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仁慈的小偷
【英】 桑德拉·克鲁克
富维耶圣母院的庭院给游人提供了一个鸟瞰里昂城全景的视角,其景观令人惊叹。但安娜贝尔心中只有悲痛,她难忘上一次在这里观光时的情形。几个虔诚的里昂人朝教堂内走去,毫无疑问,是为了卸下身上的罪恶,同时从上帝那里获取些精神力量。
詹姆斯一贯是这么看的,安娜贝尔想。远处,温柔的索恩河缓缓地流着,在河口处汇入气势磅礴的罗纳河。她转过身去,看到里昂城里一座座黄褐色的屋顶在朝阳下闪闪发光。但是,在安娜贝尔眼里,这些屋顶显得有些模糊不清,也许是城市上空的阴霾造成的,或者更可能是因为她眼里的一汪泪水。
安娜贝尔发觉一个男人坐在凳子上仔细地打量着自己。他的白发向后梳成了一个马尾辫,发梢堆在脖颈后面。他的毛衣和长裤都是深色的,这似乎使他的褐色脸庞和异常清澈的蓝色眼睛更加突出。安娜贝尔不想和这个男人交谈,为了躲开他的目光,她慢慢地踱到露台上,在那里可以看到西边更远处的风景。
这些天,安娜贝尔每天都要花几个小时躲开那些法国中年男人令人讨厌的目光。看到一个韶华己逝但风韵犹存的女人独自在异国观光,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她会欢迎被搭讪。实际上安娜贝尔想做的只是重游那些她和詹姆斯一起度过了生命中很多美好时光的地方,怀念一段岁月。在那段岁月里,他俩谁也不曾想过他们中的某个会有孤单的未来。
“会过去的。”一个声音在她的肩头响起。她转过身,看到那个观察者跟了过来。
“什么?”她问,语气冷冷的,但是这没能阻止对方。
“悲伤,我想会过去的。”
“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她假装不解。
“这不是他所希望的,我是指你的丈夫,他不愿意看到你把未来花在对过去的回忆里。失去亲人未必是关了一扇门,仅仅是生活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我希望无人打扰,谢谢你。”她说。看到他眼睛里流露出的失望,她感到有些内疚。
“当然,夫人。”他低下头,“我为自己的冒犯向你道歉。”
他走开了,剩下安娜贝尔一个人走进19世纪建的大教堂。
教堂内部和她记忆中的情形差不多:装饰得非常华美,只是和法国其他更古老的建筑物相比,带着一丝人工雕琢的痕迹。中殿的四周摆放着一支支燃烧的蜡烛。只要花上一两欧元,你就可以从那些形态各异、大小不同的蜡烛中挑一支许愿烛。出售电蜡烛的摊位摆在中殿的右侧,安娜贝尔在那里停了片刻,怀疑地摇了摇头。要是詹姆斯看到这些,他一定会嘲讽地说:“投币式豁免。”
很快,教堂里的空气变得让人反胃,从放在忏悔室两边的柱形音箱里传出的低沉而单调的赞美歌开始让安娜贝尔感到烦躁。她快步向出口走去。走出教堂,站在9月舒适的阳光下时,她长出了一口气,尽管空气中有些凉意。
为了喝杯咖啡提提神,安娜贝尔来到教堂旁边的餐厅,向角落里的一张桌子走去,那是她和詹姆斯曾经坐过的桌子。
扎着马尾辫的男人已经坐在那张桌子旁了。安娜贝尔愣住了,感到很失望。
“请坐,”他说,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如果你希望再次沉溺在回忆里,我可以走开。”
他是怎么知道的?她想,感到有些烦躁,不过疲倦击败了她,她摇了摇头,坐了下来。
当他们呷着咖啡的时候,她发现男人是一个令人愉快的伙伴,而且对她表现出一种几乎是出于直觉的体贴。作为一个从没有和陌生人聊过天的女人,当安娜贝尔站起身来,准备返回宾馆的时候,她竟然觉得有些遗憾。这令她有些吃惊。她意识到至少有半小时的时间,她把詹姆斯抛到了脑后。
“我送你去缆车站吧。”他说,搀扶着她的一只手臂,身体轻轻地碰了一下她的身体。
他们缓缓地向缆车道走去,在那里她将乘缆车回到街道上铺着鹅卵石的里昂古城,再回到她入住的宾馆。
在缆车入口处,他抓住她的一只手轻轻吻了一下,看着她的眼睛说:“夫人,多保重!你一定要好好把握今后的日子,这一定也是他的心愿。”
她咬着嘴唇钻进缆车里,只是回头看了一眼,缆车就急速地沿着索道滑下去了。
他目送缆车离去后,又回到大教堂,在中殿周围来回溜达。
