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寒夜生花
迟子建
①今冬大兴安岭奇寒,春节前后,气温都在零下三十七八度。世界看似冻僵了,但白雪茫茫的山林中,依然有飞鸟的踪迹;冰封的河流下,鱼儿也在静静地潜游;北风呼啸的街头,人们也依然忙着过年。
②有生命的不止这些,还有花儿。
③是霜花!
④每天早晨,我从床上爬起,拉开窗帘,便可望见玻璃窗上的霜花。户外寒风凛冽,室内温度只有十七八度,所以今冬我见的霜花,不像往年只蔓延在窗子底部,而是满窗盛开!
⑤霜花姿态万千,真是要看什么有什么。挺直的冷杉,摇曳的白桦,风情万种的柳树,初绽的水仙,半开的芍药,怒放的菊花,你在霜花的世界中,都能寻到。当然,除了常见的树木和花朵,霜花也隐现动物的形影,比如呼呼大睡的肥猪,飞翔的仙鹤,低头喝水的鹿,奔跑的狗,游走的蛇等。你要问霜花中有没有人,答案是肯定的。亭亭玉立的少女,蹒跚学步的婴儿,弯腰弓背的老人,霜花也不吝惜它的笔,勾勒他们的形影,并为之配上人间的烟火气——房屋、水井、田地、牛车、犁铧、米缸、灶台、饭桌、碗筷甚至肥皂。仅有这些还不够,没有光,世界是僵死的,于是霜花中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来自天庭的照耀。
⑥不要以为霜花总是烟花般灿烂,它也有孤独的脚印,它也不总是祥云缭绕,那里也有离人的眼泪。
⑦在这里,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刻,也是最黑暗的时刻。太阳三点多就落山了,好像它答应了要去照耀另一个更黑暗的世界,而把人间过早地推入暮色之中。白昼中被阳光鞭挞的寒流,在太阳消失后,竟做起了浪漫的事情。它们中的一部分,潜入千家万户的窗缝,在人们熟睡时,用月光星光做笔,蘸着清芬的霜花,在明净的玻璃窗上,点染出一幅幅图画。
⑧有千万扇窗户,就有千万个霜花的世界,因为霜花的世界没有相同的。今天你看到的芭蕉树形态的霜花,明天却变为一片葳蕤的野花;今天你看到的少女,明天就可能变成老妪;今天你看到的光秃秃的树,明天挂上了几盏灯笼。还有那饭桌和房屋,可能一夜之间会缺了桌脚,或是两层的房屋变成了三层四层,让你慨叹它们造房的神速。
⑨太阳走得早,并没有想着第二天要早来。它晚来也好,霜花会存留长久些。七点多种,晨曦初现,霜花被映照成柠檬色,远看像张金箔纸。等八点多太阳完全冒出头来,霜花就是橘红的了,如果此时恰好有酒杯形态的霜花闪烁其中,我就是喝到浓郁的葡萄酒了。等太阳升得高了,阳光照耀着雪地,天地间跃动着白炽的光芒,霜花就回到本色,一片银白,玻璃窗就成了银库了!不过,太阳每前进一步,霜雪图就损毁一些:花瓣凋零了,树木枯萎了,河流干涸了,房屋坍塌了,动物少了蹄或是尾巴,犁铧残破了,玻璃窗像是心疼什么人似的,漫溢着霜花的泪滴。阳光把这样的泪滴照耀得晶莹剔透。如果说冬天也有露珠的话,该是它们吧。
⑩霜花在正午时消失了,玻璃窗干干净净的了!不要以为它们的故事就此结束了,夕阳尽了,霜花又会在玻璃窗上重谱新篇。于是像我这种爱做梦的人,又有了新的憧憬。
⑾霜花似乎很懂得主人的心思,有的时候,我能从霜花中看到已故亲人用过的东西,比如茶壶、眼镜,比如砚台、笔管。让人怀疑他们夜间悄悄匍匐在窗棂上,听我梦中的呓语。在冷酷的现实世界中失去的,那个世界又温柔地回馈了我。让我直想亲吻那片霜花,让我所爱的,再度与我的呼吸共融。(有删改)
【小题1】文中第一段有何作用?
【小题2】如何理解第六段画线的句子?
