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博大精深、自成一体,在表达上有简洁、生动、意蕴深长的特点。不说古诗词,单说日常用语就是如此。比如,单就一个“笑”字,就有前仰后合的大笑、勉为其难的苦笑、忍俊不禁的微笑、尖酸刻薄的嘲笑等区分,仅形容笑声就有“哈哈”“嘻嘻”“嘿嘿”“咯咯”“呵呵”“扑哧”等区别。可以说,多样的表达折射出多重情感,反映着多彩生活。而善用语言,不仅可以更好地说出个人的故事、自己的想法,而且能够以百花齐放的语言实践,营造丰富多元的文化氛围。

然而,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主要表现在不会用复杂、微妙且精确的修辞,以及基本不会引用乃至创作诗句。正如网友所说,“有时候脑子里想一件事,无法很利索、饱满地说出来”,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使用一套固定句式或者很多夸张的语气词,看似个性实则雷同,既钝化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是我们的语言贫乏了吗?并不尽然。从存量上来说,我们词汇、句子、典故等语料的多少,可能并没有太大变化。从増量上说,网络语言等已有新的迅猛增加。与其说语言贫乏,不如说是表达上的一种偏爱。语言嬗变的风向,也是时代发展的走向。互联网时代争分夺秒,自然要求更直接的信息、更简洁的表达。信息洪流的湍急,也让同质化信息唾手可得,随手复制粘贴称得上高效。网络语言所创造的大量流行词、新句式、新修辞,在简化语言的同时也为其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因此,古诗成语也好,网络用语也罢,都是表情达意的方式,都蕴含着语言的力量。

语言的活力来自常用常新。在一个新词汇层出不穷的时代,准确说出所思所想,比不假思索套用流行词汇更有价值。很多时候,网络用语盛极一时,真正拥有生命力的语言总会在时间的沉淀下大浪淘沙。只有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才能生机勃勃、经久不衰,造就语言的经典。

更进一步看,身处网络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我们或许更需要“咬文嚼字”。一段时间以来,从教科书上的“姥姥”“外婆”的称谓之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乡音无改鬓毛衰”等诗词的古音讨论,如今的语言生活空前活跃也空前复杂。在语言的吐故纳新中,映射着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互动。如何对待语言、如何更好表达,其实也是如何善待文化、善待生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在创新与守正的辩证中感悟过去、探索未来,语言的河流就会奔腾不息,交流与沟通就能心心相印。

(摘自盛玉雷《善用我们的语言宝库》)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大精深的汉语,可以多样的表达折射多重情感,反映多彩生活。
B.流行的新词汇即使经过实践的考验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成为语言的经典。
C.从称谓之争、古音讨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与现代的激荡、文化与生活的碰撞。
D.用丰富的语言去承载文化,用丰富的表达去认清自我、认识生活就是善待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采用了例证、对比等论证手法,意在论证语言的“钝化”现象。
B.第三段从存量、增量的角度,论证了我们当今的语言并不贫乏的观点。
C.文章是按照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来论证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强。
D.文章辩证地论述了当今层出不穷的新词汇在交际上的积极和消极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新词汇一方面丰富了语言的存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吐故纳新的文化积累。
B.网络用语之所以能够存活甚至广为流传,是因为其拥有经久不衰的强大的生命力。
C.只有能直面内心感受的差异化表达的语言,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焕发勃勃生机。
D.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善待语言、更好表达,就是善待文化、善待自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23 11:44: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刚刚过去的元宵节,因“紫禁城上元之夜”一票难求的新闻,故宫再次登上了微博热搜。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成为话题中心。从雍正表情包到故宫口红,从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魔性H5《穿越故宫来看你》,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来故宫看雪和吸猫——我们发现,600岁高龄的故宫正摆脱威严神圣的皇家面孔,成为很多人争相打卡的网红胜地和新一届“带货王”。作为一个古老的传统文化符号,故宫正以新的形象收获粉丝。

网红故宫的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谈到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往往会提到“保护性开发”“活化传承”等字眼。言下之意,很多传统文化由于脱离了原先的使用场景和文化语境,从而失去了生命力,变成了一种“死”的文化。不可否认,随着流水线代替手工作坊,智能化生产取代工业流水线,现代文明正进行着高速的自我迭代和更新。如何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走在路上。