很快,那个女人将发现她的信用卡不见了。她会发怒,会冲出来找他拼命,所以他必须在这个城市的其他地方重新找一块场地。马上就去。
不过,也许还有足够的时间再来一次。
一个裹着头巾的女人走进灰暗的大教堂,在烛光摇曳的蜡烛摊子前,从包里摸索出一欧元。他观察了她片刻,然后慢慢走向前去。正当她把蜡烛往架子上放的时候,他站到了她的身边。
“女士,你的祈祷会得到回应的。”他轻轻地说,“你的治疗会成功的。”
她吃了一惊,朝他转过头来,眼里充满了泪水。
他叹了一口气。行窃之前他总是尽量送出些什么。
然而,他还是感到羞耻。那种熟悉的刺痛感像把刀子戳在他的胸膛上。这种先见之明是魔鬼送给我的礼物,他想。他轻轻挽住她的胳膊,领着这个毫无戒备之心的女人走出教堂,来到阳光下。
(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其形象。
【小题3】小说中多次写到“教堂”,联系全文,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小题4】这篇小说的主体故事是“他”对安娜贝尔的行窃,作者却在结尾部分又写了“他”对“一个裹着头巾的女人”的盗窃行为,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7: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 价
冰心
①我们家的老阿姨回安徽老家去给儿子娶媳妇的时候,对我说:“宋老师,我这次回去,可能不来了。我总觉着在您家里干活,挺轻松、挺安逸的。我的侄女昨天从乡下来了。她刚念完初中,她妈妈就死了,她爹又娶了后妻,待她很不好,尽叫她下地干农活。我听说了怪心疼的,就托同乡把她带来了,想让她顶我的缺。她什么都会,又有文化,比我强多了。”说着从身后拉过一个二十岁左右、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的姑娘来,说她叫方玉凤,又催她说:“你快见见宋老师,她就是你的东家!”小方腼腆地向我鞠了一个深深的躬。
②那时我还没有退休,我女儿小真大学刚毕业,也在中学里教书。家中里里外外的事也不少,有小方来帮忙,我很高兴。
③小方虽然瘦弱,却很利落麻利,来了不到一个月,我们就都十分喜欢她。她也因为久已没有家庭的温暖,在我们这个简单的小家庭里,似乎又得到了和睦融洽的“家”的滋味。小真总把自己穿过的衣服,一年四季给小方换上。她俩就像姐妹一样地亲热。每天晚上小真还教她英语、数学等,鼓励她去考中专。
④两年过去了,忽然有一天,小方很难为情地来对我说:有个同乡介绍她到一家面铺当售货员,每月工资有一百九十元,奖金除外。她几乎流着眼泪说:“我真是舍不得离开你们,可是我若想上学,不攒一点学费不行……”这时我已经退休了,足以料理家务了,因此我和小真都连忙说:“这个我们了解,而且也替你高兴,你去吧,有空常来走走。”
⑤小方真的像回家一样,每个星期天都来。本来在我们家两年,她已经丰满光鲜得多了,这时再穿上颜色鲜艳的连衣裙,更是十分漂亮,我们都笑说几乎认不得她了。
⑥她每次来,都带着果品,尤其常送些新鲜的南豆腐,她说:“从书上看到老人骨节疏松,最好吃些带‘钙’的东西,除了牛奶、鸡蛋之外,最好的是豆制品了。你们上街买菜时,不容易碰得到好豆腐。”当我们辞谢她时,她还对小真挤眼,笑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都高,这点东西算不了什么。”我们也只好由她。
⑦有一天,她拿来了一架小长方形的白色蓝面的收音机,放在我的书桌上,说:“这收音机才十八块钱,不到我工资的十分之一,你们早晨起来听‘新闻和报纸摘要’不比订那些报纸强么?从前我每次到邮局去替您订这个报、那个报的,我都觉得很浪费!其实那些报纸上头登的都是一样的话!”我一边赏玩着那架小巧的收音机,一边笑说:“报纸上也不尽是新闻,还有许多别的栏目呢。而且几份报纸看过了,整理起来,也是一大摞,可以卖给收买破烂的,不也可以收回一点钱?”
⑧小方打断了我,说:“您不知道,‘破烂’才不值钱呢!现在人人都在说,一切东西都在天天涨价,只有两样东西落价,一样是‘破烂’,一样是知识……”小方忽然不往下说了。
⑨我的心猛然往下一沉,心说:和破烂一样,我们是落价了,这我早就知道!
