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 家
孙犁
①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请假不准,总是难以成行。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横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②她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③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④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蘑菇也采过,柴禾也拾也。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⑤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⑥我是从十二岁离开故乡的。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窠巢,游子的归宿。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⑦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⑧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⑨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漏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
⑩我越来越思念我的故乡,也越来越尊重我的故乡。前不久,我写信给一们青年作家说:“写文章得罪人,是免不了的。但我甚不愿因为写文章,得罪乡里,遇有此等情节,一定请你提醒我注意!”
⑪最近有朋友到我们村里去了一趟,给我几间老屋拍了一张照片,在村支书家里,吃了一顿饺子。关于老屋,支书对他说:“前几年,我去信问他,他回信说,也不拆,也不卖,听其自然,倒了再说。看来,他对这几间破房,还是有感情的。”
⑫朋友告诉我:现在村里,新房林立;村外,果木成林。我那几间破房子,留在那里,实在太不调和了。
⑬我解嘲似的说:“那总是一个标志,证明我曾是村中的一户。人们路过那里,看到那破房,就会想我,念叨我。不然,就真的会把我忘记了。”
⑭但是,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要消失。
【小题1】(1)文章开头描写了梦境中回家的哪些“困扰”?试分条概述。
(2)文章描写这些“困扰”有什么意义?
【小题2】作者在第③段中说老家“也不想再回去了”,第⑤段中却说“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回答。
【小题3】整合文章有关内容,说说文章多次写到老屋有哪些作用。
【小题4】文章结尾所说“新的正在突起,旧的终归消失”的含意是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02: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新诗代替了古诗,获得了新质,却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撮其大概有:张扬了理 性思维,减少了直觉思维,偏重于语法,轻忽了词法,强化了模仿,忽视了表现,等等。此种得失的造成, 与古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有直接关系。新诗的出现,固然与古诗有血脉渊源,但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现 代诗。这样,新诗与古诗就有了一定程度的断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运用于诗歌写作,有着巨大的诗 性差距。

(摘编自苗雨时《新诗向古诗学习什么》,2017 年 8 月 27 日《扬子晚报》)

材料二:2017 年是中国新诗发展 100 年,“80”后著名诗人、作家李成恩于当地时间 7 月 5 日,应邀出访拉 美。她重点谈到了百年中国新诗所界得的成就,首先是诗歌的现代意识的觉醒,从人性的角度确立了诗的 现代性,她认为诗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通过世界不同国家、地域与民族的生活、诗歌语言与诗歌艺术 的探索,世界诗歌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中国当代诗人与拉美诗人有共同之处,都对日常生活较为关注,多 写人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体验。

她说中国现代诗与世界最好的诗歌处于同一个水准,中国现代诗建立了中国的传统这是一个现代性的 传统,从语言的开放到个体的想象,中国新诗百年到了当代,出现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并 且正在反过来影响其他国家诗人的写作。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诗对外的翻译还要快步跟上,外国诗歌在 中国的翻译总是快一步,我们庆幸能够很快读到世界上最好的诗歌,但我们最好的作品却要滞后被外国读 者读到。这次来拉美,她发现拉美对中国优秀诗人了解得并不多,所以这次来得恰逢其时。

(摘编自《李成恩在拉美谈中国百年新诗》,2017 年 8 月 29 日“凤凰网”)

材料三:近日,“第四届北大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在北京颁奖,大赛顾问、著名诗人谢冕在 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谈到了创意写作,也谈到了诗歌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他说,在目前良好的写作状 态中,一些诗人的作品看似个人表达,但概念化倾向很严重。

平时,出于研究需要,谢冕阅读过很多诗歌,但能让他眼前一亮的不多。谢冕说,基本都是大体相同, 个性突出的诗人并没有出现,这是当前诗歌创作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都写一条江,可能词句不同、结构不一,但思路都相同,读起来感受差不多。

什么才是个性独特的诗人?谢冕举了海子的例子:“想想他的诗有多独特?里面有这样的丈字: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那都是他很独特的东西,别人无法模仿、重复。”

