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

蒋雪婕

“我的中学生活很凄惨。”蒋方舟说。“天才儿童”、“美少女作家”,这些贴在蒋方舟名字前的标签,让她的身份不同一般。蒋方舟从7岁起写书,先后在20多家报刊开设专栏,初中毕业时,她已出版7本书,高中时,又出版了两本书。

2008年9月,从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毕业,蒋方舟踩着冲刺拼来的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加分,来到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要搞清出题人在想什么

其实,从中学起,蒋方舟就是一个戴着耳机、默默穿梭在食堂和教室间的普通学生;是夜晚为了考试挑灯奋战、白天在食堂吃3元钱套餐的普通学生。

在课堂上,老师会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但蒋方舟非常注重自己的赏析和判断,不被所谓“标准”限制。如果发现某个作家有价值,即使课本上只是简单引用了一句,蒋方舟都会找来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阅读。

蒋方舟说:“考语文很简单,你一定要搞明白出题人在想什么。”有时考完试,和同学一起讨论时,她一边评价试题一边推论:“出题这人,起码50岁以上,文革过来人,喜欢看《读者》。”“出题的这个人,是女的,小资情调。”“出题的这个人,恐怕只看余秋雨。”

对于“如果鲁迅来参加高考,也不会及格的”说法,蒋方舟不同意,她说:“聪明人从来不会被考试玩弄。”

数学从50多分提到143分

蒋方舟说,因为数学作业最多、最占时间,初中时她“坚持”不做数学作业。后果便是,初中毕业时,数学成了她的绝对弱项。高中分文理班时,蒋方舟的数学只能考50多分,她那时只希望自己可以考进年级的1000名以内。

因为老师的一句“爱不爱学习,就看爱不爱做题”,蒋方舟由从来不做数学题变为“狂做”数学题。对于数学,蒋方舟不相信除了做题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她说:“我学数学,靠的是蛮干。”

文理分班后,数学难度降低,蒋方舟终于在半年内,将数学从原来的50多分提高到了143分。总分从进校的1000名以外,提高到第8名。高考时,她的数学考了131分。

挑灯冲刺的高三

9月份高三开课,每个教室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有的班甚至夸张地挂上了“距高考只有1天”。每天感受着临战氛围,一向喜欢自己控制时间的蒋方舟感到非常不适。十一假期,她给自己放了半个多月的假,回家调整。之后,她停止写长篇小说,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每天晚上,蒋方舟从6点多开始做题,晚自习后接着做。宿舍规定11点熄灯,蒋方舟于是就挑灯“夜战”,每天基本到凌晨两三点才睡觉。

她听“状元班”的讲座,看状元的学习经验和心得。她说:“无论我关注什么领域,都希望知道那个领域最好的样子是什么,哪些人是最好的,他们是怎么办到的。” 在“状元班”讲座上,老师说:“据我观察,状元有两个特点:一是状元都是独来独往的,二是状元喜怒不形于色。”这成了她“青春孤僻”的启蒙。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她戴着耳机独来独往,以极快的速度吃饭。而且她在一间宿舍里一个人住了3年。

我没有一天不在研究学习方法

在蒋方舟的高中,老师很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自己做的作业,比老师布置的还多。一开始,蒋方舟做完习题后喜欢去翻书后的答案,后来发现这样效率极低,就克制了。她说:“我向来不相信跟人讨论作业题能讨论出个什么,学习本质上都是自学。”

蒋方舟平时做历史题,总是很慢。做选择题,她除了从四个选项中挑出正确的,还会注意看其他三个错误的。“因为错误的选项,也是重要的知识,只不过故意把年代啊人名啊写错。这样做一题,等于做四题。”问答题答完后,她会在旁边另外写一些话,用来分析出题人的用意。

揣摩出题人的用意,是蒋方舟对待考试的一大秘诀。引用和解释日本校园剧《龙樱》中的台词——“考试就是对话”,她说:“应该是三方的对话:跟出题的人对话,跟写文章的人对话,跟改卷的人对话。”

蒋方舟说,高考是另一种竞技体育,只承认成绩。既然参与了这个竞技,就要认可它的规则。“整个中学阶段,我想,我没有浪费我的智力和时间。”她说。

(《中国青年报》2011年1月10日12版有删改)

