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湖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而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排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的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小题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小题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小题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小题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3-13 08:01: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享书店”:形式不重要,好坏交由市场
7月16日消息,即日起,在合肥三孝口书店,只需用手机下载“智慧书房”APP,注册并缴纳99元押金,扫一扫书后面的条形码就可以直接把书带回家。7月16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合肥三孝口书店以全球首家共享书店的身份正式亮相。共享书店模式的启动,实现了“由买书到借书”、“把书店变成自家书房”、“由个人阅读到共享阅读”的重大转变。。
只能现场翻阅或购买,不能借阅带走,这是书店与图书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某种程度上,合肥三孝口书店的共享规则,则是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只要下载APP,交99元押金,即可把书带回家阅读,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内还回就行。从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角度,这种规则,倒确实是契合了“共享理念”的实质。同时,看完即还,无需为囤书而烦恼,也满足了时下不少人的“断舍离”态度。目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办卡和借阅,其实也都比较方便了。但相对来说,共享书店,因为其属于商业性质,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都有着优势,相信能给人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抛开共享概念不谈,三孝口书店的最大特点,其实体现在书店服务人员从过去的销售身份变身为用户的专属阅读顾问,以“给读者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阅读服务”为目的,给予人们更为专业的阅读指导。专属阅读顾问,这一点,在目前绝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都属于比较稀缺的服务,若能够借此形成特色,必将增加书店的吸引力和卖点。但问题在于,专属阅读顾问要能够真正提供专业的阅读指导,要求可不低,是否能实实至名归,还需要市场检验。
为了鼓励阅读、传播阅读,共享书店还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只要根据规则完成阅读任务,即可获得充值押金的返还。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书店的APP将自己拥有的书籍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进行管理,通过写书评、晒书拍等方式进行评论和交流,实现“以书会友”。这些延伸服务,是致力于增加书店与读者的互动频率,并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这与时下一些民营书店所主打的社交体验,其实有着殊途同归之效。
其实,对真正热爱阅读的人而言,书店具体的经营模式到底是怎样并不重要,关键还是店内所提供的书的质量到底如何,是否能满足特定群体的阅读口味,能否引领一种有质量的阅读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共享书店也好,传统书店也罢,只要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阅读和消费体验,都值得肯定。
事实上,书店作为一种市场化机机构,它经营的好坏,评判权最终还是在市场和消费者手上。明晰这一点,其实不必要太在意书店的形式,市场自然会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光明网2017年7月18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享书店打通了书店与图书馆的区隔,契合当下流行的共享理念,其明显的优势会给人带来与一般图书馆不一样的借阅体验。
B.共享书店的专属阅读顾问已经给读者提供了个性化、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指导也更为专业。这种服务,对当下大多数的民营书店和公共图书馆而言,属于稀缺服务。
C.共享书店推出“阅读奖学金”制度的目的是通过相应规则来鼓励阅读、传播阅读。
D.共享书店推出众多延伸服务是为了增加与读者的互动频率,扩大阅读的社交功能。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共享书店”较于传统书店与图书馆具有的优势。
B.文章认为读者可以通过共享书店的APP在“智慧书房”的虚拟空间内管理自己的书籍,实现“以书会友”。作者以此来证明“共享书店”在社交体验上与一些民营书店殊途同归。
C.文章通过对“共享书店”特点的介绍,目的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共享书店”这种形式并不重要,因而书店经营的好坏最终会由市场来评判。
D.文章针对当下出现的“共享书店”这一新兴事物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摆现象一一讲特点----析本质,论述思路清晰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关心书店的经带模式,因比“共享书店”对他们吸引力不大
B.继多种共享形式之后,共享书店的出现说明我国共享经济在不同的领域逐渐有了新的尝试。
C.如果像“共享书店”一样将书借阅带走,书店与图书馆的区别就不再明显。
D.因为“共享书店”商业性质的属性,所以在书的更新效率和服务等方面存在优势。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蔡川堡

牛红旗

①东出固原城,向云雾山方向行驶,不到50公里,一座古堡就出现在官厅镇蔡川村的东面半山坡上。

空洞的堡门孤零零地眺望着过往的车辆与行人,俯视着颌下20来户炊烟依然升起的人家。踏上农户门前的土路,穿过稀疏的杏林,顺着时断时续的羊肠小路没走多久,我就站到了被人遗弃的古堡前。驻足,抬头审视,然后,抬起脚跨进了已经没有门板的砖箍堡门。

