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一粒麦子刘燕成
①麦子是跟随父亲的那捆麦哨进城的。 
②那一年的四月,父亲走了,他留给我两册手抄歌本、一支唢呐和一捆麦哨,我从千里外的老家将父亲留给我的这些遗产带进了城里的家。进城后,我将唢呐高高地搁置在了书橱里,两册手抄歌本也被我请人重新装订了一番,做得像书的模样,以便保存作永久的纪念,而那一捆麦哨,被妻丢进了阳台的花钵里,从此不再有人管它。
  ③历经了半年的风吹雨打,就到了秋末冬初,那捆麦哨竟然长出了一粒嫩绿的芽儿,在花钵里,正迎着窗外的冷风,猛烈地哆嗦。透过玻璃,从我的书房斜斜地望过去,正好可以看见那花钵里的麦芽,有一些伶仃的样子。那些废弃的书报、旧碗、拖鞋、破开了洞的棉袄,统统丢在阳台那边,花钵就是孤立在这些废弃物之中的。幸好时不时地可以招来一些淡冷的阳光,柔柔地泼洒在阳台里。自从有了这一滴娇嫩的绿色后,我便开始慢慢地喜欢起这方小小的阳台来。
④那段时光,看麦,是我起床后必做的一件事。见得那小小的生命之色一日比一日浓,叶片也一天比一天粗壮,渐渐地,还长出了秸秆,包裹在那鲜绿的叶片里,我的心不禁欢喜起来。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也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把这粒柔弱的幼麦当做兄弟,每天给它一些粮食、水,一些温和的态度,让它真正感受到兄长的关怀,而不是那些城里人的冷漠。我对妻说。
  ⑤冬日的阳光总是少得可怜,天气稍微转好的日子,也只是在中午方才见得厚厚的云层里那一个单薄的太阳影。稀薄的阳光,赢弱地从屋外的院坝上空穿过,然后从窗外的那棵百年梧桐的光秃秃的枝丫间轻轻地掠进了我的阳台,照着麦。然而没有多久,我便发觉我似乎和别人一样,每一日都沉陷在忙碌无为中,静不下片刻的心绪来。只有在周末的日子,方才抽得出身去看看那阳台上的麦儿;平日里,总有许多的事要做,总有一些无关的人事要去面对和应付。所以,麦总是孤独地站在阳台的花钵里,虽然它绿绿地日渐坚强起来,但毕竟生长在这繁华的都市。
⑥那一年的深冬,雪洋洋洒洒来到了人间,一些雪花像长出了手一般,伸到阳台里面来了,厚厚地躺在花钵里,盖得麦儿见不了影。我突然就想起了人们常说的那句谚语: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我倒不是在期冀“枕着馒头睡”的富足和幸福,我只是在想,这般大的雪,倒是预兆了麦子的一生好命。我到底是可以在来年的春天,看到这一粒沉甸甸的麦子了。那时,我想学着父亲,用收获后的麦秸做成唢呐哨,用这麦哨,像父亲那样吹一吹我很早就没有吹了的酒曲。那些往日熟悉的曲子,现在大概是忘记得差不多了的罢。
⑦记得小时候就喜欢吹唢呐柳笛之类,我偷过父亲的唢呐,还将麦秸用滚水煮软,然后一小节一小节地剪下,做成麦哨。怕父亲发现,便躲到老屋背后那些僻远而幽深的峡谷里,坐在那绿油油的麦地上使劲地吹。若此种种的“恶迹”,倒是使我越来越像父亲了,即便我没父亲这位民间艺人将唢呐吹得婉转动听,吹得人心欢畅,但我到底是没有丢掉父亲的这一门手艺。什么样的酒事,要吹什么样的唢呐;什么样的时辰,要吹什么样的曲调,这些我是烂熟于心的。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那天父亲是吹着这唢呐,将我送到山路的尽头的。山里人的唢呐,没了这小小的麦秸,没了麦哨,是怎么也不可能吹得出乐调来的。有时我想,没有父亲默默的支持,我不知我的生活会是怎样……
⑧春天悄悄来临的时候,这花钵里的麦粒就成熟了。金黄的叶,金黄的秸秆,金黄的穗粒,即便是夜里,也泛着那丰产的喜气。然而这个时候,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当我从书柜里取出父亲的唢呐,当我抚摸着唢呐上的麦哨,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那麦哨声里的村庄,我似若看见了往日的父亲。
⑨我想,就让这颗花钵里的麦兀自流浪在阳台上吧。如同父亲,让我一个人漂泊在这个异乡的城市。
(选自作者同题文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以“一粒麦子”为线索,叙述了麦子在花钵中逐渐成长的过程,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麦子的赞美之情。
B.第③段描写那捆麦哨竟然在风吹雨打后长出了一棵麦芽,那伶仃娇嫩的模样触动了作者,作者从此喜欢并关注起麦芽的成长。
C.第⑤段作者描写阳光透射在麦子上的情景,运用“稀薄”“羸弱”“轻轻”等词来突出阳光的稀少,直接表达对幼麦的关爱。
D.第⑦段作者回忆偷学唢呐以及父亲送他上城里工作的情景,写出了“我”“麦哨”“父亲”三者的内在联系,蕴含父子深情。
E. 结尾段与第①段互相照应,语言简洁但内蕴深刻,城市里的“我”如同花钵中的“麦”,肩负着殷切的期望,孤独但却坚强。
【小题2】请简析第④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我心想,这粒麦,它生命之血是源于父亲手心的,或许,它那根底泛白的麦壳上还留有父亲的手温,这些绿,或许就是从那温度里生长出来的。一如今日的我,是从往日父亲的血脉中走出来的。
【小题3】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7分)
(1)第⑥段,作者引用“今年麦盖三层被,明年枕着馒头睡”这句谚语,有何作用?(3分)
(2)第⑧段,为什么“面对这沉甸甸的一颗麦,我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4分)
【小题4】在“一粒麦子”的成长历程中,哪一点最能引发你对人生的感触?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这一点的认识。不少于200字。(10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1-04-09 04:11:3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心有大爱,不负韶华——“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刘芳

