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麻纸流年

杨晋林

①乡间的院落大都是土筑的,光阴洒在屋檐上,黑色的椽头裂着放射状的口子,檐下的燕巢旧了,却有新燕呢喃细语。方格木棂的晴窗上糊有上一年的麻纸,已显陈旧,只有淡红的剪纸还透着过年的气息。

②这是二三十年前的乡村。老人穿着斜襟马褂,缅裆裤子,裤脚用猴皮筋扎紧。老人起床后先扫院子,扫过之后,从内衣兜里摸出一把半尺长的铁钥匙,打开东厢房的门,麻纸的霉味像一群淘气的小猫小狗争先恐后涌出来,在院子里打滚撒欢。接着,老人就待在破烂的厢房里,他儿子不屑地跟外人说,七窍迷了一窍,就知道那堆废纸了。老人日复一日地摊晾一堆无人问津逐渐霉变的麻纸,用清水洗涤捏尺、竹帘、搅涵圪朵之类的制麻工具。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③三十多年前,麻纸开始贬值,到二十多年前,几乎成了累赘,村民新修的房子装潢材料选择的是大尺寸的玻璃,村里有好几家纸坊,都一家挨着一家关门歇业。老人的幻觉似乎就是从这开始的,总听到别人家的纸坊在洗麻、碾麻、搅涵、抄纸,只有他家的纸坊打着瞌睡,响着呼噜。一天,儿子把搅涵圪朵往涵池里一丢,头也不回地进城打工了;儿子是大师傅,大师傅一走,等于唱戏缺了须生,锣鼓点再紧凑,也不成其为戏了。雇来二师傅也因涨工钱的事走人了,只剩下赶毛驴碾麻的瘸子,瘸子本想靠老人的纸坊养老,临走的时候还依依不舍地说,啥时开工,喊他一声。

④老人孤独地照看着纸坊,一遍遍擦洗着从门头摘下来的牌匾。老人是文盲,但他认得牌匾上的字——德和园,这是前清时村里一个秀才给起的,老人摩挲着黑红木上的金字,想象着当初的兴盛,恍然看见了一个精瘦的小男孩在碾房里吆喝着一头毛驴,鼻子下拖着两股清鼻涕,挺着肚子唱赶碾歌。后来,日本人来了,男孩的左腿被小鬼子的狗咬瘸了。

⑤老人晚上听见纸坊有动静,趿拉了鞋开了门,一只硕大的老鼠从麻纸垛里蹿出,踩着老人的脚面跑了。老鼠不重,可老人被踩得心里往外直冒血,他借着灯光一页一页翻检着,想把老鼠啃坏的麻纸挑拣出来。麻纸是一座小山,他又怎么能在昏黄的灯下一页一页翻检得完?

⑥每一页麻纸都经历了破麻、浸泡、沤染蒸馏、碾浆、搅涵、抄纸等十几道工序才最终成型。老人搅浆抄纸时指法灵动而稔熟,像在弹奏钢琴。老人又回到纸坊门庭若市的当年了,德和园的麻纸在晋北或者内蒙、陕西都是响当当的名牌,任意一张麻纸都经得住反复揉搓上百次,而且极随恋地忽略掉时间的腐蚀,据说千年不腐。现在,德和园的麻纸像一个被人冷落的小孩,在狭小的纸坊里形成令人窒息的气场。

⑦孙子一点点大起来,老人枯寂的眼神里透出一缕光芒,他一手攥着孙子的小手,一手反剪背后,握着烟袋,走走停停,在院子里、胡同口打发着日子。从那时起,他的注意力稍稍从纸坊上面移开。

⑧二三十年后,当老人安静地沉睡在祖坟里,当年的孙子已经长大,他透过一页仅存的麻纸,再次回望那个驼背的、胡须上粘连着清涕的执拗老头时,恍惚看到一个孤傲的身影倒映在薄如蝉翼的麻纸上,无声无息。

