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好,时间!

叶廷滨

①你好,时间。每逢佳节,都会想到时间。像一个恋人,追求过,也逃避过;等待过,也消磨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时间就是我自已,就是流入我生命的一切,也是从我生命流走的一切,我这才认真地打量时间,像对着镜子打量自己的模样,有了白头发了,额头也有了皱纹,只是眼睛里还藏着笑意,好像说,你真的认识我吗?

②时间最早是床边的一只双铃马蹄钟。它一响,我就醒了,我不知道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我只知道我开始自己的生活,就是那座会吵会闹的钟,告诉我时间到了。时间是起床,是上学,是作息时间表,是家庭作业,是我的逃学记录与鉴定书上的评语,也是老师严厉的批评。大人说,这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就是批评你不听话,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时间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就像孔夫子,也像老城区高塔上的大钟。多少人在它面前走过去了,老钟依然走着,不管是在宫中威严的皇帝还是拼命造反坐了天下的老百姓。

③上年纪的人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时间珍贵,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然而年少不知愁滋味,其实就是不知道时间可贵。用时间爬格子换学问,也用时间打游戏换快乐,用时间找朋友换爱情,也用时间编大网捞虚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有的就是大把的时间,轻抛不心疼,直到年龄苍老时才发现,捏在自己手上的是一把无用之物,而时间的存折上已经支付得所剩无几。时间是有价的,电视上的《鉴宝》节目里,那些专家凭什么叫专家,是因为他们能看出凝聚在瓷片和铜锈上的时间,那些变得苍老和憔悴的器物凭什么叫古董,是因为它们拥有久远的时间。可惜的是,人们总喜欢犯错误,当这些古董向人们展示时间的价值时,人们记住了钱币的数量,忘记了那不是古董的价值而是时间的分量。

④说光阴无价,这是诗性的表述。说时间有价,这是古玩行存在的理由。认识时间的价值,不需要改朝换代,坐上出租车,堵在街头,你就看那计价表往上跑数字,直跑得你心惊肉跳。当然时间也有贬值的情形,花了几百元订的报纸杂志,翻过了,到了月尾,收废品的用秤一称,只值几角钱了。时间会贬值,是因为时间还健忘。那些报纸当初拿到手上的时候,真叫如饥似渴,那些消息让我怦然心动,那些社论让我热血沸腾,那些事件让我揪心挂念。然而,时间过去了,那些事与人,文章与图片,都成了一捆废纸中的墨迹。时间还在向前,我告别了那一捆旧报刊,就像落叶后的树,又准备长出更多的叶片来,挂满朝露迎接新的太阳。也许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健忘,也许这是时间最无情而又最必须的存在方式。人们用“年”“年代”“世纪”来丈量时间,简洁而清晰,然而,无数的像我这样的生命和非生命体就被匆匆地忽略了。伟人在评说历史时总说: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伟人之所以叫伟人,大概就是因为他洞悉了时间的秘密。

⑤尽管如此,对于我,我知道上苍给我的时间就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无论卑微还是平凡,珍惜这个唯一,是生命的觉悟和实践。伟人、帝王与百姓平民在这一点上是平等的。因此,皇帝以为尊荣和权力就可以延长这个过程,“万岁”是最大的白日梦,也是臣子给皇上最不需本钱的“贿赂”。其实,珍爱生命,珍惜时间,什么办法最好?我的建议就是倒计时记岁数: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60岁,过一年,少一年,成了59岁。这样就会知道有多少时间可以去学习去做事去创造去思考去恋爱去结婚生子!时不我待,自当奋进和珍惜。到了60岁归零,再过的日子就是赚来的,多活一天,就多赚了一天,这样的日子自然应当快快活活地享受,享受生命!时间是什么?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

【小题1】作者以“你好,时间”为题,有什么妙处?
【小题2】文章第③、④两段分别列举了古董和报纸的例子,请你联系全文,分析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开头说“时间就是我自己”,结尾又说“时间就是镜中的你自己”,作者反复这样说,
表达了什么意思?请结合文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谈谈你对“时间与我”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6:58: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今夜,我想再喊一声娘

