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龙应台
①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早上赶车时,有人催你喝热腾腾的豆浆。放学回来时,距离门外几尺就听见锅铲轻快的声音,饭菜香一阵一阵。晚了,一顶大蚊帐,四张榻榻米,灯一黑,就是黑甜时间。兄弟姊妹的笑闹踢打和被褥的松软裹在帐内,帐外不时有大人的咳嗽声,走动声,窃窃私语声。朦胧的时候,窗外丝缎般的栀子花香,就幽幽飘进半睡半醒的眼睫里。帐里帐外都是一个温暖而安心的世界,那是家。
②人,一个一个走掉,通常走得很远、很久。在很长的岁月里,只有一年一度,屋里头的灯光特别灿亮,人声特别喧哗,进出杂踏数日,然后又归于沉寂。留在里面没走的人,体态渐孱弱,步履渐蹒跚,屋内愈来愈静,听得见墙上时钟滴答的声音。栀子花还开着,只是在黄昏的阳光里看它,怎么看都觉得凄清。然后其中一个人也走了,剩下的那一个,从暗暗的窗帘里,往窗外外看,仿佛看见,有一天,来了一辆车,是来接自己的。她可能自己锁了门,慢慢走出去,可能坐在轮椅中,被推出去,也可能是一张白布盖着,被抬出去。
③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曾经是异国大学小城里一间简单的公寓,和其他一两家共一个厨房。窗外飘着陌生的冷雪,可是卧房里伴侣的手温暖无比。后来是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城市,跟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工作,一个又一个重新来过的家。几件重要的家具总是在运输的路上,其他就在每一个新的城市里一点一点添加或丢弃。墙上,不敢挂什么真正和记忆终生不渝的东西。墙,是暂时的。在暂时里,只有假设性的永久和不敢放心的永恒。家,也就是两个人刚好暂时落脚的地方。
④很多人,没多久就散了,因为人会变,生活会变,家,也跟着变质。渴望安定时,很多人进入一个家;渴望自由时,很多人又逃离一个家。渴望安定的人也许遇见的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寻找自由的人也许爱上的是一个寻找安定的人。家,一不小心就变成一个没有温暖、只有压迫的地方。外面的世界固然荒凉,但是家却可以更寒冷。一个人固然寂寞,两个人孤灯下无言相对却可以更寂寞。
⑤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⑥很多人,一会儿就有了儿女。一有儿女,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天还没亮就起来做早点,把热腾腾的豆浆放上餐桌。晚上,你把滚热的牛奶搁在书桌上,孩子从作业堆里抬头看你一眼,不说话,只是笑了一下。你觉得,好像突然闻到栀子花幽幽的香气。
⑦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⑧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
(本文有删节)
【小题1】文中在①②⑥段多次写到“栀子花”,请简析它们在表现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4分)
【小题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墙,是暂时的。”
(2)“很多人在散了之后就开始终身流浪。”
【小题3】作者在最后一段说,“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什么是永恒”的看法。(5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40: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乡的侧耳根

余道勇

家乡有一野生植物,名为侧耳根。

春天一到,它那蛰伏于大地土层的身躯,就冒出嫩绿红润的叶茎来,似乎是大地派到人间接收新春信息的信使。先是像荷叶一样卷曲的尖叶露出地表,紫红色的嫩茎拱出地面后,铺展成一片心形的单叶,颜色也由嫩黄而紫红,由紫红而新绿;第一片叶子张开,其上又生一尖叶,逐渐铺展成上端尖下端凹的紫红色叶片。钻出地面十厘米许,侧耳根就有四五片紫红嫩绿的叶子,茎秆也呈现红白相衬的模样,红里透着白,白里透着红,像大地刚刚生出来的胖小子。

惊蛰一过,万物苏醒。侧耳根是最早从地皮里冒出来打探春天气息的小精灵,只有它,才能听得懂天地语言,最先沐浴早春淅沥沥的小雨。也许就是因为它那竖起来的紫红色叶片,像是侧耳倾听天地之音的小耳朵,人们才把它叫做侧耳根吧?那轰隆隆的春雷声,就像是天地间的窃窃私语,然而,这些话语却早已被侧耳根倾听得清清楚楚。

侧耳根,学名蕺菜,又名鱼腥草、折耳根,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之效。生于山边沟边、田埂地头,其嫩根茎可食用,西南地区人民常将它作为蔬菜或调味品。在重庆近郊金佛山脚下,山民们对侧耳根可谓情有独钟。每到仲春季节,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城里的人,也常常周末去乡下踏青采风,顺便去溪沟涧边、山脚地头采挖侧耳根,一天下来,总有丰厚的收获。有时候,踏青累了,就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馒头,把侧耳根用溪水洗干净,拌一些油辣子就可以吃了,吃起来又香又脆。

