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
吕绍刚
2008年4月29日凌晨,台湾知名作家柏杨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他和李敖都是台湾著名杂文家,同时又与张学良、李敖一起并称台湾“三大难友”。他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曾在大陆一版再版,并在80年代末引起过激烈争论。
柏杨的传奇人生就此画上句号,但其思想与人格的火花,仍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
柏杨原名郭衣洞,1920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前往台湾,1968年因所谓“挑拨人民与政府间感情”而获罪于台湾当局,度过了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事后,柏杨回忆说,“正是在1968至1977年间,我做了阶下囚,便开始潜心治史。”身陷圉圄,使他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也成为他一生治学、为文、为人的动力源泉。
柏杨一生针砭时弊,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不肯听话,是我自己性格最大的弱点之一。”他自评道,“我摆脱传统文化的包袱,不为君王唱赞歌,只为苍生说人话。”这也成为广大读者熟知的一句名言。
柏杨一生著述等身,计有170多部小说、杂文和历史作品面世,成为“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十年小说”的传奇作家。其中,《柏杨版<资治通鉴>》在台湾被誉为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
“他其实是借助历史来讽喻现实,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到了一个结合点。”蒋朗朗评价道,柏杨的一切与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是密不可分的。
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
1988年,他第一次回到大陆,回到了阔别40年的家乡。今年年初,“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研究中心”在北京举行成立揭牌仪式,因健康原因,柏杨未能成行,由妻子张香华女士代表。
“我来时请他写了几个字,他费力写了‘重回大陆真好’,签名竟用了一个多小时。”张香华女士说。尽管当时已是88岁高龄,但是“重回大陆”一直是他非常清晰的愿望。
柏杨曾提起过一件事。大陆一个剧团到台湾表演老舍的《茶馆》,“我在台下,看得老泪纵横,心情沉重无比,仿佛中国百年来的伤痛逼面而来,我们却束手无策。”正是这种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不久前他接受采访,认为今日的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文明度却落在后面,“我只怕中国人痼疾未除,却暴发各种新的病变。”他对中国及中国人前途命运的忧虑,始终如一。
张香华女士提到柏杨对后起之秀的期盼:“把空白的纸和笔铺在年轻一代的桌上,把手中的麦克风交给年轻的一代,让他们去试自己的新声。”
柏杨先生埋骨台湾,终于停笔休息。一位网友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在他的墓碑上应该写上这么一段话: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他在世的时候,让人觉得刺痛。而没有了他,又让人怅然若失。” (选自2008年5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第一段提到柏杨和张学良、李敖并称台湾的“三大难友”,流露出作者对柏杨的褒扬以及对其遭遇的同情。
B.9年零26天的铁窗生涯,使柏杨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深入思考;以史为鉴思考中国问题的视角,使他的思想和情怀也更具有了深远的穿透力。
C.柏杨的思想和人格之所以在众多热爱他的读者中闪耀,只是因为他一生针砭时事,借古讽今,犹如奋战不懈的斗士。
D.“这里埋葬着我们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出所有中国人的丑陋,所以让所有的人觉得刺痛。
E.本文一面叙述关于柏杨的事件,一面借助于作者和蒋朗朗等人对柏杨的评论,表现了柏杨的思想和人格。
【小题2】柏杨说:“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惟一的立足点。”文中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这种情怀的?请简要概括。(4分)
  
  
【小题3】文章以“柏杨:做一个美丽的中国人”为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30 03:5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司徒雷登的燕大三十年
李响
1918年末,在金陵神学院执教的司徒雷登受到邀请,以北京几所小规模的教会学院为基础创立一所联合大学。新学校的名字定为“燕京”。全部家当不过五间课室、三排宿舍、两层德国厂房改装的课堂和实验室。眼前的情景告诉他,他必须亲自出去“乞讨”了。
他周旋于洛克菲勒基金会官员、亨利•福特父子等顶级富豪之间,有钱人一看见他就问,又是来借钱吧?司徒雷登也几乎把中国权贵拜访遍了,包括张作霖、张学良、段祺瑞、冯玉祥、宋子文、孔祥熙等。为了找校址,司徒雷登骑着毛驴踏破北京,终于看中了西山脚下废弃的皇家园林淑春园。经过司徒雷登一番努力,燕大最终得到了一片将近一百七十公顷、有山有水的校园,这里从此被称为“燕园”。
