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词第一人纳兰性德
有人说,十七世纪的北京,既是康熙大帝的,又是纳兰性德的。一个乃一代英主,雄韬伟略;一个是御前侍卫,却诗才俊逸。只是纳兰性德英年早逝,令北京城的晴空黯淡了许多。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显赫家世足以令世人瞠目。他的父亲,旧时权倾朝野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而纳兰性德本人也是少年英才,十八岁中举人,二十二岁时参加进士考试,中二甲第一名。康熙当即龙颜大悦,钦点其为御前侍卫,很快就由三等晋升为一等,可算是少年得志,前途无量了。
世人皆知纳兰为清代的大词人,且清词以他为最,似乎无人能出其右。但这位豪门公子不但能文,而且还是个武将。既然是御前侍卫,武功定是十分了得。满族尚武,在马背上打天下,所以纳兰性德也被父辈们授以武功,从小练就了一身搏击之术,并精于骑射。纳兰性德倒是个文武全才。当然,纳兰骨子里还是个文人。
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他没有李白那种“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迈气概,也不可能拒绝“皇恩浩荡”,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而他的不务正业照样赢得了皇帝的宠信。康熙爱读性德的诗词,经常赏赐给他金牌、佩刀、字帖等礼物,以资鼓励。
纳兰性德是个真性情的人,他对“侍卫”这个职位其实并没有什么兴趣。他得到过皇帝无数次的赏赐,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苦于仕途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自然是徒增“胸中块垒”。
纳兰性德能入康熙法眼,外表应该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他的人同他的词一样纯任灵性,纤尘不染,当得起玉树临风一词,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是康熙皇帝的侍卫,和纳兰性德是同事关系,曹寅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楞伽山人就是纳兰性德的号。
人长得帅,骑术、剑术、武技都很高超,诗词文章也堪称一流——这样的人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但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数字统计:在纳兰性德现存的三百多首词里,“愁”字出现了九十次,“累”字用了六十五次,“恨”字使用了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惆怅”、“憔悴”、“凄凉”等字句,更是触目皆是。按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斗鸡人拨佛前灯”,在滚滚红尘中寻找残月西风、衰草枯杨。
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纳兰与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同为康熙皇帝的侍卫,相处了八年,交情很深。曹寅曾为纳兰性德词集作序,纳兰去江南游历时到了南京,专门为曹寅赋词两首《金陵》和《满江红·为曹子清题其先人所购楝亭,亭在金陵蜀中》,曹子清就是曹寅。
后来,曹雪芹写《红楼梦》,稿未完而人先亡。和珅将文稿呈献给乾隆皇帝,乾隆阅后说了一句:“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 ”虽说此说有捕风捉影之嫌,但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确有许多相似之处,而曹雪芹的《红楼梦》也确实受到了纳兰性德词的影响。
《饮水词》中有这样的词句:“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第几层?”“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此夜红楼,天上人间一样愁。”词中多次提到“红楼”,这对《红楼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在祖父的影响下,曹雪芹自幼熟读纳兰性德词,熟悉纳兰的遭际,对纳兰性德深感同情。《饮水词》中多次咏竹,而林黛玉爱竹,别号“潇湘妃子”,曹雪芹又为他的居处潇湘馆安排了“凤尾森森,一片翠竹环绕”的环境,这也绝不是巧合。而且更关键的是,纳兰性德也有一段愁云惨雾的爱情往事,和《红楼梦》中宝、黛、钗三人的关系十分相似。
当所有的富贵功名皆成尘土,那一本《纳兰词》读来还是令人唇齿流香,三百年都不曾消退,因为他“不是人间富贵花”,当围绕在他身边的繁华如云烟般散尽之后,诗人如愿以偿地回归到诗人本身——也许,这才是世上最幸运的事情。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纳兰性德不仅才貌出众,文武兼备,而且还是清代享有盛名大词人,但纳兰性德生前过得并不快乐,而他的《纳兰词》却流传后世。
B.纳兰性德二十出头就成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是令人羡慕的少年英才,但“斗鸡人拨佛前灯”的诗句却反映了他常人所不理解的心境。
C.纳兰性德骨子里是个文人,所以他“苦于仕宦漂泊,厌恶进阶伫立的侍卫生涯”,率真的诗兴遭遇浑浊的政治,便徒增“胸中块垒”。
D.文章为了表明纳兰性德过得并不快乐,他的词句尽显多愁善感,列举了数字和“愁恨”“断肠”“伤心”“惆怅”等字句。
E.他还是捧着文房四宝上了天子的船,一边为皇帝保驾,一边做着职业以外的工作:吟诗填词。幽默的语言表现了纳兰性德对文学的挚爱。
