱的小身体一时还无法给这样的志愿提供支撑。对于攀爬类动作有着先天的恐惧,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脆弱很可能使我慷慨激昂的表白成为空头支票。我想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于攀登充满渴望。他们不仅用长度,而且用高度来计算他们的路途。显然,这是在证实某种能力。于是,他们的视线开始寻找最大的攀登物,那么,在大地上,就不可能有比攀登珠穆朗玛峰更高的理想。最高的山神预示着他们的伟业也标定了他们的界限,他们的足迹不可能比珠穆朗玛更高哪怕一寸。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伟大,却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他们的全部努力仅仅验证了山的不可超越。珠穆朗玛提供了天梯也拦截了去路,它用最通俗的语言规劝人类——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有限度的生活。
⑤珠穆朗玛收容我们的梦想,同时为我们划定了道路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并要求我们最终回到地上,如同藏民,在高山上安置世俗的家。我们无须把自己虚构为神,也不可能打造一副超自然的臂膀。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也许是登山者的最大收获,是对于山峰和自身的最终理解。西藏让我们目睹了神与人的分工,人们把难以完成的事业交给神,这是对自然与神的敬畏,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⑥无法解释我们对于西藏的痴迷。也许,它为我们的愿望打通了道路,但它既不是他人建立伟业的舞台,也绝非为困局中的我们提供偏方的仓库。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它让我们丢弃那些虚拟的胜利,告诉我们真理有时就躲在自家的楼下,并且教会我们如何把勇气用于应付现实中的恐惧——凡俗生活中的恐惧有时大于悬崖上的恐惧,在那里,风暴和冰雪都是看不见的。西藏是导师也是朋友,征服或者索取,均暴露了庸俗者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蒙羞。它是一群凡人生存并且跪拜的土地,他们向生活的深部执著地挺进。它从不改变自己,而所谓神圣或者凡俗,只是人们在各自的处境中衍生的一种说法而已。
⑦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不可复制、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有删改)
【小题1】结合登山过程,谈谈作者是如何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的。
【小题2】作者认为珠峰教会了人们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分条回答。
【小题3】最后两段哪一句给你的启示最深?为什么?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通过作者攀登珠峰的亲身经历,力图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神秘、美好、纯净无暇的西藏。
B.第一段把珠峰比作“一条向上的通路”,既写出了现实生活中珠峰的高大,又突显出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作者少年时体弱多病,但此时竟能攀登世界最高峰,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跨越。
D.结尾强调了西藏是远离世俗、高不可攀的处所,是不可复制、永难抵达的彼岸,劝诫人们不要痴迷。
E. 全文是一个行者对于路上种种遭遇的自问自解,在既不否定又不肯定的回答里,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