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会儿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小题1】“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为什么“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用文中的话回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作者说:“那儿(园子)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请阐释“一个世界”和 “另一个世界”的含义。(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中写自己摇着轮椅到园子里时,为什么写“别人去上班”?(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联系课文,想想在“荒芜但并不衰败”的园子里,作者会得到怎样的生命感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1:28: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现代文阅读题(共15分)
焰火的变奏
赵丽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如果你的想象力不贫乏,那么,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大地上所有的奇花异卉,可以联想起一年四季中大自然的美妙风景;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
天上的烟花像什么?在听到有人这样发问时,除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我的脑海中竟出现了一些和此时气氛毫不相干的景象。那是战争中的夜景:枪弹和炮弹在夜空中划出耀眼的弧线,随之而来的,是爆炸,是火光,是惊悸的呼喊和痛苦的呻吟。
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都有这类恐怖的记忆:飞机在天空中隆隆飞过,炸弹从天而降,如飞蝗,如黑鹅,成群成片,大地摇动,火光四起,城市仿佛在地震中颤抖。“地震”之后,空中依然白云蓝天,但人间已是惨象遍地:火焰里血肉横飞,到处可以看到死者的鲜血和肢体,连树枝和电线上也挂着血淋淋的生命碎片……更凄惨的是失去亲人的哀痛景象:在被炸毁的火车站的站台上,一个未谙世事的孩子,坐在死去的母亲身边,惊惶无措地放声大哭;那个孩子的身边,也使烟和火……
这样的恶梦,和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我却无法驱散火光中生发的遥远苦痛的联想。
炮火与焰火,都是火药爆炸产生的光芒,两者的目的和效果却是天差地别。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坑,为破环,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同样是火花,同样是爆炸,两者所展示的,却是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
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
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
【小题1】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答:
【小题2】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5分)
答:
【小题3】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要赏析。(6分)
答: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当NBA、CPI、GDP、ATM等239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被收入今年7月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后,包括“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翻译家江枫在内的百余名学者以一封举报信对其质疑。
学者代表称,《现代汉语词典》收录239条所谓的“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违反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敏生表示,汉语词典对于语言文字来说一般具有标准、规范的意义和作用。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是汉字拉丁化百年以来对汉字最严重的破坏。更有人称:“现在很多人认为几个洋名进来,好比九牛一毛。他们这是静态看问题,没有想到一旦任由泛滥,就可能改变两种语言的词汇和文字总量对比,最终给汉语造成灭顶之灾。”甚至有人将洋文纳入汉字词典与中华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联系到一起。
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称,《现代汉语词典》作为工具书,在后附上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符合读者查考、学习、更新知识的需求。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西文不可以写进字典,之所以收录进来这些英文字母词,是为了大家的查找方便。
回想我们平时的口语习惯,几乎无人在提到NBA时非要用“美国职业篮球联赛”代之。我们不会说国内生产总值,而将其称为GDP。作为去年热议话题之一的PM2.5,难道我们在提起它时非要用“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表述才算是正解吗?
事实上,这些字母词已成为汉语语言表达的一部分。偶然蹦出几个,不代表汉语表达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字母词绝不是所谓的“汉字大动乱”,也并不能阻止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与其担心一本字典是否会对汉语造成如此大的破坏力,倒不如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如此强调汉语能力及其重要性的同时,语文课却被很多学生评为“最不喜欢的课程”。
事实上,我们应该反省一下现在有多少人还能在书案边摆一本《现代汉语词典》,谁还在为两个辨不清词义的同义词较劲?在公众场合拿着一本英文小说阅读似乎比拿本《三国演义》更显得有“文化”。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化都提不起足够重视,难道这不比外来语汇的侵入更可怕吗?
