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明人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记载:“今俗语窑器谓之磁器者,盖磁州窑最多,故相延名之,如银称米提,墨称腴糜之类也。”当时出现的以“磁器”代窑器是由磁州窑产量最多所致。这是迄今发现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

考古学证明,瓷器起于夏、商,成于战国两汉,从唐开始,文献中开始出现“越窑”“邢窑”等窑口名称。两宋时,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工商经济、科学技术、教育出版、文学艺术、国际贸易等呈现出惊人进步,考古发现的“宋瓷”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展现了宋代文化的特质。

宋瓷主体可分为十大窑系,相关窑口有百个以上。“窑口”是中国传统的瓷业命名方法,强调地域性和特色性的统一;“窑系”是考古类型学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强调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的彼此关联性、互动性。以窑口而论,“百花齐放”才是大美,“一枝独秀”是文化衰弱之表现。故就中华瓷史而论,两宋瓷业窑口“空前绝后”非为虚言。同时,两宋时代,不仅窑口众多,而且名窑辈出,各擅其能。

宋代陶瓷业中的不同窑系甚至同一窑系的不同窑口、窑厂,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在印花、刻花、铭刻及釉装饰等各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宋代几乎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美不胜收,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各具风情和特色的文化创造力、审美力和表现力,是中华文明大格局内所具有的文化多样性与多样性文化能够彼此互动滋养但又坚守各自特色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宋瓷在功能造型上也已驾轻就熟,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功能系列,如日用系、茶饮系、宗教系、观赏系等,每个功能系具体造型及其装饰图案和技法又是千姿百态,花样翻新,极具匠心。正是在这种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的基础上,瓷器全面进入了人们的创作、生活、信仰、审美、典仪、交友、风俗、经济诸领域,成为中华文明在两宋时代进入高峰期的又一实证。

中国瓷器外销,至迟起于东晋南朝,在唐代,瓷器已成中国外销产品之大宗,但只有到宋代,瓷器才完全取代此前的丝绸外销之地位,从而一举夺得中国外销产品之冠的地位。东亚、中亚、北非及东非沿海国家等都有宋瓷之出土。中国陶瓷技术在这一时期深刻影响了世界多个国家的瓷业生产。如朝鲜、日本、埃及、伊朗等都受到中国陶瓷工艺影响。这时,沿海地区都大面积兴起了外销瓷的生产,相关窑口、窑场难以计数,推动了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海港城市及国际化城市兴起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深度交流,“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瓷都”景德镇和“陶都”宜兴也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获得发展的机遇并奠立了坚实的根基。

(摘编自贺云翱《瓷器中折射出宋文化的特质》等)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瓷器历史悠久,但“磁器”这一名称出现得较晚,现在发现的最早使用瓷器(即“磁器”)称谓的史料是明人谢肇制的《五杂俎》。
B.宋朝时,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出现惊人的进步,宋瓷发展也进入繁荣昌盛时期,呈现特质鲜明的文化特征。
C.丰富多彩的宋瓷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和特色性,同时这些处于不同地域的瓷业在特色性方面还有着关联与互动的关系。
D.宋代陶瓷业中各个窑系甚至窑口、窑场都发育出自己的工艺体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风情,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在陶瓷工艺的许多方面都创造出至高的水平,犹如两宋书画词章一般,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审美力。
B.和日用、茶饮、宗教、观赏等功能相对应,宋瓷出现了各种技法、具体造型及装饰图案,体现了强大的造型塑造能力。
C.中国的瓷器,从东晋南朝到唐代都是中国外销大宗产品,直到宋代,瓷器才成为中国外销产品最多的商品。
D.宋代,外销瓷的扩大促进了经济发展,特别是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大开发,也深化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瓷器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反映,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甚至有着划时代意义的文化现象。
B.宋代瓷业窑口众多,名窑辈出,呈现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各个窑系或窑口的工艺内容各具特色,展现了中国不同地域的民众的创造力。
C.宋代,中国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瓷器全面进入社会各领域,和书法、绘画等一样,宋瓷使中华文明在两宋时期进入一个高峰期。
D.宋时陶瓷技术的海外流播,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达到历史高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5 03:44:2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舞者