②堡内一片荒芜,只有两棵榆树的干枝在微风中飒飒作响。土堡分两层,两棵榆树在内堡和外堡的隔墙两边生长。榆树高过堡墙,从虬曲的枝干和皲裂的树皮看得出,这两棵榆树在此已生长了数十个春秋。它们一棵半倚着堡墙,一棵梢上栖落着两只喜鹊。两只喜鹊并没被我这个不速之客吓跑,而是跳跃几下后定在一个枝头上冷漠地观望起我来。它们仿佛是这古堡的守望者。这倒让我心虚,有了侵犯他人领土的尴尬。我忙咧咧嘴,投以歉意的微笑,小声说:“你们好?不好意思打扰你们了。”喜鹊显然是讨厌我的多舌,不等我把话说完,就“嘎嘎”叫着旋上崖畔,飞向了后山。

④在一截老土坎上坐下,我卸下摄影包,细细端详起眼前的古堡残迹来。

⑤记得前年春天初次来这座古堡时,天气尚未转暖,草芽刚刚出土,崖畔上桃花乍开,内堡的梨树刚刚含苞。那时,从远处向这边看,一片冷冷的粉红又一簇簇高过墙头的素白。再走近了看,粉红的,素净的,都还鲜艳,都还迷人。至今,当时那股子淡淡的香气还萦绕在我的鼻翼。

⑥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并非桃梨的鲜花,而是堡内崖畔下十几孔窑洞。那时,我已在西海固境内走访了大大小小方形、半圆形、梯形、葫芦形、龟背形、八卦形等各式各样300多座古城堡。城堡内的建筑有蓝砖房、土箍窑,有庙宇、仓库,有改成牛羊圈舍后搭建的草棚,有切成块分给多户人家做宅院修建的红机瓦房,也有一根木棍、一砖半瓦不见的荒院,惟独没有见过像蔡川堡这样半是土筑堡墙半是崖洞的堡子。其他城堡,即便半面筑墙或依山而建,堡主也都在堡内筑有豁亮的砖瓦房舍,不像这座土堡,只有一排黑黝黝的窑洞。我想,这与堡主的财力、生活习惯以及对居安思危的理解有关。

⑦那天,我一走进堡内这些黑黝黝窑洞,就被其中的土桌、石磨、木马桩、泥坯马槽、锅台连炕、扫帚疙瘩、剪纸窗花,以及报纸炕围和清油灯碗吸引了。我逐个端详,渐次揣摩,觉得当年生活在这些窑洞里的大人和孩子并不十分寂寞。其中有一孔窑洞,不宽、不深,除了土炕、土凳和学生生字本糊就的炕围以外,窑壁的铁钉上还挂着一个打了补丁的花布书包。我估计这是一孔孩子居住过的窑洞。因为窑壁上有一行十分稚拙的铅笔字:“我要上初中”。同时我看到炕头上还贴过一张被人细心撕扯又没有完整揭走的小奖状。残留的奖状上,有隐约可辨的“××小学”的红印章和尚能辨析的“白梅”、“三好”等字迹。再扫视一圈,稍稍靠里的窑壁上另有一些同样稚拙的铅笔字画:有梳着小辫戴着红领巾的肖像,有自行车,有迎风飘扬的五环旗,有“我想骑着车子看奥运”、“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等文字。当时,我虽然清楚地觉得这些文字和图画别有一番情致,但由于没带闪光灯,也就没能拍下照片。最后,我不得不抱着遗憾,带着对这位白梅同学的许多假想走出这孔窑洞。当我走出白梅同学的窑洞走进另一孔已经坍塌的窑洞时,又被一幅用土坷垃画在黑糊糊窑壁上的简笔画诱惑住了。简笔画画的是一对相互凝视着的男女。这幅画,细细端详,很温暖。

⑧要拍下这些画,是我再次来这里的主要原因。这一次来之前我早早就准备好了闪光灯。我想,也许正是那个叫白梅的同学和这对相互凝望的恋人,才是这座古堡当年的灵魂,才使这座古堡在我心里没有彻底坍塌。也许正是这些最浅显的向往和最本真的爱恋,才最美好,最逼近人性。

⑨窑外阳光明媚,窑内荧光闪烁。我一次又一次按下相机快门,一张又一张记录下了这些被时光熏黑了的窑洞里的远古岩画般的场景。我在想,白梅同学早已上了大学,已经骑着崭新的自行车去北京奥运村看那钢制的鸟巢和飘扬的五环旗了。还有,我相信那对在窑壁上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已终成眷属。

⑩我觉得来这座古堡,除拍下这些别有意趣的照片之外,还有其他来由。暗暗寻思:这里落寞得只有一排空窑、三垛土墙、一地杂草、一股清风和三两声鹊鸣,并没什么还能令我迷恋的呀?

