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去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奖在国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各种争论、各种批评、各种声音尘埃落定时,什么也没有剩下,只是在书架上搁浅着没有多少人读过、更多人只知其名不明其内容的莫言作品集。
一年转眼就过去了,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新人”爱丽丝·门罗又已经揭晓。
爱丽丝•门罗是一位年逾八旬、已经宣布封笔的老奶奶,住在加拿大克林顿小镇上。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时,爱丽丝·门罗只有唯一中文译本、短篇小说集《逃离》在销售。十几天过去,爱丽丝·门罗立即被冷淡下来,记者们采访各地书店发现,即便得到“诺贝尔大神”的加持,爱丽丝·门罗作品的销售量没有出现去年莫言获奖时相关著作铺天盖地的喜人景象。
近十年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在中国的销量,没有一位能跟日本作家、一直在诺贝尔文学奖呼声榜上高居不下、然而一直名落孙山的村上春树先生竞争。
村上春树的“轻小说”无疑适合于这个“轻阅读”的世界趣味。我很佩服他的轻逸,也明白了为何大众如此喜欢这类作品。村上春树的叙事带来了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莫名的惆怅,读完之后,读者一身轻松,带着怅然若失心态,继续行走在茫茫人世间。
这就如同一款奢侈包包,虽然价格昂贵,背在身上显示出来的却是轻巧美。时尚美的本质是轻逸、而不是沉重。奢侈品散发出来的价值,是广告营销中通过靓男倩女的持续灌输而虚拟出来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主要不是看中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在时尚法则中,消费不是出于实际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消费的欲望。“消费主义”的终极大法,是“欲望消费”,而不是“物质消费”。
对比村上春树,莫言的作品不能给人带来轻逸感和轻松的心情,也不能给消费者带来消费欲望的满足,不能给“小知”青年贴上鲜明易识别的标签。人们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来阅读大部头的、甚至难读难懂的莫言作品呢?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并不关心其结局如何,因为探究本身就产生了满足感。这种浅面的满足感,也是消费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人们需要不停地寻找新的消费目标,来满足这种不断消失的浅满足。相比之下,一种因为长期的阅读习惯而带来的审美阅读愉悦,只能愉悦者自己微笑,而无法跟其他人、其他消费者交换心得。这样,在浅阅读、轻小说中所带来的迅捷的欲望交换需求,淹没了安静的、自我的、孤独的阅读满足感。这恰恰是迅捷、浅面阅读的时代病之一。
时代一直淹没在话语和事件的泡沫中,在这种泡沫里,人们喜欢制造更多的新泡沫来掩盖旧泡沫。即便是值得认真阅读、沉静思考的优秀作品,也在这种巨大的泡沫海中被泡沫化了。
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有删改)
(作者简介:叶开,《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副编审)
【小题1】下列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A.轻小说与浅阅读B.“欲望消费”下的文学困局
C.轻逸与沉重D.“物质消费”下的实际需求
【小题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销售量是图书出版的一种重要评估方式之一,以市场销售量来评价各类作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惯常标准。
B.广大读者之所以对村上春树热烈追捧,是因为读者在轻松的生活中喜欢他的叙事所带来的那一种轻淡的感伤、无状的情绪和莫名的惆怅的情怀。
C.消费主义思潮下的欲望是猛烈而短暂的,人们在消费奢侈品时,从来不关注它的实用性,而是消费奢侈品时伴随而来的满足感。
D.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轻小说与浅阅读的出现,提醒了我们应对当下的阅读现状和文学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
【小题3】文章说,“轻小说和浅阅读,让整个时代轻质化,而我们的灵魂,也一直无处栖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说法?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4-05-16 10:50:4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24日,华为北京研究所,全球首款5G基站核心芯片——华为天罡正式发布。

秉承“把复杂留给自己,把简单留给客户”的理念,华为在5G领域积极投入、持续创新。华为可提供涵盖终端、网络、数据中心的端到端5G自研芯片,支持“全制式、全频谱”网络,并将最好的5G无线技术和微波技术带给客户。

