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时光沙漠    
叶倾城
①我曾对他们投去轻蔑的一瞥。
②是多年前,在小三峡。大宁河水青青如雨,船只驶过后的水面,浪花涌动,波光激激,是风中不断抖动的大幅丝绸。两岸苍翠欲滴的山,缓缓围拢,仿佛近在咫尺,伸手便可以触及。而在山的最高处,有我从没见过的最干净最高远的天空。
这样的水色山色天色,让大二女生简单的心,在刹那间便蓄满了山的青和水的蓝,心里的震动,一直一直地波光潋滟。
④然而回头间我发现,同船的大部分旅客都睡着了。水光阳光的阴影在他们的脸上交织,他们却睡得莫知莫觉,好像他们高额的旅游费用就是用来睡觉的。
⑤不懂得那些熟睡的脸孔,不明白如此的美色当前,怎么竟会有人无动于衷,因而不解里便包含了鄙夷,想:有些人或许天生对美没有感觉,他们的灵魂迟钝。
⑥今年夏天,很偶然的机会,我去了毛乌素沙漠,最后几天,宣布要到一个叫红碱淖的地方。
⑦淖:是蒙古语中湖的意思,碱:表示水质含碱,红:晚霞中湖水的颜色吧。红碱淖,便是一个沙漠中的大湖。
⑧初听时便是无法出声的惊奇:沙漠与水的距离,应该是比天堂离地狱的距离更远的吧;沙漠中的湖泊,也应该比患难中的爱情更为弥足珍贵的吧。我听见自己心里无法抗拒的渴望。
⑨便去了。穿过沙漠,到处都是深坑和巨大的裂缝,仿佛曾经天崩地裂留下的遗迹,面包车躲着这些坑,找最像路的地方走,一路颠簸,卷起漫天的沙尘,窗外,是高原上格外毒辣炽热的阳光,劈头盖脸地射过来。我整整坐了一天的车,满身满脸的灰沙,疲倦到了极点。然而想着那湖,想象着它如深闺女子的寂寞与华美,觉得任何代价都是值得的。
⑩那湖,是真的美丽。
⑪我们到达的时候是黄昏。夕阳西下,风起云动,满天彩霞倒映在湖水里,仿佛半个湖都在燃烧变幻,而另外半个湖,却仍是海的安静蔚蓝——红碱淖,竟是出乎意料的大,一眼望不到尽头。当我走向湖边,金色的细砂磨着我的足心,咸而湿润的风掠过我凝结了沙块的发,在我的面前,静静呈现的,是海一样广大的红碱淖,而我的背后,依然是落寞的黄沙。
⑫我明明确知这是大自然的神迹,我明明清楚第二天就要离去。也许这就是一生中的唯一,与红碱淖有一面之缘;我明明被它的美丽深深撼动——但是坐在湖边,我努力睁大眼睛,却仍然不可抗拒地睡着了。
⑬等我惊醒的时候天当然已经黑了。就在我后悔不迭,而且深深自责的时候,我突然想起了多年前,在小三峡的船上,我曾经对那些睡着了的游客投去怎样的眼光。
⑭并不是红碱淖的美远逊于小三峡,只是当年的我,和今天的我,已经隔了四年的时光。时光,将当年心中充满爱和美的幻想的大学女生,变成了一个最平凡的女人。
年轻时代的心,是水晶做的,只要一点点光的照耀,就可以立即折射出万道瑰丽的七彩光环。可是那样的心,在生活里到处遇到的都是利器和棱角,即使不至于破碎,也渐渐地布满擦伤的痕迹,被磨得起毛,永远失去了它的晶莹。
⑯童年时心爱的游戏,被第一朵玫瑰点缀过的青春,所有单纯快乐的喜悦,不都是这样,被我们遗忘在时光的背后,再也不能捡拾吗?而即使一切可以重来,又要到时间的哪个角落,才能找回那个打了一个学期工攒路费,甘心吃一路方便面,却仍然心中喜悦,被美深深蛊惑的女孩呢?
所以注定了错过,就像盲人注定要错过每一朵花。
⑱入夜的红碱淖有深紫柔软的天空,面对着那大片模糊的湖水,我深深地知道,今生今世,再也不能有当年初遇小三峡的心动,就好像,人的一生,只能有一次最初的恋情。
⑲夜越来越深了,我起身回房,路上,听见遥远的地方有风的声音,那是从沙漠里传来的吧。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
【小题1】文章开篇,作者为什么用五段文字写“我”对在游小三峡的大宁河时呼呼大睡的旅客“投去轻蔑的一瞥”?
【小题2】试分析“而我却在刹那间看到,那广漠荒凉的,时光的沙漠”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归纳作者在文中感情变化的脉络。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中作者在美景面前也睡着了,但与一般游客不同的是,作者能够对自己的“睡去”进行自省、自责,表现出作者面对生活时善于思考。
B.作者在第⑧段描述穿越沙漠的艰难,意在展现自己的疲惫和对红碱淖的向往,为下文的“不可抗拒地睡着”和“深深自责”做了铺垫。
C.第⑮段,画线句子以“水晶”比喻“年轻时代的心”,意在强调年轻时代的心丰富多彩、对很多事物充满期望。
D.第⑰段,作者说“所以注定了错过”,展现了对美好事物逝去的惋惜,与晏殊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有类似的感慨。
E. 文章文笔优美,在第②和第⑩段中,描绘景物时使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景物显得尤其动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6-05 01:34: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说“冬”