⑪这时,我嗅闻到了一种气息,一种都市少有的迷人的香味。我忽然记起了一片粉红中的素白,记起了堡内那棵含苞欲放的梨树,莫非它还在开花?我急忙走出窑洞,穿过豁口奔进内堡。看着黄叶婆娑的梨树我顿住了,时值深秋,哪棵梨树还能开花呀?我自嘲地笑了。可就在我自嘲的同时,惊呆了,被一股股透骨的香气袭晕了——梨树下,满地落果。如遍地发酵的黄泥,弥漫着醇厚的酒香……

【小题1】第②段开头画线句运用拟人修辞,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2】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树上两只喜鹊象征古堡守护神,令前来观看者心虚。
B.第⑥段描写蔡川堡堡内的陈设,突出它昔日的繁华。
C.⑤⑥⑦三段运用插叙,将眼前所见与回忆自然融合。
D.第⑨段写白梅骑车去奥运村,暗示生活条件已改善。
【小题3】第⑦段有关白梅的窑洞描写详尽,而另一窑洞则一笔带过,简析这样写的理由。
【小题4】第⑧段画线句理解:为何白梅同学和这对相互凝望的恋人是这座古堡的灵魂?
【小题5】概括作者这次去蔡川堡的原因。
【小题6】从内容与形式两方面,评析结尾段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8月31日凌晨,被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的我国首座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昌赣高铁赣州赣江特大桥顺利合龙,为全线按期建成通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江特大桥,全长2.156公里,具有“水深、桩长、塔高、大跨”的特点。该桥主跨长300米,主跨塔底以上索塔全高120.6米,是昌赣高铁全线3座跨赣江的特大桥之一,以其结构复杂、技术难度大,被业内誉为“千里赣江第一桥”。

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该桥梁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了重大创新,即首次将索塔钢锚箱结构、锚拉板、箱形钢-混组合梁、新形钢-混结合段构造连接技术应用于国内高速铁路大跨度斜拉桥。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桥梁结构变形的影响。

为满足设计时速350公里高铁列车通行要求,赣江特大桥在设计和施工中进行了全方位技术创新,全面采用了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绿色建造相关技术,首次提出并推行铁轨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成为了现代智能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摘编自《中国桥又有新突破》)

材料二:

“高铁是我国‘走出去’的闪亮名片,我认为桥梁建筑也可以作为我国‘走出去’的名片之一。”中铁大桥局集团武汉桥梁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启贤说,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水平,我国桥梁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技术自信,让武汉建桥企业海外之路越走越宽。2014年底,“湖北造”大桥首次搬上欧洲大陆。中国企业在欧洲承建的第一个基建项目——塞尔维亚泽蒙大桥主桥通车。2014年12月18日,塞尔维亚领导人与国务院总理***在共同出席大桥竣工仪式时,对中方施工人员说:“你们在欧洲打造了一张中国名片,一座中国地标!”

武汉军团的成绩令人振奋,但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仍要追赶差距、奋力超越。

“主要是理念、规范上的差距。”中铁大桥局董事长刘自明认为,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在桥梁设计规范的制定和设计理论研究、结构全寿命周期和耐久性研究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对不同标准、规则、理念的主动适应上也存在不足。“懂技术、会管理、晓商务、通语言的复合型海外人才稀缺,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刘自明说,中外文化价值观差别大,如果对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了解不够,易发生文化碰撞。

中铁大桥局海外分公司副总经理黄少鹏认为,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是全产业链竞争力不强,尤其是金融能力。他举例说,我国桥梁产业在国际上的竞标最大压力来自韩国公司,近几年世界著名的几座桥梁多来自韩国公司。这些韩国公司有诸如三星、现代等大财团的支持,全产业链竞争力强,敢接连法国万喜公司都不能接的项目。如何进一步做大湖北、中国的桥梁产业,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摘编自《“中国桥”,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

材料三:

在世界桥梁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20世纪70年代以前看欧美,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中国桥”为何如此之“牛”?创新精神与技术追求是屡创奇迹的法宝。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目前,中国已拥有千米级斜拉桥设计施工成套技术、跨海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关键技术等多项尖端技术。凭借创新优势,目前世界最大(长)跨径悬索桥、斜拉桥、钢拱桥、跨海大桥的前10座,中国均占据半壁江山以上。

