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临河之城
习习
①黄土高原之上,黄河穿过全城的省城,大约只有兰州了。黄河自西向东穿过这个固若金汤之城,城市便随河蜿蜒成一条带子。河两岸,南北两山夹河而立,城中人在这条带状的河谷中生息。
②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我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就在这里度过。很有些时候,这个被大山夹击的狭长城市,让我感到逼仄胸闷、忍无可忍。常常,我从窗口呆望北山,想到我一辈子在兰州辛劳奔碌的父母,感到悲伤。
③但仿佛上了年岁,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
④父亲一家生活在河北岸一个叫十里店的地方。我想那里曾是古老的驿站,距离城中十里之遥。赶往丝绸之路的旅人过了兰州城,驾车渡河、哒哒的马蹄在黄河北岸西行,在十里店稍作歇息,继续往西……黄河边水车林立,水车日夜不息抽出河水灌溉农田,紧邻黄河的农业就这样切近地靠在城边。农人依偎黄河,自给自足。父亲跟着爷爷做棺材营生,棺木就于岸边的树木。而母亲一家在黄河以南离河约十里远的南山上,种植小麦豆菽,靠天吃饭。即使近切地临着黄河,因为没有提灌,北山也一样干涸。靠天吃饭的南山北山门当户对、两山上农家的儿女们互相联姻。与我父母一样,他们过河相会。
⑤很长一段时间,河上只有白塔山脚下的那座铁桥。这个漂亮的铁桥由外国人修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铁桥像一粒纽扣,连接了南北两岸。铁桥处最早是一个有几十只船只连起来的浮桥,在古代,控扼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加之南北两山作屏障。兰州的固若金汤名至实归,在兰州古城南门城楼上,曾高挂上书“万里金汤”四个煌煌大字的巨匾。
⑥传说国人申奥那年,一个兰州人想出资用上好的油漆把铁桥的五个弧形钢梁粉刷成五种不同的颜色;另有一个它的传奇,说有人私自决定将这座老桥卖给了外国人,当时把大家吓懵了,许多义愤填膺的兰州人一时搞不清这等大事是真是假。
⑦前一年,一位离兰几十年的老作家回到兰州,我亲见他跪在河边,喝了一口黄河水。我陪他乘着已作为游赏工具的羊皮筏子漂在河上,筏子跟着波浪在河上划着一道道弧线,天像蓝斗篷,风在耳边尖细地吹着。筏子头上,筏客子用土土的兰州话唱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坑上蹲个尕老汉,沙锅里煮着洋芋蛋……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⑧当我游走于南方一眼望不到边的平畴沃野,会忽然怀念起兰州的跌宕起伏,想那逼仄的两山实为稳妥内心的佳处。高山静立、河水汤汤,亘古未变,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
⑨兰州人喜欢登临城南的皋兰山。至最高处三台阁俯瞰,可尽览兰州全貌。天睛时,可看到黄河像一条晶亮的带子,蜿蜒流过城中。兰州城像画片一样高楼林立,大街小巷蛛网般密集。街市间,兰州人摩肩接踵,没有被逼仄和荒凉压迫—一河流用它的悠长和开阔慰藉着人心。
⑩盛夏的傍晚,兰州人纷纷走到河边纳凉嬉戏。我也喜欢在河边静坐,若有好友从远方来,邀于岸边的趸船上,喝酒喝茶至深夜,说够了世间的话,然后听河的声音、看河流向远方、迎接河带来的满谷的风……
⑪传说,先前,皋兰山生长一种兰草,兰州因此而得名。“每丛五六叶,叶窄于韭,长三四寸,开花如马兰而小,色蓝微紫”。两山荒凉突兀,小小的兰草,为这坚硬的城池平添了一份柔软,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本兰花签。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版2008·8,有删节)
【小题1】第⑥段中写有关黄河铁桥的“传说”和“传奇”有什么作用?
【小题2】在黄河边上浏览时,为什么筏客子的一段唱,使“远方的游子潸然泪下”?
【小题3】联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文章的第⑧段说“里面其实有着大道理”,这里的“大道理”是什么?
(2)文章末尾“仿佛一本厚重苍老的古书里夹的一枚兰花签”,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4】文中说“我还是对黄河真切地爱了起来”,联系全文,分条概括作者对黄河产生“爱”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