【小题1】本文以“聪明人不会被考试玩弄”为题有何用意?
【小题2】结合文本,请总结蒋方舟在高中学习中的独特感悟。
【小题3】作者此篇报道着力于蒋方舟的中学时代有何用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5:5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丁家斋

孙方友

①北下街位于陈州城西南角,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的时候,北下街就是回族群居的老街。到了清朝年间,回族聚居点不断由城内的“回族巷”向西扩展,北下街一带回民不断增多,只是少了一个清真寺。清末时,居住在西关大街的沙、马两家富户捐资,在路西搭了个席棚,称为“经房”,回民们开始就近在此礼拜。直到1920年,回教徒才开始集资筹建清真寺。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回民围寺而居,形成了较大的回民区。

②清末民国时期,西关大街的商业繁盛,也给北下街的回族同胞带来了商机。他们纷纷做起清真风味小吃,而且很快形成了气候,打出了名气。如豆沫、羊肉胡辣汤、牛骨髓油茶、绿豆糊涂、羊肉水煎包等,各有特色。名气大的有盖家“宝隆铺”的小苏肉、牛肉丸子,马家烧饼,白家豆腐脑儿,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③白家豆腐脑儿配有煮熟的咸黄豆、酱胡萝卜、黄瓜丁、酱油盐卤和适量的卤汤,卤汁鲜美,豆腐软嫩,色泽明快,老少皆宜。了家斋八宝莲子粥是用江米、慈仁米熬制而成,吃的时候,每碗现加糖莲子、糖百合、瓜条、葡萄千儿、桃仁、杏仁、瓜子仁等多种果料和白糖桂花。糯甜、味香、爽口,且又营养丰富,颇受顾客青睐。

④传说掌柜白福祥的嗓音非常好,他站在店前一声吆喝,顺风能传到朱家街。白家和丁家的店铺挨着,席棚相连。白福祥年过古稀,身板硬朗,还能站坛前卖豆腐脑儿。丁家的老主人丁百仟已过世,接班的少掌柜丁海是丁百仟的三儿子,进铺子当掌柜的那一年才21岁,熬粥配料已很内行。

⑤与白家豆腐脑儿相比,无论是制作方法还是配料,丁家斋的八宝莲子粥皆属“贵族粥”,就是说,是有钱人喝的。由于它配料高档,卖价也高。当时一碗豆腐脑儿是一文钱,而莲子粥就需十文钱。所以前来喝粥的客人多是中等以上的人家。为能与“贵人吃贵物”配套,丁家的铺子也比较高档一些:八仙桌、石鼓凳、明窗亮几。“丁记八宝莲子粥”的招牌据说是当年丁海的爷爷专请名人写的,花了50两银子。与丁家相比,白家就显得寒酸:低桌子,小矮凳,而且又破又旧,油腻腻的样子。又由于所卖的是价格低廉的大众食品,前来喝豆腐脑儿的人也多是引车卖浆之流。对这种人,低桌矮凳自然也就可以了。每每开张,摆在街边处,上面搭卷棚,给人一种很临时的感觉。前来吃饭的人也多是慌里慌张的,全不像进丁家斋喝八宝粥的客人那样把吃饭当成了某种享受。

⑥这样,丁海就有点儿看不起白家了,觉得白家太“下里巴人”,与他们为邻总有点儿丢份儿之感。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儿顾及父辈们的交情,每天早晨开张还时不时向白老板打声招呼,可后来就很少正眼朝白家卷棚瞧了。为能抬高自家的身价,丁海开始装修门面。他花钱将店门重漆一遍,门前的走廊间原来是砖铺地,现在换成了大理石的。店门两旁还放了两尊青田石狮,又摆了几个时令大花盆。为与花盆对称,还在屋檐下挂了四个山东莱州的红绣球。如此一翻新,丁家斋更加“阳春白雪”,更让白家显得寒酸。

