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6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5676.7亿元,比上年增加1506.9亿元,增长10. 60/,增速较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1%,超过欧盟15国2.08%的平均水平。

《公报》中数字的变化,呈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力度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的趋势。同时,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攀升,5. 2%的占比让人眼前一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得益于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中央财政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力度,双创的开展也激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研发经费保持较高增长。基础研究目前依靠政府投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投入,从而取得较高增长速度,目前,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已高于美国联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超过千亿元的省(市)有6个,分别为广东、江苏、山东、北京、浙江和上海。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分别为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

但与美、英、法等发达国家15~25%的占比水平相比,我国5.2%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尚有差距。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还需引入社会资本,改变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局面,建议北京、上海等科技、财力基础较好的地方政府,以及有实力的行业或领先企业如华为等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

(摘编自《解读(2016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科技日报》2017年10月10日)

材料二:

注:“规上企业”为规模以上企业的简称。

(摘编自《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2019年8月5日)

材料三:

直至10年前,美国人还在诬蔑中国输美商品的生产线为“血汗工厂”,因为那时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来自劳动密集型的企业。现在,美国的反华政客则集中诬称中国“偷窃美国知识产权”“强迫技术转移”。这其实反映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国力、产业结构和科技水平从量变到质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中国SG通信技术等领域已经处于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

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资不断提高。2018年,中国对科技创新的投资约占GDP的2.18%,可以说已经接近发达经济体的标准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今后对科研投入的比例不容小觑。中国的知识工人数量在增加,2018年,中国有860万名大学毕业生,中国每年培养出来的工程师数量要大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总和。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科技创新,在中美经贸谈判过程中,多名中方代表都能流利使用英语,他们显然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有一定的认知。相反,美方主要代表却不能用中文进行交流或表达。在美国挥舞“贸易保护主义”大棒的当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反而在提升。

中国科技创新具备特殊优势。与前苏联不同,中国的许多创新成果并不是直接用于军事用途,而商业用途的科研成果又满足了市场需要,刺激了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全面提升整体国力。中国政府还积极制定了科研的规划,并采取政策倾斜或参与孵化等方式来扶持创新,宏观调控作用显著。相反,财政状况和对社会资源协调能力等方面的短板使得美国较难与中国政府的能力比拟。在未来一个历史时期内,中国创新科技的继续发展是可期的,可持续进步的领域和空间也很宽。

(摘编自吴幼珉《中国科技创新靠啥赢得不竭动力》,《环球时报》2019年8月8日)

【小题1】下列对“我国科技经费投入”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呈现投入力度加大、投入强度稳步提高的趋势。
B.基础研究经费投入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
C.需要引入社会资本来增加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D.全社会研发经费中企业资金投入超过七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体来看,无论是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还是投入强度,全国差距较大,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都为东部沿海省市。
B.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在技术创新方面有很大提升,企业这支生力军正在迸发出更加强劲的创新创造活力。
C.新产品是创新最直接的产物,其销售收入的增长,反映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D.有了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中国科技水平从量变到质变,进入新发展阶段,5G通信技术等领域已经处于当今世界的领先地位。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科技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的原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10 09:55: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白雪红灯的年

