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睡,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的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做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闲心,所有承认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行,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会议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9-24 11:35:1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四)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枯萎属于正常
余秋雨
①离开卢克索向东,不久就进入了浩瀚的沙漠。这个沙漠叫东部沙漠,又名阿拉伯沙漠。 
②穿行沙漠对我来说早已不是第一次,但刚刚还在古代遗迹中感叹人类文明的恢宏久远,没几步却跨进了杳无人烟的荒原,这种强刺激的对比经验却从未有过。连个过渡也不给,使得几天来沉浸于历史文化中的眼神和表情不知往何处搁置,一时显得十分慌张。
③一切都停止了。没有了古代和现代,没有了文明和野蛮,没有了考察和推断,只剩下一种惊讶:原来人类只活动在这么狭小的空间,原来我们的历史只是游丝一缕,在赤地荒日的夹缝中飘荡。
④眼前的非洲沙漠,积沙并不厚。一切高凸之处其实都是坚石,只不过上面敷了一层沙罢了。但是这些坚石从外面看完全没有棱角,与沙同色,与泥同状,累累团团地起伏着,只在顶部呈现出淡淡的黑褐色,使每一个起伏在色调上显得更加立体,一波波地涌向远处。
⑤远处,除了地平线,什么也没有。
⑥偶尔会出现一些奇迹:在寸草不生的沙砾中突然生出一棵树,亭亭如盖,碧绿无瑕,连一片叶子也没有枯黄。这是怎么回事? 难道地母单独为它埋设了一条细长的营养管道?但是光有营养也没有用,因为它还必须面对日夜的蒸发和剥夺,抗击骇人的孤独和寂寞。由此联想,人类的一些文明发祥地也许正像这些树,在千百万个不可能中挣扎出了一个小可能。从树叶丛中看,似乎很成气候;从整体环境看,始终岌岌可危,谁也无法保证它们的存活年限。有人为它们的终于枯萎疑惑不解,其实,真正值得疑惑的是它们何以能够持续,而枯萎则属于正常。
⑦正这么想着,眼前的景象变了,黄昏开始来到。沙地渐渐蒙上了黯青色,而沙山上的阳光却变得越来越明亮。没过多久,色彩又变,一部分山头变成炉火色,一部分山头变成胭脂色,色块在往顶部缩小,耀眼的成分已经消失,只剩下晚妆般的艳丽。暮色已重,远处的层峦叠嶂全都朦胧在一种青紫色的烟霞中。此时天地间已经没有任何杂色,只有同一种色调在变换着光影浓淡,这种一致性使暮色都变得宏伟无比。
⑧谁料,千顷平漠只让我们看了一会,车队蹿进了沙漠谷地,两边危岩高耸,峭拔狰狞,猛一看,就像是走进了烤焦了的黄山和庐山。天火收取了绿草青松、瀑布流云,只剩下赤露的筋骨在这儿堆积。
⑨像要安慰什么,西天还留下一抹柔艳的淡彩,在山岩背脊上抚摸,而沙漠的明月,已朗朗在天。
⑩我想,这一切都与人类文明没有什么关系,但它无可置疑的壮美,而且万古不息。人类所做的,只是悄悄地找了一个适合自己居住的小环境而已,略加张罗,是为了沟通,为了方便,为了一点小小的诗意,这也就是所谓的文明。须知几步之外,便是茫茫沙漠。
⑪文明太不容易,真应该好好珍惜。
【小题1】说说第③段加点的“游丝一缕”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2】第⑥段写了一棵树,有何用意?
【小题3】赏析画线句段。
【小题4】结合全文,简析标题“枯萎属于正常”的内涵。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君 子 文 化
钱念孙
①文化的重要功能是以文化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千年漫长发展进程中不断塑造和培育的正面人格,就是被历代中国人尊崇的君子人格。
②“君子”一词在西周时主要是贵族和执政者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对“君子”概念的内涵进行改造,赋予其许多优秀道德的意蕴,“君子”一词在《论语》里出现107次,足见孔子对君子人格的百般钟爱和悉心打造。如果说,孔子思想的核心是探求如何“做人”的道理,那么他苦苦求索的结果,就是做人要做君子。
③为了让世人认识和理解君子人格,孔子在《论语》里采取比较排除法,同时论述了比君子高大的“圣人”和比君子矮小的“小人”。关于“圣人”,他对弟子把他奉为“圣人”的做法表示反对,“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关于“小人”,他在与君子一系列比照中予以否定,比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就告诉我们:君子一方面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另一方面也与目光短浅、见利忘义的小人判然有别。君子作为孔子心目中的崇德向善之人格,既理想又现实、既尊贵又亲切、既高尚又平凡,是可见、可感,又可学、可做,并应学、应做的人格范式。
④孔子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创立了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发展轨迹的儒家学派。什么是儒学?儒学就是君子之学。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儒学都以“君子的理想”为其枢纽的观念:修己即所以成为“君子”,治人则必须先成为“君子”。孔子确信文化教养能够提升人的品质,改善社会风气。儒学的价值就是培育具有这种文化教养的人即君子,再通过君子的言行与修为引领社会风尚。
⑤儒学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生命力主要是日常应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这一特点,与西方文化大相径庭。西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都热衷于构造一个能够解释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关系的严密理论系统,热衷于探寻认识论、方法论、辩证法问题等。中国从孔孟、老庄,到程朱、陆王、颜李等,其学说却并不层层追问“是什么、为什么”,而只是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其所探寻的问题多半集中在社会人生方面,主要涉猎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以及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等。
