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陶纯
那是一座面积不大的街心公园,栽种着一些随处可见的树木和花草,园子中间矗立着一尊大理石雕塑,是一个手擎和平鸽的女人,有几张石凳散置在树下和甬道边。
二十年前,这里并没有这个街心公园。刘汉泰清清楚楚地记得,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杂乱的居民区,道路狭窄,污水四溢,路灯很少有亮的时候。二十年后,这里却大变样了,周围一幢幢新楼拔地而起,宽阔的道路中间,这座绿意盎然的街心公园十分醒目。
刘汉泰每天都路过这里。无论是清晨还是傍晚,他常常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起初他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后来终于辨别出来了,那个久久枯坐在一张石凳上闭目养神的老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差点置他于死地的刑警老马。
二十年前,刘汉泰是个来无影去无踪的神秘人物,他既偷且抢,屡屡得手,本地好几桩有名的案子都与他有关。相当长的时间里,公安局拿他毫无办法。即便是黑道中人十分惧怕的刑警老马,也是奈何他不得,他像一条狡猾的章鱼,数次从老马的枪口下滑脱。
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夜,他席卷了一家小商店,快速逃离,逃到这片杂乱无章的地方来。他正陶醉在又一次得手的喜悦中时,老马却从一条小巷子斜刺里杀出来,挡住了他的去路,他心说“不好”,扭头就跑,老马跑得比他还快,不一会儿就追上了他。他当然不甘心束手就擒,见没有退路,他凶相毕露,突然掏出腰间的牛耳尖刀,猛地刺向老马。老马闷哑地叫了一声,倒在地上。但是,他仍然没有逃脱———在他跑出几米远时,老马手中的枪响了,他觉得左腿一软,瘫倒在地。
后来,他被判处死缓,由于他在狱中表现尚可,死神才没有降临在他的头上。
春天里,他服刑期满,每天蹬着三轮车,到这座街心花园前面不远处的一家集贸市场摆摊卖海产品。挣了些钱后,就在市场边租了两间房,开了个海产品公司,专门倒腾海货,生意居然很红火。因此,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既然不担风险又能挣到票子,也就用不着再去偷再去抢了。
秋末的一个傍晚,他打的离开公司回家。由于刚刚做成一笔生意,狠狠赚了一家伙,他的心情格外舒畅。路过那座黄叶飘舞的街心花园时,他又看到了那张熟悉的面孔。于是他大声吩咐司机停车。
对于这位曾经给过他致命一击的刑警老马。刘汉泰是不会忘记的。时至今日,他左腿上的那个枪眼还赫然在目,并且走起路来一跛一跛的,老马留给他的纪念一辈子都抹不掉了。
老马微眯着眼,枯坐在大理石像不远处的一张石凳上,双手撑着一根拐杖。园子里除了几个刚放学归来在此玩耍的孩子外,没有别的人。
刘汉泰估计老马也就是六十出头,但看上去却要苍老得多。老马满脸刀刻般的皱纹,呼吸声像一架老式风箱发出的声音,站在五米之外的刘汉泰听得清清楚楚。没出来时,刘汉泰常常听到那些栽在老马手下的弟兄扬言,出狱后要找老马算总账。他也曾有过这种隐秘的念头。
但现在,刘汉泰抽动着嘴角,无声地笑了。现在,他刘汉泰不是过得好好的吗?而老马,那个身手敏捷得像一只豹子,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刑警老马,已经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
刘汉泰以为老马睡着了,仔细看时,却发现老马微眯着的眼睛里,依然有光线漏出,在他身上萦绕。他的笑容随即凝固在嘴角,为了掩饰自己的尴尬,刘汉泰问,你……你还认识我吗?
