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台记
祝勇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定然是一座戏台。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几乎每隔一二里,甚至半华里,就有一座戏台,组成一张戏台的网络。当年的乡土绍兴,弹唱声密集,无论何时,总会有一座戏台在演戏。当大地陷入沉寂,悠扬婉转的唱腔却此起彼伏。所有的戏台同时开演,定如无数朵焰火同时在黑夜里绽放,成为一场无比盛大的感官盛宴。
精美绝伦的戏台,容纳了绍兴人的梦想和荣耀。对此,他们态度认真,绝不造“豆腐渣工程”。他们把戏台称为“万年台”。他们打算让这些戏在戏台上持续一万年,比朝廷“万岁”活得更久。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当铁血帝王们纷纷变成了历史,那些古老的戏台,依旧是现实的一部分。
最值得一说的,是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 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 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是真实中的幻景,是真 正的“海市蜃楼”。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以减轻水流的冲击,也有的跨河 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四根柱子架在河的两岸,柱子间铺上台板供演戏,观众看不见 台板,感觉上面人影摇荡,演绎出无限的风流,更像是一场轻梦。
鉴湖,曾有一座水上戏台,叫做钟宴庙戏台。这座戏台的台基均在水中,仅有左方的古柱靠近岸边。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除了这些古老的水上戏台,还有许多新建的戏台在水面上耸立。在绍兴柯岩景区,我就看到了这样一座戏台,歇山顶,龙吻脊,戏台主体皆在水中,通过石桥与河岸连接,虽是新建,却气韵未失,在水上,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我看到新旧戏台之间的传递关系,像水面上的波纹,在岁月中不断扩散。很多年后,它们也会成为古戏台,有人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探望今天的一切。
这些戏台,既是地理上的制高点,也是心理上的停泊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只要夜幕降临,戏台就变成了戏。20平米见方,一桌二椅,三四演员,简朴至极,没有京剧的大行头、大场面,却变化无穷,辅陈出一番清艳排场,点染着情俗的瑰色,不着痕迹,却尽得风流。
在鲁迅所有回忆绍兴的文章中,故乡一律成为对中国乡土愚昧落后的负面象征,显现出一副阴冷、灰暗的质感,“如一块均质的岩石,无法穿透”,所以在著名的《故乡》里,他断然表明了自己对于“故乡”的态度:“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唯有戏台却是为数不多例外——在风雨如磐的故园,戏台上的灯光,几乎成为他少年记忆里的唯一光源,于是有了这样的文字:“最惹眼的是屹立在庄外临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和空间几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画上见过的仙境,就在这里出现了。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
当年和鲁迅一起看过社戏的人们,后来都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很多年后,鲁迅也变成了戏。1960年,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筹拍《鲁迅传》,赵丹饰鲁迅,但 “大写十三年,大演十三年”的政治口号最终让这戏搁浅了。赵丹带着遗憾离开人世。新世纪,濮存昕有幸在电影和话剧里先后演了鲁迅。濮存昕称之为“盗天之福”。
因为那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漫长的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书本上出现过的人物就不再遥远,我们会相信自己正和他们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小题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标书,有误的一项是
A.精美绝伦:此处亦可换做“美轮美奂”。B.盗天之福:意思是说自己运气非常好。
C.活色生香:可以用“绘声绘色”替换。D.鞭长莫及:意思和“难以企及”近似。
【小题2】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绍兴人都爱看戏,绍兴人爱戏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
B.绍兴是一座著名的水城,所以绍兴戏台都建筑在水上。
C.在绍兴人的眼中,戏台带给绍兴人心理上的作用极大。
D.作者说若黄仁宇来到绍兴,应该能解决写作上的难题。
【小题3】下列和文中内容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他的经典名句。
B.绍兴戏就是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昆曲,其代表作就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C.赵丹是非常著名的电影演员,其代表作有《马路天使》《武训传》和《林则徐》。
D.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虽然是传说,但他们对爱情的忠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小题4】本文中有很多文字优美、内涵丰富的句子。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①戏台就这样,在不紧不慢、优然闲适之间,瓦解着宫殿的权威。
②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小题5】根据语境,解说“上面任何一个人,都撑得起一台戏”一句在文中的含义。