①除夕的清晨,我被零星的爆竹声扰醒。撩开窗帘,见山色清幽,太阳还没出,于是又钻回被窝,睡到八点多。再次被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唤醒时,霞光已经把兴安岭的一道道雪线映红了。看来老天也知道过年了,特意让霞光化做春联,贴在山间。想必老天贴的春联,是用云彩做的砚台,用银河之水做的墨汁,用彩虹做的笔管,所以这不凡的春联看上去明丽脱俗,充满了朝气。
②吃过早饭,我也给家门贴上春联和福字。那幅烫金的大红春联,看上去就像两行飞向天空的金丝雀,给人喜气洋洋的感觉。而门中央的福字,真的像丁亥年的一头小金猪,肥嘟嘟的,讨人喜欢。
③我喜欢大自然的红色,如朝霞晚霞,玫瑰百合。可对针织品的红色,我热爱不起来。我不喜欢红色的床盖、窗帘和衣服,见了它们,眼睛会疼。前年春节回家,妈妈给我的卧室挂上了一幅红地黄花的新窗帘,我感觉窗前就像飘着两朵乌云,说不出的压抑。结果,当夜就把米色的窗帘换回去,这才心臆舒畅,安然入梦。二十五岁前,我还穿过几件红衣,戴过红帽子。可是近二十年来,红色的衣服在我的衣橱中几乎绝迹了。我钟爱黑白、灰色和咖啡色。每年除夕,家人大红大紫地装扮自己的时候,我依然素衣素服,最多穿上一双红袜子。结婚的时候,我打了一件红色毛线开衫。可婚礼一过,就把它压在箱底了。我的一个朋友,说我命运的变故与爱穿黑白色的衣服有关,这说法着实把我吓着了。如果那样的衣服真的是生活的下下签,我为什么要屡屡抽它们呢?于是,我尝试着改变颜色,将眼界放在水粉和橘黄上。可对于红色,我还是有些犹疑和畏惧。就连我妈妈和姐姐看我穿了红衣服后,也会摇着头说:不好看,不好看!
④今年元旦过后,我逛商场的时候,看到了一件枣红色的羊绒开衫。它软软的,茸茸的搭在衣架上,看上去懒洋洋的,很有点邻家女孩的味道,让人觉得亲切。它的红是收敛的红,红得有分寸,有气质,不张扬,不造作,我动心了。但因为它是红色的,还是心存着警惕,从它身边走开。回家后,我的眼前老是晃动着那件红衫,它像一团火在我心中燃烧,于是,隔了几天,把它买回,即刻穿在身上。站在镜子面前,觉得自己身披霞光,便没舍得脱下,一路穿进年关。如今,它陪伴着我,给家门贴上了大红的春联;又在阳台结了霜雪的窗前,挂上了大红的灯笼。
⑤家中有了春联和灯笼,如同有了门神和天使的眼睛,关上这样的门时,虽然知道家中无人,可却觉得屋子里是有呼吸和脚步声的。
⑥我锁上自家的门,下楼,去弟弟家。每年除夕,母亲都会在他那里。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
⑦这样的雪路我已经不知走了多少遍了。
⑧从我家到弟弟家,是由城东到城西。塔河是个小城,腊月时,人们都在忙年,采买物品,街上是热闹的。到了除夕,年是瓜熟蒂落了,街市中就少见行人车辆了。我沿着街边的雪路,慢慢地走,呼吸着清冷而新鲜的空气。不管什么季节,兴安岭的天空都是蓝的。这种透明的无瑕的蓝,对久居都市、为烟尘所困扰的我来说,就是福音书。阳光把雪地照得焕发出橘黄的光芒。街灯下面,是一串串的红灯笼。白雪红灯,格外分明。
⑨我在除夕街头,碰见的第一个人,是个痴呆。他逍遥地走在杨树下,兴冲冲的,衣衫褴褛,敞着怀,没戴棉帽和手套,自得其乐地打着口哨。我看了他一眼,又一眼,等于领受了新年的“憨福”。接下来遇见的,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中年男人,他的车后坐上吊着两个油渍渍的桶,看来是去饭店收猪食的。他的眉毛和胡子上溽着霜雪,想必在寒风中奔波了很久了。
⑩除了理发店,大多的店铺都关了。店铺贴的春联又长又宽,十分醒目,那些陈旧的房屋因而显得亮堂了。小孩子在街角放着鞭炮,好像在空中甩着鞭子,一声声地吆喝着年。年是什么?是打着滚下坡的山羊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它们将从山上的雪松下滚过。在兴安岭,只有它们满身苍绿,富有春的气息。
⑪我在寒风中步行了半个多小时,只是在大世界门前看见了两个摊床,一个是卖糖葫芦的,一个是卖鞭炮的。糖葫芦和鞭炮虽然姿容灿烂,但它们却是红颜薄命的。前者因取悦人的嘴而消融,后者因取悦人的眼而消散。不过鞭炮在绽裂时,会焕发出一瞬千年之美。
⑫弟弟家已经把年夜饭准备好了。他们家的阳台,也挂起了红灯笼。天色渐晚,寒意愈深,红灯笼亮了起来。站在阳台向下一望,见那满街的红灯笼,就像老天垂下来的一只只红碗!它们盛着星光和爆竹幽微的香气,为人间祈福。这座白雪覆盖着的小城,因为有了这些红灯笼,暖意融融。在没有鸟语花香的春节里,在北风和飞雪中,红灯笼就是报春花啊。
⑬我恍然明白,人们之所以穿上红衣,是想用这火焰般的颜色,烧碎这沉沉暗夜,驱散这弥漫在天地间的苍凉啊。看来夜有多黑,就有多么光明的心;世界有多寒冷,就有多么如火的激情!如果没有这样的红色作为使者,北方的年,又怎能有春的气象呢。
【小题1】第①段画线句,作者写“霞光化做春联”的用意是
【小题2】③④两段描写了我对针织品的红色由不喜欢到喜欢的过程,从表现手法上作简析。
【小题3】简析第⑨段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小题4】第⑤段这句话的含义是     
【小题5】对全文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首尾两段都对“红色”充满礼赞,遥相呼应,使结构严谨。
B.第②段描写春联上肥嘟嘟的小金猪,强调了春联讨人喜欢。
C.如果将第⑦段删除,也不会影响作者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
D.第⑧段对兴安岭蓝色天空的描写,只为了照应文章的首段。
E.第⑥段“母亲在哪儿,哪儿便是年”,为了突出浓浓亲情。
F.全文的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切,但不失含蓄隽永的美感。
【小题6】文题为“白雪红灯的年”,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速度,见出快慢

