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乡情里的“精神家传”
任玉梅
2013年1月27日,初冬的下午,阳光和煦。邓小宙站在安顺市一中“羲之图书楼”前,面对父亲当年捐建的“邓廷琮·张友杰图书馆”,百感交集。中午,邓小宙刚去祖坟上拜祭了爷爷和父亲。这样的拜祭,是他每年必须进行的一种“仪式”,不仅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告诉天上的亲人,自己一定会将家族的教育慈善事业延续下去。
邓小宙的爷爷邓羲之,是清末民初安顺富甲一方的知名士绅。他看重文教,乐善好施,曾大力资助并参与编纂《续修安顺府志》;作为安顺救济院院长,他收养了很多孤儿并教他们谋生的技艺;他创办了老家大用镇最早的新式初、高两级学堂以及普定县建国中学,并为安顺县立中学(今安顺市一中)捐建“羲之图书楼”。
邓小宙的父亲邓廷琮,早年因战乱流落香港,靠着勤俭诚实和比别人更能吃苦的精神创办了自己的国际航空货运公司。功成名就后,邓廷琮没有忘记家族传统。2000年,他出资500万港币在香港注册成立邓廷琮教育基金会,每年资助100名黔籍贫困大学生。2001年,他回到阔别53年的家乡,看到安顺教育相对落后,便捐建了四所希望小学;他还捐资250万元为母校安顺市一中重建“羲之图书楼”,每年为学校30名贫困高中生提供助学金。在父亲的带动下,邓小宙和哥哥邓小宇也先后在老家大用镇捐建两所希望小学。“父亲一直认为教育对***后所帮助的学生也开始服务国家,这些让邓小宙感到欣慰。D.文章开头的景色描写既是实写冬日暖阳,也为全文奠定了充满温情的感情基调,与祭拜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这种“仪式”的本质在于继承。E. 文章详述了邓小宙在父亲公益事业基础上的开拓之举,资助方式改变,资助人数增加,资助领域扩大,帮扶项目增多,充分表现了慈善在传承中壮大的主题。
【小题2】邓小宙继承的“精神家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明。(6分)
【小题3】文章多次提及邓小宙父亲邓廷琮的言行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小题4】文章中提到邓廷琮的一篇文章《没有虚度的一生》,你认为用这个标题取代“乡情里的‘精神家传’”做这篇传记的标题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9-27 10:4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戏剧与戏曲
“戏”字在几千年前的商周钟鼎文中就出现了,意思是指一种祭祀性仪式。秦汉时期,娱乐性表演又称“百戏”,包括乐舞、杂技、魔术、马戏等。后来,娱乐性的玩耍也叫“游戏”。所以“戏”原本有仪式、百戏、游戏的含义。戏剧是人物扮演故事的表演艺术。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有了“故事”,戏剧便区别于广泛意义上的“戏”与“百戏”。故事内涵在戏剧中的存在和被强调,意味着文学性成分的增强,于是,便有了剧本。尽管戏剧是一种剧场中的表演艺术,没有剧本也可以有戏剧,但是,文学的参与使思想内涵深化了。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性的戏剧艺术。它把中国传统的诗、歌、舞、乐、技的手段在舞台上综合运用起来,表演故事,有别于西方的话剧、歌剧、舞剧。
前些年,流行“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一是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一是德国的布莱希特体系,一是中国的梅兰芳体系(或称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简单地说,所谓斯坦尼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所谓布莱希特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在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都观看过梅兰芳的演出,不约而同地大为赞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后来,就有人称中国戏曲为“梅兰芳表演体系”。
实际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与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产物,三者并列,在理论上、逻辑上都不严密。如果要讲体系的话,那么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在世界戏剧史上,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中国戏曲有古老的传统,通常以公元12世纪左右的杂剧和南戏为戏曲成熟的标志,从那时起,戏曲的艺术传统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到现在已有800余年历史。目前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剧种,剧目数以万计,戏曲工作者数十万人。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此庞大的艺术队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
选自周华斌《什么是戏曲》
【小题1】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戏剧中,表演是手段,故事才是核心,所以没有剧本就没有戏剧。
B.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与话剧、歇剧、舞剧不同,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戏剧。
C.西方戏剧的代表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体系,而中国戏剧的代表是梅兰芳体系。
D.虽然“戏”字出现很早,但中国戏曲的成熟至今还不到1000年。
【小题2】根据《红楼梦》等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从表演体系来说,与其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
A.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B.布莱希特体系
C.梅兰芳体系
D.写意体系
【小题3】对“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作者所持的态度是(  )
A.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这是种流行的说法。
B.作者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和布莱希特都认为梅兰芳的表演可以印证他们各自的理论。
C.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中国戏曲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东西方古典戏剧(或传统戏剧)可以进行比较,但不宜将西方现代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加以类比。
D.作者不赞同这种说法,因为斯坦尼体系和布莱希特体系都不属于戏剧表演体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假课改应付不了考查能力的高考