⑦可是,让丁海不解的是,他如此这般非但没引起白福祥的不满和嫉妒,相反他还非常高兴似的,每见到丁海就禁不住由衷地祝贺,而且能让人看得出那是一种真诚与善意的祝贺,毫无虚伪之处。这就让丁海有些犯难,丁、白两家店铺相邻,世代友睦。他原以为自己如此朝“贵族化”发展能引起白家的忌恨,然后搬迁或将店铺转让于他,那样他就可以再将铺面扩大,使丁家斋彻头彻尾变成“阳春白雪”,专赚富人们的银子。不想白老汉如此死脑筋,自己如此“欺负”他,他还表示由衷的祝贺,仿佛丁家的生意是他白家的一样,跟这种毫无野心的人为邻,只会辈辈平庸下去,绝不会有大的发展。

⑧曾有那么几天,他看白家一直无动于衷,心想你不搬我搬,可又一想,回族巷是小吃一条街,如果离开此黄金地段生意肯定会受损不说,自己不是白花这么多钱装修了。更令他不可解的是,白家的生意非但没因他的“贵族化”而减弱,反而越来越红火,自家的生意反而不见长进,某些时段还仿佛不如以前。

⑨一天,他按捺不住,向“宝隆铺”的盖老板求教。盖老板开初不愿说,逼得急了才笑了笑,说:“丁老板,你别忘了,车有车路,马有马道,你赚的是贵人的钱,而白老板赚的是穷人的钱,可天下还是穷人多呀!”丁海一听,恍然大悟。自己一心想赚富人的钱,而北下街的富人就那么多,再加上北下街本来就是小吃一条街,人家真正有钱的人压根儿就不朝这里来。你把店铺打扮得再贵族化,可在富人家眼里你的整条街就不够格儿!人家去的是闹区的大饭店,要的是档次。

⑩后来,丁海的生意越来越清淡,门台一高,穷人不敢进,富人不愿来。再后来,终于撑不住,就将店铺盘了出去。可令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接他家店铺的不是别人,而是卖豆腐脑儿的白老汉。