田福民

①速度,见出快慢。

②速度,即是快与慢的讲究。

③刹那与永恒,即是速度的极快与极慢。

④大概人所追求的,就是一刹那与永恒。极美极乐的都希望它永恒,而抵达极美极乐又希望它一那。然而,一刹那与永恒叉是矛盾的不可能实现和谐、统一,极美极乐容易消逝且又是不可能一刹那抵达。

⑤一棵庄稼,必须要经过育秧、分、抽、灌浆、结实,前后四个月左右的时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整个过程确是艰辛无比。一朵花,萌芽抽芽、蜂蝶传粉、光合雨润、机开放,其中缘巧合,天时地利,不可或缺。一个人的成长,自十月怀胎,一朝分,至婴儿、幼童,经少年、青年,历中年、壮年,最后才是老年,其中有疾病,有天灾,有时还有战争,世间几十年,“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辗转沉浮。

⑥一切生命都是怀着美而乐的愿望,然而,愿望的实现又是繁复、缓慢的。所谓“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错了,急不得的!自然赋的图景,就是一个慢。时间是一分一秒地过,日子是一天一时地度。地球存活了46亿年,宇宙存活了140亿年,人类文明也有了5千年,太慢了!回头看,天荒地老,时光无言。夜空星辰浩,从颗星到另一颗星,得要多少年啊?

⑦天地之间有大美,是谓慢之美。“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际云卷云舒”,云卷云舒是慢慢地卷慢慢地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江春水向东是慢慢地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长河落日是慢慢地落;“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依依墟烟是慢慢地升。

⑧假如朝相反的方向走,那就是大灾大祸。云疾速而卷疾速而舒,那是暴风雨要来了;一江春水向东疾速地流,那是江水决堤,要发洪水了;长河落日疾速地落,那是要天翻地了;依依墟烟疾速地升,那是村庄要消亡了。

⑨很显然,快是违背自然规律的。快是急躁,快是粗暴,快是没有任何美感。假如一棵庄稼,不经过从育秧到结实的过程,一夜之间就可以收割,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朵花,不经过诸多的缘巧合,直接开花,那是什么场景?假如一个人不经过婴儿到老年的人生历程,直接老去,那是什么场景?可以肯定,那必然是收割不完的庄稼,开不完的花,老不完的人;庄稼也是怪异之庄稼,花也是诡之花,人也是畸形之人。

⑩一个声音会说,快也是一种美啊。微观世界里,电子的高速运转,原子的核裂变。宏观世界里,子弹的飞行,天体的运行。我要提醒的,那种快是一种美,但那种快,快得有规律,快得有秩序。那种快快得我们感觉不到。谁能感觉得到电子的高速运转?谁能感觉得到原子的核裂变?谁能感党得到子弹的飞行?谁能感觉得到天体的运行?这与破坏秩序的快和让人恐惧的快有着本质的不同。