不知专家如此质疑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让《现代汉语词典》保持其纯正血统倒可以理解,毕竟这本词典被冠以“现代汉语”的名字。但如果担心词典中收入字母词会破坏汉语的纯洁并招致灭顶灾祸,那实属过虑。一种语言的强势与否,不能以本国的字典中只有一种语言为证。若以此标准作为规范,那电影院应禁止放映外国电影,所有外国餐厅都应该消失,商场里只能卖国货……
语言自有其生命力,不必人为营造强势氛围,存在即合理。我们需要用更进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语言的发展,只要不是滥用,而是为了应用,又有何不可?我想,压垮汉语表达的,很可能是我们自己种下的另外一根稻草。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2年9月4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字母词”的相关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2012年7月出版的商务印书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入239个英文缩略词、“字母词”,但有关学者对此有所质疑。
B.对于学者的质疑,商务印书馆方面回应说。《现代汉语词典》之所以收录一些以外文字母开头的字母词,是为了大家查找方便。
C.字母词是汉语的一部分,所以说,在表达时使用字母词并不代表汉语已经被侵蚀,只是我们在寻找一种更简练、准确的表达方式而已。
D.作者认为字母词的存在是合理的,我们应该用更进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它,只要不是滥用,大可不必大惊小怪。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营造强势氛围对汉语没什么好处,因为语言自有其生命力,能够抵御外来语言的冲击。
B.研究员李敏生认为,从现实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来看,在词典中把英语词汇作为正文,用英文替代汉字,这种做法对汉字的破坏非常严重。
C.平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用NBA代替“美国职业篮球赛”,用GDP代替国内生产总值,这说明使用字母词已经成为我们的口语习惯。
D.作者认为如果静态的看问题,几个洋名相对于现代汉语来说只是九牛一毛,但如果从动态来看,任由字母词泛滥就会给汉语造成灭顶之灾。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出现字母词大可不必大惊小怪,因为这对汉语并没有什么破坏力,更不会阻止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B.外来语汇之所以侵入,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语言、文化重视程度不够,对汉语能力及其重要性强调不够。
C.本国字典中只有一种语言并不能证明该国语言强势,也不要担心词典中收入字母词就会破坏汉语的纯洁性。
D.语文课成为学生“最不喜欢课程”,在公众场合拿着一本英文小说阅读似乎比拿本《三国演义》更显得有“文化”,这都是比字典收入字母词更该引起我们深思的现象。

同类题3

扛着铁锨进城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像一块未曾开垦的荒地一样充满诱惑力。
十几个月前,我正是怀着开垦一片新生活的美好愿望来到城市。我在一家报社打工,我发现编报跟种地没啥区别,似乎我几十年的种地生涯就是为了以后编报而做的练习。我早在土地上练过了,我把报纸当成一块土地经营时很快便有一种重操老本行的熟练和顺手顺心,而且感到自己又成了一个农民。面对报纸就像面对一块耕种多年的土地,首先想好种些啥,尔后在版面上打几道埂子,根据“行情”和不同读者的品味插花地、一小块一小块种上不同的东西,像锄草一样除掉错别字,像防病虫害一样防止文章中的不良因素,像看天色一样看清当前的时态政治。如此这般,一块丰收在望的“精神食粮”便送到了千千万万的读者面前。
就这样,三个月后,我结束了试用期,开始正式打工。我编辑的文学、文化版也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
这次小小的成功极大地鼓励和启发了我,它使我意识到我的肩上始终扛着一把无形的铁锨,在我茫然无措、流浪汉一样沿街漂泊的那段日子,我竟忘了使用它。
记得有一个晚上,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铁锨背着半袋种子走在寂静的街道上,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最后我跑到广场,掀开厚厚的水泥板块,翻出一小块土地来,胡乱地撒了些种子,便贼一样地溜了回去。
醒来后我下意识地摸了摸肩膀,我知道扛了多年的那把铁锨还在肩上,我庆幸自己没有彻底扔掉它。
经过几个月浮躁不安的城市生活,我发现生活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原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静下来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城市不过是另一个村庄,城里发生的一切在乡下也一样地发生着,只不过形式不同罢了——
我握过的那些粗壮黑硬的手,如今换成了细皮白嫩甚至油腻的手。
我在土墙根在田间地头与一伙农人的吹牛聊天,现在换成了在铺着地毯的会议室一盘水果、几瓶饮料和一群文人商客的闲谈。
我时常踩入低矮土屋、牛圈、马棚的这双脚,如今踏入了豪华酒店、歌舞厅——我并没有换鞋。我鞋底的某个缝隙中,还深藏着一块干净的乡下泥土,我不会轻易抠出它,这是我的财富。
每个人都用一件无形的工具在对付着生活的世界。人们从各自的角角落落涌进城市,每个人都不自觉地携带着他使唤顺手的一件工具在干着完全不同的活儿,只是他自己不察觉。
