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下面对《光》的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基本上以时间为线索,描述了一天之内“光”的变化及其带给人的感受。作者关于“光”的感受极为细密,导致整篇行文也十分精细、绵密。
B.全文共九段,大致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2段)写晨光,第二部分(3、4段)写阳光,第三部分(5~8段)写光与黑暗(黑影)的关系,第四部分(第9段)写夜晚的声音。
C.作者从黎明写起,黎明是通过光来显现的,“虽只有窗口模糊灰白的一小方天”“不过是灰白的晨曦”。此时作者尚在“刚醒未醒之间”,感觉是混沌的(这种处于临界点的混沌感觉在后面多次出现),这晨光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灰败冷寂”,因为它掀起了“昨天的愁烦”。不过,作者认为“晨曦最活泼闪烁”,只是不易被人觉察罢了。
D.作者拿阴天的灰色和晨曦的灰色相比较,随后进一步指出“晨光比其余的光羞缩胆怯”。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展示黑暗与阳光的对峙,天空中的蓝的微妙变化,勾画了早晨的“可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选择题 更新时间:2019-02-24 09:46: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川北可采莲
彭家河
其实,在汉乐府、周敦颐、朱自清之后,再来说莲或者荷塘,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对此,借李白之言作无奈状或许是最明智的。
正因为汉乐府说“江南可采莲”,所以再说说川北南部县的莲真还有必要。川北多山,十年九旱,每到夏季,常常缺水,特别是乡下。川北的城市大都紧靠嘉陵江而建,广元、苍溪、阆中、南部等,都仿佛一个个渴怕了的孩子,长年累月一早到晚都呆在水边,一刻也不分离。所以,像莲这类喜水的植物,基本没有立足之地,只有富贵人家附庸风雅才在水池或水缸里养几株。虽说乡下老家有不少女子取名叫惠莲、玉莲、莲英等,但这些女人却很少看到自己借名之花的模样。这些名字都是早年上过私塾的老先生们从书上翻来的,估计他们对莲也没有多少直观印象。乡场上早年做生意的经常到成都进小百货,那地方叫荷花池,虽然口口声声地叫它荷花池,也根本没有荷花的影子。只有村里或者城里的富贵人家,找机会到很远的南方旅游,才专门去看荷花,回来一传十、十传百地描绘接天莲叶的盛况。
三五年前,这种情形彻底改变。为了解决川北三百余万人的饮用水难题,专家们把川北西河两岸的高山峡谷摸了一个底,一个巨大的计划慢慢实现。十年筑一坝,山乡变泽国,库容十三亿立方的升钟水库成为川北一劳永逸的自流井,西部贫瘠的荒野沟壑成为鱼米之乡。江南田田莲叶也在川北大地铺天盖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景观。
川北的池塘早年叫日月潭,白天装日光,晚上装月光,从来没水装。没想到,世事会如此变迁。高峡出平湖,湖叫升钟湖。深山峡谷间同时也建成了高大的渡槽、宽阔的渠道,生命之水如长长的列车在山谷间穿行,润泽着川北大地。
喜水的莲藕引种过来,在南部成百上千亩地生长,稻田转身成为莲博园,自然村成为旅游点。走出富贵人家的莲花同样在田野盛开,仍旧花红叶碧,让川北的男男女女领略到江南的诗情画意。每到夏秋,远远近近的村民们都要与来乡下的艺术家们一道,走进高过人头的莲田,做一回江南的赏花人、采莲人。人面莲花相映红,江南川北似梦游。村民们早年吃腻了红苕、苞谷的舌头又习惯了莲藕、莲子,南北转换,味觉调整,多少也有些障碍,但是莲藕还是慢慢成为了人们的主食。
如同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种子,移植到川北的莲长势良好。莲博园的人们习惯了莲的生长,熟悉了莲花、莲叶、莲藕、莲子的功能,闲时就坐在门前赏花,饿了就藕片下锅,生病则莲子熬汤,想起心中的男人或女人时,就也学说江南吴音,轻声分辨琢磨起莲和怜。江南的文化也随同莲,在川北融合生长。莲,或许是江南派来的使者,在蛮荒的山野传播另一种文化。
川北自古苦寒,以阆中、南部、盐亭为甚。纵观千年历史,只有如今人民生活才大为改观。细细想来,其中之一是由于水与路的畅通,让这片土地滋润肥美。水让村民安居,路让百姓致富,也让千里之外、千年之外的文明落地生根。天高地迥、星汉浩渺,只要渠成水到、道路畅通,一切皆可焕然一新。莲在川北的生长,其实也就是在用她的美丽向我们证明天地间这个朴素的道理。
到崇山峻岭间的川北深山,看莲花的开放,听莲子的掉落,做一回江南那样的采莲人,这才是人生的一大幸事。此时,再到江南去采莲,实在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
(选自《四川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川北多山、十年九旱的自然环境,使得川北的城市大都紧靠嘉陵江而建,像莲这类喜水植物在此地基本没有立足之地。
B.由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同样”“仍旧”两个词可以看出莲花不慕富贵、不畏权势,甘心为川北的人们盛开的奉献精神。
