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而的文字,完成各题。
细雨梦回
①想是夜间读书过干疲劳,一卷未终,便伏几而寐。醒转来,壁上的时钟已经敲过了十二下。不知从何时开始,楼外下起了雨,两丝闪着一道道耀眼的光,透出一种朦胧,含蓄的意蕴。推开窗户,细雨扑上脸颜,痒丝丝的,了无寒意。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②这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不待响雷的呼唤和闪电的指引,便蕴蓄着满腔的爱意,悄悄地降临人间。
③连日来,听到许多关于农村苦旱的讯息,到处都在翘盼着时雨。不知辽南果园中此刻是否同样普降了甘霖。
④春雨,唤醒了万物的生机,催动着人们丰收的热望。古往今来,咏赞春雨的诗章数不胜数。“杏花雨----仓里米”,人们总是把三春灵雨同花繁果富紧密地联结起来。
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久旱逢甘雨,是人间的乐事之一。“五风十雨升平世”,更是古代人民的理想境界。苏东坡在《喜雨亭记》中讴歌春雨,兴会淋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⑥出外旅游,逢着落雨,总有些大煞风景吧?也不见得。苏东坡早已说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极目青郊,烟雨中的杨柳、禾稼,显得分外朗润清新。
⑦落雨,是撩人思绪、引人遐思的时刻。雨能使人从躁动归于平静,从感性进到理智。面对着垂天雨幕,耳听着潇潇暮雨,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
⑧诗圣杜甫在长夜苦湿、风雨凄凄中,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浩叹,体恤民艰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诗人曾几,午夜梦回,听得雨声淅沥,认为是最佳音响,从甘霖普降想到稻香千里,大好丰年:“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而他的门生陆放翁,因为听到雨声,他那饱满的爱国激情,竟然冲出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泛溢到梦境中去:“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⑨当然,落雨引发的思绪,也并不都是奋发向上的,也有人从点点滴滴,淅淅沥沥,飒飒潇潇的雨声中,领悟到一种前尘如梦、人生易老的悲凉意绪。最典型的要算宋末词人蒋捷了。他在一首《听雨》词中,通过追怀自己一生中的历程,着力渲染凄苦冷寂的意境,以暗托深沉的故国之思:“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⑩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
⑪不知是什么原因,我对雨向来抱有好感。童年时代,每逢落雨,我都跣着双脚,跑到街头玩耍、嬉戏。有一次,在雨中摸鱼,因为贪玩,误了上课,老师带着愠色,让我背诵《千家诗》中咏雨的诗篇。当我吟过“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令人赏心悦目的清丽诗章之后,老师轻轻问了一句:“朱淑真的诗,你可记得?”我猜想是指那首“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摧。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的,因为觉得有些败兴,便摇了摇头。老师也不勉强,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
【小题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者以“初春的第一场喜雨”作为切入点,思古连今,侧重自身经历,抒发了对雨惊喜赞叹的思想感情。
B.不知是什么原因,作者对雨向来抱有好感,从童年到如今,这与苏轼、曾几等人对雨的感受形成对比。
C.宋末词人蒋捷用寥寥几笔,从少年写到壮年,最后写到晚年,主要以时间为线索,写出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D.“雨,本来是没有灵性和知觉的。无情抑或有情,都在于人的感受”,因而在对雨的意象解读中带有个性色彩。
E. 在诗性的精神世界里寻觅,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诗意,是本文的鲜明特色,也彰显了作者的人文情怀。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夜风轻吻着头发,流荡着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
(2)雨催花发,昨天还是蓓蕾,今天便绽放出鲜花,几天以后就将结出小小的果实。
【小题3】第⑦段中说“人们会萌动着种种饶有兴味的思绪”,请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杜甫、陆放翁、蒋捷三位历史名人“饶有兴味的思绪”。
【小题4】第⑪段中老师“只是轻叹一声:‘还是一片童真啊,待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就会懂得人生了”’,可谓“语已停而情未了”,请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懂得人生”与保持童真是否冲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3 05:20:4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静里春秋
朱良志
①明末大收藏家卞永誉,博物通古,每评画,多有识见。他评北宋范宽的《临流独坐图》,认为此图“真得山静日长之意”,突出了“静”在中国艺术中的地位。中国艺术极力创造的静寂的意象,原是为了时间的超越,在静中体味永恒。
②宋代唐庚(字子西)有一首《醉眠》诗:“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它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③苏轼有诗谓:“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在无争、无斗、淡泊、自然、平和的心境中,似乎一切都是静寂的,正所谓懒出户庭消永日,花开花落不知年。
④艺术家山静日长的体验,其实就是关于永恒的形上思考,他们用艺术的方式思考。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画面起手处几块顽石,旁有老木枯槎数株,中部为一湾瘦水,对岸以粗笔钧出淡淡的山影,将人置于荒天迥地之间,去体验超越的情致。永恒感不是抽象的道、玄奥的终极之理,而是山自白云日自闲,心不为物所系,从容自在,漂流东西。云林有一诗写道:“逍遥天地一闲身,浪迹江潮七十春。惟有云林堂下月,于今曾照昔年人。”他超越乎两间,感受到“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精神。
⑤沈周对山静日长的境界,也有很深体会,其诗云:“碧嶂遥隐现,白云自吞吐。空山不逢人,心静自太古。”他在《策杖图轴》中题诗道:“山静似太古,人情亦澹如,逍遥遣世虑,泉石是安居。云白媚涯客,风清筠木虚……”沈周一生在吴中山水中徜徉,几乎足不出吴中,这样的地理环境对他的画也产生了影响。在太湖之畔,在吴侬软语的故乡,在那软风轻轻弱柳缠绵的天地,艺术也进入了宁静的港湾,吴门画派的静,原是和他们对永恒的追求有关。
⑥“马蹄不到清阴寂,始觉空山白日长”,这是文徵明的题画诗。他生平对道禅哲学和儒家哲学有较深的浸染,他是一个追求静寂的人。静寂不仅和外在世界的闹剧形成对比,静寂中也可对世间事泊然无着染,保持灵魂的本真。静寂不是外在环境的安静,而是深心中的平和。在深心的平和中,忘却了时间,艺术家与天地同在,与气化的宇宙同吞吐。 
