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玛丝洛娃的绝望
[俄]列夫•托尔斯泰
(1)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
(2)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
(3)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
(4)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后来的遭遇使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
(5)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玛丝洛娃决定自己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玛丝洛娃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
(6)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作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玛丝洛娃虽然熟悉这条路,但或许太兴奋,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玛丝洛娃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走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着椅背,脸上泛着让玛韭洛娃感到神秘奇怪的笑容。玛丝洛娃急切地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她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来。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粗暴地把窗子放下,这时玛丝洛娃彻底看清了仅一窗之隔的这张陌生的脸上那神秘奇怪的笑容。
(7)火车加快了速度。玛丝洛娃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玛丝洛娃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
(8)“阿姨!卡秋莎阿姨(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
(9)“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玛丝洛娃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
(10)玛莎害怕了,楼住她湿淋淋的衣服。
(11)“阿姨,我们回家去。”
(12)“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玛丝洛娃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
(13)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
(14)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发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
(节连自《复活》,有删改)
(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
B.玛丝洛娃在法庭上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不是因为完全忘记了他,而是不愿意想起他,想起他就痛苦,说明玛丝洛娃没有完全麻木。
C.玛丝洛娃在站台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粗暴地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
D.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与无助凄惨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悲惨的命运。
E.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遭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
【小题2】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小说第6段对车厢内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怎样的不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4】第13段写的玛丝洛娃从孩子那里获得活下去的力量与前文中她觉得孩子是累赘是否矛盾?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1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题。
隐形星系
最近,天文学家宣称发现了第一个由暗物质组成的隐形星系,这一发现有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奥秘。
这组天文科学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洛维尔望远镜观测到这个距离地球5000万光年的隐形星系,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沃望远镜也证明了这一发现。
这个没有恒星的庞大星系的运转如同一般星系,它由暗物质、神秘物质组成,与我们所熟悉的星系有极大差异。
此次新发现的暗星系是通过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人类还没有掌握它的特性。科学家相信,暗物质大约占宇宙物质——能量总和的23%。普通物质,如构成恒星、行星和人类自身的物质,则只占4%。宇宙的其他部分由一种甚至更为神秘的“暗能量”驱动。暗物质的存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将普通星系及大的星系群约束在一起的引力,这种引力大于万有引力。在英国威尔斯的加地夫大学,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们共同参与了这项研究,直到最近才向外界发布这一结果。加地夫大学的罗伯特·明钦介绍:“根据其旋转的速度,我们观测到室女座H121的氢原子质量有1亿倍太阳的能量,如果它是一个普通的星系,应该十分明亮,只需通过一个稍微好点的业余望远镜就能观测到。”目前,该项目小组正在寻找其他可能的暗物质星系。这一天体的旋转速度很快。如果是由一般物质构成,这样的速度应该会把很多物质“甩”出去。它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大的质量而进行如此高速的旋转,其中必定存在某种物质,具有“引力胶水”的作用。这项发现被认为是重要的发现,因为科学家推测宇宙暗物质比普通物质多5倍多。加地夫大学的琼·戴维斯说,宇宙有着各式各样的秘密,它不断地显现出来,这让我们开始了解如何以正确方式对待宇宙。这是一个让人兴奋的发现。
(选自《科学之友》2005年第5期)6.
