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是《雷雨》中的一个片段,请写出画线句的潜台词。
周蘩漪 (喝一口) 苦得很,谁煎的?
鲁四凤 我。
周蘩漪 太不好喝了,倒了它吧!
鲁四凤 倒了它?
周蘩漪 嗯?好,(想起朴园严厉的脸)要不,你先把它放在那儿。不,(厌恶)你还是倒了它。
鲁四凤 (犹豫)嗯。
周蘩漪 这些年喝这种苦药,我大概是喝够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汉语,我为你忧心
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成绩的高分可以一再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
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有不学汉语而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蕴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
我们的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一个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汉语热”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
“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虽然“汉语热”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汉语危机”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
仅仅存于典籍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
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说明“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这句话的一项是()
A.汉语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的身份,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
B.汉语古老而优雅,以其独特的文化意蕴构成了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
C.汉语隽永有致,承载着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凭借它穿越漫长的历史文化隧道。
D.汉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并且广为传播,“热”遍全球,令国人无比自豪。
【小题2】(小题2)作者感叹“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下列不能作为这句话的论据的一项是()
A.后辈可能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要和你结婚”,若这样,就会失去东方民族的含蓄美。
B.方块字横平竖直,风格独特,而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必难以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C.100多个国家开了汉语课,但在汉语的故乡和高学历的青年中却出现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状况。
D.汉语隽永有致,承载丰富,那些不懂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奥妙的人,不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小题3】(小题3)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因此,我们书写语言要规范,用词用语要丰富多彩,语言修养要不断加强,这样才可能领略到母语独特的文化意蕴。
B.“全民学英语”的热潮过热、致使汉语备受冷落,面临危机。为了保护民族文化,我们应高度重视汉语学习,以此来抵制外语。
C.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汉语必将取代英语成为国际最通行的语言。
D.汉语历史悠久,魅力独特,在华夏民族的发展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令人叹惋。

