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俞敏洪:最感激父母什么也没给我留下
又到一年毕业时,许多大学生都在为找到一份工作而辛苦地奔波。他们大多数满腹怨言, “恨爸不成钢”,埋怨“父亲就业时代”的种种不公。谈及此事时,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他最感激的是——“父母什么也没给我留下”。
大学期间,俞敏洪也曾埋怨过这个社会很不公平。身为农民的儿子,他从小穿着布衣,挑着扁担长大,连一辆自行车都买不起,而他同班的一名同学因为是部长的儿子,每到周末都会有司机开着奔驰280接他回家,过完周末又送他回来。他想上前去摸摸那辆气派非凡的车,戴着白手套的司机却拦住他说:“别碰,会黏上手印的!”
“那种时候你就会对未来感到很绝望,你会觉得即使他们停下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所拥有的东西都比你多。”俞敏洪说。但他并没有被抱怨和失望的情绪困扰太久。冷静下来后,他渐渐想明白了:生命总是往前走的,人不只是活到大学毕业,而是要活一辈子。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那大学毕业时还有3/4的生命历程是未知的,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坚持走下去。
在俞敏洪看来,人与人之间,有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使在同一所大学读书,哪怕是一个班的同学,也会有许多差别: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身材相貌等,但俞敏洪认为这些都不重要。美貌终会有消失的一天,在校成绩的优劣与后来取得的成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相反,当时他班上成绩排在后5名的同学在20年后所取得的成就比前五名的同学还要大,在他看来,这是因为前5名的同学往往是学习能力比较强的,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经历过学习上的挫折,走上社会后抗打击的能力反而比较弱。
谈到此事,他还说,念大学那会儿,自己也是成绩排名后五的学生。由于智商上比不过人家,他最后就另辟蹊径跟同学比背单词。其实当时他从没想过这件事有没有用,只是觉得这既能打发时间,又能给自己建立一点自信,或者说获得一点虚荣心——“当同学指着某个单词问我这是什么意思,我能立马说出来,同学就会惊叹地说连这个你都知道!”
没想到几年后,中国要赴美留学的大学生都遇到了一门叫GRE的考试(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这门考试培训词汇量超过了两万个。当时很少有人能教这个,而俞敏洪的词汇储备已经达到了四万个,找遍北京最能教词汇的就是他,因此很快他就在北京教出了名声。后来俞敏洪又琢磨:“为什么要为别人教不为自己教呢?”于是1993年他决定自己开一所学校,结果就有了后来的新东方。
一路走来,新东方从一家条件简陋的语言培训机构,发展成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的教育科技集团。功成名就之时,有人问俞敏洪,你觉得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说:“人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东西,而在于你如何拥有这些东西。比如你自己做道菜,虽然水平不怎么样,但你觉得好吃,因为是你亲自做出来的。如果别人给你做道菜,即使水平高很多,有时你也会觉得不如自己做的好吃,因为你是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有人问,你在这成功的过程中,你最感激的是什么,俞敏洪的回答出人意料:“我最感激的是父母只给我留下了一样东西,就是必须靠自己的努力白手起家,最后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从零做起,一点点地往上成长,然后不断地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就感,最后让成就感转化为幸福感,这个过程在俞敏洪看来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体验。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很多年轻人可能因为家庭条件好,反而把奋斗的精神和能力给丢掉了。失去这种能力,他们的一生怎么会不平庸呢?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6月20日版)
1978年,俞敏洪参加高考落榜,英语成绩只有33分。俞敏洪的母亲不甘心,在获悉当地一所初中缺乏英语教师之后,硬是找上门去让俞敏洪担任了初中的英语代课教师,用意是既能获得一些收入,还可以复习备考。
1979年,第二次参加高考再次落榜,这次英语考了55分。母亲听说县政府正在办一个高考补习班,就让俞敏洪上这个补习班。俞敏洪本来的目标是考取江苏当地师范学院的专科,但是高考补习期间成绩直线上升,所以报了北京大学。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对于眼下找工作难的现状,许多大学生都有怨愤和不满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遇到一个好的父亲,但俞敏洪却认为,拼“爹”是无能的表现,自己的人生靠自己去创造,人生的路很长,只有坚持自己走下去。
B.俞敏洪认为,同学之间家庭背景、容貌身材、学习成绩这些差别都不重要。他认为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抗打击的能力都很差,到社会上无法承受挫折,并不能取得好的成绩。
C.吃自己炒的菜会觉得比别人炒的菜好吃,其实是一种心态,人的幸福感不在于你拥有什么东西,而在于你如何拥有这些东西。
D.俞敏洪之所以感谢父母什么也没有给他留下,是因为他知道,优越的家庭条件,会使人丧失奋斗精神从而变得平庸。
E.文章通过对俞敏洪事迹的叙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一个白手起家、靠自己的奋斗努力的成功者的形象,而且对当下的一些人也有一定的教育和影响。
【小题2】本文开头叙述当下大学生的不满和埋怨有何作用?
【小题3】俞敏洪在学习和创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可贵的品质?联系全文简要概括并分析。
【小题4】当今社会,有人认为是拼爹的时代,而俞敏洪却认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对以上两种看法,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请简述。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5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5~18题