一方阳光

王鼎钧

⑴四合房是一种闭锁式的建筑,四面房屋的门窗都朝着天井。从外面看,厚墙高檐密不通风。我是在这样关防严密的“碉堡”里出生的。这碉堡用青砖砌成,黑瓦盖顶,灰砖铺地,墙壁、窗棂、门板,没有一点儿鲜艳的颜色。即使天气晴朗,室内的角落里也黯淡阴冷。

⑵四合房的主房,门窗向南。中午的阳光越过南房,倾泻下来,泼在主房的墙上。开在这面墙上的窗子,用一层棉纸糊得严丝合缝,阳光只能从房门伸进来,照门框的形状,在方砖上画出一片长方形。这是一片光明温暖的租界,像一块发亮的地毯。

⑶然后,一只用麦秆编成的坐墩,摆在阳光里。一双矜持的小脚,走进阳光,脚边出现了她的针线筐;一只狸猫,跳上她的膝盖。然后,一个男孩蹲在膝前,玩弄针线筐里的古铜顶针。这就是我和我的母亲。

⑷如果有人问母亲:你最喜欢什么?她的答复,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我清楚记得一股暖流缓缓充进我的棉衣,我的毛孔张开,承受热絮的轻烫。血液把这种快乐传遍内脏,最后在脸颊上留下红润。

⑸在那一方阳光里,我持一本《三国演义》或《精忠说岳》,念给母亲听。渐渐地,我发现,母亲的兴趣仿佛并不在乎重温那些早已熟知的故事。每逢故事告一段落,我替母亲把绣线穿进针孔,让她的眼睛休息一下。大概是暖流作怪,母亲嚷着:“我的头皮好痒!”我就攀着她的肩膀,向她的发根里找白头发。

⑹在我的记忆中,每到冬天,母亲也总要抱怨她的脚痛。

⑺她的脚是冻伤的。做媳妇的时候,住在阴暗的南房里,整年劳作。寒凛凛的水气,从地下冒上来,首先侵害她的脚,使之永远冰冷。冬天乍到,她的脚面和脚跟立即有了反应:看得见的,是肌肉变色、浮肿;看不见的,是隐隐刺骨的疼痛。

⑻分了家,有自己的主房,可是年年脚痛依然。在那一方阳光里,母亲是侧坐的,她为了让一半阳光给我,把自己的半个身子放在阴影里。左足的伤害没有复原,右足受到的摧残反而加重了。母亲不时皱起眉头,咬一咬牙。尽管只是身体轻轻地震动,不论我在做什么,那猫睡得多甜,我们都能感觉出来。

⑼“妈,我把你的座位搬到另一边来好不好?让右脚也多晒一点太阳。”我站起来,推她的肩。母亲低头含笑,摇摇头。

⑽座位终于搬到对面去了。狸猫受了惊,跳到院子里去。母亲连声呼唤,我去捉它,连我自己也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⑾以后,母亲一旦坐定,就再也不肯移动。

⑿母亲在那一方阳光里,说过许多梦。

⒀母亲说,她在梦中抱着我,一双赤足埋在几寸厚的碎琉璃碴儿里面,无法举步。四野空空旷旷,一望无边都是碎琉璃,碎片最薄最锋利的地方有一层青光,纯钢打造的刀尖才有那种锋芒。梦中的我躺在母亲怀里,光着身体睡得很熟。母亲独立苍茫,汗流满面,觉得我的身体愈来愈重,渐似下坠……想到这里,她的心立即先被琉璃碎片刺穿了。某种疼痛由小腿向上蔓延,直到两肩、两臂……

⒁就在近乎绝望的时候,母亲身旁突然出现一小块明亮干净的土地,像一方阳光那么大,平平坦坦,正好可以安置一个婴儿。母亲用尽最后的力气,把我轻轻放下。谁知道我着地以后,地面忽然倾斜,我安身的地方像是一个又陡又长的滑梯,没有尽头。我飞似地滑下去,转眼间变成一个小黑点。

⒂在难测的危急中,母亲大叫。醒来之后,略觉安慰的倒不是我好好地睡在房子里,而是事后记起我在滑行中突然长大,还遥遥向她挥手。

⒃于是,她有了混和着骄傲的哀愁。她放下针线,把我搂在怀里:“如果你长大了,如果你到很远的地方去,不能回家,你会不会想念我?”