同类题2

马克思重返欧洲
白 烁
150多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150年后,共产主义国家在欧洲几乎消逝,马克思却奇迹般地复活了。
上世纪末,英国学者弗朗西斯·惠恩出版了《马克思传》。这本获得英国“四频道”电视台年度最佳政治书籍的传记,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这本书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博学的思想家,一个注重实证研究、对资本利弊了如指掌的经济学家,一个充满人道情怀但不太看得起工人鲁莽行动和不动脑子的革命家,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动摇的,但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冷战结束后,这些词汇被历史收留,马克思倒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都看到大胡子伯伯的温情、严谨和可爱。千禧年之际,在马克思生活和工作过的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们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位居第一。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尽管布莱尔抛弃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路线。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被评为最佳名言,不久,便发生了“9·11事件”!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公布了“谁是现今英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哲学家”的调查结果,马克思荣登榜首。
在欧洲大陆,马克思被政党立为精神领袖。中立的法兰西民主联盟党说法国右翼政党从未脱离马克思主义。今年法国总统大选之前,主流政党都带有“马克思光泽”。左翼的社会党不断宣称要平衡劳资关系,要“吓住资本家”;中偏右的人民运动联盟指责“流氓老板”只顾给自己装腰包,而不顾工人生存状态,把工厂都移到劳动力便宜的国外了。
东欧、中欧国家在急遽的民主化和自由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不少左翼政党经过“在野”的阵痛后重新认识“真正的马克思”,在新生后重新执政。
马克思重返欧洲且被大众所接受,除了学术界不受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影响而客观研究的启蒙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全球化浪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困惑着劳工阶层。全球化拉近了国家间的距离,让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摆脱贫困,但也加剧了资本家的财富集中,欧美国家的中产阶级因生产、技术和资金的全球流动而被涮到劳工阶层队伍中。联合国最近的报告估计,全球2%的富人拥有全球逾50%的财富,而全球50%的穷人仅拥有1%的财富。《资本论》很完整地指点了其中的迷津,所以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重要性、预见性和伟大性到21世纪才能充分显示。
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是历史的进步。这不仅还原着马克思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时时记住马克思的自白:“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小题1】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欧洲对马克思的真正认识有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B.无论原来是信奉社会主义的还是信奉资本主义的人,今天都感受到了马克思的魅力。
C.执政的工党在“千年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评选中,把马克思评为第一名,布莱尔则持反对态度。
D.文章将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鸦片”的名言与“9·11事件”联系起来,说明了马克思的影响力。
E.在马克思重返欧洲的过程中,马克思在经济学史上的里程碑式的地位是百年来不曾动摇的。
【小题2】下列不能支持马克思所说的“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马克思传》这本书引导出欧洲人对马克思的重新认识,还原了马克思的原貌。
B.在民间,马克思总与“红色”、 “革命”、“苏维埃”、“斯大林”联系起来。
C.马克思从柏林墙的废墟中站起来,让墙东墙西的人看到了大胡子伯伯的温情、演进和可爱。
D.马克思是一个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上充满诗意的文学家。
【小题3】请简要概括马克思重返欧洲的原因。(4分)
【小题4】为什么说马克思在欧洲复活是奇迹?(2分)为什么说无论在民间还是学术界,马克思重返欧洲都是历史的进步?(3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以他超越时空的宏伟大作, 在生前和后世都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巨大影响。他多才多艺,兼雕刻家、 画家、 建筑家、 诗人于一身, 饱经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作品气势磅礴, 赞美了人的伟大力量。
米开朗基罗6 岁丧母,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13 岁跟着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学习,以神奇的速度掌握了绘画技巧, 后又学习雕塑,少年雕塑《阶梯旁的圣母》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在梯旁的姿势展现了非凡的创作技巧。当他的实力被政界人物发现,他开始被教皇控制。教皇差遣他为教堂雕刻, 画天顶画, 历任教皇总是强迫他带着痛苦去做一些不愿去做的工作。
米开朗基罗富有创造性,坚持自己的艺术思路。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的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是他的早期代表作, 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圣母静穆的面容,复杂的表情, 超出了基督教所包含的内容, 将生与死、 痛苦与慈爱化为一体, 赞美了人的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作品一问世, 立即引起轰动。米开朗基罗另一举世闻名的杰作——《大卫》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塑造了一个体格雄伟的英雄形象,充分体现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雕像作品《垂死的奴隶》, 奴隶年轻健美, 试图挣脱捆在胸前的绑带,虽双目紧闭呈垂死状, 但面部表情安详, 表现出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解脱的渴望。米开朗基罗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 气魄宏大, 充满无穷的力量; 他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 成为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以现实的手法和浪漫的幻想, 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成就使教皇的艺术总监勃拉曼特极为嫉妒, 他唆使教皇强迫米开朗基罗去画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米开朗基罗以超凡的毅力和智慧在四年中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壁画——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创世纪》,以九幅主题画为主, 以圣经创世纪的故事为题材,画中人物健美, 栩栩如生,将造物主所创造的万物之灵完美地呈现出来。当拉斐尔看到西斯廷天顶画后说: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
