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1982年,路遥的小说《人生》在《收获》杂志发表,同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获奖后,路遥成为“在广场上生活”的公众人物,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了。
《人生》走红后,社会上还有一种论断,认为它是路遥不能再逾越的一个高度。路遥也非常清楚,《人生》是自己创作难以逾越的横杆。《人生》走红时,路遥才三十出头,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造期,他怎能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余生?路遥是位心性要强且格外理性的作家,他在无数焦虑失眠的夜晚警告自己,必须摆脱热闹的“广场式生活”,进行新的文学创作,一定要跨越《人生》这个横杆。
事实上,路遥不是没有担心。他最长的作品就是十三万字的《人生》,这充其量是部篇幅较大的中篇小说,他缺乏长篇小说创作经验。而长篇小说尤其是多卷小说的创作,既需要文学才情,更需要不懈的坚持;既需要合适的创作技巧,也需要合适的题材。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位作家胆识才力与意志力的综合体现。对此,路遥十分清楚。他不愿躺在成绩簿上生活,他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他决定到毛乌素大沙漠去走一遭,在那里进行自己新创作的“誓师”。毛乌素大沙漠在陕北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连接,天然地形成了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路遥自从年轻时到过毛乌素沙漠后,他就迷恋上这里的一切,对毛乌素沙漠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路遥在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真实地记录了他对毛乌素沙漠的理解:
无边的苍茫,无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又感到人的不可思议的巨大。你可能在这里迷路,但你也会廓清许多人生的迷津。在这开阔的天地间,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而最终又可能在这泛滥的思潮中流变出某种生活或事业的蓝图,甚至能够明了这些蓝图实施中的难易点以及它们的总体进程。这时候,你该自动走出沙漠的圣殿而回到纷扰的人间。你将会变为另外一个人,无所顾忌地开拓生活的新疆界……
是的,作为对象化的客体在作家的审美中已经投注了作家的主体情感,赋予了作家的情感与思考,而不再单纯是一个无生命的存在物。路遥眼中的毛乌素沙漠,是其观照自己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是其顿悟人生的一个道场,是一块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正是有这样的深刻认识,每当面临命运的重大抉择,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路遥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毛乌素沙漠,在那里补充生命的能量。
这不,路遥在人生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再次背上行囊从省城出发,北上陕北榆林,直扑毛乌素沙漠。路遥明白,这次到毛乌素沙漠不仅仅是朝拜,更是要在那里郑重宣誓,告别过去,开启未来。“那么,就让人们忘掉你吧,让人们说你已经才思枯竭。你要像消失在沙漠里一样从文学界消失,重返人民大众的生活,成为他们中间最普通的一员。要忘掉你写过《人生》,忘掉你得过奖,忘掉荣誉,忘掉鲜花和红地毯。从今往后你仍然一无所有,就像七岁时赤手空拳离开父母离开故乡去寻找生存的道理……”
路遥来到毛乌素沙漠后,在这个空阔的大沙漠里想到了很多很多,他想到准备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可能将耗费数年,但他必须甘于寂寞,甘于在文坛上“消失”;他甚至还想到可能要承受青春乃至整个生命的失败……种种心绪浮出脑际,种种问题又被他一一排除。在这次孤独的沙漠宣誓仪式中,路遥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用尽全部心血创作一部属于自己最高水平的长篇小说。他认为,“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他这个人就是神圣文学的信徒,他要从一无所有的毛乌素沙漠郑重出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的地迈进。