(2)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纳兰性德的?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3)“曾经有人说,纳兰性德就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这一说法有一定的依据。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本文采用多种手法塑造纳兰形象,请就其中一种手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并说说本文对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2-07 03:30: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国内,提起蓝莓,许多人的第一直觉就是“草莓”“蛋糕”“果冻”等类似的水果或其它蓝莓味的食品。调查发现,90%以上中国人没吃过或不了解蓝莓。
买过蓝莓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水果。确实,蓝莓鲜果在国际市场上售价昂贵,每500克价格为10美元左右,而在2009年7月,蓝莓鲜果在上海家乐福的零售价为每公斤270.4元。
资料显示,国外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自2000年开始,美国教育部将蓝莓列为中小学生保护眼睛的营养配餐食品,要求每人每周至少食用一杯蓝莓鲜果或加工品;在日本,人们把蓝莓视为“聪明之果”,中小学生已从昔日“每天一杯牛奶、提高一代人体质”,转为“每天一袋蓝莓、聪明一代人大脑”;二战时期,英国空军每天都食蓝莓果酱,投弹准确率大大提高。“在微明中能清楚地看到东西”,美国军方供给特种部队,作为改善视力、增强夜战能力的特殊食品。
蓝莓果实单果重平均2克,最大5克,果实呈蓝色并有一层白色果粉,果肉细腻,种子极小,清淡芳香,为一鲜食佳品。蓝莓富含VC.VE.VA.SOD.花青素、食用纤维等其他品种少有的特殊成分以及丰富的钾、铁、锌、锰等微量元素。而根据美国Tufts大学的分析,在40种具有抗氧化效力的蔬菜和水果中,蓝莓的花青素含量排名第一。
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于抗衰老、美容养颜的作用已众所周知。蓝莓中还富含珍贵的花青素。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经研究证明是当今人类发现最有效的抗氧化剂,在欧洲被称为“口服的皮肤化妆品”,能清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皱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素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它对人体的生物有效性是百分之百,服用后二十分钟就能在血液中检测到。与其它的抗氧化剂不同的是,花青素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保护大脑和神经系统。
据美国、日本、欧洲科学家研究,经常食用蓝莓制品,还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日本生物医学博士中川和宏撰文:医学临床报告显示,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多伦多大学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医学博士沃科教授研究证实,蓝莓能预防近视和各类眼疾。
除了清除氧自由基、提高视力、抗氧化、抗衰老、美容养颜之外,蓝莓还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忆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
据悉,中国饮料龙头企业娃哈哈已将目光投准这个“万能水果”,推出了含蓝莓果汁的冰红茶饮品。此番推出蓝莓冰红茶,正是看到了蓝莓的健康功效。
(选自2010年4月22日“中国新闻网健康频道”,有改动)
【小题1】下面有关花青素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青素能够修复受伤的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是纯天然的抗衰老营养补充剂。
B.花青素能消除体内有害的自由基、防止皮肤皱纹的提早生成,减少皮肤病和波纹,甚至消除疤痕、祛除色斑、美白肌肤,并且使皮肤长期光滑,富有弹性。
C.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D.花青素的抗氧化性能比维生索E高五十倍,比维生素C高二百倍。
【小题2】(小题2)国外许多机构都非常重视蓝莓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维生素C和维生素E.SOD对抗衰老、美容养颜有作用。
B.蓝莓具有可以延缓脑神经衰老、提高记忆力的功效、加固血管、改善循环、改善睡眠、延缓记能力衰退、预防心脏病、预防癌症。
C.经常食用蓝莓制品,可明显地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D.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外蓝莓鲜果都价格昂贵,要像“草莓”“蛋糕”“果冻”等水果那样走入寻常百姓家是不可能的。
B.根据国外的科学研究知道,可以经常食用蓝莓,以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
C.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摄取足够的花青素就可以治疗近视。
D.蓝莓被人们视为“超级水果”“万能水果”是因为它的健康功效大,因此可以大量服食蓝莓。

