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迟来的偿还
周海亮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他流浪到一个村子。他已经三天三夜没有吃饭,衣服更是破烂不堪。他走到那个村子的麦场,终于栽倒在地。
醒来,他发现自己躺在一铺陌生的土炕上。有一双粗糙的手捧着一碗热汤,有一双关切的眼睛在看着他。他知道自己得救了,他还知道,是面前的这个男人将他救活。
他在恩人家住了一个多月。他告诉恩人自己是生意人,去山里收购山货,却在县火车站被骗光了钱。他迷迷糊糊走进深山,又迷了路。说这些时他的身上盖着恩人家里最好的一床被子,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
离开的时候,恩人塞给他八百块钱。“是借给你的路费。”恩人说,“如果有剩余,当成你的本钱。不过你要还我,我家里也很困难。”他收下恩人的钱,说:“等我翻过身,一定坐火车来看你,一定亲手把钱还给你。”想了想,又补了一句:“两年内不管混成什么样,我都会回来。”
他回到城市,不再收购山货,而是做起了别的生意。他拼死拼活,只为早点儿再一次见到他的救命恩人。终于在第二年,他的生意进入良性循环,他赚了很大的一笔钱。可是他认为自己并不成功,与生意场上的伙伴比起来,他还差得太远。他想,把生意做大些再去吧。那时,他不是还给恩人八百块钱,而是八千块钱,八万块钱。他认为这是应该的——恩人不但救了他的命,还给了他东山再起的本钱。
他又打拼了三年。他开起了自己的公司,又在别的城市里开起了分公司,他忙得不可开交。他想再等一等吧。总有一天他会带一大笔钱去看望恩人的。又是五年过去了,他的公司变得更大,资产已达几千万元。
终于有一天,他决定去那个山村。他算了一下,先坐飞机到市里,再从市里转车去县里,然后从县里转车去村里,就算交通再堵,也不过两天的时间。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却整整拖了十年!
可是他并没有找到恩人。村里人说,他离开村子,至少有七八年了。
“七八年了?他去哪了?”
“去县城了。他儿子考上大学那年,他就去了县城。如果还留在村里靠那几亩薄地,他的儿子只能辍学。听说一开始他在县城里捡垃圾,后来又在建筑工地打小工,日子过得很苦。”
他后悔莫及。七八年前,虽然事业刚刚起步,可是他已经攒下一笔钱。假如那时能来一趟,还了那钱,说不定还可帮恩人一把。
村里人只给了他一个模糊的地址。他在县城里呆了三天,才找到那个地址,可是恩人仍然不在那里。“他去省城了。”恩人的邻居告诉他,“五年前,恩人的儿子就把恩人接走了。恩人的儿子也争气,毕业后留在了省城。”
“他身体还好吗?”他小心翼翼地问。
“很不好。”邻居叹一口气说,“他以前就有病,这几年在外面捡垃圾,打小工,起早贪黑,饥一顿饱一顿,病就更严重了。我记得他儿子接走他那天,是把他背上汽车的。”
假如那时侯能来看看恩人并帮助他一点点钱,说不定他的病早已经好了。“一定要找到恩人!”他在省城住了半个多月,才有了恩人的消息。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那也许是省城里最后的平房。
他走进那个贫穷的家。他没有看见恩人,可是他看见了恩人的妻子,恩人的妻子正在往一件毛线衣上钉着纽扣。她认出了他,她向他笑。她说:“我们家那口子说得没错,你果然成就了一番事业,你果然还会来。”他告诉她,自己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到这里,他知道这几年恩人从村子来到县城,又从县城来到省城的所有经历,可是,恩人现在在哪里?   