这次沙漠誓师,是1983年的事。之后,路遥便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创作长篇小说的准备工作中去了。五年之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问世了。这部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平凡的世界》,许多城市还出现了排队购买这部作品的现象。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荣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路遥终于向文坛证明,他是可以超越《人生》这座高峰的!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 路遥(1949-1992),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
(百度百科)
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中篇小说《人生》走红后,路遥陷入热闹的“广场式生活”,虽然正处于精力旺盛的文学创作期,他却一度失去了创作的方向。
B.创作长篇小说,需要文学才情和不懈坚持,需要合适的技巧和题材,也是作家的胆识才力与意志力的体现,路遥对此信心不足。
C.毛乌素沙漠既是中国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分界线,也是路遥文学创作生涯的新起点,更是路遥观照自己生命质量的一面镜子。
D.路遥每次到毛乌素沙漠,既是朝拜,也是宣誓,使得这一对象化的客体成为自己顿悟人生的道场和进行人生禅悟的净土。
E. 路遥以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投入到创作中,写出《平凡的世界》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终于超越了《人生》。
【小题2】小说《人生》获奖后,路遥因为什么而焦虑?请简要概括。
【小题3】路遥是 “格外理性”的作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为一篇文学家的传记,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突出特色?请结合材料说说你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4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账单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在威利担任看门人的那座发了黑的公寓对面拐角处,耸立着另一座与之几乎一模一样的公寓楼,不同这处是它有一个小卖店,而且是这条街上惟一的小卖店,是潘内萨夫妇开的。
潘内萨太太告诉看门人的妻子埃塔说,这个店面是他们用最后一笔钱买下来的。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的讨论,他们感到这爿小店至少能给他们一碗饭吃。埃塔说她希望他们能如愿。
埃塔把街对面新来的人将小店盘了下来的事告诉了丈夫威利,并说如果有机会可以去那里买东西:她这话的意思是他们仍然到自助商场买东西,但如果一时忘了买什么东西,就可以到潘内萨的店里去买。威利的确按她所说的去做的,从来没有从这儿一次买过半美元的东西。
后来有一天,威利从这儿购买了价值三美元的东西,可是他身上只有五角钱。当时,威利就像一只被主人痛打一顿的狗一样。但是潘内萨先生清了清喉咙,啧啧地说,这算什么,剩下的他愿意什么时候还都行。他说什么事都是个信用问题,说到底,信用就是我们都是人,如果你是真正的人,你就应该相信别人,而别人也要信任你。
这让威利吃惊不小,因为他以前还从没有听到一个开小店的讲这样的话。过了一两天他就把那二块五角钱还上了。但当潘内萨说只要他愿意,他赊什么都可以,威利吸了一口烟斗,然后就开始赊购各种各样的东西。
当他抱着满满两袋子东西回到家里时,埃塔直冲他吼叫,说他一定是疯了,并把他常说的一句话搬了出来:“我们是穷人,威利,我们付不起呀。”
威利也明明知道她的话是有道理的,可不管她怎么说,他还是常去街对面赊购东西。
账单总数已达到了八十三美元还挂零。一天,潘内萨微笑着问威利什么时候能还账。
从那天起,威利不再从潘内萨的让里买东西了,埃塔又拿起她那个用绳编织的购物袋去超级市场了。埃塔每次买东西回来都紧贴着她这一侧的墙根走,尽量离潘内萨那店远一些。
一个月过去了。一天,埃塔在街拐角处遇到了潘内萨太太,潘内萨太太脸上看上去不高兴,可对账单的事只字没提。埃塔回答后就提醒威利,要他快点还账。
“别烦我,”他大声地说,“我拿什么来还?用从我骨头上剐下来的肉还?还是用我眼里的灰还?”说完,把门砰地一关。