(选自《陈州笔记》,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就交代了陈州城北下街的典型环境,它南起西关大街,北至朱家街,很早就是一条回民聚居的老街,暗示了丁海生意越发清淡并最终关门的结局。
B.作者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描写北下街清真风味小吃,先概括介绍其品种及特色,其中不乏知名品牌,后重点描写了白家豆腐脑儿与丁家斋八宝莲子粥。
C.生意清淡之后,少掌柜丁海前去请教“宝隆铺”的盖老板,盖老板起初并不愿说破个中缘由,他怕说出实话伤了丁海的自尊,可见盖老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D.小说题材具有浓郁的地域与民族特色,语言质朴自然,主题鲜明突出,深得中国传统小说的韵味,文中大量的内心独白很好地表现了丁海的个性特征。
【小题2】小说中的白福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白老板在丁老板装修门面后不发怒反而道贺,最后又接手丁老板盘出的店铺,小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情节?请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宋代的审美风尚,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述:经由庄、禅哲学与理学的过滤与沉淀,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它所追求的不再是外在物象的气势磅礴、苍莽混灏,不再是炽热情感的发扬蹈厉、慷慨呼号,不再是艺术境界的波涛起伏、汹涌澎湃。
②艺术表现上,宋代不再有磅礴的气势和炽热的激情,也不再有肥满的造型和绚丽的色彩,而是开始转向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唐韵的壮美逐渐淡化,代之以宋调的含蓄、和谐、宁静甚至平淡,然而这种平淡不是贫乏枯淡,而是绚烂归之于平淡,是平静而隽永、淡泊而悠远。于是,在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宋代凸显了对“悟”“趣”“韵”“味”“逸”“闲”“适”等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在审美品位上,唐代朱景玄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但宋代的黄休复把逸品置于首位。“逸”就是超越、超逸,超越有形、有限而达于无形、无限,平淡天然中从容于法,转为谨慎细腻地品味某种人生况味。
③宋代的诗文,情感强度不如唐代,但思想的深度有所超越;不追求高华绚丽,而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宋代诗文的审美追求从推崇李、杜转向崇尚陶渊明,平淡成了宋代文人审美的理想风范。作为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代表,苏轼和欧阳修一样,发展了晚唐以来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并赋予它更加自由无羁的色彩。另一方面,他们提倡平淡天然的美,高度赞赏“寄至味于淡泊”。
④在绘画领域,唐代传达的是热烈奔放的气质和精神,宋代文人画传达的则是淡远幽深的气质和精神,其美学风格进一步由纤秾转向平淡,笔法平远、以淡为尚是其主要特征。宋代人物画在题材上将表现范围拓展到平民市井乡村民俗及各种社会生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即为代表之作。在书法领域,唐代书法轻盈华美、笔墨酣畅,如张旭、怀素的狂草狂放不羁,颜真卿正楷笔画端庄肥厚,充满浩然之气。宋代的瘦金体书法则枯筋瘦骨、老气横秋。宋人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宋代“尚意”书法除了具有天然“工夫”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同时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主张“书画同源”“书中有画,画中有书”。
⑤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比过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从而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由此产生。宋代士人普遍追寻日常生活的体验与享受,以及在享受日常生活体验的过程中所表达出来的那种雅致与诗意,反映了一种新的休闲审美心态的形成,即“玩物适情”。其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宋人将传统的艺术形式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了,同时也催生了一些能够适应时代审美心理需求的新的文艺形式。这一方面使宋代美学的风貌与汉唐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后世中国的美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自潘立勇《从唐韵到宋调:审美风尚的转换》,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朱景玄曾提出神、妙、能、逸四画品,逸品居后;而黄休复却反对朱景玄的观点,为了使画品的评定标准“逸”达到无形、无限的境界,把逸品置于首位。
B.苏轼和欧阳修赋予美学自由无羁的色彩,提倡平淡天然的美,赞赏并创立强调个体性情、趣味表现的艺术精神,成为了宋代文人艺术家美学的两大代表。
C.由于宋代士人的审美、艺术与个体日常世俗生活开始有了密切联系,使个人的审美情趣和要求获得了更为自由、更切人本的发展,催生了休闲美学的意识与趣味。
D.宋人“玩物适情”中“玩”的心态正是弥合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鸿沟的重要因素;这一过程中,传统的艺术形式走向了精致化、高雅化、韵味化、意趣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提出本文的话题中心“宋代的审美风尚”,引用袁行霈的话语,运用排比句概括了宋人的审美情感“已经提炼到极为纯净的程度”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
B.②段承接①段,重点从“艺术表现”“艺术和生活美学”“审美品位的崇尚”上简要概括了从唐到宋审美风尚的转换的体现,使读者初步了解“宋代的审美风尚”。
C.③段写宋代的诗文中体现出的审美风尚,④段写绘画领域与书法艺术领域所体现出的审美风尚,说明了宋代艺术的明显突破,③④段形成并列,属于纵向介绍。
D.⑤段陈说了宋代士人审美风尚在当时的意义以及对以后的具体影响,与开头呼应,深化了主题;①②段先总括,③④段是分说,⑤段是再总结,形成统一的整体。
【小题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之前的朝代都崇尚壮美,审美风尚表现为有磅碑的气势、炽热的激情、肥满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等。
B.由于宋代的审美风尚转向为对某种人生况味谨慎细腻的品味上,宋人的审美情感已达到极为纯净。
C.从唐到宋,艺术审美风尚的转换体现在艺术表现上、艺术和生活美学层面以及审美品位的崇尚上。
D.宋代的审美风尚已转向了对某种心灵情境精深透妙的表现与对某种情感意绪体贴入微的辨察上。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 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 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

