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那一片消失了的苇塘
雷抒雁
“那一片苇塘呢?”与其说我是在问这位行路的年轻人,还不如说是在问自己。
“苇塘?”年轻人停住脚步,回过头来打量了我一眼,有些迷蒙。
“是的。就是苇子壕。”我知道家乡人是这样称呼苇塘,重复了一句。
“在哪里呀?”年轻人转过头去望着那一片高高低低的房舍,像是反问,又似在寻找。没有!连一根苇子都没有!从来就不曾有过呀?
“就在这里!”我坚定地认为。
“唔。”年轻人以怪异的目光看了我一眼,继续前行。我听见他嘟哝了一句:“梦话!”
梦话?是的,是梦话。五十多年前,那一片茂茂密密的苇塘还在,此后,就没有走出过我的梦境。我相信,这位年轻人确实没有见过那片苇塘,那些茂密的青苇从来没有进入过他的梦中,没有给过他快乐和欢愉。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就是房子,房子。
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那是一片十多亩的水塘,拥拥挤挤地生满了芦苇。阔叶的,秆粗且空,是织席帷用的;窄叶的,秆细却实,编了箔子,用来盖房子,或张开晾晒棉花用。在大人们里,有价值的,只是苇子;而被孩子们看做乐园的,是那一片苇塘。每天上学,我们走过苇塘,都会放慢脚步,那些花花草草,记录着时间的变化,是我们上学或放假的标志。
一过二月二,天气就暖和了。首先是苇塘里有了动静。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那些苇芽像是春天的旗帜和宣言,表明春天的到来,锐不可当。
“苇子苇子,快快长。”上学去,走过塘边的小道,我们喊着。
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一些早熟的花草,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
我们采下绽开的苇叶,卷成喇叭,把那细嘴挖扁,含在嘴里,依着喇叭的粗细,吹出粗壮的尖厉的声音;头项软软的柳条,也被折下来,捋去柳芽,拧成柳哨。这就有了一支青春的乐队,吹奏着春天的乐曲,吱吱呀呀,回响在上学的路上。引得田里干活的农人,停下手里的活计,望着我们,一任欢快与希望撩拨他们沉静的心思。
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苇叶三片四片地展开,池塘里就绿汪汪地变得浓密了。太阳开始辣辣地照在头顶,棉衣,而后是夹衣,一件件被从身上剥掉。苇塘周围的麦子开始日渐变黄,有人拿着青杏咔嚓咔嚓一边流着酸水一边嚼起。夏天到了!
假日里,我们会背着草笼,拿着镰刀,说是去割牛草,或者拣柴火,一整晌一整晌沉迷在苇塘边。
夏天,是蝉的日子。我们会在塘边的树杆上拣些蝉蜕卖给县城里的药铺,无聊时也会猫一样轻轻爬到树上捉一两只笨蝉。其余时间,蝉说蝉的,我们并不答话。
塘边的野草,我们全都认识,从蒲公英、趴地龙、香胡子到粘粘蔓,全认识。最让我们兴奋的是找到一株羊奶奶。这种蔓生的阔叶草,总是攀着芦苇往上长,一个个果实圆溜溜的,山羊奶头一般,采摘时,会流出一些白色乳汁。羊奶果鲜嫩时,放在嘴里一咬,脆生生,甜丝的。
我们这些野孩子,就这样一天天泡在苇塘边。忽一日,采到的羊奶奶咬不动了,掰开一看,里边整整齐齐伏着一排排带着羽毛的种子。老了!我们知道,暑假也该结束了。大人们说:你们这些马驹子,该栓缰绳了吧!
苇子说,秋天了!顸上的穗子由绿至黄继而变白,像一塘白发的老人。再过苇塘时,一些带羽毛的草籽,便飞扬起来,落在我们的肩膀上、头发上,要人带它们到远方去落户。就连圆滚滚周身是刺的苍耳,瘦扁扁顶上长了三几根钩针的“狗扎扎”,都不甘寂寞,插进布眼,爬在裤角上,要搭“便车”,到远方去旅行。
父兄们送我们上学去,走过苇塘,一路上总在说:好好念书,日后到远处去,到大城市去。连苍耳、狗扎扎都懂得哩!