“五四”青年许德珩: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
许 进
祖父最热爱的职业是教书。20年代初,在填写“少年中国学会登记表”时,他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一栏填写的是“劳动者教育”;在“将来终身维持生活之方法”一栏他填写的是“教书”。
他总是对我说,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1927年1月,经蔡元培先生推荐,我祖父结束了七年的旅欧勤工俭学生活,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和社会主义史。他的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听课的学生越来越多。最后,学校将我祖父的课程安排在大礼堂讲授。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熊雄与我祖父是留法勤工俭学时期的朋友,他闻知我祖父在中山大学任教,遂请我祖父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在上海、广州发生国民党右派和军阀屠杀共产党人的政变之后,武汉成为唯一的革命中心。祖父经香港来到武汉,继续利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和武汉第四中山大学的讲台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施复亮爷爷和夫人钟复光是我祖父、祖母的挚友,我家的常客。施奶奶当年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学员,我曾多次听她讲述她们女生队学员听我祖父讲课时的情形,她说,在操场上,你公公站在桌子上,用洪亮的声音给我们讲新的社会理论,同学们都爱听他讲演。
1931年初,祖父到北京大学任教。“九.一八”事变后,他经常到北平的各个大学宣传抗
日救亡的思想并因此被当局逮捕,经宋庆龄、蔡元培等先生鼎力营救才得以被释放。段君毅爷爷曾经多次对我说,我们那个时候最爱听你爷爷讲演,因为他最敢讲话,他的讲演切中时弊,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1935年,在一二·九运动的游行队伍中,学生们看到我的祖父祖母走在他们的行列当中,深受鼓舞。师生一起迎着军警大刀和高压水龙头昂首前进,他们身上的棉衣都结了一层冰甲。
在祖父去世前的那个春节,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京大学学生朱穆之、刘导生、顾大椿等,将祝贺我祖父百龄寿诞的贺信送到他的身边。他们在信中说:“在为中华民族求生图存、坎坷救国的道路上,我们共同感受到***的影响与领导,同时也感受到您的教诲与支持。我们能够或迟或早地跟着***,沿着一条正确的方向,寻求救国的真理,探索人生的真谛,而后走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各尽一份责任的道路上来,这与您还有其他几位老师的教诲是分不开的。”
祖父以他的言行影响了几代青年的成长。1948年夏,北京大学在民主广场举行毕业生典礼大会。胡适校长发表讲话,他劝大家要多研究点问题、少谈些主义,要自我奋斗,争取做人上人。我祖父则对同学们说:“你们走入社会后首先要深入到人民群众中间去,多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切不可做什么人上人,而应该立志做人中人。”
一部分学生在祖父的影响下,先后参加了革命队伍。30多年后,师生们相聚,共同回忆起这段往事,学生请老师为他们题字,我祖父写道:“希望做社会主义的中坚分子,人民的勤务兵。”
1979年4月,“五四”运动60周年前夕,北大中文系的一位女老师带着几名学生到家中采访我祖父。其中一名女学生跟我开玩笑说,我与你祖父是同学。我也开玩笑地向祖父报告说,这位同学说她是你的同学。祖父听后很郑重地说,我能够有你们这样年轻有为的同学感到十分骄傲。一句玩笑话变成了祖父对于青年人的期望,令大家备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也可见青年人在他心中之重要。
上世纪80年代的一天,北京大学的学生找祖父探讨人生观问题。他讲述了“五四”青年的精神和他对于人生观的认识,勉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多学习一些知识,不可急功近利。谈话结束后他为北京大学学生题写了“身无分文,心忧天下,面壁十年,志在救民。以此自励、奋斗终身”几个字。这是他对学生的嘱望,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祖父对于他一生所做的事情并不满足,晚年,他躺在病床上对我说,“公公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
1948年,祖父曾在北京大学学生刊物上发表文章,纪念“五四”运动。他在文章中说: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要并且已经跨越“五四”前进一步。我们不要追赶时代,为时代遗弃,而要把握时代,创造时代。是这样,今日纪念五四,才成为有意义的。
祖父在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曾经多次申请加入***。***在祖父89岁高龄时接受他成为一名党员,是对他一生的追求的肯定。2009年4月20日《中国青年报》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5分)
A.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他总是以他的精神来影响青年。
B.在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后,许德珩仍然敢于站在讲台上传播社会主义知识。
C.“一二·九”后因为他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而被日本人逮捕,他的讲演为青年人指引方向。
D.许德珩不仅反对日本人,反对军阀政府,也与当时的校长胡适“做人上人”的主张相悖。
E.许德珩认为自己的一生,爱国有心,但无成就,因此到89岁高龄才被接受为中共党员。
【小题2】许德珩“一生最大的成就在于育人”,请分条概括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
【小题3】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和回忆性言论及穿插细节描写等安排结构,在表达上各起什么作用?(6分)
【小题4】联系文章内容,谈谈你对“不做人上人,应做人中人”的理解和认识(8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
陆怡彤 远山
