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去找史铁生    陈村
①我在新年的头上专程去了一次北京,为的是和史铁生做个谈话,用在《收获》的专栏上。本来早该去了,因为年底忙乱,因为他和我的身体都要挑一个恰当的时候,还因为我说的等2001年再去飞机栽下来也是21世纪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谈了,回来了。
  ②我和史铁生谈的话题是“生存还是不生存”,也就是“爱与死是永恒主题”中的那个“死”。我相信我俩对死的心得要比别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来要打开的话头因客人的来访未能展开。那样也好,死总是排在生的后面的,明天再谈。当日晚上我们去一个叫孔乙己的饭店吃饭。在中国式的环境中,祝贺一声他的50大寿就开始吃了。他那天抽烟,喝一点点酒,说一点点话。他说一上午不敢动弹,把精力攒下来了。他说要健康不说长寿了吧。
③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他们夫妇邀我住他们家,我总推辞了。我来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说话,可是他的身体禁不住客人的打扰。他的截瘫,他的肾脏萎缩,用他的话说,发动机和轮子都坏了,维持身体的运行很累。每周两到三次的肾脏透析,不由分说地打断他的生活和思维。
④除了他的体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烟,我和他的谈话与常人无异。谈得很快乐。残疾其实并不缺少什么,他常常想得比人们深入透彻,他有自己的理由和节律。他是小说家,我喜欢读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丝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做作,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
⑤史铁生通常并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题下诸多奥义。别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从腿开始思想,体察心灵。他常常纠缠在那些排遣不开的命题,时间长了,成为习惯和乐趣。他的想法都是经过推理论证的,有明晰的线索可寻。可是,听他说话的人,因为自己的好腿好肾,常常哼哼哈哈的,懒得跟从他的思维。他更多被阅读的是《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那样的故事只有他能写。读时候想,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⑥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他很艰难地从生存的窄缝里走出来,带着豁然开朗的喜悦。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种嘲弄自己之流的快乐。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乐。经过那道窄缝之后,快乐肯定不再张扬,应该称为喜悦了。他是用喜悦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灭。许多游戏和他无缘,他不再迷失,可以观赏自己,观赏上帝的手艺。
⑦我最后想说的是陈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们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记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种忘忧的笑,忘我的笑,来去自由的笑,让看见的人也喜悦的笑。没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资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着,灿烂又本分地笑着。有了她的笑,那个凝重的50岁的史铁生再没有装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这样,一会儿笑盈盈一会儿沉甸甸。
⑧我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护送。也许下次到北京去见史铁生,我也要坐个轮椅了。我们将讨论轮椅的牌子,谈论足球的伟大,言说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负责地说,本人即便已经坐上轮椅,依然可以春心荡漾,可以不依不饶,可以尖酸刻薄。当然,更可以在一个个深夜,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①段写作者拜访史铁生的缘由,简洁的叙述中,传达出作者对自己身体和未来生活的一丝隐忧。
B.作者不仅叙述了史铁生的生活现状,也借在孔乙己饭店的寿酒,充分表达了对史铁生的美好祝福。
C.在作者看来,史铁生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的文字,更在于他面对磨难的乐观态度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D.很多人只阅读了《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命若琴弦》,作者认为,他们根本没有理解史铁生。
E.文章叙述结合,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史铁生由衷的关爱和敬仰之情。
【小题2】(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去找史铁生”有哪几层含意。(4分)
(2)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他肾亏却没有阴湿之气”的理解。(3分)
【小题3】第⑦段,作者插入对史铁生妻子陈希米的笑的描写,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4】作者说“摆放好自己,默读史铁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气息”,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和思考?(200字左右)(10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7: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语段,完下面小题。