⑦中国艺术有追求静净的传统。清恽南田甚至以“静净”二字来论画,他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天游,就是儒家所说的上下与天地同体,道家所说的浑然与造化为一。天游,不是俗游,是放下心来与万物一例看。在静中“天游”,便有了永恒。将静视之为艺术之登峰极境,就在于一切外在世界“本静”“本幽”,它是超越时空的生命体验,他于此得永恒之生命精神。
(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小题2】纵观全文,阐释标题“静里春秋”的内涵。
【小题3】【小题4】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5】【小题6】为什么说第②自然段中,唐庚的诗描绘的是艺术家期望超越的境界?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的幸福观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尚书》就提出了“寿”“富”“康宁”“攸好德” “考终命”的所谓“五福”幸福观。后来,古老的“五福”发展成寓意吉祥的新“五福”(福、禄、寿、喜、财)。这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当前,我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多元复杂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传统幸福观的历史性嬗变。赋予幸福观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②当代中国人越来越认同将个人的幸福与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紧密联系起来。过上好的生活是幸福的核心,但好的生活不再被仅仅理解为传统社会的“五福”,也不再被仅仅理解为更多资源的占有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是被理解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高尚的人格是幸福的主观条件,它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仁义道德,而是优良品格、丰富知识、卓越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是幸福的客观条件,它们也都被赋予了现代意蕴。今天,过上幸福生活不仅需要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还需要构建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新内涵勾勒了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轮廓,但要构建系统完整的幸福观,还需要在理论研究上多下功夫。
③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要以使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为根本旨归。人民幸福离不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因为这是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如果国家贫弱、民族衰微,人民幸福就无从谈起。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就要满足人民长期性、普遍性的要求。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追求、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保障的幸福观。
④中国传统幸福观是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的深厚文化基础,如国泰民安、家和邻睦、敬祖畏天等对幸福生活的认知,对于我们今天认识什么是幸福无疑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治疗及时行乐、贪得无厌、无所敬畏等现代社会“流行病”也是一剂良药。然而,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毕竟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君主专制条件下形成的,它产生在社会成员普遍清贫困苦、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深受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战乱频发等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由于这些原因,传统社会奉行的幸福观不可避免存在很大局限性,对幸福的理解也比较狭隘。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幸福观的同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⑤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还要反映和回应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需要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环境,这也是全人类走向幸福生活的共同目标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应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将人类共同价值深深植入我们的幸福观中。
  (摘编自江畅《构建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随着历史发展,”五福”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步得到深入。
B.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不再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不以传统的“五福”为内容,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C.幸福的生活不等于物质欲望的满足,但当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难以满足时,幸福根本无从说起。
D.传统社会制度存在的弊端使古人对幸描的理解比较狭隘,人们的幸福观因此具有了很大局限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先给幸福观下定义,然后阐述其历史演进过程,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以当下中国的国情为立论前提,从多个方面论述了构建当代中国人幸福观这一话题。
C.文章按照由总到分的结构展开论述,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路行文,条理清晰。
D.第④段用古代幸福观与当代幸福观进行对比论证,意在突出当代幸福观具有的巨大优势。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构建当代幸福观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程,其关键在于对幸福观理论研究的创新突玻。
B.在当代中国,要成为一个幸福的人,需有高尚人格,还要有美好的家庭、和谐的社会,优美的自然环境等。
