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小题。
布衣鸿儒季羡林
李树平
历史上称得上布衣鸿儒的很多。可要说到当今,季羡林则最为典型。把这个词用在他的身上,怎么就那样的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
我因编辑《朱自清全集》,曾多次去季老家中拜访。记得第一次去见季老时,原本想,季老六岁即离开贫穷的农村老家,来到了家境较好的济南叔叔家,一直在城里读小学中学,并一举考上清华,后又留学德国十年,再回到北大当教授几十年。想象他至少也应该是一个有点洋派、生活上颇有讲究的老知识分子。没成想眼前的季老却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老人:穿一身蓝卡其布的中山装,一双圆口的布鞋,脸上呈现出乡下老农才有的那种真诚甚至有点谦恭的微笑,即之也温,观之也诚。进入家中,就是个饭厅。一张老式八仙桌,桌上还放着早餐刚用过的豆腐乳、酱菜、花生米几个小盘。显眼处,还挂着一个过一天撕一页的老式农历。真让人怀疑,这就是季老的家。可当来到季老的书房时,你就不会再有一点点这样的疑惑。那偌大的房间,除了窄窄的过道,就是满书架的书,比图书馆的图书还排得紧密。没有去数里面到底有多少个书架,反正满满当当地摆着,只留了窗口一点地方,挤挤挨挨地放下一张写字桌,桌上一盏台灯,旁边则是横七竖八地摆着各种图书、杂志和报纸。正是这盏灯,每天清晨3点就亮起,被人称之为北大校园里每天迎来曙光的第一盏灯……
翻开季老的散文和他的自传,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人生追求历程。那坚忍不拔、刻苦勤奋、“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伴随着他走过一生。他一辈子就是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行进。有的人写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其实,少年时期度过贫困生活的季老,并没有什么大志。季老曾说过,“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有如水涨船高”。他以优异成绩考上清华大学,而最原始的动力和最大的愿望,就是“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即使到了晚年,他在自己老年“座右铭”中,也把“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志在十里”。六岁前的贫苦生活虽然在他人生的历程中是很短暂的,可这却为他以后的人生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影响了他的一生。这应该是他“布衣品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形成季老“布衣品格”的另一因素则是他的恩师陈寅恪教授。恩师不仅对他的专业道路,学风、学术研究和考证方法进行引导,更对他人格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时见到陈师去上课,身着长袍,朴实无华,肘下夹着一个布包,里面装满了讲课时用的书籍和资料。不认识他的人,恐怕大都会把他看成是琉璃厂某一个书店的到清华来送书的老板,决不会知道,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他同当时清华留洋归来的大多数西装革履、发光鉴人的教授,迥乎不同,在这一方面,他也给我留下了毕生难忘的印象,令我受益无穷。”
季老的“布衣鸿儒”精神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看待别人。待人处事从不看自己的需求和别人地位的高低,更不会因自己地位的提高而对别人趾高气昂。他总是那样亲切和善。季老上世纪八十年代谢绝当中科院副院长;九十年代,有人推荐他当中国作协主席,他立刻声明,“叫我教授,我脸不红;叫我作家,我脸会红,因为我只能算是作家票友,哪有资格当作家主席。”特别是到了新世纪,季老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对此,季老在他的《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项“桂冠”:“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下过死功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称‘大师’!”季老与当年清华同学胡乔木的交往也让人称颂。胡乔木在清华曾劝季老投身革命,后来他当了毛主席秘书,再后来当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胡的职务越来越高,但对老同学的友情却有增无减,不仅主动写信和季老联系,还多次去北大季老家中看望。可季老虽然内心炽热,却始终不去回访,“绝少主动和他接近”。胡乔木逝世后,季老撰文《怀念乔木》,追述他们相识相知的往事。季老说,在乔木生前,刻意回避;在乔木去后,却不胜怀念。应该说季老回避的是逢迎,怀念的是真情。相反,当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季老可以被报到的新生误认为是校工,花许久时间帮他照看行李;季老可以与掏粪工人魏林海结成忘年之交,还热情地为他的画展题词。正如中央电视台2006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所说:“……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选文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季羡林出身贫寒,童年生活一直非常贫穷,在得到济南叔叔的资助后,他的生活才得以改善并进而走上了自己梦想的求学之路。
B.文章述写陈寅恪先生的朴实无华与之前介绍季羡林生活的朴素形成照应,说明了恩师陈寅恪的“布衣品格”对季老的影响之深。
C.季羡林“布衣鸿儒精神”最动人之处在于他待人处事的原则和方式,有物有格,不移不惊,是对其精神和品格的最恰当评价。
D.由于作者巧妙点染,加之人物早已广为人知,故文章虽未直接介绍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和影响,却并未削弱人物的“鸿儒”本色。
E.这篇传记详细记叙了季羡林艰苦求学的经历以及他“布衣鸿儒精神”形成的原因,高度赞扬了季老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的品质。
(2)“布衣鸿儒”这个词用在季羡林身上,为什么自然而准确,合适而贴切?请简要分析。
(3)文章多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了季羡林散文和自传中的原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鉴于季羡林的成就和贡献,有人认为季羡林“从小就胸怀大志,有着崇高的理想和目标”;而季羡林则说“自己向无大志,我的志向是一步步提高的”,考上清华大学的原动力是“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以上是两种对于立志与成才关系的不同理解。你对青年人立志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1: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 铐