谢冕还提到,在目前的诗歌写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过分口语化、缺乏节奏感,等等。 他指出,现代诗歌接近口语是自然的,但要有节制,不能无边无界,像“今天我去你,你妈说你不在”, 类似的诗歌,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诗歌要有诗歌歌的内涵,它是文学皇冠上的珍珠,语言是文学体裁中 最讲究的要精练,过度口语化会使这些内涵丧失殆尽。”谢冕认为,艾青先生把“白话写诗”发挥到了极 致,虽然口语化但有节制现在很多人都在努力创作,但很少人能做到这么好。

除了语言不够精致外,谢冕认为,诗歌是音乐的文学,要讲究韵律,“徐志摩诗歌的格律感是很好的, 句子长短一致,有的还押韵。没有节奏感,诗歌就会‘不好听’”谢冕说。新诗发展到现在,有成就,但 也要直面问题,只有这样,新诗才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摘编自《专访谢冕现代诗歌接近口语不能无边无界》,2017 年 8 月 5 日“中国新闻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类似"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这样的诗歌语言,目前在我国的新诗创作中还能找出许多,诗句过 于口语化,缺乏节奏感,不可取。
B.“80后”著名诗人和作家李成恩在我国新诗发展100年之际,受邀出访拉美,对于我国新诗在海外传播、 扩大影响有着积极意义。
C.新诗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虽替代古诗,但与传统古诗相比,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直觉思维减弱、 忽视词法、不重视表现等问题。
D.李成恩认为中国新诗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中现代意识的觉醒,而这正是中国诗歌的独特之处,也是区别 于世界其他地方诗歌的不同之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新诗虽然与古诗存在着血脉渊源,但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诗歌写作上存在着巨大的诗性差距,导 致了新诗与古诗之间的断裂。
B.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喜爱,诗人谢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阅读大量的现代诗歌,从而发现了新诗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C.与新诗诞生之初主要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诗不同,我国新诗历经百年,已建立起了自己的传统,也出现 了一批可与世界对话的重量级诗人。
D.古代汉语转换为现代汉语使新诗发展成为可能,但在新诗的发展历史中也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最终必 会阻碍新诗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E.谢冕以海子、艾青、徐志摩为正面例子,为诗歌创作者树立榜样,一方面有利于指出新诗创作中存在的 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创作者借鉴、吸收。
【小题3】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当前我国新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业在线化的好处当然显而易见,正如家长所说,比如英语,跟读和反馈的功能都挺好,孩子也比较感兴趣。它能达到的学习效果,是很多家长辅导达不到的。但与此同时,孩子天天抱着手机、平板电脑,对眼睛不好,其实也对家长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甚至也间接成为对家长的考验,比如老年人因为不能熟练操作手机电脑,通常就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另外,家长可能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教育孩子,严格把握好正常作业与玩手机的界限。这种必须需要家长进校监督和帮扶的家庭作业,某种程度上已成了另一种“家长签字”。
更为重要的是,在线化作业的两点额外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在线作业的“低龄化”趋势,可能使得孩子过早对网络产生依赖,比如通过网络搜索现成的答案,再比如,由于必须要有家长的监督和全程帮扶,对孩子的自制力培养不利;另一方面,在教师角度,在线作业虽然提高了作业批改的效率,但在家长角度,这种效率的提高,却可能是建立在家长投入更多时间成本的基础之上。而这种投入,不能被视为理所当然,两者理应有更好的平衡。
在线化作业的本质,应是利用技术手段,在保障学习效果的前提下,让孩子、老师、家长都能变得相对更轻松,起到一种减负的效果,而不是相反让彼此都变得更为“繁忙”。然而就现实来看,过多的在线化作业,却使得从学生到家长,都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应付”。这显然不是在线化作业所希望实现的初衷。
(摘自朱昌俊《家庭作业电子化不应该成为一种负担》,《华西都市报》2017年9月20日)
材料二:
无论是回家作业还是课外实践,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非兴趣使然,而是学校要求。类似作业APP这样的智能化学习应用很普遍,有的应用已成为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建设信息化校园和数字化课堂的组成部分。
以受访家长普遍提到的一款知名APP为例,该应用据称已于今年2月完成C轮1亿美元融资,走进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0多座城市的70000所学校,超过3000万小学师生在用这款APP布置和提交作业。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坚持不用各类APP布置回家作业。校长吴蓉瑾说:“学校里用电子产品,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但作为作业布置,时间就无法控制了,一旦形成依赖就是坏事了。”
上海交通大学慕课研究院院长助理余建波认为,凡事皆有利弊,学校无论使用电子产品还是应用软件都要适当,建设信息化校园不能“一买了事”“一装了事”,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
