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问题。
穿过岑寂的碎片 朱以撒
那方不毛之地一直为我神往。
我常常会留意典籍上、画册上的一些残破纸片。这些纸片总是令我心弦一颤:该不会又是楼兰的碎片吧?凑近一瞥,十有八九,真是楼兰出土的残破纸片。
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
曾经想过,楼兰于我来说,已不是地域上的一个名称了,而是一种精神领域的烙印。一开始我不知它具体的方位,只为那种莽原气象苍凉气息吸引,心想什么时候也走去看看。后来有人告知楼兰在罗布泊附近,不由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天啊!行动的信念顿时萎缩了不少。倘没有天赐的力量,是断断难以进入这神秘领地的。
我分外喜爱楼兰的残纸,从外观上看,边缘都被对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原先,贯穿纸片使其排列有序的细韧皮条,经不过风雨磨洗,不知哪一日清晨呼啦啦分崩离析,这一摞摞记载楼兰心迹的奇纸本霎时如天女散花,散乱而破碎,再也无从整理。有序顿成无序,整饬变成芜杂。一些重要的记载被风吹雨打腐烂去,一些关键的词组也剥蚀风化,神秘的气息开始飞扬,越往后越神秘莫测。这里总是苍凉之至,只是死寂中蕴含无限的饱满。我想会有一些人,面对那无尽荒漠的方位,踮起脚神往地张望。
我们完全可以在精神上还原、再现当年丰饶的场景!
两千多年前的楼兰,何等富庶和滋润呀!这个美丽的绿洲王国有如丰满而妩媚的少妇,林木葱茏,水草丰茂,波光荡漾,百鸟啁啾,真正是一片乐土。它使黄河文化、恒河文学和古希腊文化水乳交融。楼兰以它的消失,使人感到再滋润饱满的生命,也会如流星一般,在瞬间化为虚无。
这些古典的碎片由于没有完整性,它使人们也就看到一个碎片的楼兰,只看到那些舞文弄墨的楼兰人迷蒙的背影。在我把玩到的一些墨迹里,这时的书体,正处在隶楷若即若离的阶段,那种楷有隶意、隶含楷法的驳杂胶着状态,有味品之不厌。这些墨迹和相应时期的魏晋名流风格如隔江海。楼兰残纸墨迹总是那么素朴,淡墨青衫—般天然动人。当然,这些笔画真的没有写好,读起来直让我皱眉头,不像是专门训练过的书手所为。深目高鼻的楼兰人,此时还没有学会含蓄呢。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我当然不太习惯这种表现方式,觉得太抛筋露骨,只是书写中一如既往地不作态,则是我屡屡赞美的。这时的江南名士,已经能写得一手流畅婉转的好字,楼兰人的字迹却都处在未完成的品相里,似乎等着后人去弥补。可是我感到了字里行间充溢的宗教神秘的气息。佛教进入中原,首先要途经此地,是这里的人过早地皈依了吗?这真是一个饶有深味的问题:有技巧的人足以达到完美,却全然写不出如此韵致,是心灵空间缺少了什么吧?
我觉得没有必要回避斯文赫定这个也许会让人不愉快的名字。20世纪初,这个具有探险血统的人就来到罗布泊附近的荒漠上,发现了遗弃千年的楼兰遗址,挖掘的序幕就此拉开。华尔纳动了点科学的脑筋,发明了一种特殊的胶水,专门用来粘走那些活灵活现的鲜艳壁画;还有一位叫范莱考克的德国人更绝,跑到荒无人烟的高昌故城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硬是用犀利的狐尾锯,把壁画连土锯了下来,然后装箱运走。
这类事情在那个时节委实太多。如今风沙越来越沉重地覆盖在楼兰遗址上,终日无绝,漫过基础,漫过墙堞,漫过城楼,着力剥蚀着突兀处,料想在不久,就连高耸的烽燧也要被遮埋,遗址外却将茫然无存。一切绚丽和辉煌,在如许长的岁月中,被黄沙摧残成一片迷蒙。
只余下楼兰残纸了。它们尽管是残片,却必将长存,就像楼兰上空的长风和楼兰身体上的沙丘一样长存。这些碎片有自身的特性,获得朴素的色调和质地,尤其是时日赋予了它们长存的生命力,已不惧怕世俗利侵入了。
我慢慢地走近楼兰,当然是心路历程接近了。楼兰在我心目中破碎万端,和碎片的纸本一个模样。其实,认识一个世界要达到周全是不可能的。面面俱到,反而什么都达不到,什么都肤浅之至。
从史料的完整性要求来衡量,碎片使人怜爱不已,但它的物质价值已抵不上完好者。若从审美价值上说,碎片却具有相当强的象征性,借残象以会意,妙在存残之间,藏显之外。碎片才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洗尽了绚丽的色彩,蕴涵着久远的苍烟落照,一身的素朴憨厚,一看就知道穿越了千年岑寂。凝视这些碎片,感伤的潮水还是不由自主地侵袭过来。
【小题1】“楼兰,真是离我太遥远,又太亲近了。”这一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有时用笔恍若马背上挥刀,直通通地就挥了过去。这宛如在纸面上作长枪大戟格斗,咣当作响。
【小题3】作者笔下的“碎片的楼兰”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把它们概括出来。
【小题4】本文以“穿过岑寂的碎片”为题目,有何好处?
【小题5】对本文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散文的立意并不在于为早已消失的楼兰古国立史,而是借助这些历史的残片驰思骋想,从而突显作者的文化关怀和审美情趣。
B.边缘都被时光的风霜啃噬得斑驳陆离,犹如一片片洞见筋脉的黄叶”运用比拟与比喻手法,突出了楼兰纸片的残破与久远。
C.文章运用了时空顺序的结构方式,以精神漫游的方式,在古籍残片上营造出浓浓的历史氛围,从而给人以美感和启迪。
D.“楼兰人迷蒙的背景”中“迷蒙”一语用得恰切,既符合楼兰的地域特征,也反映了楼兰的历史久远,并与“楼兰残纸”暗合。
E. 文章通过楼兰书法与魏晋名流书法的对比,突出了魏晋书法技巧的完美,并表达了作者对楼兰书法欠缺婉转流畅的惋惜之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12 01:21:1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百岁杨绛:坐在人生边缘,看时间跑、地球转
傅小平
2010年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的百岁寿诞。
有人赞她是著名作家,她说:“没有这份野心。”
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
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
有人向她恳求墨宝,她说:“我的字只配写写大字报。”杨绛不惯于向人赠书,她认为赠书不外是让对方摆在书架上或换来几句赞美的话。
有人请她出国访问,她说:“我和钟书好像老红木家具,搬一搬就要散架了。”她说她最大的渴望是人们把她忘记。
低调:“我不过是一滴清水”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是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
在许多朋友眼里,杨绛生活俭朴、为人低调。她的寓所,没有进行过任何装修,旧式的柜子、桌子。室内也没有昂贵的摆设,只有浓浓的书卷气。她非常满足于这样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