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要把积攒的钱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了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小题1】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给乡下的母亲寄一笔钱去?
【小题2】母亲怎样对待儿子的“馈赠”?
【小题3】“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从这句话我们能悟出什么?
【小题4】本段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丢失的香柚
梁晓声
“大串联”时期,我从哈尔滨到了成都,住气象学校,那一年我才17岁,头一次孤独离家远行,全凭“红卫兵”袖章做“护身符”。
我第二天病倒了。接连多日,和衣裹着一床破棉絮,蜷在铺了一张席子的水泥地的一角发高烧。高烧初退那天,我睁眼看到一张忧郁而文秀的姑娘的脸。她正俯视我。我知道,她就是在我病中服侍我的人。又见她戴着“红卫兵”袖章,愈觉得她可亲。
我说:“谢谢你,大姐。”看上去她比我大两三岁。
一丝悱然的淡淡的微笑浮现在她脸上。
她问:“你为什么一个人从大北方串联到大南方来呀?”
我告诉她,我并不想到这里来和什么人串联。我父亲在乐山工作,我几年没见他的面了,想他!我委托她替我给父亲拍一封电报,要父亲来接我。
隔日,我能挣扎着起身了,她又来看望我,交给了我父亲的回电——写着“速回哈”三个字。
我失望到顶点,哭了。
她劝慰我:“你应该听从你父亲的话,别叫他替你担心。”
我这时才发现,她戴的不是“红卫兵”袖章,是黑纱。
我说:“怎么回去呢?我只剩几毛钱了!”虽然乘火车是免费的,可千里迢迢,身上总需要带点钱啊!
她沉吟片刻,一只手缓缓地伸进衣兜,掏出5元钱来,惭愧地说:“我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黑五类’。我父亲刚去世,每月只给我9元生活费,就剩这5元钱了,你收下吧!”她将钱塞在我手里,拿起笤帚,打扫厕所去了。
我第二天临行时,她又来送我。走到气象学校大门口,她站住了,低声说:“我只能送你到这儿,他们不许我迈出大门。”她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柚子给了我:“路上带着,顶一壶水。”
空气里弥漫着柚香。我说:“大姐,你给我留个通信地址吧!”
她注视了我一会儿,低声问:“你会给我写信吗?”
我说:“会的!”
她那么高兴,便从她的小笔记本上扯下一页纸,认认真真给我写下了一个地址,交给我时,她说:“你们哈尔滨不是有座天鹅雕塑吗?你在它前边照张像寄给我,好吗?”
我默默点了一下头。我走出很远,转身看,见她仍呆呆地站在那里,目送着我。
路途中缺水,我嘴唇干裂了,却舍不得吃那个柚子。在北京转车时,它被偷走了。
回到哈尔滨的第二天,我就到松花江畔去照像。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
我不愿让她知道天鹅雕塑砸毁了,就没给她写信……
去年,听说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又复雕了,我专程回了一次哈尔滨,在天鹅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彩色的。按照那页发黄的小纸片上的地址,给那位铭记在我心中的大姐写了一封信,信中夹着照片。
信退回来了。信封上,粗硬的圆珠笔字写的是——“查无此人”。
她哪里去了?
想到有那么多我的同龄人“消失”在那个年代之中了,我的心便不由得悲哀起来。
注:①“大串联”:文化大革命中以“革命”的名义天南地北地联系。②“黑五类”:文化大革命中,父辈或祖辈乃至曾祖辈是地主、富人、反革命、坏蛋和右派分子,其子女称作“黑五类”。
【小题1】“大姐”希望“我”在哈尔滨的天鹅雕塑前照张像送给她,这反映了什么?
【小题2】“天鹅雕塑已砸毁了。满地碎片。一片片仿佛都有生命,淌着血。”有什么深刻意蕴?
【小题3】(1)小说最后一段中“消失”除了指同龄人肉体的消失,还有哪两层主要的含义?
(2)小说中的“香柚”象征什么?
【小题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A.“大姐”是“黑五类”,但她毫无偏见地帮助“我”这个“红卫兵”,这体现了朴素的阶级感情,说明“黑五类”中也有好人。
B.“我”从哈尔滨“串联”到成都,不是为了“革命”,而是去探望很久不见的父亲,这并不是为了表现“我”的自私,实际上是对“文革”中所谓的“革命大串联”的嘲弄和讽刺。
C.“大姐”对“我”一往情深,而“我”却并没有及时寄照片过去,这表现了“我”有些自私,没有珍惜“大姐”的真情。
D.这篇小说立意深刻,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是小小说中之大手笔。
E. 这是一篇带有散文风格的小说,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显得真实亲切,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自然之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
钢琴家的脚 陈钢
