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楼上的眼睛
[新加坡]延江
我卖力爬上台阶,缓缓走进杨厝港地铁站,准备在日落前赶回巴西立。在赎罪的心情下我毅然回首,九楼的帘幔拂动,闪过母亲垂询的眼神。她几度挽留我:"多吃一口菜,多喝一碗汤吧。"桌上尽是她细心熬煮的佳肴,而我却匆匆踏上未竟的旅途,留给她乍逢的惊心,徒然的狂喜。
楼上的眼睛对着偶来的人,缄默。
小时候,我善意地拒绝母亲带我上学校。可背着书包的我,从不忘记转身,向楼上不安的她挥别。一双乌黑慈祥的眼睛在楼上亮着,洞察我的每一个转折。喜欢她饱满的目光,我不断回首,直到争相耸入云霄的建筑物挡住了视线。谁叫我是母亲的晚子,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
"不要在街上吻我。"我松开女友的小手,蓦然回首,高远的窗口果真悬置一双愣着的眼。略带寒意的眼企图透视我的动机。我怯生生地将手摆放在身边,不敢违背她的训诲。
我知道我这一生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
妻子遂埋怨我的恋母情结。幸亏那年我尚读不懂佛洛依德。只懂得母亲眼里的责备与怨怼。
妈妈一向来自有主张。
而妻子从来不肯让步。
她们对峙、冷战,左右夹攻。我活在夹缝里,没有脊椎,缩着单薄的身子,渐渐感觉到缺氧的痛楚。多希望能把自己分割为二。
相见欢同住难我疲倦而烦躁,终于悟出:三房式组屋实在容不下两个女人。叭哒一声两个箱子闭合了。
"楼上的眼睛,我敢断定,没有长者温润的笑意。只会折射出一道道炙人的光芒。"妻子如是呈上她的观察报告,从此不肯陪我回杨厝港。想不到弱不禁风的她,不但怯寒,而且怕光。
老爸走了,妈妈更是无依。屡次劝她搬来巴西立,她总执拗着离不开老家。她的眼带着激动的血丝。我怕回去看她,因为无法收拾离去时的凌乱心绪。不愿背着她的眼神回家。她因宿疾而提前衰老,我在夹缝里感觉到时间的压迫,悲凉不期而至。
楼上的目光惊惶地向我探询:什么时候再来?我惊心于她枯坐窗前涣散的眼光。她度日如年,怎生将息?我尚未启齿,她早就以怀疑的眼光审讯我了。她欲语无言,也许她的目光并不期待回答。
有时候鼻梁上的镜片太迷蒙,我看不清楚她遗留楼上的眼神。她临窗独坐不动声色,结膜的眼未必看得到我向空中举起又颓然放下的手,游移不定的眸光又能依附在街角那一个似曾相识的背影上?楼上的眼睛不辨色彩,不识方向。我感觉到时间之暴虐,在夹缝里。
好几回我遍寻不获楼上清癯的身影,才惘然忆起她的关节能预知风雨。秋凉来犯,寸步难行的她,挨不近窗口,拉不开浅蓝的帘幔。我坐在颠簸的空间里,整颗心空荡荡的,像走纲索的不小心掉了手中平衡杆。抵达巴西立终站了,却又听到她骨骼在呼啸。她连凝视都不行。我停在镜子前审视陌生的自己,她心爱的罪魁祸首。我真不该在街角拐弯,她好不容易临窗眺望着我离去的方向。
阿爸走了以后,妈妈寂寞的深度竟是无底。伊呀推开她的房门,惊见卧房里的装修摆设,阿爸生前的衣物用具,动也不动,一切照旧。脱了漆的的墙保持缄默,不期待虚无的回声。断了一条腿的桌子依然残缺。桌上固定着阿爸的老花镜与书。他的睡衣摺了又摺,皱折再也烫不开。一切各就各位,没有什么离开了位置。
我终于明白妈妈歇交绝游,足不出户的原因。她隐遁于背景中,犹在等一个永远也回不来的人,她梦中的常客不是我,我当释怀,还是怅然若失?
轻轻拂拭梳妆台上落定的尘埃。灰尘扬起,在黄昏的余晖里漫游。母亲忍着眼窝里凝滞的怨恨,若隐若现。我的眼睛无处躲避。我离她离得那么远,不曾察觉她丧夫的悲痛,夜半无人的怔忡与饮泣。为何我们绝口不提爸爸的死?是我失落了敏感度,抑是我过份匆忙,逗留的时间太短,交谈太琐细?