活化传承不能只就文化谈文化,而应当首先破除思维的藩篱,善开脑洞,解放思想。故宫每每制造的话题,缘何总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在社交网络上形成刷屏之势?原因就在于故宫总是能够出其不意却又顺理成章地打动观众。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可以说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秀一波惊艳的操作。

从2014年开始,故宫开发了折扇、手机壳、日历等衍生品,这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一年就卖出了近10亿元。其后,故宫画风突变,走上了反差萌路线,一改过去严肃深沉、一本正经的风格。紧接着,故宫尝试跨界合作,在食品、彩妆、珠宝、游戏等领域都做了不少尝试,甚至还和谷歌打造了一个快闪实验室。近来,随着《国家宝藏》等综艺节目的热播,大众对故宫的探索逐渐深入,中轴线之外的区域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前不久,故宫举办的“紫禁城里过大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元宵节的活动则是紫禁城古建群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对公众开放。这两场活动如同一次行为艺术,在传播中国传统佳节文化的同时,也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透过这些,我们看到故宫虽然形容未有大变,但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当然离不开新兴科技的加持。先进的技术不仅可以用于保护和复原文物本身,也可以对文物背后的故事和内涵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和传播。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选择让冰冷的文物走出橱窗,以动态、立体、有温度和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共同策划的“数字供养人计划”脱胎于敦煌石窟“供养人”的概念,这一产品精选了30余幅壁画内容,利用互联网公益的形式,既普及了敦煌璀璨的文化知识,也让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

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绝不是简单地用新技术套用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不管是故宫还是敦煌,无论研发的产品有多另类、传播的形式有多时尚、跨界的尺度有多意外,都是基于自身的馆藏资源进行挖掘。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守住文化初心是最基本的要求。

(摘编自康琼艳《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经济日报》2019年2月24日)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故宫是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能登上微博热搜,说明它正以新的面孔和形象获得了人们的青睐。
B.现代文明正在高速迭代更新,传统文化因脱离原先环境面失去生命力。鉴于此,对待传统文化要“保护性开发”和“活化传承”。
C.纵观故宫翻红的历程,从一波被惊艳的操作,我们看到了故宫的形容虽然未有变化,而气质早已截然不同。
D.敦煌研究院与腾讯利用新兴科技,使敦煌壁画以个性化的方式融入大众生活,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和保护文物的作用。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式,就“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的话题展开论述,材料翔实,观点新颖。
B.如何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章从思维创新、新兴科技加持和守住文化初心三个方面展开论证,层次清晰。
C.文章以“紫禁城上元之夜”为切入点,联系故宫近年来的改革举措,由点到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可行性。
D.文章中使用了一系列网络新词汇,语言新鲜生动,贴近生活,增强了时代感,使读者能更直观的感受到“活”字的含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发衍生品、变化画风、跨界合作,故宫的这些进阶之路,反映了当下中华传统文化的新生之势。
B.破除思维屏障,解放思想,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重新焕发生命力,很多博物馆已经做出了尝试。
C.“紫禁城里过大年”“紫禁城上元之夜”,故宫举办的这些活动,既传播了中国传统佳节文化,又完成了自身的品牌营销。
D.关于活化传承,博物馆要基于自身资源,守住文化初心,不能一味追求产品的另类、形式的时尚和跨界的尺度。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想象文学的“不要”

论说性作品要传达的是知识——在读者经验中曾经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那是读者只能借着阅读才能拥有或分享的经验——如果成功了,就带给读者一种享受。因为企图不同,这两种不同的作品对心智便有不同的诉求。我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我们都是运用判断与推论,也就是理智,才能理解事情。这并不是说我们在思考时用不上想象力,或我们的感官经验完全独立于理性的洞察与反应之外。关键在强调哪一方面的问题而已。小说主要是运用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称之为想象文学的原因,这与理性的科学或哲学相反。

有关想象文学的事实,带引出我们要建议的否定的指令: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我们讨论过很多主动的阅读方法。这适用于任何一本书。但在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中,适用的方法却不大相同。阅读论说性作品,读者应该像个捕食的小鸟,经常保持警觉,随时准备伸出利爪。在阅读诗与小说时,相同的活动却有不同的表现方法。如果容许的话,我们可以说那是有点被动的活动,或者说那是带着活力的热情。在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一定要用那样的方式来表现,让故事在我们身上活动。我们要让故事贯穿我们,做任何它想要做的事。我们一定得打开心灵,接纳它。

