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 火

周蓬桦

我在野地里闲逛,手里夹着一支香烟,它可以和内心暗藏的微火呼应,还可以让你在夜幕下或者大风中游走,穿过一条危机四伏的道路。

一个人内心的火焰,生来就有。我曾经的一位邻居,有一年他得上一种怪病,躺在床上再也没有起来。他用仰躺的方式延续生命倒也罢了,令我感到残忍的是,几乎每天,他的身上必需要扎满银针才能缓解疼痛。我隔一段时间就去看望他,出门后都要难过好久,因为我看到一个全身被扎满针的人如何向来客展示微笑。他太太告诉我,如果哪天碰巧天气不好,大夫没有及时赶来,老人就会陷入恐慌状态,即便他的病当时并没有发作。他让家人一次次打去电话,“大夫到哪儿了?快催催,我觉得快不行了。”一场大雨过后,大夫终于赶来,他迫不急待朝身上指指:“快,给我的全身都扎上针。”

我听了这样的讲述,又对死亡的疑虑增加了几分。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必须付出死的代价才能验证。可气的是,对于它的验证结果,哪怕是个美妙仙境,也无法将信息完整地传递给活着的人们。换一个角度说,假如死亡世界果真是个美妙的仙境,这个事实得到科学的鉴定,人类会不会忽然就变得轻松呢?会不会丢下眼前痛苦琐碎的生活,纷纷往死亡的仙境里逃跑呢?

我记得在夜晚穿行的那一刻,总是在头上闪烁的星光突然消失。四周晚冬的荒野,扭曲的枯树,几丛苇草,早已干涸的水洼,斜坡上的幽暗洞穴,给人造成一种很可怕的错觉,觉得自己置身于上帝的某种设计中了。此刻,风声、夜鸟的叫声、远处的村庄,都达到了对生命考验的联盟和默契。人的恐惧正是源于这种未知,心想如果今夜神开恩让我走出荒野,就是最大的恩赐。而当我走出困境、抵达温暖的屋舍之后,与友人饮酒、聊天,畅谈历险,却又很快忘记了神的存在。神之所以为神,就是不轻易计较人类的失礼,而人做不到这样。

田野上有一幢草楼,那是被农人废弃的护青人的居所。想起它,我的脑子里就立即浮现出一个满头长癞疤的人,手里提着一杆火枪围着大片的农作物转悠。这个人是我母亲的叔伯兄弟,我叫他癞疤四舅。他的生活没有讲究,饿了从土里拔下一只萝卜,渴了削下一根秫秸,从中汲取甘汁。他的身上没有一点赘肉,因为他身上有了多余的东西,就把它归还给野地。他的整个人生,与粮食、牲口、日月、河湾、土炕等事物有关,而远离研究、礼仪、述职、嫉妒、级别等一切所谓文明社会的零部件。

日益重复的生活已经消磨了我们的激情,我们需要不间断地到野地里摄取,才能获得天然的元素。有时候我真的羡慕癞疤四舅,他怀抱一杆土枪做梦,秋收后离开田野,熬过冬天直至过完一生。后来在一年秋收过后,他果真死去了,过了一个多月才被人发现。于是人们感叹:“癞疤可真可怜啊!” 但我分明看到他倚着土墙的样子,死亡在他的脸上,流淌得十分安详。

在癞疤四舅死后不久,我姥姥镇上的大人物—— 一个姓胡的镇长死了,镇上顿时热闹起来,全镇停工三天。接下来是隆重的追悼会,吹吹打打,送葬的男男女女都哭肿了眼睛,可结果还是得把镇长埋到荒野里。胡镇长死后不到一年,他年轻的老婆就改嫁了。而此前,人们就早已不再提起胡镇长。

