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眼中的贾平凹
石杰
①初识贾平凹是由于他的散文《静》。那一泓静得恒久、静及天地万物的湖水,牵魄钩魂,让人在读文之余,不由得想要读一读人了。其时已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人人心里都燃着一团火,能够写出这般静谧的文字,有着这般宁静的心态的,该是怎样的人?
②过了大约八年的光景,机会终于来了。那时,一个全国性的当代文学研讨会在古城西安召开。会议的第三天上午请贾平凹作报告。与前两天明显不同的是,这一天与会者特别多。陕西师大、西北大学都有人过来了。显然,他们虽属近水楼台,也难得经常与这位名作家谋面,聆听他的讲话。会议是在一个很大的房间召开的,等我提前几分钟来到会场时,偌大一个会议室几乎已是座无虚席。往日会前的说笑不见了,大家都看着主席台上坐着的一排人,旁边的几个外地人就互相小声地询问哪个是贾平凹。
③我仔细看看他们指的坐在中间的那一位,觉得不是很像。尽管不曾与贾平凹相见,却多次在书上看过他的照片,那硕大的头颅和浑长的脸使他与所有的人区别开来,更遑论那双清澈的静如止水的眼睛。果然,不一会儿,一个身着西装的小个子进来了。那一刻,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同时断定:这才是贾平凹。
④贾平凹在主持人简短的讲话之后开始作报告。他先是解释了一下为什么迟到一会儿(其实按时间说并没有迟到),似乎是堵车,这不禁让我想起了《白夜》中的刘逸山。刘逸山与夜郎乘车过闹市区前,只要掐个诀,沿途便畅通无阻了。显然,贾平凹没有他笔下的人物的神通。接着他展开了一片巴掌大的纸,说眼下正在江南体验生活,因事临时回来,很快就要回去,时间紧迫事情又多,只在来的路上想了想说些什么,似乎有向众人道歉之意。他显然是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讲话的,讲得很慢,很短,神情甚至有些拘谨。不过看得出他对与会人充满了尊敬。遗憾的是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他都讲了些什么了,好像是谈了一下他当时正写着的一部长篇,顺便说了一些他对某些文学问题的观点,态度始终平和而宁静。他讲得实在过于简单,过于平实,好像在说:我真的没有什么,没有什么的。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斜斜地背了木弓,一手拿木槌弹敲弓弦,在嗡嗡铮儿的音律里身子蛮有节奏地晃动。劳动既愉悦了别人,也愉悦了自己,事情就是这么简单”。——他在《四十岁说》这篇文章里就曾这样讲。
⑤贾平凹拙于言辞。很多人都这样说,他自己也这样说。他的沉默甚至容易让人产生难以接近的印象。其实不然,他为人平和得很,平和到了几乎没有丝毫名人架子的地步。你尽可在他面前随便说话,他只是静静地听着,仿佛你说的都是金玉之言。听到会心处,眼睛便忽然一亮;若是听见称赞的话,脸上便显出孩子般的难为情,轻声说:那不是。他总是显得平、微、静、弱,《走虫》一书前边的小传是他的形象和性格的极好的写照。一位大师级作家,一颗巨星(三毛语),除了平和、平淡、平常、平静,竟再无他,其内心之博大,可见矣。
⑥有人曾经说过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贾平凹也当有其人文像,是什么,却一时难说准确。不过,他与中国传统的道家文化有着更多的默契当是毋庸质疑的。不少人对他的名字中的“凹”字感兴趣。《易像》言:“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施平。”老子云:“柔胜刚,弱胜强。”“上德若谷”,“上善若水”。又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贾平凹确实深得道家之神韵。创作三十年来,他在小说和散文上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主要著作达数十种,重要奖项也达几十项之多。这样一位蜚声海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却无骄狂之气,无浮躁之气,其修养和智慧可以说难得。他在其书画集中即这样警省自己:“竹因虚受益,鹤以寿延年”,“澹然无极”。
⑦1999年冬天,我再次去西安与贾平凹会晤。一进书房的门,便瞥见右侧墙上他自作的一幅水墨画:一户农舍的后门外,一个小孩儿侧身席地而坐,屋前是一只半卧着的狗。旁题几行文字,大致是,小时,娘去地里劳作,将我放于门外地上,狗亦卧在不远处。娘从地里回来,我还坐在地上,狗还卧在地上。整个画面和谐,宁静,静得让人想走进去。
⑧——平凹是自然之子。
⑨一张硕大的写字台置于厅里,贾平凹就在满屋拥挤着的古玩根雕碑拓字画中坐着,写他的文字。天地赋予他以灵气,他又将其灵气挥洒于天地之间。贾平凹是喜石的,莫非他要做青埂峰下的那块石头,欲补苍天?祈平凹如愿。
【小题1】文章从贾平凹的散文《静》写起,有什么好处?(4分)
【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平凹是自然之子”这句话的含意?(4分)
【小题3】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贾平凹的形象特点。(4分)
【小题4】文中写道,“鲁迅的人文像是猫头鹰,苏东坡的人文像是水,郑板桥的人文像是瘦石”,联系全文以及你对贾平凹作品的了解,你认为“贾平凹的人文像”是什么?请阐述理由。(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8-10 04:06: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分行布白