“他在医院。”她红了眼圈,“如果一年前能有十万块钱,也许……”她低下头,泪水恣意流淌。他陪她一起流泪。一年前他在干什么呢?不管他在干什么,总之,他没有来看恩人。他轻轻地安慰她,然后要求她带自己去医院看恩人。
一进病房,恩人就认出了他,恩人的脸刹那间绽开了笑容。他告诉恩人,这次他来,一是想看看他,二是想偿还那八百块钱,三是想拿出一点儿钱,帮他把病治好,也算偿还了心债。他的表情是真诚的,他相信恩人不会拒绝。    
恩人再一次笑了。他说:“不用了,医生说治不好了。你能来,我已经很高兴了。因为你的出现,几天以后,我想我可以微笑着离开。”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的细节,说明“他”对恩人十分感激。产生了干一番大事业来报恩的决心,也预示了后文寻找恩人的情节。
B.“两天完全可以做完的事情,他竟然整整拖了十年”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小说主人公因为自己工作太忙而无法前往报恩的悔恨之情。
C.小说以大量篇幅交代主人公从山村到县城再到省城寻找恩人的情节,突出了恩人境遇之艰难,也暗示了报恩之晚,照应了小说题目。
D.作品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很多,如“七八年”“呆了三天”“五年前”“半个多月”“一年前”等.其目的在于暗示“他”偿还之晚、报恩之迟。
E.“那是一片平房,那平房处在城市的边缘”的描写,照应了前文恩人被接走的情节,暗示了他们生活艰难,对恩人形象起了衬托作用。
【小题2】文中有许多照应题目的文字,试从“他”、恩人的妻子和邻居的角度各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小题3】小说中“他”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0: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明代学者徐有贞说过:“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有过之”。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使文官有极高地位,“以儒治国”的国策和“以文为贵”的社会风气促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氛围。优越的社会环境、成熟的科举制度、空前发达的图书业,为宋代人才辈出创造了条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繁荣与人才的兴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作家不仅人才辈出,而且知识结构大都渊博融贯,呈现多能化、复合型特点,往往集政治、文学、学术于一身,涌现出很多通才作家,且多以斯文自任,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鲜明的群体意识。宋代之前,往往以政显者拙于文,学术精者词采乏,能文学者则大都专擅一体,或以诗著,或以文名,兼美者则不常见。唐代大家如李、杜、韩、柳,李白称“诗仙”,杜甫为“诗圣”,韩愈和柳宗元乃以古文家流芳艺林。在中国古代史上,他们只是以文学家垂青后世,其于吏事、学术往往建树无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贯追求“内圣外王”之境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终端,而实现这种境界和理想,必须具备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深厚的文化素养,除了个体的主观努力之外,尚需有适宜的社会环境。宋代的知识分子无疑成为其前贤和后学共同艳羡的幸运者,时代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实践或实现这种理想的机会与条件。宋廷的崇文国策和全社会性的兴教办学以及书籍业的繁荣,使得宋代学子能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砥砺学问,大面积、多层次、全方位地了解、学习、汲取前代文化的精华,从而滋养和提高个体素质;而大体公平竞争、机会均等的科举之路,又为他们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提供了可能。故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全才、通才型作家不胜枚举,诸如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文天祥等等,都是十分典型的例子。