⑥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在有关君子文化的论述中尤为突出。“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中的这些论述,无不鲜明体现出儒家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洋溢的“实用理性”精神。这种重行动、轻言词,重实践、轻思辨的观念,使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都不是把仁、义、礼、智、信只是作为一种理论来探讨,而是作为一种应该遵循的伦理规范推向大众。其结果就是要在全社会尽可能多地培育和塑造君子人格,并以其为引导带动各阶层大兴君子文化、大倡君子之风、大行君子之道。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概述第③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2】文章第⑤段中,作者举西方文化的例子对论述儒学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孔子打造君子人格的目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名士戏人生
叶公超生于江西九江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曾祖叶衍兰乃咸丰朝进士,曾任户部郎中、军机处章京,且诗词丹青双秀,精于书画典藏。祖父是光绪朝的举人,三品衔的江西候补知府。叶公超4岁丧母.父亦早逝,自幼依叔父叶恭绰膝下。叶恭绰官至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嗜好收藏古物,雅好藏书,他还精研佛典,能诗擅画,饮誉―时。叶恭绰视叶公超如同己出,精心抚育教诲。
叶公超5岁时,家人为他延聘教习,习画写字,修读经史,兼学英文。13岁时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天津南开中学。五四运动时,16岁的叶公超参加著名的“南开救国十人团”,游行、演讲,十分活跃,后赴美英留学。1925年获美国麻州爱默思特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又获英国剑桥大学文艺心理学硕士学位。
叶公超回国后在北大、清华当教授,讲授生动,语言纯正、典雅,遣词造句幽默、秀逸。在课堂上,他喜欢信手拿些唐诗、宋词、元曲叫学生翻译。他对音律平仄并不苛求,只讲究意会神通。如学生死板地“中英对照"叶公超便批评“这是从字典上抄凑来的字句”。一次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并启发学生说“寒江雪尚望有鱼乎?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一语点睛。一次话题说到服饰,叶公超说:"西装袖子的纽扣,现在用来作装饰,其起源乃防止大家大吃大喝之后,用袖子揩嘴巴。洋人打领带更是妙不可言,便利于让人牵着脖子走,而且要面对着牵他的人,表示由衷地臣服。”
叶公超平时讲课很少涉及时事。不过在日本侵华在即时,叶公超却对学生说:“日本人要是开始蠢动,就是他们自掘坟墓的日子到了。我们中国,平时虽然破破烂烂四分五裂,可是,对外战争一开始,大家就会抛弃成见,凝聚起来,共同拟订方案,救亡图存。中国大大了,要吞,谁也没本领吞得下去。”
卢沟桥事变之后,叶公超历尽艰险,逃至南京,向教育部请示分配新的工作。联合大学迁往昆明,叶公超担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兼北大外文系主任。
1939年春天,一件突发事件改变了叶公超的命运……历经风波后的叶公超回到重庆、国仇家恨集于一身,已无意再回到平静的校园教书,他的朋友、时任国民党中宣部副部长的董显光趁机动员他为国家服务,就这样,叶公超决然告别学界.步入仕途。转年奉派出任驻马来西亚专员,负责马来半岛一带的抗战宣传事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马来半岛沦陷,叶公超回国稍事休整,又远赴英国,以驻英大使馆参赞衔,任国民党中宣部驻伦敦办事处主任,职责仍是抗战期间的国际宣传。抗战胜利后,叶公超转入外交界,并凭借其优秀的英语能力和外交能力,很快成为外交部长。
1949年到台湾后,叶公超先后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驻美大使。叶公超任外交部长时,出使美国,应邀发表演讲,不看讲稿,出口成章,手挥目送,亦庄亦谐。有时声若洪钟,排山倒海;忽然把声音降低到如怨如慕,窃窃私语,全场听众屏息静听。演讲完毕,三四百位听众起立鼓掌,历数分钟不息,外国专家学者纷纷赞许他的英语是“王者英语”,声调和姿态简直可以和温斯频·丘吉尔媲美。
叶公超对上司桀骜不驯,但对于下属,却很尊重,又很幽默。一位老部下在追悼叶公超的文章中说:“他是一个满嘴牛津口音,衔着烟斗,十足学者派头的英国绅士,在宣传上他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衡量对方的身份,扮演自己的角色。对方是绅士,他比绅士还绅士,假定对方是流氓,他也会说比他更脏的脏话。
因未按蒋介石意图施政而赋闲后不得离台的叶公超只能以书画自遣,“怒而写竹,喜而绘兰,闲而狩猎,感而赋诗”用他自己的话说:“书画不会得罪人,又无损自己,是最好的养性方法。当一个人手执画笔的时候,世俗杂事都在九霄云外,宠辱皆忘,更不知凡间有痛苦和烦恼。”
叶公超晚年因为被罢黜幽居,故而画兰的时候少,画竹的时候多。在一幅竹画上他题字赞曰:“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总无心。”临死前,叶公超指着家中挂的一幅刘延涛的画《烟波江上一翁》说:“这个老头就是我。”画上的题字是叶公超最喜欢的一首诗,也颇能反映他晚年的心境:“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相关链接:
①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
②故国山河常在叶公超的梦里,阮毅成回忆杭州旧事的《三句不离本“杭"》出版后,送给叶公超一本,他连夜读完,并赋诗一首:一篇说尽临安事,山外青山楼外楼。展卷凄然怀故迹,年年望断是神州。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叶公超的家世,主要为表现他卓越的才华提供背景,同时也为他晚年寄情书画的高雅志趣做了铺垫。
B.叶公超让学生翻译《江雪》时提示:“钓的是柳氏当时的心境。”意思是让学生翻译这首诗时结合柳宗元旷达、孤傲、悲壮的心境。
C.叶公超暮年后悔没有继续从事文学艺术.是因为从政时自己的才华没有得到施展,即使做到了外交部长,也是业绩平平。
D.叶公超晚年幽居时,在一幅竹画上的题字,可见出他名士的气节与风度,亦可表现出他虚怀若谷的胸襟与追求。
E. 叶公超因晚年不得志,故而常常思念故乡,一方面表现了他的拳拳爱国之心,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当时的孤独与寂寞。
【小题2】叶公超作为学士名流,才华横溢,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自织自耕自在心,江干千种柳成荫,兴来一棹悠悠去,酒热深杯细细斟。"叶公超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