那一片苇塘永远的没有了。消失在一些高高低低的房子下边。找它,只有在梦中,在童年的记忆里。
(选自《今晚报》2009年6月13日)
【小题1】联系全文,谈谈作者在文章开头安排“我”与年轻人对话的用意。(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那一片苇塘属于我,属于我的童年,是我记忆和梦境最鲜活的一部分。
(2)季节像是踩着苇叶走过来的。
【小题3】本文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记忆中的苇塘,作者是如何将零碎的记忆串联起来的?这样写有何好处?(6分)
【小题4】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章作简要分析。(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39: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常说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有三千年与运河有关。

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以运河的延伸长度而言,在秦代,运河已经连通了五大水系。曹魏时代,运河的北端已向北延伸至今河北省北部的滦河下游。隋唐时代,大运河全长约2300公里。元明清时代,运河全长2000余公里,如果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为世界之最。以运河维持时间之久而言,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运河,至今仍然是江淮之间的水运干道,历时2500余年。以运河工程之伟大和艰巨而言,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山东运河段,所经的地势是中间高,南北低,全线最多时建50余闸;又因水源缺乏,将沿运地区数百眼泉水,开挖明渠输送入运河,并建四大水库以供蓄泄。其工程之浩大、艰巨堪称世界运河工程之最。

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军事征伐和政治、经济交流的需要,出现了沟通南北的人工运河。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占了我国历史上大部分时间。作为全国的首都,大都建立在黄河流域。此后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国防前线所需要的各种物资,都需要从经济重心地区缴纳、输送。因此,作为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的漕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漕运自产生之日起,便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经济活动,触及社会的许多领域,尤其是封建社会中期以后,漕运实则已经转变为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此外,漕运还起着十分积极的社会作用,诸如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促进商业性农业的发展,加强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等。

运河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隋炀帝敕穿江南河,为的是加强中原与南方地区的联系,进一步巩固新建的统一政权。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将从全国征集来的兵员、军械、粮食及有关物资,集中运送于北方重镇涿郡,是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唐代首都长安地处关中平原,唐朝人对运河的社会功能有不同看法。但认为运河对唐王朝的重要性却是一致的。明代永乐年间定都北平后,朝廷对其依赖更甚于前代。几乎江南所产的各种物品都通过大运河输送至京师。可见大运河是明代京师的生命线。清代对漕粮的需要超过历朝历代。

自秦汉以来,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没有统一巩固的政治局面和发展,是不行的。而这种局面的巩固和发展,运河曾起了很大的作用,故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摘编自邹逸麟《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厥功至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邗沟运河开凿于公元前5世纪,历时久远;灵渠工程伟大艰巨,是世界上最早的越岭运河。
B.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清朝,所建立的统一王朝,他们的首都,都建立在黄河流域。
C.在历史不同时期,运河不仅是一种交通载体,还在客观上巩固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D.为了保卫北方的边陲隋炀帝大业四年开永济渠至涿郡,运送兵员粮食等至涿郡。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运河的延伸、维持时间、工程伟大艰巨三方面论述中国运河在世界运河史上的独特地位。
B.文章在论证清运制度成为我国秦朝以后历史上特有的国家基本制度时,运用了举例论证。
C.文章举隋炀帝敕穿江南河的例子,为的是论证当时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联系十分紧密。
D.文章从运河的独特地位、漕运制度、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论证其对中华文明的功绩。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元明清时代的京杭大运河,从北京至杭州,将浙东运河计算在内,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之最。
B.漕运是指用运河运送各种物资供应京师和边防等的制度,能促进商品的流通刺激商业城市区的繁荣等。
C.自产生之日起,漕运便是一项经济活动,触及到社会的许多领域,同时也是统治者手中的调节器。
D.自秦汉以来,运河对于我国统一的政治局面曾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中华文明能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汉学家叶嘉莹
上官云