她像极了一位童心未泯的邻家奶奶,有着正午阳光一般的笑容。侃侃而谈中,她的话语流露出对人生与戏剧的睿智思考,眼神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坚定之光。这便是我们对陈薪伊的印象。
前不久,由陈薪伊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在国家大剧院结束了长达8天的演出。这位年届耄耋的中国女导演,以自己的人生感念和戏剧探索,为全世界纪念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2016年画上了一个韵味悠长的句号。
陈薪伊说,自己与莎士比亚的故事始于20世纪50年代。那时,她看过两部莎翁作品的电影,苏联邦达尔邱克主演的《奥赛罗》和英国奥利弗导演并主演的《哈姆雷特》。她顺着他们的思路认识了一个忧郁的王子“哈姆雷特”。20世纪80年代初,陈薪伊开始学习导演专业,对戏剧的研读让她对莎士比亚的认识慢慢成熟起来,莎剧对人性犀利的解剖让她懂得“经典”与“大师”的含义。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排演剧目中,她是《麦克白》分场导演之一,并在剧中扮演了麦克白夫人。1986年,陈薪伊执导的《奥赛罗》参加中国第一届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引起强烈反响,她因此被评为当年“全国十佳导演”之一。时隔30年,在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这个时间节点,陈薪伊再次走进莎士比亚的悲剧世界。
如何才能排演出与众不同的《哈姆雷特》?如何才能引导中国观众读懂《哈姆雷特》?这些问题在陈薪伊的脑海中不断地徘徊着,直至她再次打开《哈姆雷特》的中文译本,翻译家朱生豪走进了她的视野。一个火花闪现,“答案就在这里”。
朱生豪,32年的短暂人生,翻译了31部莎士比亚剧作。提起译笔的那一刻,朱生豪勉励自己:“从今天起,我埋葬了青春的游戏,肩挑人生的负担,做一个坚毅的英雄。”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朱生豪曾听到一位日本学者说中国没有莎士比亚翻译,所以他决定要坚持翻译莎翁剧作,就好像他来人间就为了翻译这一件事。这仿佛是他一个人的抗战。他一个人在轰炸机的威胁之下,在轰炸上海的炮火声中,完成了自己的翻译。当《哈姆雷特》的手稿被炸毁以后,他又重新再来。陈薪伊忘不掉那昏暗的小屋与破旧的床,忘不掉朱生豪头上的轰炸机螺旋桨,忘不掉屋外的狂轰滥炸,仿佛被烧焦的手稿还挥不去地飘零在半空中。
犹如一颗石子,在她的内心荡起波澜。这一次,她在朱生豪的《哈姆雷特》译本中读到更多的是共鸣。朱生豪将出场两次且只有几句台词的挪威王子小福丁布拉斯放在了人物表的第三位。在陈薪伊看来,满是亢奋与激情的朱生豪是在用言出即行的小福丁布拉斯来观照哈姆雷特。于是,她在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了朱生豪的故事,由演员佟瑞欣一人分饰二角来完成。她解释说:“朱生豪有着令我崇尚的理想人性,即莎士比亚崇尚的理想人——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在剧中朱生豪顽强的生命力、坚强的意志力与哈姆雷特怠惰延宕的性格、懦弱犹豫的内心形成了一种对抗。”在这部悲剧中,她期望“无冕之王”朱生豪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表演转换能够唤醒观众,希望人们可以用对比的思维重新判断那个被粉饰过的白马王子,从而拷问每一个和自己有关的细枝末节,去做一个言出必行的人。曾执导过京剧《商鞅》的陈薪伊,在大多数导演退居幕后的这个年纪,仍然选择了舞台第一线,“言出必行”何尝不是投射了她的艺术人生。
这版《哈姆雷特》让人难忘的还有那些“中国味道”的细节。舞台布景里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昆曲《牡丹亭》音乐的加入,等等,都是现场观众的会心之处。如何令中西文化和谐融洽地共处一个空间,大概是每一个戏剧人都要探索的时代命题。陈薪伊说:“虽然许多戏剧的处理是在解剖哈姆雷特,但我不能让哈姆雷特失去莎士比亚戏剧中高贵的气质和高雅的风韵。因而,我用高贵的气质去融合不同的剧种。比如,我加了一段《牡丹亭》的音乐,因为无论是花园殉情,还是父亲在感情路上的阻隔,奥菲利亚和杜丽娘都是十分相似的。”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这是《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经典台词。这也正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日夜琢磨如何更好地呈现那些也许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的细节;因为忠于自己,她渴望用莎士比亚的精神去反观人性,让人类看一看自己发展演变的模型;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都交付于舞台,把舞台视为不能亵渎的神圣的殿堂,努力用思想和世界观去诠释戏剧作品,感召观众。“我的人生是随着时代而演变的戏剧人生,我的戏剧是时代演变中的人生戏剧。”这便是陈薪伊和她的戏剧人生观。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月5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话剧《哈姆雷特》融入了陈薪伊对人生的理解和对戏剧的探索,因此显得与众不同。
B.研读戏剧让陈薪伊对莎士比亚的认识逐渐成熟,使她认识了忧郁王子“哈姆雷特”,懂得“经典”“大师”的含义。
C.陈薪伊在她导演的《哈姆雷特》中努力探索戏剧的时代命题,融入了中国建筑元素,使得中西文化有机融合。
D.“你必须对自己忠实”是陈薪伊的戏剧初心,因为忠于自己,她将生命和时间倾注于舞台,用自己的思想去诠释戏剧。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开头运用细节描写,如“童心未泯”“正午阳光一般的”“睿智”“坚定”等词,浓墨重彩地描写陈薪伊的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B.第二段交代了文章的缘起是陈薪伊成功执导话剧《哈姆雷特》,其中“长达8天的演出”“韵味悠长”等词语饱含作者褒扬赞叹之情。
C.文中插叙朱生豪矢志翻译莎剧的事迹,这并非闲笔,因为陈薪伊在阅读他的《哈姆雷特》译本中产生共鸣,才决定导演《哈姆雷特》。
D.陈薪伊在《哈姆雷特》中加入昆曲《牡丹亭》的音乐,就是为了证明她“言出必行”的艺术人生。
E. 陈薪伊在她所执导的话剧《哈姆雷特》中加入朱生豪的故事,意在诠释其为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人性,即激情与理智相结合的完美人性。
【小题3】陈薪伊导演的《哈姆雷特》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这篇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开小差