华为天罡在集成度、算力、频谱带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高集成,首次在极低的天面尺寸规格下,支持大规模集成有源功放和无源阵子;极强算力,实现2.5倍运算能力的提升,搭载最新的算法及波束赋形,单芯片可控制高达业界最高64路通道;极宽频谱,支持200M运营商频谱带宽,一步到位满足未来网络的部署需求。同时,该芯片为AAU带来了革命性的提升,实现基站尺寸缩小超50%,重量减轻23%,功耗节省达21%,安装时间比标准的4G基站,节省一半时间,有效解决站点获取难、成本高等问题。

2018年,华为奏响5G规模部署的序章,率先发布全系列商用产品,率先全球规模外场验证,率先开始全球规模商用。截至2018年底,华为已完成中国全部预商用测试验证,推动了5G进入规模商用快车道。目前,华为已经获得30个5G商用合同,25000多个5G基站已发往世界各地。

2019年1月9日,华为“5G刀片式基站”凭借创新性采用统一模块化设计等技术突破,获得2018年度***的弗兰内尔说,“我们还没有在市场上找到类似的设备。”正是因为物美价廉,并且其领先的技术和优惠的价格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华为令美国政府担忧起来,并试图破坏这个“奇迹”。

(摘自《美媒:美国害怕华为的另一个原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华为长期致力于基础科技和技术投入,全球率先突破5G规模商用的关键技术,实现5G的极简网络和极简运维,推动5G大规模商业应用。
B.华为天罡在集成度、算力、频谱带宽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极高集成,极强算力,极宽频谱。它们能够解决站点获取难、成本高等问题。
C.华为18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巨大,仅次于韩国三星公司,领先于美国苹果公司,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制造商。
D.美国既害怕华为主导5G技术,未来成为全球5G的盟主,阻止其进入市场;又害怕华为领先的技术和优惠的价格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替代品。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5G领域,除华为外,全球没有企业发布全系列商用产品、全球规模外场验证,开始全球规模商用,华为2018可谓奏响了5G规模部署的序章。
B.华为向美国许多最贫困、最偏远的地区提供座机、移动服务和高速数据,因此,被人誉为“通往21世纪的生命线”。
C.材料二显示,三星18年二季度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同比出现萎缩,其余品牌均有不同幅度提升,表明全球市场日益增大。
D.华为“5G刀片式基站”采用统一模块化设计,所有单元刀片化、不同模块间任意拼装。因这类创新性技术,2018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小题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华为通信的优势,并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由荷兰艺术家丹·罗斯加德设计的名为“无霾之洞”的雾霾净化塔已于9月底进京,该塔高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空气净化器。它的内部有一台功能强大的真空吸尘器,利用电离技术吸入雾霾,滤掉其中的有害颗粒,然后排出净化后的空气。罗斯加德称,这台机器可以在36小时内净化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70%至80%的空气。项目的原型机基于目前在医院和停车场净化系统里使用的技术。同时,这个项目有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副产品,它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可被压缩做成黑色宝石。然而,这座塔却被业内人士认为,它更多的作用是人们对环境的警醒和抗击雾霾“行为艺术”的大胆创新。
与荷兰除霾塔的“行为艺术”相比,用于科学实验的长安除霾塔已经建成封顶。该项目是中科院地球环境所的空气治理重点试验项目,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据了解,该除霾试验装置位居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的PM2.5及NOxSO2等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项目试运行成功后,将通过在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员聚集区安装小型装置来推广应用此项技术,从而逐步改善局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摘自2016年12月21日《陕西日报》刊文《那些消减雾霾的科技手段》,有删改)
材料二:
整治雾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根本的出路是科技创新,通过企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根据《杭州市大气灰霾成因及关键污染因子预防控制研究》报告,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而油品升级是降低PM2.5的途径之一。为此,浙江地区的主要油品供应企业中国石化积极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2015年12月1日起,全省供应国Ⅴ标准汽柴油。除此之外,还对尾气中的其他有害成分进行技术处理,宁波海越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石油天然气深加工项目,生产的异辛烷高标准清洁汽油添加剂,能有效降低尾气中的PM2.5。
据报道,大数据、“互联网+”,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将用到“智慧治气”上。在G20杭州峰会前,杭州将推出“五气云”环境质量智慧管控系统。比如对工业企业的监管,不只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连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能监测到。