①在我珍藏的波兰版的《肖邦全集》的扉页里,印着一双秀长纤细、令人动容的手——那是肖邦的手。就是这双手,流注出多少醉人的旋律,又演绎出多少变化万千的“音乐魔方”;手啊手——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
②不知从哪天起,我突然注意起钢琴家的脚来。因为在他们出台时,必先举足由幕后走到琴前;而这几步路,可真谓“寸步难行”啊!他们有的如万里长征,步履艰难;有的则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还有的活像是小脚女人赶集——急急匆匆,扭扭歪歪。但是,有一位钢琴家的路却走得潇洒自若,怡然大方,他——就是傅聪。而带他学会走路的,就是他的父亲傅雷。这条路的路标上有四句话:“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是傅雷给孩子的临别赠言。
③为了让傅聪学会“做人”,这位精通洋学的大翻译家,既没有把儿子送到他早年留学的法国,也没有让他进音乐学堂;而是另辟蹊径,用近乎“私塾”的方式,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史记》、《汉书》、《世说新语》中自选教材,进行“道德规范”——“做人ABC”的教育。傅雷认为,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道德规范”是生活中惟一的“圭臬”。而当他将这个“圭臬”与古希腊罗马的崇尚自然,文艺复兴的崇尚人文,法国大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崇尚民主的精神相融合时,就构筑起一个“理想世界”的最高境界!傅聪以后在国外生活了那么多年,面对着光怪陆离的西方社会和纸醉金迷的金钱世界,始终“视富贵如浮云”,而不像“巴尔扎克笔下的那些人物,正好把富贵作为人生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的目标”,就是因为精神境界中有这个“圭臬”所维系。傅雷在家书中盛赞傅聪的前丈人梅纽因,说他在海牙为一个快要死的女孩子演奏巴哈的《恰空舞曲》和他1947年在柏林对犹太难民的讲话,是一种“符合我们威武不能屈的古训”的精神和气节;而傅聪也以孔夫子所称道的颜回为榜样,保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种“以清贫为自傲”的中国文人传统和超尘脱俗的崇高境界。真是:有“德”才有“品”,有“品”才有“境”,有“境”才能铸造高人!而傅雷,就是这样带着儿子走人生之路的。
④傅聪的艺术之路,是一条以民族文化根蒂来“开发”、“引爆”世界艺术顶尖的“通路”。
⑤陆游示儿:“功夫在诗外”。可傅聪的功夫倒是在“诗内”。他从小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偷听爸爸同朋友谈话,谈论李白杜甫,他最喜欢的就是李后主的词。他对中国古诗词的通晓决不逊于托斯卡尼尼(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对莎士比亚的熟悉。
⑥傅聪在“肖邦”比赛前,他的演奏已被波兰教授认为“赋有肖邦的灵魂”,甚至说他是一个“中国籍的波兰人”。他荣获的“最是波兰魂”的玛祖卡奖,更被认为是桩“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因为,这是由“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意大利钢琴家阿高斯蒂教授对傅聪说:“只有古典的文明才能给你那么多难得的天赋,肖邦的意境很像中国的意境。”说得多好、多对啊!傅聪就是这样弹肖邦的。他弹肖邦,“就好像是我的命运”,“我自己很自然地说自己的话”。而且,肖邦又有李白“非人世”的气息和李后主那种“垂死之痛,家国之恨”的愁绪。傅聪用李白来演绎,升华肖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得的是李白奖!
⑦傅聪的艺术之路还通向大自然。
⑧傅雷,则多次要求傅聪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大师的作品“就是从大自然,从人生各方面的材料中‘泡’出来的,所以,“表达他们的作品,也得走同样的路”。更重要的是,大自然可使人“荡涤胸中尘俗”,“打破纸醉金迷的俗梦,养成淡泊洒脱的胸怀”。从而获得一种“萧然意远,旷达怡静,不滞于物,不凝于心的境界”,使演奏具有“生命的活力与搏击飞纵的气势”!
——选自散文集《三只耳朵听音乐》
注圭臬:比喻准则或法度。
【小题1】从第三段看,傅雷奉为“圭臬”的“道德规范”实质上指什么?它对艺术家的人生之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
【小题2】从傅聪身上,我们看到傅雷的教育有哪些成功之处(分条作答)?(6分)
【小题3】手是“钢琴家的代号和骄傲”,文章却用“钢琴家的脚”为标题,这有什么妙处?(4分)
【小题4】结合文本和你对肖邦的了解,说说傅聪的演奏为什么能够“赋有肖邦的灵魂”,“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风格”。(6分)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沧浪亭是老早就想来的,而且在苏州的众多园林里就是她了。原因很简单,她是苏州最古老的园林,始建于北宋;她是苏州唯一一座半敞开的园林,不像其它紧锁深巷。单凭这两点,就有理由轻扣她的心扉,品千年风韵,感岁月沧桑,享精致典雅。