1919年6月8日,司徒雷登校长就职典礼的现场空空荡荡。“五四”之后的一个月来,学潮风起云涌,刚成立不久的燕京大学也参与其中,大批学生被捕,6月8日这天被捕的学生们获释,所有人都去监狱迎接“英雄”了。司徒雷登深受震撼,第二天他接见了被捕学生,大赞他们的爱国行为。从那时他意识到,燕京大学必须跟着中国的新潮流走。他为燕大制定了校训: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这是由圣经中的两句话融合而成的。
1926年,司徒雷登率先响应南京政府的要求,聘请中国学者为校长,自己改任校务长,以表明燕京大学受中国人领导,但燕京师生始终把他当作灵魂人物,很多人仍习惯以校长称呼他。建校十年来,司徒雷登陆续聘请到郑振铎、俞平伯、顾颉刚等一流学者,各院系主任基本都由中国教师担任。不到十年时间,燕京师资就与北大、清华呈三足鼎立之势。司徒雷登说过:“我的任务,就是让老师尽可能自由地去从事他们的工作。”司徒雷登1922年即宣布废除学生必须参加宗教仪式的旧例,几年后将宗教课改为选修,单独成立神学院,与日常教学完全分离。燕大学生不用像其他中国大学那样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也不用唱赞美诗。
1926年夏秋,燕京大学迁入西山脚下的新址。燕园的设计仿皇家园林风格,以玉皇山塔为东西轴线的对景,建筑群按此中轴线分布。建筑内部完全现代化,外部模仿中国古代宫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园中矗立着华表、石狮、石碑、石雕等。参观的人无不夸奖这是中国最美丽的校园。司徒雷登得意地说:“听得多了,我自己也渐渐这么觉得了……校舍本身就象征着我们的办学目的: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燕京大学学男生宿舍的七个宅院以“德才均备体健全”七个字冠名,分别为德斋、才斋等;至于校园中那座倒映着博雅塔影的湖,各位教授提了很多名字,互相不能说服,最后索性叫未名湖。
司徒雷登对学生运动和共产主义思潮的看法,与胡适等学者正相反。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北平政府急令各校不得停课游行。司徒雷登带着几百燕大师生上街,他走在队伍最前面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1935年春,司徒雷登招待了新选举出的学生会干部黄华、龚澎等人,半年之后,这些学生发起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1937年春,司徒雷登邀请斯诺为二百多名学生放映了他在苏区拍摄回来的影片。燕大学生第一次看到红旗下的中国,看到***等中共领导人的影像。抗战爆发后,在司徒雷登支持下,燕大开启了投奔解放区的洪流。他的专车还为解放区运送了五部收发报机,三箱空气电池,一台内燃发电机,一批照相器材、医药用品和汽油、机油、电线等物资。
1919至1952年,燕京大学存在三十三年,培养出黄家驷、侯仁之、吴阶平、黄昆等两院院士五十余人;费孝通、周汝昌、萧乾、孙道临等名家不胜枚举。晚年的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燕京现在失去了引以为傲的自由,我仍然觉得多年的金钱和汗水没有白费。整整三十年,燕大作为一个高等学府释放了无穷的力量,在学生身上激发出了光辉灿烂的精神火花。”
(摘编自《璀璨的燕大三十年》)
相关链接:
①现在司徒雷登出任美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是教育家,他生长在中国,受的美国教育。他住在中国的时间比住在美国的时间长,……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学者,是真正知道中国人民的要求的。(闻一多1946年《最后一次演讲》)
②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1949年《别了,司徒雷登》)
③2008年11月17日上午,杭州半山安贤园,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仪式在一片肃穆中进行。回到中国安葬,是他的遗愿,出生在杭州的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著名历史学家林孟熹评价他:“整个20世纪大概没有一个美国人像他那样,曾长期而全面地卷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各个领域,并且产生过难以估量的影响。”(周逸峰《“再见司徒雷登”,历史划了个圆满句号》)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燕京大学诞生之初校园的“寒酸”到建成“中国最美丽的”燕园,在将近10年的时间里,司徒雷登奔走各地,周旋在富豪、权贵之间,四处募捐,付出了巨大努力。
B.为证明燕京大学接受中国人的领导,司徒雷登聘请了中国学者做校长,各院系主任基本由中国教师担任,自己改任教务长,但依然被燕大师生当做是事实上的校长。
C.司徒雷登在领袖、政治家***笔下是美国对华政策失败的象征;在学者、民主人士闻一多眼中却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在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心中他的形象反差极大。
D.司徒雷登一直支持燕京大学师生的爱国行动,甚至亲自带领燕大师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这在学生身上激发出了光辉灿烂的精神火花,使燕京大学释放了无穷的力量。
E.新中国建立前司徒雷登作为美国驻华大使“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人去理他;半个多世纪后又出现在中国公众的视野里,历史给了人们一个全面再评价他的机会。