⑨透过麻纸,年轻人看到岁月的流逝,想象当初仓颉在龟甲和兽骨上记录文字时的表情。尔后,这种雕刻文字的方式并被另一种竹帛、金石平面载体所取代。远古文明有赖于这些材料得以流传后世,而爷爷的祖先们,从纸槽里捞出麻纸,又从根本上颠覆了前人业已形成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形式,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他不知道一页纸的光阴究竟有多长,但他知道这一页纸背后记录了厚厚一沓断代文化的传统旧事,旧事里的主角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事,或者也是人,也是事。

⑩爷爷常给他讲述:村里造纸兴盛时期,除了德和园,还有德升恒、德太元、德兴裕、德和园……年年春三月都要给祖师爷蔡伦做寿,每年秋季,纸坊要淘洗井底,临下井前供奉井神柳毅。

⑪原来的土屋变成了混泥土建筑,高大明净的玻璃窗取代了纤维明朗的麻纸,而街门口那盘石碾却依旧卧在那里。当年的儿子,也迈向了老年,他经常圪蹴在纸坊旧址上,吸着旱烟,眯缝着眼看天色,看流云,看房顶上持久不散的炊烟。

(节选自《散文》2018年第2期,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选取屋檐、椽头、晴窗等特色元素勾画出乡间院落景象,营造了一种乡村过年的气氛。
B.文章借老人的幻觉插叙纸坊盛衰的情状,显示了纸坊退出历史舞台的必然性,也表现了老人的无奈。
C.吆喝着毛驴的小男孩长成赶驴碾麻的瘸子,纸坊几乎是他一生的依靠,所以作别德和园时他依依不舍。
D.本文融叙事、描写和议论于一体,语言质朴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平实之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忧思。
【小题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除了忙碌的老人,一切都尘封在拥挤的寂寞中。
(2)他们是毁灭者,又是缔造者。
【小题3】文章写了德和园三代人甚至祖祖辈辈与麻纸的交集与情感。试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24 10:02: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斫琴心语
田金发
十五岁那年暑假,父亲让我学习斫琴。
一开始,父亲不让我动手,也不教也不讲,只是不住地使唤我搬木坯,打扫刨花和锯末,简直把我这个刚考上高中的学生当成了长工,气得我一直嘟囔:不干了!可是想想父亲许诺的回报——一台我梦寐以求的学习机,又把所有的气恼压回去。
一周后,父亲带我回老家。我第一次见到这两棵梧桐树。
父亲取出古琴,对着大树弹起来。曲罢父亲问我听出了什么?我摇摇头,父亲点点头。
“学贵乎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父亲看着梧桐树继续说:“那年我刚学艺,师傅外出。附近邻居过来借刨花引火,我随手拿了块旧木头塞给他。没想到竟然犯了大错。”
“为啥?”我问。
“斫琴用的木头并不是越名贵越好。”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讲起了斫琴。“比如红木就不宜制琴,因为密度高,共鸣少,音色容易发死。最好是老杉木或是梧桐木,年轮通顺,密度均匀。这样做出来的琴,声音松透,音色也好。”
讲到这里,父亲停顿了下,颤抖着说:“那块木料,那块木料,是师傅的师傅留给他最珍贵的念想啊!”
父亲闭着眼睛,满脸泪水。停了好久,才继续说道:“那块木料,师傅保存了很多年,每天看一眼,琢磨如何下手,做一张最好的古琴。没想到我却有眼不识金镶玉,把它当柴火烧了。”
“那后来呢?”我担心地问。
“我师傅气得整整病了一个月。我生怕师傅把我赶走。谁知他再也没提此事。”
我替父亲长长地叹了口气。