【小题1】下列对“隐形星系”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隐形星系是天文学家发现的一个由暗物质组成的星系,没有恒星,运转如同一般星系。
B.隐形星系一般距离地球有5000万光年,这一天体的旋转速度很快。
C.隐形星系是由暗物质、神秘物质组成的,与我们所熟悉的一般星系有着极大差异的星系。
D.隐形星系是由暗物质、神秘物质组成的,没有恒星,运转如同一般星系,却与一般星系有着极大差异的庞大星系。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新发现的暗星系是通过无线电天文望远镜观测到的,因此,暗物质迟早可以通过天文手段达到视觉上的可见可看这一地步。
B.科学家相信,宇宙是由恒星、行星、人类自身的物质等普通物质和暗物质,以及其他由一种更为神秘的“暗能量”驱动的部分组成的。
C.暗物质是将普通星系及大的星系群约束在一起的引力。这在天文理论上的解释是正确的。
D.隐形星系中有一种类似于“引力胶水”的,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存在。这一结论的立足是由于隐形星系旋转得很快。但却没有“甩”出其他物质。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测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形星系的发现,有助于人类对宇宙奥秘的进一步认识与解读。
B.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物质。它占的能量总和相当于宇宙物质能量总和的23%。因而宇宙其他物质的范畴中有构成恒星、行星和人类自身的物质部分。
C.从理论上讲,人类如果在隐形星系生活的话,体重会比在地球上的体重减小。
D.科学家目前正在寻找其他可能的暗物质星系,力图对暗物质星系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吕绍刚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圉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人怅然若失。” (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B.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C.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D.“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国人的丑陋,所以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
E.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小题2】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文艺不能单纯娱乐化
王蒙
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包括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以及文化服务的扩大与广大受众的参与。与此同时,也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就是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以及炒作、消费化、单纯娱乐化的作品当中。
文学艺术当然有娱乐消费的功能,但它们更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它体现着也充实着、提升着受众的灵魂。我们应该有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评论,这种评论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它们应该告诉世人哪些文学作品是真正优秀的乃至杰出的。卖得最多的一定是好的吗?不一定。点击率和受到时人夸赞也不能一概而论。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有对于真正好作品的体贴与把握,热情与信心,要取法乎上,攀登精神生活的高峰,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同时,还要告诉受众,有些作品其实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以包容的;与此同时,评论家有权利也有义务指出:这些作品是有着相当令人遗憾的方面的,是可以讨论的,是可以提出与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水准更加相称的要求与期待的。
传播在文艺推广方面的作用非常大,媒体不能带低俗这个头。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尤其是电视节目里,许多都是计划好了的,到了某个地方,要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如果感情变成了兜售手段,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文艺呢?怎么可能还有真诚的眼泪呢?还有走光卖萌之类的,令人不齿。有的演员干脆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未免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我们的文艺不能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不能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不要与娱乐市场合谋,而要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要去呼唤经典、呼唤真正的好的文艺作品。
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规格高、人气旺。法国的龚古尔奖、英国的布克奖、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还有诺贝尔奖等等,这些评奖活动都有极高的规格。于是就有一些朋友、同行,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令人深思。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国家荣誉制度,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我们的文艺需要有国家主体的高端评奖,也要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世界性的至少是华文作品的评奖,形成我们自己在文艺方面的评价体系与全球影响力。说到底,这方面的推进有助于显现我们的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志向境界,激励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精神,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选自《人民日报》2016年05月11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们的文艺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好作品淹没在平庸、苍白、空心、浅薄作品当中的现象也令人担忧。