【小题2】作为教育家的司徒雷登,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司徒雷登执掌燕京大学三十来年,推行了哪些教育思想?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司徒雷登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听见马的呼吸
耿 翔
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
②我所有与它有关的记忆,都藏在一些人的眼睛里。只是他们,在这个地方活得太疲劳了,等不住我回到他们身边的消息,就带着我的那些记忆,到生命应该去的地方去了。
  ③这是我一直埋在心上的痛。
④我便这样安慰自己:在马坊这块属于草根的乡野上,只要还能记住一根草木的样子,就说明亲人在心中还占据着一些地方,自己在乡下度过的那些日子,还能经过草木,这么细密地通着大地的呼吸。因此,什么时候回去,都会赶在乡亲们之前,先被草木温暖地认出来。
⑤我记着许多草木的样子。在这块出了长安,沿着那条向西的丝绸之路,很古典地经过茂陵、昭陵和乾陵,往北飘进更古典,在诗经里被叫做豳风之地的马坊,我不只认识一路的草木,还惦记着一匹栗色的马曾经多少次看过我的眼神。那眼神应该与父亲有关。那年月,父亲不但在村里种着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这些养活我们的庄稼,还用镰刀割回弥漫着中药味的青草,饲养村里的牲口。那匹栗色的马,每天因了父亲给它的青草,像与我有了分不开的亲近。我也意识到,父亲确实是像养活我一样,内心幸福地养活着那匹马。
⑥那匹栗色的马的眼睛,一定是神给予的。
  ⑦在这些血性刚烈之马的身上,千山万水都在其中涌动,而眼睛里,竟储满这么多的温柔、阴郁和善性,平静得像在这块乡土上,从不把多余的东西装下。我说不清这是为什么?若干年后,我才理解一匹在乡野上和乡亲们一样生死疲劳的马,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只要知道把一身的力量献出来,然后记着给它恢复力量的青草就行了。
⑧这次回到马坊,一半因为亲人,一半也因为马。我明白,那匹栗色的马再命长,它的形体,早应该在马坊消逝了。但我还想在乡土上,找到它的一些痕迹。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这些乡土能保留这匹马的一些痕迹,我父亲一生喂养马的辛劳,也就会被保留一些。如果是这样,有关乡村生活的细节,就会被我漫漫地,从一些想象不到的事物里找出来,并且带着马的呼吸,间或还带着我父亲的呼吸呢。这些都说不来,只要心追着神迹到了,我相信大地会把一切隐现。
⑨我出了县城,就不停地翻着深沟。县城的名字叫永寿,这是中国最吉祥的县名,也是我和父亲牵着那匹栗色的马,往村上驮过东西的地方。这回,我不想带任何东西回村,只想从村子里带走些什么。我已经听人说过,那匹栗色的马死时,村子里正落着那年的第一场雪。它曾那么强烈地回过头,完整地看完它生下一匹栗色马,又生下一匹栗色马的过程,才走出马圈,姿势优美地倒在雪地里。村上人没有急于埋葬它,更没人敢剥下它的皮,在生活特别窘迫的年月,分食一点马肉。而是停下手中的所有活路,不分男女老幼,像对待村上最有名望的长者一样,守在马的遗体周围,看着雪花一片片地把它覆盖起来。
⑩村里人都说,那是老天对它的一场雪葬。
⑾我相信这个美丽的过程,只是记忆它的一切时,不想超越一匹普通的马。
⑿等到翻上马坊沟,一路在心里折腾着记忆的我,奇妙地在身体里感觉到,有了马的一些呼吸。它隐隐地,像从所有草木结籽的内心,给我传递这里的信息。我走下车,想让风野野地吹吹我,也决定弃车走回村里去,让脚步安稳地踏在乡野上,让泥土里的所有气息,就这样穿过鞋底,穿过脚心,径直钻入我的内心。我可以激动,但不能张狂,因为这些年,我与这里熟悉父亲和那匹栗色的马的风物,照面的机会太少了。我不知道在乡村,这些风物身上的野性,还保留了多少,更不知道那匹栗色的马,会把农业劳动中最精细、最质朴、最动人的声音,就保存在它的呼吸里。
  ⒀我的心开始有力地跳动了。我想,我围绕着马坊,具体说围绕着这一片乡野上的草木、粮食、一匹栗色的马,还有父亲一样的亲人们,就是要让离散很久的心,很庄严地跳动回来。 
  ⒁走过一座土桥,我远远地看见一匹马,在一块熟悉的土地上抬起了头。
⒂我不知道它这么执意地抬头,是不是因为从我身上,嗅到了什么气味。
⒃但我猜出,它一定是那匹栗色的马的后裔,它能够用那双遗传得更美丽的眼睛,迅速地把我与这片乡野联系起来。它一定会的。
⒄它稍后仰天长啸的一声,我是用心接住的。
(节选自《马坊书》,《黄河文学》)
【小题1】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A、在它的眼里,苦难是尘埃,幸福也是尘埃。(2分)
B、对于我,马坊不只是一个乡的名字。(2分)
【小题2】文章⑨、⑩两段叙述栗色马死亡的故事,有何作用?(6分)
【小题3】这篇散文倾深情于乡土,融叙事、诗性为一体,请说说“我”的情感变化过程。(4分)
【小题4】综观全文,探究“马的呼吸”在作者的心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8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书院是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和教育形式,具有教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在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唐中叶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延续了一千余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嵩山嵩阳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著名书院,担负着传承道统的使命,也是传统人文教育的重要基地。虽然今天的书院似乎光彩不如从前,但它的历史使命并未结束,其影响力反而刚刚开始。
(选自《让传统书院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材料二:
“名城衡阳人文荟萃,石鼓文脉绵延千年。”坐落于湖南省衡阳市的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湖南第一胜地。它曾声名远播,名噪朝野,在我国书院史、教育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资料显示,自唐代以来,衡州地区先后建了石鼓书院、邺侯书院和船山书院等69所书院。据衡阳市文物局局长吴建波介绍,为了进一步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衡阳市把古书院作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元素,编制了《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将书院文化纳入系统性保护工程。在对古书院加大修缮保护力度的基础上,衡阳市还进一步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将古书院作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举行研学、表演、祭祀等活动。
古老的书院记忆,正在潜移默化地催生着这座城市走向新的繁荣!
(节选自《古老书院正在唤醒城市的文化记忆》,有删改)
材料三:
时至今日,岳麓书院现有专职教师近70人,学生300余人,下设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系、哲学系,形成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
今天的岳麓书院也以发展相关高层次学术研究为要旨,从研究书院本身出发,逐渐扩展研究范围,在书院文化、湖湘文化.经史子学等领域取得了种种成就,现拥有中国历史研究所等10个科研机构,并获得多个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重点项目,“大约占了湖南大学总成果的三分之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肖永明说。
“书院是我们独特的文化学术资源,必须充分地进行挖掘和发挥。”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说。他目前在做的,是对现存书院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研究。这在他看来已是“迫在眉睫”之事。据初步统计,现存书院文献至少在1500种以上,散落各处,大量不为人知或损毁严重。近十几年来,虽然书院研究有日渐兴盛之势,但尚不够深入全面,也与目前所见书院文献资料并不丰富有关。
于是,他带领团队花费数年时间,前往全国各地及海外,搜集文献底本,以影印和点校的方式,整理了约1200种文献,同时对书院文献展开基础性研究,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全貌,为今后学者们的研究提供方便。
(选自《回归教育,传播文化: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材料四: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
(选自《书院: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教学、藏书、祭祀等功能的古代书院,可以培养人才、创新学术、普及教育,现代书院应依然保留古代书院教学研究、图书收藏等传统功能。
B.衡阳石鼓书院地处湘江、蒸水、耒水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年代,为无数纷至沓来的文人墨客求学讲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C.今天的岳麓书院着力发展与书院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在传统文化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因而提升了湖南大学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D.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更新的理解和认识,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将在各地重新兴起。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衡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中央和地方政策,对当今书院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衡阳市加大对古书院的修缮保护力度,将古书院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突出了书院的文化传承功能,唤醒了城市的文化记忆。
C.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前往世界各地,搜集文献底本,整理上千种文献,力图初步构建书院文献体系的框架,呈现书院文献的新貌。
D.网络书院的形式和新媒体传播方式,让传统文化走出实体书院,走进平常生活,使现代书院的发展有了新的动力和契机。
【小题3】2018年12月8日的《光明日报》称“如何让书院‘活’在当下、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大贡献,成为当今书院探索的重要方向”,怎样进行中国书院古为今用的探索与实践?请结合四则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苏东坡传(节选)
林语堂
徐州不仅是个大城市,地控鲁南,一向为军事要冲。在过去各朝代,徐州四面皆有战事,今日仍位于津浦陇海两铁路交会之处。徐州离一个地区近在咫尺,此地区即在此后数十年内因为一个盗匪巢穴受《水浒传》的渲染而出名。徐州位于河畔,南部高山耸立,下有深水急流,在城边流过。当地出产上等花岗岩、煤、铁,苏东坡时已开始开采,因此徐州也以产刀剑著称。苏东坡喜爱此地的自然风光,鱼与螃蟹也种类繁多,因称之为“小住胜地”。