汪海潮

乡长被抓走的那天,陈大明正在乡长办公室里向乡长汇报高岭乡旅游度假村的建设情况。陈大明清楚地记得,他刚刚汇报完第一件事,办公室的门就被撞开了,两个全副武装的公安走了进来,其中一个人手里举着一张逮捕令,走到乡长面前高声说:“你被依法逮捕了!”另一个人就马上拿出一副锃亮的手铐,“咔嚓”一声铐住了乡长的双手,然后不由分说地把乡长带下楼,塞进了楼下的警车,警车就“呜呜呜”地开走了。

乡长被抓走后,陈大明被县里任命为代理乡长,继续负责旅游度假村的建设。陈大明当上乡长后,眼前老是晃动着那副锃亮的手铐,虽然他与原乡长的贪污案并无牵连,但原乡长被抓的那一幕还是深深地刺激了他,他决心引以为戒。为防止自己意志不坚定,他还花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到市场上买了一副仿真的手铐,挂在自己的卧室里,以警示自己。

果然,自从他当上乡长后,前来拜访的人便络绎不绝,有送名烟名酒的,有直接送现金的,还有以送给他妻子的名义送金银首饰的,他都一一回绝。其实他家的经济条件并不好:妻子常年下岗在家,孩子今年又刚刚上大学,农村老家还有一个经常患病的母亲。事事都得花钱,可是他一个月的工资才一千多块,因此,他几乎月月都出现“财政赤字”。有一次,他感到自己实在顶不住了,很想赌一把,他已经把那个建筑商送来的一万元塞进了抽屉,但就在那一瞬间,他立刻想起了悬挂在床前的那副手铐,就赶紧又将钱退回去。

直到有一天,他的一个老同学到他家来玩,看到了那副手铐。那个老同学就问他:“你这是从哪买来的?”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同学,是从一个地下的工艺品商店买来的。老同学就又将那副手铐把玩了很长时间,然后很认真地说:“没错,就是它,就是它!”陈大明一下子迷惑了,老同学就告诉他,其实这副手铐有着一段传奇的经历,它曾是一位海外华侨的传家之宝;它也不是普通的钢铁制造的,而是用一种稀有金属制成的,至于那位华侨为什么要把手铐作为传家之宝,那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这副手铐值钱,最起码值五万元钱!

陈大明对老同学的话将信将疑,就带着手铐到市里一家最有名的古玩店里做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老同学的话是真的,这副手铐真的很值钱!陈大明兴奋不已,马上将手铐以四万八千元的高价卖给了古玩店。毕竟,他太需要钱了!