她和钱锺书的低调,一度被人误读作清高、孤芳。有权威人士年初二去拜年,钱家都在做事,放下事情去开门,来人说声“春节好”跨步正要进门,钱锺书只露出一隙门缝说:“谢谢!谢谢!我们很忙,谢谢!谢谢!”这让他很不高兴,说钱锺书伉俪不近人情。当然,更多的时候,这种拒绝别人的“苦差事”,还是由杨绛来做,她因此也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
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写作,平平淡淡度日。
有一年,她的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坦陈:“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她谢绝出席研讨会。她还将自己的稿费和著作权交给清华大学托管,成立基金资助困难学生。这项基金,以“好读书”三个字命名,迄今已收到两人版税所得近800万人民币。
成就:文学史上不容忽视
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涉足剧本,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一度搞得钱钟书很紧张,生怕风头都叫杨绛抢去。直到钱钟书写出《围城》,这一局面才得到根本改观。这并没有影响杨绛自己的文学成就。在评论家徐岱看来,一部《洗澡》就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1958年,她准备翻译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原著是西班牙文,她不懂。就先找来国外的译本看,如英文、法文、德文的,比较了五种译本以后,发现有些地方差别很大。杨绛想到,要想保证原汁原味,只有从西班牙文翻译。就这样,她开始自学西班牙文。
两年后,杨绛开始翻译《堂·吉诃德》。1965年1月,第一部翻译完毕,并开始译第二部,很快“文革”爆发,杨绛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作为“反动学术权威”被“揪出来”。从此开始了受污辱、受践踏、挨批、挨斗的日子。直到1972年春,从干校回北京,杨绛接着日以继夜翻译《堂·吉诃德》。1976年,《堂·吉诃德》第一、第二部全部定稿。次年,杨绛又将全书通校一遍,于5月初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底,《堂·吉诃德》出版。因为翻译《堂·吉诃德》,杨绛获颁西班牙国王亲授的“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十字勋章”。
魅力: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回首百年人生,杨绛欣慰于自己“甘当一个零”。从做钱家媳妇的诸事含忍,到国难中的忍生活之苦以及在名利面前的深自敛抑,杨绛总能“忍生活之苦,保其天真”。
在杨绛看来,所以含忍是为了保自己的盔甲,抵御侵犯的盾牌。含忍和自由是辨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
她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更多来自于对文化的信仰,对人性的信赖。抗战时期国难当头,生活困苦,她觉得是暂时的,坚信抗战必胜,中华民族不会灭亡。她写喜剧,以笑声来作倔强的抗议。到了“文化大革命”,支撑她驱散恐惧,度过忧患痛苦的,仍是这份坚定的信仰。“我确信,灾难性的‘文革’时间再长,也必以失败告终,这个被颠倒了的世界定会重新颠倒过来。”
正是这种坚信,让她和钱钟书即使在不幸中,依然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她说:“年轻时曾和费孝通讨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懂,有一天忽然明白了,时间跑,地球在转,即使同样的地点也没有一天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我也这样,感觉每一天都是新的。”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文章虽以朴实的笔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对人物进行粗线条的勾勒,但人物形象丰满,其低调、智性、坚韧等美德也得到突出的反映。
B.文章开头以排比的形式,通过别人的称赞和杨绛自我回答,“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而使人物形象跃然在读者纸上。
C.文章写拒绝别人的“苦差事”,由杨绛来做,她还自嘲是钱钟书的“拦路虎”,这反映出杨绛与钱钟书相濡以沫,甘心生活在钱钟书的光环底下。
D.无论抗战时期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她之所以能够度过艰难和痛苦,书写着浪漫的人生传奇,原因在于她对文化信仰,对人性信赖。
E. 纵观整篇文章,作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写出杨绛不同凡响的人生历程,表达出作者对杨绛的由衷敬仰,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题2】杨绛非常喜欢的名言“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这句话在她身上有哪些体现?
【小题3】文章中说:“含忍和自由是辩证的统一。含忍是为了自由,要求自由得要学会含忍。”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报道,5月27日,在贵阳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无人驾驶、虚拟试衣镜等“黑科技”引人关注。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无人驾驶车辆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最终方向,通过使用计算机、传感器和其他技术设备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的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当前,特斯拉、谷歌、百度等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无人驾驶领域。今年1月,国家发改委在公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到2025年新车基本实现智能化,到2035年全球无人驾驶汽车销量将达2100万辆。参考2015年全球汽车年销量突破8000万台,中国销量接近2500万台。庞大的汽车销量和消费者对科技的需求,使中国有望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