【小题6】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梳理本文的脉络。
①作者先从绍兴人爱戏写起。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写到鲁迅对家乡戏台的钟爱,又写到鲁迅本人后来也成了戏,完成了本文的过渡。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6 12:13:2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展哲学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可以说,发展哲学如同一架望远镜,能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应然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

发展哲学的兴起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走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哲学初步形成。我国发展哲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取得较大进展,学科话语体系基本形成。目前发展哲学的研究框架基本成熟,新的学科范畴不断提出,学科视界正在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耕。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晢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同向同步、相互促进的。

尽管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科定位有待明晰和提高,学科关系有待梳理和拓展。发展哲学是一个具有众多分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科群系,其分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理论发展哲学或狭义的发展哲学;二是发展哲学性学科,包括发展伦理学、发展美学等。总体上社会发展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们均侧重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善、美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发展哲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发展哲学,缺乏与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统一。研究方法有待深化和调整。目前,发展哲学研究方法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视角平面化;二是研究内容直观化;三是研究切入点不够深入。

新时代发展呼唤发展哲学深化研究、与时俱进。我们应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选取有效的研究路径,努力实现发展哲学的新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別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拓展学术资源,当前,要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学,处理好发展哲学与发展学的学科关系;发展新时代的发展哲学,要在加强发展哲学研究的同时,认真关注和深入研究新时代的发展学。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发现人才发表成果、探讨问题。扩大社会影响力,深化发展哲学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哲学、运用发展哲学,厚植发展哲学的社会文化土壤。从事发展哲学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应自觉参与科普活动,让人们认识发展哲学,甚至加入发展哲学研究的队伍中来,与社会的广泛互动,必将有力促进发展哲学的研究与创新。

(摘编自邱耕田《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新时代的发展哲学从理论上指明方向,明确道路。
B.我国的发展哲学初步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
C.我国的发展哲学符合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的特点。
D.我国发展哲学研究还存在研究方法不足、学科定位不明晰、学科之间缺乏沟通整合等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论述了发展哲学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意义。
B.文章第二、三段分析了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哲学研究的情况、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不足。
C.文章第四段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四个方面论证发展哲学努力的方向和路径。
D.全文以发展哲学研究为核心话题,逐层深入,阐述了深入推进发展哲学研究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发展哲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发展实践,同时实践经验也可以促进发展哲学的创新进步。
B.我国现在的发展哲学研究虽有成绩,但还有明显不足,尚未与发展实践完全做到同向同步。
C.发展哲学是一个生疏的哲学概念,要想让民众了解并自觉运用,专家学者必须参与科普活动。