(摘自潘旭 吴振东《不用电子产品,孩子做不了作业?》,《半月谈》2018年第19期)
材料三:
目前涌现出的一些在线教育产品,不仅用形式多样的趣味学习形式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专注度,还能以更加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方式将孩子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在缩减作业时间的同时缓解了孩子的用眼压力。
在线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目标,与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中小学作业减负政策不谋而合,但就在在线作业刚刚在互联网勃兴的黄土大地上冒出新生的嫩芽,教育部一则“电子限制令”却又快让它干渴而死。
与其关上在线教育的门,不如打开疏导陪伴的窗。电子化的教学方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们要做的却不是通过“一刀切”的方式去阻挡一个新事物的进步,而是找到问题的源头,从游戏时长限制、家长引导监督、增添户外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培养正确用眼习惯等多个方面去解决视力下降的根本成因。
(摘自《正确对待作业电子化趋向,不能因噎废食》,《中国教育报》2018年9月2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作业电子化对于英语跟读和反馈来说,效果远比许多家长的个人辅导要好得多。
B.作业在线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使得“低龄化”的孩子过早依赖网络。
C.作业在线化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其中某知名APP师生用户超过了3000万。
D.在线教育缩短了学生作业时间,减轻了学习负担,故有人对教育部的限令存有微词。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业在线化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对他们的考验,有些老年家长通常无法指导孩子完成作业。
B.在线化作业的实质并不是为了保障学习效果而增加教师、学生和家长的“负担”,但实际操作中却不尽人意。
C.在线化作业在当下应用已非常普遍,但上海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的老师对用APP布置家庭作业有些担心。
D.对于作业在线化的现象,学校、家长、社会见仁见智,因为作业在线化有着明显的好处,但弊端也很突出。
【小题3】“凡事皆有利有弊”,作业在线化也是如此,但如何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弊病呢?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当语言死亡时
语言濒危是一种全球现象。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濒危语言图谱》,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将在本世纪消亡,80%—90%则在未来的200年灭绝。相比之下,动植物的灭绝速度慢得多。
语言的消亡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平均每隔两个星期就会有一种语言消失,而且悄无声息。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的黄成龙博士介绍说,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活力都很低,至少二三十种语言处于濒危状态,比如云南的阿奴语、东北的赫哲语、新疆的塔塔语、甘肃的裕固语、中部的土家语等。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代际的传承,而不在于人数。小的语言可以很有活力,大的语言也可以很脆弱。比如中国有1000万满语人,但能说满语的人如今只剩下100多人,随着最后一批会说满语的老人的死去,满语将彻底死亡。也许它的书面语言还会继续存在,但没有了代际的传承,它只是一个无意义的空壳。
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森教授说:“想象一下,如果无缘无故的,鲸要灭绝了,或者金字塔要倒塌了,亚马孙森林被砍伐,人们会非常气愤,并且想尽办法去阻止,因为那些是人类共同的遗产,是肉眼可见的。语言是更加古老、复杂精细的人类财富,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每种语言都有无限的表达可能性,无限的搭配可能性,它们的词汇、发音系统和语法,以精妙的结构组合起来,比我们手建的任何建筑更伟大。”
语言的死亡通常有两种方式:第一,说这种语言的人消失了;第二,说这种语言的人放弃了自己的母语,转而使用另一种语言。过去200年间,殖民主义是最大的破坏者,欧洲殖民者在澳大利亚消灭了150多种土著语言,在北美扫荡了300多种土著语言;现在则是全球化,经济和社会的压力逼迫人们从村庄搬到城市,他们的母语时时处在强势语言的压制之下。
在谈到语言的优劣问题时,哈里森说:“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任何一个学过两种语言的人都知道,两种语言之间,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翻译的,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在翻译的过程,你总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根据他的统计,世界80%的人口讲83种主要语言,绝大多数从未有过记载,没有字典,没有书,你在任何图书馆或者数据库里都找不到它们的资料。一切信息只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尤其脆弱。当我们失去一种语言,同时也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哈里森教授把这些统称为“人类知识库”。
或许,语言的死亡,最可怕的不在于损失多少历史、文化或者物种的知识,而是我们在某一早晨醒来时,甚至不记得这个世界曾经有过不一样的可能性。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有129种语言,其中一半以上的语言活力都很低,将在本世纪消亡。
B.全世界有7000种语言,但只有83种为主要语言,被世界80%的人口所使用。
C.因为没有一种语言能垄断人类的所有表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世界上所存在的语言并没有优劣之分。