⒄当时,我唯一的远行经验是到外婆家。外婆家很好玩,每一次都在父母逼迫下不情愿地回来。母亲梦中滑行的景象引人入胜,我立即想到滑冰,急于换一双鞋去找那个冰封了的池塘。

⒅跃跃欲试的儿子,正设法挣脱他的母亲。

⒆母亲放开手凝视我:“只要你争气,成器,即使在外面忘了我,我也不怪你。”

(选自《王鼎钧散文》,有删改)

【小题1】文章首段写了四合房怎样的特点?从全文来看,这段文字有何作用?
【小题2】第(4)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母亲最喜欢的“八成是冬季晴天这门内的一方阳光”。从第(4)至第(11)段文字来看,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小题3】本文中母爱的表现有哪些?请分条简要概括。
【小题4】说说文章以“一方阳光”为标题的好处。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惊雷

聂鑫森

年过花甲的梅问寒缓缓睁开眼的时候,天已经破晓了。锃亮的玻璃窗上泻进一片冰冷的雪光,使厚重的方砖地上涌动的寒意有了体积有了重量。

几十年来,梅问寒以一个名士的身份存活于世,古城湘潭无人不知。他是前清的秀才、民国的议员、国民政府的名记者,到1936年,对这一切都厌倦了,便回家乡来住进梅府当隐士。祖产和他历年的积蓄够他花销的,何况没有家室之累。梅问寒还是个爱读书多颖悟的才子型的人,作诗、写字、绘画、下祺、弹琴、品花、唱皮黄,无一不能。

古城是夏天被日军攻破的。

几个月来,梅问寒足不出户,在一场大病之后,他聋了,哑了,成了一个废人。经常来梅府拜访的是日军司令部的黑田。

黑田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对于琴棋书画也不外行。每次来,他总是向梅问寒鞠一躬,然后恭敬地坐下来,问长问短。

黑田说:“你是大大的名士,有影响的大人物,想请你担任中日亲善文化委员会主任,你的,好吗?”

老仆人梅仲君比画了好一阵,梅问寒依旧不懂,直直地望着黑田。

黑田显得很丧气。

之后,梅府的电线被剪了。梅仲君寻出锈迹斑斑的烛台。一到夜里,梅问寒的卧室里便燃起了蜡烛,火光闪闪,烛泪盈盈。国破家亡,民不聊生,蜡烛也不是无情之物啊。

梅问寒顺手扯了扯床边的一根绳子,不远的一个房间里便响起了叮当的铃声。

不一会儿,梅仲君匆匆走进房来。梅问寒对着梅仲君做了几个手势:“园子里梅花开了吗?昨夜的雪好大!”

梅仲君点点头,大声说:“梅花开得又红又大,花蕊里尽是雪哩!”

梅问寒又做手势,告诉梅仲君:“我想去赏梅。”

漫天皆白,一圈围墙分割出天地的界线,远望那几株老梅,开着灼灼如红焰的花,俨然一幅画。梅问寒想起父亲的两句诗:梅花天寒寒几许,傲然而立自凛之。

梅问寒站在这几株百年老梅前用手轻抚那铁干虬枝,凸凸四凹,饱经了多少世道炎凉,却仍然倔强如昔。那些梅花,花蕊里含着冰雪,冻不住的是滚滚烫烫的心緒,好像要和冬天抗个胜负。

突然,院门擂得山响。

梅仲君慌忙去开了门,进来两个日本兵,递给他一张请帖,白色的,上面用毛笔写着:“梅问寒先生:日军司令部黑田少佐恭请您今夜七时赴华南大剧院观看京剧《梁红玉》。”

梅仲君说:“老爷身体有病,请原谅。”

两个日本兵拉开了枪栓,“哇啦哇啦”地咋呼着,逼着梅仲君把请帖送进去。

华南大剧院戒备森严,四周站满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兵。

他被挟持着走进剧院。在惨白的灯光下,他看见了座位上的许多友人,他们站起来,向梅问寒点头致意,梅问寒不停地挥着手,表示问候。

梅问寒被挟持到第一排正中的座位上。整个一排座位只安排了他一个人。黑田司令正坐在他的后面。黑田见梅问寒走过来,忙伸出手去,但梅问寒装着没看见,一屁股坐下来。

《梁红玉》这出戏,梅问寒是太熟悉了。说的是金兀术入侵宋朝,韩世忠守卫润州,与梁红玉共约邻镇张俊刘绮合兵抗金。梁山好汉的后代阮良等人也来投军助战,会战于金山江上。梁红玉揭鼓助阵,宋兵王达又诱引兀术入黄天荡,韩、梁等合兵大败金兵。