轻轻带上房门,不敢惊动她隐藏多年的秘密,不敢深究她双眸惘然失神的缘故。那些泪光不呈饱和状态。我只顾延续我的现在,留她去复制悲怆的过去。
轻轻锁好木门。努力锁上我心房里幽暗的一角。母亲怎样遣度她剩余的岁月,打点遽然涌来的孤寂?身心变型了,她的步履蹒跚而颠踬,在这人间黑穴,爱与怨的极地。
咔嗒关上铁门。黯然告别老家,告别母亲的三房式组屋。当初是我披着青衫潜逃,还是家门硬把我给吐出?无边的黑夜如何衬映她眼角的泪光,粗糙眼皮下那些猛烈的闪烁。她犹在等待时间的崩溃。
急于抛光所有的记忆,在街上茫然在走着。仿佛听到一声悠长的叹息,我条件反射地转身望向九楼的窗口。
好一个制造悬疑的窗口。天色暗了,妈妈坚持不点灯,她已然习惯了其中的黑暗。岁月把她摆平,风干的骨髓无需畏惧风起的时候。我忘了今天是她的忌日,忘了给她上微弱的线香,忘了站在挤满供品的方桌前说:您多吃一点吧,妈妈……。
我在楼下仰望,视野扩大些。帘幔不揭,九楼的窗子睁着盲眼,豢善养孤独。我怎么也走不出她的视域,只好眯着眼睛看她。看她头上的光圈。
【小题1】下列对小说的内容和艺术的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使用了诗一般的抒情语言,用语典雅而不通俗,含蕴丰富而不单调,如“她晚景里美丽的负荷”“长者温润的笑意”“歇交绝游”“踌躇颠沛”等。
B.小说对“我” 与母亲分开前的生活采用倒叙手法,将这段内容浓缩在分开以后故事的叙述中,缩小了时间跨度,增加了小说的篇幅含量,并使小说内容有主有次。
C.小说写妻子对“我”的爱专占的贪心,对母亲无端的指责,与母亲的对峙冲突,分家后表现的冷漠绝情,这一切表达出“我”对妻子的强烈不满和对爱情的深深失望,与母亲对父亲不变的爱形成对照。
D.文中“叭嗒”“咔嗒”几个拟声词的运用,其实反映了“我”告别母亲的不忍和无奈,清晰的声音寓示着“我”行动和情感需求的背离。
E.末句写母亲头上的光圈,是儿子对母亲牺牲奉献精神的礼赞,表明自己的追悔与无依。
【小题2】简要分析本篇小说标题的妙处。
【小题3】依据情节的发展简析母亲的形象。
【小题4】结合小说内容,从“我”的角度,探讨作品中渗透的文化心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5:2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论潇洒
姚雪垠
⑴潇洒,无论在中国人的生活上或艺术上,都是个好的形容词。它的含义是闲散、清雅和飘逸。究竟什么时候它就被用作代表一种美的观念,我们没有完备的词典,一时很难查出;大概说来,它被人们热烈地提倡、崇拜,是开始在魏晋时代。在当时,它是以反抗礼教与权臣高压而出现,和清谈有着同样的意义。虽然清谈受老庄的影响最大,潇洒是由于五石散的服用,但清谈之祖也就是最先服用五石散的何晏,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二者的关系了。
⑵据鲁迅先生的研究,五石散几乎等于清末的鸦片,成了一种很普遍的嗜好。服了五石散以后,须吃冷食,喝热酒,并以冷水浇身和出外散步。服五石散的人,因皮肤易于擦破,便不穿鞋而穿屐;因身上发热,便宽衣缓带。至于服了五石散的人是否就清瘦起来,鲁迅先生虽没有说明,但想来是不会不清瘦的。人一清瘦了,再宽衣缓带起来,又不参加筋肉劳作,于是就自然潇洒了。所以提到“潇洒”二字,我们便不由地联想到隐士、诗人,和魏晋人物来。鲁迅先生说魏晋时服五石散的都不是穷人;其实不惟不是穷人,连商人也同样不配。因为过去的文化是封建地主的文化,大腹商人被认做恶浊俗物,讲潇洒的只是封建地主阶级,尤其是由这阶级出身的士大夫之流。
⑶潇洒不仅以反抗的姿态在历史上出现,并且直接与封建的身份观念相关联,也和封建地主的物质生活密切地结合着。在封建时代,地主阶级的生活是闲散的,且以参加筋肉劳作为有失身份,比如养长指甲,和男人的包脚,穿长衫,都是要表示他自己是有闲的,有身份的人。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于是在那时,一切闲散的嗜好,如品茗,养鸟,赋诗,以及琴、棋、书、画之类,都成为高雅的了。在绘画上,山水画特别发达,又被人重视,便表现了人们对于潇洒生活的向往。山水画是地主阶级对于闲散欲求的扩展,希望摆脱扰攘的尘寰,到山林里边与清风明月共处。他们又用自己的眼光来观察事物,竹子就成为潇洒的代表;可怜的渔夫樵子也都是美的诗画题材了。
⑷在音乐方面,我们看见在历史上清唱与箫板之特别流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一方面是由于地主与士大夫生活之优美的关系,一方面不能不是受爱潇洒观念的影响。唐朝人歌七言绝句,旗亭画壁的故事,千古令人神往。至于提到宋朝人歌诗时,我们便马上会想到月明之夜,诗人们携妓泛舟,和“小红低唱我吹箫”的情景来。宋以后,散曲取代了词的地位。但它也以缠绵清雅为主,多是文静细曲,唱时没有锣鼓和科白,所以又叫做清曲。最讲究潇洒的袁中郎在《虎丘记》上说:“比至夜深,箫板亦不复用。一夫登坊,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这是多么的清雅!