老马一动不动,喘着粗气说,很多人像你这样问我,太多了,我记不清了。多了,我记不清了。刘汉泰报出家门,老马眼睛一亮,表示想起来了。然后,他松开拐杖,掀起衣衫,指着左肺部的一条刀疤说,这是你给我留下的,再往这偏一点点,我就没命了。刘汉泰愣怔着,他看到老马身上有许多疤痕,各种形状的疤痕。老马又说,你那个疤不算啥,我身上有十一处,不信,你过来数数。
刘汉泰只觉得眼花缭乱。他听到老马又咕哝道,要是每次我枪口再往上抬半寸,很多人脑壳就碎了,你也是。老马闭上眼睛,边说边抬起右手,食指做了个搂枪机的动作。
在夕阳的余晖里,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
(选自《60年小小说精选》,有删改)
【小题1】“但最终,他还是栽在了老马手里”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小题2】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匠心独运,特点鲜明,请简要分析其结构特点。(6分)
答:
【小题3】刑警老马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
【小题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4分)
E.小说以“痕”为题目,意蕴丰富:“痕”指老马为捉拿罪犯而在身上留下的各种形状的疤痕,作者以此为题主要抨击了刘汉泰之类罪犯的凶残。
A.街心公园绿意盎然,祥和宁静,小说开篇这样写,既交待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寓小说的主题:这样的环境是老马他们的努力换来了。
B.身手敏捷、令黑道中人畏之如虎的老马步入老年后常常“枯坐”在一张石凳上。小说中两处运用“枯坐”一词体现了作者对老马的同情。
C.看到老马成了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刘汉泰“开心极了”,这说明刘汉泰此时对老马的感情已由先前的仇视变为喜欢,而且喜欢是由衷的。
D.“刘汉泰突然感到眼睛一阵眩晕,仿佛他的脑壳真的被老马击碎了”一句,既写出刘汉泰对当年之事的心有余悸,又写出了他此时对老马的敬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17: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名字是父亲起的,当时,并没有人料到诗句中的那株野草会改变这个女孩的一生。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屠呦呦正是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的印象,这促使她后来去探索其中的奥秘。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她认为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当时,正值初创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但是,党的“继承、发扬中医药学宝库,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政策,遂成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奋斗目标。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屠呦呦增添了力量和信心。
工作伊始,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1956年,全国掀起防治血吸虫病的高潮,她对有效药物半边莲进行了生药学研究;后来,又完成了品种比较复杂的中药银柴胡的生药学研究。这两项成果被相继收入《中药志》。1959年,屠呦呦参加卫生部举办的“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在2年半的学习中,她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而且参加过临床学习。通过这次学习,屠呦呦深深感受到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通过一段时间的生药和炮制研究,屠呦呦体会到,中药研究还必须重视中药内含物质与药效之间的关系,而有效成分的研究又是掌握中药疗效规律的必然途径。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发明奖。
从1969年1月开始,历经380多次实验、190多个单品、2000多张卡片,屠呦呦和课题组以鼠疟原虫为模型,发现青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中有12%-14%。屠呦呦心有不甘,她重新把古代文献搬了出来,细细翻查,有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吸引了屠呦呦的目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为什么这和中药的常用煎法不同?原来里面用的是青蒿原汁!
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终于发现了青蒿素。青蒿蒿提取物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从12%到100%。那一幕,屠呦呦记忆犹新:“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最值得欣慰的事情。青蒿素是属于我们中国的发明成果,而且是从中医药里集成发掘的,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我们倍感自豪。”
屠呦呦并未止步,1992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的特点,他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十者10倍的“升级版”。
屠呦呦虽身患结核的慢性疾病,但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他都积极主动的完成。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所长姜廷良研究员说在做青蒿素动物实验时,曾发现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等现象。屠呦呦和她的两位同事决定亲自试服,证实了药物安全,然后才投入临床给病人服用。当时的科研条件简陋环境差,盛放乙醚浸泡青蒿的大缸,时时发出刺鼻的气味……后来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
疟疾是与结核病、艾滋病并称的全球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以致死率高著称。世卫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了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而传统的抗疟药物奎宁因原虫的抗药性早已失效。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疾事业带来了曙光。世卫组织声明,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2015年12月11日凌晨零点12分,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
在屠呦呦手中,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中国之蒿由此走向世界。 (节选自《好搜百科》有删改。)
相关链接: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在贺信中说:“您的获奖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我相信,这必将激励更多的中国科学家不断攀登世界科学高峰,为人类文明和人民福祉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人民网》)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是第一个证实青蒿素可以在动物和人体内有效抵抗疟疾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屠呦呦,既有中医学知识,也了解药理学和化学,它将东西方医学相结合,达到了1+1大于二的效果,屠呦呦的发明是这种结合的完美体现。” (《好搜百科》)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说,“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屠呦呦强调,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自有取名“呦呦”,寄托着父亲对她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殷切期望。她通过不懈努力。用一颗小草改变了世界,终于在中药学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B.屠呦呦,小时候就对中药的特殊疗效感兴趣,大学时如愿考上喜欢的生药学专业,对其中的本草学专业的兴趣极浓。因为她认为这些专业最接近中医药领域。