黑田前倾身子,把嘴凑到梅问寒的颈后,谦和地说:“梅先生,你是个京剧通,但愿你喜欢这个戏。”

梅问寒头也不回,似若未闻。

黑田又说:“梅先生,我可以告诉你这样一出宣传抗金兵的戏,没有人敢鼓掌、喝彩的。中国人怕死大大的。”

梅问寒只觉得一腔子血冲到了头顶,他很想回过头去,将一口痰唾在黑田的脸上,但他克制住了,依旧纹丝不动。

戏演到了高潮处。

英姿飒爽的梁红玉,锐气逼人,登上鼓台,手握系着紅缨的鼓槌,擂鼓催阵,掀起一片震天喊杀之声。

梁红玉唱道:

捋鼓亲操,焕旌麾芝盖冲霄,

列艨艟,铁链环绕,听军中喊杀声高。

谁敢小觑女英杰,江天舒啸。

拥高牙,力撼江湖,秉忠肝,凭赤胆,保定了大宋旗号。

……

梅问寒听到这里,全身发热发烫,有如烧红的铁杵,只觉喉头焦躁,从丹田冲上一股气流,惊天动地吼出一声“好”来!

“好”声未落,剧院各处爆发出一片叫好声,宛若炸了锅。

“好!”梅问寒举起双手喊道。

“好!”

“好!好!”

剧院里喊“好”声此起彼伏,有如海潮排空,天摇地动。

梁红玉继续唱道:

眼见这黠虏奔逃,恨不尽扫;

挽绣甲跨马提刀——

女天魔,下九霄,只看俺威风杀气战这遭。

满场都是喊“好”声。

梅问寒心里说:黑田,中国人都是哑巴吗?在这一刻,他从喧腾杂乱的声音里,听见了黑田从枪套里取出了枪,并把枪口对准了他的后脑匀,手指已扣到机上。

梅问寒蓦地站起来,疾速地转过身子。他举起手臂,对黑田说:“《梁红玉》,真好!《抗金兵》,真好!”

枪响了。一连三声。

梅问寒趔趄了一下,緩缓地倒了下去……

(摘编自《滇池》1999年5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项是
A.小说的故事发生在冬季,显然题目中的“惊雷”并非实指,而是喻指梅问寒及在场民众面对侵略者发出的如雷般吼声。
B.日本人攻破古城,梅问寒不愿同流合污,装聋作哑,这既为下文爆发吼声埋下伏笔,又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C.小说对看戏场面着墨不多,而对剧情和唱词却作了详细交待,这种详略安排是为了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需要,别具匠心。
D.小说语言生动形象,简练而考究,让人觉得既典雅别致,又质朴凝重。如:写蜡烛“烛泪盈盈”,写梅花“铁干虬枝”。
【小题2】小说从第二段开始,用了较长篇幅交待梅问寒的过往经历,请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
【小题3】“士”是指中国民间有影响的知识分子,梅问寒波称为湘潭“名士”,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他的“名士”特点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既是首次对我国一线城市、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综合评估的成果,也是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的重要参考。

报告针对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的“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提出了“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图”的概念,研究破除引进人才中“钱来钱往”的怪图,努力实现“以心换心”的境界,打造一个不仅引才聚才、更育才养才、助才用才的安居乐业生态系统,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高地,从而不断提升区城创新力与竞争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评估结果显示,一线城市的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中,北京平均水平最高,其他名次分别为广州、深圳、上海和杭州。

(摘编自《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

材料二:

硅谷风投教父保罗·格雷厄姆说“创业者要去配得上自己雄心的地方生活”,因为完成一番事业需要支持者、资助者,而一个适合的环境会让创业者如鱼得水。现实也正是加此,少数中国“创业之城”孕育了中国绝大多数成功的互联网公司。