D.语言和建筑都是人类财富,但语言更加古老、复杂精细,从精妙的结构组合来看,语言也更伟大。
【小题2】下列不能说明“语言死亡”的危害的一项是(   )
A.一种语言死亡,意味着我们失去了一种人类财富,失去一个结构独特的人类存在方式。
B.一种语言死亡,意味着我们失去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若干个世纪以来关于时间、季节、天文、地理、海洋生物、医学、植物、历史、神话、音乐,以及种种日常事务的知识和思考。
C.语言死亡,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我们不再会感到一种沟壑,或者遗失。
D.语言死亡,意味着这个世界失去某些概念,某些关于世界的思考方式,意味着这个世界失去表达与思维的丰富性、多样性。
【小题3】请结合本文,分析过去两百年来语言死亡的原因和当今社会语言死亡的原因有何不同。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梁思礼与梁启超
解璋玺
梁思礼生于1924年8月24日。这一年,或可称为梁启超的“灾年”。“李夫人从灯节起卧病半年,到中秋日奄然化去,她的病极人间未有之痛苦,自初发时医生便已宣告不治,半年以来,耳所触的,只有病人的呻吟,目所接的,只有儿女的涕泪。丧事初了,爱子远行”,而老年得子,算是给他一点难得的慰藉,于伤痛之中还能体会到人生未尽之乐。
梁启超深爱着他的九个儿女,但爱小儿子梁思礼尤甚。这种人之常情是不难为人所理解的。最初,他称儿子“老baby(宝贝儿)”,后来索性改称“老白鼻”。他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这个聪明可爱、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姐姐、哥哥们责怪“爹爹信中只说老白鼻不说别的弟妹,太偏心”,结果,梁启超特意在信中写了一大段文字,专讲达达、六六、司马懿(七女)的近况。不过,梁启超并不回避他是“专一喜欢老白鼻”的。他注意到老白鼻一点一滴的进步和变化,不到两岁,就已经“一天到黑‘手不释卷’”了,而且能唱“葡萄美酒”。随着一天天长大,老白鼻变得越发惹人喜爱。梁启超在饮冰室读书、写作时,是不允许孩子们来打扰的,但老白鼻是个例外,每天“总来搅局几次”,梁启超不仅不恼,甚至“盼望老白鼻快来”,因为老白鼻的到来,恰恰是他“最好的休息机会”。过生日了,大孩子都不在身边,他就叫老白鼻代表姊姊、哥哥们拜寿。老白鼻也乐得如此,居然“一连磕了几十个响头,声明这是替亲家的,替二哥、三哥乃至六姊的”,而作为父亲,他在信中告诉大孩子们,“我都生受你们了”。这种父子之间其乐融融的场面,不仅儿子是天真烂漫的,父亲又何尝不是和蔼可亲,一团孩子气呢。
梁启超1929年1月19日病逝,梁思礼只有四岁半。母亲与姊姊、哥哥们合力供他读完了小学、中学,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母亲筹措了四百美金,送他和姊姊梁思懿到美国求学。其实,梁启超早在1925年为几个孩子预筹学费时曾说过:“至于老白鼻那份,我打算不管了。到他出洋留学的时候,他有恁么多姊姊哥哥,还怕供给他不起吗?”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中日战争爆发后,他的姊姊、哥哥们陆续流落大后方,思永、徽因身患重病,自顾不暇,哪里还有余力顾及远在天津的这个小弟弟?这时,全靠母亲王夫人艰难地支撑起这个家。她先是将旧楼卖给了天津富商郝莲舫,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以及几个孩子的教育;日军占领时期,又将新楼(即饮冰室)的一部分租给了一家绸布店,熬过了更为困苦的那些日子。
梁思礼到美国后,考入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由于家道中落,要像思成、思永、思忠、思庄留学时那样,靠家庭资助完成学业已不可能,他只能靠自己打工赚钱,交学费和维持生活。不久,爆发了太平洋战争,他与母亲的联系被完全切断,情况就更加糟糕了,生活常常陷入困顿之中,但“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苦斗精神,在国外打工读书,在饭馆里洗碗碟,在游泳池当救生员,他什么都能干”,苦读了八年。1945年从普渡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他又进入辛辛那提大学读研究生,先获得了硕士学位,1949年夏,又获得了理学博士学位。梁家子弟没有不是心怀报国热忱的,虽然著名的无线电公司RAC向他发出了邀请,并许诺优厚的待遇,但父亲的话言犹在耳:“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于是,他毅然谢绝了美国公司的邀请,和姊姊梁思懿同船回到祖国,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筚路蓝缕,屡败屡战,排除万难,终于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中国能够成为世界上的航天大国,梁思礼作为开拓者中的一人,功不可没。
1987年,他被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并担任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93年,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①中的一位。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注]①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梁启超有九个子女,除梁思礼外,还有两位院士:梁思成,建筑学家;梁思永,考古学家,均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此外,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梁思忠,西点军校毕业,参与淞沪抗战;梁思庄,图书馆学家;梁思达,经济学家;梁思懿,社会活动家;梁思宁,曾参加新四军。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24年是梁启超的“灾年”:妻子因病去世,丧事初了,爱子远行留学。梁思礼的出生,消解了他的抑郁情绪。
B.梁启超生前为几个子女预筹留洋学费时,没有准备梁思礼的那份。一来,当时梁思礼年纪尚小,二来,梁思礼长大后,他的姊姊、哥哥们可以帮衬他。
C.梁启超在写给儿女的信中常常提到讨人喜欢的小儿子,以至于哥哥、姊姊们责怪父亲不关心出国的子女,为此梁启超专门写信解释。
D.梁思礼历时几十年将远程运载火箭研制成功,使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的航天大国。同时,因贡献突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梁氏一门三院士中的一位。
