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西周末年,周室衰落,儒家认定的王道政治不再行于世界,儒家人抱救世之心,致力于恢复王道秩序。
②儒家“王道”之论,根源于《尚书》、《诗经》等经典。《尚书·洪范》对于王道秩序的描述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側,王道正直。”其核心是王必须建立起一种准则,这个准则要正直公正。朱子在《朱子语类》中说:“人君之身,端本示仪于上,使天下之人则而效之。”所谓“‘遵王之义’‘遵王之道'者,天下之所取法也”在这里,王道的意思是一种可以为天下效法的中正无偏的合理秩序。
③孟子在理念上坚持王与霸之间的严格区分,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王霸之间的区别在于以德服人,还是以力服人。那种通过强制的方式让别人服从的做法是儒家所反对的。
④在霸道政治为基础的战国时代,儒家提供了两种可供选择的王道实现途径。
⑤首先,是孟子的思路。孟子与孔子类似,主张富之而后教之的社会治理的顺序。“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将王道视为畏途或不切实际的乌托邦,都是一种自我退缩的做法,实现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培养通向王道的信心和“决断力”。
⑥其次,是荀子的思路。荀子的立场似乎更灵活一些,他甚至对秦国的状况进行了有保留的肯定。他并非决绝地反对霸道。在群雄争霸的格局下,荀子认为,霸道虽德未至、义未济,但是以一种诚信的态度,富国强兵,使国土得以保全,也可算是一种权宜之策。所以他说:“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荀子·王霸》)荀子真正反对的是使用权谋获得政权的人。
⑦对于实现王道政治,儒家特别强调领导者的表率作用,但不认为只能依靠明君和贤相,而是那些推行王道政治的君王,才能被肯定和推崇;历史上许多的明君和贤相因为没有推行王道政治而被指摘。《论语》中“管仲之器小”儒家普遍认为,孔子因管仲没有辅助齐桓公行王道,而批评他。
⑧作为一种古典思想,儒家十分重视个人修养对于社会顺利运行的重要作用。儒家认为外在的强制力并不如心悦诚服更有效。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要重视运用这些制度的人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惟其如此,制度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⑨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并非是要以一种原教旨般的态度,将儒家一些因时因地而勾画的制度设计原封不动地搬到现实的中国,这种拘泥于“迹”而不知“法圣人之所以为法”的做法,势必会使我们陷入绝境。我们需要完整了解儒家在中国传统社会的作用,并体会儒学的真正内涵,思考儒家对未来社会治理秩序建构的可能性。
(摘选自干春松《儒家王道社会理想及其实现方式》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正直公正、中正无偏、以德服人,都属于儒家认定的王道社会理想的标志。 |
B.孟子和孔子主张完全一致,主张先解决物质需求的矛盾,再进行社会教化。 |
C.荀子实现王道的立场比较灵活,反对使用杈谋获得政权,但并不反对霸道。 |
D.儒家认为,实现王道政治不能依靠明君和贤相,而靠推行王道政治的君王。 |
A.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大量引用相关文献资料原文,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学术性。 |
B.在论证王道实现的途径时,文章列举了孟子和荀子两种不同思路,二者形成对比。 |
C.第⑤段引用的内容,是为了证明孟子主张的“富之而后教之”的社会治理的顺序。 |
D.文章阐述儒家王道理想,讲内涵,明方式,最后提出忠告,层次条理,结构清晰。 |
A.要消除实现王道的退缩行为,就必须培养通向王道的信心和“决断力”。 |
B.就实现王道的思路而言,荀子更灵活一些,荀子的思路比孟子的更先进。 |
C.在儒家看来,即便是明君贤相,如果没有推行王道政治也是会被指责的。 |
D.现实的中国应合理取舍借鉴儒家的制度设计,因为其有些设计是过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