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温家宝致信祝贺,称先生七十年来孕育桃李,从事研究,为传播中国丈化作出重大贡献。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1924年,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闰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推。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地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扰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关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铺,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我的办公室就在图书馆二楼上与我合作的美国教授为我提供很多方便,他告诉图书馆的人:“你们五点钟闭馆,但是叶先生可以一个人留在里面看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城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单看文学领城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莱场近。“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莱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在台湾,女儿刚出生,她甚至会亲手洗涮尿布。在外甥眼里,舅妈就是洗碗做饭、伸手掏水沟的居家媳妇。直到他去加拿大,才知道这位常常蹲着洗尿片的女人竟然是大学教授。
“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2014年11月6日中新社刊文,有州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第一段写温家宝致信祝贺,既强调了叶嘉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也从侧面衬托出叶嘉莹在海内外的影响力。
B.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人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C.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D.“白色恐怖”时,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E.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小题2】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小题3】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八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艺作品是文化最鲜活生动的载体,它们以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手段,记录和表现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作为“高峰”的文艺作品往往具备一个共同特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底蕴,充盈着一个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浓缩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同时又可以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甚至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时期,文艺创作要发挥推动文化发展的强大力量,更加需要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基石来攀登文艺 “高峰” 纵观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系列问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缺失是个根源。
因历史虚无主义而否定历史,就会创作出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或英雄人物的作品。否定传统文化所尊崇的“真善美”,就会创作出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的作品。这是由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缺少坚守和深刻认知,造成价值混乱和精神缺失。
当下,不少文艺工作者陶醉在追名逐利的潮流中,没有把自己当成文化的记录者、传承者,甚至缺乏应有的职业操守。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对自身的文化使命缺少自觉,是文艺界“浮躁”风气的重要根源。对文化发展缺乏主动承担的责任意识,就会造成利益至上。
创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这一点在文艺创作领域表现突出。中国曾经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的变革经历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创新实践。到了近代,中国引入西方现代诗,形式和内容都脱离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轨道.诗歌的力量渐渐式微。解决这一状况的方法是“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而这种创新,既要吸收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也要接纳现代西方对人、自然和社会三者之间冲突和张力的阐释,来找到自己的中国方法、本体立场、东方身份。概而言之,要再创诗歌的“高峰”,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这样才会避免因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 而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
近代中国曾经借西方文艺理论和创作思潮来推进中国文艺创作的转型,这种影响今天依然存在。 过度倚重西方,导致中国传统文艺价值在当代的失语。增加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足够的自信,避免崇洋媚外,是建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文艺“高峰”都具有理论自觉和自信,作品往往折射出理性的光辉.自觉或不自觉地扛起独特的民族美学旗帜,践行、发展甚至自创一套美学理论,成就真正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摘编自章颖《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筑就“高峰”的基石》)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表现的内容是文化中的思想、审美、精神、气度,其外在表现手段是语言、形象、色彩、韵律等。