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基本不同,又造成另一个差异。因为目标完全不同,这两种作品的写法必然不同。想象文学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好让这些字特有的多元性增加文章的丰富性与渲染力。但丁的《神曲》使用的是一般的诗与小说,但每个人阅读起来却各有不同的体会。论说性作品的逻辑目标则是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的解说。在字里行间不能有其他的含意。任何相关与可以陈述的事都得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才行。相反地,想象文学却要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多重含意的隐喻在字里行间所传达的讯息,有时比文字本身还要丰富。整首诗或故事所说的东西,不是语言或文字所能描述的。

从这个事实,我们得到另一个否定的指令: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那是逻辑的,不是诗的,二者完全不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更模糊的一种媒介。”譬如,你根本就无法在一首抒情诗的任何文句中找到任何他想要“说明”的东西。然而整首诗来看,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从诗、故事、特别是戏剧中学习,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在这样的状况下,诗与故事能带给我们愉悦,同时也能教育我们,教导我们衍生的意义。为了从这样的书中学习,我们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

最后一个否定的指令:不要用适用于传递知识的、与真理一致的标准来批评小说。对一个好故事来说,所谓“真理”就是一种写实,一种内在可能性,或与真实的神似。那一定要像个故事,但用不着像在做研究或实验一样来形容生活的事实或社会的真相。如果是解剖学、地理或历史作品,被当作是专门的论述,却出现技术上的错误,那就应该被批评。但将事实写错却不会影响到一部小说,只要它能自圆其说,将整体表现得活灵活现便行了。

(节选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说性作品传达的是读者经验中有过或没有过的知识,想象文学阐述的则是可能带给读者享受的经验本身。
B.阅读小说只需要运用想象力,由感官与想象来获得体验;而阅读科学或哲学作品则全靠判断与推论。
C.对论说性作品,应采用主动的阅读方法;而对想象文学则更需要打开心灵接纳,让故事在读者身上活动。
D.想象文学依赖文字中的言外之意增加丰富性与渲染力;论说性作品逻辑目标则完全清晰,毫无言外之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将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比较,指出两种文体要传达的目标不同、写法不同,因而阅读方法有异。
B.论说性作品和想象文学有不同的阅读方法,文中以“捕食的小鸟”为喻形象论证了阅读论说性作品的主动性。
C.文中以但丁的《神曲》和马克·范多伦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想象文学的写作侧重文字的隐喻和言外之意。
D.本文是书中选段,阐述了阅读想象文学的“不要”,为使这些否定指令更有帮助,选文后应提一些建设性建议。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戏剧会尽量使用文字潜藏的多重字义,将事情尽可能说个一清二楚,让每个读者获得共同的、清晰的认知。
B.我们在诗中不要去找共识和主旨,在整首诗字里行间的彼此关联与互动中,共识、主旨或论述就能自然显现出来。
C.为了要从自己的经验中思考,我们可以从小说在我们想象中所创造出来的经验中学习,并从想象文学中受到教育。
D.我们不能以事实的对错评判小说,一个好故事只要与真实“神似”,没有漏洞,不自相矛盾,逼真传神就够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大义生死

安巧林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进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这种思考,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它令我出入古今,给我一生的精神滋养。

我深信,这种思考并非我一人独有。某种程度上,历史是为这种思考存在的。 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地活在那些杰出的生里,亦活在那些杰出的死里。五千年积淀的,绝非只是出土的竹简,而是这中国式的生命。

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这个问题从儿时就萦绕着我。

后世一直将屈原定位为“爱国诗人”。我以为,这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后人出于不平,以为楚国那样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尽忠和报效,焉知“政治”也是一种“理想”。政治家与政客的不同,正是由于前者是别无选择地献身,后者却是投机的。身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国亡国的事实。

仅作为一个“诗人”,即令“国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诗人以“诗”爱国和救国。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作“薪火传人”。但三闾大夫必须沉江。屈原的这种“相始终”的精神,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失败时唯一的选择。他把政治的责任放在“诗人”之上。这才是屈原对自己的定位。

冯友兰先生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西方没有的精神,这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这就是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在寡不敌众的时刻,会有那么多的中国将士“以卵击石”的壮烈行为。

屈原是不会等到敌国军队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国。他要选择死,一种自由的高尚的独立的死。“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罗江畔饱览他所挚爱的山河大地,从容如归地赴死。