【小题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霜花的消失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小题4】作者通过对霜花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人生态度有怎样的看法。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9: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归于泥土
耿 立
①泥土是乡村的娘家,乡村是泥土做的。泥土给了乡村生命、灵魂和呼吸。
②好长时间没回家乡了,麦收时看父母,回到城里,胳膊、肩肘、脚踝都有红红的隆起的斑点,一如乡村泥土堆起的岗子。也许这就是警示,把故乡记在皮肤上,这是泥土给的。即使皮肤过敏也是乡村的徽章,让我对故乡充满眷顾。你离家久了,对故乡生分了,故乡就成了一种疼痛。正如我们的身体,某个部位不疼不痒,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哪个部位不适,哪个部位就有了问题。故乡给你皮肤的红点和瘙痒亦是如此,疼痛使你知觉故乡的存在。故乡以另一种方式呼唤你。
③农民和庄稼都是从泥土里生出来的,庄稼是泥土给农民的礼物,农民是泥土给庄稼的礼物,他们是默契的厮守者。有时一茬庄稼熟了,与泥土厮守的人也熟了;有时庄稼不熟,与泥土厮守的人也会熟。几千年几万年了,有谁知道有多少茬庄稼熟透了?又有谁知道有多少人熟透了?应该说泥土是沉默的,总不会絮絮叨叨说三道四,熟了就熟了,没有那么多的文人的牵扯。
惊蛰了,那么一个响雷陡然在泥土上喊话,泥土经不住这样大的诱惑,于是不管黑土黄土,都不再矜持,先把自己的身子软下来,让一切生灵在自己的怀里蠕动。惊蛰了,枯了一年的野草又重返人间,那天羊的嘴突然感到了草的多汁,羊的蹄子突然感到了泥土的粘脚。连囤里的粮食种子也知道了泥土的喊话,于是一垄一垄的种子开始告别储藏,到泥土里,像褪掉衣服洗澡。节气到了,该释放的就释放。
⑤我曾看到父亲用手扒开泥土,看泥土的成色,有时他竟然把泥土放在嘴里尝尝咸淡。故乡的泥土不能说每一寸都有父亲的脚印,但每一寸土地都有他注视的目光。对泥土和节气,父亲一直敬畏,即使他老年病了。有一次在田野里,我看到父亲用抓钩在地里敲砸土坷垃,一下一下那么专注,有时砸不开,他就蹲下,用手把那土块攥在掌心,一下一下揉搓。太阳就在头顶,泥土被晒得白花花。我不理解父亲,就埋怨说把最后的这地给人算了。但他固执地说:“没有了土地,那怎算农民。到泥土里转一转,薅一把草,捉一下棉花和芝麻上的虫子,也比闲着强。”
⑥不能亏待土地,你亏待了它,它就报应你,收成不好,炊烟不起。与土地厮守的人,彼此都清楚对方的脾气秉性。哪块泥土性硬,你就多掺和点肥料,多给些水;哪些泥土面软,你就让它歇一茬歇一季。泥土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你伤了它,它就给你脸子看。
⑦父亲用抓钩敲砸土块,说:“到挪不动了,再说不种庄稼的事,能种一茬是一茬。”是的,故乡是用一茬一茬的庄稼来计量生命的长度。有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茬念想;送走了一茬庄稼,就多了一次沉稳的收获。
⑧庄稼的茬子是无穷尽的,人的一生是有尽头的,而在泥土上劳作的人是无穷尽的。即使乡村都起了高楼,即使乡村的路面都铺成了柏油,农民也还是和土地亲近。那时,庄稼还是一茬一茬,还有播种还有收获。真的没有了播种没有了收获,大地上没有了农民,没有了庄稼,那大地还会留存什么呢?