刘芳是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的一名盲人女教师。1997年,她开始因视网膜色素变性而渐渐失明。生活的苦难并没有将这位女性击垮,她选择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不向命运低头,以钢铁般的毅力,继续坚守教师岗位,用爱的信心和力量帮助很多孩子打开心窗,并从课堂走上各地的道德讲堂,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正因如此,刘芳被人们亲切的称之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刘芳于1993年参加工作,1997年查出眼疾,十年时间,她的世界由光明变成黑暗,但是她还是在全盲的状况下,成功带完了一届学生,她不仅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也是孩子们的心灵导师,校园里的残疾孩子遭到别的同学耻笑,刘芳会对他们说:“嘲笑他人就等于嘲笑自己,因为我们都是平等的人。”有两个高位截瘫的孩子需要假肢,刘芳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为孩子们咨询,最终两个孩子得到了假肢厂提供的价值5万元的公益假肢,从而可以快乐地行走,自由地追梦。她在各地的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她用坚毅的个性、幽默的话语、真实的经历,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

2016年,刘芳在电台有了专门的栏目《爱聆听》,一个心理援助公益节目,主旨是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缓解和消除社会中的矛盾与不快,起到积极的宣导作用。提到电台节目,刘芳向记者诉说她的工作心得,每次直播,她都要提前两天为节目做准备,将稿子熟练于心,才能给听众呈现一个最好的状态。“在电台直播时听到的好多残疾人分享他们的故事,有时候跟健全人烦恼的事情是一样的。电台的工作与心理老师相比,有很大不同,心理老师是一对一地与学生交流,而电台工作是面向大众的,它需要传递给人们健康的情绪,给予听众困境中奋力拼搏的勇气,《爱聆听》节目为众多听众在电波中搭起心与心交流的桥梁,其中来自昆明、安顺、从江的盲人朋友在节目的帮助下纷纷走出失明的困惑重新找回了自信。

凭着对农村教育的热爱、对学生难以割舍的感情,刘芳创作了《石榴青青》和《花开十年》这两部小说,前者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年轻人的理想和追求,其中大量笔墨触及到师生之间最质朴的感情,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希望和困惑。后者讲述了贵州山区女教师刘思楠在井台中学的感人教学历程。十年间,她的眼睛渐渐失明,而内心却渐渐明朗。作品以生动幽默的笔触,描绘了西部山区学校多彩的现实图景,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刘芳两部作品的部分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刘芳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给读者思考的空间,可以带给残疾孩子实际的帮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文化事业的发展。

多年来,刘芳与残疾人事业解下了“不解之缘”,诗歌,演讲,文艺汇演,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她都积极参加,最近,她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新的职务也给予了她新的挑战,她说:“当前,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加大残疾人的教育力度,加强残疾人分类别学习,促进残疾人就业,使残疾人接受“再教育”,如何结合残疾人的需求有效地开展活动,举办更多适合残疾人文化发展的公益活动,都是她今后思考和工作的重点。

刘芳表示,新的时代给了每个人新的机会,知识改变命运,对于残疾人来讲,更应该如此,我们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寻求平等与尊重,努力地走出去,谱写生命中最动听的乐章。