【小题4】叶公超的朋友评价说:他生在国家的忧患时代,投身于世俗的官场之中,可他又难改书生意气,这正是他成为"悲剧主角"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他的书生意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节选)
梁漱溟
中国古人理性早启,文化早熟,一贯地好讲情理,而孔子则是其关键性的人物。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微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社会大于个人,个人出自社会;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一社会都有其历史背景,一切所表现的事物莫不从过去历史演变而来。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无因袭即无创造。
事物经过亦正是这样的。说“孔子以前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传”者,古先的文化不能不靠典籍文字以保有传递于后,而传于后的我们这些典籍如诗、书、礼、乐、易、春秋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一道,用以教人而传下来的吗?其他有些传授是靠人的,如射、御、习礼、作乐之类,同为当时文化内容,同在当时孔门教学之中。从事传习古文化者难说就只孔子一人。但孔子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殆为人所不及。
无疑,凡我所说的情理和理性充分地寓乎那古经书中,却惜学徒们,尤其后世学徒们总把功夫用在讲解记诵书文上,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就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从汉唐以至清代,其代表儒家者不过是经学家而已。宋儒明儒比较能在身心性命上理会孔门之学,但亦限于环境条件不能大有所发挥。凡此都缘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是不能责怪后人的。
说孔子以后数千年文化赖孔子而开者,其根本点就在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不以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端赖孔子而开之。或认真说:二千五百年来中国文化是不以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的,寻其所从来者盖甚早甚早。而其局面之得以开展稳定则在孔子。再申言之: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试分层作些说明如下:
(1)当周秦之际诸子百家争鸣,孔子显然只是一学派的创始者,如同老子所代表的道家,或以墨子为首的墨家那样。客观上从未被人作宗教看待。
(2)然而这派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到汉以后发展流布,其在社会上所起的作用却渐渐等若一种宗教。同时,亦因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
(3)从本质上说,它(儒家)不是宗教,而是人生实践之学,正如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了。践人之形,尽人之性,这是什么?这是道德。上文说了,道德之真在自觉自律;而宗教信徒却接受规范于外,与此相反。
(4)兹且举孔子如何教人自觉自律的事例以为明证: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孔子只婉叹地说:“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指出彼此之观点不同,而不作何断案。宗教上总有许多礼,儒家同样极重视礼;但在孔门竟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就是理性主义,一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
【小题1】下列对作者关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的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是孔子才使中国古人理性早启,一贯地好讲情理;中国古代文化早熟,而没有环绕着某一宗教为中心而发展。
B.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历史就是孔子一人的历史而已。
C.传于后的古先的文化如诗、书、礼、乐、易、春秋这些典籍虽然不全是经过孔子之手整理的,但还是传了下来并且用以教人。
D.二千五百年来,大有异乎世界各方,一贯好讲情理,富有理性色彩的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端由孔子奠其基础。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作为传习古文化者,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当时列入孔门教学的内容还有射、御、习礼、作乐等这些靠人传授的文化。
B.孔子之后的学徒们只能算是经学家而已,因为他们只重讲解记诵书文,鲜能回到自家身心生活上有所体认和存养,不能真切地接续发挥理性主义。
C.儒家的本质是人生实践之学。他们所说“践形尽性”,就是道德,而道德之真就在自觉自律,不像宗教信徒接受规范于外。
D.作者举孔子教育子贡的事例,说明儒家虽然重视礼,但可以随意拿来讨论改作,这是一种反乎宗教的迷信与独断的自觉自律的理性主义。
【小题3】(小题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一切创造莫不有所因袭而成,孔子整理典籍文字为后人以保有传递古先的文化,在这些古经书中还充分地寄寓了情理和理性。
B.社会大于个人,不能把任何一个人看得太高太大,脱离实际。说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就是否定了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事实。
C.中国古代理性之启,文化之熟过早,孔子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到了宋、明时期不能大有所发挥,这与当时的环境条件有关。
D.儒家的学风和其教导于人的,十分适合社会需要,后虽经历代统治阶层加以利用,摹仿着宗教去装扮它,但始终没有成为一种宗教。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税率为 10%,2019 年 1 月 1 日起上升至 25%,“此外,如果中国对我们的农民或其他行业采 取报复行动,我们将立即实施第三阶段,即对大约 2670 亿美元的额外进口征收关税。”随 后,中国商务部发表声明,“中方将不得不同步进行反制”。