宋代作家尤其是名家,其知识结构大多为综合型、多层化、多能化,呈通才型特点,这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德、学、才、干,即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四者之中又以德行品质为最,故苏轼《举黄庭坚自代状》谓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而学、才、干三者,学为根本,为内修之功,才华外溢为文章;而吏事政绩显才干、见能力,为其终极之目的。
宋代很多以文学名世者,实际上大都是深于学术、娴于理政、尤精文学的综合型通才。天圣六年,晏殊以“为学精勤,属文典雅,略分吏局,亦著清声”评荐范仲淹;至和三年,欧阳修以“学问文章,知名当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议论通明,兼有时才之用”向朝廷推荐王安石;熙宁二年,有人反对起用王安石,神宗反诘云:“文学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德行以下,经术、文学、政事三个方面已成为当时评骘人物和选用人才的标准,而既然作为通行的标准,则此类集多能于一身的综合型人才亦不会是少数,故两宋学术精深、文章博雅、政声显著者所在皆是。
宋代作家的通才性特点决定了其必然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他们不仅能够鉴于古而通于今,视野开阔,气魄宏大,而且具有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追求人格的完善。王禹偁以“主管风骚胜要津”自居;范仲淹“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挽百川之颓波,息千古之邪说,使斯文之正气,可以翼羽大道,扶持人心”;王安石“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曾巩“素慨然有志于天下事”;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其抱负、志气之宏大,正是宋人思想精神蓬勃向上的体现。而正是这种志气和素养,使得他们在学术、文章或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显示了其巨大的创造力。
【小题1】下列对宋代文人及其知识结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宋代文人中涌现出许多通才型作家,他们既有深厚的学养,又能从事文学创作,又能做学术研究,还能担任朝廷要职。
B.宋代文人的知识结构相对完善,这得益于宋代文人很好地学习前人成就,得益于宋以前的知识分子对知识结构的不断探索和总结。
C.苏轼评价黄庭坚“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一句,体现了宋代文人在德、学、才、干几项中最看重德行品质的思想。
D.宋代的作家,往往集学者、显宦、文学于一身,王安石、范仲淹、苏轼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心怀天下,一生成就卓著。
【小题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和柳宗元,他们虽然文学成就突出,但在吏事、学术方面却少有建树。
B.在宋代知识分子看来,“学”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才”是用文章表现其才能修养,而通过吏事政绩实现其“干”,才是人生终极目的。
C.宋代以德行、经术、文学、政事等作为选用人才的标准,从欧阳修推荐王安石,宋神宗反对非议,坚持任用王安石的事件中可见一斑。
D.为了完善自己的人格,宋代知识分子总是“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一种高度自觉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心。
【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宋代重视文人的国策和优越的社会环境以及完备的科举制度、空前繁荣的图书业,造成了宋代人才辈出的局面,使宋代“人才之盛”超过鼎盛时期的汉唐。
B.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尊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念,但真正实现这一理想的只有宋代知识分子。