今天,在沉沉夜幕下,我重温着人世间发生的这些事情,感到人的一生像一支燃烧的香烟,吸一口才能亮一下。

(选自《天涯》,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语言风格古朴自然,能灵活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叙事更生动、议论更形象。
B.本文叙议结合,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折射出作家对人类的悲悯和对人生的探寻,从而把作品提到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
C.第三段对死亡世界的思考颇为独特,大概正是对死亡世界的无知,人才贪生恶死。
D.第四段讲“我”曾经一走出荒野就忘了神的存在,就是要以人对神失礼反衬神的宽容。
E.姥姥镇上的胡镇长的葬礼风风光光,但他很快被人们忘掉了,他老婆也改嫁了。他生前风光,死后速朽,强烈对比说明了人死光灭的道理。
【小题2】本文第二段写了一个得病的邻居,联系全文分析这一内容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分条陈述“微火”的丰富内涵。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3-03 11:58: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老四
牟喜文
那时,王老四就像祥林嫂一样,镇里人看见她都绕着走。
沙田屿是个三省交界的镇子,镇子不大,二百来户人家。毫不夸张地说,镇南头有人放个屁,全镇人都能闻到臭味。可就是这么个小镇子,却整天人来人往,车流不断。
王老四的父母一顺水生下四个女儿,王老四排行老四,父母一看又是女孩,就懒得给她起个好听的名,成天老四老四地叫,也是想把女娃当男娃养哩。王老四模样长得还算周正,高个,细腰,宽臀。可自打丈夫在窑上被埋,三岁的儿子被人贩子拐走后,王老四就像被施了魔法,走到哪儿呼啦一下人群就散到哪儿。
也难怪,这个女人命太硬了!
像配合镇里人似的,王老四在找了儿子两年未果后,回到沙田屿,竟再没掉过一滴眼泪。寒冬腊月,猎猎的北风卷着雪花,肆无忌惮地敲打着家家户户的窗棂,凶残、冷漠。街上,行人匆匆,就连路过的汽车都喘着沉重的粗气,呼出的白烟转瞬间就被风吞没了。
镇东头,噼噼啪啪一阵鞭炮声响过,王老四的老四菜馆开张营业了。菜馆还算干净,八张卡桌,里里外外就王老四一个人,既当厨师,又当服务员。
王老四真能瞎折腾,败家娘们!有人风言风语。
可不是,等她把丈夫那点抚恤金败霍光了,就更没人要了!有人幸灾乐祸。菜馆开业两个月,除了零星几个过路新手司机,还真没谁再踏进王老四的菜馆。如今,哪个司机没有自己的窝子,一来,嗲声嗲气的姑娘陪着,好茶好水好烟伺候着。临走,还给拿东西,那态度,多好。
王老四一个新来的,咋能争过那些老油条?镇上收卫生费的李大姐劝她说,老四,不行咱报停,歇业三个月,等来年春暖花开人多了再开张。
王老四惨笑了一下,说,李姐,不碍事。
李姐看王老四吧台里有一台新电脑,拍了拍,说,这家伙,真好!恐怕得好几千块吧? 王老四笑了笑,没吭声。
慢慢地,王老四的生意好了起来,可让人奇怪的是,路过的司机从别人家饭店出来,都兴高采烈的。可从王老四的饭店出来,却个个红肿着眼睛,低垂着头,满腹心事的样子。按理,吃得不开心,下次就不会再回头了,可司机不但回头,还带来了很多认识的同行。
王老四的饭店难道有啥猫腻?
那还能有啥?还是李姐站出来辟谣,还不是家常菜,就是比别人家干净点罢了。但有一样,王老四的菜馆只接待司机,其他人,一律不伺候。
乖乖,真是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啊,开饭店的挑客人,还是头一遭听说呢!
两年后的一个春天,阳光明媚,风吹在脸上暖暖的。
老四菜馆门前的花池子里,各色鲜花开得正旺,火红的串红,一朵朵,一串串,红得就像天边的晚霞,娇艳、任性
这时,一辆警车唰地停在了老四菜馆门口,王老四养的泰迪狗兴奋地迎上去,围着下来的人,不停地摇着尾巴。
王老四犯事了!爱凑热闹的老头老太太,呼啦一下就把王老四的菜馆和警车围得水泄不通。
一个女人和那么多司机,啧啧,咋样,这回出事了吧!
从警车上下来的,除了镇上派出所的刘所长,还有两个外地男女,其中一个女人抱着一个小女孩,几人拨开人群,快步走进老四的菜馆。
扑通一声,两个外地男女直接给王老四跪下了,说,恩人哪,谢谢您!
这是唱的哪出呀?
王老四也很激动,眼圈红红的,嘴里说,别这样,快别这样。说着,伸手去搀扶两人,可两人说啥也不起来,还让小女孩也跪下,向王老四行大礼。
刘所长笑呵呵地说,好啊,老四妹子,没想到,真没想到,网上大名鼎鼎的老四救助被拐儿童论坛的群主竟是你!更没想到,你竟然把长途司机都发动起来了!
人们这才寻思过味来,不知是谁带头鼓起掌来,一下,两下,接着连成了一片……
时光如芬河水,默默流淌。与此同时,老四菜馆扩大了规模,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陆续招了二十几个服务员。一时间,热闹非凡,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
这天,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衣衫褴褛、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了菜馆门口。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王老四和男孩四目相对,只看了一眼,她就怔在了原地……
(选自2015年《小说月刊》第八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有意设置了沙田屿这个三省交界之地,既能很好地解释这样一个小镇却是“人来人往、车流不断”的现象,也为主人公选择在这里救助被拐儿童提供了合理性。
B.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女主人公开店由冷清而兴盛,暗线是一直坚持寻找被拐的儿子,两条线索直到最后一段男孩的出现才交织在一起。
C.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大有深意,如“墙上的锦旗就像红云一样,铺天盖地”,暗示了主人公救助被拐儿童的行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D.小说以全知视角进行叙述,作者仿佛参与其中,无论是主人公还是次要人物,他们的言行、心理都是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进行设计。
【小题2】小说中画线的两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结合小说情节、结构和主题说说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拥有3 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 毫米。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不断雕琢,精益求精,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材料二: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有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某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他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大概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的一个检验台做记录,那么厚的本子大半本都被记掉了,没有五年十年是不可能做到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非常专注仔细。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情况下,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一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选自央视新闻客户端,有删改)