C.大学毕业后屠呦呦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后来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提高了认识。带领课题组不懈努力,带病工作,亲身试验药效,终于发明研制出抗疟“神药”青蒿素。
D.屠呦呦发现青蒿后说:“太高兴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得以挽救”“这是中医药造福人类的体现”,可见她具有宽广胸怀高尚医德。
E. 青蒿素的研发是一次创举,屠呦呦是发现、证实者,实至名归。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可见其疗效显著。青蒿素走向世界,扩大了中医影响力。
【小题2】屠呦呦用小草改变世界经历了怎样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小题3】作为真实感人的他传,本文写法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小题4】作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不仅使国人敬重,而且得到国际的认可,其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同类题2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
(文/刘斌)
(1)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陈寅恪”
(2)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3)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4)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5)《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6)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对于当时学术不能独立的状况,陈寅恪十分悲愤,认为“吾国大学之职责,在求本国学术之独立”。1929年,他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同时说明陈寅恪十分重视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陈寅恪游学各国,广泛接触西方文化。但在中西关系上,他坚持“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1932年,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郑重指出,吸收外来文化,“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收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他维护民族文化地位的态度,同样反映出所坚持的民族独立精神。
(7)陈寅恪对中华民族学术文化的真情,和他的家庭分不开。他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立三在戊戌变法时,在湖南实行新政,对教育、文化、经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卓有成效。1937年7月,日本侵华军队进占北平,陈立三忧愤至极,绝食而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目睹父祖的行为,加之平时所受熏陶,自然培育了他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陈寅恪自1929年为王国维撰写碑文,到1964年完成《柳如是别传》,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并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这些都是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完成的。为此,他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献身学术,寻找重建学术文化的途径,才是他所能选择的正确的人生道路,也是唯一的选择。
(8)作为独具人格魅力的现代知识分子,陈寅恪还有着强烈的使命意识。1927年,王国维的逝世给陈寅恪以巨大的震动,而他在遗书中的“文化托命”,对陈寅恪的影响之大更是贯穿终生。陈寅恪在王国维的挽联序中也写道:“十七年家国久销魂,犹余剩水残山,留与累臣供一死;五千卷牙签新手触,待检玄文奇字,谬承遗命伤身。”至此陈寅恪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即如何以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何以自己的学术研究,重新唤起国人对学术文化的信心,从而振奋民族精神,拯救中华民族。
(9)基于这样的使命,陈寅恪首先把自己的目光转向中古史的研究,因为在他看来,中古时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既有国家的大分裂,又有民族的大融合,同时,外有佛教思想的输入,内有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移植与交流,并且在以后数百年的分裂与动荡之中迎来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于是从1927年开始之后的50多年间,他始终洋溢着“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生命热情,并以弘扬中华民族学术文化为使命,怀着其“终必振复”的信念,致力于学术研究。历大半个世纪岁月的消磨,陈寅恪百折不挠,矢志不渝,在近、现代的中国学者中无人能出其右。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
(10)作为一代大师,陈寅恪为海内外学人树立了一个高峻的标格,使人们觉悟一种严肃的学术追求,一种理性的文化心态。陈一生守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的是凭自己的睿智和胆识,实践一条现代知识分子终将会走通的“续命河汾”之路,意欲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分子价值体系。虽然历史造成了先生之不幸,但其超迈的胸襟和独造的胆识在现代文化史上铸造了一个鲜活的灵魂,先生的风骨为后世学者所景仰,先生的思想也必将为后世学者所弘扬。
(节选自《陈寅恪传》有删改)
【小题1】【小题2】下列关于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一句可见陈寅恪对于自己的思想被旧文化所局限和禁锢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B.“……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从王国维的纪念碑铭可见,在陈寅恪看来,王国维的独立与自由精神是伟大永恒的。
C.把“碑铭”和“挽联序”联系起来理解,可以看出,陈寅恪认为:王国维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样一种中华文化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历经千年万载,与天地同久,与日月星争辉。
D.1929年,陈寅恪在北大史学系毕业生赠言中写道:“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这说明他认为应该坚守民族文化,抵制对外国文化的输入和汲取。
E. 陈寅恪一生尊崇道义和气节,在爱国、爱中华民族、爱学术文化的思想情感支配下以自己的残病之身,教书育人,笔耕不辍,探其根源,与他自幼家庭环境分不开。
【小题3】【小题4】请用一句话概括陈寅恪先生的精神与思想的核心内涵。然后再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他的这种精神与思想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小题5】【小题6】结合文本,具体阐释,陈寅恪先生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进行研究的动因是什么?