同类题2

阅读理解
痛哭和珍
石评梅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得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领导?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你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体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的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相关链接:《记念刘和珍君》第四部分: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有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小题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到极致,读来使人潸然泪下。
B.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E.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小题2】在作者的眼中,刘和珍是怎样的人?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回答。
【小题3】作者在痛哭和珍时,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4】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比较异同。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B.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到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D.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
【小题3】(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太空中生活,要求宇航员必须具备极佳的身体素质,因为用困扰宇航员身体健康的有噪声、宇宙辐射、高真空、剧烈的温度变化等多种因素,其中最困扰他们的是失重。专家发现,在失重环境里生活10天,人体骨钙的流失率达到了3.2%,那些返回地球的宇航员体重都要减轻5%左右。宇航员在描述失重的感受时说:“胃里的食物在向上涌,脑袋因为充血而晕沉沉的,四肢无助地散在躯干周围,你要不是看上一眼,都不知道它们正处于什么姿势。要想既保证宇航员的健康不出大的问题,又要节省发射经费,让宇航员在太空中作生活半年是最佳的选择。

为了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心的影响降到最低,1985年,美国空间实验室引及了“太空跑步机”。这种“跑步机”采用弹性“束带”把人固定在跑台上,提供模拟重力,宇航员在锻炼时获得一定压力,从而可以达到类似在地面的锻炼效果。事实证明,长期飞行的宇航员,由于有效地将锻炼和加强营养相结合,已经可以控制体重的减轻,这说明跑台锻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后,国际空间站都专门设置了包含有跑台的锻炼场所。

创造了太空生活最长纪录的俄罗斯人伯里亚科夫,便是空中健身房的受益人。他在太空中待了438天,返回地球时,他没有像其它宇航员那样虚得需要人抬出返回舱,而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得益于他按照制定的计划,每天都花费两个小时进行包括跑步在内的锻炼。

不过,在太空中寂寞的滋味远比生理不适更严重。在太空环境中,因为长期远离人群,情绪激动,多梦、幻觉和失眠等精神症状时常困扰着守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漫长时间里,宇航员已经开始琢磨各种新型的太空体育运转来丰富娱乐生活了,传统单调的跑步训练已经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尝试着将地面竞技搬上太空。

心理学家认人,宇航员的太空生活需要创造性,他们要学会如何就地取材、自娱自乐,这些活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可能是次要的,但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很有作用,这非常有助于鼓舞士气,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在现有空间站6-12人的基础上,加倍增加每次执行太中任务的人数,这样使在太空成立多人竞技小组成为一种可能。

(取材于《太空里的无重力运动会》)

【小题1】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宇航员在太空失重的状态下胃里食物上涌,脑袋晕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四肢的活动。
B.为保证宇航员的健康,节省发射经费,目前宇航员一般都不在太空工作生活半年以上。
C.因为跑步训练已达不到宇航员强身健体的需求,所以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太空运动方式。
D.每天两小时的跑步锻炼帮俄罗斯的伯里亚科夫创造了在太空生活438天的最长记录。
【小题2】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只要骨钙流失率不高于3.2%,体重不降低,宇航员们就能在太空工作半年甚至更久。
B.“空中健身房”将会使宇航员在长期的太空生活中保持在陆地上的体重甚至增加体重。
C.目前生活工作在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们很有希望成为太空足球联盟的第一批成员。
D.从空间站把高尔夫击到遥远的太空,这将成为现实,不再是人们头脑中美妙的幻想。
【小题3】根据文意回答问题:在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要想顺利完成太空任务需要注意些什么?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世上从此无真人

熊十力十六、七岁就开始了游学乡间的生活,邻县有一位举人进京会试,购回一些新书,他常去借阅,得以阅读维新派变法的论文与奏章,接受了维新思想。他知道世变日剧,产生了关怀国政时局的冲动。1901年,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熊十力愤然参加武昌新军,组织了黄冈军学界讲习社,积极在新军中宣传革命。他一腔热血,为民族复兴,为革新政治而奔走。

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胜利,但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篡夺。熊十力对政治很失望。他原来以为,政治革命理当促进道德进化,然而他看到的是,政治是肮脏的交易,道德沦丧,民生凋敝。他深感“革政不如革心”,慨然弃政向学,专门研读儒佛,探讨宇宙人生的大本大源,努力增进国民的道德,重建民族精神。自此他置身于政治之外,专力做学问。