C.川北自古苦寒,如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同水、路的畅通关系甚大,在今昔对比中表达了对国家造福百姓的赞美之情。
D.结尾“此时,再到江南去采莲,实在已经没有什么味道了”,既照应了开头引用的汉乐府诗句,又突出了川北莲花之美。
【小题2】文章为什么说“在汉乐府、周敦颐、朱白清之后,再来说莲或者荷塘,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从环境、生活、文化三方面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秋   天
李广田
①生活,总是这样散文似地过去了,虽然在那早春时节,有如初恋者的心情一样,但过此以往,船便永浮在了缓流上。夏天是最平常的季候,人看了那绿得黝黑的树林,不是就要感到了生命之饱满吗?这样饱满无异于“完结”,人不会对它默默地凝视也不会对它有所沉思了。那好像要烤焦了大地的日光,是比冬天还更使人讨厌。
②而现在是秋天了,和春天比较起来,春天是走向“生”的路,然而,因为我自己太弱,甚至抵抗不过这自然的季候之变化,为什么听了街巷的歌声便停止了工作?为什么听到了雨滴便跑出了门外?一枝幼芽,一朵湿云,为什么就要感到了疯狂?我爱它,也恨它,到夏天成熟了,才又对它思念起来,但是到了现在,这秋天,我不愿意说秋天是走向“死”的路——宁可以把“死路”加给夏天,比较起春与夏来,我说它更是走向“生”路的。
③我将说那落叶是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条里面正酝酿着生命之液。而它们的沉着的力,它们为了将来,为了生命而表现出来的这使我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季候,是我所最爱的了。
④但是比较起冬天来,我却偏又爱了秋。我几乎说不出秋比冬为什么更好,也许因为那枝头的几片黄叶,或是那篱畔的几朵残花,比冬天更显示了生命,不然,更使我忆起了生命,一片黄叶,一朵残英,都联系着过去与将来。它们将更使人凝视,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怀想及希冀一些关于生活的事。这样,人曾感到了真实的存在。过去,现在,将来,世界是真实的,人生是真实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所有的梦境,所有的幻想,都是无用的了。
⑤我想该这样说:“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所谓人生,是走在道上的了。前途是有着希望的,而且路是永长的,希望是远大的,然而路上的荆棘,这就是所谓人间的苦难了。但是这条路是要走的,因为人就是走在道上,真正尝味着人生苦难的人,他才真正能知道人生的快乐,深切地感到了这样苦难与快乐者,是真的意味到了“实在的生存”者。
⑥人生是走在道上,希望是道上的灯塔,但是,在背后推着前进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秋天吧!当你踽踽地踏着地下的枯叶,听到那簌簌的声息,忽而又一片落叶轻轻地滑过你的肩背飘下来时,也许你只会念道,“落了!”等你漫步到旷野,看见那连天衰草的时候,你也许只会念道,“衰了!”然而,你也许不曾想到西风会来得这样早,也不该这样凄冷吧,然而你的单薄的衣衫,已经是很难将息的了。懑怨时光的无情是无用的,而更可怕的还是人生这件事故吧。到此,人不能不用力的翘起了脚跟,伸长了颈项,去望一望那“道上的灯塔”。
⑦我真不愿看见那一片叶子落下来,但又知道叶落是“必然”的事,于是对那一片黄叶就要更加珍惜,对于秋天,也就更感到了亲切。当人发现了自己的头发是渐渐地脱落时,不也同样地对头发感到珍惜吗?春天曾给人以希望,而秋天所给的希望是更悠远些,而且秋天所给与的感应是安定而沉着,它又给了人一支恐怖的鞭子,因为人看了这位秋先生的面容时,也不由得不自己照一照镜子了。
⑧给了人更远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识到了生之实在的,而且给人以“沉着”的力量的,是这正在凋亡着的秋。我爱秋天,我对于这荒凉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
(选自《李广田散文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从自身的感悟出发去描写秋天的景色,虽然春夏冬的景色也各有特点,但作者还是对秋天情有独钟。
B.在作者的笔下,描写了枯叶衰草等凋残的秋景,从而抒发了作者苦闷、彷徨的心境和对人生前途的思考。
C.枝头的黄叶,篱畔的残花,甚至都比冬天更显示出生命,因为这些联系着过去和将来,让人感到世界和人生的真实。
D.本文运用了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也体现散文借景抒情,缘事悟理的特征。
E.文章以“秋天”为题,却花了大量笔墨写春夏,同时,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对春夏的描写是“抑”,对秋天的赞美是“扬”。
【小题2】“我愿走在道上,不愿停在途中”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请结合文本,探析作者对秋的感悟。