【小题7】【小题8】文章结尾说“这种难能可贵的使命意识,使他不仅仅作为一个历史学大师而存在,更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存在”。结合全文,具体阐释,陈寅恪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留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

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才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才会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经典性,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C.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周庄听评弹
刘 季
⑴秋日午后,站在周庄的青石板小路上,一声琵琶和三弦伴着软软的、嗲嗲的女声“叫一声小红娘”迎面传来——一阵心动,苏州评弹!是苏州评弹!
⑵在嘈杂的街市上、在五彩缤纷的人流中,这声音流水一样穿过双桥,从红木的花窗边冲进我的心底!急切寻望,目光穿街走巷,远远地终于瞧见在一扇深红的花窗内有一怀抱琵琶的女艺人,隔河相望,只见一张半旧的面孔、一把半旧的琵琶,红色的衣裳外裹一件闪光的披肩,另一位抱着三弦的男艺人被窗台挡住了面相,只露着夹三弦的半只手臂。
⑶似听见久违的亲人呼唤般,又似多年丢失的一件心爱之物失而复得般,心中那份喜悦丝绸一样柔软而舒展。沿着小镇独具韵味的石板街,一路飞奔,双桥,丝绸店、面塑铺、珍珠坊、酒店,蓝印花布、剪纸、草编、精雕细刻的老宅门从眼前一一闪过
⑷寻声而去,一步不停!
⑸终于一头扑进茶楼,不禁惊诧了!
⑹原以为宾客满堂,原以为座无虚席,竟只有三五散客歇脚一般目光散淡地喝着茶水,自顾说着闲话。任台上一曲一调无滋无味滑落而去。
⑺悄悄地靠窗坐下,举目朝台上一望,怀抱三弦的男子立刻送过来一个苏州评弹样的眼神和笑容。我早已心不能静。
⑻五岁那年和外婆住在宁波,外婆欢喜苏州评弹,为何?我无法知道。她是北方人,料定是听不懂苏州评弹的。可时常去听,总是拉着我。从那时到现在,几十年过去了,苏州评弹在我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和我周围的环境离苏州评弹太远,远到我找不到一处可以静心静气听一段苏州评弹的地方。
⑼有人说苏州评弹一定得在苏州听,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
⑽不一会儿,那三五散客提包拎盒走了,茶楼只剩我一人,台上的“西厢”还在继续。
⑾唱“西厢”的男艺人穿一件青色长衫,人如茶碗里的龙井,瘦而清爽,怀抱琵琶的女艺人着红色旗袍,长筒袜的侧面有个细细的脱丝,肩膀上搭着一块发着光的大披肩,这身发旧的行头在午后的茶楼里显出了岁月的暗然,但也是无妨的。他们一唱一合地演绎着长篇苏州评弹《西厢》片断。他们人到中年,出身专业,评弹最辉煌的时候他们还小,他们成熟的时候,评弹却老了,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评弹的欢喜。在这个下午,这个老茶馆里,面对一名听众他们依旧把苏州评弹名曲《西厢》弹唱得一波三折、绵软婉转。
⑿“待月西厢下,花影玉人来”看似自顾弹唱的背后却藏龙卧虎般地隐着一份绝美的执着,苏州评弹因为弹唱的艺人而被我看成是世间最美的艺术。他们这份对评弹艺术的热爱极对我的心思。我从前做过十年的京剧演员,深知观众对演员意味着什么。只要台下还有一个看客,那戏就不能停,这是演员的操守。
⒀多数的苏州评弹唱词我是不懂的,可那曲调那韵味每回听之总能让我肝肠寸断、刻骨铭心。任何一种戏曲都没有比苏州评弹更让我痴迷的了。大凡舞台上的戏曲无论是何种形式,多半是热闹的,铿锵的,纷繁的。比如我熟知的京剧,开场前那锣鼓声响彻剧院内外。唱念做打无一不浓墨重彩姹紫嫣红般喧哗着。苏州评弹却是例外的。她孤独,她冷静,她从容,她不上天不入地,不显山不露水,坐而论道仍可唱尽上下五千载,懂她的人潸然泪下。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
⒁一曲《西厢记》唱完,二人下得台来,喝茶润嗓,我还没有离开的意思,和男艺人说了会闲话,他向我介绍苏州评弹时,那眉眼飞舞着,煞是生动,他说他们从前都是专业剧团的评弹演员,如他们这样的苏州评弹艺人遍及全国各地的大小舞台,听众自然并不仅限于苏州,他的言下之意我明白得很:只要热爱这门艺术,在哪儿唱都一样。观众的多少更是次要的,一个听众是唱,满堂听众也是唱。他见我兴味盎然并无离去之意,笑眯眯地自顾走上台去,撩起长衫的前襟、稳稳落坐,拿起放在桌上的三弦,软软地一声叫板“弹词开篇:我的家乡在周庄。”弦声起时,我内心热泪横流。四百年历史的苏州评弹,真是我前世的爱人吗?