熊十力执教于天津南开中学时,与梁漱溟会面,此后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经梁漱溟介绍,熊十力到南京内学院师从佛教唯识学大师欧阳竟无,对佛学有了更进一步的专业精研。1922年到北京大学任教,在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环境中逐步走上了“成一家之言”的道路。1926年是熊十力学术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修订印行的《唯识学概论》,标明他已离开了欧阳竟无的唯识学,而以儒家哲学立场怀疑、批判佛家唯识学,以中国哲学的体用观作为自己立说的基点。1932年,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在杭州刊印行世,熊氏哲学体系正式确立起来,“新唯识论”哲学思想体系建构宏伟,富有创发。佛学界立即对熊著展开了严厉批评,他以“吾爱吾师,尤爱真理”的信念对待师友们的批判,并一一进行反驳。

抗战胜利后,熊十力回到武汉。他这一生有一个梦,就是由自己来主持一个民间的哲学研究所,可惜经费无从着落。此时,他名气大振,弟子徐复观是国民党高官,蒋介石两次拨款资助他办研究所,都被严词拒绝。徐复观替蒋送给他100万元支票,熊十力盛怒,破口大骂徐复观和蒋介石,声音之大,自后山传到院里。一次,王元化来访,他正在沐浴,招呼王进门,自己赤身坐澡盆之中,与王谈话,一派魏晋风度。哲学家牟宗三记叙与老师熊十力的初见,熊十力“胡须飘飘,面带病容,头戴瓜皮帽,言谈中,忽一拍桌子,大喊:“当今之世,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某能讲,其余都是混扯。”熊十力,眼睛瞪起,“目光清而且锐,前额饱满,口方大,颧骨端正,笑声震屋宇,直从丹田发”。此情此景此人,牟宗三以“真人”二字冠之。

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他奠定了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哲学形上学基础,他的“体用不二”之论,成为当代新儒学思潮“重立大本、重开大用”和“保内圣,开新外王”的基本思想间架。面对西学的冲击,在儒学价值系统崩坏的时代,熊十力重建儒学本体论,重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正是沿着他开创的精神方向和他奠立的基础加以发挥、扩展、深化、扬弃,学界把他们师徒视为现代新儒学思潮的中坚。他一生为学,融贯中西,摒弃陈说,绝少依傍,以广阔的文化视野、独具的哲人慧思,提出并力求解决的人生问题与文化问题,为世人开创了一条探寻价值的新路,具有普遍的世界意义。正因为如此,熊十力的哲学思想才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观其一生,“以理想滋润生命,以生命护持理想”,对传统文化深挚的爱,使他虽长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饱受贫困,仍以忧乐圆融的情怀,肩负起振兴中华文化的责任。

(摘编自郭齐勇《熊十力传》)

相关链接:①熊十力(1885-1968),湖北省黄冈县人。著名哲学家,新儒家开山祖师,国学大师,著有《新唯识论》《原儒》《体用论》《明心篇》《佛教名相通释》《乾坤衍》等书。其学说影响深远,在哲学界自成一体。(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与先生结识四十余年,由于先生与我彼此性格不同,虽同一倾心东方古人之学,但在治学谈学上却难契合无间。先生著作甚富,每出一书我必先睹,我读之,深深叹服。

(摘自梁漱溟《忆熊十力先生》)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熊十力以广阔的文化视野,通达、高远的哲学观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思想资源,重建儒学本体论,自觉肩负振兴文化的责任。
B.熊十力的哲学代表作《新唯识论》发表,受到佛学界严厉批评,对此,他逐一进行反驳,这说明熊十力固执己见,恃才傲物。
C.熊十力赤身坐在澡盆里和王元化交谈,颇有魏晋风度;与牟宗三初见,目光清且锐,笑声震屋宇,说明他天性旷达,不喜雕饰。
D.熊十力与梁漱溟相识四十多年,性情相投,友谊深厚,二人都倾心于东方古人之学,但治学谈学亦有分歧。
E.熊十力带领他的学生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一起重建儒学本体论,使中华文化免遭西学冲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启了新的路径。
【小题2】熊十力一生不停求索,弃故扬新,有哪些表现?
【小题3】“熊十力是我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具有原创力的哲学家”,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小题4】材料中说熊十力是“真人”,对此你怎么理解?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