美斯坦贝克

斯莱戈和他的朋友没精打采地消磨着他们48小时的假期。阿尔及利亚的酒吧间8点钟打烊,可他们在打烊前就喝得有几分醉意了。他们带了一瓶酒,来到海滩上躺下。夜晚的气候温暖宜人,两个人喝完了第二瓶酒后,就脱去衣服,趟入平静的海水,蹲下身子,坐进水里,仅留脑袋露在水面。“嗳,老弟,真够美气的。”斯莱戈说,“有些家伙花了很多钱来这里,就是为了这玩意,可我们没花一个子儿就来这里了。”

“我倒宁愿呆在10号街自己家中。”朋友说,“我情愿在那儿而不愿在其他任何地方。我要看到我老婆,我要看到今年美国的棒球联赛。”

“你可能还要一记耳光。”斯莱戈说。

“我要到希腊人开的饮食店里去,喝上一杯双料的巧克力,里面含有麦精和6个鸡蛋。”朋友边说边稍微浮起身子,以免海水灌进嘴里,

“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我喜欢科尼①。”

“那儿尽是游人。”斯莱戈接着说。

“这地方太叫人闷得慌了。”朋友又重复了一遍。

“谈起棒球联赛,我倒真想去打它一场。”斯莱戈说,“现在一个人总禁不住想要开小差逃跑。”

“就算你跑掉了,但你究竟跑到哪个地方去呢?无处可去呀!”