同类题4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

被春天染红的小溪

莫景春

⑴不知有多久没回桂西北的故乡了。春天来了,故乡突然像刚冒出地面的青草在心底疯长起来,思念溢满整个心窝。于是沐着习习的春风,回老家住了几天。

⑵村前有一条弯弯的小溪,像故乡的一条脐带,从村后的大山里潺潺流出。溪水清澈见底,即使是狂风暴雨的夏天,也绝没有那种狂奔怒流的混黄,总是那样的文文静静,只是在寒冷的冬天有些消瘦,但蓬勃的春天一来临,它便盈盈地丰满起来。

⑶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到小溪边捧一把清水,肆意地泼到脸上,让那种清凉淌满整个脸,让自己和故乡作最亲密的接触,再跟大伯大婶们聊聊,听听他们亲切的话语,感受久违的乡情。

⑷一个春意盎然的早上,我惊呆了。小溪变了,那清亮可人的脸不见了,换成了粉红的脸,满溪满沟的粉红,红得让我心跳加快,又让我心里暖暖的。我伏到溪边的青石上,端详这一奇异的变化。那红红的溪水,缓缓流着,不再清澈的水倒映不出我的脸了。将脸再凑近些,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着,丝丝入鼻。我情不自禁地想将手伸进那缓缓流动的粉红,捧上一把细细品玩,又不忍心搅动溪水,也在担心那片红会不会是什么污染物。

⑸再看看早起的大伯大婶,他们若无其事地在那里洗脸洗菜。一位大伯似乎看出了我的迟疑和惊讶,跟我搭腔:“娃儿,没什么奇怪的,那漂在水上的是桃花。”

⑹什么?桃花?我心里猛然出现一片迷人的桃花灿烂的画面。

⑺“那是你家邻居大叔前两年在后山种的桃树落下的桃花。”接着他便告诉我邻居家大叔全家到村后的荒山上开垦桃林的事。

⑻听着大伯的叙说,手迫不及待地伸进了溪水,满满地捧了一把,扑到脸上,那样的清凉芬芳,我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便急急地往山后赶去。