李新玲

今年北京地区高考分数每个批次均上涨几十分,一本录取比例由于指标缩减而略有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东城区考生的高考成绩和上线率均好于去年,一本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六成以上,本科上线率连续3年保持九成以上。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课改专家发出感叹:“这归功于扎实的课改。面对考查能力的高考,假课改行不通!”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减轻学生负担,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公众对新课改寄予的期望。但是在很多地方,教师反映新课改后教学难度加大,学生课业负担加重。也出现过一些怪现象,比如一个地区或者学校推行素质教育或者教学改革,往往是有头没尾,或者是在高考这一关上败下阵来。在课改专家看来,这是因为教师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是走偏了的“课改”。

今年是北京市高中实行新课改的第6个年头,而义务教育的课改也正好走过了12年,完成了基础教育的一个完整批次,今年的考生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进入了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所谓“假课改”是指有的学校虽然进行了课改,但课程形式、教学方法仍没有真正改变,老师还是课堂的主角,填鸭式满堂灌,大量作业重复训练。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克强介绍,在东城区已经基本上找不到传统课堂,启发式、讨论式课堂比比皆是,不仅是高考的9大科目,音、体、美等学科也在探索自主课堂。

有一所这几年高考成绩和社会声誉提高较快的学校,它创建了“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在家完成“自学案”,之后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第一步课堂上组内交流讨论,第二步按小组进行答案讲解,第三步同学相互提问讲解,第四步教师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第五步完成“检测案”。

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改变在于,将传统的教师教学为主改为学生在家自学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为鼓励学生发言,还制定了分数奖励制度,分数由组长记录,放学之前交给班长,由班长进行每个小组的分数统计,评出优秀小组。

研修中心对该校教师教案进行抽查发现,这所学校的教师每堂课讲课的时间都不会超过20分钟,其余是学生提问题或者师生共同讨论时间。这套教学改革方案的成效在高考中得到体现,在今年的高考中,这所学校近八成的学生总分超过600分,创历史新高,一本上线率连续3年突破99%。

北京朝阳区教委近日也对辖区各校高考成绩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无论是一本上线率还是其他分数段比例,今年的均是历年来最高的,有8所学校本科上线率达到100%。他们发现,不管是这8所学校还是其他高考成绩有所提升的学校,它们都是课改有尝试、有作为、有成果的学校。

在北京各区总结课改成效与高考关系的同时,山西一所一直坚持“超课改”的学校——山西运城市新绛中学也传来好消息。一本、二本上线率均比去年有所提升,这已经是这所学校连续4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起点就是2008年山西开始的高中课改,“问题解决式”学习是新绛中学课改的精华。

自实行课改以来,这所学校的升学率一直在提升,前两年每年提升10%,2011年的高考二本上线率一下子提升了30%,2012年和今年,一直在延续上升的势头。

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认为,这是坚持真正课改,坚持把新课改的目标“自主、探究、合作”落实到每节课,落实到每个教师和学生身上的结果。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对所辖各高中高考成绩进行统计与分析发现,今年辖区内所有的高中高考成绩都有所提升,升学率都有所提高,这些成绩说明了新课改的成果。
B.“五步自主高效课堂”将学生预习、小组讨论、同学相互提问、老师课堂讲解等内容放在课堂上分为五步走,课堂变得更加民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
C.因为坚持课改,北京东城区各学校、山西运城的新绛中学都取得了连续三年一本、二本上线率上升的好成绩,特别是新绛中学,四年来升学率一直上升。
D.实行新课改的学校,为保证课改的深入进行,积极进行各种有益的探索,比如进行“问题解决式”学习方法、启发式和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等。
【小题2】文章主要写北京地区的新课改,为何要在结尾部分写山西新绛中学的课改?
【小题3】北京市新课改取得成功的具体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

富丽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是“冰”的早期写法。水凝结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冬”的季节特征。再往后发展,楷书字形“冬”下面的两个点儿就是由“冰”演化而来的。

“冬”的字形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变且有趣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得不说,它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随着它作为拟声词表示击鼓或敲门等声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现在的“冬”基本上只保留了“冬季”这样一个单纯的含义。不过,从我国古代诗文来看,人们对冬季的认识和看法却并不单一,因而有了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称说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个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全称“三冬”。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称。例如杜甫曾在《遣兴五首》中用“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冬日里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称。唐代王维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诗中所写“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在积雪覆盖的冬日远山中,看到了润泽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三冬”“清冬”还能让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义上的关联的话,那么,“北陆”一词就不那么直观了。“北陆”原本指的是太阳在冬天的方位,后来被用来代指冬天。例如唐代王季则《鱼上冰》:“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冬寒将尽,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机。除此之外,冬天还有九冬、玄序、岁余等诸多别称。