当然,最惬意的,还是把侧耳根带回家,与家人共享。吃不了的,也可以送给朋友亲戚,说一声这是在山间田头亲手采摘的,那亲情友情就更加浑厚了。完整的一株侧耳根,地上部分是紫红透白的,地下部分是雪白嫩脆的,再加点从山中采摘回来的野蒜苗、柴胡尖,拌以辣椒油、山胡椒、花椒等佐料,不用炒不用煮,生吃,脆脆响,香从鼻入,味自香来,生津开胃,不觉食欲顿增。春天的餐桌上,当地人们都少不了这一道凉菜。

侧耳根长在溪涧沟梁田野之际,林边地头之间,与其他杂草共生共荣,不仔细找不易发现。随着周边的地丁、繁缕相继地开放,侧耳根反倒淹没在草丛中。但人们认真寻获的一刹那,一眼就能够从这春天的新绿中获得惊喜。而且发现一株,可能就会发现一大片。采的时候,最好有一把小铲子,左手扯住地上的茎叶,右手把铲子伸到根部切断根须,一株带着寸把长根茎和紫红色茎叶的完整侧耳根便采摘完成了。采摘的时候,一定不能只顾着扯地上茎叶,这可能会扯断地下那截鲜嫩的根茎,就不是完整的侧耳根了。

侧耳根一年一枯荣,冬去春回,听惯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也听惯天地间的万物私语。它深深扎根在土层中,哪怕冬雪摧残了茎叶,但蛰伏在大地之中的根茎,却能听懂天公与地爷的对话,在和风拂面的季节,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和美食的味道。夏秋季节,侧耳根开花结籽,茎叶被人们收割晒干泡茶喝,清热解毒消暑。冬天里,它坚强地孕育地下根茎,以待来年的发展。也许,在人类还没有诞生的洪荒年代,它就这么寂寞地倾听大自然和天地万物的呼吸。也许,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上,它也倾听过花草鸟虫的和鸣,倾听过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山歌号子。

当隆隆的春雷响起,和风吹拂的时候,侧耳根就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天地风云以及潺潺流水,还有勤劳的人们上山劳作的号子和歌声,它在给人们送来一片嫩绿的同时,也送来一味可口的美食,传递着大自然对人间最美好的祝愿和厚爱。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05月27日)

【小题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直接点明赞颂对象“侧耳根”,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与郁达夫所写的《故都的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以写春天蛰伏于大地土层的侧耳根冒出叶茎始,以侧耳根冒出地面,侧耳倾听万物的声音终,脉络清晰。
C.“乡村的农民便挖来侧耳根,用背篓背到城里卖,可以卖个好价钱”,这是乡村的农民喜爱侧耳根的主要原因。
D.本文抒写了家乡受人欢迎、讨人喜欢的一种野菜,深情地抒写了它的味儿美,品质也美;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
【小题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小题3】请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借“家乡的侧耳根”抒发了哪些情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嘉峪关记

于坚

①旅行团走的是古代中国从内地进入嘉峪关的路线,我们决定背叛旅行团,从古代胡人入关的方向重新走进嘉峪关。走了大约两小时后,古代那种旅人的感受早已体会,这路途端的是“行路难”,没法阔步大迈,没路的地方,坑坑洼洼,还得避开高高低低的石头和铁丝网般的荆棘,下脚如插针,就是上 了便道,路面全是砾石,踩不稳还要滑倒。很少树木,白杨偶尔出现,但枝叶都朝天扬着,很难遮阴。

②嗓子冒烟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了嘉峪关。在古代的地平线上,像一位披甲戴盔的武士正在戈壁上策马疾驰而来,两边的城墙犹如马蹄卷起的一排黄雾。有人得救似的大喊起来,看哪,嘉峪关!越走越近,从穿越戈壁而来的胡人的位置,只看见关楼而看不见城门。只有几步了,还是看不见城门,只是在地表上拱出一个半圆。直到迈上城门前面隆起的小阜,才看见嘉峪关陷在这阜丘的后面。其实如果要强调其气势的话,嘉峪关只要跨前几步,就可以俯视一马平川,却屈尊在凹处,这就是玄机。