恪守匠人精神也是中国桥梁获得世界认可的一大原因。一座赵州桥,在中国屹立了1400余年。如今,这种“赵州桥式”的工匠精神正被中国桥梁建造者所继承,并且洒遍世界。高160米的钢塔拼装工程,全塔57万多个螺旋和螺孔完美对接,拼装精度的误差达到1/2500,远远低于合同约定的1/1000……

(摘编自《遍布世界的“中国桥”牛在哪?》)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赣江特大桥经过反复研究与试验,在结构设计上创造4项国内首次,是现代智能铁路桥梁建设的典型代表之一。
B.海外人才队伍力量仍然薄弱,这制约着中国桥梁企业海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C.武汉乃至中国建桥企业走出去,技术上没问题。差距主要是金融力竞争力不强。
D.近年来,世界上有难度、创纪录的桥梁,大部分由中国人建造,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桥梁强国。
【小题2】下列对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二和材料三表明,虽然世界桥梁界流传“世界桥梁建设21世纪看中国”,但与世界桥梁强国相比,中国桥企存在多方面不足,不够自信。
B.武汉桥梁界在世界创造了令人振奋的成绩,表明“中国桥”获得了世界越来越多的认可。
C.中国桥梁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创新精神、技术追求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恪守。
D.中国桥常常有新突破。“中国桥”成为体现中国工匠精神、展示中国形象,联通中外友谊的国家品牌。
【小题3】擦亮“中国桥”这张“中国名片”需要做到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一一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徐立平:在飞船和导弹上雕刻火药的航天人
央视网讯(记者王甲铸)0.5毫米是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但是他雕刻的火药药面误差却不超过0.2毫米。面对火药整形这一世界难题,他一次次“亮剑”,将一件件大国利器送入太空,也让自己成长为大国工匠。他,是西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高级技师徐立平。
徐立平的家庭是一个航天之家,家庭成员大多是航天人。1987年,他听从母亲建议,选择了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发动机药面整形车间,为导弹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火药进行微整形。
固体燃料发动机是导弹装备的心脏,在上千道制造工序中,发动机固体燃料微整形极为关键。火药整形在全世界也一直是个难题,无法完全用机器代替。在火药上动刀,稍有不慎就蹭出火花,就可能引起燃烧爆炸,这个极度危险的工作,全中国只有不到20个人可以胜任。
母亲知道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和危险性,但她却说:“我刚工作的时候有同事整个手指都烧掉了,却愿意到最危险的岗位上去,我想你们年轻人也是一样的。”
就这样,徐立平开始了近30年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
工作后第二年,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问题,必须剥开填筑好的火药,工作难度和危险度非常大。徐立平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胆量加入了突击队。徐立平介绍:“可以说这是我们厂有史以来头一次钻到火药堆里去挖药。”
在装满火药的发动机壳体里,仅留一名操作人员半躺半跪地用木铲、铜铲非常小心地一点点挖药,每次只能挖四五克,高度紧张和缺氧使人每次最多工作十几分钟。徐立平回忆:“在里面除了铲药的沙沙声,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最终,经过两个多月高度紧张的工作,徐立平和同事们挖出了300多千克药,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
像这样危险的任务,徐立平已不记得完成多少次了。
“下刀的力道,完全要自己判断,药面精度是否合格直接决定导弹的精准射程。工作要求0.5毫米或0.2毫米,我们这一刀铲下去,铲不到要求的厚度的话,就可能造成产品报废。”徐立平说,“要做到心手合一并不容易,只能通过用心苦练。”如今,徐立平已经练就了仅用手摸一下就能雕刻出符合设计要求药面的绝活。
徐立平还不断琢磨,针对不同的发动机药面,他先后设计发明了20多种药面整形刀具,有两种获得***不是也说吗,工匠精神就是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其实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东西。”
徐立平的母亲温荣书也说:“国家才是第一位的,没有国何有家?”
春节过后,徐立平获得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这样赞扬他:“每一次落刀,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你在火药上微雕,不能有毫发之差。这是千钧所系的一发,战略导弹,载人航天,每一件大国利器,都离不开你。你是一介工匠,你是大国工匠。”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立平受家庭的影响以及母亲的建议选择了为固体发动机药面整形工作,这项工作难度大,风险高,全国只有少数人能够胜任。
B.徐立平工作后第二年加入了突击队,去解决我国某重点型号发动机出现的问题。他凭着精湛的技艺和胆量,成功排除发动机故障。
C.徐立平专心致志,苦练发动机药面整形技术,做到了心手合一,练就了仅用手摸一下就能雕刻出符合设计要求药面的绝活。
D.徐立平与最危险的火药为伴已经将近30年,尽管工作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但他始终把国家放在第一位,把责任放在第一位。
【小题2】在飞船和导弹上雕刻火药,其难度和危险度大在哪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徐立平身上具有一种“工匠精神”,你怎样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格调