⑸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本来二者原是互相关联,很难单独分开。在历史上,这二者都有着反抗的意义。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人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特盛,文人作文,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地追求自然。自然有二:一是风物上的自然,一是人性上的自然。偏于风物上的自然,便多表现山水田园的爱好。偏于人性上的自然,便反对摹古与无谓的规律。二者结合起来,便是现实桎梏的解脱,便是潇洒之极致。
【小题1】下列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⑴自然段解释了“潇洒”一词的含义,指出它代表一种美的观念,并点明它被人们提倡和崇拜的大概时期,强调它与清谈一样具有反抗的意义。
B.作者认为中国山水画特别发达,被人重视,正是人们向往潇洒生活的体现;而中国音乐以缠绵和清雅为正宗,也正是受潇洒观念所决定的。
C.封建时代品茗,养鸟,赋诗,琴、棋、书、画等一切闲散的嗜好都成为高雅的,作者列举这些现象,旨在证明“生活规定习尚,习尚影响美的观念”的观点。
D.第⑸自然段列举陶渊明和袁中郎的事例,论证了潇洒在文学上表现为冲淡与性灵两种风格相结合这一观点,作者还强调二者的结合便是潇洒的极致。
【小题2】(小题2)第⑸自然段说“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请结合该段,指出“叛徒”这一词语的具体内涵。(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题为“论潇洒”,作者围绕“潇洒”这一话题,主要阐述了哪些见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8分)
永远的曼德拉
于杰飞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  )。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在和平斗争无暴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
“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解放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这年他45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
罗本岛是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4.5平方米的狱室,勉强可以躺下,曼德拉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
27年,曼德拉忍受了每天到采石场做苦工的折磨,忍受了惨无人道的羞辱和拷打。漫长的监狱生活,曼德拉在孤独中苦苦思索。“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他意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他感受到肩上沉重的使命,他决心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南非人,只有这样,他的彩虹之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整日以书为伴。“我不会绝望,也不会自暴自弃。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作为一个自由人,行走在阳光下。”
1990年2月11日,南非白人总统德克拉克迫于压力最终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一年,德克拉克和曼德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延续300多年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法律上被废除。为这一天,曼德拉等了73年。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而当时的南非正处在激烈的种族对抗中,如何将这个***一职,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格拉萨相伴晚年,而她也是领导反对种族歧视视运动的杰出女性。
“隐退也是一种领导”。81岁高龄的曼德拉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大型抗击艾滋病慈善音乐会,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艾滋病,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贫困,疾病和饥饿。出席2010年南非世界杯闭幕式,是曼德拉最后一次谢幕。