C.宋代品评人物极重品行、学问、辞章和能力;宋代出现很多通才型作家,是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
D.宋代知识分子在学术、文章和政事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绩,这完全得益于他们宏大的抱负、志气和全面的素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武生
张国平
剧团虽属三流,演员们待遇也不高,但有它在毕竟是个寄托,现在突然散了,便仿佛一座靠山蓦然坍塌了。出门时拿走了一把刀,侯三演的是武生,那把道具刀已陪伴他多年。
侯三的老婆是一家超市的财务主管,自从她从收银员升为财务主管后,她的脸顿然肿得不行,对侯三指桑骂槐,剧团解散的事让她知道了,准又一阵狗血喷头。得尽快找份工作,这样才能堵住她的嘴。理清了思路,侯三提刀回家。
哟,长出息了?想杀人呀?老婆看到侯三手里那把明闪闪的刀,口气里满是不屑。
我的祖奶奶,借八个胆我也不敢动你一指头啊。侯三说,刚接了一个新角色,拿回家练练。
练个屁!你看看你,有蹬三轮的挣钱多不?侯三被老婆一下噎住了。每提到钱,侯三便像撒气的皮球,再没舞台上那份豪情了。
去招聘市场,侯三看到一块牌子,顿时兴奋了,牌子上写:招聘保安。可人家不要侯三,说是专解决下岗职工的。侯三的剧团虽不算草班儿,但也未正式纳编,侯三没有下岗证。侯三灵机一动说,我是唱武生的,会翻跟头。侯三便一阵前空翻又一阵后空翻,将跟头翻得如旋风。人家还是摇头,上面有政策,我们说了不算呀。侯三没辙了,一脸惆怅。
这时被人拍了一掌,侯三回头看到一个很阔的人正对他微笑。那人问,找工作?侯三点头。那人说,除了跟头你还会什么?侯三说,会武功。那人说,耍一套看看。侯三便打了一套拳,虎虎生风。
那人便说,就跟我干吧。不过是试用,试用期内这个数。那人伸两个指头。
二百元?太少了。侯三说。那人说,不是二百,是两千。那人见侯三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就说,过了试用期,就是这个数。那人伸出一个巴掌。侯三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么优厚的待遇,笑得嘴角咧到了耳朵上。于是那人便成了侯三的老板。
有天老板让侯三坐他的车办事,还没到地方便被人截住,侯三迷迷糊糊被几个彪形大汉绑架了。侯三虽有些功夫,但恶虎难抵群狼,侯三被推进黑乎乎的地窖。说,你们老板住哪里?怎么联系?侯三被打得遍体鳞伤,遭人盘问。侯三的嘴上像沾了封条,一个字也不说。反复多次,侯三死去活来,愣是没吐一个字。那帮人恼羞成怒,将侯三关在地窖里,一连三天不给饭吃也不给水喝。地窖里阴冷潮湿,侯三昏死过去。
侯三看到地窖口闪进一道亮光,朦胧中下来一个人。侯三吃惊,下来的是老板。侯三胆怯地说,你也被抓了?不是我说出去的。老板笑了,说,你小子够意思,安心养伤吧。侯三问,你怎么知道我被藏在这儿?老板说,以后你就明白了。那天侯三突然看到一个绑架他的人,才明白,原来是老板考验他。妈的!侯三咽了口吐沫。
一天老板问,你表现很好,有什么困难需要我解决?侯三便说,家有老母一人独居。老板说,请来嘛。侯三苦笑,老婆不孝顺,不让老人来。老板脸一沉说,休了她。侯三说,我哪敢啊。
看你那点出息。老板说,这好办,等你试用期满,安排套房子,把老人接来住。侯三没想到老板这么仁慈,感激得差点跪下。
这天侯三陪老板出门,老板一脚踏坏了一卖艺瞎子的二胡。瞎子死抱老板的腿不放,非让老板赔。老板很没面子,对侯三吼,踢翻他!侯三见瞎子可怜,便掏钱,却被老板打在地上。老板说,我是随便赔钱的人?踢翻他!一分钱也不给。侯三犹豫着不肯动手。
老板失望地过来拍侯三的肩膀,又掏出一沓钱说,你可以走了。为什么?侯三吃惊。老板说,你考试不合格。这就让我走?侯三不肯。老板把钱一塞说,拿钱走人。
妈的。侯三接过钱朝瞎子走去。侯三把钱塞在瞎子衣兜里,拍他肩膀说,伙计,拿着。
侯三转身离去,头仰的老高。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侯三所在的剧团只是三流,他在剧团的收入也不高,剧团的突然散了,使他失去的生活的寄托,如果不尽快地找到新的职业,肯定会被老婆骂个狗血喷头。
B.侯三因为惧怕老婆,剧团解散自己下岗的事瞒着老婆;去招聘市场找工作也只能背着老婆;即使被老板高薪试用的好消息也不敢告诉老婆。
C.侯三生性懦弱,老婆骂他,他只能笑脸相迎;老婆不孝顺老母,他也不敢说什么;瞎子找老板赔钱,老板让他踢翻瞎子,他也犹豫着不动手。
D.老板是个黑社会的头目,他心狠手辣,为了考验侯三对他的忠诚,把侯三打得遍体鳞伤;还让侯三殴打一个向自己索赔二胡的无辜的卖艺瞎子。
【小题2】侯三从剧团出来时拿走了一把刀,这把刀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侯三在老板对他的两次考验中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并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不同表现”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词作家阎肃:不“严肃”的时髦“80后”