胡海

“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

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的,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是就形式整体而言的,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的总体风格。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说: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于“格”,后二者则是对应“调”。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

 “格”“调”在诗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正式出现,但其含意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

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观作品整体,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代的格调论,“格”是诗歌体制、整体格局,是知觉层面的诗歌内容,指代作品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则是听觉层面的音节声调,与视觉层面的诗体——四言、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相应,关乎情绪和感觉,不一定涉及意义。二者的结合,是形式美与或高远或深沉境界的一体,只是在具体的诗文评论中可能偏于某一方面的意义。

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与境界外,还展开了两个具有一般性的文论问题。一是崇古还是创新;二是重内容还是重形式,主情还是主理。

值得重视的是,当格调论涉及古今之争、情理之争、内容与形式之争时,道德与审美、人格与文风的关系问题就凸显出来。从孔子、刘勰到韩愈,都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要求文章传播正确思想,培育健全情志,同时也对作者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位提出了高要求。明清学者继承了这一思想传统,将人格与文章、艺术风格统一起来。沈德潜作为格调论的总结者,重诗教而崇尚温柔敦厚之风。他在《说诗晬语》中说,六朝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至唐诗格律工整,兴寄和诗教则有所缺失,他要求不仅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追溯古诗的思想境界。

现当代学者论及“格调”时,同样是将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评说一个人、一部书,一件艺术作品及其他审美对象之格调有无、高低,可能是道德评判,也可能是审美评判,可能是就内在精神境界而言,也可能是就外在风范而言,当然更可能是兼而有之。

(选自《文史知识·格调:人格与境界的天成》,2016年7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严羽是格调论的提出者,他在《沧浪诗话》中对诗歌思想和艺术的要求、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以及诗歌写作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等进行了粗糙的论述。
B.明代用格调论评论诗歌“格调”时,“格”指诗的格局,探讨诗的体制问题,即诗的境界和思想价值;“调”是音调,探讨诗的音节声调,即诗的情绪和感觉。
C.“格调”要求诗有大格局、高境界和美的形式。其中“大格局和高境界”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美的形式”是由“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
D.现当代学者论述审美对象具有的“格调”时,会把人格和文风统一起来。可以是道德评判,可以是审美评判,可以涉及文学作品的精神境界、外在的风范等。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评论诗歌用到的术语“格调”刚开始是“格”“调”分开用的,后来把两个字连起来用,在之后论述诗歌时既可把“格调”分开用,也可以连起来使用。
B.“格调”连起来用是诗形式美与高远或深沉的境界的结合,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虽然“格调”的含义有所偏重,但自此论诗都要偏重于境界方面。
C.沈德潜认为学习诗歌不仅要学习唐诗的声律美,更要学习六朝的古诗,因为六朝古诗发挥了秦汉乐府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兴寄和诗教没有所缺失。
D.“格”作为诗论术语的含义很丰富。欧阳修论述郑谷诗“格不甚高”的“格”是指诗歌的境界,论述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指诗的总体风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皎然《诗式》中从“格调”的角度讨论了谢灵运诗的内容和形式,从谢灵运特立独行的品格方面讨论他的诗歌的精神境界,从音调、用词方面体会诗人的随性。
B.严羽把写诗方法概括为五类,“体制、格力、气象”大致对应“格”,“兴趣、音节”大致对应“调”。后世探讨诗法和文法大多都没有脱离严羽系统探讨诗法的范畴。
C.古代很多人十分注重传统道德的永恒价值,注重提高艺术品位,写文章时全都尽力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思想境界,把人格和艺术风格统一起来,就是单纯为了传播正确思想。
D.格调论除讨论诗歌的形式和境界外,还讨论崇古还是创新、重内容还是重形式和主情还是主理的问题,这就要涉及道德与审美、人格和文风的关系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