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

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

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

 1970年,周恩来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

“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

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

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文章:2010年5月6日搜狐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本,质疑方对中国地震局的质疑有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
【小题2】这篇新闻回顾了新中国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这样写有何用意?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态度倾向于质疑方,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国怎样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①公元前 7500 年左右,中国开始出现农作物和家畜,还有陶器和打磨的石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动植物驯化中心之一。中国广大的幅员和生态的多样性造就了许多不同的地区性文化。在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期间,这些地区性文化在地理上扩张,它们开始相互作用,相互竞争,相互融合。文化多样性地区之间的交流,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而交战的酋长管辖地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了规模更大、权力更集中的国家的形成。
②虽然中国的南北梯度妨碍了作物的传播,但这种梯度在中国不像在美洲或非洲那样成为一种障碍,因为中国的南北距离较短;同时也因为中国的南北之间既不像非洲和墨西哥北部那样被沙漠阻断,也不像中美洲那样被狭窄的地峡隔开。倒是中国由西向东的大河(黄河、长江)方便了沿海地区与内陆之间作物和技术的传播,而中国东西部之间的广阔地带和相对平缓的地形最终使这两条大河的水系得以用运河连接起来,从而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所有这些地理因素促成了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而西方的欧洲虽然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地势比较高低不平,也没有这样连成一体的江河,所以欧洲直到今天都未能实现文化和政治的统一。
③在中国,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传播的,尤其是铁的冶炼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这个趋向在文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中国产生的一种被充分证明的书写系统,是在华北得到完善,并流传各地,预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书写系统的发展或取而代之,最后演化为今天仍在中国使用的文字。华北社会向南传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东西是青铜工艺、汉藏语言和国家的形成。中国的三个最早的王朝一一夏、商、周都是在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间在华北兴起的
④现存的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的著作表明,当时的华夏族就已常常觉得在文化上比非华夏族的人优越,而华北人也常常甚至把华南人也看作野蛮人。例如,周朝后期的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其他民族作了如下的描绘:“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礼记·王制》)
⑤由华北的这个周王朝建立的或以周王朝为榜样的一些国家,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向华南扩展,最后于公元前 221 年实现了秦王朝统治下的中国的政治统
⑥在东亚,中国在粮食生产、技术、文字和国家形成方面的领先优势所产生的结果是,中国的创新改革对邻近地区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例如,直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热带东南亚仍然为狩猎采集族群所占据,这些人制造了砾石工具和石片工具。从那以后源自中国的作物、新石器时代的技术、村居生活以及陶器传入了东南亚。历史上缅甸人、老挝人和泰人的向南扩张使热带东南亚的中国化宣告完成。所有这些现代民族都是他们的华南同胞的近代旁系亲属。
⑦中国的这种影响就像压路机一样势不可挡,先前的热带东南亚民族在这一地区的现代居民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的巨大影响,不过它们在地理上与中国相隔绝的状态,确保了它们没有像热带东南亚那样失去自己的语言以及体质和遗传特征。朝鲜和日本在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中采纳了中国的水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青铜冶炼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中采用了中国的文字
⑧事实上,东亚的文化进步并不全部源于中国,朝鲜人、日本人和热带东南亚人也不是毫无贡献的没有创造能力的野蛮人。古代的日本人发明了世界上一些最古老的陶器制造技术,并在粮食生产传入之前很久作为狩猎采集族群就已在村庄里定居,靠日本丰富的海产资源维持生计。但是,中国的作用仍然是太大了。例如,中国文化的声望值在日本和朝鲜仍然很高,虽然日语中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在表达日本语言方面存在着种种缺点,但日本并不打算抛弃它,而朝鲜一直到 1949 年才正式结束朝鲜文与汉字夹用书写朝鲜语的时代,用本国的字母取代了源自中国的文字
⑨由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农民取得的成就,由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创立的文明和建立的政权,中国因此成了中国人的中国。
【小题1】第②段分析了“促成中国早期的文化和政治统一”的“地理因素”,请概述这些因素。
【小题2】下列史实与第③段“主要的传播方向是由北向南”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国三个最早的王朝都是在华北兴起的
B.华北向南方传播了青铜工艺、汉藏语言。
C.华北的书写系统最后演化为今天的中文。
D.华北接受了南方的冶铁和水稻栽培技术
【小题3】第④段引用《礼记·王制》的句子,作用是
【小题4】下列不能证明“朝鲜和日本也受到了中国巨大影响”的一项是( )。
A.朝鲜和日本相继采纳了中国的水稻栽培技术、青铜冶炼术和中国文字。
B.日本发明了最古老的制陶技术,利用狩猎、海产资源建立了族群村庄。
C.虽然在表达方面存在缺点,但日本至今尚未抛弃源自中国的书写系统。
D.朝鲜直到 1949 年才用本国字母取代汉字,结束不用汉字书写的时代。
【小题5】第⑨段呼应标题,解释了“中国成了中国人的中国”的原因;文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别再吃了,有毒”“注意安全,地铁站被淹”“多一人转发,多一份希望”“扩散!扩散!捡到一张准考证,别耽误孩子高考”……近年来,这类看似是为人着想的“善意提醒”,在微博、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不少读者来信反映有许多貌似关心体贴的“提醒”,实则是一种推销手段,其中也不乏谣言。这些谣言,除了涉及食品安全、健康养生,还主要涉及人身安全、政策法规等方面,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高度“贴近性”。