【小题1】根据上下文,说明文中划线句子“她是苏州的又一名胜园林,只静静地等你,一旦走进去便不知来路”的含意。
【小题2】文章第2自然段已经对两个艺人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为什么第11自然段又加以描写?
【小题3】请赏析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
【小题4】作者说“有人说苏州评弹一定得在苏州听,我对此说法非常赞同”,你的看法如何?请加以阐述。
【小题5】苏州评弹“被我看成世间最美的艺术”,可它却没落了。联系全文,简析苏州评弹没落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动物也“好学”
两份不同的动物觅食研究显示,虎鲸和黑猩猩都会把自家的“传统”传授给家族的其他成员。这一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
科学家们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尼亚加拉大瀑布海产养殖场对虎鲸进行了一项研究。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并把这种方法传授给了同在养殖场的伙伴们。这条4岁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它呆在水下静静地等待,当有海鸥飞下来想吃鱼时就一口把海鸥咬住。纽约布法罗卡尼修斯学院的动物行为学家迈克尔?努南说:“它们其实是设了一个陷阱,用这种方法有时一天能捕获3—4只海鸥。”
尽管努南已经为不同的实验做了3年的观察,但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行为。而且这条聪明的雄虎鲸开始这样做之后,努南观察到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也学会了这一招。很快,它们的妈妈们也享用到这种有羽毛的美味,还有一条6个月大的小鲸和一条壮年雄鲸也先后学会了。
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们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躲在海床边的带刺鱼类弄伤。不过虎鲸的研究证据更确凿,因为人们观察到了它们从开始学到学成的整个过程。
有些研究者说,很多所谓的文化传播现象也可以解释成某些个体自己领悟到某种技能。而不是仿效同伴。但是乔治敦大学海豚用海绵护鼻的研究报告作者之一、生态学研究家珍妮特?曼说:“很难再说这只是个别现象了。”圣安德鲁斯大学的行为科学家安德鲁?怀特尼说:“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
怀特尼和他的同事也带来了他们的一项研究报告:当黑猩猩从同伴身上学会某一种技能之后,它们会一直沿用那种方法,即使那不是最有效的。怀特尼先找来两只黑猩猩,它们要用一根小棍子移动一个障碍物之后才能吃到东西。其中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另外一只被教会用更简单的方法拨开障碍物。各自的伙伴可以观察到自己群体的“专家”的工作。这些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猩猩会的方法。即使一些用提举法的猩猩学会拨开法之后,大多数仍然选择自己群体最初的提举法。
(摘自《参考消息》)
6.以下选项最能说明“动物也‘好学’”的一项是( )
A.一条很有独创精神的雄虎鲸发明了一种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B.雄虎鲸的伙伴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学会了捕食海鸥的新方法。
C.野生海豚会从海床剥下天然海绵盖到鼻尖上作为保护垫,以免觅食时被弄伤。
D.一只黑猩猩学会举起障碍物,然后吃到了东西。
7.以下对画线句“这非常明显是一个观察学习的过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雄虎鲸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其他鲸鱼也很快就领悟到了这种捕食方法。
B.雄虎鲸的同伴们,包括它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它们的妈妈们在雄虎鲸的传授下,都学会了这种新的捕食方法。
C.雄虎鲸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把胃里没有消化的鱼吐到水面上引诱海鸥的捕食新方法。
D.虎鲸诱捕海鸥的新方法非常罕见,那只雄虎鲸也不是自己领悟到的,而是向人类学习的。
8.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黑猩猩只学属于自己群体的那只黑猩猩会的方法,而不知变通,所以黑猩猩的智力比虎鲸的更低下。
B.野生海豚是第一种被人们观察到有学习传统的海洋哺乳动物,这说明海豚比鲸鱼更聪明。
C.努南观察这条雄虎鲸已经有三年了,但他表示自己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捕食海鸥的行为。
D.有关虎鲸和黑猩猩的觅食研究结果,作为新的证据表明动物界中普遍存在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