D.发展哲学研究必须与时俱进,从研究方向、学术资源、学术交流以及社会互动方面都要开拓创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国家汉办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国(含港澳台)之外,全球学习使用汉语的人数已超过1亿,其中包括6000 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以及4000 多万各国主流社会的学习和使用者。2016年参加HSK (新汉语水平考试) 等国际汉语考试的全球各类者生达到600万人次。
汉语也愈发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重视,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通过颁布法令政令等方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170多个国家开设汉语课程或汉语专业,美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尼、蒙古、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汉语教学均由第三外语上升为第二外语。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普遍提高,也呈现出了低龄化趋势。在很多欧美国家,出生于精英家庭的小孩,从小学习中文已成为当地一种流行趋势,这使得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更受欢迎。不少家庭纷纷开出高薪聘请华人保姆,帮助子女更好地学习中文。近日,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公布了一项对上千名英国家长的问卷调查结果,中文被英国家长选为“未来最有用”的语言,
51%的家长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学习中文。过去10年间,学习汉语的法国中小学生翻了四番,汉语现已是法国初、中等教育里位列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之后的第四大第二外语。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3)15.有删改)
材料二:
“各国汉语教学正在由普及型、兴趣型向正规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组织机构、课程内容越来越多样化。”国家汉办负责人马箭飞告诉记者,“全球开设汉语课程的教育机构迅速增加,学员规模持续扩大; 教师队伍日益壮大,民众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活动进入社区、植入草根,形成了校内校外互动,各职业、各年龄段、各种身份学员广泛参与的热烈氛围。”
目前,学历教育、学分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辅相成,协同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汉语国际教育体系基本成型。
洲别
汉语教学机构数量
汉语学习人数
机构数(个)
全球占比(%)
人数 (万 )
全球占比(%)
亚洲
5483
81.4
1734
84.8
欧洲
6483
(3)0
103
5.0
美洲
4957
6.9
135
6.6
大洋洲
1235
1.7
49
2.4
非洲
703
1.0
24
1.2
总计
71861
100
2045
100
 
图表: 国家汉办
(《光明日报》201(1)(4)28 日,有删改)
材料三:
汉语为什么这么热? 其一,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各国渴望更多地借鉴中国经验,而汉语无疑是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其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学好汉语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正如一些荷兰家长指出的那样“掌握汉语能让孩子站在更好的起点”。其三,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越来越彰显出大国的气质和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使得更多的国家愿意与中国加强交往与合作,也使得汉语逐步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
(《南方网》201(2)3.29 日,有删改)
材料四: 
具体来看,“汉语热”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各国高中生学习中文的比例跟其他外语比起来并不高,中文仍是小语种的一种存在。此外,从学习汉语的阶层来看。多集中在中上阶层,外国普通老百姓对中国仍然缺乏直接接触,对中文的应用也相对较少。“汉语热”其实质是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这一过程将不可避免的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汉语国际传播”要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尽量在不失汉语独立品格的前提下做到与差异文化完美结合。其实,“汉语热”也并非新现象,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和北京举办奥运会等重大事件节点前后,国外都一度出现过学习汉语的热潮,随着中国的发展,汉语学习的规模有了显著提升,但地位仍不高,国际官方场合使用汉语的比例仍不高。
(《中新网》201(1)12.30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上述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美很多国家的出身于精英家族中的孩子从小学习中文的流行趋势,是会中文的华人保姆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
B.美洲地区虽然汉语教学机构数量全球占比比欧洲低,但汉语学习人数却比欧洲多,占到了其人口总数的6.6%。