我们何不理解为:屈原是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

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

中国古人发明了一个伟大的词———视死如归。“浩气还太虚”,回归自然。中国人承认自己是从自然中来的。精、气、神为天地所化。死,是将这从大地而来的浩然之气归于造化它、养育它的泥土和流水。

死,可以明志;生,却可以践志。 当死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 司马迁身为史官,只因他出于公正之心,为李陵辩护,开罪于皇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一位直谏烈臣。

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是仅此而已。他要完成千古史记。司马迁此举引起了当朝的监视与怀恨。这明明是一种冲破思想牢笼与真相禁锢的叛逆之举!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是以正义与善恶观来创作的,充满人性及文化激情的作品。 因而能超越政治变迁,虽物换星移,却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光。《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

祖宗给了我们一个清明节。清明时的中国,生人走到死界边,冥冥之中的灵魂也来与生人相逢。 中国人,不只是活在自己不到百年的小生里,还要活进五千年的历史里,活进无尽的未来中,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

【小题1】“《史记》之功,可谓‘再造’了中华民族”,结合上文,谈谈“再造”一词的含义。
答:   
   
【小题2】“同是中华‘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与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带辱而活”,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述原因。
答:    
  
【小题3】文章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    

【小题4】文章结尾说“这使得中国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体人生更为漫长和浩淼”,根据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随着文化的日益繁荣兴盛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高度重视,也成为世界打量与认识中国的窗口。作为理解中国文化的第一道门槛,汉字被推到了时代的前沿。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楷书,不少人开始研究汉字的演变历程,试图通过汉字溯源,解开更多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密码。

汉字的起源与早期的图形符号有关。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古文字的构成规则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称之为“六书”,而“六书”之首即为“象形”。因此,汉字字形从诞生起就蕴含着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国家典章制度等文化信息,还蕴涵着中国独有的思维方式及价值逻辑,它不仅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工具,其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宝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汉字进行溯源至关重要,这与汉字的特质有关。欧美国家的语言大多是拼音文字,它的意义由其所指决定,而作为表意文字的汉字则不同。北师大教授齐元涛认为:“词义不是汉字最核心的问题,字形和词义的关联才更重要,这是汉字本身的特点。我们今天用的是象形字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楷书和简化字,这便需要我们去溯源。”陈寅恪曾说,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汉字教育就是将字与文化整合起来。据此,齐元涛提出了“字课思维”,希望在语文课上能用汉字溯源作抓手,让孩子们在对汉字的认知基础上走向对自然的认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

当下汉字溯源面临着现实的困难,因为生活背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很多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都已经遗失了。当然,现代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为“字课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它使汉字教育可视化成为可能。融媒体儿童教育丛书“汉字魔方”作者李英说:“汉字动画主要通过图形呈现在书里,让孩子在图中找字,让学习成为一种游戏。”不过,需要规避的风险是,精彩和趣味背后有可能出现的不准确、不严谨。特别重要的是,广大教师要意识到,汉字溯源不是简单地将汉字和文化放在一起,而是要还原汉字和文化结合的历史的真实意境,从而理解其初始的意义。

(选自201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字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B.“六字”是许慎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归纳。
C.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字义相关联。
D.“字课思维”就是通过识字教学启发思维。
【小题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破解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密码,只能通过汉字溯源来完成。
B.陈寅恪的话为齐元涛提出“字课思维”提供了理论依据。
C.汉字溯源的现实困难是汉字形成的历史语境已全都遗失。
D.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需要规避过于追求画面感的风险。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铁凝早期小说的审美探析

①铁凝是由儿童文学走上文坛的著名小说家。早期她主要创作短篇小说和为数不多的中篇小说。此时的她,是文坛的新起之秀,在海滩上她拾捡起的是小小的贝壳;在春天里,她采摘来的是不被人注意的那开在山涧沟壑的一朵朵洁白的小花。她那饱蘸情感的笔墨,犹如春蚕吐丝,织成一张张的网,撒向生活的海洋,打捞生活的底蕴,捕捉生活里的真善美。她的这些“抒情诗型”小说,□□出一种特有的美学品格,□□出独具的艺术审美趣味,□□出深邃的思想内涵,□□出浓郁的审美意蕴。