①“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好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再说画得再满的画,也是留白的。就像围棋上的空,这云子要有活气,最后总要留出两只眼,这两只眼,就是空白的地方。连着空白的地方一起看,就是一盘活棋。如是画,至少还是一息尚存。“分行布白”的道理,其实到处都成立着。

②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④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这对作者,还有读者,都是很要紧的提示。就作者而言,文字不是为宣布真理才存在的,文字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事,文字是用来和人探讨问题,或者是可能给人带来启发的。其实就是老子、庄子,甚至文字看上去明确得多的孔子,他们的被认定是阐述了不朽思想的文字,又讲清了些什么呢?如果讲清了,为什么两千年来所有的注解都不相同呢?注解庄子的大学者刘文典,抗战时躲避空袭,他可以拼命跑,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死。没他,庄子就没人能懂了。他觉得沈从文没必要跑,因为沈从文可有可无。多么知人知己的刘文典!可叹无意间,他也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即:讲不清。然而老子庄子孔子他们确实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意见和想法,让历来的人们,从中得到毕生受益的东西。

⑤再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就像于丹可以说孔子,她说的孔子只是她认可的孔子,她也敬畏和崇拜孔子。孔子有些想法,她觉得和她想的一个样。

【小题1】第①段画线词“字正腔圆”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2】分析第①段画线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小题3】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4】把下列句子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句,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①譬如唐诗,就是一种可以叙述天下和心中的事情,又可以沟通人心,留给读者许多思考可能性的很美的文字
②沟通的可能性,就在于可以留给读者多少思考的可能性
③文字叙述的是天下的和心中的事情
④文字是用来和人心沟通的
⑤天下和心中的纷繁,注定了文字叙述的困难
A.④③②⑤①B.②①④③⑤C.①③④②⑤D.③⑤④②①
【小题5】下列对“分行布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分行布白”出自金正木先生的文字,他以此来解读文章。
B.齐白石画的美感与“分行布白”脱不了干系,而黄宾虹画相反。
C.诗评家认为唐宋诗在“分行布白”上可相媲美。
D.从“分行布白”角度看,描红簿上的字不能称为书法作品。
【小题6】本文研究的课题新,阐述的方法多,请结合文章对这两点作简要说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铜茶壶

黄孝纪

母亲身边最值钱,并且陪伴她度过大半辈子的用具,要数那把铜茶壶。

铜茶壶的造型十分漂亮:平底,鼓腹,环状提手,壶嘴呈流线型,圆圆的壶盖上正中央镶嵌一粒金瓜,全用黄铜手工打造而成,并且在壶的颈部刻有父亲的名字。母亲非常满意这把铜茶壶,据说除招待匠人酒饭外,还花了几担谷子的代价。

饮茶的习惯已经融入母亲的血液,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她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泡茶。母亲泡茶也很讲究,隔夜的剩茶,无论多少,她都要倒掉。在用铁鼎罐烧水的同时,母亲要先后用清水和沸水把铜茶壶涮洗两遍,然后放入自制的茶叶,再用竹筒勺子舀沸水灌满茶壶,盖上壶盖。为防止茶水变凉,母亲还要把一壶滚茶放在灶台的火边烤着,或者放在灶膛口的火子上煨着。