(1)独步枯凉的夜街,淋着稀疏的淫雨,落叶固执地飘零在身后,如昏暗的灯光拖长了我的影子,沉重的思绪久久不能散去。

(2)这是一个可怜又落寞的夜晚。母亲的影子若有若无地跟着我,随我沉思,随我飘浮,随我入梦。总认为时间的推移会让一些事情淡忘,但是,在母亲去世9年后的今天,她的音容笑貌倒越发清晰,入脑入髓的情感是不可能忘怀的,原来,母亲一直活在我的心里。此时,我真想,真想,手捧苍天,双膝跪地,对着远方真真切切地喊一声“娘,我的亲娘。”

(3)母亲离我而去整整9个年头了。这些年来,一直想写点有关母亲的文字,却发现是散乱又困难的。很多辛酸生活的点滴中,她好像是苦难的化身,又好像是菩萨再世,哪一件事都可以写,又都是那样的简单。可每每下笔,有关她的情感一古脑地窜出来,想整理一个头绪都难。  

(4)母亲的童年没有故事,是在姥姥的怀抱中长大的。她刚刚出生几个月,姥爷夜袭鬼子据点,倒在了秋雨中。姥姥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早早地累垮了身体,等到把大姨嫁出去,给不满16岁的母亲订了婚,就撒手找姥爷去了。

(5)大姨坐在我们面前,含着眼泪说着与母亲的过去时,正是深秋时分的傍晚。大姨看了看像小鸟等待喂食般排在一起的兄弟三人,说着,你们爸爸是个书呆子,你娘进了家门,他就在外地工作,一年才回家一回,家里的三个老人四个孩子地里的活都是你娘一个人忙里忙外,没有享过一天的福。

(6)大姨说着话,在屋里玩耍才五岁的妹妹哇地哭了起来,母亲发话了:“老大,你快去看看妹妹是不是尿裤了。老二,你坐到我身边来,边干活边听大姨说话,老三,你别捣乱,到外面玩会去吧。”母亲看看大姨苦涩地笑了笑说:“姐姐,那些伤心事就别提了,日子总得过不是?”  

(7)大姨没有再说爸爸的事,也不敢说了,因为母亲脆弱的心再也无法承受,这一天是爸爸刚刚去世后的第五天。四个孩子,三男一女,大的十五岁,小的五岁,还有一个近80岁的老人。

(8)是夜,母亲倚在炕沿,一针一线缝补我们穿过的衣裳。大的改成小的,小的改成背心,一直是我们兄弟穿衣的传统,尽管打了不少的补丁,但是我们兄妹的衣服从里到外都是干干净净。

(9)借爸爸人情的余温,东挪西凑借钱,曲膝弯腰求人,八间新房盖起来了。房子上梁的那个飘着雪花的中午,母亲把颤颤悠悠的奶奶扶到了房子前面,哥哥、我和弟弟站在母亲的身后,噼里啪啦的鞭炮在房梁上响起,母亲拉着奶奶的手笑了。一朵朵的雪花飘飘扬扬地落在母亲的身上,落在新添的白发上,缓缓化了,如春雨般融进了母亲的心里。调皮的小妹抓起房顶上扔下的喜糖,皮也没有剥开就迫不及待地给母亲塞进了嘴里,母亲扬起头有滋有味地尝了尝味道,又低下头吐到了小妹的嘴里,乐得小妹又蹦又跳。

(10)奶奶哆嗦着双手,端起敬灶神的八宝粥,吹了吹粥上的纸灰,送到母亲面前,“孩子他娘,你喝了吧,这是咱家的香火呀!”  

(11)母亲在乡亲们的注视下,浅浅地喝了一口,又双手捧给奶奶。奶奶知道母亲的脾气,无奈地接过来,把头扭过去擦了擦眼,递给了哥哥,哥哥递给我,我又不知所措地递给弟弟,弟弟端着粥呆呆地愣在院中央。    

(12)雪花飘得更密了,遮住了整个大地,周围传出了乡亲稀疏的哭声。    

(13)我上高中住校,妈妈一次给我带一周的饭,一次蒸一锅搀了白面的窝窝头,到小河沟里捞几条小鱼与咸菜一起炖好,给我装到瓶子里,味道出奇的鲜美,把同班同学的馋虫都勾了起来。可在一个不是周末的中午,我才知道母亲的日子比我想像得更加艰苦。    

(14)麦收后的一个中午,我回家拿课本,正碰上母亲与奶奶争夺榆钱饭的一幕。

(15)“孩子他娘,你不能吃这些东西了,天天干活太累,身体受不了。”