作品丰富、已经过完85岁生日的阎肃从没让人觉得他“老”过。

平常,每次儿子阎宇和儿媳刘莉娜回家去看老两口,吃过饭,坐不上几分钟,阎肃往往会说:“你们回去吧,我要工作了。”他不跟家人念叨自己在创作上犯了什么难,也不给儿女定规矩要求他们每周回来几次陪他。在家大多数时间,他都是坐在书桌前。看书学习,抄写稿子。他就这样不断写出优秀作品,歌剧《江姐》就是他利用18天婚假创作的。

“别看他叫阎肃,却不是一个严肃的人”。阎肃的老同事、老朋友们说起他,谈及最多的,就是“爱开玩笑”、“童心未泯”。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就有人给他提了意见,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干脆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在他看来,一个人心态要好,遇到事情不较劲,这样一切烦恼都是浮云。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舒楠封他为“神奇的老顽童”。2008年,中央1套要播一部电视剧,请舒楠负责配乐和主题歌,阎肃写词。导演对谱曲要求很高,既要流行又要有地方特色。阎肃就对他说:“你为什么不把它写成周杰伦式的说唱音乐?”这句话出自年近八旬的阎肃之口,舒楠感到“实在是太超前了”。他按照阎肃的意见谱曲,效果非常好。年过八旬的阎肃常常笑称自己是“80后”。他懂Rap,听周杰伦,喜欢李宇春,自称是“老玉米”。阎宇说:“他有好奇心,如果有什么新事物出现了,他一定要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阎肃曾作为演讲者出现在央视《开讲啦》的舞台上。讲完后用他高昂有底气的声音说:“我就怕你们吐槽啊,来点赞就好了。”说完“哈哈”大笑起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制片人卫晨霞今年“八一”建军节策划了一个名为“八一快闪”的新节目,在一段视频中,总政歌舞团的演唱者白雪、蔡国庆、阎维文等人突然出现在军事博物馆的广场上,唱起了军歌。策划这个活动时,有些拿不准的卫晨霞打电话给阎肃,给他介绍什么是快闪,问这种形式行不行得通。老爷子在电话那头儿回了一句话:“行,就得新,就得好玩儿!”

除了在歌曲“作词”一栏中看到他的名字,这位爱哈哈大笑又极富幽默感的老爷子也常出现在歌唱节目中担任评委。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星光大道是他常去的地方。和他一同担任过评委的蒋大为回忆,录节目通常要到半夜,年过八旬的阎肃跟节目组要两盒饺子,然后打包回酒店,“吃着饺子,再喝上二两小酒,看场足球比赛,他就满足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感觉是,阎肃喜欢研究唐诗宋词,尤其喜欢庄子,“阎老之所以会参加那么多活动,是因为他的国家认同。只要节目能反映家国情怀,他都乐意去做评委,去表达他的想法”。

阎老“人老精神不老”,他与我们祖国的进步、军队的发展、人民的喜怒哀乐,以及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和谐共振。这就是他永葆艺术青春,生命力旺盛的重要原因。面对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阎肃用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阎老创作的核心理念,永远接地气。

卫晨霞说:“阎老对‘军营大拜年’节目情有独钟,就因为我们总是去最偏远、最艰苦的边防哨所,他说我们为兵服务,节目‘走得早、走得远、走得正’。”

在艺术界,阎肃平和敦厚,与人为善;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他义正辞严地给予批评;在大是大非和原则面前,不较劲的他更勇于较真、爱憎分明、决不退让。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刮起一股恶搞红歌、扭曲主旋律的歪风邪气,阎肃第一个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抵制恶搞”的倡议。他说:“我不怕一两个人骂,就怕老百姓戳我的脊梁。”