【小题2】作为一篇人物传记,本文有怎样的写作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3】每当我们追念起梁启超继而谈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时,心中总是为梁启超对儿女的成功教育而叹服。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题。(6分)
广义的文明概念指人类创造的物质、精神、文化、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依据人类社会各历史阶段的主要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可将人类文明历史划分为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不同历史阶段。如果依据人类文明同资源环境和地球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可将人类文明划分为生态文明、非生态文明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生态文明、准生态文明等形态。
狩猎采集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处于原始的生态或准生态文明阶段。农业与畜枚业文明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植被破坏、土地肥力衰竭、水土流失等生态系统退化过程,可以称之为半生态文明时期。十八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革命,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化石能源和多种矿产资源的消耗,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对水、大气、土地和生物的污染所引起的生态灾难业已爆发,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非生态文明。
人类不可能回到狩猎采集的原始文明。所以,生态文明建设只能是一方面充分继承和另一方面创新工业文明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从而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创造一系列新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源的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工程,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健康,建设经济社会高度发达的现代生态文明。
纵观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可以发现,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具有客观必然的趋势,文明的进步虽然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向前发展的。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情况有所不同,人类个体、局部和近期的经济利益可能同群体、总体和长远的生态利益之间存在内在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建设不会是一种自发的过程和趋势,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生态文明建设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环境的治理和生态保育,减灾防灾工程等各个环节,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和相关工程的实施,均需要较大规模的经济投入。同时,还需要人们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因此,建设生态文明,需要政府、学者、媒体和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的努力,才有可能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历史新阶段。
【小题1】下列对“生态文明建设”含义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充分继承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其他文明成果,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B.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有科学和严格的经济制度、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来保证。
C.通过清洁生产、环境控制与治理、减灾防灾,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永续利用。
D.继承人类历史的文明成果,创造新的文明成果,保护生态系统,快速发展社会经济。
【小题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人类的狩猎采集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工业文明等是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为依据划分的。
B.狩猎采集文明是准生态文明,农业与畜牧业文明是半生态文明阶段,而工业文明则是非生态文明时期。
C.以生产力为主要标志的人类文明进步总会向前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则不会发展,需要各种制度的保障。
D.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科技支撑、经济投入、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的更新,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和持续努力。
【小题3】 相对于“工业文明”而言,“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不超过25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