②在铁凝的作品中,女性的矛盾与困境往往与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只有在那些没有被现代文明浸染的或带有原始生命体验的女性那里,才显出某种宁静、恬淡与充盈的抒情因素。《哦,香雪》就是典型的一例。它简直是一盏美酒,饮之欲醉;读者品尝它也是在享受它。通篇仿佛是从诗泉里流淌出来的涓涓细流,流进人们的心田,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③铁凝的激情是饱满的,爱是火热的。按照列夫·托尔斯泰的观点,艺术是交流情感的。因此,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铁凝正是这样的艺术实践者和追求者。她把自己火热的爱献给了大山皱褶里的台儿沟这个小得让人心疼的只有十几户乡亲的小山村。大山似乎有了人情,因为台儿沟的乡亲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台儿沟也似乎具有了人性,它可以“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甚至连两条冰冷又等距离排列着的铁轨也似乎充满了灵性,“它勇敢地盘旋在山腰,又悄悄地试探着前进”,因为它无法忍心高速前进、风驰电闪地掠过去,也不忍心把台儿沟抛在后面,所以作短暂的一分钟停留。铁凝将饱满的诗情,倾注于笔下所描写的小山村。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田垄沟坡、蓝天白云,无不被作家赋予艺术生命而存在,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存在。这“存在”是植根于作家充满诗情的基础上的。

④台儿沟的乡亲是那样的善良、憨厚,简直有点古朴。“从前台儿沟人历来是吃过晚饭就钻被窝,他们仿佛是在同一时刻听到了大山无声的命令”。然而火车的短暂的一分钟停靠,唤醒了与世隔绝的沉睡的山村;“挟带着来自山外的陌生的新鲜的清风”吹醒了台儿沟的乡亲,他们的生活在默默地起着变化,那一群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每逢列车疾驶而过,她们就成帮搭伙地站在村口,翘起下巴贪婪、专注地仰望着火车”。少女的心被这一分钟震颤了。她们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要通过火车那小窗口看到另外一个新奇的世界。那一双双纯朴可爱的农村姑娘渴望美好生活、探究文明世界的明亮的眼睛深深地镌刻在读者心中。

⑤小香雪用四十个鸡蛋,走了三十里夜路终于换来了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我想没有哪一个读者读到此心灵不为之震颤的!“笔触细致,诗情缱绻,几乎已打破了小说、散文、诗歌的界限;它既是小说,也是散文,又是诗;其基调简直可以说就是诗。”“读者从这个平凡的故事里,不仅看到古老山村的姑娘们质朴、纯真的美好心灵,还能看到她们对新生活强烈、真挚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为了这种追求,不顾一切所付出的代价。”多么了不起的追求!小香雪的心灵苏醒不正是一首净化人心灵的歌吗?还有比这更具有诗情的歌吗?难道这首歌还不能唤起我们年轻一代改变生活、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吗?

⑥作者为了烘托渲染出山村女孩小香雪的宽阔的心胸、美的气质,表现她那朴素而热烈的追求,将台儿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情丝都编织到她的身上,使她成为美的化身,这时小说中的铅笔盒便含蓄成一个象征物。“诗情是象征的基因,象征是诗情的升华”

⑦铁凝的小说充满着诗的素质,很少将事件全过程纤毫毕肖的再现,那些细腻的娓娓不断的描述,都是通过微末的细节在品味着醇美的诗情,正是这种诗人的才情决定了她小说的写法和风格,那就是诗意浓郁,意境深邃,但又含蓄蕴藉,非细心体味,品尝不出其诗韵,因此,铁凝小说具有一种内在的诗意美。

【小题1】第一段中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营造 渲染 揭示 体现B.营造 体现 揭示 渲染
C.渲染 营造 揭示 体现D.体现 营造 渲染 揭示
【小题2】第二段举《哦,香雪》为例的目的是____________。
【小题3】下面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铁凝小说的那些细腻的娓娓不断的描述充满着诗的特质
B.铁凝小说中把台儿沟山水草木的情丝都编织到了香雪的身上
C.作者认为,《哦,香雪》是小说、散文、诗结合的新文体
D.本文对《哦,香雪》的分析充满了诗意的激情和科学的理性
【小题4】联系全文,概述铁凝“抒情诗型”小说的艺术特点。
【小题5】回忆课文《哦,香雪》所学内容,谈谈你对香雪这个人物的理解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