(16)“娘,你就别管了,卖了这次公粮,我们家的债就差不多还清了,我喜欢吃这种味,别让您和孩子受委曲就行。”

(17)“你吃我也吃。”

(18)“娘……”

(19)“再苦也不能把身子累坏,这个家没有你不行,孩子长大了,不用愁了……”

(20)“……嗯,娘,好日子在等着我们呢。”

(21)站在窗外的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泪潸然而下。

(22)几年过去了,她的孩子们逐渐走出了她的视线。母亲的腰板弯了,头发几乎全白,而且她又得了不治之症。

(23)我不知道天性乐观的母亲是如何知道自己得了病,也不知道为了让我好好工作如何让哥哥隐瞒自己的病情毅然走向了手术台。从苦难撑过来的母亲有着超乎寻常的生命力,手术后第八天就谈笑风生回家了。其实,多年后,我跟哥哥才知道,母亲私下里曾求过医生,她不想住院,不想花太多的钱,更不想让儿子们跟着自己受累。当我从部队载誉归来,跪在母亲的床前任她那枯瘦如柴的手抚摸我的头发时,眼泪流个不停。

(24)母亲去世的那天早上,哥哥的电话来了。他哭着说,娘想见你,快点回来吧。等我心急如焚赶到家中时,母亲已安静地闭上眼睛,哥哥说,母亲走的时候,轻轻地喊了两声你的小名。

(25)送别母亲的时候,我没有哭。当纸钱燃尽,墓碑立起时,我双膝跪在乡村泥泞的土地上,久久没有动,趴在地上听着母亲的呼喊声。

(26)这么多年,我一直沿着母亲铺就的路走着,义无反顾。

(27)今夜,秋雨纷纷,内心深处的思念情结一层层一束束积聚,把我从沉睡中唤醒,让我用心灵,用生命呼唤着她,踏踏实实响响亮亮地喊了一声娘……

【小题1】本文题为“今夜,我想再喊一声娘”,文中第⑵段和最后一段中两次出现“喊”娘的话,采用了___手法,其效果是:_________。
【小题2】开篇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
【小题3】第(3)段中“她好象是苦难的化身,又好象是菩萨再世”,综观全文,具体是指哪些内容?
苦难的化身:①父母早逝;②_______;③___________;
菩萨再世: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小题4】第(9)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深层含义是_______。
【小题5】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⑻段中的“传统”即“习惯”,是一种大词小用的手法,可产生出含泪微笑的奇妙效果。
B.第⑼段中“抓”、“塞”、“吐”等动词的精妙运用,展现了母女之间母慈女孝的温情。
C.第⑽段中的“香火”一词语带双关,既指灶神的福祉,更指母亲是全家传承的有力支柱。
D.第(23)段中母亲之所以能手术后“谈笑风生”回家源于她超乎寻常的生命力与天性的乐观。
【小题6】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赏析文章第(27)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小题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

①这些年来,种种关于“老上海”的研究、小说、照片大为兴盛,其深层的思想底蕴,在于人们注意到了近代海派文明不应当只是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片断,而要与上海文明形态的当代建构相衔接。这是必要的,因为在一定的意义上,今天上海的文明形态和清末以来逐渐形成的近代海派文明有着历史的连贯性。但当代上海文明形态的建构,如果只考虑与近代海派文明的衔接,将是有严重缺陷的。近代海派文明虽是在西方文化、本土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交互作用下生成的,但其主要形态则以西方近代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所谓“十里洋场”就是这种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洋派”是近代海派文明的重要含义。

②改革开放以来,从1980年代的“重振大上海的雄风”到如今的实现“四个率先”,实际上就是追逐“上海梦”。但是,如果上海梦仅仅用近代海派文明作为支持当代上海文明形态建构的历史资源,那么当代上海的文明形态就会缺乏中国传统文明的民族底蕴,成为西方现代文明的大卖场,重蹈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危机。这显然与中华文明的复兴不协调。以区域文明而言,上海原本就比较稀薄的传统文明积淀,在近代海派文明的冲击下,较早受到瓦解,如今在现代化快速行进中,则留存无几,而现代文明衍生的种种不和谐正日益突出。