⑼桂西北很多地方九分石头一分土,满是怪石嶙峋,只在石缝中窝着一点泥土。辛勤的乡亲们便在这石缝间抠出一点点泥土,连成巴掌大的地,便一窝一窝地种下玉米。由于土浅坡瘦,保不住水,若是十天半月没淋过一场雨,那玉米可能就枯黄了。近着小溪的可以挑上几桶水浇浇,远的只能望天兴叹,眼睁睁看着庄稼活活枯死。平日,便靠着养点羊、砍柴烧点木炭来补贴家用。乡亲们的日子就这样缓慢而沉重地过着。

⑽沿着小溪往上走,香气越来越浓。徜徉在迷人的芬芳中,我陶醉了,不知不觉间,眼前闪现出一片迷人的粉红世界。只见一棵棵粉红的桃树,枝连着枝,遮住了身下那高高低低的石头。尽管有的树花瓣已凋谢,青翠欲滴的嫩芽探头探脑的,但一眼望去,仍是迷人的粉红。哦,原先放牛的山谷变成桃花源啦!

⑾鸟儿在树林间鸣声不断,吱吱喳喳上下翻飞,真是一片热闹的海洋。我情不自禁地扑进了这片粉红。

⑿“回来啦,小春。”丛林深处传来熟悉的喊声。哦,是给果树打药的大叔。他放下喷雾器,满脸笑容地迎上来。

⒀原先乡亲们总是愁眉苦脸的,恨自己“生不逢地”。我也是在这种恨意中苦苦读书考到山外的,想不到如今他们变得神采飞扬。大叔眉飞色舞地说:“今年村里有收成的果园有好几个呢!我们这样的山地种别的都不行,种点果还不错。明年把路修一修,开个农家乐,让城里人到山里来亲自摘果观光。”多美好的想法呀!

⒁说话间,一阵温暖的春风轻轻拂来。桃树们兴奋起来,传电般地颤抖着,桃花像雪花般飞舞,纷纷扬扬的。霎时间,眼前满是迷乱的粉红,像是下起了一场桃花雨。我的头上身上都飘满了桃花,被淋成了一个粉红的桃花人。大叔花白的头发深蓝的衣服不见了,变成一个粉红的桃花人。香气更浓了,我们俩相视而笑,尽情地享受这桃花雨的芬芳。