(摘编自《中商青报网》2018年6月11日)

材料二:

谷歌和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历年申请和授权情况

(注)由图可知,谷歌的无人驾驶研发技术专利多于百度,但百度发展势头迅猛,未来2~3年内可积累起可观的专利数量,有赶超谷歌的可能性。
材料三: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地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陆续出炉。2017年12月,北京市颁布国内首个自动驾驶路测规定,首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也已对外发放。据悉,百度拿下了首批路测牌照并进行了公开测试。在今年3月,上海市也发放了第一批自动驾驶测试试验用临时号牌,其中上汽和蔚来两家企业获得路测牌照。此外,继北京、上海后,重庆市也出台了相关的自动驾驶道路测试管理细则。

无人驾驶前景广阔,科技公司、汽车企业等都想涉足其中。目前,国内的BAT、华为等科技巨头也正积极布局无人驾驶汽车,产业格局不尽相同。而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也已展开无人驾驶领域的探索。

综合安全风险、政策风险等因素,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会遵循着低速到高速、封闭到开放的路线走。目前的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营,但在货运、封闭园区等细分领域,技术需求相对较低,无人驾驶车辆可以逐步代替传统车辆,率先实现商业化。

继共享单车之后,共享汽车成为下一个风口行业,汽车共享的未来或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技术将使分时租赁和网约车合二为一,对网约车、分时租赁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无人驾驶也必然会跟汽车共享联系在一起。仅从近期阶段看,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是推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好选择。

(摘编自《科技日报》)

材料四:

无论有人驾驶,还是无人驾驶,上路都要依法行驶。尴尬的是,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现行道路交通法规均是在“第一次汽车革命”后才实施与规范了的,都是“有人驾驶”,这让“无人驾驶”难免无所适从。

无人驾驶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不止中国独有,全球都处于探索阶段。2016年,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发布《国际道路交通公约(维也纳)》修正案,这是无人驾驶首次在法律层面得到许可。修正案规定,在全面符合联合国车辆管理条例或者驾驶员可以人工选择关闭该功能的情况下,将驾驶的职责交给车辆的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应用到交通运输当中。