③中华文明的复兴,从文明的历史传统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最主要的源头。就一般意义而言,儒家认为礼和乐的社会功能是“乐统同,礼辨异”(《礼记·乐记》)。所谓辨异,是社会的等级秩序;所谓统同,是社会的亲和关系;因此,礼乐相配就是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的统一。这两者的统一性在于仁道原则。儒家以仁释礼,又说“仁近于乐”(《礼记·乐记》);同时以“爱人”界说仁道原则,而这一原则的出发点是表现亲子、长幼等家庭关系的孝悌。孝悌具体而微地体现了礼乐所要求的等级秩序与亲和关系相统一:子孝与父慈相联,弟悌与兄友相联。简言之,儒家礼乐文明就是以家庭伦理关系为根据,扩展到全社会的既有等级秩序而又亲和谐调:“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礼乐之谓也”(《礼记·乐记》)。可以说,儒家礼乐文明是中国传统文明最重要的形态。

④当代上海和谐社会文明形态的重要建构基础,应当是中国传统文明与近代海派文明的互补。

【小题1】第②段加点词“上海梦”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
【小题2】简析第②段加点的关联词语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3】根据第③段内容,上海文明形态当代建构向中华传统文明汲取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源,若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是“____”;若用两个字概括,这两个字是“____”和“____”。
【小题4】根据第①段文意,下列对“近代海派文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近代海派文明是以西方工业文明为价值导向和全部内容的本土文明。
B.近代海派文明是融合西方文化、五四新文化而生成的中华传统文明。
C.近代海派文明是现已封存于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清末的上海地域文明。
D.近代海派文明形态的形象写照是“十里洋场”,“洋派”是其重要含义。
【小题5】简析本文的论证结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一根鱼刺
山狼县县长老季不抽烟,不喜喝酒,独嗜吃鱼。方圆百余里,做鱼宴出名的酒店,他都会赶去品尝。但是,他每次吃鱼,只吃一条鱼,而且还一定坚持自掏腰包。熟悉他的人就尊称他为季一鱼。
一个下着毛毛雨的下午,老季到县里最边远的一个乡考察扶贫工作,回城的路上,司机小孟说途经的青河乡新开了一家做鱼宴出名的青河饭店。老季来了兴致说,去尝尝。
小孟乐颠颠地将车开进了青河乡政府。乡长老禾接到小孟的电话老早就等在那里。碰头后,几个人来到了青河饭店。
青河饭店的招牌菜是青河鲤鱼宴。青河乡是一个山乡,树林密布,水秀山绿,空气清新。乡里有一个远近闻名的青河水库,水库里放养了不少鱼,其中的鲤鱼以肉鲜味美而闻名。青河饭店的鱼宴就是取自青河水库的青河鲤鱼烹制的。
青河饭店老板姓招,捕鱼出身,练就了一手烹制鱼宴的绝招。他既是老板,又是店里的大厨,顾客就送了一个“鱼一招”的外号给他。
几个人落座,老禾来到厨房点了一条七八斤重的新捕捞上来的鲤鱼。
鱼一招把这条鱼做成了四道菜:鱼头加山橄榄清蒸,鱼肉一部分红烧,一部分和香菇木耳等配料制成鱼丸,鱼骨架配野菜炖汤。
鱼鲜厨艺精,菜一道道上来,老季吃得赞不绝口,连称这是几年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鱼宴。最后一道菜是鱼骨架汤。服务员先给老季盛了一碗,再给其他人盛。老季很随意地拿起汤匙盛了一匙送进嘴里,咽下去,再咂咂舌说:“鲜美无比!难得,难得,这顿口福算我犒劳大家。”
老季舀第二匙时,放在桌上的手机响了,是他老婆打来的,问他回不回去吃饭。简单通话后,老季将手机放回桌上,将汤送进嘴里。
也许是刚通过电话,思想没那么集中,也许是第一口汤太鲜美了,老季没多想就将汤往肚里咽。刚咽到喉咙时,老季啊了一声,他的喉咙被一根鱼刺卡住了!
众人大惊失色。有过被鱼刺卡喉经历的人纷纷献策:喝醋!咽饭团!吃韭菜……