③嘉峪关外面看着很文气,内部却杀机四伏。罗城0与主城之间,是一个陷阱。如果敌人突破了罗城,那么只要将罗城大门一关,罗城与主城之间,就形成一条死巷,敌人即刻被罗城和主城城蝶上射下的乱箭歼灭。嘉峪关的设计是采取守势,以柔克刚。人不犯我,那么重门深宅暗藏的是礼数。从外到内一路丝绸飘扬,笙歌锣鼓不绝,登堂入室之际,来案们的敬畏之心、归家之心已经油然而生。人若犯我,经过几重陷阱,铁骑也溃不成军。

④在嘉峪关主城的西门和东门上,分别刻着大字“柔远”“光化”。这是嘉峪关这个关隘的主题,这个关隘是为着柔远、光化而建造的。军事只是一个次要的主题。柔远、光化,不是非我族类,必欲诛之,而是以德化之,这就是中国。嘉峪关不仅仅是一个耀武扬威的工事,而是德关,嘉峪关的德就是信任来者、虚怀若谷。

⑤怀柔远人,以什么怀之、柔之?丝绸。有明一代,丝绸已然成为一种东方文明的象征。

⑥胡人为丝绸来。这是一条死亡之路,其旅程犹如穿越地狱抵达天堂。丝绸之路,就是朝觐东方天堂的路。

⑦嘉峪关正当丝绸之路的要冲。设身处地地想想,那些胡人,穿过坚硬干旱的死亡沙漠,亚麻布、皮子捆在身上,又渴又累,跌跌撞撞,就要彻底绝望之际,终于爬进嘉峪关,忽然看见了丝稠,灿烂耀眼,柔软如美女子,飘逸如春天之光——服了!“怀柔远人,厚住薄来”,制服也。制服既是动词的制服,也是名词的制服,这套制服是丝稠做的

⑧我们进入嘉峪关,登上柔远楼,像是逐渐失去记忆似的,古代等种苍凉雄浑的感觉逐浙消失。嘉峪关西面的戈壁与嘉峪关城内完全是两个世界。那边,满川碎石大如斗。这边,前后左右摩肩接踵的似乎都是现代胡人。穿西装打领带的、穿拉链夹克的……比比皆是。朝东望去,关内,摩天大楼、高速公路林立蜿蜒,飞机穿越石油城划出高空的长烟……关外,没有一个“胡人”。他们在关内,我们也在关内,如今全世界都在一个“关”内,这个“关”可不是嘉峪关、长城或者柏林墙能守得住的。胡人虽然在关内,但毕竟还个个揣着本护照,此时说不定正担心着过期呢。

⑨恋恋不舍,白天在戈壁走了一趟,到黄昏时分,一行人又沿着城墙在戈壁滩上走。默默地登上一片高地,坐下。天地之间充沛着苍茫大气,内心光明感动,落日在背后,夜晚在搭台,保个酒保似的,一颗一颗擦着他的星星。高两米多、厚一米多的古城墙已经看不出曾经是墙了,已经化为一列坚固密实的土墩,仿佛大地突出的手筋,有些缝隙长出蔓草,被鼠类钻开暗室。城墙曾经令某个时代的人们绝望,曾经拥有人为的雄强霸道的力量和质地,宿命般地不可抗拒。从前那些胡骑攻到城墙下,长叹一声,明白了固若金汤的含义,以为它们将天长地久,不敢再犯。如今安在哉!

⑩落日终于归顺大地,星星出现在天空,天幕森蓝,那个伟大的怀柔者在黑暗里凝视着这片无真的瀚海:四周似乎有万涓细流缓缓涌入。隐约间,似乎听见戈壁某处传来歌声:祁连山高啊嘉峪关长/戈壁滩大啊地老天荒/长风万里野茫茫……

(选自《散文》,有删改)