当母亲梳头洗漱完毕,我们也洗漱停当,母亲已在灶台前的案桌上插上吃饭喝茶用的接手板,端上刚从瓮里掏出来的腌菜,比如酱大头萝卜、辣酱蕊头、腌豆角之类。若是冬天,当然还免不了焖熟的红薯。奢侈的日子,还有炒花生、煨烫皮,甚至过年剩下的兰花梗。此时,一家人围灶台而坐,每个人的碗里都筛满金黄透亮的热茶,饮茶嚼物,其乐融融。一天的生计,自兹而始。

母亲喝茶的量大,而且必定滚烫,即便三伏的酷暑。每次喝茶,她必定一碗一碗地喝个痛快,喝得茶水“呼呼”作响。如果哪天母亲喝茶少了,不香了,必定是母亲病了。母亲病了,也从不吃药打针,按她的话说是“阴阴糊糊几天就好了”,其实是母亲怕花钱。她治疗自己的病一般是自己在颈脖上夹痧,或者叫我们给她背上刮痧,然后泡一铜茶壶滚烫的热茶喝。每餐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正是母亲或坐或站喝茶的时候。有时看甑里饭少,母亲会跟我们打招呼:“我已经喝茶饱了,你们把饭都吃了。”然后,继续一碗一碗“呼呼”地喝她的浓茶。

家里的茶叶,也全部是母亲亲自采摘和制作。母亲的茶叶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正茶,她要去五六里路远的西冲茶山去采摘茶叶,然后自己杀青揉搓,晒成干茶;其二是枫树叶茶,每年初春,村后的山上枫树长出粉红的嫩叶,母亲要提竹箩筐采来不少。枫树叶茶还是止泻的良药,尤其是生了虫屎的老枫树叶茶,效果更好;再一种就是混合叶茶,是母亲在春夏之交从田间地头割来的各种草木的叶子,混在一起晒干就成,盛夏泡茶是解暑的良方;还有野菊花茶,每年秋冬,村里村外,原野山间,到处开满黄色的野菊花,采来晒干即可,泡成茶水,金黄透亮,芳香四溢,虽有点苦味,母亲说就是靠它来清肝明目。

客人来了,或者乡邻相访,母亲多是以正茶相待。母亲是个好茶的人,又讲待客的礼数,她必定把铜茶壶重新涮洗,从篾茶篓里掏出正茶泡一壶新茶。佐茶的东西,母亲或者煨三五块烫皮,或者炒点黄豆豌豆花生之类,甚至炒一点高粱麦子,南瓜子葵花籽,都是自产的物品,尽管简单,也是上心上意。茶是一道道地劝,也是一遍遍地煨,更是一层层地浓,近了亲情,暖了乡音。

母亲有严重的胃病,估计与饮茶的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有时我们把菜吃完了,母亲就在饭碗里倒入滚茶,草草吃了。即便夏日隔夜的馊饭,母亲从不舍得倒掉,也是用滚茶冲洗一番,自己吃下。母亲犯胃病的时候,脸面痛得扭曲难忍,常要用吹火的竹筒紧抵心窝,许久才能缓过神色。之后,她又是提着铜茶壶煨茶,一碗一碗“呼呼”地喝。

铜茶壶用久了,就会形容暗淡。母亲就从灶台灰坑里掏出柴灰,掺上水,将铜茶壶里里外外擦拭几遍,再用清水冲洗干净。顿时,一把金光夺目的铜茶壶又焕然如新。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茶壶”贯穿全文,让文章形散神不散;同时也表现母亲的种种美好品质。
B.文章结尾写母亲擦拭、冲洗铜茶壶的细节,显示铜茶壶在母亲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C.文章语言简洁生动、含蓄隽永,给读者一种审美感受,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文人气息。
D.文章选材于平凡的人事,表达平凡人物的思想情怀,展示一种人性的温情。
【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铜茶壶是“母亲身边最值钱”的东西?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3】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健康中国是一个由多要素组成的体系,包括健康教育、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等内容,这些要素共同对健康中国起到了促进、保障和支撑的作用,是护卫健康的手段,疾病是引起不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阻碍。全民医保为实现“病有所医”提供了物质保障,因此,全民医保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全民医保的实现使我国居民敢看病,看得起病,即使目前仍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但医疗需求得到了刺激与释放,健康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整体背景下,基本医疗保险领域覆盖人群仍需继续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医疗保险关系异地转移还不顺畅,这样就无法提高保障的公平性。怎样加快基本医疔保险在覆盖人员、统筹层次和异地转移等方面的整合进程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我国虽已经建立起医疗救助、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内容。但这些制度之间存在定位不清、衔接不畅、重复保障等问题,使得医保制度与医保体系之间的衔接出现问题。