“我要回家,”斯莱戈说,“我要观看棒球联赛,我要第一个来到看台上,就像1940年那样。”

“你不可能回家。”朋友说,“没有法子回家。”

刚喝下肚的酒给斯莱戈带来阵阵暖气,温和的海水使他十分惬意。“我有钱,我能回去。”他脱口冒了一句。

“多少钱?”

“20块。”

“你不会有钱的。”朋友说。

“你要打赌?”

“打赌就打赌,你什么时候给钱?”

“我才不会给钱哩,是你给钱。让我们上岸抓紧时间打个盹儿吧……”

码头上停泊着几条船,这些船运来了登陆艇、坦克和部队,此刻,这些船在码头上装运废钢烂铁,还有从北非战场上运来的损坏的军事装备,这些东西将送到高炉中熔炼,制造更多的坦克和登陆艇。斯莱戈和他的朋友坐在一堆木条箱上,看着这些船。这时,从高地上下来了一支分遣队,他们押着100名要装上船运到纽约去的意大利俘虏。一些俘虏衣衫褴褛,有的衣服太破,而且破的不是地方。他们穿着美式卡其军服。所有俘虏看上去没有人对去美国而愁眉苦脸。他们来到跳板跟前站住了,等候着上船的命令。(甲)

“看他们,”朋友说,“他们要去美国而我们却要呆在国外。你在干什么,斯莱戈?为什么你把油一个劲地往裤子上擦呢?”

“20块,”斯莱戈说,“我还会找到你要钱的。”他站起来,扯下头上外国产的帽子,扔给他的朋友,“老弟,就送给你吧。”

“你要干什么,斯莱戈?”

“不要跟着我,你这个笨蛋。20块,不要忘了。再会,在10号街再跟你见面。”

朋友看着他向前走去,迷惑不解。斯莱戈穿着油污的裤子和撕破的衬衫向前走着,离俘虏越来越近。趁人们未注意时,他突然挤进俘虏中,然后光着头站在那儿,掉头看着朋友。

上船的命令传下来了,分遣队的士兵们押着俘虏上了跳板。斯莱戈发出哀怨的声音:“我不该在这儿,哎,你们不要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住嘴,劣种。”一个士兵对他咆哮着,“我不在乎你是不是真在布鲁克林②住了16年。上跳板!”他把假装不愿走的斯莱戈推上了跳板。

朋友在那堆木条箱上羡慕地看着。他看到斯莱戈还在申辩,挣扎着要回到码头上,他听到他尖叫着。“哎,我是美国人,美国士兵,你们不能把我带到船上。”话中又夹杂着一些意大利的口音。

朋友看到斯莱戈还在挣扎,接着看到他大功告成。斯莱戈先打了一个士兵一拳,那挨打的士兵举起军棍,照着斯莱戈的脑袋砸下,他的朋友倒在船上,然后,被抬走了。

“妈的,”朋友独自咕哝着,“这个混蛋真有一手,他们不会一点儿不想法救他的,这事发生时还有其他人在场。唷,天啊,他还牵挂着那20块钱哩。”(乙)

斯莱戈的朋友坐在木箱上好长时间,直到船解缆,拖船把它拖离开反潜网,他才离开那地方。他看到那条船编进船队,又看到几艘驱逐舰驶到附近,为船队护航。他沮丧地跑到城里,买了一瓶阿尔及利亚酒,转身向海滩走去。他要以睡眠来打发这48小时的假期。

(选自《外国微型小说300篇》,陈许译)