C.当代中国人的幸福观与以往相比虽有根大的不同,但历史上国泰民安等观念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D.当下,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美好的世界环境,中国人的幸福观构建也不能脱离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赫尔曼·黑塞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对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成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的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着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新的广阔的原野……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年,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深。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个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小题1】上文提到了但丁和莎士比亚,但丁的杰作有《,莎士比亚的杰作有《
【小题2】上文画横线语句中的“金钥匙”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它的表达效果是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在全篇文章中不断地表明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通过研读世界文学,并且不追求任何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
B.上面节选的这两段文字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得教养的方法。
C.作者把阅读分为两种类型来论述:一类是缺乏天赋的人(包括多数儿童)只能阅读低俗的文字;一类是少数人(少数儿童)成了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在书籍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D.作者写自己重读《亲和力》的经历,是为了表明重读杰作常能带给我们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小题4】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能获得教养。请你举出一个具体例子来说说你自己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而获得教养的体会。
【小题5】请任选一条下面的名家读书感言,简要谈谈你的认识(70字左右)。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的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儿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脸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往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下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原文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语言质朴而传神,如“儿子的话硬邦邦的追撵了过来”用通俗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儿子对保斤的强烈不满和急于劝阻保斤出门去地里的情状。
B.文中二孬爸嘲笑坐不住墙根儿的保斤是“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这说明他很享受这种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的闲适生活。
C.保斤原本是不愿意去坐墙根儿的,但孙子没有说成对象一事让他内心深感愧疚,因此他最终顺从儿子的要求,成了戏园子门口南北墙根儿的常客。
D.保斤是个惯于劳作的老农,虽然家里并不需要他去干活儿挣钱,但他仍然坚持拾柴种地,保持着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和对土地、对劳动的热爱。
【小题2】小说中多次写到儿子的话,也写了其他人的话,唯独让保斤始终“不言语”,这样安排有何意图?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化的特质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其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扩展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延伸。在经济全球化的令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已,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请,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必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了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个亚文化也同样与异质文化相处、互动,相得益彰。

(许嘉璐《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小题1】下列不属于对 “ 中华文化的伦理观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阐释的 一项是
A.一神论虽然弥漫了大半个世界,但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却并没有改变中华文化与其不同的,有自己姓名特点的哲学基础。
B.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哲学上达成了一致。
C.在中华民族看来,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天、地、人、家、国都是宇宙的一部分。
D.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文化和外来文化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中国人宇宙整体观的传承,他们关注全人类,着眼 未来,很自然地就会得出符合 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沦。
B.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认识是中华文化能和其他各种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互相吸收的根本原因。
C.中华民族已经将文化的多元性践履了几千年,并视之为已然和必然,但还有许多人才刚刚意识到文化多元性的重要性。
D.中原文化不断吸收而且渗透影响着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各个亚文化也与 其他文化积极互动,相得益彰。
【小题3】根据全文内容,分点概括中华文化特质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