健康中国是全民国家战略,全民医保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健康中国最终离不开全面的共建共享,离不开各要素的有效配合,即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摘编自仇雨临、王昭茜《全民医保与健康中国:基础、纽带和导向》)

材料二:

表1:我国医疗保险、卫生支出、医疗服务及居民健康水平相关数据(2009-2016年)

 

指标

2000

2005

2010

2015

2016

医疗保险覆盖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3787

13783

23735

28893

29524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

19528

37689

453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亿人)

-

1.79

8.36

6.7

2.75

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亿人)

-

-

12.69

13.36

10.23

个人卫生支出

卫生总费用构成中个人卫生支出比例(%)

58.98

52.21

35.29

29.27

28.78

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城)(%)

6.4

7.6

6.5

6.7

7.1

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比例(乡(%)

5.2

6.6

7.4

9.2

9.2

医疗服务利用率

居民平均就诊次数(次)

-

3.1

4.4

5.6

5.7

医疗卫生机构居民年住院率(%)

-

5.5

10.59

15.32

16.46

居民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1.4

73.0

74.8

76.3

76.5

婴儿死亡率(‰)

32.2

19.0

13.1

8.1

7.5

 

表2:《“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2030主要健康指标(2016年10月15日)

 

指标

2015

2020

2030

健康水平

人均预期寿命(岁)

76.34

77.3

79.0

婴儿死亡率(‰)

8.1

7.5

5.0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10.7

7.5

6.0

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

89.6

90.6

92.2

健康生活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10

20

30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亿人)

3.6

4.35

5.3

健康服务与保障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2

2.5

3.0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9.1

比2015年降低10%

比2015年降低30%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

29.3

28左右

25左右

 

材料三:

疾病医疗是城乡居民最现实的后顾之忧,医疗保险是解除这种后顾之忧的最重要的制度保障。自2009年起,国家将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作为医改的重要目标,经过近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医疗保险制度的全覆盖,13亿多人口参加了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7%左右,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变成了现实,这不仅是医疗保险改革与发展的巨大成效,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然而,当前的医保制度虽然已经覆盖全民,但并未最终成熟、定型,还存在制度分割及一系列问题。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后,组建了国家医疗保障局,为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扫除了体制性障碍,进而为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加快医保制度改革步伐,加大医保制度的改革力度,真正促使全民医保制度从形式公平走向实质公平。