(注)①罗城,城墙外另修的环墙。

【小题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作为一个关隘,嘉峪关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3】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1)制服既是动词的制服,也是名词的制服,这套制服是丝绸做的。
(2)那个伟大的怀柔者在黑暗里凝视着这片无真的瀚海:四周似乎有互消细流缓缓涌入。
【小题4】现在的嘉峪关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思考?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笼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的。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始终波光粼粼,壮阔绵长。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⑤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交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地,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的。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沧浪亭,
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师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得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稣、黄公望、王石谷、翟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基碑。萎萎芳草和茂茂青竹,拖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人定胜天”的日子里,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纲”时被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刚韧!水与人,人写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着。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小题1】理解词意、分析作用第①段中“惧怕”指的是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小题2】赏析句子赏析文中画线句字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班驳的古书叠探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小题3】理解文章内容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会慢慢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4】探究作品内涵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必要的丧失
迟子建
一九九四年九月在云南的大理,有天傍晚我在散步时与一个精神失常者相遇。当时我正走在河岸上,空气很凉爽,明月下能见到苍山幽蓝的剪影。当我走上一座桥,在石桥的一端突然与一个人相遇。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月色给他的脸涂上一层柔和的光彩,他相貌平平,入神地微笑着,一动不动地望着河水。当他转身朝我走来时,我大胆地打了一声招呼:“嗨,你好!”他并没有停住脚步,但他冲着我笑了,而且笑出了声。他与我擦身而过,像大多数的精神失常者一样,走路很散漫,晃晃悠悠,有一种逍遥感。
我想象他为何而精神失常?爱情?金钱?权力?事业?这世俗生活中能制约、桎梏和诱惑人的种种事物我都想了一番,最后仍然是一团迷雾,得不到任何答案。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丧失了世俗人要为之奔波、劳碌、明争暗斗的职称、住房待遇、官职、金钱、荣誉等等这一切为人所累的东西,那么他心中留下的那一点是什么?也许是仅存爱情了。留下的必定是唯一的、单纯的、永恒的、执着的。这种东西带给了他安详、平和、宁静与超然。而到达这种境界却必须以丧失作为代价。
他对我的那一笑使我想起了里尔克,他在自己的一生中努力追求一种孤独感,有时候朋友或亲人破坏了他这种孤独感,他就会离他们而去。这种孤独感是否是精神失常者心中仅存的一种古典诗意之美呢?距离产生了,客观、清醒和冷静的良好品质必然在人的身上出现,而距离总是以丧失作为前提的。
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许多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频频产生过大学问家,而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怀旧是否也是一种丧失呢?我认为是。尽管怀旧的形式本身是拾取和藕断丝连,但就怀旧的事物本身而言,它却是对逝去所有事物的剔除和背叛。因为你不是怀恋已逝的所有事物,而是只对一件事物情有独钟,那么你在怀旧,就意味着你对往昔大部分生活的丧失。你用阅历和理性判断出了一种值得追忆的事物,这种东西对你而言是永恒的。几乎所有的作家都有怀旧情绪,这种拾取实在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丧失,而这种丧失又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憧憬呢?它也是一种丧失吗?我认为憧憬也是一种丧失。憧憬是想象力的飞翔,它是对现实的一种扬弃和挑战。现实太满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会扶摇而上,寻找它自己的阳光和雨露。憧憬脱离尘世,当然是对许多俗世生活的一种丧失。
怀旧和憧憬,这是文学家身上必不可少的两个良好素质,它们的产生都伴随着丧失。而任何人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怀旧和憧憬的,它需要营养的补充,也就是需要培养人的一种孤独感。一种近于怪癖的艺术家的精神气质。一个八面玲珑、缺乏个性的人是永远不会成为艺术家的,因为他(她)们拥抱一切,缺乏问询、怀疑、冷静和坦诚,因而也就产生不了距离和美。
我又想起了在大理石桥上遇见的那个人。以往我会像绝大多数人一样称他们为精神病患者,但我现在不那么以为了。几乎绝大多数病的症状都伴有抑郁、焦虑、暴躁、惊慌的表现。而精神失常者却表现出一种使人迷醉的冷静、平和及愉悦,这有他们脸上的笑容为证。他们战胜了抑郁、焦虑、暴躁和惊慌,他们的心中也许仅存一种纯粹的事物,他们在打量我们时,是否认为我们是有病的,而他们却是正常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正常是以大众的普通人的行为作为尺度的,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是精神失常者,或者说是精神漫游者。
要到达那种境界要丧失多少东西?我不敢设想。也许他们也怀想和憧憬,就像我们一样。
【小题1】作者在文章开头写自己与精神失常者相遇的情景,有何作用?(4分)
【小题2】请赏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他衣着洁净,笑嘻嘻地望着桥下的流水,那样子仿佛水中有他的美如天仙的新娘。
(2)我一直以为这样尽善尽美的环境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小题3】文中说“怀旧”和“憧憬”都是“丧失”,请分别说明它们各自是一种什么样的“丧失”。(4分)
【小题4】文章的题目是“必要的丧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其含义的理解。(6分)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各题。

烘焙心情

(新加坡)尤今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忡忡,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从善如流。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古老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光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蝼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烘出一个好蛋糕,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蛋糕状如满月,乳蛋蛋糕貌似丝绸。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颐的我,好似一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赠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小题1】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一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
【小题2】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2)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赠亲戚、朋友、邻居、同事。
【小题3】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小题4】联系全文,谈谈“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