朱以撒

①飞絮时节是一棵树最浪漫的时光。我正赶上了这样的时光,在遥远的晋南,仰着脸任飞絮拂过,轻柔的、不可捉摸的、梦幻一般的,在眼前、身后。当地人说,这是一些柳树的、杨树的飞絮,每年夏初总要折腾一阵,满城皆白。

②一捧柳絮,或者杨絮,要落在哪里是难以自主的,当它离开枝条,流浪倾向就形成了。风是它的主宰,把它带到哪里,它就到哪里。风很多,风向又不一,往往就忽此忽彼没有定性。

③这条古街的两边都是老房子,成为不少电视剧的老旧背景。朝街一面都辟为店面,店面又以照相馆居多。主人弄来一大堆旧时代服装、头饰,让人一套上就成了《牡丹亭》或《白蛇传》里的人物,或者是军队里的一名气宇轩昂的将领。一对少男少女,正在照相馆主人极力怂恿下,拍一张有张生和崔莺莺意味的古装照,他们摆了好几个姿势,似乎张生和崔莺莺当年就是如此缠绵的,斜阳影里,隔花微羞,只不过今日,多了几分不管不顾我行我素。飘絮下的古街,真有几分让人疑真疑幻了,远古的、现代的、未来的、太空的、冥界的,纷纷登场,以供游人体验。这些原本擅长稼穑的农耕者,而今在家中巧设机关,制造悬念,跨越时空,已使古街不今不古。如果说农耕生活还有很多天性天趣,而如今则更多的是雕情镂意了。

④一个外乡人,在他的家乡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游移不定的场景。迎面而来,御风而行,终日无绝,就是到了夜晚,黑暗也不能使它们停歇。我看到它们轻盈地从半开的窗户中闪了进来,落在一摊水渍上,此时它们才真的飞不动了。柔和之物总是让人心中有些蓬松,想起委婉、缱绻、氤氲这些词。如果有与之相匹配的形态,也就是孤云淡月、疏影暗香、逸怀闲情了。这当然是一种向下的心思,不争的,随时的,有一些世外的气味。

⑤人太像飞絮了,前几天还在明净的南方,今天却在这里被飞絮裹挟着,是那架坚硬且刻板的航空器把我带到这里。同样是飞行,或者是非常明确的目的,或者是漫无边际的优游。人选择了前者,使到达的线路直接、迅捷。不过,那些纡徐迟缓的趣味就没有了,曾经的西窗剪烛,折柳相赠,长亭执手,灞桥伤别,或者更近一步的香囊暗解,罗带轻分,眉梢眼角风情,这些慢动作、柔动作都过去了,代之以直截了当。要我说,在这么一个旧日的土地上,也只有漫天飞舞的柳絮,和过往没有什么差别。

⑥石必村这个地方,家境转好的人家几年前已经搭盖起两层的砖楼——他们以前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富者穷者相距不远,只不过多几头牲畜多几亩地,却都一样地住在窑洞里。变化是慢慢产生的,村子的不平静气味开始浓郁,连进出的脚步也急促起来,有的人的身影在村里已经见不到了。比黄土坚硬的楼房拔地而起。每每随着一家人搬入楼房,相应的几孔窑洞就荒废了。一对老年夫妇仍然住在窑洞里,窑洞的表面已经局部鼓起、脱皮。让人惊讶的是窑洞上方竟然是一条路,汽车经过,纷纷柳絮扬起,正好是窑洞的上方。