【小题1】根据小说内容,概括小方人物形象并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3】文中第④段划线处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4】小说以“落价”为题,但主要内容却是写小方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是否合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6分)
   
   

同类题2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小题 (10分)
合 欢 树
史铁生
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我装作根本不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时,我的两条腿残废了。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是洗、敷、熏、灸。“别浪赛时间啦!根本没用!”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7年。
获奖之后,登门来访的记者很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我摇着车躲了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晴,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子去,小院在一个大院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个小院子,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院子里的老太太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话,怪我不常去。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子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竟是一棵合欢树,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留在瓦盆里。第三年,合欢树不但长出了叶子,而且茂盛了。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又过了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树几年才开花。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去看看那棵树吧。我也想再看看母亲住过的那间房,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大伙儿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的工作。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了,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我问起那棵合欢树。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想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984年11月
【小题1】“母亲”对“我”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3分)
答:     
【小题2】本文描写母亲的文字并不多,作者反而花了很多笔墨写合欢树,这是为什么?(3分)
答:     
【小题3】“母亲是世上最芳香、最伟大、最温暖、最美好、最强大、最光明的同义语。有人说,母亲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母亲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请仿照划线的句子,同样以“母亲”为陈述对象写两个句子。(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25分)
①有人带了礼物到碧溪岨,掌水码头的顺顺,当真请了媒人为儿子向渡船的攀亲起来了。老船夫慌慌张张把这个人渡过溪口,一同到家里去。翠翠正在屋门前剥豌豆,来了客并不如何注意。但一听到客人进门说“贺喜贺喜”,心中有事,不敢再呆在屋门边,就装作追赶菜园地的鸡,拿了竹响篙唰唰的摇着,一面口中轻轻喝着,向屋后白塔跑去了。
②来人说了些闲话,言归正传转述到顺顺的意见时,老船夫不知如何回答,只是很惊惶的搓着两只茧结的大手,且神气中则只像在说:“那好,那好,”其实这老头子却不曾说过一句话。来人把话说完后,就问作祖父的意见怎么样。老船夫笑着把头点着说:“大老想走车路,这个很好。可是我得问问翠翠,看她自己主意怎么样。”来人走后,祖父在船头叫翠翠下河边来说话。
③翠翠拿了一簸箕豌豆下到溪边,上了船,娇娇的问他的祖父:“爷爷,你有什么事?”祖父笑着不说什么,只看着翠翠,看了许久。翠翠坐到船头,低下头去剥豌豆,耳中听着远处竹篁里的黄鸟叫。翠翠想:“日子长咧,爷爷话也长了。”翠翠心跳着。过了一会祖父说:“翠翠,翠翠,先前来的那个人来作什么,你知道不知道?”翠翠说:“我不知道。”说后脸同颈脖全红了。祖父看看那种情景,明白翠翠的心事了,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④祖父说:“翠翠,船总顺顺家里请人来作媒,想讨你作媳妇,问我愿不愿。我呢,人老了,再过三年两载会过去的,我没有不愿的事情。这是你自己的事,你自己想想,自己来说。愿意,就成了;不愿意,也好。”翠翠明白了,人来做媒的大老!不曾把头抬起,心忡忡的跳着,脸烧得厉害,仍然剥她的豌豆,且随手把空豆荚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
⑤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⑥见翠翠总不作声,祖父于是笑了,且说:“翠翠,想几天不碍事。洛阳桥并不是一个晚上造得好的,要日子咧。前次那人来的就向我说到这件事,我已经就告过他:车是车路,马是马路,各有规矩。想爸爸作主,请媒人正正经经来说是车路;要自己作主,站到对溪高崖竹林里为你唱三年六个月的歌是马路,——你若欢喜走马路,我相信人家会为你在日头下唱热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温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咙烂!”