(“搜狐网”2018年7月27日讯,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石榴青青》这本17万字的长篇小说,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描绘了一群从事农村教育的青年教师的理想、工作、爱情和友情。其中,既有刘芳和她的学生们的日常小故事,也融进了刘芳从事农村教育的心得体会。
②2015年,刘芳获选感动中国2015年度候选人。同年,荣获由新华社主办“中国网事·感动2015年”度网络人物。2016年8月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第三中学盲人教师刘芳荣获中宣部授予的全国“时代楷模”荣誉。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刘芳是贵阳的一名盲人女教师,她不向命运低头,因此被人们亲切的称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
B.刘芳曾为两位高位截瘫的孩子第一时间联系假肢厂家,最终使这两位孩子获得了免费的假肢。
C.刘芳的电台节目《爱聆听》让听众在倾听别人故事的同时,也学会卸下心灵重负。
D.刘芳把出版的两部小说的书款捐给贵州省盲人协会并设立了奖学金帮助生活困难的孩子。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刘芳在各地开办道德讲堂,讲述自己用爱重新找到光明的故事,打动和感染了无数人的心灵,为时代奉献“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正能量。
B.刘芳最近当选了贵州省盲人协会的常务副主席。她之前也积极参加各级残联组织的活动,并把如何解决残障人士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棘手的问题作为自己工作重点。
C.刘芳创作的《石榴青青》,以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西部农村教育为背景,真实地记录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变化和一群青年教师的理想和追求。
D.刘芳在逆境中重新扬帆起航,微笑面对命运的磨砺,她为时代奉献正能量,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与赞叹,也赢得了诸多荣誉。
E. 刘芳希望残疾人,不要因为残缺束缚自己,要勇于接受自己,比常人更要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寻求平等与尊重,才能生活的更好。
【小题3】结合全文,谈一谈,刘芳作为“时代楷模”的闪光品质有哪些。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隔壁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举相信天下竞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竞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转载于《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主角,“我”也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感恩图报等性格特点。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一个“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花瓶。那只花瓶对“我”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卖。
C.小说多处运用伏笔与照应的写法,比如前面写老中医说赎金翻倍,后面写“我”拿出字条及老中医的儿子收钱两千等,相互照应,颇具匠心。
D.老中医儿子说“我”家花瓶“也值几千块钱”,又介绍另一个花瓶的来历,有贬低“我”家花瓶之意,也说明他对老中医收购行为的不解与不满。
【小题2】老中医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小题4】文中“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奥义在于中道智慧的昌明,而中道智慧的核心则是以中为用。有误解认为中庸是折中主义,实际上,孔子说得很明白,隐恶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能够准确把握好与坏、善与恶的两个层面,以隐恶扬善的大方针,让人民群众知道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够不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②《中庸》中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明确指出了中庸之道的实际意义。其中“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论述,则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气象万千的思想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想见,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所在,就是敬畏并顺应了天道才能够得到大自然的恩惠。中庸之道的纲领自然生出“中正仁和”的生存之道。
③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生存智慧。从伏羲女娲时代取类比象画八卦、定农时到神农尝百草、黄帝制甲子、仓颉造字、十二生肖等,都生动地把人与动物精神上的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起来。甚至黄帝蚩尤的战争都有大量动物参与其中,上古时代有很多被敬为神明的神兽和人类伴生。生物多样性的情怀在历代仁君治世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大舜孝感动天,大象为其耕田,小鸟为其耘土;尧舜禅让,有凤来仪,百兽舞于名堂;帮助大禹治水的有应龙、朱虎、熊罴等神兽。商汤为保护动物而示范网开一面的仁慈胸怀,周公为保护黎民百姓不受猛兽侵害而驱逐之并不是斩尽杀绝之,都是王道仁心的生动体现。孟子“君子远庖厨”的教育理念等等,都对带动百姓爱惜物命、与动物和谐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    
④在《易经·系辞》中,孔子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包容一切、安养生民、爱惜物命的精神,其核心的精神是包容。包容的精神不是放纵不理,放任自流,而是在有广大悉备的人文主义情怀之下,本着中庸之道的兼收并蓄的精神,本着众生平等的理念,兼顾自然、生态、生物平等的生存权利,从根本上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
⑤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分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来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生物多样性的体现,是大自然包罗万象、广大悉备的恩惠,而非人为的干预。敬畏自然,顺应天道,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智慧源泉。中国历史上,即使发展商业也必须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其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质上是理性大于物欲的合理性人性设置。
⑥综上所述,伟大的中华文明的中道智慧,体现为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精神和敬畏自然、爱惜物命的情怀。而这些无疑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治久安的保证。
(摘编自卢福成《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情怀》)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的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因为中国人懂得敬畏自然,顺应天道,中道智慧昌明。
B.中道即中庸之道,它让人们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从而能折中使用,不会在相反的两个极端里偏执于一方。
C.西方文明强调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的理念,与中华文明相悖,本质上是对天道的亵渎。
D.人类社会若能遵循中庸之道,兼收并蓄,开放包容,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和谐美满、长治久安。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庸之道的含义、实际意义以及中国人的生存之道等方面,论述了中道智慧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
B.文章第三段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论证了中国人的生存智慧就是与自然和平相处,对生物多样性包容。
C.作者运用例证法,两次举孔子之例,阐释了中庸之道的含义及中华文明的精神,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D.西方亵渎天道的理念,从反面说明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应是大自然调节的结果,而非人为的干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做思想基础,不敬畏并顺应天道,就不会得到大自然的恩惠。
B.从仓颉造字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设置,可看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没有丛林法则、刺激物欲、促进消费等理念。
C.包容精神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精神,也是能使地球和谐美满、生态稳定、生物多样的重要因素。
D.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非人为的干涉,可见人类社会当以天道人欲之间的平衡为根本,敬畏自然,顺应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