这是继 7 月 6 日正式打响第一枪、8 月 23 日美对华 160 亿美元进口商品征税生效之后, 双方再度强力交手。

对于中美双方如此快速、如此强硬、如此大规模开打贸易战,一开始超出了国内外媒体 和市场的预期,甚至出现了集体性误判。直到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持久战、放 弃幻想之类的理性观点开始逐步被认可,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在中美贸易战开打之初,我们就提出了一些与市场流行观点不同但被后续形势演化所不断验证的判断: “中美贸易战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这是打着贸易保护主义旗号的遏制”

“中美贸易战,我方最好的应对是以更大决心更大勇气推动新一轮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对此,我们要保持清醒冷静和战略定力。”

笔者自 2010 年以来便开始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与中国崛起面临的挑战及未 来》。自美国大选开始,我们便系统研究并持续跟踪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背景、贸易保护主义 和民粹主义抬头背后的经济社会基础、特朗普新政主张及进展等,推出了 23 期“中美贸易 战”系列研究报告。

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 沉着应对。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二:

 (选自 2018 年 10 月 5 日搜狐网 《中美贸易战再度升级:本质、应对和未来沙盘推演》)

材料三:

首先,就美发动贸易战向 WTO 起诉。在多边场合和机制框架下阐明中国维护多边自由 贸易规则的立场和主张,谴责美国依据国内法律对他国实施单边贸易保护的错误做法,阐明 这种做法极大破坏了国际贸易规则和秩序,也对两国实体经济造成冲击。

第二,制定反制清单和谈判清单。不急于采取反制行动,但要研究反制清单,评估对美 国汽车、飞机、大豆等产品加征关税的影响,评估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对美制裁的可行性。准备谈判清单,预估美国的要价,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争取尽快展开 对话和谈判,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第三,针对美国加税领域,分领域进行影响评估,提出化解之策。从长计议,研究自由 贸易区的中国模式,为全球贸易新规则贡献中国智慧。继续完善自由贸易区网络,可以以中 美谈判为契机启动中美自由贸易区可行性研究。

(选自 2018 年 3 月 27 日 环球网)

【小题1】下列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逐年加大,在 2014 年达到高峰。
B.美国、日本的出口占全球贸易比重在总体趋势上均略有下降。
C.2017 年美国货物贸易逆差主要于中国,远超其他国家数倍。
D.从材料中可得到中国的贸易对美国及世界影响很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9 月 18 日美方宣布自 24 日起将对华 2000 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中国将采取措施。
B.最近,市场开始正视并接受现实,呼唤加快改革应对的积极声音渐起。
C.只有深入研究大国兴衰的世纪性规律、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的经济社会背 景,才能避免战略误判,放弃幻想,着眼长远,沉着应对。
D.要根据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现实需要,在扩大服务贸易开放、降低关税、经济 文化交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提高透明度等方面研究可行措施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应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中美贸易战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