父亲看我一眼继续说:“直到好多年后我准备出师才对我说:丢了木头事儿小,丢了心人就毁了。记住:万物不可轻侮。做琴如此,做人亦如此。”
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话也就随风而逝。
随后的日子里,我上学、工作、结婚、生子。本想着幸福的人生就这样走下去,谁知工作单位经营不善解散了。
经历了一系列生存挫折后,我又找到父亲开始学斫琴,不为别的,仅是为了养家糊口。
父亲对我更严格了。
“有的材料要先在水里泡半年,定型需要一到两年。”
“灰胎要刮五六层,每一层胎刮完以后都要等干透之后才能打磨找平上漆。”
“斫琴要刀到手到,心到眼到。”
……
父亲一遍遍地说,我一遍遍地改。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斫琴,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也许是因为对古琴有了更深的理解,听着父亲的话也感觉格外有道理。父亲见我听话,反而唠叨少了。
那次我见完客户回来,根据客户需求规划出图纸拿给父亲过目。当时他正在吃饭,见我拿来图纸立刻停下给我指点。这个怎么铲,那个怎么刨,连比划带说,唯恐不详细。母亲端过来午饭,他赶紧递给我一碗。我让他先吃再讲,他说我讲完再吃。
同样的场景,同样的人,想起第一次学琴时父亲对我的吆喝,再到如今父亲的平易近人,我突然笑了。
有一年,我独自回了趟老家。
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
三天后,我伐下了其中一棵,带回作坊。第一斧子下去梧桐发出的声音,仿佛惊动了什么似的。我有强烈的预感,父亲的意愿成了!
板材晾了一年后,我开始斫琴。此后又两年,我独自待在一个山脚下的作坊里,用这棵梧桐剖成的十张板子做面板做了十种琴。挖槽腹、用梓木斫底板、披漆胎、罩面漆……两年时间,除了春天的风、冬天的雪,除了夏天的泉流和秋天的大雁,没人知道我在这里。我自己坐在石头上,于夕阳余晖中看挂在墙上的尚未完工的琴坯。没人跟我说话,但我能真切地听到万物说话的声音,每一声都真实而纯正。
父亲五十六岁生日那天,我把他带到琴房。十张琴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父亲看了看琴,又看了看我,随手拿起一张弹起来。
琴声淡淡,朴实清新。恍惚中我似乎听到斧凿丁丁,桨声欸乃。似乎看到,青山绿水中,渔樵问答。渔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樵曰:“余之志在山林也。”
而此时,青树绿荫里,一位老者正曲罢收琴,问小子曰:“薄木丝弦,其音何谐?”小子曰:“琴为心声,人琴合一。”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借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那块木料,那块木料”,重复两次,表现出父亲即使多年以后回忆起往事仍满腹愧疚,难以释怀。
B.“两棵梧桐树越发粗壮,像两个巨人,笑看云淡风轻”,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语义双关,写出了“我”在经历世事之后,思想逐渐成熟起来。
C.篇末“渔樵问答”和“长幼问答”的内容暗示了文章主旨,含蓄地揭示出“我”找到了自己的本心,就是要回归山林,与自然融为一体。
D.本文材料组织详略得当,重点描写了十五岁时随父回老家,梧桐树下父子对话和成年经历挫折后开始学习斫琴的经历与感受,其他都一笔略过。
【小题2】文中说“我慢慢发现自己并不只是为了生计而斫琴”,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我”还为了什么而斫琴。
【小题3】“心语”是指发自内心的人生的感悟,本文作者的“斫琴心语”或直接或隐晦,请结合作品,概括作者抒发了哪些“心语”。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航标