材料三: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如何践行“工匠精神”。【小题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A.在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B.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头的加工精度和原材料的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C.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D.“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小题3】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 ——“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以眉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D.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宋词中大多数都是通过眉黛来表现女子委婉细腻的情感。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木兰辞》中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贴装饰物已逐渐成为风尚,开始从宫中走向民间。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而得名“梅花妆”。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C.“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都是以眉写愁,写出了她们内心的孤寂。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森林
李娟
①我们在森林里循着声音找到一只啄木鸟。
②森林里荡漾的气息是海的气息——亿万支澎湃的细流汇成了它的平静与沉寂。我们走在 其中,根本是陷在其中,上不见天日,下不辨东西;脚下厚厚的苔藓浓裹的汁水,是这空间 中所有透明黏稠的事物一层一层液化下来的沉淀。我踩上去一脚,瞬间陷入深渊。
③这森林,用一个没有尽头的地方等候着我们。隔着千重枝叶,目不转睛地注视我们的一 举一动。我们迷路了,我们背靠着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静,直到沉静。森林开始用 一分钟向我们展示一万年。我们站起身继续向前。忽有遥远的叩门声,如心脏搏动般一声声 传来,并且一声声让一切沉下去,寂下去。我们回头望向那处,仓促间绊了一跤,等踉跄着 站起身来,恍恍惚惚什么都乱了——血脉搏动与视线混淆在一起,触觉与味觉难舍难分,疼 痛逼入了呼吸。巨大的孤独从我们的脸庞抚摸到心灵——我看着这森林,惧骇深处全是忧伤。 我想到了故乡,又想起了其实我没有故乡……我们这是闯入了谁的命运?陷入了谁的痛 苦……环顾四周,发现这四下里居然只剩我一人,不知什么时候走散了。
④我大声喊着妈妈。我的声音四处穿梭,寻找,再空空地回来。回到我面前问我:“妈妈?” 我跑了起来,弓着身子,在枝条下、灌木丛中飞快穿行。头发和裸露的手臂被挂痛的感觉从 远处暧昧不清地传来。那痛感更像是谁努着嘴唇向脑子里呵气。我扒开一丛灌木跳下去。爬 起来,一抬头,妈妈正站在不远的空地上,看着我,竖一根食指在唇前。在很久很久以前, 我们就曾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这森林的精灵。但是我们知道,在很久很久以后,我们仍然还 得这样平凡地生活——当我们站在河边的沼泽上,遥望横亘在眼前的蓝绿色森林蜿蜒到天边。
⑤我们想,这自然界中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会比森林更为强大吧?只有森林蕴藏着熊熊燃 烧的火焰,只有森林是天地间最饥渴、最庞大的火种。它在自己的梦中是一片火海,它醒来 就灼灼看着在梦中已经被它毁去的世界。它四季常青,它没有迸出火焰却迸发出簇簇四射的 枝条。它死去后仍没有忘记留下一片片橘黄,赭红——尽是被焚烤后才会呈现的颜色。枯枝 败叶的最后一笔激情便是极端的枯干凋残,便是等待,更为无边际的等待。
⑥我们湿漉漉地走出森林,像是从大海中被浪潮推上沙滩。我们筋疲力尽。我们最爱的那首 歌,那首热烈、高亢、激越的歌,它什么也没能点燃,它一出口便被打得湿透,一句一句沉 重,一句一句坠落。我们唱出一句,就忍不住泪水长流。妈妈……我们的歌声多么单薄,而 世界多么强大……这森林是火焰与海洋交汇的产物,是被天空抛弃的那一部分——当火焰与 海洋交汇,排山倒海,激烈壮阔,相互毁灭。天空便清悠悠地冉冉升起,以音乐的神情静止在我们抬头终日寻找的地方。而那些剩下的残骸渣滓,便绝望地在大地上向上方伸展着手臂, 努力地想要够着什么……终于长到一棵树那样的高度,便开始凋零。
⑦我们在说这森林。说了海洋又说火焰,唯独没有说这森林中一棵平凡的树木。于是我们离 开时,它便在我们身后轰然倒塌。妈妈……这是这森林所能制造出的最大声响。这一声响彻 山野后,剩下更为广袤的寂静。这一声不同于山风林籁的任何一声,这一声只喊一声,终生 只喊一声。这一声之后,广袤的寂静中回荡“笃、笃、笃”的叩门声。妈妈,那又是哪一棵 树呢?我们找不到。我们找到的时候,森林将它的咫尺之遥隐藏到千里之外。
⑧我们在森林里目送一只啄木鸟远去。
【小题1】森林带给刚进入其中的两个人什么样的感受?请结合②③④段的内容概括。
【小题2】请解释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小题3】文章开头和结尾(第①段和第⑧段)使用了相似却又不同的句子,请分析它们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第⑦段画线句子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儒道互补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两家执著一念,各有千秋,又优势互补,缺一不可,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如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植根于宗法社会,言必称尧舜,法先王,效文武、周公,重经世治国之学,讲人性,倡仁义,“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三纲五常”,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差有序的社会结构。儒家学说,到了汉代以后,则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并且一直延续下来。