⑨霜降了,庄稼叶子颜色慢慢发暗,没了精神,树的枝条开始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那删繁就简的手,是霜降,是节气。
⑩霜降过后,父亲说:“泥土也该躺倒睡一会儿,谁不累呢?泥土也要歇息一下筋骨。与泥土厮守的人要讲良心,让泥土安静地睡一觉,不要打搅。”泥土睡觉的时候,连故乡的狗也会噤声。有时土地有了鼾声,那雪就会覆盖下来,鼾声就成了白色。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②段中画线句子用身体的部位不适引发疼痛类比,说明故乡在人心灵中打下的烙印,通俗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⑥段中“报应”“它就给你脸子看”等词语,表明泥土是有灵魂有记忆的,也有着极强的报复心理,人不能亏待土地。
C.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懂得感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朴素的土地观。
D.这篇散文以泥土为中心,托物寄情,抒写了泥土、庄稼、人三者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抒发了对泥土的热爱,表达了在经济大潮下土地逐渐萎缩的伤感,呼吁人们要呵护土地。
E.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自身经历和审美形态等层面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对泥土进行了叙写和认识,情感真挚,富有哲理。
【小题2】简要分析作者用大量篇幅叙写父亲“敲砸土块”一事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全文,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整体赏析④段和⑩段中画线的句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庄子·在宥》中有这样一句富于哲理的话:“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意思是,而今万物都生长于泥土而又复归于泥土。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归于泥土”内涵的理解。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类题2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微公益”的队伍中,这种全新的、自下而上的“微公益”慈善模式,正受到公众尤其是网民的追捧。集点滴之爱,捐绵薄之力,在新媒体技术搭建的现代化平台上,“微公益”汇成了温情脉脉的爱心洪流。
“微公益”之“微”,首先是指参与主体之“微”和力量之“微”。传统观念中,人们对慈善的认知往往本着“达则兼济天下”的心态,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赛,谁捐的钱越多,境界也就越高。“微公益”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参与者多数是社会普通民众,对于善举,它强调有无,而不追求多少。
“微”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微博。这种全新的互联网应用促成了一个虚拟社会,公共话题在网民社群中快速传播,为“微公益”提供了情感载体,搭建了宣传平台,成就了组织手段。
即时性也是“微公益”的特点之一。一个社会事件的发生,一种现象的舆论凝聚,尤其是当弱者命运广受公众关注,都可能即时引发出公益行为。
“微公益”的慈善主体不是国家机构,也不是大企业家,它甚至没有过去大慈善者那种“行侠仗义”、“扶贫济困”的远大抱负,取而代之的是举手之劳的、轻松的甚至是寓慈善于快乐的参与方式。“微公益”所倡导的重在参与、自我管理的理念,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对比“微公益”和传统的机构型公益形态,可以发现,前者依赖分散的网民,汇聚的是草根的“微力量”;后者依赖企业或有较大经济实力的个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没有交集。现实中,传统公益机构纷纷上网,为公民参与公益提供网络渠道;另一方面,近来兴起的“微公益”组织者也意识到,单纯利用网络,缺乏机构的规范管理,活动将难以持续。现今针对“微公益”的部分质疑,亦与专业化不足的现状有关。从这个角度说,传统公益形态与“微公益”并非泾渭分明,“微公益”不会取代前者,只有互相补充,新生力量才可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微公益”是源自草根的星星之火,互联网则将这爱心之火引燃燎原。面对公民对慈善的热情参与,政府所能做的,就是为“微公益”建立规范机制和游戏规则,引导其走上正规发展的道路。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统观念中的慈善是政府、大机构和少数“成功者”的专利,慈善成了道德竞争。
B.一个社会事件发生后,“微公益”就会及时跟进,使之成为舆论焦点,从而改变社会弱者的命运。
C.“微公益”不仅丰富了人们对慈善的认识,也为现实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D.“微公益”汇聚草根的“微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公益”的力量是微弱的。
【小题2】请简要概括“微公益”的特点。(3分)
答:
 
 
【小题3】你认为应如何改进“微公益”,使它有更长远的发展?请简要回答。(4分)
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赵紫宸:工楷写耶稣
徐百柯
那一年的平安夜,并不平安。