(摘编自郑功成《加快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例来看,农村居民的保健支出比例上升明显,并且一直高于城镇居民。
B.2010~2016年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这反映出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C.目前我国居民体质状况从整体上看较好,但还有少部分居民不能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中的合格标准。
D.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成为健康服务与保障的主要指标,说明目前我们国家对重大慢性疾病给予了关注。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中国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是由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它的最终实现需要各要素共同推动,而全民医保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环节。
B.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阻碍之一是疾病,全民医保为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提供了物质保障,所以被视为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
C.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全民医保已变成了现实,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国家多年来始终将建立全民医保制度作为医改的重要目标。
D.医保制度虽然已经覆盖全民,但还未最终成熟、定型,存在一系列问题,我们还要继续深化医保体制改革,完善全民医保制度。
【小题3】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我们还要做哪些工作?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题文)(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五四”运动以来,几乎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以前在比较研究中有一种强人政策,即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英国人在比较英国文化与德国文化时常这样做,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也用这一方式。比如,尼采说英国文化是懒惰的猪猡文化,英国学者则说德国文化是浪漫的、非理性的。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不用强人政策,而用矮人政策,即以自己之糟粕与外人之精华相比,越比越矮。胡适把中国文化简单概括为裹小脚加鸦片烟,西方文化则被他简单地概括为民主、科学、自由、人权。鲁迅认为中国国民性是奴性,而西方人的反抗心理则是其个人独特个性的表现,竞争说明其社会年轻,充满活力。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有一个信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引导出源头活水,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这是当时第一流的知识分子的共识,包括社会主义者陈独秀、自由主义者胡适,还有无政府主义者,乃至大文豪巴金、鲁迅。“五四”时期,这些文化激进主义者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认真地反省民族文化的弱点,抨击民族灵魂中的缺陷也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有些人却采取了十分情绪化的偏颇态度,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掺进非常严重的自贱自虐心理,觉得自己的民族什么都不如别的民族,从而产生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文化激进主义者遂转变为民族虚无主义。
任何文化,既有相似性一面,又有民族性一面。不同的民族文化,原本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吸纳,因为任何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19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却流行一种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甚至像黑格尔这样的大学者,也是欧洲中心主义者。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序言中就说:“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张白纸。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正是基于这种文化理念,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
文化发展繁荣有两个源头:一个是传统文化,一个是外来文化。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在今天这样一个大变革时代,我们如果没有全球意识,就不可能站在全世界的高度来看文化的发展,我们的文化也就不可能反映时代要求,从而就会游离于当代人类文化
发展的轨道之外,这样的文化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但是,吸收外来文化,绝不能人为地斩断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这样做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我们认为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是十分错误的,十分有害的。
继承与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并不是对传统一味顶礼膜拜,奉若神明。而应该用科学的、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分析它,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才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小题1】(小题1)(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五四”运动以来,贬损自己的民族文化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成为传统与时尚,甚至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在比较研究中也用矮人政策。
B.德国学者在将德国文化与英国文化作比较时拿自己文化的精华与对方文化的糟粕相比,以显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这是比较研究中的一种强人政策。
C.自全盘西化的口号提出后,第一流的知识分子达成共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失去了生命力,真正能救中国的文化、价值只能来自西方。
D.在继承与发展本民族文化时,我们既应该坚决摒弃对待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态度,又应该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小题2】(小题2)(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外国人的著作中,对中国人的民族个性有许多丑化的描述,这与“五四”以来中国的第一流思想家用矮人政策来比较中外文化密切相关。
B.“五四”时期第一流的知识分子以本国文化之糟粕与外国文化之精华相比,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导致的,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失之偏颇。
C.19 世纪以来,西方社会流行欧洲中心主义和西方文化优越论,对其他民族文化缺乏尊重,没有看到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这是很狭隘的。
D.对本民族文化批判地继承、积极地发展,这不仅应是新世纪炎黄子孙应该持有的态度,也应是全世界各民族对待自己的民族文化的正确态度。
 