各种办法用过,鱼刺仍卡在喉咙里。老季感到不舒服,猛咳了几下,再吐出一些口水。众人惊呼:有血!季县长的喉咙出血了!
老季被立即送往县医院治疗。临走,小孟气急败坏大骂老禾和鱼一招:真是蠢材!
县医院对这类小病治疗了无数例,两名经验丰富的医生给老季做了一个简单的手术,很快就将鱼刺取了出来。小孟再送老季回家休息。来到家门口,老季猛然省悟说:“走得太急,还没付饭钱。听老禾说是120元!”老季从钱包里拿出钱对小孟说:“明天,你抽个时间给人家送去。”
还给他钱?小孟在心里气呼呼地说,没让那个该死的鱼一招付药费就便宜他了。但是,他见老季一脸郑重,不敢多说,转而对老季说:“隔天,顺路去的时候再给他,您看行吗?”
老季想,也好。
一个星期后,省财政厅卢副厅长前来山狼县检查年度财政工作。卢副厅长亦喜吃鱼。老季就让小孟开车再次来到青河饭店吃鱼宴。
小孟将车开进了乡政府,但没找到老禾,打他的手机也关机。细问才知道,上次老季被鱼刺扎了喉咙,老禾生怕影响自己仕途,这天正好到县里打探消息去了。
老季哭笑不得。
小孟没当回事儿说:“我们自个儿去!”
来到青河饭店,几个人又被眼前的情景吓了一跳,偌大的饭店空无一人,里面值钱的东西能搬走的全搬走了,剩下的破桌椅烂竹筐废纸片弄得一片狼藉。
小孟拦住一位村民,气急败坏地问:“这家饭店是不是搬走了?”
村民说是搬走了,但搬到什么地方去了,他也不知道。那天晚上,鱼一招见弄出了这么大的一件事,意识到后患无穷,于是连夜搬走了。
老季摸着被鱼刺卡住过的喉咙,想说什么,但又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呆了片刻,他将那120元钱递给那位村民说:“这是我欠老招的饭钱,请你设法将这些钱交到他的手上。”
老季又说:“请把他找回来,山狼县要发展,不能少了这种人。”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下属的乡还需扶贫,可身为县长的老季一顿饭就要花费120元,从中可以看出老季是一个只做表面功夫,实则贪图享受的贪官。
B.“乡长老禾接到小孟的电话老早就等在那里”、“老禾生怕影响自己仕途,这天正好到县里打探消息去了”,这两处描写前后照应,凸显了老禾的形象。
C.老季的喉咙被鱼刺卡住后,“众人大惊失色”;老季喉咙出血后,“众人惊呼”。这两处写出了众人的趋炎附势。对老季,众人如此热心和关心,只是碍于他的身份。
D.从全文来看,司机小孟是一个善于迎合领导喜好、处事圆滑、仗势欺人的形象。
E. 小说结尾设置得很巧妙,以老季请求村民把“鱼一招”找回来作结,但并没有交代“鱼一招”是否回来,这样的安排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小题2】小说第12段中小孟骂的“真正是蠢材”有何含义?请简要概括。
【小题3】作品叙述了一根鱼刺引发的故事,小中见大,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欢乐颂     
陈毓
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缘着那条脉摸索去,一个,一个,又一个……我用了几年时间,总算弄明白彼此间复杂的称谓。
有个大妈,我最喜欢。每年清明前,大妈就会捎信来:今年的春茶下来了。油菜花黄了。再不来,林子里的笋子可老了。这些话经我婆婆转达,我会立即催促婆婆:明天我就陪您去一趟吧。
大妈表达亲情总是从饭桌上开始,清炒菜薹、油焖竹笋、韭黄爆河虾、桃花豆腐、白果焖腊肉、笋干煲鸭汤……只有我们吃满足,大妈才觉得我们是见过面了。
有什么吃什么,大妈总说。语气一定不是表达谦卑,是对生活的知足和感激。看见我们那么欢喜吃她做的饭菜,大妈的厨艺展示越发地才华横溢。一顿,又一顿。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大妈说,你能多来就多来,这里的青山绿水,也不委屈你。
大妈像个磁场,在她身边,我就觉安静、快乐、知足。我想这好比香樟树的周围不滋生蚊虫,在大妈身边我就不浮躁不定了。
大妈爱唱歌,老了也没消弱这爱好,对人唱,对山唱,在菜地摘菜时唱,下河浣衣时也唱。是地道汉水民歌的调子,曲调婉转悠长,借景状物,从心所欲,真是情从心生,歌从口出,那么的自然而然,如万物生。蓝的天,白的云,山峰青,江水碧。简单却隽永的日子,我在那短暂的相逢里似乎过了一生,又恍惚只是打了个盹醒来。
所谓幸福,也不过是依着这个蓝本画的吧?我端着大妈自酿的米酒,迷迷糊糊地想。大妈像看透了我的心思,淡淡地说,留你久住这里,你也会不惯,会着急。你小住几天合适。