⑦窑洞是柔软之物——这当然是与水泥高楼相比而言的——不是浇捣出来的,而是一锨一镐给挖出来的。人居于洞穴之中,任地气裹满一身,如果是夏日,它沁出凉意,而冬日却又能最充分地含纳热量,边听窑洞外北风紧,边喝酒吃肉。一个窑洞老了,面上的光泽和棱角都没了,黄土里边的韵味都出来了,很像老人皮肤上的沟壑纹路,时间把外表处理成这个样子,让我看着,想着奄忽而过的日子,想回南方老家了。这和我见过的客家土楼人家一样,里边又住人又住牲口,杂乱而又味重,脚都踩不进去。却有人住了一辈子,他们柔软的身体、柔软的心,都被外人看来不适宜的空间拥抱着,不会放弃。

⑧人间四月的晋南,开始了干燥的日子,飞絮和窑洞,都在渐渐热起来的阳光底下,动或不动。从潮湿南方来的人,在新奇中用笔把动的飞絮和不动的窑洞拢到一处说道,——它们都属于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令人遐想。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21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②段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四月晋南的飞絮情景,展现了飞絮轻柔、飘忽、难有定性的特点。
B.第③段描写晋南古街日渐商业化的现状,暗示传统的农耕生活已渐行渐远,令人痛惜不已。
C.第⑤段将人与飞絮对比,人的“飞行”目的明确、直接,但却失去了旧时优游的诗意的心态。
D.本文借物抒怀,思路开阔,今昔相接,虚实结合,表达了对当下人生存状态的感悟与思考。
【小题2】文章结尾说“它们都属于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令人遐想”,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种“自然的存在状态”的理解。
【小题3】简要分析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同类题2

