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钱偷了是小事
刘耀兰
①他们结婚七年了,终于有了自己的新居。搬进新居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按照牛皮癣广告上的电话,用座机给安装防盗门的师傅打了一个电话。那位师傅办事效率真高,不一会儿就将防盗门安装好了。
②那天早上上班时间到了,她和他刚跨出门,电话就响了,她停在门口。他跑进去拿起电话喂了一声,说,怎么没有声音?女人说,打错了吧。女人看了他一眼,发现他的眼神怪怪的。
③第二天是法定假日,他们起来得比较晚,吃过早餐又把家里收拾一番。今天是她母亲的生日,他们要去祝寿。正准备出门时,电话又响了,他拿了起来,一连喂了三声,对方还是没人应声。他说,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她白了他一眼,说,我怎么知道。
④晚上他们刚回到家,电话又响了起来。他正准备去接,手刚摸到电话又缩了回来,说,你来接。她望了望他,手有些发抖地拿起电话,喂喂喂,是谁?你说话呀?她放下了电话,说,可能是电话坏了。他想了想,朝她笑着点点头。
⑤无巧不成书。这一天,女人先下了班,正准备做饭,阳台边上的电话又响了起来,她走过去接了,这次却能听到对方的声音。原来是她们经理向她了解一下他不在家时公司的情况。恰恰在这时,他下班回来,透过玻璃窗看到她笑意盈盈拿着电话的这一幕。他站在外面一动不动,等她放下电话,他才上楼开门。
⑥进门来,他笑着说,你今天的衣服穿得好看,半老徐娘还有些风韵。她却岔开了话题,钱你去存起来,放家里不安全。他说,现在安装了防盗门怕啥?我又不会拿去嫖赌。她横了他一眼。他说,电话坏了是不是该拿去修一下?她说,奇怪,刚才通了,我还接了一个电话。是吗?谁打给你的?她怕他多心,说,同事。他冷笑一声,这个同事搞的啥名堂?要是我接,他是不是又不作声?再说了,你不是没有手机,打家里座机会有多大风险?她生气了,你别阴阳怪气的,那天我接还不是没人说话?他怪笑道,这个人有特异功能,知道我在你旁边。她气得直掉眼泪,碗一推就离了桌子。
⑦电话安静了两天。这一天,他们楼下停了一辆警车,两个警察押着一个人上车,然后从他们小区出去了。楼下有好多人在议论着。他问楼下一个邻居出了啥事,那个人说,刚才那人是给我们这个小区安装防盗门的师傅,他在安防盗门时偷偷配了好几家的钥匙,作案前先给你家里打电话,有人接他就不作声,要是没人接,他就知道你家里没人,就进门偷东西。他刚才又在小区作案,恰好这家主人回来遇上了。她也听到了邻居的这番话,两个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然后不约而同地奔进房间里。
⑧不一会,她跑出来哭道,我家钱被偷了。
⑨他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了。他笑了笑,上前拍着她的肩膀安慰说,别哭了,钱偷了是小事……
⑩他话还没说完,却见她两眼圆睁地望着他。
(《大江晚报》2011年4月13日,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如果第一次接电话的是“她”,两人之间就不会有猜疑和误会了。
B.第③段和第④段画线句子(怕不是又打错了吧、可能是电话坏了)话语自然,切合角色心理特征,又能推动情节发展,反映了作者的语言功力。
C.第⑥段两处画线句子,“她”是有意无意地岔开话题,“他”却刻意引出自己所猜疑的话题。
D.文中5处写了他的“笑”,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负能量”、心理毒素。
E.作者没有把这个故事处理成主人公性格悲剧,而是反映了不法分子和社会不良风气对普通家庭的伤害和威胁,能令人警醒。
【小题2】第⑨段画线句子(钱偷了是小事)有什么意蕴?试作简析。
【小题3】小说的男主人公“他”有什么性格特征?试作简析。
【小题4】小说矛盾冲突的高潮是什么情节?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48: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没有电阻的导线
①1911年,荷兰低温物理学家卡曼林•昂尼斯还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把水银的温度不断降低,使它冻成固体,当温度降到—269℃时,它的电阻突然消失了!这种奇特的现象,叫做 “超导现象”。
②不久,又有人发现,铅在超低温下,电阻也会消失。人们做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用金属铅做成圆环,放在接近绝对零度的超低温中,这时,金属铅的电阻就消失了。人们在金属环上通了电流,然后截断电流,把整套仪器封闭起来。经过两年半以后,人们再把仪器打开,发现金属环里的电流仍在流动,电流强度没有明显的减弱!