C.“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会给国外懂汉语的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D.作为一项跨文化交流活动,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肯定会遭遇到文化差异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做到“入乡随俗”。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多处运用数据,侧重报道世界各国学习汉语的状况,体现出新闻语言的客观准确,有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发展趋势。
B.相对而言,材料二既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又采用权威机构的图表数据,专业性最强,而其他三则材料只是概述,略逊一筹。
C.材料四夹叙夹议,没有把报道与评论分开,将客观事实与个人观点混杂在一起,会让读者无法客观了解“汉语热”的现状。
D.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的汉语教学成为第二外语事实,反映出汉语教学在许多国家的外语教学中的排位有了提高。
E. “汉语热”不仅体现出外国对汉语的关注,也体现出其对蓬勃发展的中国的关注,还折射出中国的大国担当和日益加强的对外交流合作的影响力。
【小题3】综合四则材料,简要概括目前海外汉语学习的特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根叶谣  符浩勇
二喜8岁时就跟娘去逃荒。路过黄家村时,娘病倒了,被一户人家接济。娘对她说,这方水土虽贫瘠些,但扎下根苗也会长出枝叶,留下当童养媳吧,或许能捡条活命。黄家老俩口老来得子,取名祥生,刚满两岁,图日后有个照应,就答应了娘。娘在黄家躺了半个月,病未见好就撒手走了。
黄家老俩口把二喜当亲生闺女待,饿寒不着她柔弱的身子。二喜也勤快,把两岁的男人当弟弟,抱在怀里,驮在背上,携在手里,贴在心上。祥生长到10岁,也懂得怜惜她。一回,娘让他去打火油,他偷偷给她买了一只蜻蜓发夹,回来说钱丢了,遭了爹一阵臭骂……二喜不敢戴那只蜻蜓发夹,她在溪边对着倒影梳妆时,祥生就掐边上的野花往她发髻上插……
山里的水土养人,果然像娘说过的那样,根苗扎在贫瘠的地里,居然抽出了枝叶,人吃树叶也长肉,喝凉水也带劲。二喜长到20岁,身上的短蓝布褂遮不住青春气息,样生这才不再跟她挤一个被窝睡了。那时,有支穷人的部队在邻村扎营下来,祥生去报名,竟然被收编了。黄家老俩口这才想起办了婚嫁的事。
离别前夜,二喜捧着祥生的脸,说,离开姐了,你出门在外可怎么过啊?祥生忽然哭了:姐,这辈子我不知道怎样报答你,我走后,你要孝敬爹娘,你要等我回来!二喜说:你说什么话啊,把心放肚子里,谁跟谁哩,你走了,姐的心也像蜻蜓一样跟着你走。二喜说话的时候摸出了那只蜻蜓发夹。
祥生刚走一年,就给家里捎信,说部队打了胜仗,还特地对二喜说,他当了连队号手,就像姐小时候带他上山打柴,摘了嫩树叶编成的哨儿,含在嘴里腮帮鼓鼓起地吹……二喜不识字,听念信的说,想着祥生顽皮的身影,眼里盈着泪光,心里却偷偷笑了。
3年后,部队有人探亲途经黄家村,带话说,祥生当警卫员了,嘱咐爹娘一定要多加保重身体。二喜忙问:什么是警卫员啊?回答说: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二喜听了焦急,千叮咛万嘱咐回家探亲的一定要带话给祥生,就说子弹不长眼睛,姐不能抽身去代替你,你,你自己一定要当心,你要死了我也不得活!
到了第5年,刚开春,部队就来了人,是个警卫员,却不是祥生。警卫员说,首长很忙,很快就要转战了,抽不开身回来。哦,原来是祥生的警卫员。二喜差不多跳起来了,心想弟弟你有出息了,终于有人为你挡子弹了。警卫员带来了黄家村人这辈子也没有见着的钱。二喜就想,只要弟弟把人留着给我就好。老两口已是风烛残年,行动不很灵便,对警卫员说,这家里多亏了媳妇二喜,像闺女一样孝顺,内外累弯了腰杆。二喜听着忙把话顶回去:爹娘,看你们说的,不能让祥生在部队分心啊……说时,转身去伙房烧火。
警卫员掏出一封信,欲言又止,嗫嚅了一阵,才说,其实,这趟来,首长有个交代,他不能再耽搁二喜了,说要让二喜不要等着他,他当个首长不容易……再说,首长与二喜的婚姻也不受法律保护……
老俩口听着,气不打一处来,忽然大嚷:天杀呀,良心喂狗了……这让我老黄家怎么对得住人家,没有二喜,我们这把老骨头早弃荒野了……
其实,二喜没走远,从伙房转来正听得明白,她蹿出来,盯了警卫员一眼,他低下头去。这才忽地抱着老俩口,跪了下去,说,爹娘,祥生在部队有出息,我们该高兴。他说一定有他的难处,我从小把他拉扯携带长大,知道他心地好,或许他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才那样做的,只要他好好活着,他还会回来的,我不还是你们的闺女吗?我这闺女从8岁就是你们拉扯大的呀……
警卫员走前,对老两口深深鞠了一躬,说,你俩老一定要保重身体,让二喜找个好人家……
二喜连连摆手,说,不,我不走,我一走,祥生就会落下骂名,世道人就会咒骂他陈世美,就会遭人戳背丢眼。只要有一口气,我就不会离开……我娘说过,地再贫瘠,只要扎下根,就会长枝叶的。
警卫员咬着唇,没听完二喜的话,他转身就跑,跑得比山风还快。但山风不知道,他哭了,更不知道祥生再也回不来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标题“根叶谣”一语双关,既能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也能暗示出本文的主旨,充满诗情画意之美。
B.小说以二喜、祥生两人不同的“情感轨迹”的发展为线索展开情节,二喜对祥生的误会使小说的情节达到了高潮。
C.身为首长的祥生,有其良善的一面:一是派警卫员送来退婚信,自己不敢面对家人;二是怕耽误二喜,事先通知。
D.“警卫员就是为首长挡子弹的”这句话堪称神来之笔,语言质朴,生动洗练,富有乡土气息,非常符合祥生的口吻。