②其实最早吸引我的是她的名字:沧浪。数千年之前,渔父莞尔而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话原是说给受挫的屈子听的,书生意气的他没听进去,转身便走了,不久汨罗江的滔滔江水奏响了大诗人的最后悲歌。千年之后,同样是失意惆怅,风雅的苏子美听懂了,既然朝廷容不下诗化的低吟长叹,那么便随逐沉浮,找一个宁谧的地方建一所园子,过真正属于自己的诗意生活。苏子找到了苏州,苏州便拥有了沧浪亭,所以有时失意是很诗意的。

③历史便这样留下一种情结,沧浪。当书生的意气风发碰到朝廷的冷嘲热讽,聪明的人便会想到隐居,想到陶潜,想到寄情山水。孔老夫子说过,“大隐隐于市”,可熙熙攘攘的闹市怎能寻到一份宁谧?文人就是文人,在城镇深处民宅之旁,用自己的诗意手笔照样能推山理水,这便有了城市中的山林——园林。在自己构筑的小天地里,舞文弄墨、诗酒会友、优游人生,快哉!

④园林自古便有,可把隐士情结和诗意生活结合得这般畅快淋漓的要数苏子美了,私家园林也由此成为诗画芬芳千古。细细品品苏州的其他园林,拙政、网师、退思,你会发现几乎每一座都有着浓厚的沧浪情结,有着说不完的悠悠往事,更有难以言说的隐秘心情。

⑤每一座园林都是有心事的。“被诬奏不容于庭”,继而被削为民,是苏子美的遭遇,是人至盛年的一大挫折。如许的不甘如许的不情愿都成了如许的无奈,无奈之余开始了漂泊。当流浪的舟子漂到苏州,温山软水的隐逸情怀瞬间释放,心间的层层涟漪绽放出了最美的一朵莲花——沧浪亭。沧浪,是在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间作了一次诗意的选择。选择了沧浪,是选择了飘逸、旷达,放弃了过多的附庸风雅,而那些家国情怀呢?事实是在寓居沧浪亭的几年后,苏子被重新任用,不久便卒于任上。可以想象在读懂沧浪之歌的同时,诗人用另一种方式心怀家国,有所抛弃却并没放弃,不是旷达却胜似旷达。

⑥怀着这份心情,从三曲石桥步入。桥在园外,流水便从园前缓缓流过,流了千年留下一些从前以往的故事。水名葑溪,苏州极普通河流中的一条。千年之前,苏子美相中河边的这片土地时,便和它一起诗情画意起来,不是灰白高墙紧锁一园春色,而是亭台楼阁灵动一池春水。水是园林的灵魂,更是这座古城的神韵所在,诗人是深谙此理的,因而把流经家门口的葑溪打扮得分外诗情,久而久之这水也便成了园子的一部分。

⑦园子已不是千年前的样子,可宋时的风韵犹存。走走想想,想到千年之后,仍有一座宋朝的园林可供赏玩,该是多么惬意的事。一千年了,这里究竟演绎了多少诗情画意,藏匿了多少人生抱负,又见证了多少沧桑往事。可以想到的是在千年之中来来往往的人们,很自觉地延续着一个宋朝的故事,彷佛有一种默契,又似有一个约定:守住来自宋代的诗情、风范,更是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千年之后留下一座沧浪亭。

⑧千年的诗情画意沉淀下来,升华为一种沧桑。循着游廊且吟且行,千年时光慢慢重演,记忆的门扉轻轻叩开,一扇扇造型各异的漏窗映入眼帘。这是历史的定格,是岁月的难忘瞬间,抑或是一段段往昔的黑白胶卷。顺着漏窗望去是另一番别有洞天,是另一派春华秋实,而这扇扇漏窗连接起的分明是一些熟悉的影像:衣袂飘飘、花间载酒、月下独酌、长歌当哭。这是来自宋朝的记忆,在这邂逅千年的历史,是那么的不经意且又让人浮想联翩。

⑨游罢全园回望,看山楼已经望不见山了,环顾四周也没有一片纯粹的天空了。或许这不是沧浪亭的选择,而是她所必须面对的现实。现代文明已经开始一点一滴侵蚀这座来自宋朝的园子,千年的记忆到现在已经有点模糊,千年的故事到如今也有点残缺,而我们所固守的情怀呢,我们的精神家园呢?

(注释)①葑溪:此河自园东南萦绕园北,仿佛沧浪亭的“围墙”,成就了其半敞开园林的特点。
【小题1】文中的屈子指战国时文学家___;他的运用美人香草比喻,并有大量神话传说的楚辞名篇是《_______》。
【小题2】第⑤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概括第④段画线句中“沧浪情结”的内涵。
【小题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
A.第①段总领全文的沧浪亭特点以及作者所思所感的内容。
B.第②段引用古诗道出沧浪亭名字的由来,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
C.第②段将屈原与苏子美对比,突出表现苏子美的诗意风雅。
D.第⑦段“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感悟为文章结尾进一步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E.文章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地表现沧浪亭的独特魅力。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慨叹沧浪亭的千年变迁。
【小题5】结尾段表达的情感传达出本文怎样的写作意图?
【小题6】根据文中的内容,对沧浪亭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同类题5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梁实秋
①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
②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
③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
④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
⑤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
⑥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潼道上的所谓“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
(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
(注)梁实秋,1903年1月6 日出生于北京,1949 年到台湾,1987 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 岁。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
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
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
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阿里山笔直的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
【小题2】(小题2)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加以赏析。
【小题3】(小题3)“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哪些情趣或理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