⑪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由慢变快了。快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变化,人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转换,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情况的了解,快多了。可以例举的有,飞机的航行,高铁的穿越,网络的流通。这种快其实是中性的,不能简单地论之以好坏。它一方面提高了人入世的进程,可以让人快速地见到一个人,处理一件事,包括一场谈判的开启,一段感情的终结;另一方面也绊了人出世的身影,因为快,所有的闲适、优雅、安宁将不复存在,于是有了乡愁,有了怀念:

记得 早先少年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从前慢》)

⑫这首诗是说慢的,历数慢的好处:慢言慢语,慢的早点,慢的日色,慢的车马,慢的邮件,慢的爱情,慢的家居。此处,最珍贵的当数是慢的爱情——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的庄严神圣,都在这慢的爱情里了。这是现代人崇尚的快节奏的情感基调不能比的,也只有这样慢的爱情,才配得上“死生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⑬父亲是个木匠,他的活都是慢制作,伐木、皮、拉锯、刨花、画线、凿、按装,每一个步骤都要求极耐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求极精细不能有半点马虎。父亲是有点儿工匠精神的,他为人家做家,遵循的就是工匠的心理,工匠的要求。所谓的工匠精神,说到底就是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最终是对自己的良心负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不能塞户头”。父亲一生作品无数,他以他的好手艺赢得了人家的尊重。

⑭慢是情致,慢是心境,慢是对人生与生命的更高一层的理解。人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自然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社会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文明或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快的阶段,但到底还是要慢下来。快只是暂时,慢才是长久。前一阵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好好活着,因为我们要死很久!此言道尽了世间所有的繁华与悲凉——活着之动,死后之静;活着之快,死后之慢。

⑮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我愿意做棵慢慢成熟的庄稼,一朵慢慢开放的花,一个慢慢老去的人;慢言慢语地说话,慢慢吃着早点,看慢慢落下去的太阳,坐慢慢走的车马,写慢慢发出的邮件,享受慢慢的爱情。

如此,得以永恒!

【小题1】文中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shà那 sì机 赋yīn缘巧合
B.抽huì 分miǎn   jī绊 星辰浩fán
C.分niè 诡mì 家jù 天翻地
D.按装ān 凿sǔn    xiāo皮    死生qiè阔
【小题2】作者记叙父亲做木匠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3】结合文章的内容,分析概括“慢”的好处。
【小题4】鉴赏结尾画线的语句。
【小题5】作者说:“如果让我选,我也是喜欢慢。”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你的理由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上看,世界上的建筑——这里指的主要是大型的、有纪念价值的建筑——大致有两类:一类主要是用石头建造的,叫石构建筑;一类主要是用木头建造的,叫木构建筑。石构建筑由于材质的原因,不易腐朽或毁坏;即使因客观原因如雷击或战争等毁坏了,也能留下残垣断壁或曰废墟。木构建筑则不同,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容易朽蚀,故千年以上的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由于这样的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多少年后仍历历在目,好像真的成了“凝固的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残垣断壁在人们的心目中不仅不是垃圾,而且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受到普遍的尊重和珍惜。这就形成一种文化,即“废墟文化”。废墟因受到尊重并受到保护,从而成为审美对象,继而产生“废墟美学”的概念。欧洲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建筑毁坏后,极少有原地重建的现象,而都将它们作为一个珍贵的时代标志予以尊重和保护,乃至一块妨碍走路的“乱石”都不许随意挪动。

与此相反,我们中国的宫殿或庙宇毁掉了,就得赶紧在原址修复或重建,否则即使留下残垣断壁,也会很快被民间搬抢一空(这里指的是需要宫殿的时代)。无怪乎,在明代以前的几千年间,我们有那么多辉煌的宫殿建筑都没有留下一处像样的废墟遗址!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中缺乏“废墟文化”,从而也缺乏对废墟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然而,说我们中国不见废墟文化,并不意味着我国没有废墟或缺乏废墟资源。我们是个有着悠久的“墙文化”的国家。不仅有万里长城,我们古代的几乎每个城池都有城墙,它们可都是石构建筑,有500到3000年的历史,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作为建筑单体,长城的原始工程量不仅超过国外任何古代的大型单体建筑,甚至超过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型建筑的总和!再说,我国历代的皇家建筑和贵胄府邸并不全是木构建筑,像天坛祈年殿、故宫太和殿的须弥座以及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等是多么壮观的石构建筑。