有了这笔巨款,陈大明就可以从容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了,他把老母亲从农村接到自己身边,还请了一个保姆;他抽出两万元给妻子开了一家油米店,还给儿子买了一台电脑。他的生活压力没有了,他感到无比的畅快,也体会到了有钱的幸福。他从内心里深深感谢那个同学。

从那以后,老同学就成了他家的常客。老同学是个“能人”,陈大明对他是信得过的,很快就安排他承包了一项建筑工程。再后来,陈大明又发现了不少“能人”,一一让他们参与到旅游度假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旅游度假村很快建好了,开业的那一天,陈大明喝了很多很多酒。回家后又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梦到了那副手铐!第二天,他决定去把它赎回来,不论花多少钱!钱对他来说已并不成问题了。他找到了那家古玩店,但古玩店的老板告诉他,那副手铐他是代人收购的,早就被一位客商以五万元的价格买走了。不过幸好老板记下了那位客商在市里的地址,陈大明决定按图索骥。

陈大明很快找到了那座豪宅,一个管家模样的人把他领到一个池塘边,并告诉他,主人就在那边钓鱼。他匆匆地赶过去,发现他的同学正在笑吟吟地等着他。他一下子愣住了,但嘴里却问道:“我的手铐呢?”老同学恰好此时钓起了一条大鱼,他一边收线一边拍着钓竿说:“那东西有什么好,我早已将它改成了钓竿。看,这钓竿多结实,五万块呢!”陈大明一下子明白过来,恨不得马上离开这地方,但他分明听到了老同学在喊他:“别走啊,陈乡长,中午咱们喝鱼汤啊!……”

