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行布白
①“分行布白”是书法上的一个词语。词义说白了,就是欣赏书法作品,要连字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描红簿上的字,写得个个字正腔圆,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原因大抵就是,连同空白的地方一起看了,会发现没多大的美感,产生不了审美方面的感动。这空白的地方,确实了得。看看颜真卿的《祭侄稿》、怀素的《自叙帖》、苏东坡的《寒食帖》,还有***的诗词手迹,还真是可以打开眼界。这字的线条有多美,连着空白的地方看了,才会发现,就是总能把这白茫茫的一片,天才地裁开来,裁得和谐灵性。由此,怎么看都教人心旷神怡。这“分行布白”的道理,用来说画也一样。不论是简简单单的齐白石,还是密密匝匝的黄宾虹,还都脱不了和它的干系。齐白石好像好理解些,因为他是无以复减的,空白的地方留得明明白白,稍微注意,就可以感觉到出奇的美意来。黄宾虹呢,他是无以复加了。看起来画面上全画满了,好像没什么空白的地方了。其实墨分五色,五色互为空白,说没空白还不如说是丰丰满满的大空白。再说画得再满的画,也是留白的。就像围棋上的空,这云子要有活气,最后总要留出两只眼,这两只眼,就是空白的地方。连着空白的地方一起看,就是一盘活棋。如是画,至少还是一息尚存。“分行布白”的道理,其实到处都成立着。
②读金克木先生的文字,看到他也说到了“分行布白”这一书法上的词语,他是把它来解读文章的,他认为文字也是要在“分行布白”的意义上来读的,就像古人说的另一句话:“当于无字处求之。”他说“一本书满是字,岂不是一片油墨?”他还说,写作的人都有意无意不把话说尽。写得罗嗦,说明他有话说不出或者难说出。写得简单的,是话里有话,弦外有音。他说他是连字和空白一起读的,仿佛字里行间藏了许多话,这的确是前辈的真知灼见。
③ 。宋人有句“小舟撑出柳荫来”。有评家说,这句可以和唐人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媲美。其实这两句诗正可以见证唐诗和宋诗的差别,分出这两者水准的高下。唐人那句提供了许多可以思考的可能性,而宋人这句几乎没有;唐人那句读来感觉很真实,又不自觉浮想联翩,它在字里行间留下了许多空白的地方,让历来读它的人,各自读着它藏在字里行间的意思。而宋人这句就产生不了这样的阅读效果。***说宋诗“味同嚼蜡”,应该是有一定道理的。
④金克木借“分行布白”这个词语来说文字,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和本义,这对作者,还有读者,都是很要紧的提示。就作者而言,文字不是为宣布真理才存在的,文字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心事,文字是用来和人探讨问题,或者是可能给人带来启发的。其实就是老子、庄子,甚至文字看上去明确得多的孔子,他们的被认定是阐述了不朽思想的文字,又讲清了些什么呢?如果讲清了,为什么两千年来所有的注解都不相同呢?注解庄子的大学者刘文典,抗战时躲避空袭,他可以拼命跑,因为他认为自己不能死。没他,庄子就没人能懂了。他觉得沈从文没必要跑,因为沈从文可有可无。多么知人知己的刘文典!可叹无意间,他也说出了文字的奥秘,即:讲不清。然而老子庄子孔子他们确实提出了许多美好的意见和想法,让历来的人们,从中得到毕生受益的东西。
⑤再就读者而言,阅读文字只是寻找自己的一种方式。人的所有的欢喜和哀伤,都是自己造成的,而人的敬畏甚至崇拜,说到底只是对自己的敬畏和崇拜。只是因为在别人那里找到了自己认可的东西,才对那个人产生了敬畏甚至崇拜。阅读文字也是这样。只是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自己认可和感动的东西,才会赞赏甚至痴迷这样的文字。在字里行间空白的地方藏了不少的话,读它各自找到自己感觉到的天下和心中的纷繁。这恐怕就是文字的本义。就像于丹可以说孔子,她说的孔子只是她认可的孔子,她也敬畏和崇拜孔子。孔子有些想法,她觉得和她想的一个样。
【小题1】第①段画线词“字正腔圆”在文中的意思是 。A.④③②⑤① | B.②①④③⑤ | C.①③④②⑤ | D.③⑤④②① |
A.“分行布白”出自金正木先生的文字,他以此来解读文章。 |
B.齐白石画的美感与“分行布白”脱不了干系,而黄宾虹画相反。 |
C.诗评家认为唐宋诗在“分行布白”上可相媲美。 |
D.从“分行布白”角度看,描红簿上的字不能称为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