迄今,美国、德国、日本的无人驾驶技术研发及法律规范,也都在紧锣密鼓进行当中。

(摘编自人民网《实现“无人驾驶”还有多远?》)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各地相继出台自动驾驶路测规定,北京和上海先后发放自动驾驶试验用临时号码牌。
B.无人驾驶车辆发展的最终方向是汽车智能化,通过使用大量人工智能手段,使车辆在没有驾驶员主动控制和连续监测下可以安全行驶。
C.汽车共享的未来将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与汽车共享出行合作,是推广普及无人驾驶技术的最好选择。
D.目前,由于无人驾驶技术不能做到完全载客运营,因此就只能在货运、封闭园区等技术需求相对较低的细分领域运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与材料三都对无人驾驶技术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报道,并对我国成为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充满信心。
B.法律总是滞后于社会生活,无人驾驶的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完善,目前不止中国,全球都在探索进行之中。
C.谷歌公司在2011年已经有申请和授权的专利,2012年以后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且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2015年以后渐有回落。
D.材料二的柱状图显示,百度公司无人驾驶汽车技术专利申请起步较晚,但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可见,百度不甘落后于谷歌,有望赶超谷歌。
【小题3】如何促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秋 夜
于德北
那年深秋,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
他说:“我们去郊外旅行吧。”
对于他的提议我当然高兴,可也颇为犹豫,因为深秋这个季节实在不适合去郊外旅行。
在北方,这个季节早晚已经有霜了。
但佳卫坚持。
我说:“这回怎么有时间了?”
电话那端,他只是笑,没有回答。
我们所说的郊外叫土门岭,是个半丘陵地区。我们认识住在那里的一位农民诗人,我们特别想吃他家的豆饭,烀土豆,炸辣椒酱,萝卜大葱白菜心儿。我们给农民诗人打电话,说我们要去。他当然高兴极了,早早地站在村口接我们。
那一天,我,佳卫,农民诗人——他叫老李,我们都是兴奋的。
在这样一个以赚钱为荣的社会里,三个早已告别了蔷薇花一样的青春岁月的典型意义上的中年人,还能围着热炕头,围着小饭桌,热情奔放地背诵阿赫玛托娃、普希金,背诵叶芝、雪莱、泰戈尔,实在是不容易了。
让我奇怪又高兴的是,那一天,佳卫喝了不少酒。
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从来不喝酒的。
就这样,天不知不觉地黑了。
正在酒兴上的老李突然说:“我们去点篝火吧!”
“好啊!好啊!”我欣然同意。
篝火就架在老李家的地里。
庄稼已经收回仓了,秸秆还没有拉走,一捆一捆地横在田垄上,月光清清地洒下来,大地一片银白。我们把干透的秸秆支在壕坝上,欢呼着,跳跃着,孩子似的把它们点燃。
篝火燃起来了,把我们的脸映得又红又亮。
“我们接着背诗吧。”佳卫说。
受到篝火的感染,我们诗兴大发。
我先来。
我背诵的是英国诗人魏尔伦的《三年以后》。
接着是老李。
他背诵的是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在路易斯安娜我看见一株活着的橡树正在生长》。
接着是佳卫。
他背诵的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
“再见吧,大海!你壮观的美色,将永远不会被我遗忘;我将久久地、久久地听着,你黄昏时分的轰响。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港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流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寂静的荒原。”
在抖动的火光中,我看见佳卫的脸上滑过一串晶莹的泪花。
他喃喃地说:“我是那么恨火,可现在我突然发现,我又那么爱它!”
补记:
佳卫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他是一位诗人,发表过很多美丽的诗章。除了诗人的桂冠,他还是我们这个城市一个区的消防中队的中队长。我所说的那年秋夜,他已经复员了,离开了他热爱的工作。我永远忘不了他,忘不了那年秋夜他脸上的泪水——因为,就在事隔不久的一场救火战斗中,他牺牲了。他已经复员了,完全可以远离火场,可他像一只美丽的飞蛾一样,最终融化在让他恨、让他爱的烈火中。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老李还在土门岭种地,前不久,他来电话,对我说:“又秋收了,要是佳卫活着就好了,我们又可以去点篝火了。”
听了他的话,我哭了。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佳卫突然打电话给我,要我一起去郊外旅行,我颇为犹豫;但在佳卫的坚持下,我只好勉强同意。
B.喝酒、点篝火、背诵诗歌的情节在小说中占了很重份量,具有重要作用,凸显出生活和人生可以产生诗歌的深意。
C.小说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结构形式,这是因为小说内容主要是背诵诗,而诗是分行的,二者一致。
D.文末的“补记”在小说主体之外补充叙述,解答了主体部分的悬疑,使佳卫的性格完整丰满。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他不是飞蛾,而是凤凰,我相信,他涅槃了!
【小题3】如何评价小说中的佳卫这一人物形象,他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及生活实际进行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
施东向
从前有人说,做学问,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我们现在可以借用这种说法来谈谈写文章的问题。
义理和考据,是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辞章是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义理、考据和辞章虽然是在三个不同方面的要求,但是这三个方面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着的。