那天夜里他出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在街道边上的水沟旁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他回到家时,衣服又脏又臭,两眼布满血丝。埃塔把他们四岁儿子的照片捧到他的面前―儿子已经死了,是死于白喉―这时他老泪纵横。
每天早晨他出去放垃圾箱时,总不把头抬起来看街的对面。
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一天他把四个垃圾箱放在路边,等候垃圾车来运去。他看到了潘内萨夫妇,他刚一看他们的时候,他的眼都有些花了―他们就像两只骨瘦如柴、被拔掉毛的鸟儿一样。
他去找这一个街区另一个公寓看门人借扳钳,回来时他们提醒他有两棵细细而没长叶子的灌木穿过木地板长了出来,他透过灌木可以看到空空的货架。
春天,当草从人行道的缝隙中长出来的时候,他对埃塔说:“我只是在等候能全部还清欠账的一天。”
“我一定要还,以上帝的名义发誓。”
他拼命地干活。每天早晨早早地起床,用肥皂和硬毛刷子擦楼梯,从顶楼一直到地下室。门厅里的信箱也都用金属上光剂和一块软后面擦得光亮亮的,亮得可以当镜子用。
一天早晨,威利在擦信箱,他发现信箱里有一封给他的信。他摘下帽子,把信封打开,拿到亮处去读。那是用战战抖抖的手写的,是潘内萨太太写来的,她说她丈夫病了,就在对面街的家里,可家里分文没有,问他能否先还十美元,其余的钱以后再说。
他把信撕成碎片,一整天躲在地下室里那天夜里,在街上寻找他一天的埃塔在锅炉房的管道中间找到了他。
第二天一早,他披上工作服,跑出公寓大楼,肩上搭着一件大衣,在街的一个拐角,他找到一家当铺,在那儿他把大衣当了,拿到十美元,他十分高兴。
但是当他回来时,待对面有一辆灵车,有两个穿黑衣服的人从楼里抬出一个又窄又小的松木棺柩。
在松木棺柩从门厅的门勉强抬出来之后,潘内萨太太哀痛欲绝地一个人走了出来。威利赶紧转过脸去,尽管他认为他长了胡子,又戴了一顶毡帽,她不会认出他
“他是怎么死的?”他小声地问一个住户。
“我也说不好。”
但是走在棺柩后面的潘内萨太太却听到了。
“老死的。”她大声答道。
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后来,潘内萨太太搬走了,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
(有删改)
【小题1】小说采用了双线索结构,请简要说明。
【小题2】请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
①“信用,”他嘲讽地模仿着,“信用。”
②他想说几句宽慰人的话,但他的舌头就像树上的已枯的果子,干吊在嘴里,他的心就像一扇漆了黑漆的窗。
【小题3】请简要概括潘内萨夫妇的形象特点。
【小题4】小说以“而那份账却始终没有还上”作为故事的结局,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壁画
简媜
(1)我在台大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就像走进中世纪巍峨的宫殿。高大的列柱,有着岁月抚摸的色泽,雕花的壁,总让人联想到神话。沿着石阶而上,踏着清脆的跫音,便有古老的浪漫自壁间回响出来。这里,永远有美的传说。
(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我像是偷溜进宫殿的小孩,蹑手蹑脚地,怕惊动侍卫,被轰一声赶出来。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但是,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吸引着我,我仿佛一下子被魔术般地带进中世纪的世界,带进一个完全陌生的梦境,心中犹豫着,有点不知所措。我终于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我会是幸运的爱丽丝吗?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心里那口憋着的压力,便一下子舒落了。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我不禁设想,久远以前,是否有个公主如我,也用喜悦的双手推开这扇窗?那长长的回廊,蜿蜒着长长的遐想,一路我脆响的足音,是轻轻的暗号,尽头,会是怎样的神话迎我?环视静寂的四周,刚刚那种害怕的感觉已一扫而空,只觉得窗里窗外,漫着醉人的夏日古典。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那年我大一,大一不能在文学院上课,真是可惜。
(5)上了大二,天天在文学院上课,我常常有新的发掘。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好像是来自多阳光国度的画家,啥也不爱画,就爱画满画布的阳光。我喜欢在那儿上文学史课,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仿佛我昨天才见过的。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这学期要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大概会满是长安风情了。