在八月二十一日,苏东坡到任三个月之后,洪水到了徐州。王安石以前曾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是空花了五百万缗,工程竟归失败,负责工程的人畏罪自尽。黄河现在是在徐州以北约五十里处向东方决口,水势开始蔓延,淹没了几百方里。水到徐州城边时,被城南的高山所阻,于是继续高涨,到了九月,水深达到两丈九尺。水高一度超过了徐州城内的街道。苏东坡奋不顾身,抢救城池。有几十天不回家过夜,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加强外圈的城墙。富有之家纷纷逃难,苏东坡在城门口劝阻他们,以免引起人心惊惶。他说:“我不走,你们最好也不要走。”这样把大家劝回去。此处不是细谈苏东坡建筑工程天才之所,不过也得说他是亲自参与了防堵工程的数字计算。在盘旋滚转的洪水势将越过东南外城墙时,他正在忙于加强城基和增加城高。防水工程长九千八百四十尺,十尺高,二十尺厚。完成这项工程,需要数千人之众。苏轼亲身趟水到武卫营,唤来了卒长,向他寻求帮助。因为禁卫军直接受皇帝命令,苏东坡恳求他们协助。指挥官欣然应允,他说:“大人都亲自监工,我们自然应当尽力。”同时在徐州北方也正在准备把洪水引入以前的黄河旧水道,黄河在中国历史上曾改道多次。洪水威胁徐州城四十五天。在十月初五,黄河又回到旧水道,往东在靠近海州处入海,洪水才开始撤退。
百姓欢天喜地,感谢全城得救。但是苏东坡对临时的堤防感到不满,附以详细数字说明,修表呈奏朝廷,请求拨款,重建石头城墙,以防患于将来。空等好久之后,苏东坡修改了原定的计划,建议改用坚强的木材加强堤防,不再用石头。皇帝对他的成就特颁圣旨嘉许,在次年二月,朝廷拨予苏东坡三万贯,一千八百石米粮,七千二百个员工,在城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在外围城墙上,由于苏东坡喜爱建筑,他兴工建筑了一座楼,一百尺高,名之为黄楼。后来黄楼一词成了苏东坡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正如他在密州建筑的超然台,成了他在密州所写诗集的名称一样。
黄楼之所以如此命名,缘于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的信念。根据中国的宇宙论,宇宙中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构成。五行中每一行都代表一种性质,如同坚硬、生长、流动、热、重等等,这些性质都具有一种宇宙的意义,不但用以指物质的宇宙,也用以指生命的功能与人的个性行为,也可以用于男女的婚配。生命离不开五行的交互作用,比如相生相克。每一行皆有其颜色,正好象征那种元素的性质。说也奇怪,黄代表土,黑代表水,黄土因具有吸水力量,所以可以克服水。黄楼之命名即含有防水之意。   
(摘自林语堂《苏东坡传》第十三章)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苏东坡将徐州称之为“小住圣地”,是因为这里水产丰富,他很爱吃。
B.文中写王安石组织治理黄河失败,能够看出黄河治理的难度,从侧面反映了苏东坡在这件事情上取得成功所付出的艰辛。
C.苏东坡治理黄河期间,有钱人家纷纷逃难,他能够成功劝阻,一方面是因为他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另外因为他是当地官员,人们不敢违抗他。
D.苏东坡对古老中国的宇宙论深信不疑,故将堤坝外围城墙上的建筑取名黄楼,希望此地从此不再被水患所扰。
E.治理水患期间,苏东坡求助武卫营帮忙,遭到了皇上的猜忌,因此没有在第一时间批准他的修堤奏折。
【小题2】第一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小题3】文章在刻画人物方面多处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请找出原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并分别说明其具体作用。
【小题4】苏东坡治水有哪些突出表现,这些表现的思想根源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卢鹤绂: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 煜
1941 年,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人员起了疑心,一摸,大衣各处硬邦邦的,打开一看,大衣里密密麻麻全是插袋,里面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一问,年轻人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不久,书是从国外带回来的,因为太多,超过了行李托运的最大限量,只好想出这个办法。年轻人拿出了中山大学的教授聘书,安检员一看,只有27岁的人居然已经是教授,非常敬重,就此放行。
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1936 年 9月,卢鹤绂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主修物理,辅修数学。第二年,卢鹤绂在科学实验中发现了热离子发射的同位素效应。为此,他发明了时间积分法,并在世界上第一次精确地测定了锂7.锂6的丰度比。他的发现被当地报纸报道,惊呼“中国人在称原子的重量”。他当年所测定的数值,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
1941 年,卢鹤绂的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通过,这篇论文被美国政府列为涉及“制造第一批原子弹与原子反应堆”的绝密资料,直到战后的1950 年才以摘要的形式发表在美国《核科学文摘》上。