富丽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 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是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冬”字本来的意思是终结、终了,而冬季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也是一年的末尾,因此,当四季的概念产生以后,“冬”这个字形就被用来表示“冬季”了。许慎《说文解字》中所言“冬,四时尽也”,显然针对的是“冬”作为季节名称的用法,而非它的最初含义,这一点值得注意。

“冬”被用作季节名称之后,人们在原字形上添加“糸”构成“终”字,以表示“终结”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在有的版本的《老子》中,“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中的“冬”被直接写成了“终”。

当“冬季”成为“冬”的基本含义之后,其字形也沿着这一脉络继续发展。“冬”的金文形体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 。是“冰”的早期写法。水凝结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冬”的季节特征。再往后发展,楷书字形“冬”下面的两个点儿就是由“冰”演化而来的。

“冬”的字形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变且有趣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得不说,它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随着它作为拟声词表示击鼓或敲门等声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现在的“冬”基本上只保留了“冬季”这样一个单纯的含义。不过,从我国古代诗文来看,人们对冬季的认识和看法却并不单一,因而有了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称说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个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全称“三冬”。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称。例如杜甫曾在《遣兴五首》中用“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冬日里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称。唐代王维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诗中所写“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在积雪覆盖的冬日远山中,看到了润泽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三冬”“清冬”还能让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义上的关联的话,那么,“北陆”一词就不那么直观了。“北陆”原本指的是太阳在冬天的方位,后来被用来代指冬天。例如唐代王季则《鱼上冰》:“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冬寒将尽,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机。除此之外,冬天还有九冬、玄序、岁余等诸多别称。

通过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认识中,冬季的严寒固然使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国广为人知。诗人以季节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莱一千多年,唐代吕温就曾在《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一诗中写道:“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体悟出来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唯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选自《月读》2017年第11期)

附录:
“冬”字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冬 简化字:冬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冬给我们的直观印象入手引出“冬”最初意义的话题,既婉转又紧扣标题。
B.作者两次引用《老子》中的相同句子,是为说明“冬”由最初意义到今义的变化。
C.作者善用联想手法,由“冬”的最初意义想到“十、廿、卅”等字,增强文化色彩。
D.文章引述雪莱和吕温诗句为“说‘冬’”话题的结语,有暗示、升华主题的作用。
【小题2】“冬”最初的意思和它后来的意思,二者间的相似性特点是什么?“冬”字意义演变过程属于汉字六书的哪一种?请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小题3】请根据文意说明,“冬”的字形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是怎样“多变且有趣的”?”“冬”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的原因是什么?
【小题4】文章多处引述我国古代诗人的诗句,请分类概括他们各自对“冬”的感受。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夜间经济”一词是20世纪70年代英国为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提出的经济学名词。数据显示,夜间经济已经为伦敦创造了130万个工作岗位,可贡献660亿英镑的年度收入,并且仅伦敦一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就创造了英国全国总税收的6%。

从最初餐饮和购物行业延长夜晚服务时间,到后来的酒吧、KTV、迪厅/舞厅和夜总会等多种业态推行以夜晚为主、白天为辅的营业方式,再到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音乐厅、影视厅、体育馆等纷纷开辟或伸长夜间活动区域,及至夜间观光、夜间旅游等综合性夜游产品的开发与涌现,我国城市夜间经济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也完成了从1.0到2.0的晋升。

美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威尔等三位经济学家最近依靠卫星记录下的中国夜间灯光亮度与铁路货运、耗电量等指标一起建立了一个经济模型,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地区夜晚的灯光亮度和它的GDP成正比”。

其实夜间经济对于城市的能量释放并不仅发生在消费层面。夜间经济显示着一座城市的活力与朝气。数据显示,80后、90后年轻群体的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至少达到了60%。他们代表的是时尚生活方式的兴起。

夜间经济更是一座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的显示器。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新天地、南京的秦淮河、成都的春熙路……这些地方的夜间繁华,已然成为了城市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之窗。人们流连其中,感受到的是一座城市的深度内涵,触碰到的是一个城市的岁月脉动,历史的钩沉与文化的品味都在月色之下被点亮,城市的软实力由此得到释放。