(6)二十四教室的壁画,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7)有一天,我在二十三教室上课。教授的话一扯开,我的思绪也跟着岔开。便旁若无人地,顾自欣赏那幅大壁画。那幅画,很工整,没什么主题,像是刚刚拿画笔的人的水彩写生。但是,角度很好,画面上有一种秩序,是个拘谨的人的作品,我不太欣赏一板一眼的东西,所以,不觉得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有什么特殊。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奇妙地去开后面那扇窗,突然,我吓了一跳,心里全然没有准备就被惊倒: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眼睛眨一下,就觉得它们又伸长许多。一股无法按捺的伸展力,在每根粗枝上凝聚。好一幅吓人的“力”之特写!粗枝后面,是一方池,满晨雾色把背景涂得很暗;池中间,正开着白睡莲,宁谧、安详、有一种淡淡的柔。池水把树影映成墨黑,只留着莲的雪白和灰白的倒影。而粗枝虬劲地盘突着。……不知怎地,我竟想起梵高。
(8)文学院左侧,一上楼看到的那幅壁画,刚开始觉得它很糟。树枝歪歪扭扭地全挤在左边,天空的比例也很怪,两排椰子树就这么从画布中间开过去,像道篱笆,布局乱得很,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可是,渐渐的,我喜欢站在这儿欣赏,愈看愈觉得可爱。画里大胆地留着宽阔的空间,让上课、下课的人们走动,这是我在其他画里看不到的。我喜欢它的人情味,我甚至觉得它有点毕卡索味道。常常,我便在窗前注意起来,看看有几个我认识的朋友走进画里来。
(9)楼下的长廊,有一幅我特别喜爱;那是个落雨的下午,我抱着书匆匆走过,不经意的一眼,便把我吸引了。那幅画不大,因为窗子是半开的。远处,带着黑的树荫叶影,像泼墨的画法,三两枝窗前瘦瘦的枝条,不着叶,随意地曲斜,一朵初绽的花在雨中淋成淡淡的粉红。水珠密密地在画布上渲染着,整幅画有着柔柔的意境,像是国画大师张大千刚挥洒的一幅未干的国画,看了整个人就像浴过仙泉,觉得超离俗尘了。
(10)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11)十八教室有幅萧条不带一片叶的树景,想必是只忧郁的笔才画得出来,它总是阴沉沉地搁在画廊的一角,独自锁着成了形的块垒。
(12)无论是楼上的或楼下的画廊,总是一年四季地美。它们总在悄悄间又换了新画,秋之展过后,便是冬的杰作;现在,就等杜鹃花一画好,便可以开春之画展了。
(13)有时候,我真想把壁画指给别人看,然而我仍旧缄默。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
(14)由于这些壁画,让我在课堂上变成一个不很专心的学生,但也由于这些画,我的思路更无止境地扩宽、更加活泼,让我发觉处处是俯拾不完的美,有时候,我觉得,天天只到文学院打开书本,才真是可惜。
(15)如果,一朵花中有一个世界。
(16)如果,一片叶脉是一个秋天的轨迹;
(17)那么,对我而言,文学院便是一座罗浮宫。(有删改)
【小题1】第三段作者想象“是否有公主如我”,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2】简析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4分)
(1)我也爱在那儿上诗选,总是一下子便跌入诗的国度,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汉朝共用一个天空,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2)至于那幅榄仁树的画者,一定是个愁思的少妇,怎么秋天一到,便一夜之间把榄仁浸入相思,第二天就霜红起来。
【小题3】赏析第(7)段划横线的语句。(4分)
【小题4】第(5)段说“我常常有新的发掘”,请概述这些新发掘及其特点。(5分)
【小题5】联系全文,结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对“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双心灵的眼,如果它们紧闭着,我再怎么描述都是徒然;如果它们已大大地张开,不用我说,便早已醉了。”这句话的理解。(4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永远的纤绳 
钱国丹
弟弟打电话来,说母亲一跤摔了个脑震荡,休克了半个月都不曾苏醒,医生说很可能会变成植物人。
我的心一点一点地往下沉。我知道,再好再强壮再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斗不过岁月无情和造化捉弄,何况我的平民母亲?