B.当代文艺作品一定具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底蕴,具有当今时代独特的文化气质,又是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的高度浓缩。
C.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抱着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而否定历史,否定传统文化的做法。
D.不把自己当成文化的传承者,缺乏主动承担文化发展的责任意识,是部分文艺工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不够敬重的表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从概念入手,围绕着文艺作品阐述其内涵、特征、作用,并引出下文。
B.文章论证当下文艺创作系列问题根源时,先摆出一种现象.再揭示其中原因。
C.文章中间的论证部分采用逐层论述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论证。
D.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结尾与开头相呼应,并对文章主旨有提升作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之所以能成文艺“高峰”,关键在于它能唤醒欣赏者的文化自觉、建立起文化自信,并包含推动社会思想文化变革的因子。
B.“走中国诗歌创新之路”并不是要排斥我国古典诗歌的思想和审美价值,而是要融合中西诗歌文化,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立场与身份。
C.对以创新为特征的民族传统文化缺少继承,造成有影响力的原创匮乏,既是缺失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也是缺失文化自觉的一种表现。
D.当代文艺作品缺失了中国传统文艺价值,是由于当代文化界崇洋媚外,从而受西方文艺理论的冲击,失去对本土文化价值标准的坚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含蓄即含而不露、隐晦曲折,它是中国古典诗歌追求的一种美学境界。诗歌的含蓄包括两层内涵:一是内容上的含蓄,一些题旨,诗人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另一种是手法上的含蓄,诗人采用借代、暗示或象征等手法,造成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读者从中获得无穷之意蕴。
含蓄的手法,早在先秦诗歌中就有运用,如《诗经蒹葭》,那种“宛在水中央”的朦胧,“所谓伊人”的隐约,都带有相当的不确定性。在先秦至六朝的典籍中,虽未具体提及“含蓄”一词,但已推许类似的手法,《文心雕龙》有《隐秀》篇,认为“情在词外曰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这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含蓄”成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诗学概念,大致起于中唐皎然的《诗式》,他在解释“辨析”十九字时,在诗学领域第一次提到 “含蓄”。晚唐的王睿将含蓄正式尊为一种诗歌体式。含蓄风格也成为唐代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刘禹锡就深为“言不尽意”而苦恼。他说:“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认为诗人应该在诗歌中营造“象外之象”,这样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晚唐司空图的含蓄理论可以说是“言外之意”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具体的“象”、“景”、“味”、“韵”是有限的,要获得无限的意蕴,就要从中超脱出去,在“象外”、“景外”、“味外”、“韵外”的更大的空间作无待的逍遥之游,以有“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到了两宋,含蓄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若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贾岛‘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则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现于言外乎?”梅尧臣的话可说是对司空图的一种补充。之后,含蓄美已成为诗、文、绘画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并推至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之一。至南宋的严羽,他在《沧浪诗话》中把“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种含蓄之美推至极致,还提出了“得鱼而忘荃”“得意而忘言”“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说法。
降及明清,以含蓄评诗文更成为惯则。清代“神韵”领袖人物王士禎直承了严羽“得意忘言”的含蓄说。他盛贊盛唐诗“蕴藉含蓄,意在言外”,认为“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认为诗要“神寄影中”,所以须“脱形写形”,说谢灵运诗就是“多取象外,不失环中”。明人胡翰认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无限的“言外之意”,惟有“象外““言外”才会“四表无穷”。
以上论述,说明不同的时代都在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便形成了一股文学潮流,至今不衰。
(摘编自《中国古典诗词的显隐》)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早在先秦诗歌中,含蓄手法就有运用,但“含蓄”一词真正作为一种美学形态和讲学概念,可能源于中唐时期的《诗式》。
B.先秦六朝典籍中,虽没有提及“含蓄”一词,但朦胧隐约手法的运用却受到推崇赞许,这也为含蓄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C.含蓄表现在诗歌内容上是指诗人把不愿明言、不能明言或不敢明言的旨意说得隐约模糊。