沈明

虬江是条出山的主航道,先窄后宽,先前山里大量的竹木石料都是顺着这条主航道顺流而下漂流出山的。虬江又是大山的主要泄洪道,每年洪水季节,大量的洪水流经虬江,一泻千里,奔腾而下,一直到平原才收敛其汹涌之势。
虬江航道八公里处是急水湾,向来是人迹罕至的江湾。枯水季节,急水湾却是个浅水湾。砂石江滩被几块巨石分隔,湍急的水流分成多条细流,折尺般蛇行,时分时合,一路蜿蜒下行。即使到了枯水季节,这江水仍很凶险。其他的不说,单说这分流的走向,就充满玄机,每每随着水势的不同,每一条分流总是变幻莫测。有的,开端看似平稳,说不定几股水汇流后呈汹涌之势,跌宕直下,驾驭不住便会船毁人亡;有的,开端看似张扬,说不定半路上水分流了,最终所有的水都渗入沙石里了,船就搁在沙滩上,再也无法动弹。而这些分流常常会因洪水的冲撞而变幻莫测。有时,上趟行船时还是这条分流,几夜暴雨后,第二趟行船时水路就面目全非了。若是遇上暴雨,这虬江可说是孙大圣的脸——说变就变,谁也摸不准。
李松是虬江航道段的航政股长,他当股长之后,力主在急水湾设一个航标站,派人驻守。然而这急水湾,除了下水的水路外,实因山高路窄,一般的人很难到达。建站时,是从山下运来一些竹木石料,才建了小木屋。建站后,段里派人轮流值守。值班者不但出行艰难,一守半月,而且也非常寂寞无聊,遇上鬼天气,物资供应跟不上,只能干着急。谁也不愿轮上这苦差事。
在李松当股长之前,人缘不错,谁都说他好;可为了这事,段里所有的人,包括家属,都在背地里骂他。
55岁时,李松主动跟段长提出股长不想当了,想去急水湾守航标。他说,这事是他惹出来的,就让他一个人承担这份责任好了。段务会上,大家都没反对,觉得这事只有这样。
那年,李嫂也正好退休,夫妻俩就卷了铺盖,离开航道段的家属大院,成了急水湾航标站的专职值班员。吃的用的,李松让下行的船筏老大从山上捎带下来,平时自己在小木屋的四周开荒种地、养鸡养鸭,倒也能够自给自足。李松长年累月住在山里,很少与外界联系,收听天气预报,仅靠一台收音机。至于工资啥的,也是在山外的女儿代领了存着,在山里他们其实也没啥用处。
一待,李松夫妇俩在山里就待了整整二十年,先前大山里向外运竹木石料的主航道,随着竹木石料的限制采伐,主航道的功能渐渐弱化。最终,虬江上游取消等级航道设置,仅仅作为泄洪道,航道段不再管理。
这事,其实是在李松进山的第八年决定的,段里所有的人都没把这当一回事,也没有任何人进山或者捎话告诉他,李松根本不知道虬江上游被撤掉航道设置的事,仍然兢兢业业地驻守着航标站。他只是觉得,跑这水路的船筏越来越少,但他觉得即使一年只有一条船筏经过,他仍有职责确保他们的安全。
虬江竹木石料限制采伐以后,沿线竟然成了旅游胜地。急水湾成了其中一个旅游点,来此地漂流的人多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多。一条简易的盘山公路把游客送过来,再用橡皮筏放下去。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李松无形中忙了起来。枯水季节,他要勘察各个分流,设置航标,禁止误闯危险水道。洪水季节,他要收集气象、水文资料,发布洪水危险警示。可是,承包漂流的老板,不理他那一套。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
李松75岁生日那天被人告发。一大堆举报材料被人送到有关部门,说李松作为一名退休的航道管理公职人员,长期霸占航道资产,夫妻俩二十年工资基本不用,霸占公家的竹木房子不出一分租金,私自开垦公家的山坡种地、养鸡养鸭。而虬江上游航道设置已经撤掉十几年了,李松还私自霸占水道,把公家水道占为已有,不给好处,不让通行。
有关部门派人专门找李松谈了一次话。到这时,李松才知道虬江上游航道设置早已撤销的事,他愣愣的。李松跟和他谈话的干部说:“我……我是该退休了,只是不放心这急水湾。”
就在李松思前顾后离开急水湾几个月后,当地报纸上有一篇篇幅较长的人物事迹报道,说一位退休的航道管理人员二十年如一日,在荒山野地里默默守护着一段废弃的航道,义务救助遇险人员六人,帮助打捞遇险物品难以计数。据说,这是有关部门提供的素材,为的是给老人一个说法。
报道见报的当日,急水湾漂流点出了大事故,两条漂流艇误闯急流,翻了,三人受伤,两人殒命。漂流点承包人被公安部门带走了。
李松夫妇又进山了。出发前,李松把房子过户给了女儿。这次,他拿到了当地政府的一份聘书,仍然是义无反顾,还是义务的。