B.文学艺术不仅要有娱乐消费的功能,更要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精神瑰宝、精神能量的表现。
C.对于文学艺术的评价,我们的评论应该是鲜明的、权威的、富有公信力的,也应该是能入情入理、立意高远、令人信服的。
D.在评判一部文学作品是否真正优秀或杰出时,我们不能以卖得最多、点击率或受到时人夸赞作为评判的标准。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评价文学作品时,我们要有一套理论与价值标准,要取法乎上,不能任由那些准广告式炒作式与跟风套话式的所谓评论大行其道。
B.现在传媒上有些说法之所以是在跟着那些风格轻佻低下的“娱记”的风向走,因为他们接受了很多境外趸入的使严肃的文艺工作者相当反感的说法。
C.电视节目里,如果用一种计划好了的让参与者和观众流泪的方法,把感情变成兜售的手段,这样不可能有真诚的文艺。
D.有的演员在舞台上向观众要掌声,甚至以掌声能带来好运将观众的军,这样的行为有失文艺的尊严与风度。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文艺如果一直浸泡在营销计谋、人云亦云与装腔作势的浑水里,传媒成为娱乐市场的附庸,与娱乐市场合谋,这对文艺发展是不利的。
B.我们的文艺有一个正大光明、高尚庄重、对文学艺术与历史负责的态度,我们的传媒去呼唤经典,这对产生好的文艺作品是有帮助的。
C.现在外国人办一个奖,口气大、人气旺,评奖活动规格也高,于是就有一些国内的作家,把作品的评价寄托在国际奖项上,这是不可取的。
D.建立文艺方面的国家主体高端评奖,这有助于激发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境界,激励他们的创造力与精益求精的精神。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下列各题。(共13分)
汉字的断想
张佐香
汉字是一株历经沧桑的参天大树,①即使飘落几片霜染的秋叶,都可能在众生的心头神奇地绽出新芽,蓬蓬勃勃地长成散文、诗歌、小说,构成一派春意盎然的生命风景。
回眸千古华夏,汉字走过甲骨成泥、钟鼎斑驳、竹简绢帛风蚀凋残的岁月,终于繁衍成恢宏璀璨阵容强大史蕴丰厚的方块字。汉字是人类的史诗,凝固的音乐;汉字亦是思想奔流的河床,灵魂飘逸的舞姿,精神的形象写真。
逆流而溯,汉字是君子好逑的《诗经》,魂兮归来的《楚辞》;汉字是庄子的逍遥云游,孔子的颠沛流漓;汉子是珠落玉盘的琵琶,高山流水的琴瑟;汉字是太白的杯中酒,雪芹的梦中泪;汉字还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但求一字数根须。汉字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歌赋,是功垂青史的史书传记;汉字是笔走龙蛇的书法写意,梅兰竹菊的纸身墨影;汉字亦是似字非字的仙风道骨、人生变数的篆隶楷草。
汉字能载道。汉字有妩媚有温婉,有激烈有颓废,有儒家之理有佛家之善有道家之空。灵澈浑阔的汉字既是参禅之壁,亦是入世之门;既是普渡众生之舟,亦是叩问天国之磬。智者、仁者、寿者,皆缘能精文悟道。悟出人生玄机者成为先贤至圣,悟出升迁之道者立时锦袍加身。字是门楼书为屋。以文求道,可建精神圣殿;以文求官,可砌黄金之屋;以文求爱,可垒藏娇之穴。
我所读到的汉字皆以纸张为巢居,如同古老的鱼群在纸面呼吸。②纪实与虚构、抒情与叙事、比喻与对白,通过语法与修辞的手段,人类诸多建筑师在纸上用汉字建构精神的华殿。促使我亲近汉字的原因,纯粹是为了获得乐趣。汉字把我包围起来,并在现实世界面前拉起一道帷幕。背对人间、背对尘嚣、背对世事的浮尘,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思索我乐于思索的,阅读我乐于阅读的。我的灵魂彻底裸裎,想像全部释放,汉字的精灵在书中召唤着我、引领着我。阅读汉字是一种幻象、一种飞翔。汉字给予我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甚至比汉字以外的尘世还来得真实。
我的灵魂在汉字里沐浴,被汉字熏香。我在汉字砌成的心灵的殿堂里静静地梳理爱与美的羽毛。(选自《张佐香文集》)
【小题1】综观全文,说说题目中“断想”一词的含义是什么?文章从哪些方面抒写了对汉字的断想?(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读文中画线句①,根据第二段内容并结合自己对汉字的了解回答“历经沧桑”的内涵。(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读文中画线句②,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理解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含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5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可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意象,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那儿有田园,却无松竹流泉;及至上了华山、峨眉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浇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绪。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漫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明,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催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到头来,这风霜雨雪,这毛虫鸟雀,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去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究极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惟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了他“息明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媛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小题1】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小题2】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小题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1)(3分)

(2)(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