(一)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各题。

回家

秦俑

   大伟在外面打了五年工,为了节省往返路费,五年时间里大伟咬着牙没回过一次家。近两年大伟的存折里有了点儿积蓄,有了点儿积蓄的大伟就想回家看看久别的妻子和儿子。
  大伟家在农村,妻子是个很好的女人,每隔几个月就打电话给大伟,告诉他家里一切都好。大伟接到电话后总往家里寄点儿钱,他知道,一个女人家拉扯着一个孩子,在乡下还真不容易。儿子该有六岁多了,大伟离家那年,儿子就可以扯着他的裤管“咿咿呀呀”地叫爸爸。
  搭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大伟终于踏上了那片熟悉的土地。几年没回,家乡都变了样,但呼吸着家乡的新鲜的空气,五尺多高的汉子也禁不住鼻子有点儿酸酸的。
  大伟随着人潮登上火车站的大广场,一群蓬头垢面的小孩一哄而上围了过来,一个个装出一副可怜样,伸出脏乎乎的小手说,好叔叔,好伯伯,行行好,给点儿钱吧。
  几个衣着时髦的年轻人怒喝着“小丐帮走开走开”便抽身而走,只有大伟留在那里没动。大伟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儿子盼盼,盼盼六岁了,盼盼现在一定也长这么高了。想着想着,大伟便从口袋里掏出一把零钞,每个小孩发了一张。
  手中的零钞很快发完了,小丐帮们一个个又去纠缠其他乘客。大伟的身边还剩一个小孩,他站在那里,依稀清秀的脸上抹满了污泥,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最后一个向大伟伸出了手,怯生生地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大伟的鼻子又有点儿酸酸的了,他摸了摸自己的口袋,只剩下了几张五十的二十的大钞票。大伟犹豫着,用那长满粗趼的手摩挲着钱——这可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整千整百的都存在了银行卡上,余下这近百元是准备给女人与儿子买点儿东西的。
  那个小孩用衣袖擦着鼻子,仍怯生生地望着大伟,一对眼睛忽闪忽闪地眨个不停。他伸出带着泥巴的小手,向着大伟说,好大叔,好大伯,我家没了,我妈也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宽宽的广场上起了一点儿风,风扬起小孩有点儿显长的头发,也扬起了大伟心中最柔软的那片角落。大伟咬咬牙,从一叠钱中抽出一张二十元的,狠狠心塞到小孩手里。
  小孩迟疑一下欢跳着走了,大伟的面前就空了起来。大伟看着渐渐走远的小孩,心里被那张黄色的二十的钞票扎得生疼:这样的二十块钱,来得可一点儿也不容易啊!
  出了车站,大伟到附近的商场转了转。大伟给女人买了一条水红的裙子——送他出门那天,女人的眼睛被这样的一条裙子粘住了,虽然一句话也没说,但大伟知道,自己的女人穿这裙子一定很漂亮。大伟还给儿子买了一个变形金刚的玩具,城里的小孩都兴玩这个,五年没见,要儿子叫一个“陌生”男人爸爸,还得靠这个哄着哩。
  傍晚时分,大伟提着行李出现在了自家门口。家里一切依旧,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在门前的空地上给一个小孩洗澡。小孩背对着他站在澡盆里,身子瘦瘦的。
  女人一边给孩子擦背一边轻柔地问:“盼盼,你是不是学着小豆子他们那样,跟人家说,好大叔,好大伯,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小孩轻轻地应了一声:“嗯。”
  “那你有没有说,我家没了,我妈没了,行行好吧,给点儿钱吧。”
  “说了。”
  “你没说我爸没了吧?”
  “没有。”小孩脆生生地说。
  “盼盼真乖,可不能说你爸没了,盼盼爸在外面赚大钱呢。女人用毛巾擦干孩子身上的水,说,盼盼真是个好孩子,一下午就赚二十块呢,明天咱还上火车站做小丐帮,等攒够了钱,咱叫盼盼爸爸回家……”
  这时候小孩子转过身来,大伟看到孩子的脸显得很清秀,额上有点儿显长的头发被水舔成一缕一缕的,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
【小题1】“孩子的一对眼睛正忽闪忽闪地向他眨个不停”三次出现,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试作分述。
【小题3】简要概括大伟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小题4】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作一点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最突出的一点是主张“和而不同”,哲学基础是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这和一神论的二元论、分析论、先验论形成鲜明对照。
中华文化的三大支柱——儒、释、道,在经过冲撞、融合之后,在哲学上基本上达成一致。在中华民族看来: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自然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进而扩展,一国之人是一个整体,人类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也是一个整体;因而个人、家庭、国家、人类都是宇宙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这就是所谓的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用以处理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以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善”为原则。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大地上不同源头的地域文化,外来的佛教文化和后来的伊斯兰、基督和天主等宗教不但可以和谐共处,而且相互吸收经验和营养,从而不断发展、创造,保障了中华民族繁衍壮大的根本原因。