我的一位同乡——以前是放羊的,现在一家私营公司当老板。在跟他几次接触之后我发现,这个“放羊娃”虽然脱掉了那身时常粘满羊粪蛋的衣服,改掉了一嘴土话方言,甚至换上了一身的细皮肥肉,但他始终没扔掉那根羊鞭。他在用一根羊鞭管理着几十号人的公司——这是他惟一会使的一样家什。当他对员工下达指令,派活遣物时一扬手的姿势,活灵活现地重复着他当年挥鞭赶羊的动作。几十年前那个放羊娃一直在背后操纵着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但他不自觉。他忌讳别人谈及他的放羊历史,他把一群羊换成了一个公司,用权力代替了羊鞭。甚至一辆车一幢楼与一头牛两亩地也没啥区别,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他后,他便再不跟我来往了。
而我呢,是扛着铁锨——这件简单实用的农具在从事我的非农业的工作和业务。我的同事常说我能干,他们不知道我有一件好使的工具——铁锨。铁锨是劳动人民的专用工具,它可以铲、可以挖、可以剁,万不得已时还可当武器抡、砍。但是使唤惯铁锨的人,无论身居何处,他们共同热爱的东西都是:劳动。
对一个农民来说,城市的确是一片荒地,你可以开着车,拿着大哥大招摇过市。我同样能扛着铁锨走在人群里——就像走在自己的玉米地里一样,种点自己想种的东西。
上月回家,父亲问我在城里行不行,不行就还回来种地,地给你留着呢。走时还一再嘱咐我:到城里千万小心谨慎,不能像在乡下一样随意,更不要招惹城里人。
我说:我扛着铁锨呢,怕啥。
——节选自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作者认为自己对付生活和世界的工具就是铁锨,在这里,“铁锨”已经超越了它原来的意义,具有更深层的含义。
B.本文以新鲜的取材、独特的视角和观点见长,而语言也很有个性,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怀念的主旨。
C.本文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初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对于城市的复杂心理:既自卑又自信,既怯懦又勇敢。
D.本文文题颇有特色,“扛着铁锨”点明了作者的农民身份,“进城”则写出作者生活空间的拓展。
E.文中描写作者在城中寻找土地播种的梦境,表现了作者既依恋土地、思念故乡又眷恋城市生活的矛盾心情。
【小题2】文章写了“我的一位同乡”情况,用了什么手法?有何用意?(3分)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我说:扛着铁锨呢,怕啥。”这句话意蕴深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谈起。中国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得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中国人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如,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其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假如要问两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

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画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它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由于这一原因,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与反复运用,可以使我们激动不已,却不具备生动活泼的美。正是这些平面、锥体、

直线和曲线,看来已经使现代艺术家的才智衰竭了。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选自林语堂《书法、绘画、建筑与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改动)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能证明“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的一项是
A.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中国人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B.书法给中国人提供了基本的美学概念和理念,中国人通过书法才学会了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
C.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书法艺术又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
D.中国书法的美在动不在静,它表达的是一种动态美,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与形式上的和谐匀称。
【小题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们面对一幅挂在墙上的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会沉思冥想,从而使自己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
B.书法与绘画具有平起平坐的艺术地位,合称为“书画”,因此中国人又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