废墟的文物价值就在于其残破过程的历史真实性。正是这种真实性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讯息,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残缺美是废墟美的哲学前提。而废墟美是废墟文化的核心。就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如果说以“修旧如旧”的名义修复的司马台长城对于“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或慕田峪长城来说是一个进步,那么目前正在以“修旧如旧,随旧随残”的理念修缮的京郊箭扣长城则又超越司马台长城而向前迈了一步。

(节选自叶廷芳《再谈废墟之美》)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建筑材质原因,石构建筑毁坏后留下的废墟受到人们珍视,成为了“凝固的音乐”。
B.木构建筑本身易朽,遭遇雷击天灾或战争人祸后更难留存,故世界上木构建筑遗存极少。
C.“废墟文化”是在人们改变了废墟是垃圾的观念而把废墟视为精神遗产尊重珍惜后产生的。
D.出于对“废墟文化”的认知不同,欧洲建筑毁坏后鲜少原地重建,而中国宫殿常修复重建。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对比了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留存情况的不同,引出废墟文化,从废墟的价值表达了对保护我国石构建筑废墟和木构建筑废墟的期待。
B.文章以历史上欧洲和我国对待废墟的不同做法为对比,辅以史实证明我国缺乏废墟文化,缺乏对废墟美的认识,叙议结合,极有说服力。
C.文章分类例举城池防御建筑和皇家贵冑建筑,证明了中国建筑文化缺乏“废墟文化”,但我国并不缺乏废墟资源。
D.末段以对待长城废墟为例,论证国人废墟审美意识日益觉醒的同时间接批评了“修旧如新”的八达岭长城和慕田峪长城修缮理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虽有丰富的废墟资源,却未形成废墟文化,国人对废墟美普遍缺乏认知和欣赏能力。
B.废墟是活的历史化石或活的历史教科书,废墟的文物价值在于其震撼人心的真实性力量。
C.废墟具有残缺美,面对长城遗址,保留它残破的历史真实性遗址的原生状态也许更有价值。
D.认识废墟美要从认识残缺美开始,废墟受到尊重保护,成为审美对象,形成“废墟文化”。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醒的认识。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放浪形骸、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苦,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处境与心境的流露。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释儒家经典。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讨论。《周易》《老子》和《 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味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审视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绝望转向文学艺术,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在“神韵”这一独特的审美追求指导下,魏晋时期的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门类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一片空前繁荣的景象。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人生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的具体展现,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在那时具有广泛的时代意义,对后世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哲学和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士人通过自身在乱世中真实而坚定的实践,以前所未有的气魄和感染力,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一方面,魏晋风度造就了中国文人清高的气质与清醒的思辨;另一方面,它为后世处于低谷困境的文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的慰藉与平静,并得以发展为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用以追求人本质的回归、精神的解放和个性价值的真正体现。
【小题1】下面对“魏晋风度”文化内涵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晋名士用言行、诗文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具体表现为放旷、真率与智慧。
B.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是玄学,玄学以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表现出自我肯定的强烈自信与率性自由。
C.超越形的束缚,品味玄趣,生发了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
D.魏晋风度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造就了文人自古至今清高的气质和清醒的思辨。
【小题2】以下不是“魏晋风度”形成的原因的一项是 ( )
A.魏晋乱世,文人思治,他们开始探索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
B.魏晋名士放浪形骸,追求个性,寄情山水,醉心文学艺术。
C.魏晋文人清醒认识现实,怀才不遇,统治者对其进行残酷的迫害。
D.魏晋时期的文人酷爱老庄,以玄学作为自己的思想灵魂和源泉。
【小题3】下面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的觉醒”促进了当时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的形成,这是魏晋风度的突出表现。