【小题2】小说中的二喜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部分极具特色,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是有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的。为保护人类文化与自然遗产,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规定保护的时象是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公约中提到的“文化遗产”只包括文物“建筑群”和“遗址”三类,显然不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直到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这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作了界定。这是人类历史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与此同时,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加紧了步伐,特别是立法保护进程加快。200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形成;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也有望于近期出台。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迈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保护和实施的阶段。
(摘编自中新网)
材料二:
我国一些地方现在已经制订了“非遗”保护的法规,最早的是云南。但是,国家立法由于牵涉的面比较广,有一些波折,这里面存在学界和文化主管部门沟通不够的原因,还有认识上的原因,比如该立什么样的法,是行政法规还是基本法,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此外,社会各界对于传统文化也存在不同意见,比如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有优秀、糟粕之分,不能立法统统保护起来。其实,这是认识上的误区。从文化学的角度讲,很少会粗暴地将文化分成优秀的部分和糟粕的部分。客观上说,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需要扬弃,但不能因为一个文化中有这样或那样的与当代伦理价值现不相契合的部分,就认为这一文化存在诸多问题。我国是一个文化传统深厚、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文化具有多元的特点,各民族呈现的文化面貌丰富多彩。因此,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不可少的,出台有关法律的迫切性也就更加强烈了。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湖北宜昌市长阳县80多岁的农妇孙家香,一辈子生活在山村里,从小喜欢从父母乡邻那里听故事,然后按照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消化吸收,用朴实生动的口语转述出来。老人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得,却能讲述600多个故事。老人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当地政府请她出山,住进县“光荣院”,每月补贴200元。
华中师大从事民间文化研究的林继富博士从1997年开始一直“跟踪”研究孙家香,收集了她前后讲过的几百个故事。他通过比较发现,出山后离开乡土情境和邻里社会的孙家香,口中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渐渐少了,过去激情讲述故事的场面不再出现。她开始迎合山外人的口味,讲些比较时尚现代的故事。
不止一个孙家香。传承人维系着口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保护传承人,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这一思路,各地纷纷提高传承人的生活待遇,有的甚至将其安排在条件更好的居所。但是,在研讨会上,专家认为,当前国内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保护策略,有待调整。
“只有活水才能养活鱼”。透过“孙家香们”的转变,林继富认为,对传承人的保护要特别注意维持“民间文化生态”,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处于一个相时稳定的文化小系统内,使他们在一个
适宜的环境里传承创新。
(摘编自搜狐网《非遗保护二十年忧思:文化成生活表面油珠》)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中国政府一向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自2003年起,多项相关法律相继出台,使非遗保护工作逐步走向有法可依。
C.传统文化中确实有些东西不符合当代伦理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据此否定这一文化,而应当保护它们,使之存在并传承下去。
D.各地提高传承人生活待遇的做法出发点没错,但更应该让传承者、风俗活动、传承对象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先后颁发一系列法律法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法可依,取得了显著效果。
B.从材料二看出,“非遗”保护工作立法出现波折,其原因是学界和主管部门沟通不够,对传统文化存在不同意见。
C.材料三将同为非遗传承人的孙家香和刘德培进行了对比,清楚地显示出适宜的环境对于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D.材料一主要说明了相关法律的制定;材料二主要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三用鲜活事例说明问题,作用更大。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我国文化遗产有什么特点?请概括说明怎样才能有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古代世界最先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直到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后,通过大量考古发现,人们才真正知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文明历程、无与伦比的文明创造、传承至今的文明基因。如今,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已经不容置疑,独立起源、年代久远,文化多样、类型复杂,连续发展、未曾中断的特点已逐步深入人心。树立对中华文明的自信,需要通过考古发现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