注①科尼:美国纽约市的科尼岛,以游乐场所著称。②布鲁克林:美国纽约市的一个自治区,里面主要居住着移居到美国的南欧人。
【小题1】文中(甲)段的场景描写有哪些作用?
【小题2】请分析(乙)段中复杂的人物心理。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朋友”这一角色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放    生
秦锦丽
高原落日的步子迈得迟缓,留给我足够的时间目送,就如我们是一对久爱的恋人。目光,追随着它渐行渐远的身影。眼看就要翻过那座山头了,一跃的刹那,它跌进山坳里。正惊慌着,它又精灵一般从山背后闪现。这一闪,把黄河第一弯照得金光拂面,灿若袈裟。逆流望去,一河碎金,微波不澜,一副富可敌国的淡定自若。这是九曲黄河之首曲——甘南玛曲黄河岸边,是黄河长长征途的起步,似乎它料及沿途多舛,胸有成竹却又心事重重。当从青海出发,面向东南,慢行慢思,及至甘南玛曲时仍搁置不下,左拐右旋,漫出片片丰美草滩。终是悔情难断,便执意回返青海,诀别后,最终毅然决然一路东去,任凭关隘狭窄,峰回路转,不歇不休,归奔大海。如此,才造就首曲恢宏、淡定的气势。似流非流,似水若金,偶有风来,吹皱一河绫罗锦缎。逆光中,连绵起伏的山峦像黛青色的版画,充满沉浑之美。山下河岸,葱茏宁静的玛曲大草原芳草连天,白帐点点,一派和谐安祥。清清草香,携裹着绿氧离子,醉了这河,这山,这落日,这时空,还有我。
这是今夏我去玛曲之机,傍晚独自在离县城20公里远的黄河第一弯撞见的大美。一个人静静地看,贪婪地闻,安闲地呼吸,屏蔽思绪,愁烦不涉,爱恨不及。渐渐地,这副肉体像拆了篱笆的院落,无遮无掩,无拘无禁,无边无形。一任风穿过,流星划过,吹落浊腐,照彻了黑暗。小小的我恍惚成了风中的一粒尘埃,光亮中的一个分子。
物我两空,神奇曼妙的感觉,突然被一阵摩托车的引擎声搅散。扭头望向河堤,一个藏族男士从摩托车上下来,长袍裹肩,怀抱物件,脚步咚咚径直从十米长的石阶上走了下来。这么晚了,什么人?心倏忽回腑,怦怦直跳。跑吧,漫漫河畔,无路可择。不跑吧,头皮阵阵发紧。据说藏族人可是随时别着腰刀呢。两腿不觉开始打颤,机警地盯着。他走向岸边,哗啦一声,把什么倒向河里。啪、啪,河里响起一阵击水声。我的心提到嗓子眼,难道?那样的话,他发现我在场,会不会……不敢往下想。盼望他快速离开,逃之夭夭。可他既没有看我,也没有离开,而是双膝跪地,双手合十,叩了一头。懂得敬仰,才可下跪,我紧绷的神经放松了一下。他做这一连串动作时,旁若无人,他不会没看见六七米之遥的这个大活人吧?就在站起之际,他转向我,平和地看了一眼。我微微笑着,算是回应。好奇心驱使,轻声道:“请问你刚才给河里倒了什么?”“放生鱼。”他懂得汉语。“从哪来的鱼?”“市场买的。”“为什么?”“放生嘛。”“这鱼多少钱?”“27元。”语言多少有些障碍,只能用简短句子。交流几句后,我才明白,放生,是藏族地区的习惯。没有约定,没有规章,只随心愿。这位22岁的名叫多杰的小伙子,家住阿尼玛山那边,在县城皮毛市场打工,心有感动时,收工后就到市场鱼摊买一条鱼,回家时顺道河边放生。今天这条鱼是他当天工资除去午饭后仅剩的27元买来的。
没上过多少学,却懂得怜悯;没有多少文化,却有信仰。只要有信仰,人不分种族、民族,都会释放出人性中的良善、慈悲情怀。年轻的多杰,在傍晚回家的路上,也送一条鱼回家,多好。我立刻感觉胸前背后温暖厚实。我向多杰竖起大拇指,代替了想说的话。多杰抱拳说:“扎西得勒。”随后跳上台阶,发动摩托车,轰地一声跨上黄河大桥。
铺满月光的河面上,噼噼啪啪溅起朵朵浪花,鱼儿们在欢腾雀跃呢。兴许,那条放生鱼的亲朋四邻闻讯前来庆贺,一河的浪花正是他们欢喜感恩的鱼语。
元代赵孟頫诗云:“同生今世亦有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但如此美好的情境下,我实在不想,也不愿忆起人类活吃猴脑时猴子的眼泪、活剥貂皮时貂的哀嚎。我祈祷一切的罪愆能获得赦免,人类能在草绳布衣下,珍藏一颗回归善的原点的心。
这晚,母亲河第一弯的月光下,宛似谁放生了我,我放生了谁。
(《散文百家》2014年第八期)
【小题1】简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小题3】请概括多杰的形象特征,并简要分析。
【小题4】结尾引用赵孟頫的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小题5】文章最后一段说“这晚,母亲河第一弯的月光下,宛似谁放生了我,我放生了谁”,结合文章主旨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谁在遗忘“李小龙”    李焱鑫