(原载于《小说月刊》2018年第8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航标”,一语双关,既指急水湾处需要为生命护航的水道航标,也指当今社会更需要李松这样的为人生导航的精神航标。
B.小说开头写急水湾人迹罕至、变幻莫测,看似闲笔,实则为表现李松坚持在急水湾建立航标站的决心以及他坚守航标站的执着作铺垫。
C.“李松穿着陈旧的航政员制服,据理力争”,表明虽然不知道等级航道设置被取消,李松仍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D.用“当地报纸的人物事迹报道”的方式补叙李松守护废弃的航道的事迹,保持了文章结构完整,表现了他不愿无端受诬陷的心理。
【小题2】小说结尾说李松“仍然是义无反顾”,纵观全文,“义无反顾”表现在哪些事情上?分别反映出他的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小题3】“急水湾成了旅游景点”,小说写这一变化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梨花风起正清明
丁立梅
祖母走后,祖父对家门口的两棵梨树,特别地上心起来。有事没事,他爱绕着它们转,给它们松土、剪枝、施肥、捉虫子,对着它们喃喃说话。
这两棵梨树,一棵结苹果梨,又甜又脆,水分极多。一棵结木梨,口感稍逊一些,得等长熟了才能吃。我们总是等不得熟,就偷偷摘下来吃,吃得满嘴都是渣渣,不喜,全扔了。被祖母用笤帚追着打。败家子啊,糟蹋啊,响雷要打头的啊!祖母跺着小脚骂
我打小就熟悉这两棵梨树。它们生长在那里,从来不曾挪过窝。那年,我家老房子要推掉重建,父亲想挖掉它们,祖母没让,说要给我们留口吃的。结果,两棵梨树还是两棵梨树,只是越长越高、越长越粗了。中学毕业时,我约同学去我家玩,是这么叮嘱他们的,我家就是门口长着两棵梨树的那一家啊。两棵梨树俨然成了我家的象征。
我家穷,但两棵梨树,很为我们赚回一些自尊。不消说果实成熟时,逗引得村里孩子没日没夜地围着它们转。单单是清明前后,它们一头一身的洁白,如瑶池仙子落凡尘,就足够吸人眼球。我们玩耍,掐菜花,掐桃花,掐蚕豆花,掐荠菜花,却从来不掐梨花。梨花白得太圣洁了,真正是“雪作肌肤玉作容”的,连小孩也懂得敬畏。只是语气里,却有着霸道,我家还有梨花的。——我家的!多骄傲。
祖母会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那是要烧给婆老太的。她一边叠纸钱,一边仰头看向梨树,嘴里念叨,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婆老太可有得吃了。婆老太是在我五岁那年过世的。过世前,她要吃梨,父亲跑遍了整条老街,也没找到梨。后来,我家屋前就多出两棵梨树来,是祖母用一只银镯换回栽下的。每年,梨子成熟时,祖母都挑树上最好的梨,给婆老太供上。我们再馋,也不去动婆老太的梨。
我有个头疼脑热的,祖母会拿三根筷子放水碗里,嘴里念念有词。等筷子在水碗里终于站起来,祖母会很开心地说,没事了,是你婆老太疼你,摸了你一下。然后,就给婆老太叠些纸钱烧去。说来也怪,隔日,我准又活蹦乱跳了。
那时,对另一个世界,我是深信不疑的。觉得婆老太就在那个世界活着,缝补浆洗,一如生前。有空了,她会跑来看看我,摸摸我的头。这么想着,并不害怕。特别是梨花风起,清明上坟,更是当作欢喜事来做的。坟在菜花地里,被一波一波的菜花托着。天空明朗,风送花香。我们兄妹几个,应付式地在坟前磕两个头,就跑开去了,嬉戏打闹着,扎了风筝,在田埂道上放。那风筝,也不过是块破塑料纸罢了,被纳鞋绳牵着,飘飘摇摇上了天。我们仰头望去,那破塑料纸,竟也美得如大鸟。
祖母走后,换成祖父坐在一树的梨花下叠纸钱。祖父手脚不利索了,他慢慢叠着,一边仰头望向梨树,说,今年又开这许多的花,该结不少梨了,你奶奶肯定会欢喜的。语气酷似祖母生前。
我怔一怔,坐他身边,轻轻拍拍他的手背。我清楚地知道,有种消失,我无能为力。祖父突然又说,你奶奶托梦给我,她在那边打纸牌,输了,缺钱呢。我听得惊异,因为夜里我也做了同样的梦,梦见祖母笑嘻嘻地说,我每天都打纸牌玩呀。我信,亲人之间,定有种神秘通道相连着,只是我们惘然无知。
祖母走后三年,祖父也跟着去了。他们在梨花风起时,合葬到一起。他们躺在故土的怀抱中,再不分离。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母走后,祖父有事没事就绕着两棵梨树转,并对它们喃喃自语,表现了祖父对祖母的怀念。
B.文章对祖母的描写最为生动,文中画线句子从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刻画,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C.文章最后写“梨花风起”时祖父与祖母合葬在一起,这样的结尾,虽有些悲情却是文章诗意的绾结。