在此以后的好多天里,陈大明眼前总是没来由地晃动着一副锃亮的手铐。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一段中描写乡长被捕过程,其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声音都都给人难忘的印象。
B.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颇具匠心,主人公从开始坚持不受贿,到最后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最终发现老朋友向他行贿,故事情节波澜顿生,高潮迭起。
C.陈大明虽然吸取前任乡长的教训严于律己,但还是由于一时的糊涂,结果被别有用心的老同学设计了一条“鱼竿”,引了他这条“大鱼”上钩。
D.陈大明因“手铐”而受贿,表面上看是不知情,但实际上骨子里还有着个人的私欲,从而告诉人们要不断加强自律,完善自我道德修养。
E.这篇小说主题深刻,文章通过主人公因手铐”而受贿的故事,告诉人们即使真正廉洁的公仆,即便暂时避免了有形的刑具,却无法避开无形的刑具。
【小题2】小说插叙主人公陈大明的家庭情况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3】主人公陈大明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4】这篇小说以“手铐”为题,有主题表达、情节结构等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衣服更是破烂不堪。他走到那个村子的麦场,终于栽倒在地。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八百块钱。“是借给你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什么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八百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又在别的城市里开起了分公司,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先坐飞机到市里,再从市里转车去县里,然后从县里转车去村里,就算交通再堵,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里人说,他离开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得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村里人只给了他一个模糊的地址。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去省城了。”恩人的邻居告诉他,“五年前,恩人的儿子就把恩人接走了。恩人的儿子也争气,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走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许是省城里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认出了他,她向他笑。她说:“我们家那口子说得没错,你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你果然还会来。”他告诉她,自己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里,他知道这几年恩人从村子来到县城,又从县城来到省城的所有经历,可是,恩人现在在哪里?   
“他在医院。”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她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他告诉恩人,这次他来,一是想看看他,二是想偿还那八百块钱,三是想拿出一点儿钱,帮他把病治好,也算偿还了心债。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代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小题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绿染戈壁
梁衡
由西安出发西行,车驶入甘肃境内,公路两边就是又浓又密的柳树。这种柳,是西北高原常见的旱柳。它树身高大,树干挺直,如松如杨,而枝叶却柔密浓厚。每一棵树就像一个突然从地心涌出的绿色喷泉,茂盛的枝叶冲出地面,射向天空,然后再四散垂落,泼洒到路的两边。远远望去连绵不断,又像是两道结实的堤坝,我们的车子夹行其中,好像永远也逃不出这绿的围堵。
左宗棠是1869年5月沿着我们今天走的这条路进入甘肃的。左宗棠止步于举人,此后三次参加会试,三考不中,便无心再去读枯涩的经书,而是在乡下边种地边研究农桑、水利等实用之学,后因太平天国乱起,就随曾国藩办湘军。1866年甘肃出现回民起义时,左正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朝中无人,同治皇帝只好拆东墙补西墙,急召他赴西北平叛。
左宗棠在西北的政治、军事建树历史自有公论。但他到西北后,发现这里的危机不只是政治腐败,军事瘫痪,还有生态的恶劣和耕作习惯的落后。大军所过之处全是不毛的荒山、无垠的黄沙、裸露的戈壁、洪水冲刷过后的沟壑。这与江南的青山绿水、稻丰鱼肥形成强烈的反差。左宗棠隐居乡间时曾躬耕农亩,准备种田教书,终老乡下。但是命运却把他推向西北,让他“达则兼济天下”,兼顾西北。
面对赤地千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栽树,这当然是结合战争的需要。但古往今西北不知几多战事,而栽树将军又有几人?用兵西北先要修路,左宗棠修的路宽三到十丈,东起陕西的潼关,横穿甘肃的河西走廊,旁出宁夏、青海,到新疆哈密,再分别延至南疆北疆。穿戈壁,翻天山,全长三四千里,后人尊称为“左公大道”。1871年2月左下令栽树,有路必有树,路旁最少栽一行,多至四五行。这是为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真去研究,躬身参与,强力推行。他先选树种,认为西北植树应以杨、榆、柳为主。河西天寒,多种杨;陇东温和多种柳。凡军队扎营之处都要栽树。他还把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广为宣传,又颁布各种规章保护树木。史载左宗棠“严令以种树为急务”“相檄各防军夹道植树,意为居民取材,用庇行人,以复承平景象”。左每到一地必视察营旁是否种树。在他的带领下,各营军官竞相种树,一时成为风气。现在甘肃平凉仍存有一块《威武军各营频年种树记》碑,详细记录了当时各营种树的情景。
左宗棠在西北到底种了多少树,很难有确切的数字。他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奏折中称,只自陕西长武到甘肃会宁县东门六百里,就种活二十六万四千多棵树,其中柳湖有一千二百多棵。再加上甘肃其余各州约有四十万棵,还有在河西走廊和新疆种的树,总数在一二百万棵之多。而当时左指挥的部队大约是十二万人,合每人种树十多棵。中国西北自秦以共有三条著名的大道。一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的弛道;二是唐代的丝绸之路;三就是左宗棠开辟的这条“左公绿柳之路”,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西北公路建设基本上是沿用这个路基。三千里大道,百万棵绿柳,这在荒凉的西北是何等壮观的景色,它注定要成为西北开发史上的丰碑。
兵者,杀气也。向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毁城为乐,项羽烧阿房宫,黄巢烧长安,前朝文明尽毁于一旦。他们能掀起造反的万丈狂澜,却迈不过政权建设这道门槛。只有少数有远见的政治家才会在战火弥漫的同时播撒建设的种子,随着硝烟的退去便显出生命的绿色。
(摘编自2014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文《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
【相关链接】
①长夫人等(指后勤人员)不得在外砍柴。屋边、庙边、祠堂边、坟边、园内竹林及果木树,概不准砍。(左宗棠《楚军营制》)
②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食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左宗棠《楚军营制》)