曼德拉走了,希望曼德拉留下的精神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
(文字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
①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2分)
②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2分)
【小题2】文章倒数第三段的内容是不是与文章主题无关,可以删去?为什么?(4分)
【小题3】结合全文,简析题目“永远的曼德拉”的含义和作用。(4分)
【小题4】在曼德拉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有益的人生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军医吴孟超: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1959年,他创立中国人肝脏“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他主刀完成国内第一例肝脏切除术,随后他开创了肝脏外科手术止血方法的先河。数十年的坚持让他在手术台上割下了万余颗各式各样的肿瘤。
如今,这位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创始人的老人,先后获得了中科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无数荣誉。
对此他并不在意,老人只希望坚持自己的手术生涯,直到再也拿不起手术刀。
“我只想为病人手术,而且我也喜欢这些。”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
4月16日,无影灯下,89岁的吴孟超捏着手术刀,裹在青色手术服里的他,身体前倾,瞳孔收缩。他的手在病人腹腔里游走。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40分钟后——“砰”,一颗拳头大小的肿瘤被扔进托盘。
这样的手术,吴孟超已做了14000余例。几十年来,他几乎每天都要站着,切除各种肿瘤。
吴孟超没时间在上海遛弯,他要不停地为病人看病,几十年来在东方肝胆外科医院,几乎每一个日出日落的日子,大楼里的医患人员都会看见吴孟超的身影。
2011年4月的一天,一位医生与他聊起了九亭镇(位于上海松江区)发生的一件新闻。吴老与前者讨论了一阵后,忽然抬起头,盯着对方问“九亭在哪儿?难道在上海?”
有一次,79岁的吴孟超发烧,而当天又有一例肿瘤切除术。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
两小时后,他割下了一个890克的肿瘤,接下来,他一屁股瘫倒在椅子上,大家七手八脚地将他抬进休息室。
有一年,一位医生出国心切,伪造了吴孟超的推荐信,交到国外实验室,实验室复函向吴孟超求证。
对此事,老人进行了调查。调查中他发现,这名伪造自己推荐信的医生素质不错,就重新写了推荐信,帮助这个医生出国。
不过,吴孟超也会发火。
2011年4月16日,在一间手术室,老人站在一份病人的病历卡前,将两道花白的眉毛拧到了一起。他叫来主刀医生,在医生面前戳着病历卡大喊:“这种情况可以不做手术,病人多花钱不说,对身体也不好,你知道不?”
十几分钟后,在更衣室里,吴孟超仍然火大。他猛地一下提起裤子,盯着面前的记者说,现在很多年轻人心里只有“票子”,这样很不好。
“只要让病人费钱、耗费身体的事情,吴老就会生气。”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一位医生说,“吴老常说,不要在病人身上捞钱。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病人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
吴孟超十分勤俭。在医院见到没人用的电灯,他会主动关上。除了军装,老人就一套黑西服,平时不舍得穿。
很多时候,吴孟超出差,都是自己买面包备早餐。几十年来,他给孙子买过的唯一礼物就是一个变形金刚。
而这位勤俭的老人,为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已捐款600余万元。
吴孟超的养生之道是睡觉。每天他都会保证7小时睡眠时间。
“独特”的养生方式,为吴老换来了一副没有任何疾病的身体和旺盛的精力。
2007年,肝胆医院举办了足球赛,组委会邀请吴孟超去开球。尽管裁判告诉他意思一下就好,老人却抡起了腿,一脚把球踢出了几十米。
“不可思议,每次手术后,吴老的精神头都很足。”一位医生回忆说,“吴老要是看见和自己一起手术的年轻医生疲态尽显,就会凑上前,笑嘻嘻地说,你‘站功’还要练。”