然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主要经典是《道德经》五千言,言简意赅,盛大而精密。它崇奉先天地而生,万有之始的“道”。虽比儒家更重在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深邃玄妙,却绝不容忽视。道家以“道”为万有之本,讲“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上无为而民自化”。珍视个体生命,贵生,保生,长生。强调“负阴抱阳”、“以柔克刚”。“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特别是道家还认为“损不足而补有余,人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之道。”由此酿出追求“均贫富”的平等呼声,在受压迫者中间,更演化出“替天行道”的号召。这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对儒家正统学说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况且,还有老子而后的庄子,提倡“坐忘”,宣扬鲲鹏展翅翱翔九万里,“逍遥游”等心灵自由,无我之主张。更给沉浸于入世的思想文化压抑沉闷领域吹进来一股清风,带来了一丝凉意。实为难能可贵。

儒家学说主阳刚,强调入世干政,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反,道家学说主阴柔,强调逸世无为,以柔克刚,即以静制动,“上无为而民自化”。

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虽多遵奉儒家为“正统”,但是在经过大动乱和改朝换代、新王朝奠立以后,其开国之君大都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采纳道家“无为而治”的办法,及遵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家治国理政之教导。如经过秦朝十几年的暴政,再遭受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动乱而后,建立起来的西汉王朝,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就一直遵循“黄老之道”,行“南面之术”,无为而治,励俭处静,与民休息,很快就达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的目的,因而出现了“文景之治”。

儒学、道家不仅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更是历代的士人,即知识分子们取法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之源泉,几乎不可须臾有离。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沧桑历史,无处不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很少有人能跳出这个范围。

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独脚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选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意,下列不属于道家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B.珍惜生命,追求养生。
C.补充儒学,替天行道。
D.心灵自由,与世无争。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植根于宗法社会,法先王、倡仁礼,主张建立等级有序的社会秩序,后来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
B.封建君主大都尊奉儒学,但很多开国之君又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利于恢复战后凋敝的社会经济。
C.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参与社会事务,学而优则仕;道家主张心灵自由,完善自我修养,强调无为,融入自然。
D.目前很多人把国学与儒学等同起来,作者认为儒道佛三家互补才能撑起“国学这台戏”,才能站稳立牢。
【小题3】请以李白、杜甫为例说明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