雾霾治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在产业布局、工厂提标改造、燃煤电厂的清洁排放等方面进行科枝创新,进行转型升级。
(摘自2016年3月24日新华网《科技让我们走出雾霾》,有删改)
材料三: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单位专家共同研制的“治霾”科技新成果——陶瓷基金属磨损自修复材料(DFR)“发动机医生”,目前已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广,成为“治霾”利器。这个黑龙江人自己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已成功抢占润滑油产业技术制高点,并远销国外市场。
“发动机医生”主攻方向是发动机节能减排。黑龙江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主任、项目技术负责人张存德介绍:“简单地说,汽车发动机缸体经过长时间活塞运动会出现磨损,导致发动机出现漏油、串气、冒黑烟、烧机油、燃料燃烧不完全等现象,而这些都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可吸入颗粒物。DFR材料就是加入汽车发动机内的‘工业味精’,它通过超精研磨,清理氧化物、油垢和积炭,提高发动机的密封性能,使油料、燃气燃烧充分,从而降低有害气体排放、降低颗粒物排放和节省燃油,进而减少由于发动机尾气排放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的空气污染。”
(摘自2014年11月23日《黑龙江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无霾之洞”雾霾净化塔,能把收集到的雾霾颗粒压缩做成黑色宝石,但是因为除霾效果一般,人们认为它更像是一个“行为艺术品”。
B.杭州欲推出的“五气云”系统,不只能监测企业最终的废气排放,甚至能监测整条生产线上的每一个节点,这是“智慧治气”的先进发明。
C.机动车尾气、燃煤、扬尘是杭州PM2.5的主要,浙江地区的中国石化进行技术改造,实行油品升级,成为该地区治霾最有效的手段。
D.“发动机医生”是我国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新材料产品,是润滑油产业技术的排头兵,是治霾的利器,畅销国内外市场。
E. 长安除霾塔,通过去除大气环境中影响雾霾形成的关键前体物,从而有效控制雾霾形成,这项除霾试验装置目前位居世界领先水平。
【小题3】荷兰的“无霾之洞”与长安除霾塔都是人们自发研制的治霾发明,两者有何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关于物种起源的问题,如果一位博物学家,对于生物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它们的胚胎的关系、地理的分布以及在地质期内出现的程序等等事实,加以思考,那么,我们可以推想得到,生物的种,和变种一样,是由以前别的种演变而来,而不是分别创造出来的。这个结论,即使很有根据,但是如果不能说明地球上的无数生物,怎样经历变异而达到它们的极其完善的构造和相互适应,仍然是难以令人满意。一般博物学家,常以外部环境如气候、食物等等作为唯一可能引起变异的原因。就某一 狭隘的意义上来说,这可以算是正确的,这点以后当再讨论到;但是如果把像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足、尾、嘴、舌如此巧妙地适应于捉取树皮里面的昆虫,仅仅归因于外界的条件是不合理的。又如槲寄生,它生长在某几种树木上以吸取养料,需要鸟类传播它的种子,更因为它是雌雄异花,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如果我们仅仅以外部环境,或植物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与其他几种生物的关系,必然也同样是不合理的。
【小题1】这段文字介绍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根据这段文字筛选下列信息。
A、研究物种起源所凭借的事实基础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研究物种起源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作者批判了什么错误学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作者举槲寄生为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它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作深刻思考,通过表现生命与死亡、希望与绝望来反映科技与使命、道德与伦理。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 2019年年初,“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科技与科幻相结合,《流浪地球》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航天领域,也将无边的想象力放飞于广袤无垠的宇宙中。《纽约时报》就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系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流浪地球》的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影片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父辈的牺牲,家园的情愫,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它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自己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源自中国国力日益增强的现实。沐浴着时代的春风,中国科幻正在走近世界科幻舞台的中央,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和美好。