C.中国书法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但缺乏生动活泼的美。
D.迅捷稳重的书法架构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其中蕴含了速度和力量的元素,独具内在的美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它们的和谐感与形式美,均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B.书法的笔画是不能摹仿,不能做任何更改的,否则,就会破坏书法的完美,它也就不能成为艺术。
C.毛笔对于中国的书法艺术来说,意义非同寻常,它能精妙、敏感地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
D.中国书法的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如绘画等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万里长城一红柳(梁衡)
中国北方最明显的地理标志就是长城。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逶迤连绵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上,将秦汉到明清的文化符号一一镌刻在苍茫的大地上。夕阳西下,一抹红霞为烽火台、戍楼勾勒出金色的轮廓。这时,你遥望天边的归雁,听北风掠过衰草黄沙,心头不由会泛起一种历史的苍凉。可是谁也没有注意到万里长城由东向西进入陕北府谷犁辕山境内后,轻轻地拐了一个弯。这气势浩大,如大河奔流般的长城,怎么说拐就拐了呢。现在能给出的解释,只是为了一座寺和一棵树——一棵红柳树。
那天,我沿着长城一线走到犁辕山头,一抬眼就被这棵红柳惊呆了。心中暗叫:好一个树神。红柳是生长在沙漠或贫瘠土地上一种灌木。极耐干旱、风沙、盐碱。因为生在严酷的环境下。大部分枝条只有筷子粗细,披散着身子,匍匐在烈日黄沙中。为减少水分的流失,它的叶子极小,如不注意你都看不到它的叶片。这红柳自己活得艰苦却不忘舍身济世。它的枝叶煮水可治小儿麻疹,它的枝条鲜红艳丽,韧性极好,是农民编筐、编篱笆墙的好材料,但它最大的用途是防风固沙。红柳与沙棘、柠条、骆驼刺等,都是黄土地上矮小无名的植物,最不求闻达,耐得寂寞,许多人都叫不出它名字。但是眼前的这棵红柳却长成了一株高大的乔木,挺立在一座古寺旁,深红的树干,道劲的老枝,浑身鼓着拳头大的筋结,像是铁水或者岩浆冷却后的凝聚。我知道这是烈日、严霜、风沙、干旱九蒸九晒,千难万磨的结果。而在这些筋结旁又生出一簇簇柔嫩的新枝,开满紫色的小花,劲如钢丝,灿若朝霞。它高大的身躯摇曳着,覆盖着这座乡间的古寺,一幅古典的风景画。而奇怪的是,这庙门上还挂着一块牌子:长城保护站。
站长姓刘。我问保护站怎么会设在这里?他说:这是佛缘。说是保护站,其实是几个志愿者自发成立的团体。老刘当过兵,他总说军队是长城,退下来后就回到了长城脚下。看着这些残破的戍楼土墙,心里说不清是什么味道,就想保护长城。他每次走到这里,就在这棵红柳树下歇歇脚,四周少林无树,就只有这一点绿色。放眼望去,茫茫高原,沟壑纵横,万里长城奔来眼底。他稍一闭眼,就听到马嘶镝鸣,隐隐杀声。可再一睁眼,只有残破的城墙和这株与他相依为命的红柳。一开始为了巡视方便,他就借住在寺里。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了五六个志愿者,就挂起了牌子。
保护站已成立五六年,慢慢地与寺庙成为一体。连僧带俗共十来个人,同一个院子,同一个伙房,同一本经济账。志愿者多为居士,所许的大愿便是护城修城;僧人都爱树,禅修的方式就是栽树护树。早晚寺庙里做功课时,志愿者也到佛堂里听一会儿诵经之声,静一静心;而功课之余,僧人们也会到寺下的坡上种地、浇树、巡察长城。不管是保护站还是寺上都没有专门经费。他们自食其力,自筹经费维持生活并做善事。几年来老刘他们在这儿打了一眼井,栽了三百亩的树,为站里盖了几间房。他还率领他的“僧俗大军”走遍沿长城的村子,收回了一万多块散落在民间的长城砖,在文物局指导下修复了一个长城古戍楼。
正说着,人们回来了,几个僧人穿着青布僧袍,志愿者中有农妇、老人、学生,还有临时加入的游客,手里都拿着锄头、镰刀、修树剪子,一个孩子快乐地举着一个大南瓜。大山深处,长城脚下,黄土高原上的一所小寺庙里聚集着这样一群奇怪的人,过着这样有趣的生活。山外的世界,正城市拥堵、食品污染、种族战争等等,这里却静如桃源,如在秦汉。只有长城、古寺、志愿者和一棵红柳。
采访完我要下山,老刘送我到寺门口。香客走了,志愿者晚上回城去住,归鸟在寺庙上空盘旋着。晚风掠过大殿屋脊的琉璃瓦。吹出轻轻的哨音,夕阳又给长城染上一圈金色的轮廓。我问老刘:“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守着长城,守着寺庙,是不是有点孤寂?”他回头看了一眼红柳,说:“有柳将军陪伴,不孤单,胆子也壮。”这时夕阳已经给红柳树镀上一层厚重的古铜色,一树紫花更加鲜艳。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写长城的气势浩大、雄壮苍凉,主要是为了表达了对长城的歌颂和赞芙,奠定文章悲壮的基调。
B.首段末引出红柳树,第二段便谈红柳树;第二段末尾引出长城保护站,第三段便谈长城保护站,上下段之间衔接自然紧密。
C.作者对古寺旁的红柳的描写鲜明形象,缘于作者抓住了这棵红柳的特点,并且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突出特点。
D.作者既对站长老刘给予了重点介绍,又对长城保护站其他志愿者及僧人的活动进行了描写,这是使用了点面结合手法。
E.作者描写古寺旁高大的红柳树,是为了塑造站长老刘的形象,可以说,老刘就是长城保护站众多志愿者中高大的红柳树。
【小题2】文中的红柳有哪些特点?请概括分析。
【小题3】作者在第二段写了被犁辕山头的一棵红柳所惊呆后,便插叙了一段关于普通红柳的文字,接着再对眼前的红柳进行描写。这里的插叙有什么好处?
【小题4】综合全篇,探究本文以“万里长城一红柳”为题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