很多时候,吴孟超会礼貌地拒绝那些知道自己年纪后试图搀扶自己的年轻人,而后他会大步流星地走到人群的前面。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概述了吴孟超的成就,下文主要记叙他几十年工作在手术台前的事迹,做到了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B.“剪刀、钳子、缝线、剥离、切除、结扎”这种叙述方式,写出了89岁的吴孟超给病人动手术时的利索,表现了他年老而不服老的精神。
C.文章一处写吴孟超“盯着对方问”,另一处写“盯着面前的记者说”,这是给病人动手术养成的职业习惯,从侧面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谨慎、负责。
D.文章将吴孟超与主刀医生对病人的态度、他的勤俭与捐巨款作对比,表现出吴孟超一心为病人着想,视金钱如粪土的高贵品质。
E.文章介绍了吴孟超的养生之道: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就能保持旺盛的精力,一生少疾病,并能越活越年轻。
【小题2】文章第一、二段写吴孟超的成就与荣誉的作用是什么?(6分)
【小题3】第四段写道:“他说,我是军医,我的敌人就是肝癌。”请从结构、刻画人物形象两个方面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4】在刻画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同时,文章又写“吴老敲着桌子喝退了劝他休息的护士”,给“伪造自己推荐信的医生”写推荐信,“仍然火大”等。这是否影响作者对吴孟超崇高形象的刻画呢?(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丑琴操
邓跃东
祖父会拉琴,好事者命令他带上两个会拉胡琴的侄儿一起演出。在邻村第一次巡演时,我大伯父刚拉开过门,台下就扔来一只鞋子,砸在他头上。他们指责大伯父的胡琴有问题,硬是逼着他锯掉了琴杆上的龙头……
这件事我是听一个叔父说的,几个伯叔不愿回忆这些旧事,唯有我堂二叔反应异常,他大口大口地吸着烟说:“琴头是我砍的!”我知道二叔一直钟情于胡琴,没想到他竟是这件事的亲历者。透过浓浓烟雾,我看到了二叔眼里流露出的几丝幽怨。
那晚他们受到了批评,被要求将琴头处理掉,否则后果难以想象。祖父答应一定处理好,但不是当场锯掉的。这把琴是大伯父在县城读中学时带回的,却成了二叔的至爱。那时祖父被贬职从学校回乡,思虑最多的是要保住侄子们的性命,要不就对不起大哥。祖父就给二叔做工作,二叔十五六岁,很不配合。祖父发了怒,责问他:“是人头重要还是琴头重要?”二叔噙着泪、含着怨气,在祖父的逼迫下锯下了琴头。祖父说:“这个琴头雕刻得精致,你先收着,日后可能会用上。”二叔不吭气,捡起琴头一把甩进了灶膛。
丑琴无头,祖父他们也无脸面,操琴的模样十分滑稽,总不被人正眼看。当然,心里最憋屈的是二叔。他很年轻,无端被人嘲笑,其实他拉琴是很有水准的,但是心里不平,音色起伏大。丑琴让二叔的脾性也丑了起来,他变得十分倔强,不太理会祖父﹣﹣以前他们经常一起谈琴论艺,慢慢地不怎么说话了。
没过多久,伯叔姑姑们不能读书了,因为村里不准。二叔二次被生产队长从中学赶回,他聪颖好学,无奈初三未读完,就再也未进过学堂的门了。二叔积下一肚子的愤懑和怨恨,别人拈轻怕重,在生产队混工分,他年纪轻轻就去学泥水匠的手艺,每天用砖刀砍砍剁剁,其实是在发泄不满,他要砍平种种崎岖。但是,这种方式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他的虎口被震烂,血流不止,也不能释放心中的怨气。他又想起了无头琴,每天劳作回来,把自己关在房里,只有丑琴懂他,眼里的泪、虎口的血,遗落在琴上,他浑然不知。
二叔独自拉琴,长夜不息。祖父知道他心里苦闷,就开导他说:“拉琴可以消解磨难,但不能宣泄情绪,你指上的怨气太重了。”二叔说:“你不是说琴音传递的是心声吗?”祖父反问:“你心里向往的是什么?”二叔不吭声了。听琴知音,得失寸心。二叔对祖父的视听修养极为钦佩,他为自己更名为“清明”,自此静心练琴,研习音律。
清明通透,方有流音。二叔反复体悟,寻求彻悟﹣﹣人跟丑琴一样,没有脸面,可琴还是琴,心里有音,仍可自然地发声。他的心慢慢地融入了丑琴,琴声开始从心里流泻出来,没有了早时的发泄,音色一片柔美。
二叔认真地看着我说:“琴已无头,人得有名。”
二叔那时带着这把丑琴,一次次地参加上级安排的演出。他用丑琴发出的优美琴声征服了众多同行,感染无数心田。有一次,上级首长要来观看,领导提出给他换把琴,说这琴太丑了,影响县里的形象。二叔说,人能换但琴不能换。
在本村的一场集会上,全家人都被责令到场陪斗,批斗的对象是二叔的母亲。大冬天里她被拉到学校操场上,被风车对着猛吹,她不服软,直挺挺地站了一夜。有人起哄要我家的人拉琴造势,祖父跟他们交涉能不能换人,他们说不行,故意要我二叔拉。祖父尴尬不已,二叔却轻松地拉开了弓子。凝望着受难的母亲,他如入空谷,心若止水,怀中丑琴一如惜日,不动声色。后来我得知,二叔拉的是刘天华先生的《光明行》,他心里存有光亮!