(取材于钟声、李舫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现代科幻小说作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指出:“几乎从所有科幻小说的简单定义中,都可以读到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现实主义推测,它建立在充分的知识基础之上。”如果说基于时间的历史,所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认同;那么,对于未来的科学幻想,则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勇气和希望。刘慈欣的文学著作《流浪地球》为同名电影的叙事提供了扎实的文本基础,原著超凡的文本创意及其所具有的民族性的人文精神,也为影片叙事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流浪地球》作为一部蕴含冒险与灾难元素的科幻电影,将地球作为一个巨大的“太空飞船”,带它逃离即将毁灭的太阳系,这一故事创意本身就在视点与想象层面,超越了一般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人类文明终结论”的创作范式。同时,以人的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以及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影片最核心的拯救视点。携带地球寻找新的家园,本身反映的就是植根于中国民族精神信仰的土地情结与家园情怀,是对好菜坞科幻电影最具影响的“文化与政治主题”“人类文明终结论”的超越。

正如美国文学研究家詹姆逊所言,“文化其实是讲故事”。叙事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每一个故事背后都是文化在发生作用。因此,如何叙事反映出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呼唤英雄。英雄与拯救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已然构成一种“绑定”的关系。当“拯救”成为一种话语,甚至是一种文化权力之时,如何“拯救”,以及为何而“拯救”,就在精神指向层面成为一种文化的感召力量。《流浪地球》的“中国式科幻”拯救策略,所表达的不是英雄对故土、家园的抛弃,更不是“人类文明终结论”的悲观主义情绪,而是希望与自我牺牲精神。.它有别于好莱坞电影的拯救视点,亲情构成了人物戏剧性行动的内驱力,智慧和勇气在戏剧性进程中互为转化。科学的智慧赋予勇气以理性和意志,而勇气则借助科学的智慧彰显出极具创造性的力量。这其中,面对木星所释放出的灾难性强大引力,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化”的智慧与科学的智慧融为一体,超越了西方二元论中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化不利为有利,化灾难性引力为拯救地球命运的反作用力,显然是构成拯救行动的重要因素。

如果说当代科幻电影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那么其中既包括了一定的科技实力,更包括蕴含着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文化软实力。它需要利用语言的社会化功能,有效地建构一个故事世界,更需要塑造饱满的人物,呈现出个体人物的厚重感及其人性的光辉。因为,民族的精神信仰与文化内涵,直接反映在对叙事命题的意图表达与解释层面。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曾经指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

(取材于孙承健等人的文章)

【小题1】下列成语用来形容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有赖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最准确的一项是
A.异军突起B.厚积薄发C.与众不同D.翻天覆地
【小题2】下列词语在文中不是比喻文学艺术创作基础的一项是
A.土壤B.沃土C.广阔的天地D.时代的春风
【小题3】下列对“里程碑”式的电影作品《流浪地球》产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
B.中国太空探索实现跨越式发展。
C.中国当代科幻电影后来居上。
D.中国当代科幻小说日益繁荣。
【小题4】下列对电影《流浪地球》所体现的“中国智慧”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人类的想象力拓展到宇宙空间。
B.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与全人类、宇宙契合。
C.传达了“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念。
D.中国独特的理念突破了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套路。
【小题5】下列对好莱坞灾难科幻电影叙事特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人类文明终结论”为创作范式。
B.以超级英雄拯救人类文明为拯救策略。
C.以主体对客体的征服与构造为文化内涵。
D.以塑造饱满的人物彰显人类的乐观与希望。
【小题6】材料一和材料二均以电影《流浪地球》为例,阐述了中国科幻作品的特点,且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写____,材料二侧重写,____。
【小题7】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后,假如你观看科幻影片,请解说你将从哪些角度进行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