B.魏晋士人厌倦了社会的动荡,对黑暗政治不满,只好转而研究老庄之学,借此麻痹自己。
C.玄学是魏晋名士的精神支柱,他们以此来关照自我,探寻苦难社会中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D.魏晋风度以自省与放旷的生活理念使后世落魄的文人知识分子获得精神的真正解放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区块链(英语:blockchain 或BlockChain)是用分布式数据库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智能化对等网络,也称为价值互联网。2008年,化名为中本聪的人在《比特币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区块链”的概念。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区块链是一套协议和规范,用英文表述就是 Protocol,不是具体的代码或者项目。理解了这套协议,你可以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去实现它,在不同领域的人眼里,区块链可能是不同的东西。金融领域的人会认为区块链是个账本,是一个分布式的去中心化的记账系统;搞安全和密码学的人会说区块链是基于密码学构建的对等网络;而程序员则会认为这就是一个保证最终一致性的分布式数据库。
(百度贴吧)
材料二:
和法定货币相比,比特币没有一个集中的发行方,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比特币,而且可以全世界流通,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不管身处何方,任何人都可以挖掘、购买、出售或收取比特币,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特点,让每次交易均被全球网络的每个节点记录在案,整个长链不可互逆地得以延伸。2009年,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的比特币诞生。比特币是一种“电子货币”,由计算机生成的一串串复杂代码组成,新比特币通过预设的程序制造,随着比特币总量的增加,新币制造的速度减慢,直到2140年达到2100万个的总量上限。
比特币网络通过“挖矿”来生成新的比特币。所谓“挖矿”实质上是用计算机解决一项复杂的数学问题,来保证比特币网络分布式记账系统的一致性。比特币网络会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随后比特币网络会新生成一定量的比特币作为赏金,奖励获得答案的人。
2009年比特币诞生的时候,每笔赏金是50个比特币。诞生10分钟后,第一批50个比特币生成了,而此时的货币总量就是50。随后比特币就以约每10分钟50个的速度增长。当总量达到1050万时(2100万的50%),赏金减半为25个。当总量达到1575万(新产出525万,即1050的50%)时,赏金再减半为12.5个。
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数量有限,你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只要有人接受,你也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现实生活当中的物品。
(百度百科)
材料三:
3月9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记者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回答关于比特币、ICO相关问题时表示,央行比较早就动手关注金融科技上的新技术,进行了多方案的研究,这是我们对科技的总体态度,我们也很关注区块链和分布式技术。
周小川认为,比特币等分叉产品出台太快,不够慎重,可能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传导产生不可预测的作用,我们主张研究一些新东西是好的,但除了市场的动力,还要考虑全局,不能钻政策空子。
周小川进一步指出,未来的监管是动态的,取决于技术成熟程度。我们不太喜欢创造可投机的产品,让人有一夜暴富的幻想,这不是一件好事。你想搞数字货币,要有给消费者零售市场带来高效率、低成本、安全隐私的考虑,另外要考虑大局,不要与现行的金融稳定金融秩序直接相冲突。如果你的技术发展对原有的金融秩序带来改变,也需要比较慎重的研究后再出台。
(澎湃新闻2018年3月9日)
【注】ICO,是InitialCoin Offerings的简称,是指企业或非企业组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发行代币,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等,已经有上千种)的融资活动。
【小题1】下列关于区块链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区块链也称为价值互联网,其识别、传播和记载信息的方式是分布式数据库。
B.区块链就是比特币,它是一个化名为中本聪的在2008年提出来的。
C.区块链是一套协议和规范,可基于不同的语言和技术去实现这套协议和规范。
D.区块链有去中心化的特点,这对改善人类的组织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有助益。
【小题2】下列对比特币与ICO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比特币不受央行和任何金融机构控制,而是由网络节点的计算生成,谁都有可能参与制造,因此也不具备公信力,纯属虚拟的数字游戏。
B.比特币可以在任意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上买卖,并且在交易过程中外人无法辨认用户身份信息,这就为欺诈行为留下了后门,具有较大的财产安全隐患。
C.比特币网络自动调整数学问题的难度,让整个网络约每10分钟得到一个合格答案,每达到余下总量的50%时赏金减半,直到2140年达到总量上限。
D.比特币是一种网络虚拟货币,你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一些虚拟的物品,比如网络游戏当中的衣服、帽子、装备等,目前还不能与现实生活发生经济行为。
E. ICO本质上就是发行代币,即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的融资活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非法集资然后跑路的犯罪行为。
【小题3】怎样科学对待数字货币(含虚拟数字货币)?根据全文,结合央行的态度简要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