(选自《读者》2015年第9期,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以倒叙开篇,叙述大伯父演出时的遭遇,奠定了文章压抑悲怆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二叔性格的变化做了铺垫。
B.“琴已无头,人得有名”的生活体悟既是二叔多年后人生积淀的总结,也是当年促使二叔琴音转变的原因,此句话在文章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祖父不仅是家庭的守护神,更是侄儿们的精神导师。为了保证侄儿们的安全,忍气吞声答应锯掉琴头;担心二叔怨气太重,开导他要心存希望。
D.文章花大量笔墨写“我”家遭遇的种种不幸意在反映生活磨难容易钳制人的精神,从而点明本文人性因生活的不公而异化的主题。
E. 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来讲述“我”家所发生的“旧事”,虽然“我”仅是故事的讲述者,本身并没有进入故事中,但故事却因此却显得真实可信。
【小题3】【小题4】文章多次提到“丑琴”,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5】【小题6】二叔这一人物在文中的生活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 师
凌鼎年
在娄城餐饮界,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凡饭店开张的,你不请市里的头儿脑儿可以,不请场面上露脸的那些款爷富婆可以,但假如你不请戚梦萧光临,不请他说几句好听的,那我敢打赌,你这饭店的生意必好不到哪儿去。
为何?难道说这戚梦萧比市长还市长,比书记还书记?
嗨,你还真的说对了一半,戚梦萧在餐饮界的知名度牛着呢,外号“美食家”。据说其祖父是清朝皇宫里的御厨,其父亲曾是上海国际饭店特聘掌厨,他本人呢,虽不是啥名厨,却整理出版过一本《娄城历代名菜谱》,还被《美食家》杂志特聘为刊物顾问。连省电视台摄像人员也专程到娄城为他拍摄《娄城美食家》的专题片。
由于他有如此知名度,娄城的那些老饕们自然十分注意他的动向,如果他不肯捧场的饭店,他们自然也就极少光临。如果戚梦萧在哪个饭桌上哪个场合说了某某厨师或某某菜味道不错,那必有不少人会慕名去尝一尝。影响最大的一招是戚梦萧闲来无事时还会写篇把千字文,或介绍一道传统名菜,或介绍一道特色名点,文中间或还会批评、表扬一两家饭店或起色了或滑坡了。这就使得戚梦萧的一言一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娄城的餐饮界。因此,宾馆、饭店、酒家的老板谁不巴结他,只要他一到,“戚老,戚老”“老法师”“美食家”之称呼就不绝于耳,必上最好的菜、最靓的汤,让他品评,请他指点,唯恐怠慢了他,得罪了他。
却偏偏有不识相、不领行情的。这不,刚开张的大学士街的王记药膳菜馆,竟没有请戚梦萧。
据知内情人透露,开张前有人提议不请谁都可以,戚梦萧是非请不可的,谁知菜馆的总经理王一脉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似乎对戚梦萧不屑一顾。
王记药膳菜馆的反常举动引起了媒体的好奇,他们很想知道菜馆吸引顾客的绝招何在,就去采访了王一脉。
王一脉告知记者,四百多年前李时珍来娄城拜访其先祖王世贞时,请王世贞为《本草纲目》写序,这本《本草纲目》在王世贞处一放就放了10年,直到1590年王世贞临死前才看完了全书,写出了序言。其中有一个细节外人不知,王世贞请人抄录了其中的药膳部分,共有400多个食疗医方呢,这个食疗医方成了他们王家的传家宝。现在传到了他手里,他正是根据这些食疗医方才开这爿药膳菜馆的——哇,来头还不小呢,老记者们一个个顿时来了兴趣,要请王总经理详谈一下有关药膳的知识。
谁知这一问问到了王一脉的脉上,他侃侃而谈起来,什么“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什么“肺宜辛,心宜甘,脾宜苦,肝宜酸,肾宜咸”;什么“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一套一套的,听得见多识广的老记者们也一愣一愣的。王一脉趁热打铁,邀请老记者们吃一顿便饭,尝一尝他的手艺,免得被人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老记者们已被他说得口水都要滴出来了,都说:“你不请我们吃,我们也不走了。”
王一脉叫手下端来了玉米须炖龟、姜汁拌海螺、泥鳅钻豆腐、百合鲤鱼、天冬炖鸡、陈皮扒鸭掌、杜仲腰花、荸荠狮子头、枸杞汁熏麻雀,素菜类有琥珀莲子、冬菇萝卜球、口蘑椒油小白菜、酿煎青椒、韭菜炒胡桃、葵花豆腐,还有竹荪芙蓉汤与茯苓烙饼小点心,最后上了芡实粉粥与山药粥各一盆。
吃得老记者们一个个都说:“味道好极了!”