D.手法上的含蓄,是指诗人采用借代、暗示、隐喻、象征等手法,造成弦外之音,使读者从有限的描述中获得无穷的意蕴。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作者引刘禹锡的“常恨语言浅,不如人意深” 是为了证明在唐代营造“象外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风格已成为诗人的一种创作追求。
B.梅尧臣的“含不尽之意,现于言外”的主张是对司空图倡导在有限的“象”、“景”之外营造更大的空间,来传达“不尽之意”是相通的。
C.两宋时期,含蓄已经作为一个主要的批评标准被广泛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了,这种评价诗文的标准一直延续到了明清时期。
D.作者举王士祯、王夫之、胡翰的例子是为了强调含蓄所具有的笔墨寥寥、意溢千里的美学价值。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先秦诗歌中就有含蓄手法的运用,例如《诗经•蒹葭》中就有“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的朦胧之美,但这种手法的运用仍然是无意识、不自觉的。
B.含蓄美不仅是诗歌创作的一条基本准则,同样适用于散文、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说含蓄美是诸多艺术创作的普遍追求。
C.崇尚深情绵邈、含蓄蕴藉,富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神韵天然之佳作,可以形成一股文学潮流,并且经久不衰。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思路,以时间为序,具体论述了“含蓄”作为一种美学追求在不同时代的发展,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

冰立方

科学家正在南极冰下架设一部大型望远镜,这部被称作“冰立方”的设备将能为科学家提供一张地球铁核图片,描绘出这个靠近质量更轻的岩石外壳的地核的大致轮廓。“冰立方”是一个国际科研项目,由美国等数个国家和基金会发起和执行。目前项目正在建设中,设计的目的是用来探测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这种物质让人捉摸不透,但它们很容易穿越行星体。这个设备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科学家将把它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这些探测器的镜头对准下方,用来监视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这些闪光意味着一个中微子已经成功从地球中逃逸出来,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冰立方”还能当作行星扫描仪。一些中微子拥有超过10万亿电子伏特(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这些高能粒子并不是十分光滑,它们中的大部分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天文学家希望发现来自遥送的天体的中微子光束,随着地球旋转,他们将能利用“冰立方“对它们进行监控,扫描光束穿越行星的路径,从而揭示这颗行星的结构。然而,“冰立方”的前辈,一台被称作AMANDA的中微子望远镜很不幸,它无法看到这些遥远的中微子。这样看来,这些中微子发出的光线一定非常暗淡。“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漫射来解决这个难题。地核密集的铁元素应该比它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这种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应该能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就像X光照射下的一根骨骼。另一个叫KM3NeT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将为我们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原则上说,用这种方法探测地球的内部,至少将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推测出地核的形状。

然而,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因此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会很缓慢。利用“冰立方”进行十几年探测后,这些科学家计算出地核应该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但是观测任何有关地核与它的覆盖物边界的详细资料,将会花费更长时间,或许还需要一个更好、更大的中微子望远镜。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地球科学家大卫·史蒂文森指出,科学家已经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用来分析震波穿越地球的过程。“我是中微子地球物理学的一名支持者,但是科学家在几十年内可能无法从这方面受益。”

(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项中,对“冰立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立方”是一部架设在南极冰下描绘地核大致轮廓的大型望远镜。
B.“冰立方”是一个用来探测让人捉摸不透,但很容易穿越行星体的被称作中微子的亚原子粒子的国际科研项目。
C.“冰立方”是一种由数千个探测器组成,最终将放进一个1立方千米的冰块中的设备。
D.“冰立方”是一架对来自遥远天体的中微子光束进行监控,揭示这颗行星结构的行星扫描仪。
【小题2】下列各项中,对第④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冰立方”可以利用高能粒子与其他宇宙射线相撞在地球大气中产生的中微子漫射来解决中微子光线暗淡无法观测的难题。
B.地核密集的铁元素比周围的岩石层吸收更多的大气中微子,因此通过地球背后明亮的光线“冰立方”可以看到从黑影中凸现出来的地核。
C.计划用来对地中海的深水进行探测的大型中微子望远镜删km3NeT能提供其他方面的信息,帮助我们制作出大量更加详细的图片。
D.用“冰立方”探测地球的内部,比用常规方法的视野更加清晰,科学家通过测量地球的波动,描绘出地核的形状。
【小题3】下面关于“中微子”的推断和想象,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微子从地球中成功逃逸出来,因为受到南极冰层的阻挡,所以发出与众不同的蓝色闪光。
B.中微子拥有比普通的核辐射能量高数百万倍的极高能量,因为不十分光滑,所以大部分被地球的铁和岩石层挡住去路。
C.中微子发出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冰立方”的前辈中微子望远镜AMANDA无法看到遥远的中微子。
D.中微子的光线非常暗淡,所以制作地核图片的过程需要漫长的十几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