一部描写影星李小龙生平的电视剧,让央视一套黄金档刮起了“功夫风”。作为同时登上武术和电影两座高峰的巨人,李小龙俨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而就在《李小龙传奇》播出前,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成为中国功夫代名词的巨星,就是广东顺德人,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广东,人们在身边也难以找到李小龙的相关纪念遗迹。本是“龙之故乡”,为何遗忘了这位广东骄子?
推广李小龙慢了半拍
上世纪30年代,李小龙之父、粤剧“四大名丑”之一的李海泉在广州市荔湾区恩宁路买下一处住所。如今,这座几近斑驳的建筑坐落在西关培正小学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唯见大门深锁、青砖剥落,成了断壁残垣的危破房。
“我们家几代人都在培正读书,却不知道居然和李小龙是‘邻居’。”曾在西关培正小学读书的黄洁忍不住惊讶,“这座城市被人遗忘的角落太多了。”
因为李小龙,“KUNGFU”(功夫)一词才传遍了全球,而当外国人将李小龙视若珍宝时,广州的李小龙祖屋却和其墙壁上的青苔一样自生自灭着。据附近街坊介绍,2005年前后,相关部门曾将李小龙祖屋列入了文物保护修缮名单,但三年多的时间里却迟迟不见动静。
即便在李小龙的家乡,类似的情形同样存在。在李小龙的籍贯地顺德均安镇,每年慕名自发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由于推广不到位,很长一段时间,“龙的故乡”还没有当地的“工业游”名声响亮。
“由于历史原因,内地观众并没在李小龙最辉煌的时期看到他的作品,这等于没有给他相应的‘官方地位’。”曾负责运作均安李小龙品牌推广的广州某广告公司业务经理表示,“这让广东对李小龙的推广慢了半拍。”
众所周知,谢晋的《芙蓉镇》,让一座本不知名的湘西小城成了一个旅游胜地。作为拥有全球数千万影迷的功夫明星,李小龙更是广东文化的活名片。随着《李小龙传奇》热播,一座全球规模最大、馆藏图文音像资料最丰富的李小龙纪念馆终于在均安镇落成。但有专家认为,广东对李小龙的各种开发有点“亡羊补牢”的意味。
唤醒沉睡的文化资源
逝世30年之后,李小龙仍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20世纪全球偶像人物”之一。“李小龙推动了中西文化互动,让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形成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广东李小龙研究会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马明达说。
在中国内地,广东是唯一能够与“功夫之王”建立起联系的地方。但据有关资料证实,直到2005年以前,广东都没有进入对“李小龙”开发的实质阶段。
除历史、财力等因素,让“李小龙”备受冷落的还有难言之由。在日前召开的“非遗”项目保护研讨会上,广东省政协一位委员指出:“广东在开发文化资源上有过误区,哪个受游客欢迎就开发哪个,否则就抛弃哪个。这让不少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资源都处在沉睡状态。”
事实上,即便按“市场规律”办事,许多历史遗迹也不应像今日这般冷清。业内人士估计,仅李小龙品牌的价值就超过了10亿美元,一旦成功联姻旅游、影视、出版等产业,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将不可估量。
“一些地方对有相当商业开发价值的文化遗产缺乏保护措施。”长期从事历史文化保护研究的佛山科技学院副教授赖达观指出,“政府有必要对那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短期内又尚未准备进行开发的文化遗产进行资料整理、价值评估和商标注册,先将其保护起来。”
“保护文化资源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何况李小龙身上的自强和奋斗特质非常符合当前时代需要,这些精神价值更不该用金钱来衡量。”黄洁说。
【小题1】文中有两处对李小龙祖屋的环境描写,试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2】为什么“李小龙”在广东遭受遗忘?请你加以分析。(5分)
【小题3】对李小龙有关文化资源的开发有什么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