___________1___________
在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三者中,义理应当是灵魂、是统帅。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而材料是要由观点来统帅的。
如果一篇文章,有的只是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庞杂的材料,却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人们读过以后,根本不知道作者是在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那样的文章,人们通常就称之为“没有观点”的文章,也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
真正的好文章,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拥护那应当拥护的东西,同时也一定要鲜明而有力地反对那应当反对的东西。这才会是生气勃勃的好文章。
正确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客观实际中来的。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问题的时候,都要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给以科学的分析,然后才能在这问题上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把正确的观点传达出来,也是离不开材料的。
在这点上,我们讲究义理显然是和前人的说法在原则上不同的。从前写文章的人说到义理时,往往只是指“古圣先贤 ”已经说过的道理。在我们看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虽然是人类的实践经验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研究一切问题的指南针,然而也不能把它当成教条。正确的观点,不是简单的教条,不是空洞的观点,而是从具体材料引出的正确的结论。
教条主义者以为他们既已从书本上接受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他们就可以用简单的推理来获得关于任何问题的正确观点。教条主义的文章表面上看起来也是在拥护什么,反对什么,但是因为它缺乏对具体材料的具体分析,往往只好装腔作势,大声喊叫,以此代替科学的论证。其实,越是这样,越是反映出这种文章的思想贫弱。
也有这样的文章,一方面提出了若干观点,一方面也举出了若干材料,然而并不能通过这些材料使人信服地承认这些观点。原来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从这些材料的科学研究中必然达到的结论,这些材料不过是为适应这些观点而任意拼凑起来的装饰品。结果当然会弄成材料是材料、观点是观点,正如水是水、油是油一样,不能合成一家。  
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鲜明和有力量,就在于它是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事物的逻辑,使人看到,什么是我们必须拥护,也不能不拥护的;什么是我们必须反对,也不能不反对的。所以,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写文章的一个根本要求;我们所要求的义理不是搬弄一些空洞的观念,而是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链接文章:
谈骨气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___2______3______4___,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小题1】根据节选的文章内容,在文中横线处拟写恰当的小标题。
【小题2】在作者看来,文章“正确的观点”有哪些特点?
【小题3】阅读链接文章《谈骨气》,根据《义理、考据和辞章》(节选)的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谈骨气》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第二段的横线处填写一组语句,与上下文意思连贯。
(2)《谈骨气》的作者是如何得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一结论的?请概括说明。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约进入21世纪以后,技术早已不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成为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一个强大对手。自从 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人们开始对于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人工智能——人的这个创造物战胜人的神话正在从科幻小说中走出来,变为现实,哲学家也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人类生存的每一次危机都需要哲学家的关注。哲学,虽然是一种爱智慧的学问,但却根本上以关注人的生存为己任。技术,原本作为一种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曾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因此,当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句尽人皆知的“我思故我在”,其所设立的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为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设定了第一原理。从此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笛卡尔的哲学原则告诉我们,人(我思的主体)成为了整个世界的理论根据,人作为世界主体,人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