③现在,人们发现,不只是水银、铅具有超导性能,而且铌、锌、铝、钽、锂、锡等23种纯金属与60多种合金,在超低温时也都具有超导性能。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它在-263.94℃就显示了超导性能,比其他纯金属、合金显示超导性能的温度高。
④超导现象的发现,引起子科学家们的关注。如今,他们正在努力寻找一种金属或合金,使它在室温或稍低于室温的温度下,就能显示出超导现象。如果能够找到这种金属或合金的话,那将引起电力工业上的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据统计,现在世界上的电能,大约有1/4损耗在输电线路上。一旦制成没有电阻的导线,那就相当于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了1/4。有人认为,即使找到一种金属,在-200℃左右显示超导现象,只要采取一定的绝热措施,这种导线便可在电力工业中得到应用。
⑤人们还利用超导现象,制成小巧玲珑的“冷子管”。冷子管的构造很简单,它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浸在液态氦中做成的。这两种不同的金属丝,一种是钽,一种是镎。冷子管比电子管小得多,比半导体晶体管还小,可用作电子计算机元件。冷子管用电很省,100万个冷子管每小时只消耗半瓦电。冷子管非常灵敏,人们用它可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利用超导现象,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灵敏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奇妙的超低温世界》
【小题1】 文章在谈到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有超导性能,并说“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铌”,理由是:(   )
A.铌在超低温状态下的超导性能比其它金属都要高。
B.铌在-263.94 ℃ 的时候就显示出超导性能,而其它金属则需要在更低温度下才能显示超导性能。
C.金属在超低温状态下大多都有超导性能,但铌超导时本身消耗的温度比其它金属消耗的温度高。
D.在超低温状态下,以铌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要比以其它金属作为输电线路所损耗的电能少得多。
【小题2】参照原文,下面有关“冷子管”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冷子管”是人们利用超导现象制成的一种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的精密仪器。
B.“冷子管”是由两根彼此绝缘并互相交叉的不同金属丝(钽和镎)浸在液态氦中制成的。
C.“冷子管” 体积比电子管、半导体晶体管都要小得多,并且耗费的电能也只有其100万分之一。
D.“冷子管”非常灵敏,不仅可以用作计算机元件以测量从遥远星球射来的很微弱的光线,还可以制成微波放大器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小题3】请给“超导现象”下一个定义。(3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卖菜的汉子
陈圣芳
三里巷是条曲曲弯弯的老街,商铺一家连着一家。王果的杂货店立在巷口拐角,生意不是很好,但能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
母亲一般是在吃饭的时候来换王果,七十多岁的人了,头发花白,腰已佝偻,因为热心快肠,深受街坊邻里称道。
那天王果吃完饭回来看见钱匣里多了一张百元大钞,问母亲:“做了一笔什么大生意呀?”母亲笑了笑说:“没卖啥,就帮对面一个卖菜的换了点零钱。”
王果一怔,拿起纸币望天照了照,用手抖了抖,失声说:“是假钱哩!”
母亲一听叫起来:“挨千刀的哟,五十几岁的人了,还害人。”
怕母亲着急伤心,王果马上笑着说:“折财免灾,没事,没事!”随口问,“妈,那人长啥样?”
“还真奇怪了,那人是个新贩子,以前还没见过他卖菜哩。”母亲拍着自己的脑门说,“我咋就这傻呢!”
王果说:“不怕不怕,他穿啥样,在我的地盘我还真不担心找不到他!”
“穿草绿色军装,戴草帽,看上去蛮憨厚,唉,都怪我,帮他帮出鬼来了,也不知找不找得到他。”母亲说。
一连三日,母子俩偷偷瞅着来来往往的菜贩,没见那个卖菜男人的影。
第四日母亲坐在店铺里,眼睛睃拉着街面的人群,只见斜对面电杆旁倚着一个戴草帽的男子,脚下放着一筐菜,草帽压得很低,看不清脸面。母亲一激灵,莫非是他?
母亲带上店门,大步流星走到戴草帽男人面前,吊着嗓门喊:“卖菜的!”他吓了一跳,草帽差点掉到地下。“咋的低着头,不卖菜呀?”母亲蹲下身假装买菜。
一见老人,男人羞愧难当,竟然眼角挂上了泪珠。母亲看看那人,摇了摇头,叹口气离开了。唉,怎么会是这样?