米开朗基罗不仅属于文艺复兴那样一个伟大的时代, 而且属于整个人类文明史。他是人类天才、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活到89 岁, 度过了70 余年的艺术生涯, 用全部的生命和天赋呕心沥血地留下不朽杰作,甚至不惜折磨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在饱受教皇折磨身心交瘁的时候,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痛苦而中断追求艺术的最高点的道路。这是因为他始终追求理想和真理,对未来的生活和艺术充满信心, 这种信念是他不懈创作的动力。在生活中,米开朗基罗对自己吝啬乃至残酷, 但对穷人极为慷慨, 他经常将钱财送给那些真正需要却又难以启齿的穷人,并且不告诉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对社会底层的人非常关心, 他为朋友家女仆的死感到悲痛,经常关心一些穷苦的女性,让她们成家或者进修道院, 即使是在米开朗基罗濒死的时候还是决定把自己的存款施舍给穷人。他被世人尊为“神圣的米开朗基罗”。
( 摘编自《环球人物》
相关链接 
①米开朗基罗( 1475-156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 雕塑家、 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他一生追求艺术的完美, 风格影响了几乎三个世纪的艺术家。与达芬奇、 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 他从来不肯对自己更人道一些, 他仅靠一点点面包和葡萄酒维持生命, 每天睡眠时间很少,和衣而眠, 连靴子都不脱。有一次,腿肿了起来, 不得不把靴子割破,脱靴子时,连皮带肉扯了下来。
( 摘自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 )
【小题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方位展示了米开朗基罗在雕刻、绘画、建筑等方面的杰出成就, 凸显了他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影响力。
B.米开朗基罗早期代表作《哀悼基督》融生与死、痛苦与慈爱为一体, 赞美了人的崇高品质, 超出了基督教的范围,折射出人性与神性的冲突。
C.作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米开朗基罗在体格雄伟、坚强勇猛的大卫形象中倾注了自己的激情和理想,表达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D.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拉斐尔说有幸适逢米开朗基罗时代, 这句话既高度赞扬了米开朗基罗, 又盛赞文艺复兴时期人才荟萃,艺术创作繁荣。
E.米开朗基罗的成功绝非偶然, 他把超人的天赋和炽烈的情感投入到艰辛忘我的艺术创作中,超越精神和肉体的痛苦, 取得非凡成就,令人瞩目。
【小题2】 为什么说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 请简要分析。
【小题3】 为什么说米开朗基罗属于整个人类文明史? 请简要分析。
【小题4】 米开朗基罗的神圣体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材料, 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阳光的感觉
肖复兴
(1)当初腰伤之后,我可以说是整天追着阳光转。因为大夫嘱咐我要多晒阳光,每天晒一小时阳光,等于喝一袋牛奶,对于补钙极有益处,有助于腰伤的恢复。
(2)我住医院的时候,病房的窗户朝南,能够下地了,我每天都要站在窗前,好像阳光早早就等在那里,和我有个约会,不见不散。出院了,我家的窗户几乎都没有朝阳的,我便每天早晨到小区里的小花园,朝东的高楼遮挡住了太阳,要耐心地等到九点钟以后,太阳才能够越出楼顶。我突然发现,平日里司空见惯的阳光,原来是那么的珍贵,不是你想什么时候要它,它就能够如婢女一样随叫随到。城市的高楼无情地切割了天空,阳光不再如在田野里一样,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挥洒。
(3)冬天暖气还没有来的时候,阳光就更加珍贵无比。那时候,我像一只投火的飞蛾,在小区里寻找着阳光飘落的地方。阳光如同顽皮的小孩子,东躲西藏,在楼群之间、在树枝之间,一闪一闪地稍纵即逝。在时钟的拨弄下,阳光就像瞬息万变的万花筒,跳跃着,和我捉迷藏,让我想起小时候玩过的一种游戏,小伙伴拿着一面镜子对着阳光照出的反光打在地上,我去用脚踩这个光斑,他便把镜子迅速地移动,比赛谁的速度更快。
(4)终于,暖气来了,温度解决了寒冷,却代替不了阳光。坐在房间里,和坐在阳光的感觉完全不同,腰就是最敏感的显示器。现代化机器制造的温暖,如同格式化的打印文件,缺少了手写的流畅和亲切,就像尼龙布料和棉布的区别。我才体味到阳光含有大自然的气息,泥土和花草树木的呼吸和体温,都吸收进阳光里面,还有来自云层的清新与湿润,都不仅是一个温度计所能够显示得了的。同暖气制造的温暖目比,阳光更像是母亲的拥抱、情人的抚摸、朋友的呵气如兰。在暖气和在阳光下,都会出汗,在暖气下的汗里面含有工业的元素,而在阳光下的汗里有着大自然和亲情的因子。
(5)我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外有那么多人热衷于到海边晒太阳、到街头的咖啡馆前的露天座椅上晒太阳;为什么北京的老头老太太特别愿意在胡同口挤在墙角晒太阳。阳光和水一样是世界上最为平等民主的东西,它一视同仁,无论贫富贵贱,慷慨给予一切人以照耀和抚摸。记得我国过去有一则这样的寓言:地主在屋子里烤火冻得揣着手直跺脚,长工在屋外的阳光下干活却热得脱光了衣服还不住地出汗。阳光给予人们的温暖,是发乎天、止于心的温暖。
(6)我想起日本的一则童话,讲的是林子深处住着一个四岁叫夏子的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奶奶,腿脚不好,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屋。冬天到了,屋里很冷,小姑娘跑到林子里,用围裙兜了一兜阳光跑回来给奶奶,跑得急了,刚进家门,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没法给奶奶了,小姑娘哭了,对奶奶说:阳光都没了,没法给您了。奶奶对她说: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
(7)这则童话,是我二十多年前读过的,却记忆犹新,就在于奶奶说的话让我感动。老奶奶说得多么好啊,阳光不仅是可以看见,可以储存,可以兜住,也是有情感有生命的,可以传递在你我之间。
(1)在作者笔下,“阳光”给人以怎样的“感觉”?请概括说明。
(2)如何理解第(6)段画线句“阳光都跳在你的眼睛里了呀”的含义?
(3)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以第(3)和(4)段为例加以赏析。(至少两种)
(4)文章中写到一则日本童话,请探究其作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1887年,钱玄同出身于一个举人家庭。当其他幼童还在玩着泥巴追逐打闹时,钱玄同被关在家中勤奋苦读。他3岁随父背诵《尔雅》,5岁上私塾读经书,老来得子的父亲将下一代中举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有一次钱玄同偷看《桃花扇》被老师发现,一戒尺打来,眉心便永远留下了疤痕。稍长些,他被很多人称为“神童”,但他终究不快乐,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后来参与《新青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决定。