按城市划分,统计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中,北、上、广、深,就这五座城市拥有的独角兽公司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独角兽公司之都”离不开北京丰富的人才、资本、媒体等资源,但更与其活跃的创业氛围息息相关的是对创业理想宽容度高。在北京,起进任何一个的咖啡馆,你都可以听到有人在谈论互联网,“电子商务、流量、直播、网红、用户体验、商业接式·……”没人会嘲讽你的梦想,反而会和你一起思索,甚至可能一起去实现梦想。

金融业是拉动上海经济的重要动力,上海的金融环境让马云也不得不将支付宝总部从杭州迁到上海。既然上海的独角兽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那为什么上海的整个互联网创业氛围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上海没有出现滴滴、快的这样前期靠大景烧钱来获取用户、培养市场的公司。在资本寒冬未来临之前,一个北京的创业者只要有了想法,就会先去实行,然后创始人再到投资者面前“忽悠”一番,差不多钱就会到账了,而对上海的创业者来说精打细算才是其鲜明的风格。

广州是以低调、务实、不喜张扬的从商风格著称的老牌商埠,2014年全国城市GDP排名第三、机场吞吐量全国城市第二、高校教量全国第二……广州的创业优势,更多地体现在一线城市的丰富资源上。但与深圳相比,科技创新是广州明显的短板。

在杭州的8个独角兽公司中,除去蚂蚁金服是阿里巴巴的,剩下的7家中有4家都是与电商相关的,这或许是因为阿里巴巴早已为他们培育了一个较为成熟的电商市场环境。阿里巴巴的存在就像一个核电站一样,它的能量辐射着整个杭州的创投圈,令整个城市的产业和创业环境都趋于“互联网化”。

深圳的互联网独角兽公司数量有7个,仅智能硬件就占了3个。这与深圳完善的硬件生态链以及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密切相关。深圳几乎没有本土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但它却在八九十年代孵化出了像华为、中兴、腾讯这样的明星企业——这些企业靠的都不是忽悠与概念,而是扎实的研发与强大的现金流能力。

注独角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文中“独角兽”指估值达到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

(摘编自网络)

材料三:

 

(摘编自《中国独角兽报告:2019》)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次对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区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圈进行综合评估,其结果可帮我们了解我国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整体状况。
B.《中国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发展报告(2018)》提出“人才创新创业优质生态圈”的概念,解决了“引才难、成才难、留才难”的问题。
C.“独角兽”是古代西方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神奇动物,在材料中用它来比喻未上市的、估值达10亿美元的企业。
D.北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独角兽公司之都”,是因为北京所拥有的独角兽公司最多,差不多是上海、杭州、深圳这三座一线城市的总和。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线城市用“钱来钱往”的方法是不能引进人才的,只有用“以心换心”的方法才能引进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B.保罗·格雷厄姆认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年青人,只有到一个同样有雄心壮志的地方工作,才能施展才华。
C.在北京,不管你的互联网理想是什么都能得到尊重,甚至还可能有人投资助你实现理想,但上海却不是这样。
D.广州作为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独角兽公司比深圳少,这是因为广州与深圳比起来,科技创新要略逊一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分别概括说明北、上、广、深、杭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原因,以及这五座城市拥有众多独角兽公司的一个共同因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新闻采访,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采访录

朝花周刊:常听到有阅读者说这个作家有“语言”或没“语言”,您的“语言”向来被称赞为“好”,这当中的趣味和取向是偏向传统的美感意识吗?古典诗与文人笔记那一路对您也有影响吗?

贾平凹:我的“语言”说不上什么,它是写作最基本的东西,我仅仅是学习而已。我在初学写作时,是喜欢古典与文人笔记那一路的,近些年来,又有意识地避开一些明清时期的东西,担心写得太轻太柔,就向汉以前的东西靠近。

我第一次读《古文观止》的时候,喜欢张岱和归有光的作品,里面有两三篇。我读的时候,就感觉文章好得很。后来就想收集他俩的全部作品来读。我就把张岱、归有光的文集找来,很厚的,看了一遍后,发现也就是《古文观止》里的几篇散文特别好。他们一生就写了这几篇散文,当时我很吃惊,我说,为什么这几篇能写得那么好?他们大量的还是诗啊、词啊,谈天说地的文章。真正的抒情散文,就那么两三篇,全部收入《古文观止》里了。老抒情,哪有那么多情要抒?大量的还是关于人生的、社会的内容,在这基础上,有感情要抒发了,写上一两篇,就写成了。如果一辈子写散文,还是按原先的那种套路写,唯美的、抒情的,把路子越走越窄的那种,也就没什么可写的了。