获得博士学位后,还在蜜月中的卢鹤绂,毅然决定抛弃在美国的一切优越条件,和新婚妻子一起回国参与抗战。1941 年 11月,卢鹤绂抵达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任理学院教授。
1942 年暑期,卢鹤绂夫人生下了长子,出院后,卢鹤绂开始操劳家务。每天,他背着孩子劈柴,做菜;地上鸡屎、牛粪满地。一日三餐忙完后,卢鹤绂在油灯下备课。在一座古庙里,他给大学四年级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
1944 年,卢鹤绂相继被流亡中的广西大学、浙江大学聘为教授。在向西途中,路经一个叫元宝山的地方。当地土匪出没,烧杀抢掠,大家都不敢前行。卢鹤绂当即带上一个体育教授上了山,成功说服土匪头子。第二天,土匪头子派人把卢鹤绂一行送下山,还送给他们代表土匪间“特别通行证”的杏黄色小三角旗,以保卢鹤绂一路畅行无阻。
即使在战乱的环境中,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还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学术札记在炮火中也从未间断。他于1942 年写成、1944 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
1947 年,卢鹤绂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做了介绍。在这两篇文章的基础上,他在《美国物理月刊》上发表《关于原子弹的物理学》一文,在世界上首次阐明了估算铀235原子弹及费米型链式裂变反应堆的临界体积的简易方法及其全部原理。此文一出,被美国文献和专著广泛采用,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称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 年,卢鹤绂进入了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 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 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教过的学生。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他留下大量的中、英文科研笔记。他的日记和一般人不一样,在封面上标着“红”和“专”两类,“红”是记录日常生活,“专”则记录专业内容。他怕科研日记被人看到抓小辫子,就说“我是按照又红又专的要求写日记”。
1995 年,81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这篇文章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绝刊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 年病故,为世人留下8大提纲44 项研究进展资料,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用发射卫星的手段,深入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名全球闻名的物理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他对京剧完全是无师自通,唱功、演技都是听来的、看会的。卢鹤绂特别喜欢谭派老生戏,他曾自豪地说,他不用任何准备即可登台上演40出谭派戏。
他还把京剧带到了物理课堂上。不时唱几句京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们都说,卢老师会演戏,有表演才华,有时还说一两句俏皮话,一边说着,他自己也笑了起来,露出金牙,金光闪闪,幽默的内容和丰富的表情,引得哄堂大笑。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其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选自2014 年 7月23日《新民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被美国列为绝密资料的卢鹤绂博士论文《新型高强度质谱仪及在分离硼同位素上的应用》,直到战后才以摘要形式在《核科学文摘》刊登,足见其价值巨大。
B.美国的休斯敦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以及我国的复旦大学,在卢鹤绂去世后,先后为他树立了铜像,以此来表彰他在科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C.卢鹤绂在香港机场被拦了下来,是因为安检人员怀疑他在臃肿的大衣里藏着超过行李托运最大限量的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
D.卢鹤绂不仅在科学上勇攀高峰,敢于挑战权威,成就惊人,而且通过教学平台,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核物理人才,后来的“两弹元勋”一多半出自他的门下。
E.卢鹤绂在明尼苏达大学测定的锂7.锂6丰度比数值,之所以被国际学界沿用了50多年,是因为50多年来一直没有其他测定锂7.锂6的丰度比数值。
【小题2】卢鹤绂能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一定是有原因的,请联系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请联系文本评价他的这种“戳天”行为。(6分)
【小题4】文章结尾说:“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的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有情怀的人。”他的“有故事”“有情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