母亲的刻苦,母亲的为人,方圆百里有口皆碑,如今她年过八旬,又是种菜又是栽花,把家里收拾得纤尘不染。这一次,她就是给邻居送丝瓜的路上,被一条狼狗冲了个仰面朝天的。
我一直以为,婚姻就是一根纤绳,把夫妻二人拴在一起。或者说它拴在“当家的”身上,拖着的是“家庭”这只船,虽然也有“荡悠悠”的风光,但更多的却是责任,是奋力“背纤”。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我的父亲是音乐教师。他天赋极好,填词作曲、吹拉弹唱都行。当年的父亲还是个热血青年,抗日救亡啊,解放战争啊,他用音乐来冲锋陷阵,奔波在白色恐怖的敌后。那些年,母亲总是提心吊胆,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
最温馨的记忆,要算我6岁那年的春天。刚刚代表人民政府接收完柳市小学的父亲,踩着那架咕哒咕哒的旧风琴,教我唱“解放区的天”,母亲则在一旁,很幸福地看着。可谁又能料想得到,余音绕梁词犹新,父亲就被打成了“反革命”关进了大牢。那一年,他还不满29岁。
父亲的纤绳戛然而断,我们家顿时就橹折舵裂。母亲义无反顾地拾起断绳,用女人柔弱的肩,背起了全家九口的纤绳,开始了艰苦跋涉。父亲的冤案长达31年,这31年,多少风浪,多少险滩,母亲的船没有沉没,没有触礁,她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把父亲、把我们兄弟姐妹7人,一个个送到安全的岸上。
如今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她双目紧闭,知觉全无,浑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她显得那么苍老,那么衰弱,几茎枯槁的白发在空气中微微颤动。
②床边不缺人。子孙、亲戚、友人、学生,走了一拨,又来一拨,使得单人病房像过节似的热闹。寸步不离守候着的是我的父亲。父亲非常镇静,非常安宁,那是种大彻大悟的宁静。我知道,母亲如果永远睡着,父亲将重新背起纤绳,牵着母亲双双走向永恒。
父亲一边抚着母亲那只因扎针而淤血的胳膊,一边贴近她的耳边,呼唤着:阿莲,醒醒,阿丹来了。
母亲没有反应。
父亲已经呼唤了半个月了,母亲仍旧浑浑沌沌。父亲不气馁,他说,阿莲,我们唱歌。母亲当然不会唱,父亲独自哼了起来,《小白杨》、《为了谁》、《回娘家》,一曲又一曲。
我忽然觉得,纤绳已变成一根拔河的绳子,站在这一边的是我的父亲,而那一边的却是威力无边的死神。
时间在父亲的歌声中缓缓流淌。那天下午,阳光明媚,外面突然鼓乐大作,原来是医院墙外的一对年轻人在举行婚礼,喇叭啊,锁呐啊,张扬着疯狂的《纤夫的爱》。爸对妈说:阿莲,我们也唱《纤夫的爱》。墙外的音乐如火荼,爸爸合着节拍唱着: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
奇迹出现了:妈妈那条刚刚挂好大针的手一动,又一动,然后,那胳膊便伸出了被窝,跟着音乐的节奏,缓缓摆动。妈的嘴也开始翕动,幅度极小,没有声音,父亲凑近了她,听着,听着,身子一挺,兴奋地说:醒了,你妈她醒过来了,她在唱歌呢。
这场拔河比赛,父亲赢了。
两位耄耋老人,两颗白发苍苍的脑袋,他们唱着,把一首轻佻的歌,唱出生死悲壮,唱出地久天长。
(选自钱国丹散文集《踏歌的麻雀》)
【小题1】文中两处句子对人物的塑造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回答。(4分)
①传统的中国家庭,都是男人背的纤。
②床边不缺人。
【小题2】文中“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文本说明。(5分)
【小题3】文章以“永远的纤绳”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国领导人访问非洲,接受的最高礼遇是舞蹈夹道欢迎。其实世界各国许多重大外事活动,也常使用不同的舞蹈方式。它跟三军仪仗队一样,其内涵都包含一种国力或文化的炫耀。舞蹈代表这个民族早在人类语言没有产生前的文化成就。凭借舞蹈原始遗存,一些人类学家、哲学家们达成一个共识:“舞蹈是人类一切艺术之母。”
舞蹈虽然很古老,但其文化意义却常遭到误解。当代美国符号美学家苏姗·朗格说:“没有任何一种艺术,比舞蹈蒙受到更大的误解、更多的情感判断和神秘主义解释了。”舞蹈是一种非语言艺术,也是非文字文化。但人们在认识或评价它时却用语言艺术或文字艺术的标准来判别,这样就会张冠李戴。如同艺术史家约瑟夫·马库利斯所说:“在综合性美学观点的评述中。要么几乎从不提及舞蹈本身的艺术特性,要么就是硬性地或直接基于其他门类艺术的立场。”