有人说,阎肃就像麦穗,果实累累,但始终低着头。无论是文工团开会,还是担任文艺节目评委、嘉宾等,阎肃总是精心准备,提前到场。阎宇印象特别深刻:“从小到现在,但凡和老爸一起出门,路上甭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他一律向对方微欠上身,大声招呼:您好!阎宇说,这么多年老阎同志没教过他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尊重身边所有的人。”  

 (摘自《大家》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阎肃热爱工作,但他有点淡化亲情,甚至有些不近人情。每次儿子和儿媳回家去看老两口,阎肃总是吃过饭不一会儿就催他们走。
B.在西南文工团时,阎肃总爱开玩笑、讲故事,有人说他太不严肃了。他就负气把名字从阎志扬改成了阎肃,以表明自己是个严肃的人。
C.阎肃之所以能写出大量的优秀作品,就是因为阎肃的一只脚深深地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一只脚稳稳地踏在爱国主义与时代发展的最强音上。
D.遇到事情不较劲,平和敦厚的阎肃活得简单快乐;可是,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他坚决批评;在原则性问题面前,不较劲的他却爱憎分明、决不退让。
E.本文的标题幽默风趣,不“严肃”利用了谐音,写出阎老的活泼开朗,“80”后是阎老的自我调侃,这些让我们想见出一个可爱可敬的老人形象。
【小题2】“(红梅)一片丹心向阳开,……昂首怒放花万朵,香飘云天外”是歌剧《江姐》的主题曲《红梅赞》中的歌词,这也正是阎肃的人生写照,试结合全文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

张 爽

作品比作者本人闻名的例子挺多,《百年孤独》的作者加夫列尔·马尔克斯就是其中一个。巨作《百年孤独》这部小说自1967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影响遍及世界多个***。同年,哥伦比亚发生地震,他回到祖国。1985年,《霍乱时期的爱情》发表,被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1986年,他的报告文学《里丁智利历险记》第一版被智利政府在圣地亚哥公开销毁,不过这一事件保证了它后来几版的畅销。小说描述一个流亡国外的著名电影导演,秘密地回到他的祖国智利,拍摄一部皮诺切特政府统治下的人民的生活纪录片的经历。

2014年4月17日,这位以孤独闻名于世的老人,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选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马尔克斯对未来充满乐观,他认为未来的社会自己可以决定命运,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有可能实现人类追求的幸福。
B.马尔克斯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鲜明的爱憎,比如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对邪恶势力的鞭挞等,有着对民主、自由、美好未来的渴望。
C.文章对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充满赞美之情,说它是巨作,是拉丁美洲“文学爆炸”时代的代表作,是二十世纪留给后世的金鼎等。
D.马尔克斯文学作品中的“孤独”是独特的,是仅仅属于马尔克斯本人的,所以他会用属于自己的文字来表现“孤独”,来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怀等。
E.文章倒数第二段在写法上十分简要,很有条理地介绍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的马尔克斯的相关情况以及所写作品情况,全景式地完成了对马尔克斯的介绍。
【小题2】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而闻名,但文章标题却是“加夫列尔·马尔克斯:百年,并不孤独”,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马尔克斯能够闻名于世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小题4】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会产生孤独的情绪。请结合文本,谈谈人会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对话
李培俊
副所长是岳所长要来的。岳所长之所以竭力要个副所长,是为宋史研究所长远着想,岳所长59岁了,年底到届,手续一办,没个接手的人能行?