(摘编自《夜间经济:展示城市的深度内涵》)

材料二

(摘编自《夜间旅游市场数据报告2019》)

材料三

随着夜经济发展,各个城市纷纷在配套服务方面“下功夫”。北京将延长地铁1号线和2号线周五周六的运营时间,还将缩短既有36条夜间公交线路发车间隔;上海设立“夜间区长”“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强化夜经济发展的协调机制。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认为,随着夜经济规模的扩大、营业时间的延长,要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政府部门需创新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监管,确保夜经济“既繁荣又有序,既精彩又安全”。汉光百货董事长王小雨认为,加强“夜经济”配套服务一方面要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另一方面针对餐饮等行业垃圾清运的时间也要适当延长。

针对夜经济出现“同一个中国,同一个夜市”的同质化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产业研究所所长杨宏浩认为,发展夜间旅游不仅要关注亮化工程和灯光氛围营造,还要以品牌建设为目标,充分考虑城市已有资源,特别是空间条件,确定夜间游的核心功能,开发符合城市定位和气质的夜间旅游产品,形成城市独有的吸引力。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发展“夜经济”,应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打造休闲娱乐项目。如苏州评弹文化、天津相声文化等,都是当地发展“夜经济”可充分结合的优势资源。

业内人士认为,夜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努力。培养多元夜经济商圈需要了解不同消费群体对夜经济娱乐场所的个性化需求,政府引导夜间服务机构的供给方向和数量。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南京市政府发出“文艺红包”,落实专项资金,以政府补贴形式投向文艺演出市场,促进夜间文化市场繁荣。天津建立了发展夜间经济联席会议制度,12个市级机关和各区政府作为成员单位,负责统筹推进全市夜间经济发展。

(摘编自《多地打造“不夜城”》)

【小题1】下列有关“夜间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间经济”一词起源于英国,它的提出旨在改善城市中心区夜晚空巢现象。
B.随着消费需求与层次的不断升级,国内城市的夜间经济也完成了代际升级。
C.夜间经济不仅能促进城市消费能量的释放,还体现出一座城市活力与朝气。
D.夜间经济显示了城市历史底蕴与文化丰度,提升了城市深度内涵和软实力。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据显示,伦敦发展夜间经济十分成功,不仅创造了大量工作岗位,贡献了巨额收入,而且创造了占英国全国总量6%的税收。
B.由英国布朗大学教授戴维·维尔等3位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可知:一个地区的夜间经济越发达,那么该地区的GDP就可能越高。
C.调查显示,夜间安全和游客休息成为影响夜游的主要因素,游客希望夜游时能欣赏更多的表演、演艺或夜景,体验更多活动等。
D.要解决夜经济的同质化问题,必须加强品牌建设,充分挖掘本地夜间休闲资源、场所和项目,重点打造文化类休闲娱乐项目。
【小题3】结合材料三,概括说明从哪几个方面推进夜经济发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有一天,他的刚会说话的小孙女大声叫了她“奶奶”!她勉强笑着答应着,心中却是一惊:难道她真的成了奶奶?“奶奶”这个词让她觉得,如果不是她的孙女残忍,那只能是时光残忍,时间如刀。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B.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C.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小题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小题3】结尾三段写到暮色中的鼓声,请结合作品谈谈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有哪些?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化产业是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随着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信息、教育、娱乐、旅游等文化消费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品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使其产业化成为可能,而产业化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插。已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大众传播业和出版业,不仅把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传播柞为己任,还对社会政治舆论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
一旦文化被。过度产业化。就会使其超越界限,影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从而丧失其精神实质;文化过度产业化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我国丰厚的文化资源是经历了数千年文化积淀所形成的。这些文化资源价值的体现主要从所蕴涵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与社会文化价值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其经济层面。传统文化的过度产业化,必然会使其丧失内在价值,成为追逐经济利益的工具文化过度产业化会使文化庸俗化。不管是以市场化为由还是以满足消费者的娱乐需要为由,文化的发展都不能为了经济效益而牺牲社会效益和文化的先进性。文化市场的急功近利、炒作大于创作等现象,使文化成为金钱的附庸和庸俗的叫卖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尴尬。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由于起步较晚,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还较低,存在的问题较多。泛化现象比较严重。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泛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二方面是泛文化化。当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缺乏文化底蕴的。造节和新商业模式等现象。这些行为具有明显的短期效应,不但没有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严重破坏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是泛产业化。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文化领域出J見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是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其产业性。二是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存在不少存在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现象。
文化事业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公共性;而文化产业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而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强的经营性和市场性。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以相互促进。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二者并重,建立起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与转化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繁荣。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所以文化产业须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
B.文化产品具有的商品属性使其产业化发展成为必然,有助于先进文化的传播。
C.过分强调产业性和忽视文化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文化领域两极分化的表现。
D.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偏重公益性和公共性,后者侧重经营性和市场性。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结构特点为总、分、总,通篇围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
B.文章以文化产业化的意义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文化过度产业化的危害和文化产业的"泛化"问题。
C.在论证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泛化"问题时,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两种方法。
D.文章最后二段先阐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特点,接着论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上产业化道路的大众传播业和出版业,不仅担负起了传播社会公共舆论信息的责任,还起到了传播社会政治舆论的重要作用。
B.文化过度产业化的弊端一方面使文化超越界限,影响其发挥社会效益的作用,丧失其精神实质,另一方面会造成传统文化的瓦解和消失。
C.文化发展的尴尬境地是产业化演变为庸俗化,文化发展不能急功近利,要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先进性。
D.虽然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同类题5