⒂小溪被染得更红了,“叮叮咚咚”地跑着,快快乐乐地要跑出山外了。

【小题1】小溪是本文重要的叙写对象,简要分析小溪在本文中的作用。
【小题2】本文赞美了故乡发生的可喜变化,请结合全文说说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
【小题3】第④段写得生动形象,请分析该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4】第⑩~⑮段意境优美。请探究这几段营造了怎样的意境,产生了怎样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狗和乡土
李汉荣
①狗是大地上的古典主义者,骨子里最喜欢古老的乡土。喜欢白墙青瓦、桃红柳绿、鸡鸣鸟叫的村庄,喜欢传统农业,喜欢四季分明的农事。狗虽然不解农事,但它一直试图理解并想加入农事。我们经常看到农人后面跟着一只或数只狗,它们或走在田境,或卧于地畔,总是用尊敬、羡慕、求教的目光观察农人的耕作。虽然它的研究自古迄今似乎没有多少进展,但这至少透露了狗对土地、农业和农人的宗教般的崇拜。被一些浅薄人、势利眼一向瞧不起的朴素勤劳的农人,在狗的眼里却是真正的唯一值得崇拜的神灵:他们为什么就那样千年如一日地不辞劳苦呢?他们为什么就那样能干呢?硬是无中生有地在土地里发明出那么多好看的好闻的好吃的好喝的?它怎么花了千万年时间也看不懂学不会一点点呢?农人不是神谁还能是神呢?可以想象,狗的内心里一定汹涌着对农人的原教旨主义般的狂热崇拜。
②狗不仅是坚定、虔诚的乡村古典主义者;也是热情、积极的浪漫主义者。它喜欢率性散漫、自由自在;喜欢通俗的狂欢,只要发现哪里有什么动静,它都会赶去凑凑热闹,并发表几句未必准确却也并非全然凌空蹈虚、不着边际的议论。在乡村的任何一个节日、聚会,以及婚嫁丧娶的仪式上,都少不了狗的身影。狗其实早已是乡土文化的一部分,是民俗风情里的一个鲜活诙谐意象和经典符号,天然地带着哲学和喜剧色彩。在许多场合,若没有狗的参加,就少了许多情趣、气氛和意味。
③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往事,值得一说。多年前深秋的一天,我和亲人在故乡坡地上安葬故去的父亲。当时云暗天低,我悲凄的心里也笼罩着无边的灰暗与虚无,觉得人活一世真是徒然,父亲埋了祖父,我埋了父亲,我的孩子以后又埋我,世世代代就这样活下去也埋下去,最终把地球埋成一座万古大坟包,这就叫生命的意义?这么想着,心就坠到一个深不见底的黑窟窿里了,那个叫作“死”的东西正在将我平日里用文字和诗句极力捕捉和显现的所谓生的意义全部捉拿走了,只剩下了存在的虚无和生存的徒劳……就在这时,我看见了跟随出殡人群赶上山来的邻居家的那只名叫“黑黑”的黑狗,它从附近苞谷地里奔跑出来,在我们身边刚成型的坟头转了一圈,低着头好像记起了什么,不时瞅瞅我们,显然比往日阴沉得多的脸,然后,走到离坟不远的坡梁,蹲下来,很沉默的样子。忽然,它汪汪叫了几声,又似乎意识到有什么不妥而很快静下来。我于是开始留意它,心绪也渐渐从那个无底黑窟窪里往上浮出。我首先看见了它那同情的目光,我同时看见了它身后那层层叠叠的大巴山的峰峦,而在峰峦的上方,是云雾散去后渐渐亮开的无尽苍穹。苍穹之上,有一些鸟飞过去,又有一些鸟飞过来,像在天上开运动会,或举办以云彩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而在鸟影的右上空,一弯白昼的月亮现出淡银色的括弧状轮廓。月亮此时仍在为天空值班,那么,月的后面,毫无疑问还排列着无数的星星和星河,等待着出场,或者它们无须出场,它们一直都在现场,在它们的车间、田野、广场和书房里,一直都在那里注视和沉思,一直在分担着什么,分担宇宙安排给它们的工作,也分享在分担中所体验的一切快乐和不快乐,以及生荣死哀。想到这里,我竟然泪流满面了。啊,此时,我面对的这一切,这忧伤的狗、无言的远山、月儿出示的括弧以及那暂时隐逸于白昼后面的无尽星群、无穷时间和无限空间,这一切,都在分担着它们自身命运的同时,也在分担着我的命运,分担着属于我的生的压力和死的哀伤。是的,此时呈现的天地万物和苍穹宇宙,都在笼罩和帮助着小小的人间,都在帮助我减轻灵魂的负担!想到这里,我流着泪的心里,竟有了 一种细微然而却来得很深的温暖,有了 一种比死的背景更广阔的生的慰藉,有了一种比所谓的诗意更广阔深邃的、难以名状的宇宙意识和生命况味。
④是那只忧伤的狗,及时向我提醒了,在父亲新坟不远的地方,在我们头顶,还存在着值得感念的这一切,这辽阔、永恒的一切。
(选自《散文》2017年第6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狗不解农事又试图理解、加入农事,是说它始终陪伴在农人的生活生产中,对农人充满尊敬、羡慕甚至是崇拜之情。
B.文中将一些浅薄人看待农人和乡土中的狗对待农人的态度进行对比,强调乡土狗对朴素勤劳农人更理解,更尊敬。
C.文中插入作者回忆的一段往事,目的只是为了突出狗的鲜活与诙谐,提醒人们不能忽视它的存在。
D.“我”能悲伤中沉静下来,是感到了乡土狗及其身后的远山、月儿、星群等都在分担着“我”的压力和哀伤。
E. 本文由叙到议、由虚到实,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作者对生命和外物苍穹的感悟,是一篇情景理兼具的文章。
【小题2】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进行赏析。
【小题3】本文以《狗和乡土》这种关系型题目为题,有何作用?
【小题4】在父亲的丧礼上,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进行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