⑦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再说下去,便引到死去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爷爷,你怎么的?”祖父不作声,用大手掌擦着眼睛,小孩子似的咕咕笑着,跳上岸跑回家中去了。翠翠心中乱乱的,想赶去却不赶去。
⑧雨后放晴的天气,日头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点儿力量。溪边芦苇水杨柳,菜园中菜蔬,莫不繁荣滋茂,带着一分有野性的生气。草丛里绿色蚱蜢各处飞着,翅膀搏动空气时窸窸作声。枝头新蝉声音已渐渐洪大。两山深翠逼入竹篁中,有黄鸟与竹雀杜鹃鸣叫。翠翠感觉着,望着,听着,同时也思索着:“爷爷今年七十岁……三年六个月的歌——谁送那只白鸭子呢?……得碾子的好运气,碾子得谁更是好运气?……”
⑨痴着,忽地站起,半簸箕豌豆便倾倒到水中去了。伸手把那簸箕从水中捞起时,隔溪有人喊过渡。
节选自《边城·十一》
【小题1】文中4次描写翠翠剥豌豆的细节,请分别简要概括这些细节刻画了翠翠什么样的心理变化?(5分)
【小题2】文章第⑧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3】根据选文,简要分析翠翠这一人物形象。(6分)
【小题4】祖父又说:“大老是个有出息的人,为人又正直,又慷慨,你嫁了他,算是命好!” 为什么“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 (8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纯
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
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
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6分)
答:
【小题3】刑警老马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E.小说以“痕”为题目,意蕴丰富:“痕”指老马为捉拿罪犯而在身上留下的各种形状的疤痕,作者以此为题主要抨击了刘汉泰之类罪犯的凶残。
A.街心公园绿意盎然,祥和宁静,小说开篇这样写,既交待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寓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环境是老马他们的努力换来了。
B.身手敏捷、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步入老年后常常“枯坐”在一张石凳上。小说中两处运用“枯坐”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老马的同情。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这说明刘汉泰此时对老马的感情已由先前的仇视变为喜欢,而且喜欢是由衷的。
D.“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一句,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的心有余悸,又写出了他此时对老马的敬畏。

同类题5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沈从文的创作与艺术追求
庄锡华
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的追求相结合是沈从文文学思想非常突出的特点。他认为“一部伟大的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而他有意将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归结为“对于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这就改变了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取向,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沈从文认为,“对现实不满,对空虚必有所倾心”,梁实秋关注抽象的人性确实同他对中国现实的不满有关。不满现实但还必须立足现实,沈从文特别表现了他对社会进步的信心。他说:“每个文学作者不一定是社会改革者,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的理想,却常常与他们殊途同归。他必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这样谈论文学的价值与功用,似乎不容易受到左翼方面的攻讦。
强调文学的自由本性也是沈从文文论特别应当引起我们重视的方面。他认为:“文学是用生活作为根据,凭想象生着翅膀飞到另一个世界里去的一件事情,它不缺少最宽泛的自由,能容许感情到一切现象上去散步。什么人他愿意飞到过去的世界里休息,什么人他愿意飞到未来的世界里休息,还有什么人又愿意安顿到目前的世界里:他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拘束到他的行动。”尽管时局动荡,民生艰难,但文学还是应当成为允许灵魂安息的一个家园。
从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看,沈从文似乎显得特立独行,他虽然被人列为新月派、列入京派文学考量,但我觉得,他同这些文学社团、文学流派的关系始终处在和而不同的状态。新月派注重审美、注重形式的文学倾向,对此沈从文是认同的、接受的。他的作品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但沈从文来自底层,目睹了社会黑暗,始终保持了对底层社会中芸芸众生的关怀,自然地背负了对人生的一份责任。因此,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
面对这位有着卓越文学成就而际遇坎坷的作家,总是难以抑制心中的感情涟漪。超思维的强制,终于不能“晾干”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致”,笔者也因此获得了评论的自由,可以将由观照沈从文而生的怅惘转化为对一个杰出艺术家命运的历史沉思。我相信,既然他那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能够刻画出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那么对他的新的解读,便用不着非借助艰深的思辨、袭用辩解开脱的俗套不可,甚至可以不必理会岁月曾经泼洒在艺术家身上的污浊。(摘自《文艺评论》)
【小题1】下列阐述不属于沈从文文学思想范畴的一项是(   )
A.一部伟大的作品,要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这种欲望就是对当前黑暗社会的否认和对未来光明的向往。
B.文学是极富自由性的,利用文学来表达思想情感的人,其行动不必为一个时代的趣味所拘束,而可以在想象的世界里驰骋。
C.文学以生活为根据,但又离不开想象,它可以自由驰骋,任意飞翔,其感情以一切自然与生活现象为依托。
D.文学作者必须具有宗教的热忱,勇于进取,超乎习惯与俗见而向前,他的理想与社会改革者和思想家不尽相同。
【小题2】下列对沈从文文学作品特点的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抽象的人性,同时又对中国现实不满,因此将问题引向真实、具体、现实和可以操作的方面。
B.结构精巧、感情细腻,显示出作家锤炼的功夫,且始终保持着对底层社会中芸芸众生的关怀。
C.在整个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中,显得特立独行,与新月派、京派文学处于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
D.一颗坦诚的、执着的艺术灵魂,是由平易的、抒情的、散文化的叙述刻画出来的,并没有借助艰深的思辨。
【小题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文学态度是认真的、严肃的,他反对以游戏的态度从事文学活动,这跟他来自社会底层、目睹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有关。
B.沈从文认为,尽管文学作者与社会改革者及思想家不同,但他与他们却往往有着相同的理想、热忱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C.沈从文的文学思想能够将人性的表现与启蒙追求结合在一起,这与梁实秋讨论人性问题时的思辨不同。
D.文学是允许灵魂安息的精神家园,特别是在时局动荡、民生艰难的情况下,它成了文学家的避难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