现代社会就是人这个上帝创造出的一个人化世界,如今这个上帝正在制造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于是终于开始恐慌,仿佛这一境遇是人类从未遭遇过的挑战。其实,今天人工智能对人类存在造成的危机与二战期间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恐慌并无二致。它所表达的都是技术对于人类生存构成的威胁。在哲学上,我们可以用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对抗性关系来概括这一危机。技术本质上是哲学知识论的必然后果,其基本的诉求是试图将世界上存在的一切都进行形式化的抽象,也就是说,将一切都还原为抽象的数字,从而适用于可计算性。而存在论,则意味着对于人自身的关照,其中人的情绪、情感成为了关照的重心。那些对于人工智能充满信心者,以及那些对于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者都不过是知识论的拥趸:而大部分的哲学家们都可能会立足于存在论,而对于人工智能所带来的威胁不以为然。原因不难理解:人工智能能够完全替代人的玄想之所以能够成立,关键在于你将如何看待人的属性。如果你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个可以被还原为一组组数字,如同一部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他每一时刻的行为都是被规定好的,他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那么你当然会觉得人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如果你认为人生就是偶然性事件串联在一起的一场戏剧,其间上演着的毎一分钟都包含非确定性,它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那么你根本不会相信任何一部机器可以完全替代你的存在。

人工智能在今天社会所带来的恐慌,一方面源自于资本的诉求,其有意制造话题,以便敞开新的利润増长点,另一方面,则源自于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比如人有了身价,成为了可买卖的商品,人的工作时间十分固定,以至于一天的生活与一个月每一天的生活毫无二致。这在哲学家看来是一种典型的非人的存在样态。人工智能所代替的,也只能是非人之人,而非人本身。

正是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个契机,它让人可以突然越来越自省于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人类活动当中究竟有多少是不可计算的部分,以便将我与机器区分开来。是的,正是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

(作者:夏莹,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有删改)

【小题1】下面对“我思故我在”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A.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针对技术是人类知识力量的外化形式,也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生活的手段,提出了尽人皆知的观点,“我思故我在”。
B.“我思故我在”不仅是哲学的第一原理,也是知识以及科学和技术的第一原理。
C.因为“我思”的主体是人,人就成为世界的主体,也就成为了世界的上帝,所以人类科学研究就可以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任意驰骋。
D.随着以 Alpha Go与 Alpha Zero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发展,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原则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科学技术的挑战。
【小题2】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相符的一项是
A.技术不是社会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是人类自己为自己制造出的对手。
B.Alpha go与 Alpha Zero相继诞生,使人们对技术的自我增长产生了普遍的恐惧。
C.二战期间人类制造的原子弹就是人这个上帝制造的一个自己搬不起来的石头。
D.人工智能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人本身”。它所代替的不是人本身,而是人类活动中那些不可计算的部分。
【小题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资本诉求和人的生活越来越多地被知识论的抽象原则所操控这两大因素导致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恐慌。
B.对人工智能所产生的威胁忧心忡忡的人认为未来的每一种可能性都可以被计算出来。
C.哲学家立足于存在论,认为人生的精彩是不可预期的,任何一部机器都不能完全替代人的存在。
D.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恐慌,但也促进了人类更加深入地认识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