D.文章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意蕴丰富。两棵梨树,凝结了一家四代人的情感。
【小题2】文中的梨树寄托了哪些情感?请结合文章简要归纳。
【小题3】文章以南宋诗人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诗中的一句诗“梨花风起正清明”为题,有何作用?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奥斯维辛的雪
肖复兴
①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显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明。
②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③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尤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在风雪中,而“让领导同志先走”?
⑧也许,这真的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⑨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小题1】文章第一段对雪景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2】文章第四段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这里的“形式”和“内容”分别指什么?
【小题3】根据原文,我们应该从这样的纪念活动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现代大国学”的内涵和魄力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使中国人舒解了那种长期郁积的“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的文化精神焦虑,启动了一种新的文化心理机制,开始重建文化自信,重振文化尊严,重新评估国学在应对全球化浪潮和强势文化的赐予及挑战中的根本价值,进而探讨国学与民族全面振兴相适应的当代创新形态。
那么,何为国学?国学既然姓“国”,它就不是一家或几家的私学,而是一种综合的公共的知识共同体,融汇着这个国家数千年的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族群民俗,蕴涵着国魂、国脉、国宝、国本,是中国人的尊严所在、根基所在,以原创性的智慧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的源泉所在。这就是所谓“大”,这就是《中庸》所说的: “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这就是说, “大”就要大到有吞吐天地山川的内涵和魄力。
因此国学价值的重新认定,理所当然地既激活世世代代铭刻在中国人心头的那份智慧的刚强,又激活世世代代流动在中国人心头的那份深情的柔软。它首先是中国人的性命之学。我们不避千辛万苦地穿越时间和历史,把今日之复兴和古老之文明在内在精神脉络上对接起来,是包含有几分感恩的,枝繁叶茂感恩于根系发达。感恩中孕育着创造,以创造来弘扬传统,使创造成为不失根本的、可以不断生长着的生命过程。国学的当代形态实际上已经涵盖了两个传统:一个是五千年的老传统,另一个是百年的新传统,二者之间难免有所扞格,但更值得重视的是二者已有所融合。超越扞格,古今贯通,抛弃画地为牢的小家子气,实行有根柢的深度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乃是一个现代大国的文化魄力之所在。