11岁时钱玄同的父亲去世,他身为妾的母亲生性善良,难免受到欺负,他当时的理想是考举人走仕途之路。15岁时母亲病逝,过去的人生逐渐关闭,未来的门窗逐渐打开,他渴望接受新的事物,改变陈旧滞重的生活状态。16岁那年冬天,朋友送他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读后思想受了大刺激,以前的尊清见解为之动摇了。17岁那年,他把辫子剪了,以表示反对清朝的决心。

1906年9月,钱玄同以优异的成绩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期间随章太炎学习声韵训诂之学,思想上深受章太炎提倡复古的影响。辛亥革命之前,他主张革命以后应复古礼,曾写了《深衣冠服说》,并做了一套复古的礼服穿戴,这在朋友中传为笑柄。辛亥革命后的洪宪帝制和1917年的复辟运动两件事,对钱玄同产生巨大轰击,他的复古思想全然消灭,转向了反对复古。北洋军阀的倒行逆施以及政府中旧文人打着“保存国粹”旗号来抵制科学和新知识,使他决定踏上两条路:一是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二是思想革命,主张反对礼教。

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前驱中,钱玄同自诩“小卒”,却是一名比任何人都勇猛的“急先锋”,他不是革命运动的发起者,但当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后,他毫不犹豫地加入了《新青年》,与胡、陈二人并肩作战。1917年,他开始积极投稿,用通信的方式发表了很多文章,其中寄给陈独秀、胡适、刘半农的最多,讨论的内容是怎样建立新的文学,主要贡献是从文学发展的趋势和语言文字的学理上说明新文学建立的必要和可能,同时,他积极参加国语运动,加入了国语研究会,主张文化教育改革。