③左宗棠的同乡及幕僚杨昌浚,应邀西行,见道旁柳树成林,也有七绝一首:“大相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左宗棠在福建办船政,建海军,对付东南的外敌,而同治皇帝又急召他赴西北平叛。可见左宗棠当时在清廷已有无人替代的地位。
B.左宗棠原本志在“穷则独善其身”,躬耕陇亩,种田教书,却又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赶赴西北以“达则兼济天下”。
C.左宗棠最初下令种树,是为了巩固路基,“限戎马之足”,为路人提供阴凉,没有想到树木成林,绵延成片,泽被后世。
D.自古以,手握兵权的人多以杀人为功;但左宗棠却在用兵时极力改善西北的生态环境,显现出其远见卓识与人文情怀。
E. 左宗棠被朝廷差遣到西北,却发现那里大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在其他很多方面成就也都不凡。
【小题2】本文开头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小题3】文中说“左对种树是真有兴趣”,左公“兴趣”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4】左公种树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泽被后世,其中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如今,科学与技术构成的这束“普照光”照耀着人类的日常生活,并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不仅仅意味着技术广泛渗透于我们的物质世界,而且更是意味着技术成为一种难以察觉的社会意识形态,开始深度地干预并塑造着人类的文化生活。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话说,技术时代是人类的转折时期,其重要特征是科技成为决定的力量。
当一个国家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社会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往往对科学技术寄托了太多的期望,因而就很容易进入一个技术统治的时代,这一点已经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因此,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社会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技术一方面提高了生产力,丰富了人的日常生活,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在古代社会,科学与人文尚未明显分化,因而是能够融洽共存的,譬如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就明确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即“六艺”, ——礼、乐、御、射、书、数。在古希腊,数学、几何学是被归为人文学科领域的。可见自然科学与人文原本是整个人类的知识之树上统一的整体。这个大树上既有科学,又有技术以及人文。人是一种二重性存在,每个人既有肉体,也有心灵。人既需要人文,也需要技术科学。英国著名科学家斯诺曾经在《两种文化》中描述了理工科学者与人文学者相互轻视的状况,并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这是有效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最大障碍。诚然,技术和人文对应于不同的需求层次。自然科学从总体来讲,就是满足人的肉体和生理需要的学问;而人文学科是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需要的学科,其表达的是人的方向性、目的性关怀,是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求。
发展科学技术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生活,但是它不能解决人的心理精神问题。爱因斯坦就曾强调了人文和科学之间的相辅相成性,认为“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瞎子,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瘸子”。其实宗教的力量就是人文的力量,这也就表明科学一定要有方向,科学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是通过人文来确定和实现的。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为的划分,而不是世界的真实图景。所以哲学家海德格尔主张要回归人的“生活世界”,找回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性,因为生活世界是人文和科学相互统一的世界。
对于科学和人文的融合问题,我们从人类古代的教育模式和理念中或许能找到借鉴和启示。在古代,科技和人文还没有分开,但到了近代,二者的分化却衍生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当技术无孔不入侵入大众日常生活的时候,重返古代的科学人文融合模式就越来越难了。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越来越世俗化了,注重当下、崇尚实用,这不啻是整个社会的世俗景观。世俗化有有好的一面,但当金钱至上的观念盛行,物欲横流,信仰缺失,社会就难免步入普遍平庸的时代,这就难以重新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摘编自邹广文《技术时代的人文关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今人类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与技术,科学与技术不仅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与人类的精神生活相融相生。
B.人们很容易被技术统治,是因为对科学技术过于看重,这一点已被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所印证。
C.中国古代的周王官学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受教育者往往被要求知“礼”懂“乐”,还要被要求有“射”“御”“书”“数”等能力。
D.英国科学家斯诺认为“人文”和“技术”在近代以来的分化和难以沟通,妨碍了“解决世界问题与矛盾”的有效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出科学技术的作用后,分析了技术与人文生活的关系,指出了发展科技的目的就是实现人文和科学的相互统一。
B.文章第三段以古代官学内容和外国科学论著为论据,阐述了科技发展导致了技术与人文生活之间的日益分裂。
C.文章最后一段深化论点:不要人为划分科学和人文的界限,不要过于世俗化,才能找回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
D.文章由浅人深,层层深入地阐述了技术时代科学与人文难以融合的问题及其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能自觉审视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那么,技术就会干预并塑造人类的文化生活,影响我们的人生意义与价值追求。
B.要重视并解决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问题,满足人们生活的不同层次需求,让社会有机发展。
C.因为社会越来越世俗化,导致物欲横流、信仰缺失、步入平庸时代,所以要注意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彻底消除社会的世俗化,重视人文方面的建设。
D.为了构建一个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有机的社会发展模式,科学发展应该回归人的“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