【小题3】(小题3)(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文化都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无论是比较研究中的强人政策还是矮人政策,均为对待文化的非理性、非科学态度,我们在这一点上应当保持清醒头脑。
B.陈独秀、胡适、巴金、鲁迅等无疑都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但他们在审视自己民族的文化时有非常严重的自残自虐心理,总觉得自己的民族不如别的民族。
C.《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话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这既说明世界文化史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是空白,也说明欧洲中心主义对恩格斯有影响。
D.中国传统文化倡导谦和、礼让,西方文化主张竞争、反抗,这既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西方社会年轻、充满活力,中国社会发展缓慢、落后的原因。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下雪了
白云朵
那天,雨整整下了一天。
在车棚里把自己全副武装好,从头到脚,最后穿上雨披,打上大灯,跟往常一样骑着助动车回家。
那天的雨总觉得不对劲,不干脆,忽忽悠悠,迟迟疑疑,而且有膨胀感,几滴雨打在自己的脸上,有点生生的刺痛。耳朵里听见有行人在说雨夹雪,我才如梦初醒。在这个城市里,雨是习惯的,然而雪的突然造访却总让人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回事,寒冷一下子散了,身体一下子兴奋起来,鼻子也发酸起来。
把助动车停在乐购的停车场上,然后上二楼超市。
八两芝麻、半斤红豆、半斤黑豆、半斤薏米,两大袋,可以吃上半个月的,再跑到爱森的小排处挑了一些小排,然后便大声喊:“爱森爱森!”爱森肉品的小伙子就应声而来:“来喽!”我便笑了起来。小伙子很清秀,爱笑。“大姐买啥?”我把小排扔给他,我说挑好了,称一下。我说你刚才哪去了,他说吃饭去了,怕我不信,嘴还吧嗒吧嗒咀嚼了几下。我笑了起来。小伙子给我称好,问我还要什么,我说那就帮我割点腿肉吧,总觉得该包一次元宵吃,青菜肉糜馅的,家里还有半包糯米粉。小伙子帮我切了一块肉,去皮。我说帮我洗干净一些,搅碎。小伙子应着,把肉洗净再在碎肉机里给我处理好。小伙子把肉交到我手里,问我,大姐带伞了吗?外面下雪了。我说我带雨披了,下雪了,呵呵。
我推着购物车,离开了肉摊。回头看了看小伙子。小伙子年轻的身影在自己的视线里忙碌着。看上去很快乐。下雪了。想起他说这一句时的快乐劲。
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雪在上海是受宠的。下雪的日子,心会莫名地雀跃,很想把这个喜讯告诉和自己生活相关的人。
我该告诉谁?
一时想起,我不知该向谁说下雪了这三个字,除了跟卖肉的小伙子像对台词一样对过外。
我推着购物车一下子无所适从起来,不知接下来要买什么东西,酸奶还是可爱多垃圾袋抑或枸杞,酸奶太冷,算了;垃圾袋好像家里还有二卷;枸杞也算了,乐购的枸杞比欧尚的差,反正家里还有小半包。还是把购物车推到结账处吧。
商场里突然传来熟悉的歌声“不在乎你心里还有谁,请让我给你安慰”。驻足,一瞬间心被什么触碰了,认真地听,“走过千山万水,在我,心里你永远那么美”。这时我不能确定是哪首歌,心微微发疼,我知道这肯定是哪首我喜欢过的老歌。“我的爱如潮水将我向你推”,如梦初醒,是张信哲,情歌王子的经典老歌。原来以为自己已锤炼得相当麻木不仁了,无须任何风花雪月浸润了的心,却原来还会为一首老歌几欲落泪。我逃也似的把购物车推向结账处。
这时候,雪下得大一些了,可以用纷纷扬扬来形容了。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看上去都像在奔走相告,我在心里一再地说着“下雪了”这三个字,配合着这车流人流。路灯下有一个撑着伞的行人跑了起来,也许他要赶紧着告诉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告诉她们外面下雪了。
红灯,我停下了助动车,手摸向雨披下的大衣袋。
我的手机已长期处于冰冻状态,平时最烦别人给我短信打我手机,当然,我是不轻易发人短信打人手机的,总觉得那些虚浮的东西对生活一点作用也没有。终于手在大衣口袋里放开。
车开近一家咖啡店,店门前两棵铁树的叶片上已有了薄薄的一层雪花,看门的中年人穿着军大衣,笼着手,抬头望着店前的路灯,我也抬眼望向路灯,只见成群成群的雪花像飞蛾一样扑向路灯光,延绵不绝又奋不顾身的样子,鼻子又酸了,我把车停在看门人的脚跟前,我对他说,下雪了。他突兀地望向我,继而对我笑了起来,对我说,下雪了。
回到家,我把家里的灯一盏盏亮起,把窗帘一扇扇拉开,从这个房间跑向另一个房间,嘴里说着下雪了,像是通知家里人一样。我把脸贴在窗前,看窗外的雪如何纷纷扬扬地下。
楼下,有一个熟悉的影子站着,撑着伞,雪在伞上已积了薄薄的一层。恰在那时,我书桌上的手机振动起来。我回头,去拿手机。
“下雪了!”手机里的声音。
我跑向窗边,一个背影,在雪地上留下一溜脚印。
(选自《百花园》2014年第12期,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叙述“我”去超市购物与小伙子交谈、听到熟悉的歌声被感动等情节,以琐细的生活片段展现现代都市温馨的一面。
B.小说以“下雪了”为题,却从下雨落笔,写雨的绵延刺冷,与下文写雪的突然造访形成对比,欲扬先抑,突出天气的变化引发人心情的改变。
C.小说结尾写“我”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或许就是他拨通了“我”的电话给“我”问候。实中有虚,意味深长,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D.小说多处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质朴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E. “下雪”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文中也有其特殊的意蕴:下雪了,天寒地冻,人们都需要温暖,暗示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孤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小题2】“下雪了。这三个字极有一种奔走相告的意味。”结合全文,理解这句话包含的意味。
【小题3】小说中的“我”有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