狱中的赵紫宸忆起每年燕京大学庆祝圣诞的盛况,不禁凄然,不知夫人孤独在家,情何以堪,又不知天上人间,何等的远隔,于是吟诗曰“圣母有余哀”。圣诞清晨,他听得钟声传响,不由谨肃起来,复吟诗曰“在劫一心宁”。
北平沙滩红楼日本宪兵队,1941年的圣诞节,燕京大学宗教学院院长赵紫宸在囚禁中度过。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封闭燕京大学,将十余位教授投入监狱,其中赵紫宸被羁达193天。
他在狱中坚守了中国人的气节和基督徒的信仰。教友本担忧“他的修养才识,拿来应付日虏,是绰有余裕的,但他的身体,并不强健,一旦困身囹圄,横遭暴虐,是否担当得住”,却欣喜发现“紫宸兄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立起来……在6个多月的虏狱生活中,他的信仰是更深刻,更超越,更纯化了”。
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全世界曾有那么多人用那么多种文字描述过那么多耶稣的形象,其中一个人,用了我们最熟悉的语言,赞他为“独举的明月,高映的孤霞”。这是纯粹的汉语的意境,出于中国神学家笔下。
这位中国神学家很清楚,作《耶稣传》《基督传》的人,这两千年来,已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多受人们的研究、解释与宣传;也没有一个人的生平,比耶稣的还要难懂、难解释。他之所以还要“凑热闹再来一本”,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中,到如今还没有人自出心裁,用独到的眼光,脱西洋的窠臼,做过这件事”,也因为“我感觉到我们中国人中,尤其是耶稣的中国弟子之中,很少有人认识耶稣的”。
1935年,赵紫宸在一种巨大的热忱中,22天内“睡得甚少,完全不运动,也不作他事”,一气呵成近17万字的《耶稣传》,这是中国人撰写的第一部耶稣传记。
学术研究谓“本书集中反映了赵先生早期的自由主义神学”,然而对于普通信众乃至国人而言,再单纯不过,赵紫宸是以自身的体认和感悟,塑造了一个所有中国人都可以仿效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人格典范。
这是一本基督教的书,也是一本中国的书。开篇是友人填的《满江红》二阕,题词是赵本人所填《东风第一枝》,书末的跋词则是赵所作的《满江红》。每章的标题,均为精心辑出的与所述耶稣事迹相对应的中国古籍:
第一章辑文天祥“宇宙方来事会长”,述耶稣时代;第二章辑庄子“而特不得其朕”,述耶稣幼年;第三章辑朱熹“全体大用无不明”,述耶稣的大觉悟……第七章辑杜甫“世上万事无不有”,述耶稣的奇能;第八章辑《论语》“循循然善诱人”,述耶稣的教训……第十二章辑陶渊明“心知去不归”,述耶稣最后一次上耶路撒冷;第十三章辑张载“而浑然中处”,述耶稣赴耶路撒冷途中的人事;第十四章辑李白“”,述耶稣挑战耶路撒冷的领袖……第十七章辑李商隐“上帝深宫闭九阍”,述耶稣受难;第十八章辑佛书“如是我闻”,述耶稣受难后的事情。
赵紫宸毕生致力于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融会贯通。如今,赵家仍留有他晚年所写的工楷:诸葛亮《前出师表》、文天祥《正气歌》以及张载《西铭》。儿女回忆,家中常见的情形是父亲手握一卷诗词,或是陶渊明、杜甫,或是苏东坡、辛弃疾。
《西铭》有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赵紫宸喜爱的这位宋代大儒,还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冯友兰曾赞此语概括了哲学家的最高境界。怀着对耶稣的感念、以工楷抄写《西铭》的那个赵紫宸形象,则立起了中国神学家的境界。
1948年,赵紫宸当选世界基督教协进会六位主席之一,1950年因抗议该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至今尚未有另一位中国基督徒担任过如此崇高的职位,因而教会中人视他为“在近二百年中国基督教历史上,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拥有世界级领袖身份的杰出人物”。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赵紫宸在监狱中“没有被痛苦所屈服,肉体的煎熬,精神的窘迫,反而使他更坚强地站
立起来……”,这种表现说明了他用自己的坚强行动“书写”耶稣。
B.赵紫宸之所以又一次凑热闹写作一部中国人看得懂的《耶稣传》是因为他作为基督徒有责任有使命传播心中的圣神。
C.虽然基督教没有宣传爱国,虽然他是神学家,但他还是儒学继承者,所以他仍保留了一颗强烈的爱国心,还因抗议世界基督教协进会支持朝鲜战争而辞职。
D.作者使用较多笔墨展示赵紫宸所写《耶稣传》的内容、体例,表现了他写作之艰辛,文字功底之深厚,对基督教研究之深刻。
E.文章构思精巧,颇具匠心。一是采用倒叙手法,先叙述赵紫宸在监狱中的表现,刻画一个典型的基督徒形象,吸引读者;二是围绕文题选择材料,组织有序。
(2)从赵紫宸写作《耶稣传》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3)“赵紫宸是耶稣的信徒”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宋代大儒“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语与基督徒赵紫宸身上体现的精神彼此贯通,你认为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标 错 的 价 签
(美国)洛林•格雷格尔
①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体育用品商店,里面人头攒动,叫卖声不绝于耳。店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停业,甩卖!”
②我想进去看看,但性格倔强的老伴坏脾气又发作了:“有什么好看的,卖的肯定是些没用的破烂玩意儿,好东西为什么要甩卖?”