大工程遗存反映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考古学是显微镜,能够观察历史遗留的微痕;考古学也是望远镜,能够探测历史发展的长河。通过考古学,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从殷墟甲骨的发现到商王世系的研究,从夏墟的探索调查到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文化的确认,夏商两代的历史终因中国考古学的成长而成为信史。然而,考古发现显示,中华文明形成的实际年代极有可能比目前流行的五千年说还要久远,年代早于夏代的“龙山”和“仰韶”时期(分别距今5000—4000年、7000—5000年)同样有着波澜壮阔的文明发展大潮,尽管缺少文献支撑,可那些被发掘出来的大工程遗存却放射出只有文明时代才能拥有的夺目光辉。比如,在距今6000年左右的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里,有着周长近2000米、宽10余米、深4米环壕拱卫的中心聚落;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里,有着百米宽度的古城基址、莫角山大面积垫土、大型玉器墓葬、综合性水利工程系统。类似的大工程遗存还有不少,它们设计标准高、建筑工艺精良,如果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综合的管理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是难以完成的。这种强大的号召能力、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古礼体系揭示中华文明的独特内涵。“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礼制的出现、发展与成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经历。那些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都不是普通民间行为的结果,而是古礼仪式的物质遗存。礼制的凝聚力、感召力激励着早期先民艰苦奋斗,创造出令人瞩目的文明。这些史实已经并不断被中国考古学所揭示。古礼在距今6000年前后以成熟的状态出现在中国,有多个类型:杨官寨遗址反映的是“彩旗飘飘,仪礼草创”的庙底沟文化,牛河梁遗址讲述的是红山文化的“庙坛玉佩,祭祀神话”,良渚遗址展示的是“仪式道具,傩礼崇拜”的良渚文化。那个时期,纯粹的自然神已经纳入古礼体系,人神杂糅、分别祭祀,与殷墟卜辞记述的情况大体相同。
国家起源和演进展示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故事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其中交战双方正是中华古代文明中的联盟。先秦文献关于早期中国盟誓制度的记载几乎可以信手拈来。在考古发掘中,山西侯马与河南温县都曾发掘出盟誓遗存。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从陕西高陵杨官寨到辽宁建平牛河梁再到浙江余杭良渚,是彩陶瑞玉交相辉映的古礼成熟时代,是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此后,黄河、长江流域在距今5000年后进入酒礼时代,联盟集团的规模更加庞大,邦国社会已然成型。再到后来的夏代,由于盟主世袭制颠覆了联合结盟的初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王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从古国、邦国到王国,中华文明的农耕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高、礼仪传统传承有序、精神观念逐步趋同。
(摘编自卜工《从考古发现看中华文明自信》有删改)
【小题1】关于考古学,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考古学对华夏文明意义重大,如果没有考古发现,国人就不知晓华夏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及华夏文明基因。
B.考古学对文明的发现与确认具有重大的作用,它可以通过历史留下的微痕验证文明,也可以探测历史。
C.能够通过对夏商两代遗存文化的研究与确认,将夏商文明的历史变为信史,说明中国考古学已发展成熟。
D.考古发现不仅能够帮助国人进一步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辉煌灿烂,也是国人树立对中华文明自信的关键。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龙山”和“仰韶”文化表明中华文明形成的时代可能更为久远。
B.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群显示出来的高标准设计、玉器墓葬等,反映的正是当时中华文明发展的高度。
C.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内涵是中国古代的礼制文化,这已被考古发现的与大工程形影相随的高规格墓葬、神庙祭坛证实。
D.古礼文化具有地域特色,不同的地域,礼制的内容也不相同,如陕西的庙底沟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发现,这一时期彩陶瑞玉交相辉映标志着文明进程发生革命性变化,古礼已成熟。
B.黄帝大战蚩尤、商汤灭夏、武王伐纣,这些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反映的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联盟时代的盟誓制度。
C.酒礼时代,随着联盟集团的加大,邦国社会渐渐成型,夏朝盟主世袭制开始代替联合结盟,中华文明开始进入了王国时代。
D.从古国、邦国到王国,这段历史漫长,在此过程中,尽管文明类型复杂,战争频繁,但文明的进程从未中断,且日益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