舞蹈的感性材料是人自体,这是舞蹈与其他艺术文化最重要的区别。即使其他与人体有关的艺术,在作品完成后,作品与人都可分离,唯人体与舞蹈永不分离。真正的舞蹈不是说的也不是理论的,而是由人跳出来的。这便决定了它必定具有鲜活性、现场性,表演时故在,表演结束舞蹈随即消失。因此,古代舞蹈很难真实地保存下来,现代虽可通过影像设备做记录,但它已不是舞蹈家作品,而是摄影家的作品了。
舞蹈是人体艺术,主要是通过人体动作、动态来表达人的情感、思想和情绪。它的接受也不依赖语言,或主要不依赖语言。那么靠什么呢?意会。人们常说优秀的舞蹈“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在舞蹈家看来,最美的舞蹈用语言说不清楚,即使能说出来,也会变得不仅词不达意而且浅白而失却生动性。因此全世界的舞蹈家都不喜欢用嘴巴去诠释自己的舞蹈,即使节目单要写上几句暗示的话,他们也尽可能采取很抽象的语言。这当然也会带来误解,以为舞蹈家没理论,或不善理论。不善理论可能是对的,因为舞蹈家最善于用肢体说话,但不等于没有理论,只是这种理论也不是语言性理论。口头语言或文字确实不能准确说清舞蹈,文字理论在舞蹈面前永远是灰色的,第二位的。人类发展舞蹈理论,只不过是让它帮助人自己加深与舞蹈本体的接近罢了。
上演了一百多年的芭蕾舞小品《天鹅之死》,没人问它到底要说什么,也无人怀疑人体到底像不像天鹅,作品在讴歌生命的这一深层内涵,即使说不出来,也不愿用“天鹅临死不想死,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话来浅白它。常人白话会砧污作品的美,优秀舞蹈的思想内涵所具形而上的哲理,需给予深层意会。

中国当代古典舞《扇舞丹青》,人人都喜爱,人人都能感受到它那传统美的意味。如非要问表演的是谁?她在干什么?她在什么地方?她是文人才女还是画家手中的笔.她是色彩还是线条……不要说编导抑或演员无可回答,任何人都会觉得这种发问不正常。该舞获了那么多奖励,久演不衰,被行内外普遍认可,也是在意会作用下的接受。

(摘编自吕艺生《舞蹈文化面面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代表着这个民族远古时期的文化成就,它产生的时间早于语言艺术和文字艺术。
B.世界各国在重大外事活动中常使用不同的舞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舞蹈的内涵包含一种国力或文化的炫耀。
C.舞蹈是人跳出来的,具有鲜活性和现场性的特点,表演时存在,表演结束就消失,致使舞蹈无法保存。
D.舞蹈主要通过人体动作、动态而非语言来表情达意,欣赏舞蹈也一般不依赖语言而依赖意会这种特殊的内心体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约瑟夫·马库利斯的话说明,不以舞蹈自身而以其他门类的艺术特性来阐释或评价舞蹈,会让舞蹈失去它的独特性。
B.优秀的舞蹈“不能言传”,即使能说出来也会词不达意而且浅白不生动,这种说法恰好为舞蹈的艺术特征作了注脚。
C.舞蹈家最善于用肢体说话,但不善于文字理论,这使得欣赏者在欣赏舞蹈时难以加深和舞蹈本体的接近。
D.作者以《扇舞丹青》为例,说明了真正的舞蹈欣赏者不会去追问角色的信息,而是通过意会感受古典舞的传统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是以人类自身形体动作为媒质的艺术形式,从原始社会开始,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人类自身的形体。
B.舞蹈是人体艺术,不是语言的艺术,但也可以让语言参与舞蹈,只要语言是补充舞蹈的内容而不是参与舞蹈的感情表达。
C.通过影像设备记录的舞蹈不是舞蹈家的作品而是摄影家的作品,因为记录者都有自己的审美,记录时难以客观呈现。
D.《天鹅之死》上演百多年而不衰的原因在于舞蹈本身的美和形而上的哲理,中国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雀之灵》与其有相似之处。

同类题5

永恒的托尔斯泰