③“这可是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我试图说服他,“没准儿有你想要的渔具什么的。家里挂了那么多年的那张独木舟照片也该换换了,说不定里面就有呢。”
④“你怎么这样说?”他怒目圆睁,“那可是我做梦都想要的独木舟,只要我一攒够6000美元,我就立马到厂家定做一条。”
⑤“我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你到对面的咖啡馆去坐坐,半小时后我去找你。”说着,我快步走进商店。商店的走廊上堆满了各种体育用品,我在拥挤的商店里走来走去,看看这,看看那。突然,我看到商店的后面摆着一个银光闪闪的独木舟,上面还放着短桨、救生衣和各种渔具。
⑥我向前快走了几步,想看个究竟。是的,和我丈夫喜欢的独木舟一模一样,这可是他朝思暮想的独木舟呀!我心跳得厉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独木舟上挂着两个价签,打印的价签上标着“厂家建议零 售价6750美元”。在它旁边还有一个手写的价签:“亏本处理,750美元!”“天呀,不会弄错了吧,一定是弄错了。”
⑦我找到一个正帮顾客挑选商品的售货员,他的胸卡上写着:“你好,我是马修。”我使劲挤到他面前,抓住他的衣袖迫不及待地问:“马修,告诉我那个独木舟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只卖750美元?”
⑧“它哪儿都没坏,还是新的呢。我们要关闭这个商店,所以要打折出售。我想这个价格还包括上面放置的救生衣、短桨和一套钓鱼用具。你等一下,我去看看。”
⑨几分钟后,马修回来对我说:“夫人,十分抱歉,我们把价格标错了,独木舟及其配套用具加在一起,折价后应该卖4750美元。我刚才问了我爸爸,他负责处理商店里的商品,他说要是按正常价格来买的话,整套装备值8000美元。”
⑩我强忍着泪水对他说:“噢!当然值这么多钱了,标价750美元确实有点让人不敢相信。不过,我老伴多年来一直梦想着能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当我看到价签时,我想我老伴的梦想快实现了。他到星期五就62岁了,由于身体原因,他退休有点早。你知道,仅凭一点退休金,生活不会很宽裕。不过我老伴的性格很坚强,好几年了,他坚持每星期节省10美元,为的就是买一条这样的独木舟。他总说他渴望能驾着自己的独木舟去钓鱼。唉,这真是个傻老头的白日梦!什么时候才能攒够这么多钱呢?!”说着说着我的声音都有点哽咽了,我赶快转身向店外走去。
⑪在我就要走出店门时,马修追上我,说:“夫人,你能拿出750美元、外加25美元的运费和几十美元的税费吗?”
⑫“当然能,这些钱我还是有的。”我连忙回答。这是我几年的积蓄,本来想用这钱给自己做白内障手术的。
⑬“那就好,星期五上午10点你让你丈夫来,到时我和爸爸把这个独木舟安装好交给他。我们还会给他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呢。”
⑭我差点哭出声来,签支票时,激动得手直抖。我把支票递给马修,我发现他也在哽咽。“夫人,我想有些事还是告诉你吧。这个商店是我爷爷开的,他辛辛苦苦经营了30多年。爷爷一直想早点退休,他说他想过一段轻松的晚年时光,驾着独木舟去钓鱼。他去年向厂家定做了这条独木舟,可是他还没来得及用就……”马修哽咽得更厉害了,“我爷爷上个星期突然去世了,他刚刚68岁。我想,如果爷爷知道你丈夫将得到他这条心爱的独木舟的话,他会感到很欣慰的,我爸爸也这样想。你能向我保证你丈夫会爱惜这条独木舟并充分利用它吗?”