儿子王果来店铺换母亲,母亲看那卖菜的端起担子离开菜场,可能他也要回家了。
母亲感到有一些蹊跷,于是没有回家而是一路尾随着他。卖菜人大步流星,七弯八拐,穿街过巷,进了八道岭,这是一个城中村。村民土地被占用后身份一下变成了市民,田地多的吃着土地补偿款,打打麻将,很是悠闲自得。
母亲在街口看到一个修鞋子的大爷,戴着老花眼镜正在给一只皮鞋掌底。
“大爷,刚才那个卖菜的您认识吗?”
大爷“砰砰”地敲打着鞋钉,他头也没有抬回答着:“呵呵,这八道岭上下十八重,还真没有我不认识的,我在这里修鞋子就修了十二年了。你说他,我怎么能不知道啊。他叫张志明,蛮忠厚的人,只是家境不太好,他是外来户,所以也没有土地补偿款,要命的是去年他老婆因病走了,欠了不少债,母亲瘫痪在床多年,他可是一个孝子哦,人也诚实。他的女儿也争气,已经在武汉大学念大二了。这家,真难为他了,低保和打零工的钱不够用,他就去贩菜卖,志明这伢也真够呛哦。您认识他?问他干什么啊?”
母亲扯谎说:“哦,这孩子我以为是我以前的一个街坊的孩子,看来不是他,那孩子姓李,大爷,我认错人了。”听了这位卖菜兄弟的家境,母亲心里不是滋味,母亲再也没有去跟踪他的想法了。
第五日王果和母亲看店,王果一眼就看到斜对面电杆旁倚着一个卖菜人,他的一身打扮,和母亲说的骗子一模一样,于是,他指了指那人问母亲:“是不是他!”
母亲瞅了瞅那人,迟疑了会摇摇头对王果说:“认错了,不是他。”
看着母亲迟疑的眼神,王果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准备去抓住这个卖菜换假钱的骗子,母亲一把扭住了王果的胳膊。“伢,你给我回来!”
“妈,您怎么了啊?”王果愤愤地说,“儿呀,也没什么,无钱难倒英雄汉。昨天我就知道骗子是他了,我跟踪去他家了,他可是一个孝子哦,一个人艰难支撑着一个家,老婆病逝欠债,老母亲常年瘫痪在床还要吃药治疗,女儿上大学,搁一般人早趴下了。他是一条汉子,妈不怪他。”
王果拉开母亲的手就朝外走,母亲又一把拉住他:“儿,你怎么了啊!”
王果笑了笑:“我去买他的菜。”
(选自《微型小说月报》,2012年2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品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围绕一张百元钞票的真假问题展开情节,再现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讴歌了真善美的人性。
B.小说开篇写“生意不是很好”“只能维持他和母亲的生活”,点明了王果母子生活的不富裕,为下文寻找换假钱的卖菜男子做铺垫。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一见老人……竟然眼角挂上了泪珠”,神态描写栩栩如生,表现了卖菜男子的内疚与悲伤。
D.小说中“母亲”了解到卖菜男子的艰难处境,从而联想到城中村的村民“悠闲自得”的生活,这一对比使母亲对卖菜男子产生了深切同情。
E. 小说以“卖菜的汉子”为题,既因为寻找换假钱的卖菜男子是小说的线索,又因为“汉子”是母亲对卖菜男子的评价。
【小题2】这篇小说的段落大多简短,主要采用了对话的形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小题3】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答:  
【小题4】小说的最后两段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探究其巧妙之处。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B.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C.佛、菩萨、魔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密切的结合起来。
D.《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又以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小题2】(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游记》中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捉弄的对象。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和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小题3】(小题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教逐渐互相渗透并互相包容,最终使道教神和佛教神融合为一个模糊的整体。
B.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C.《西游记》里创造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
D.《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它与万里长城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一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大运河文化不同于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它囊括了中国若干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又创造出大运河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非时代因素。大运河文化,是以黄河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共同融合出的独特的江河文化。它上承春秋周敬王三十四年,下至清宣统末年,延续到当前。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它比中国的封建王朝还要长,跨越了奴隶、封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主义社会四种社会形态。