这些谣言看似“无伤大雅”,但也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很多谣言与食品安全有关,出现过“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谣言反复出现,会给被中伤的企业造成经济损失,也会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据报道,今年年初,“塑料紫菜”谣言就导致多地超市下架紫菜产品,不少经销商退货。当然,比眼前显性危害更严重的后果在于,此类谣言看似温情体贴,实则误导公众。每一次的欺骗,都将损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消解公众的善意和爱心。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徐敬宏分析,“朋友圈”里分享信息的基本都是亲朋好友或同事。在这里转发谣言一般会被认为是出于关心,收到信息的人们往往会收起心中的防线。在这样虚拟的“熟人社会”,谣言就会从这个“朋友圈”跳到另一个“朋友圈”,形成裂变式传播。各种以提醒、体贴形式传播的谣言还抓住长辈“宁可信其有”的心理,使其自愿转发。传播者出于好心随手转发,往往源于制造者的精心包装。记者发现:有的谣言以“善意提醒”为名,利用公众善心,让人放松警惕;不少打着“科学实验揭秘”“有图有真相”“权威人士透露”等幌子;还有的标题十分惊悚,比如“有毒”“致癌”“致死”等,吸引更多人注意。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晋升表示,有人纯粹为了追求好玩刺激,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荣誉”,甚至想以此成为“网红”,提高自身知名度。有的是利益驱动,个人或机构为了博取眼球,用流量赚广告费。江苏省公安厅网络安全保卫总队民警周千里认为,有的属于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商家借扩散谣言向竞争对手泼脏水,以此破坏对手在受众群体中的口碑,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摘编自新华网2018年7月24日)

材料三:

近年来,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逐渐加大了对谣言的治理力度,一定程度上震慑了网络违法行为。周千里认为,主管部门要把好关,完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做到及时发现,第一时间通报责任单位开展核查工作。同时,强化打击力度,依法对故意造摇或传谣者给予处罚,增加造摇者的违法成本,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

张晋升认为,貌似关心的谣言广受关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比如公众在健康养生方面存在较大知识缺口。卫生健康部门、科学机构可以鼓励推广正规的科普账号,提供量多质优的科普类新媒体产品。网警巡查执法账号、媒体、互联网企业可以共同建立反摇平台,形成辟摇合力。

从公众角度看,谣言容易流行,说明一些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随大流、盲目猎奇的心理,有意无意间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徐敬宏提醒,在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轻易转发,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摘编自央视新闻移动网2018年7月25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制造者精心包装、以各种提醒、体贴形式散布的谣言,往往能打动好心的传播者,以致形成裂变式传播。
B.有人故意编造、传播一些无厘头信息,把转帖、跟帖多看成是一种“成就”,甚至想以此来提高自身知名度。
C.在人们的微信群、朋友圈里频繁出现关心体贴的“善意提醒”,实则是误导公众、损害信任、消解爱心的谣言。
D.公众要提高谣言鉴别力,收到社交媒体模糊、可疑信息时,不要轻信、轻转,而要与权威媒体进行核实比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个人或机构利欲熏心,希望用流量来赚取广告费,或炮制谣言以打击竞争对手,以便牟取不当的市场利益。
B.相关部门和网络平台若能加大对谣言的治理力度,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就可对网络违法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C.看似无伤大雅的网络谣言,因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获取亲朋信任得以广泛传播,并产生严重后果。
D.群众缺乏起码的常识和判断力,有从众、盲目猎奇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有意无意地成为谣言的传播者。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新华网,央视新闻移动网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