“妹是鲜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团转,花见蜜蜂朵朵开。”
不知谁的歌声从河面飘过来。
“太阳落坡四山黄,唱起山歌送阿郎,阿郎回家慢慢走,妹儿泪珠湿衣裳”。
立即就有另一歌者在后坡呼应。我倾耳听。在这悠长欲睡的春日午后。大妈停住针线,悠然起歌:“大路边上栽南瓜,我把萝卜当娃娃。四季豆儿两头尖,当中一个闪弯弯……”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对身边咕咕啄食的小母鸡说。
这样的大妈让我们忽略她的年岁。
但是大妈七十三岁了,这年的春天我去看她,她告诉我她活不过七十四岁,谁都不在意她的话,我也不信,因为她依然清、瘦、硬朗。
大妈的身体忽然弱起来,大家才想起她春天的话,几个哥嫂都不明白是什么给了她暗示,但大妈的表情从容自然,如落叶树木进入冬天。初冬的第一场风过后,大妈躺下,大哥通知该通知的亲戚,其中有我,大哥说大妈疼爱的人,都得回来给她唱歌。我以为是那一带老人故去后守灵人唱的孝歌,说我不会。大哥说,就是唱歌,欢乐的歌。
我到时大妈已经弥留。大妈躺在床上,她要重新启程,回到三十一年前和她分别的大爹、四十年前从她怀抱离去的三弟身边。那是宋氏家族墓地,那里还长眠着大妈挚爱的她的婆婆,她在大妈五岁时收养了流落异乡的孤儿,养大妈到十八岁,然后从大妈的养母变成大妈的婆婆。没有通常人哀叹身世飘零的悲苦,大妈说,她从一个家走丢就是为了进另一家门的。现在,她回到她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亲人那里,在那里继续看护她留在世上的亲人,她的遗言就是嘱咐她的亲人用歌声给她送行。
歌声在大妈弥留的那一刻响起。都是大妈熟悉喜欢的汉水民歌的调子。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四妹、四妹夫一个接一个唱,直到这个家族的晚辈都加入到这唱歌的队伍里来,低缓、悠长、重重叠叠,让我再次看见那根血脉的藤,弯转绵延,生生不止。歌声伴大妈渐行渐远。
我忽然惭愧,大哥说我是大妈疼爱的人,我当然得给大妈唱歌,我搜索心海,想起不久刚学会的一首民歌,我在大妈床前的席子坐正身子,端庄而歌。
“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火塘会熄掉呢。冷风吹着老人的头么,女人拿脊背去门缝上抵着。刺棵戳着娃娃的脚么,女人拿心肝去山路上垫着。有个女人在着么,老老小小就拢在一堆了。有个女人在着么,山倒下来男人就扛起了……”
灯火摇曳,我看见大妈脸上恍惚积满笑意,仿佛说,大妈喜欢这歌呢。
【小题1】.通览全文,揣摩划线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
(1)“天赐我一个婆婆,我婆婆赐给我一大串亲戚”,作者为何用“赐”字?(3分)
(2)“我感叹大妈把春天装进我身体里了”,说说这句话蕴含的意思。(2分)
【小题2】概括“大妈”这一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6分)
【小题3】小说题为“欢乐颂”,说说其意蕴,并简析其作用。(6分)
【小题4】.下列对本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本篇小说一反小小说讽喻社会的传统,而转向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超越并回避世俗的仇恨、争斗,而表达对纯粹而浪漫的情感及充分的精神生活的渴望和赞美。
B.本文作者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巧妙自然地用了一段插叙,既丰富了人物形象,又使叙述不致于板滞。
C.小说末二段,引用“我”所唱的民歌内容,意蕴丰厚,既增添了作品浓郁的乡野气息,又揭示了大妈作为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
D.大妈是小说主人公,作者用极俭省的笔墨写了她幸酸的过往,也不惜笔墨写了她辛苦劳作的生活现状,表达了作者对底层妇女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E. 本文虽为小说,却有明丽而不失浪漫的意境美,阳光、诗化,甚至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