通过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认识中,冬季的严寒固然使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国广为人知。诗人以季节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莱一千多年,唐代吕温就曾在《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一诗中写道:“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体悟出来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唯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选自《月读》2017年第11期)

附录:
“冬”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冬 简化字: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冬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入手引出“冬”最初意义的话题,既婉转又紧扣标题。
B.作者两次引用《老子》中的相同句子,是为说明“冬”由最初意义到今义的变化。
C.作者善用联想手法,由“冬”的最初意义想到“十、廿、卅”等字,增强文化色彩。
D.文章引述雪莱和吕温诗句为“说‘冬’”话题的结语,有暗示、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2】“冬”最初的意思和它后来的意思,二者间的相似性特点是什么?“冬”字意义演变过程属于汉字六书的哪一种?请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小题3】请根据文意说明,“冬”的字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多变且有趣的”?”“冬”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章多处引述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请分类概括他们各自对“冬”的感受。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比例
时段(公元)
世界科技发明件数
中国
其它国家
件数
占比
件数
占比
1-400年
45
28
62%
17
38%
401-1000年
45
32
71%
13
29%
1001-1500年
67
38
57%
29
43%
1501-1840年
472
19
4%
453
96%
 
(摘编自《科普中国》)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净增长曲线(以五十年为单位)