中国人心里的“天下”,随着地理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交通的便捷而不断扩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所关心的不仅是一己,而且是全人类;不仅是眼前,而且是属于子子孙孙的无限未来。在这种思维下,我们对应该如何对待多元的文化,用不着反省、思考、反复论证,就可以得出符合宇宙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符合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
中华文化特质之“特”,就在于和弥漫于大半个世界的一神论哲学相比而显其异,还在于当许多人把文化的多元性视为新大陆的时候,中华民族已经践履了几千年,视之为已然和当然。应该说,有中华民族这样的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的成员,是世界之福、人类之幸。
中华文化的哲学特质也表现在自己的主流文化对待亚文化的态度上。
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以黄河流域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和民族、部族的文化而不断成长,同时又渗透式地反馈给周边。而各种亚文化之间也在相处、互动中,相得益彰。
(注)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
【小题1】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的特质”的一项是(3分 )
A.“和而不同”为最重要的主张
B.整体论、综合论、经验论为哲学基础
C.主流文化对待各种亚文化的态度
D.以坚守文化多元、包容他者为理所当然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个人虽是一个整体,但也只是社会人际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当然也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尽管是很小的一个部分。
B.整个宇宙包括所有的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所以个人、家庭、国家、人类其实都是这个大整体的一个极其微小的部分。
C.儒、释、道三家经过冲撞、融合后,形成了天地一体、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思想,这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共识。
D.处理好人际关系、国际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断发展、创造并与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的根本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中华文化正是因为大量吸收了外来的不同宗教的思想营养才得以不断发展、创造,进而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壮大,生生不息。
B.中国人现在用不着反省、论证如何对待多元文化,就能得出符合客观规律和世界未来需求的结论,因为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的时代了。
C.在中华民族自觉践履了多元文化的理念几千年后,世界上许多人才开始把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当作新思想、新思维、新趋势。
D.中华文化内部不但是多元的,而且是多种源头的,不同地区、民族、部族的文化相互学习吸收,相得益彰,共同成长。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粗鄙是中国社会的癌症
徐贲
①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之故。
②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其实与“要面子”同生共长的“不要脸”并不是没有羞耻感,而是不知道什么是该羞耻的,什么是不该羞耻的。粗鄙是一种羞耻心像癌症一样的病变,这种病变在特定的被污染的社会环境中特别容易发生。    ③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12月8日在广州的国际慈善义卖活动中,善款出现4900元假币,引发了一场“丢脸”之争。有官员在微博中称外国人在中国义卖是“假慈善”,“其用心就是想丢中国人的脸”,他挖苦道,丢脸的是心怀叵测的外国人。针对这样的丢脸指责,比利时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官方微博回应称,该领事馆参加义卖的所有产品都是比利时企业无偿赞助的,义卖价格均为成本价,义卖所得全部捐出,领事馆人员自愿星期六加班一天,做慈善没有什么好丢脸的,真正丢脸的是那些假币。
④对假币问题是非不辨,反倒是无端辱骂做好事的人“丢脸”,哪怕是出于为***争面子而打一位老者耳光的事,这位教授也是事后宣称绝不后悔。死不认错其实是在粗鄙地对待自己的粗鄙,是一种应该被人瞧不起的色厉内荏行为。
⑤任何一个社会里都会有粗鄙之事,在一个有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是一件丢脸的事,对自己的粗鄙行为道歉则是一件有面子的事情。然而,在一个丢失了正派价值的社会里,粗鄙变得理直气壮,而社会中许多人对粗鄙的人和事则要么熟视无睹,要么无可奈何,粗鄙于是也就更加猖狂。