人来了,是个年轻人,30多岁,原是外省一所高校的教授。老岳有些担心,这么年轻,能担起这副千斤重担?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报到那天,岳所长一问,副所长竟姓秦,不但姓秦,籍贯竟是南京。岳所长不禁一声暗笑,说,秦所长姓秦?秦副所长何等聪明,哪里听不出来其间意思,笑了笑,反问说,所长姓岳?岳所长点点头说,不但姓岳,而且是岳飞正儿八经的后人,不是冤家不聚头啊。秦副所长也说,800年前那桩公案不会影响咱俩合作吧?岳所长说,哪里会。
岳所长这人肚子里有货,虽主攻宋史,可三皇五帝,夏商周,都在脑子里装着。上任不久,秦副所长上门拜访,岳所长把他延至一室,沙发、茶几、陶壶、杯具,空空荡荡,别无他物。秦副所长问道,这间房是做什么的?岳所长说,书房。秦副所长又问,怎么没书呀?岳所长说,猜猜。秦说,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岳所长不置可否,转了话题,说起了所里的事。
秦副所长家在外地,常到岳家蹭饭,两个清素小菜,一壶烫热的小酒,吱吱地喝上一阵。饭后,两人坐进书房,品着茶谈天论地。既然搞宋史研究,自然绕不开风波亭那段公案,这一绕,便把两人的关系绕得有些微妙。终于有一天,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
话头是老岳挑起来的,老岳说,世间的事真是妙不可言,你呢,秦桧后人,我呢是岳飞嫡传,可咱俩却坐在一起喝茶,放到800年前,非把老祖宗气死不可。
小秦也感慨一声,说,其实呢,岳帅之死应该是高宗所为,秦桧不过是当了一回替罪羊而已。老岳说,小秦,历史定案的事,咱就别翻烧饼了,否则,怎么会有“人自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那副对联呀。小秦当然知道,此联是乾隆状元秦大士所作。小秦说,那是秦大士为讨好天下人的应时之作,或者说,是个表态。你老岳想想,岳帅时任高官,又是抗金主帅,没有赵构指使,秦桧能杀得了岳飞?你注意那个细节了吗?就是岳帅死前夜,赵构亲往监牢探望?老岳说,注意到了,可毒酒却是秦桧所赐。小秦说,咱先把这个问题放下,讨论一下《满江红》,写下这首词时岳飞33岁,已当上节度使,30岁当上节度使,显非常人,皇帝忌这个。那首词可谓激怀壮烈,成为千古绝唱,可岳帅根本没想赵构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假若不是徽、钦二宗被擒,九五之尊哪有他的份?如若岳帅直捣黉龙,迎回徽、钦二宗呢?赵构还有什么理由再坐龙椅?所以说,是一曲《满江红》杀了岳飞,换句话说,是岳飞自己杀了自己。秦桧不过是替人承担了骂名而已。
老岳摆摆手制止小秦,小秦却不管不顾,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岳飞不好酒,不好色,不贪钱,不要官,人过于完美,容易被人误解,赵构不禁要想:那他要什么呢?
老岳竞有些无言以对,隔了许久,老岳说,该吃饭了,在这喝两杯?老岳是第一次这么让小秦,以前都是:中午在这吃啊,不容小秦推托的。小秦知道这是虚让了,人家巧让客,怎好当个热粘皮?便笑笑,说,算了,答应了朋友的饭局,就不在这儿吃了。 
不久,老岳递了辞呈,请求辞去宋史研究所所长职务,在辞呈最后,他建议由小秦接替所长职务,提前到位。走那天,小秦抱着老岳哭了,说,岳所长,多来啊,好多事离不开你呀。老岳拍拍小秦肩膀,什么也没说,眼睛湿湿的,提了一个请求:能给我弄一套宋史吗?小秦说,你不是读过了吗?老岳说,我想再读读,再说,我家书房里也该有一部书了。
(选自《花园》2010年10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E.本文按照情节发展展开记叙,先写老岳对秦的担心,又写两人的交往,再写两人的争论,
最后以岳提前让贤于秦结尾,情节既顺理成章又颇有波折。
A.本文构思精巧,短小精悍,首尾呼应。详细叙述了从岳所长要副所长到秦副历长提前到位接替正所长的职务交接过程。
B.秦岳二人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秦副所长有理有据的为自己的老祖宗秦桧进行了辩解,终得岳所长的认可。
C.本文运用正衬的艺术手法,通过写岳所长肚子里有货,过目不忘,诵罢即烧,一切都在脑子里装着来衬托秦所长的形象。
D.这篇小说语言凝练,选材典型,叙述详略得当。通过典型事例塑造了岳所长和秦所长这
【小题2】小说有一个细节描写,前面写老岳书房没有书,后面有写老岳要求弄一套宋史,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小题3】上级给老岳派了一个年轻人做副所长,老岳有点担心。但是又想:可既然让他来,就一定有让他来的理由。结合全文,请你为秦找几个可以来做所长的理由。(6分)
【小题4】秦岳围绕岳飞的死因打了一次口水仗,如果你是旁观者,你会站在谁的一方?为什么?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