我接触过许多画家,那些画家一上班就在那里画。我也问过一些画家:“有没有没什么可画的时候呢?”他说,是没什么可画,但这是我的工作,每天还得拿起笔。后来一位老画家讲:“常画常不新。”我想,恐怕专写散文,也会常写常不新。我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散文观要改变,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散文路子要改变,估计现在的散文家都不愿意写这种东西了。

朝花周刊:写和读乃至走,是否会有矛盾?“深入生活”以及各种会议事务种种,需要您花时间花力气,那么花在写作上的时间,就必然要减少。很多您的读者为一个问题纠结不已:您究竟是什么时候,一字一字“手写”出高产又优质的新作?怎么看待“作家中的劳模”的称呼?您的下一本会写啥?

贾平凹:现在干扰确实是多,没办法。我是尽量推开许多杂事,为此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如果正常写作,我是上午九点至十一点,下午三点至五点写。上午十一点至十二点,下午五点至六点,用来接待人处理事,一天一定要保障四个小时写作时间。我不是什么“劳模”。我的优点是能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写作状态,全神贯注,心系一处。酝酿和构思时间长,写起来就快。

我是靠体验与经验更多些。我不太去一些热闹地方,却喜欢两三人去那些一般人不去的县上、镇上和村上,我去那里没有应酬,身心放松,能看到许多事,能思索许多问题。写作是一生的事。下一本可能写过去的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现在还不知能写出什么样的。

朝花周刊:曾经有人拿您的小说和散文相比较,得出一个结论:您的小说其实就是优秀的长篇散文。您上世纪八十年代创作的“商州系列”等,是作为小说文体突破的一种革命范式,被叫成散文体小说,或叫笔记体小说;而您的很多散文名篇都进入了中小学教材,被孩子们吟诵着。散文的作者、读者群体最大,品种最多,您觉得它是否也该有一定的规定性?

贾平凹:我从不主张专门写散文,那样容易越写路越窄。我也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小说是一本戏曲,散文就类似戏曲中的那些唱段。古代戏曲中的唱段很多都是心理描写。散文写作有无限的可能性,但真情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没有真正触动你的东西,没有你体会的东西,就不要写散文。它如现在的摄影一样,人人都会,但要拍摄出好东西,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的。

朝花周刊:您曾经提出“大散文”的口号,是要主张什么呢?

贾平凹:在我原先办刊物的时候,是有个想法,小说界的革命较早,革命的力量也特别大。在小说界,你几年不写就没人知道了,旧小说的观念不停在变。但你写过几篇有名的散文,几十年后还有人知道你,这说明散文界革命成分太少。我一直在想,散文界也应该来一场革命。

我在办《美文》杂志的时候,提出过“大散文”写作。“大散文”当时是从体裁和作品境界两个方面来强调。当然,这概念还有些大而无当,不好把握。现在大家对散文的看法,据我观察,基本上都是统一的,也不可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原来《美文》提出“大散文”的时候,也有不同的争议。争议最多的,就是关于“抒情”。一谈散文,好像就是类似当年杨朔的散文,就是抒情的,特别讲究,特别唯美的散文。当然,那种散文主张,好是好,但写得时间长了,就越写越矫情了。当时,就是因为有关于“抒情”的争论,我才提出“大散文”的概念。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岱和归有光一生写的散文和诗词相比数量少多了,但是在散文上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B.小说创作的观念不停在变,散文也要适应时代要求积极变革,无论是题材还是写作方法都要改变。
C.人生的、社会方面是散文重要的写作内容,如果仅仅是抒情,路子会越走越窄,不利于散文的发展。
D.现在对散文的看法,是统一的,比如不能再写那些花花草草的,或者是那些太小的东西。
【小题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平凹从古典与文人笔记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东西,但他不主张把散文老是当作小品文和散文诗去写。
B.举画家的例子说明,如同画画“常画常不新”一样,散文写作也会常写常不新的。
C.作者认为写散文不能再像杨朔的那样,反对矫情的散文。唯美的、抒情的,会把路子越走越窄。
D.文章举摄影的例子说明,散文人人都能写,但是要想写出好的散文是很不容易的。
【小题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贾平凹散文创作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