从宏观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看,大运河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大运河无论就其开凿时间,抑或流程均为全球之最,毫无争议地具有唯一性。其中流淌着的是两千多年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心血汗水乃至生命,世界历史上有哪一样珍宝、哪一项工程可以与之相匹敌?帝王开创的琼楼玉宇、奢华皇陵,市井中的珍珠玛瑙、异工奇技,在大运河的伟岸面前均相形见绌。大运河贯通南北,城市兴旺,文化昌盛,商贸发达,用多少金银财宝都难以估算。就城市的兴起而言,可以说在大运河沿岸的诸多城镇中,没有哪个城镇是不曾受惠于运河的恩泽的,名城如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小镇若南浔、嘉兴、盛泽等概莫如此。运河水带来的不只是舟揖之便,交通之畅,灌溉之利,还创造了众多繁华市镇崛起于运河之畔、荒野之中的神奇。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改变了中国文化的延展空间,从而使整个华夏文化呈现出了多元的、丰富的、混杂的、交融的格局。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齐鲁文化、楚汉文化、岭南文化甚至巴蜀文化等在大运河的流波中聚汇融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它们以物态的(如桥、闸、坝、粮仓、码头、会馆等)、制度的(如河道管理制度、漕粮赋税制度等)、行为的(如民俗风情、饮食服饰、宗教信仰等)、精神的(如以小说、诗词、戏剧、书画等反映出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等诸种形态表现,出来,繁衍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大运河文化”。大运河是“历史之河,文化之河”,是“无价之河”。运河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大运河上的“纤夫”,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贡献心力。
(摘编自周静芳《大运河文化及其价值》)
【小题1】下列对大运河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大运河文化不同于“运河文化”,“运河文化”可泛指世界范围内的人工运河文化。
B.大运河文化是一种社会与历史现象,它是大运河自开凿以来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又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
C.大运河文化是我国独特的江河文化,它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文化为核心,与海河、淮河、钱塘江经过长期的融合而成。
D.大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它以物态文化创造出流动的历史,跨越了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当前的各种主要社会形态。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大运河文化始于春秋,延续到当代,具有唯一性,若从宏观历史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看,大运河文化是无价的。
B.大运河沿岸的诸多名城,如北京、杭州、苏州、扬州等,小镇像南浔、嘉兴、盛泽等都是因大运河的开凿而兴起的。
C.大运河贯通南北,使运河沿岸城市商贸更发达,文化更昌盛,运河的文化价值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勤劳智慧创造的。
D.大运河是历史、文化之河,运河城市以及城市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为“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努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确立了中国文化传承的方向,扩大了文化发展的空间,使整个华夏文化呈现出了多元、丰富、混杂、交融的格局。
B.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大批水利专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
C.大运河文化囊括了中国若干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又创造出其流域多民族的历史、地理、习俗、价值观等非时代因素。
D.我国诸多区域文化通过大运河聚汇融通,以物态的、制度的、行为的、精神的等诸种形态表现出来,繁衍出了魅力独特的大运河文化。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麦地  袁有江
老人披一件脏兮兮、蓝白相间的校服,站在雨棚下盯着他。老人脚边放着一个瘪下去的尿素袋子。稍远处有个小化粪池。
临近家门时,他发现走错了路,在离前面村庄百米左右的地方。窄窄的水泥路,突然齐崭崭地断了。没腿肚子的麦苗,隔断了归途。
他沿着麦地间的小径,深一脚浅一脚地朝老人走去。
大叔你好,在忙着给麦子撒肥料呢?
乖乖,我看你那车怕是过不来了。这边路没修通。
这块小麦是你家的吧?长得真好。大叔是好把式啊。
听口音,你就是我们这的人吧?刚从外地回来?
后天清明了。很久没回来,我不知道这路不通。
你是哪庄上的?
袁家湾的。
哦,那就在我们庄后头。老人掖了掖披在身上的衣服问,清明回来上坟?
是啊。大叔,我记得以前这庄上有条跑客车的石子路,还在吗?他朝庄上望去。一条灰白的路梢,隐没在不远处一栋平房的后面。
在倒是在,就是被拉沙车轧坏了,烂得不像样。
应该也还能过车吧?他目测着路的宽度。大叔,我急着要赶回家吃饭。想从你家麦地借过行不?轧掉的麦子,我补你钱。
车开不过来吧?麦子深,地又潮,会陷在里面。老人看看麦地,你只有倒回去了。
大叔,我的是越野车,底盘能升高的。要是陷在里面,我自己负责。
要是陷在里面,这块地就祸害了。  
弄坏的麦子我全赔。好不好?