王一脉在边上介绍如何选料、用料、配料,如何掌握刀法、器具、火候,如何做到形、色、香、味俱全,还一口气说了要“不偏不倚,不过不离,不韧不糜,不老不嫩,不坚不滑,不燥不寒,不涩不腻,不咸不淡,不艳不暗,不大不小”,听得老记者们个个目瞪口呆,其中一个专跑饮食线的老记者由衷地说道:“你王总才是真正的美食家,今天我们算是开了眼界,享了口福,饱了耳福。”
第二天,市报上一篇《访药膳大师王一脉》的专访登了将近半版,还配发了照片。
电视台则播放了一则《别具一格的药膳菜》;电台则播了《真正的美食家王一脉访谈录》;网站则把陈皮野兔肉、田七鸡杂炖鲫鱼、东坡童子甲鱼、绿豆汤西瓜盅、蟹黄鱼翅、当归构杞鸡、壮阳乌龟汤等多盆菜的照片放到了网上。
这股宣传势头使得王记药膳菜馆一时名声大噪,食客盈门。
戚梦萧原本以为王记药膳菜馆早晚会请他的,但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很小很小,他有点儿坐不住了。他是个吃遍娄城皆上宾的美食家,现在如此美食品尝不到,他浑身难受。从另一方面讲,他也实在想去实地看一看、品一品,到底是名大于实呢,还是实大于名,可他又实在不好意思自己跑上门去吃。总算有人看出了道道,请了戚梦萧去品尝药膳菜。
戚梦萧去之前,特地翻了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南唐陈士良的《食性本草》、明代汪颖的《食物本草》等,以防到时出洋相。
无论怎么说,戚梦萧乃老吃客了,嘴早吃得极刁极刁,但当他品尝了百花色肚、香酥飞龙、柳蒸羊羔、蝴蝶海参、卤猴头菌等药膳菜后,一语不发。席散后,他突然大喊道:“你们把老板叫出来!”
请客者蓦然一惊,怕戚梦萧说出些不得体的话来,忙说:“戚老,你今天喝多了,走吧,走吧。”
哪能想到戚梦萧坚持不肯走,非要见王一脉不可。
王一脉见是戚梦萧,忙说:“失敬失敬!”
戚梦萧也不客套,直截了当地说:“虚头话不说了,拿笔墨来!”
笔墨拿上来后,戚梦萧略一凝神,提笔写下了“良厨犹如良医,诚药膳大师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省电视台专门赶到娄城为戚梦萧拍摄《娄城美食家》专题片,从而使他在娄城餐饮
界享有盛名,以至于很多饕客都看他的动向选择饭店。
B.戚梦萧经常闲来无事写关于美食的文章,还会在文中对某个饭店的饭菜质量做点评,他就是这样左右娄城餐饮界的发展的。
C.王记药膳菜馆开张之所以不请戚梦萧,除了王一脉对自己药膳菜品本身的自信之外,最重要的是这种营销手段能够吸引食客。
D.没有主动来王记药膳菜馆,但是在享用了菜品之后,戚梦萧还是非常肯定王记药膳菜馆的,给其题词就是证明。
E.“大师”这一标题除了表达对戚梦萧作为美食家地位的肯定之外,还对他客观公正的胸怀予以赞扬。
(2)小说是从哪些角度刻画戚梦萧作为美食家的形象的?
(3)小说中采访王一脉的记者多次被点出是“老记者”,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小说的标题是“大师”,请你结合原文谈谈对“大师”这一称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