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不仅令人神往,更给人以辽阔的想象空间,至有“如果宋朝文明的发展不被(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入侵)打断,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甚至“中国能否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这样的假设出现。遗憾的是,这种假设恐怕永远只能停留在想象中。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事在历史上实际没有发生,还因为有证据显示,这些事从根本上就不可能发生——至少在科技方面是如此。事实上,早在“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的悲剧性事件前半个多世纪,宋人的科技创造力已经在明显下降了。事实说明,相比于来自外部的干扰,宋代科技,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科技,在辉煌过后的迅速衰落,更可能是在某种内在趋势的作用下发生的。特别是考虑到北宋灭亡的突然性——事实上直到“靖康之变”前夜,当时的北宋王朝还被时人视作完美的“太平盛世”,甚至是北宋建国以来形势最好的时期——这种衰落同样无法用大的历史政治背景或所谓“王朝兴衰周期率”来解释,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植根于每个宋人思维和行为方式中的无法逆转的原因。
关于中国古代科技缘何衰落,或者说拥有辉煌科学文明史的中国为何没能发展出现代科学的问题被通称为“李约瑟问题”,历来是中国古代科学史领域讨论的热点。解答“李约瑟问题”可以说是大多数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史的长时段研究的终极目标。
(摘编自苏湛、刘晓力《十一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
材料三: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天文仪器的研究,元代的一个天文重器叫做简仪,它的发明者和设计者是郭守敬。但简仪并非他单独的发明,它算得上是一个国际科技文明交流的产物。现代的学者研究发现,简仪上的百刻环的那个刻度,其实不是中国传统的365,而是一个圆周分成360,这是古代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当时,郭守敬把他手下的汉儿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和中外天文学家合在一起研究,所以不难想象,他可能会吸收并借鉴了域外天文学的好思路。另一个线索是“一仪一效”,就是一个仪器一个功效。不像浑仪,像瑞士军刀一样有N多功能,但哪个功能都用不好。一个功能就好了,用得非常好,这也是阿拉伯天文学的一个特征。简仪上面铸造着四个一模一样的瑞兽,有羚羊的头,有鱼的身体和尾巴,这是什么?十二宫中的摩羯座。为什么会有摩羯呢?因为这个简仪的铸造总工程师是来自尼泊尔的阿尼哥,是个佛教徒,而“摩羯”就是佛教中和天象有关的瑞兽,所以他把自己的宗教信仰融合在里面并造出来了。
(摘编自《中国古代人用什么仰望星空?牛到超乎你想象》,果壳网)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但到了19世纪之时,中国的科技水平与西方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样的局面与清王朝所推行的文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清王朝的文化政策大体上继承了明朝的统治衣钵,继续以科举取士制度笼络知识分子,崇尚宋明理学且鄙薄科学技术,并对知识分子实行严密的思想禁锢。清朝对东南地区的残酷镇压,严重摧残了当地的社会经济。重农抑商与海禁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海外贸易萎缩,失去了世界市场,也使手工业缺少发展的资金与动力。在保守、闭塞的环境中,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异常缓慢,到鸦片战争前夕,与同期在科学技术上突飞猛进的西方相比,已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摘编自搜狐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2000多年间科学技术水平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不同时段间差距非常大。
B.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重要发明的比例,在明代以前基本相同,都在一半以上。
C.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占比和科技水平净增长都在宋代达到了最高峰,而后急剧下降。
D.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中,理论、实验和技术三者关系密切,同一时期技术成果最突出。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元代郭守敬发明设计的天文仪器简仪,吸收了古代阿拉伯和尼泊尔的天文学成果。
B.宋朝时期的科技文明如果没有被外来入侵打断,中国有可能独立发展出现代科技。
C.中国古代科技辉煌后的迅速衰落,是古代中国人思维和行为方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D.“李约瑟问题”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热点,对当下中国科技发展同样有现实意义。
【小题3】结合所给材料,简要概括科技进步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奉行“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的政策,在政治、军事、财政、法律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在这些制度当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宋朝“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的制度建设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同时,也呈现出其有别于其他朝代的独特性。
县是宋代的基层行政和司法单位,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而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查清案情后,将犯人、证据等报州复审判决。知县拥有县内审判权,主簿协助知县审理案件,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但不参与审案。宋代州一级的行政区划中,
知州为最高行政长官,同时也是最高司法长官。其下设判官、推官、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司户参军、司法参军等职,负责司法事务。北宋初期,州拥有徒、流罪及部分死刑的终审权。宋神宗元丰后,州判决的死刑案的终审权归于路级的提点刑狱司。在州一级的审判机关内部,实行审和判分离的“釉谳分司”制度,即州的录事参军、司理参军(在开封府则为司录参军)负贡确定事实及案件的具体审理工作,而州的司法参军(在开封府为法曹参军)负责“检法断刑”,即根据已定事实确定应适用的法律条文,最后由知州作出判决。
宋代在州之上的路级行政区划中,设提点刑狱司,专段负责审查监督地方案件。提点刑狱司始设于宋太宗淳化二年,后废,至宋真宗景德四年复置为路级常设机构,当时规定任提点刑狱官者不仅要巡查所部州县,监督复核刑事案件的审理情况,还负有弹动速法的司法官员之。宋代路级机构除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外,尚有转运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使司,统称监司。这四个司在职能上有制重,但同时都拥有司法监察权,因此,州司法官员不仅受到主管司法的提点刑狱司的监督,而且还受到其他监司机构的监督。同时四司之间还要相互监蔡,防弊之网不可谓不严。
宋代中央的司法机关有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宋初时,大理寺负责断决全国各地上报的案件,再移送审刑院复审,之后将结果上报朝廷。宋神宗元丰元年复置大理狱,恢复了大理寺的审判职能。大理寺分设左断刑、右治狱两个系统,左断刑掌管大辟以下疑紫及命官、将校罪案的审理,右治狱负责京师百司之狱。刑部主要负责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宋太宗为防止大理寺与刑部之间不能相互监督纠错的弊端,曾专门设置审刑院规定凡大理寺断决并送刑部复审的案件,都要再送审刑院复查,审刑院作为一个独立机构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御史台本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职能是监察文武百官,包括司法官员。同时,御史台也具有审判职能,主要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除宋太宗设置审刑院对大理寺和刑部进行监督外,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还专门设置了纠察在京刑狱司,从司法系统外部对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进行纠察监督,如被纠举的机关有异议,则中央另外委派其他司法机关审核决定。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制度,其中对刑事审判的监督制约机制保证了对刑事案件的公正审理。
B.宋代县只能审判杖以下的刑事案件,对徒罪以上的案件仅作预审,只有州以上司法单位才可能拥有死刑案的终审权。
C.宋代路级司法机构中设置四司,四司虽然职能上各有侧重,但都拥有司法监察权监察司法官员的同时也相互监察。
D.大理寺和御史台是宋代中央具有审判职能的两个司法机关,而刑部主要负责的是复核全国的已经判决的死刑案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神宗元丰元年以后,大辟以下的疑案命官、将校的罪案及京师百司之案的审理由大理寺负责,不属于刑部的职能范围。
B.就司法职能而言,县尉负责抓捕盗贼,维护地方治安,而知县可以审判权限范围之内的案件,主簿只是协助其审理案件。
C.宋代州里实行“鞫谳分司”制度,确认案件事实、审理案件,确定适用的法律条文作出判决,这些司法程序分别由不同的官员负责。
D.御史台作为宋代最高监察机构,它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审理官员犯罪案件、诏狱、各级上报之重大疑难案件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司法制度的建设中,宋朝建立了司法系统自我监督纠错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司法系统外部监督制约机制。
B.在宋代尽管具有死刑判决权的机构有州、路级提点刑狱司及其以上的司法部门,但最终都要报刑部复核审批,才能最终执行死刑。
C.地方的提点刑狱司、转运司等监司,中央的御史台等监察机构为宋代刑事审判监督机制和司法公正提供了机构保障。
D.审刑院和纠察在京刑狱司作为独立机构主要职能是从外部监督大理寺、刑部及包括御史台在内的中央及京畿司法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