曾经让我激动的小说可真不少,其中当然有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安娜?卡列妮娜》。而后来,我怎么就那么强烈地喜欢上了海明威?他那貌似枯槁的短句竞有那么丰腴的蕴藏,我甚至感到全世界的作家数他最有魅力。还有福克纳、鲁尔弗、川端康成、博尔赫斯……托尔斯泰怎么竞显得模糊了?曾经“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又终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了。仔细想想,大师是谁,海明威还是福克纳?川端还是谷崎润一郎?心里忽然明白过来,真正的大师应该是托尔斯泰,那个长着大胡子身穿布衣经常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大的托尔斯泰。
现代作家如海明威、卡夫卡、马尔克斯,怎么着都觉得散碎了点,思想让人捕捉不住,令人激赏的往往只是语言、细节和叙述手法。如果说文学仅仅是对人生或社会的展示,那怎么能让人心悦诚服?毕竟,文学不只是展示。仅此一点,海明威怎么能和托尔斯泰比?有人说,托尔斯泰是一面“镜子”,托尔斯泰怎么能仅仅被说成是一面“镜子”?
是什么让我们觉得托尔斯泰好像是一座山,他笔下的人物总是弥漫着浓浓的忏悔之情,不是白种人或是黑种人或是黄种人的忏悔,而是人类的忏悔?为什么他的小说能让人听到深深的叹息,感觉到对人类灵魂的无情鞭挞?难道这一切不是基于对人的深深的爱?塔吉雅娜?
托尔斯泰说她的父亲“爱一切人,被一切人爱”。现代派作家少的是爱,多的是技巧,然而文学毕竞不是技巧的展示会、语言的杂耍或叙事的杂技。
读托尔斯泰,常常让人想到宗教。但把宗教淘洗一番,祛除世俗附加上去的荒诞,剩下的就是宗教美好的一面:净化人类的灵魂。这话太古老了,但托尔斯泰最动人之处正在于此。阅读托尔斯泰,你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是那么不干净,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净化。
我们有时会觉得托尔斯泰太像一位“教主”。然而他的劝谕总是通过“真正的小说”来实现的。和托尔斯泰比较一下,萨特的小说是不是太“非小说化”了?托翁总是不动声色地通过人物达到他的目的。真理从来都是浅近的,就像太阳,悬在你的头上,就那么一个圆,带给你光和热。读《复活》或《安娜?卡列宁娜》,你感觉到的是手法?语言?结构?全不是。这一切那么完美地综合着,任何一面都不特别突出,一切均水乳交融,以求突出人物来传达作家所要传达的“教谕”。这才是大师,自然、大方、有力。在托翁面前,现代许多“实验性小说”是不是太喜欢花样百出,因而大有些小气?
文学上“寻根”的说法往往显得可笑。我们的许多作家像不像一棵树。站在大地上却喋喋不休:“我们的根在哪里?”而暮年的托尔斯泰对来访的朋友说起他正在写一本有关政府和人民关系的书。托翁散步的时候,常常会突然停下来,麻利地割草以试一试刀刃;遇见两位香客打扮的老头,托尔斯泰会叫住他们,说一会儿话,给他们一些钱。他一生都努力地想使自己不要远离人民。
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日记和关于他的回忆录,一次次地让人感动。我想,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知道托尔斯泰与某些“大师级”作家分量的不同。
【小题1】第一段文字中划横线的部分,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
【小题2】作者在文末说:“面对托尔斯泰的著作你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什么是大师。”请结合全文
分条简要概述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真正的大师”的理由。
【小题3】传记常常要写传主的业绩、荣誉等,但本文并非如此。本文通过恰切的表现手法,说明托尔斯泰才是真正的大师。全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4】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大师”,有的人评价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作者认为托尔斯泰是“永恒”的。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