老人看看麦子,又看看他,一脸的为难。   
你不能倒回去从那边路走吗?
路窄,也怕遇到车。估计倒回去就下午了。就算您老帮个忙,钱我先给你。反正你种麦子也是为了卖钱嘛。
老人目测着车到他跟前的距离,走到麦地边,抓了一把泥土,在手心里碾磨着。你看,土都是湿的。车会陷在里面的。
稀薄的雾纱渐渐散去,阳光普照下来。娘该在家等急了,本来说好回家赶午饭的。兄弟姐妹们今天都来家里,专等着和他一起吃午饭。他正想着,娘的电话就打来了。娘说一桌人都在等他开饭。他跟娘说,我马上就到。
接完电话,他看着老人说,大叔,损坏你多少麦子我赔多少。他掏出钱包,数了一千元钱往老人手里塞。老人像对着一个烫手的山芋,迟迟不伸手。他将钱硬塞进老人的口袋。
大叔你穿校服啊?
小孙女的。老人尴尬地笑笑,丢了可惜,挡挡寒。
大叔,你的孩子们清明没回来?
呵呵,等我死了,他们就回来给我上坟喽。
您小孩都在外干大事,忙着呢。他捏着车钥匙,开始心急火燎起来。
大叔。您就行个好吧。我娘打电话催我了。
唉。你去开吧。老人摸摸口袋里的一沓钱,想着孙女一学期的生活费够了。他又看看那些水绿葱嫩的麦苗说,你尽量走直点,不要轧掉多了。
他启动车子,升高底盘。眼前的麦地,让他突然有种莫名的兴奋。自打买了这辆越野车,他还从来没越过野地。他打到四驱模式,一档,将轰鸣着的路虎开进了麦地。厚重宽大的轮胎。摧枯拉朽地压倒麦苗。车后现出两条轨道般的辙。
他穿越麦地时,老人赤着脚也下了麦地,跟在他车旁边,不停地冲他喊,慢一点,轻一点。那手足无措的样子,好像在呵斥一头闯进麦地的野猪。
总算过来了。他停下车,拿出一包烟,想送给老人。
老人出神地看他刚刚压过的车辙,突然喊住他,你不能走!轧掉太多了。
老人快步走进麦地,蹲在车辙前。他颤抖着青筋暴突的手,从泥土里扶起一根压扁的麦苗。接着又扶起另一根……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像是在扶起一个个刚被车撞到的娃娃。
大叔。我们不是事先说好的吗?他递过烟。
老人没接他的烟,自顾自地咕隆着,不兴这样祸害庄稼的,你赔我麦子……老人干瘪的眼窝里,慢慢蓄满了泪水。他扶着几根压扁的麦苗,半晌不语。
要不然,我再多给你点钱。反正你种麦子是要卖钱的。
老人终于哆嗦着站起来说,我伺候了一冬一春的麦子,糟蹋了。真心疼啊。老人抹了一把鼻涕,干笑着说,是我答应的。不怪你。你回家吧。都怪我自己。我真混。
清明节的下午。细雨迷蒙。一位披着雨衣的老人,循着车辙,找到了他家门口。他出门一看,正是前天轧过他麦地的老人。老人是来还他钱的。老人说,那些麦子,我一棵棵扶过。一大半都能在这场雨里活过来。小孙女的生活费儿子寄来了。这钱我不能收你的。老人说完。将一沓包在塑料纸里的钱,小心翼翼地递到他的手心,转身走了出去。
(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写老人衣着,表现了老人的贫穷和节俭;写老人“盯着他”,说明“他”的行为引起了老人的注意。这为故事发展作了铺垫。
B.老人的儿子得知麦地的事后就急忙寄来女儿的生活费,使老人得以返还人家的一千元,维护了尊严,说明他很了解父亲,对父亲很孝顺。
C.小说以“麦地”作为标题,。点明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为人物创设了特定的活动背景; “麦地”也象征故园,以此激发读者对家乡的思念。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老人扶起被压扁的麦苗的细节可以看出,老人把对孩子的爱完全寄托在麦苗上,因而痛恨祸害麦苗的“他”。
E.老人和“他”之间的故事,表现了两辈人对待庄稼不同的情感观念和行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生活现状,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小题2】小说在刻画“他”这一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以老人还钱作为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中“他”驱车从麦地通过,老人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