阅读理解
苇花如雪  查 干
①家乡有苇湖,规模可观,风来摆动出一片风景。我们称其为:胡鲁斯台淖尔。胡鲁斯台,蒙古语:芦苇。淖尔:湖泊。那时的家乡,生态环境可圈可 点,不仅有河水精神着,有湿地兴旺着,还有星罗棋布的水泡子镶嵌在那里。水生植物,到处游动,而且葳蕤。其中芦苇是我最喜爱的一种禾草。一打春,它便急着 往上蹿,头尖尖的,像箭镞。由浅黄变浓绿,似乎是一夜之间的事,有点魔幻意味。
②芦苇入诗,自古有之。最早见于《诗经•秦风•蒹葭》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即芦苇。而芦苇被人曲解,始于 明代大学问家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从此,这两种无辜植物,便成为轻薄、空洞、无知的代名词。这种偏 见,经过岁月沉淀,很多东西早已真相大白,然而,习惯性的用法仍继续延伸。
③自古至今,芦苇浑身是宝,为人类造的福,恐怕一言两语是说不尽的。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无一不入药。芦茎编织的工艺品和生活制品, 是农家之爱。它的根,我挖过,并非浅,而是把泥土抓得牢牢的。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只是视觉上的偏差而已。解老夫子一次信口开河,竟使它蒙羞至今,令 人扼腕。
④在童年的家乡,芦苇是常见植物。比较集中的,就属胡鲁斯台淖尔这一处。春夏季节,浓绿如毡,浩荡一片。尤其那微风中的千层摆动,真是婀娜到了极致。秋冬季节,家乡的芦花,色若初降的白雪,在阳光照射下,显得仙气十足。一旦风起,无垠的苇波,推波助澜,浩然荡远。尤其令人感喟的是,当芦叶枯萎落尽之时,芦杆依然挺立不倒,撑得芦花昂扬如旗,激活四野。
⑤在芦苇的旺盛期,飞禽、昆虫,以及蛙类,都得益于它的庇护与滋养。尤其在宁静的月明之夜,此起彼伏的蛙声,给人的感觉是温馨的,美妙的。它使你不由联想,婴儿求乳时的嘤嘤之声。
⑥穷乡僻壤的贫寒人家,火炕上所铺的席子就是用芦苇编织成的。我的母亲,就是一位编织能手,她能编织出极美的图案。母亲说,芦苇这种野草,颇通 人性。你怎么想,它就怎么来,顺手又顺心。芦苇割下来之后,立即剖开,就比较容易编织。时日一长,则需要用水泡软。母亲用它编织席子,真是得心应手,速度 也快。一张炕席,用不了两天,便编织完成,还不误做饭、烧水、喂猪之类家务活儿。编织完毕,需要晾干,用旧布块擦拭干净,便可铺炕。新鲜芦苇那浸人心脾的 清香,唯有梦中才可独享。
⑦在冬日彻骨的寒风中,芦苇还能为我们抵挡风雪,胜似暖衣或者棉被。在秋末冬初之时,将割来的芦苇捆成一人粗的捆子,一捆紧挨一捆地埋入房子外 围挖开的坑道里,再用红柳条将它们绑定,暖围子便成了。再凛冽的风雪,也吹不透它。下雪之后,将雪堆在围子后边,又多了一层屏障。如此,不但家里暖和,连 院子里的牛马羊、猪狗鸡,都可以暖暖地过冬了。
⑧童年的我,就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有一种发小般的亲密感浸于其中。之后,在几十年的漂泊岁月中,无论走到哪里,每当看到芦苇,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乡亲,心就发热。这种感觉,使我一次又一次强烈地思念起故乡和白发苍苍的母亲来。(选自2015年5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小题1】作者在文中引用《诗经·蒹葭》与解缙的对联分别有什么作用?
【小题2】请简要赏析第④段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把芦苇看做是一种可亲近之物”的理由。
【小题4】文中直接写苇花的文字不多,请探究作者以“苇花如雪”为题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