⑥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文革”的时候,由于千千万万的人随时都在被羞辱,在丢脸,以至丢脸成了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结果差不多整个社会都变得一样不要脸。那时候,不少人因为“要脸”,因为忍受不了无端羞辱而自杀。而那些能够经受不公对待和百般羞辱而忍耐着存活下来的,都是特别皮实的人。然而,他们的皮实恰恰帮助积淀了中国文化中千百年来的那种逆来顺受和隐忍苟活。
⑦个人的粗鄙化与公共权力的粗鄙化往往如影相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被强梁的权力粗鄙地对待(被蔑视、羞辱、没有尊严、不受尊重、公民权和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无处说理也无理可说,久而久之便会因人格贬损而在心理和行为上发生“自鄙变态”。在中国,“屁民”、“草民”……也在成为这样的字眼。用这样的称谓来自嘲和自我矮化,也许是为了寻求一种人格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然而,这种先是对矮化的游戏性的自嘲和脱敏,却可能不幸变成一种真正的麻木和屈从,也使矮化之人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侏儒。
【小题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第⑦段所说的“自鄙变态”。
【小题3】联系全文,说说“粗鄙”是怎么成为中国社会的癌症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车迷
陈国祥
张三不知道什么时候迷上车了。他不抽烟,不喝酒,甚至也不喜欢女人。他就喜欢车。他的酒柜里什么酒也没摆,琳琅满目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车模。他出差买,出国买。一次出国在斯图加特他一掷千金买了全套的名车车模。他的包里不放香烟,但一定有一个精致的车模,随时把玩。
张三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十三岁就没了父亲。张三读书很上进,考取了离家十多里地的高中。他上学全靠走路,他戏称自己的“11”号汽车风雨无阻。李四和张三是同班,骑着一辆28寸的“飞鸽”牌自行车,后座上载着个穿碎花裙子的女生。李四的车从张三身边飞啸而过,张三很是羡慕,倒不是羡慕被风吹起的连衣裙,而是羡慕李四屁股底下的“飞鸽”。他想:有辆车,可以省多少时间啊……
张三考取了H省工学院车辆工程专业,他是他们村第一个大学生。李四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托人走关系进了东风汽配厂,先做工人,后来戴着蛤蟆镜做起了采购员,是W市最早的“有车族”。
张三大学毕业后,也回到了家乡,竟也分配在东风汽配厂,做技术员。老厂长看小伙子长得帅、人品好,又是大学毕业,没两年就调他到厂办当主任。镇党委周书记到工厂视察,觉得张三不错,就把他挖到了镇里,先是镇办公室主任,再后来是副镇长、镇长,再后来成了周书记的乘龙快婿。张三的老母亲坐着张三的桑塔纳回家,和张三说:“三儿,不能做对不起周书记的事啊,我们张家祖上积德出了你这么个官,我这辈子都没想到还能坐上小轿车。”
东风汽配厂因为经营不善,最后只好改制给了李四。张三看着同学面上,也没少帮忙。李四人脉广,头脑活,东风厂到他手里居然办得风生水起,李四也成了W市的“功勋企业家”。李四为了感谢张三的帮助,十八般武艺用尽,可张三就是刀枪不入……
李四知道张三喜欢汽车,一次开了辆崭新的帕萨特到张三家,对张三说:“堂堂镇长,你那破桑塔纳该换换了,我这辆车先借你开开。”说完把钥匙扔在张三家桌上就走了。张三夜不能寐,半夜悄悄地从妻子身旁偷偷起来溜到院子里,崭新的帕萨特在月光下闪着贼亮贼亮的光。张三打开车门,坐到真皮座椅上,开着窗,不知不觉在车里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张三坚决地把车还给了李四,因为他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的母亲哭着对他说:“三儿啊,你不能对不起周书记……”。
张三有个女儿,认李四做干爹,其实也是平时开开玩笑的。张三女儿要结婚了,李四说:“我就不送钱了,我要送给干女儿一个礼物。”张三说:“什么礼物,不要买太贵的,我到时还不起。”李四说:“暂时保密。”张三女儿结婚的那天,李四的神秘礼物亮相了,竟是一辆红色的保时捷跑车,披红挂彩停在酒店门口,女儿喜欢得不得了,围着车转了好几圈。女儿受张三的影响,也是个车迷,什么豪车的名字型号都叫得出来,一直想要买辆保时捷,可惜张三手里没钱,只能看看家里酒柜里的车模。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张三也不好再说什么。他想,李四给干女儿的,也是应该的,这人情慢慢还吧。
又过了三年,张三升任副市长的呼声越来越高。可就在这时,张三被“双规”了。全城震惊。原来是李四出了问题,把张三牵扯进来了。张三被移交法院起诉,张三的判决书很简单,就是收了李四一辆保时捷,判了四年零六个月。
张三被两名高他半个头的法警押上囚车,囚车风驰电掣地开走了。他突然想,他什么车模都有,就是没有囚车的车模,当然肯定也没有地方卖这个。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始描写张三不喜烟酒,唯独从学生时代起,就对各种车痴迷,以至后来不惜花钱购买名车车模,为后面的情节做铺垫。
B.经商办厂相当精明、怀有利益相求的李四,看准了张三身上的软肋,两度巧立名目,以名车投其所好,终于让刀枪不入的张三彻底就范。
C.张三仕途通达,从东风汽配厂技术员到副镇长、镇长,是因为得到了周书记的提携,从他母亲反复强调“你不能又对不起周书记”可以看出。
D.小说以小见大,巧妙构思,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叙述了张三和李四的命运浮沉,揭示了一个屡见不鲜的官场现象,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小题2】小说以“车迷”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小说以张三想到因车车车模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