把国学昌明从保守主义的陈陈相因的套数中剥离出来,乃是改革开放中深化思想解放的一项独特的收获。之所以称“独特”,有两重含义。首先的一重含义是,它打破了传统与现代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重建中国文化现代性创造的主体性。究竟是把现代性创造扎根于自己的主体性土壤中,还是把现代性创造嫁接在他人的主体性枝杈上,这是现代文化转型的百年难题。割裂现代性和主体性的联系,陷入文化自虐的迷局,这种“失根创造”似乎追求“低成本”,实际上是游离了世界上属于一流的中国文化经验和智慧的优势的。如此追求文化上的“同步”,即便手忙脚乱地挦扯皮毛,也很难避免邯郸学步的尴尬。鲁迅曾经感慨: “中国的古书里有一个比喻,说:邯郸的步法是天下闻名的,有人去学,竟没有学好,但又已经忘却了自己原先的步法,于是只好爬回去了。我正爬着。但我想再学下去,站起来。”从爬到站,这是文化自主创造的姿态。当代国学形态的探索和创建,可能提倡一个新的契机,恢复文化创造主体的完整生命形态,首先站稳脚跟,同时总览世界当代思潮,把发现中国与发现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生命去拥有和消化林林总总的知识和思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一条开拓现代大国文化创新体系的路子。历史的契机是要用文化自觉来把握的,不要再延耽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彷徨之中了。
其次的一重含义是,国学的升温超越了汹涌而至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世俗价值理念,在遭遇商品大潮中,坚守着人文精神价值的尊严。人文精神之用,不在于充饥,不在于炒股,也不能在金融风暴中“救世”。人文精神之用,乃是“无用之大用”,大在其可以丰富、美化、淬炼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培养人的道德情操、人生智慧和审美趣味,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记得一位前辈学者曾经做出如此精彩的发问: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总之,国学的当代价值,应该成为我们文化创造的主心骨,文化对话的身份证,文化旅行的精神家园。然而,国学遭遇商品大潮和进入现代传媒,在它被大众化从而做大做火的同时,也潜在着被异化的危险。民间的国学热情应该珍视,应该充实和提高,不容把它戏弄成为虚热或泡沫。
这就足以使我们明白,当代国学的品格,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尖端性。没有基础,尖端容易坍塌;没有尖端,基础则流于浅陋而庸俗。这就令人联想到胡适的一句名言: “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引申而言之,讲的是当代国学的功能与出路,既追求高度创新,又追求广泛传播,把握住原创性和共享性这两个关键,使之各有侧重,又互动互补,在不同的维度上把国学做大、做新、做强。这部《    ——不可不知的国学一千问》,邀请北京一批学有所长的专家,就文、史、哲等十个科目的一千个国学知识点,以解惑释疑的问答体,提供简明扼要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是配合中央电视台“开心学国学”栏目开展全国性的大型国学知识竞赛活动而编纂的,旨在使国学知识如春风化雨,千点万滴洒入民众的心田。我们又回到孔夫子的话: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智慧也是含笑的。开心学国学如果能够抵达学思的好与乐的境界,那么它开启的就不是嬉皮笑脸的闹心,而是智慧的心扉向文化的尖端笑吟吟地敞开。
【小题1】第2段中“国”字为什么加引号?
【小题2】第3段“枝繁叶茂感恩于根系发达”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辨析第3段和第6段划线句的作用。
【小题4】“独特”有两重含义,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现代国学要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回归传统。
B.现代国学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主体性。
C.国学的价值不在于充饥,不在于金钱,不在于物质消费。
D.国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但表面看起来好像是无用的。
【小题5】推断这本书的书名填写在第6段横线处,并简要说明理由。
【小题6】依据本文内容,写一段话说服你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国学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