在此期间,他提出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口号,明确了新文学革命的对象,再次奋力呼出推翻复古派的口号。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得意门生又身为古文大家的钱玄同,毅然从旧文化的营垒中突围出来支持文学革命,其影响力巨大。最初的文学革命,只是在《新青年》上说说而已,没有产生号召性力量。“其后钱玄同、刘半农参加进去,‘文学运动’‘白话运动’等旗帜口号才明显地提出来,这时形成的力量才有凝聚力”(周作人语)。

当《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时,中国思想界一片沉闷,新旧思想没有交锋,不利于把新文化运动推向前。于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装扮成反对新文化的顽固派,写信攻击《新青年》,刘半农则针锋相对加以驳斥,故意在社会上造成论战,以引顽固派出洞,这就是新文学史上有名的“双簧戏”,它成功地推动了新文学、新文化运动。

除了自己写文章,钱玄同还甘当“求稿”小卒。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向鲁迅求稿,其中最经典的对话如下:(鲁迅)“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钱玄同)“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谈话的结果是鲁迅从消沉中醒来,开始为《新青年》写文章,第一篇就是《狂人日记》。

五四高潮后,《新青年》团体解散,钱玄同退回书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国语运动。不过在1925年女师大事件中,他同鲁迅等人一起,发表了同情学生、反对杨荫榆的宣言。一二·九运动期间,儿子钱三强参加游行,也得到他的关心和赞许。日本占领北平后,他改名为“夏”,与“夷”相对,表示绝不做敌伪顺民。晚年的钱玄同因国事蜩螗,外寇侵凌,常满腔孤愤,抑郁难语。1939年1月17日,他因突发脑溢血猝然离世,终年52岁。北平师大的祭文,可算是对他一生最为精确的评价:

呜呼先生,一代宗师;学出余杭,不囿藩篱。文字音韵,博采群规;金石甲骨,剖难析疑。不惟阐古,抑且开今;编《新青年》,满纸瑶林,作狮子吼,发海潮音;鼓吹学子,一扫阴沉;五四运动,赖有指针,文艺复兴,匪异人任。

(摘编自甘徐梅《晦暗时代下的真勇士——钱玄同》)

相关链接:
①钱玄同,浙江吴兴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语文改革家、文字音韵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启蒙思想家。在新文化运动、国语运动、古史辨运动和音韵学诸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国整理)
②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用崭新的文学表现手法蕴载了崭新的反封建的内容,而钱玄同鼓励鲁迅起来加入推倒铁屋子的行列,表现了强烈的启蒙意识。事实上,他一生都在身体力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吴锐《钱玄同评传》)
③“别忘记,你是属牛的,要拿出一股牛劲来。”这是钱玄同鼓励钱三强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正是这一句话,给了钱三强极大的勇气和动力,让他一次又一次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从而不断地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父亲的榜样——名家教子书》)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玄同幼年就被迫学习中国传统经书,但那时落后的教育方式剥夺了他童年的快乐,私塾中的体罚经历对他日后走上革命道路还是有一定影响的。
B.母亲的艰难身世促使少年钱玄同立志参加科举考试,走仕途来改变处境,但后来母亲病逝,导致了钱玄同的人生发生转折,他剪辫反清。
C.钱玄同学术上得益于章太炎,思想上也深受其影响,提倡复古,但晦暗的社会现实教育了他,他开始高举文化革命与思想革命的大旗。
D.身为旧文化大家的钱玄同曾写信攻击《新青年》,与刘半农激烈论战,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终于使文学革命具有了号召力和凝聚力。
E.日伪时期,钱玄同虽然已经退居了书斋,致力于学术和教育,但仍满腔孤愤,不失年轻时“勇士”的本色。
(2)钱玄同为五四文学运动做了哪些贡献?
(3)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钱玄同思想变化的历程。
(4)试探究钱氏家风发展变化的过程,并谈谈对你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