⑮我递给马修一张面巾纸,让他擦眼泪,“我向你保证。”说完,我便冲出了店门,跑向咖啡馆去找老伴了。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一天,“我”和老伴路过一家“停业、甩卖!”的体育用品商店,“我”本想“过去看看热闹,什么也不买”,没想到在商店后面发现了银光闪闪的独木舟。
B.写一条新的独木舟折价后标价750美元,引得“我”“心跳不已”,是为了形成行文的波澜,为后文写马修的爱心张本。
C.文章第⑩段叙述“ 我”的老伴到星期五就62岁了,这个年龄与马修去世的爷爷相差无几,所以引起马修的怜悯,将独木舟低价卖给了他们。
D.本文通过曲折的情节记叙了一个与独木舟有关的感人故事,巧妙地传达了情感,旨在表达马修对去世爷爷的怀念之情。
E.本文从题材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平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目的是引导人们做一个充满爱心、关爱他人的高尚的人。
【小题2】马修和他的父亲为人处事有什么特别?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小说以“一条独木舟”为线索,请具体分析是如何围绕着线索展开情节的。(4分)
【小题4】小说的题目是“标错的价签”,但主要内容却是围绕独木舟展开的,如果以“标价750美元的独木舟”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15分)
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
柳志卿
2008年11月 5日,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接到出任北大校长的任命。这一天,恰巧是周其凤61岁生日。
周离任的消息在学生中间传开后,吉大的学生以极快的速度制作了一个电子纪念相册发在校园网上,名字就叫“周校长,你像个孩子似的”。周其凤留在吉大学生心中的点点滴滴在相册中一一浮现:在学校食堂和学生一起吃饭,过年和同学一起包饺子……
“大多数的吉大学生和周其凤没见过几次面,但每次都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计算机系大三学生杨书奇说。在很多吉林大学学生的眼中,61岁的周其凤亲切、平易近人、没有官架子、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周在开学典礼上大呼:“同学们,我爱你们”;与学生座谈常常自嘲“你们校长是个矮个子”。
一个流传最广的故事是,2006年,吉大学生周于卜被查出患有白血病,当时学生自发为其捐款。有一天,一位矮个子的中年男子来到募款箱前,把一大沓百元大钞放进募款箱,转身就走。直到他转身留下背影的时候,才有学生认出是周其凤,他捐了1万元。
2000年,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等合并。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又并入吉林大学。6校合并成的吉林大学成为超级“巨无霸”,由此带来的阵痛和纠葛迅速显现和膨胀。
2004年7月,周其凤临危受命,从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司司长调任吉林大学校长。
“我不是让你去当官,我是让你去‘堵枪眼’。 ”周其凤忆起当年教育部长让他上任吉大时的谈话说,“我任何话都没说,我说‘那我去’”。
周其凤来了,上任的“第一把火”就“烧”向了吉大的博导们。
2005年,一条新闻震撼了整个教育界,45名吉林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因为没有通过学校考核,被摘掉博导帽子。
吉大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的姜老师回忆,在周其凤上任前,老师职称的升级考核指标没有那么严格,往往是讲师到了一定年限就自然升了副教授,副教授再过几年就变成教授……周其凤上任后,重新考核博导、教授,未达标的博导、教授、副教授统统降级。
谈起这次“下岗”风暴,周其凤说,博士生导师不是一个荣誉,不是一个级别,是一个工作,是指导博士生研究,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那就不要做。
2006年7月,中国化学年会在吉大举行。奇怪的是,连续几天的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却没有看到东道主吉大校长、同时也是化学学会会员的周其凤,只看见吉大一些教职工打着横幅向周其凤要公正、公平。7月14日,周其凤在年会闭幕式上现身,他的即兴演讲道出了此事的来龙去脉。
原来,吉大的一批教职工要求周降分录取其子女。中国的大学历来有照顾本校教职工子女的规则,吉大也不例外。据相关的行政官员和教职工说,往年教职工子女只要达到本科线,都能被录取。但是,2006年,周其凤打破了这个规则,“照顾”标准大大提高,要求教职工子女必须达到重点线才能录取。这导致了一批教职工子女无法以低分考入吉大。
面对复杂的环境,周其凤公开坦陈心迹,“我没有犯错误。将来,当然我可能是满身窟窿回归故里,因为是‘堵枪眼’……我真的没有任何个人的追求,我只希望为吉林大学做一点事情。 ”
周其凤坚拒低分教职工子女入学赢得吉大学子一片叫好声,同时也直接触动了教职工们的“奶酪”。吉林大学内部也曾一度传闻周其凤与学校领导层不和。接近他的一位行政官员对记者说,领导之间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很多举措都是党组集体的决定,如果得不到支持很难通过。
一路风雨,周其凤结束了吉大的岁月。 2008年11月12日,吉林大学东荣大厦会议中心,周其凤作告别演讲。他的告别,让500人的大厅超员一半,没座位的学生坐在走廊上,两个小时的告别演讲,几乎没有人提前退场。
演讲伊始,周其凤说,看到吉大学生在网上给他的“像个孩子”的纪念相册时,感动之至,一度哽咽。演讲完毕,周站在讲台上,鞠躬,深度鞠躬,持续数次。
(选自《京华时报》,2008年11月16日,有改动)
【小题1】这篇新闻稿全文都是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时的事情,为何却以“北大新任校长周其凤”为标题?(4分)
【小题2】本文主要写周其凤任吉大校长期间的哪些方面的事情?这些事情表现了周其凤的哪些品格?(5分)
【小题3】周其凤离任时,吉大的学生评价这位刚年满61岁的校长“像个孩子”,你怎么看这个评价?(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