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中国探月工程将实现新突破。烯填四号任务将于今年实施发射任务,实现国际上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国防科工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刘继惠介绍嫦娥四号今年计划5月发射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面站之间的测控通信;12月发射着陆器和巡视器,在中继测控支持下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和巡视探测科学探测数据再通过中继星转发至地面接收站,开展相关科学研究。

月球背面始终背对地球,屏蔽了地球的无线电、闪电和极光等干扰信号。月球背面与正面的地质特征也存在很大差异,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开展形貌、物质组成、月壤和月表浅层结构的就位与巡视综合探测,将促进对月球早期演化历史的新认知。

嫦娥四号肩负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使命,将突破一系列极具挑战的高新技术,实现国际领先,是开展后续月球探测的序章,也将促进人类探索向更加深远的太空迈进。

(摘编自冯华《探月工程首次探测月球背面》)

材料二:

中继星轨道可采用环月轨道或地月L2点轨道。环月轨道的通信弧段短,会有连续若干天出现通信中断。地月L2点轨道是适合中继的理想地点,具有如下优点:①在此处地球和月球的引力之和使得中继星与月球同步绕地球运行,因此中继星能够连续对地球和对月球背面同时可见,提供全时段中继服务;②光照条件好航天器很少被地球或月球遮挡;③此处受地球和月球的影响小,中继星长期运行所需轨道维持量较小。

在着陆器上搭载重量为3kg的月面微型生态圈,内含植物种子及昆虫卵,构成简单生态系统,验证在月面太阳自然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观测月面低重力条件下动植物的生长状况,积累构建太空生命保障系统的技术与经验,并向公众普及生物学知识中继星地球月球L2点地月12点轨道中继星与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地月12点轨道中继星与地球、月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

(摘编自吴伟仁、王琼、唐玉华等《“嫦娥4号”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设计》)

材料三:

美国从1961年到1972年组织实施的“阿波罗计划”是当时全世界规模最大耗责最多的一个计划,共投资了约254亿美元,相当于205年的1360亿美元。参加阿波罗计划的有2万多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了40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的技术都属于初级阶段的,包括火箭、雷达、弹、无线电制导材料、计算机等方面。由于“阿波罗计划”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当时的技术水平,诞生了一大批高科技工业群体。后来,这个计划又转到民用,带动了世界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的繁荣美国人算了一笔账,投入产出比为1:14,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诞生了一大批新型的工业群体。这可以说是一个推动人类科技进步的计划。

(摘编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的演讲《中国的探月梦》)

材料四:

NASA正在制定一项计划,2023年开始绕月飞行,且不迟于本世纪20年代末,让宇航员重新登陆月球。但美国不会止步于此,还将在月球和周固建立第一个永久性基地的关键组成部分——深空网关。

在深空网关的建设上,美国和国际合作伙伴将测试新技术和新系统,建设的基地随时为火星任务做好准备。NASA还将研究深空网关对环境的影响,了解生物有机体如何长时间对深空环境的辐射和微重力作出反应。

月球表面将作为重要的训练场和技术示范试验场,为火星和其他目的地的未来载人任务做准备。到20年代末,能够运送宇航员和货物的月球着陆器将前往月球表面,可以进行长期的月表活动,与深空网关一起,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步扩展任务,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科学探索。

(摘编自房琳琳NASA“三级跳”:空间站、月球、火星美“国家太空探索运动”旨在扩大人类认知边界)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嫦娥四号将实现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勘察,这是国际上首次,也是我国开展后续月球探测的序章,将谱写月球探测历史新篇章。
B.嫦娥四号2018年的发射任务有两次,将发射中继星、陆器和巡视器,中继星将在地月L2点轨道长期运行提供全时段中继服务。
C.2018年发射的着陆器,将搭载由动植物组成的微型生态圈登陆月球背面,进行科学实验,以积累太空生命保障系统的技术与经验。
D.NASA将在月球和周围建立深空网关作为第一个月球永久性基地,并和国际合作伙伴测试新技术和新系统,为火星载人任务做准备。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球背面背对地球,着陆器和巡视器的着陆及信息的回传需要中继星支持地月1点轨道以其特有的位置优势,成为中继的理想地点。
B.太空探索过程中携带生物有机体,研究生物有机体在深空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出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农作物品种。
C.同“阿波罗计划”一样,中国的探月工程对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推动国家科技水平发展以及发展工业,将发挥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
D.中美探月工程都将突破一系列极具挑战的高新技术都肩负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重要使命,都将扩大人类认知边界,推动人类科技进步。
【小题3】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中美未来探月工程的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3-21 11:22:0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文明史的发展是一个综合的进程,它决定了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决不会孤立地存在并独自实现自己的发展。不论是何种科学或学科,都将与其他科学或学科建立某种互为依赖或相互借鉴的关系,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其他科学或学科中汲取生命力。传记文学自然不是一个例外。

传记文学发展至现代,传记的使命不再仅是提供作为事件的人物活动的轮廓,而是要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传记文学这一本质变化的最显著的标志之一便是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与发展,更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当然,我们也不愿意否认,正如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其副作用一样,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方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也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了它在现时代里的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精神病学者或精神分析学者探讨病态,是为着能消除它并给理智以发展的机会;而对于那些别有所图的人们和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们来说,精神分析法已成为一种寻求病态的蛊惑和用以进行性格分析的主要依据。他们热衷于追踪捕捉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仅凭读过几册弗洛伊德的释梦书或荣格、埃宾等人的几部著作,便在传记作品中对稍有偏离一般社会规范的传主轻下结论。

在论及传记文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关系时,我们还将把视线投向伦理学和新闻学。前者虽然未能为传记文学提供直接的手段,但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却使任何一位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由它而提出的问题,并无法回避从它的某个立场而做出的选择;至于后者,则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的诸多相似,而成为在现代与传记文学建立起最密切关系的学科之一。

在20世纪最初的两个十年里,尤其是经历过那次对我们人类文明进程的好坏两个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多数人们看待人生与人类的角度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试图按照本来的或可能的面貌,而不是满足于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的体验与探究。而另一个方面,世界虽然已经更为广阔,人类迈入的机器时代却又使人们较之以往更显渺小。环境将大部分人牢牢地限制住,他们既无时间亦无财力外出漫游,与各色人等自由交往;同时各种新闻媒介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了解过去的伟大人物的愿望,而传记文学则使人们的这一愿望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补偿。很难说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会比我们今天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因为我们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已至少可以读到数十部关于他的长篇传记。现代人日益增长的自我意识,那种要求自省与自助以及从伟人们身上发现自身的影像并如是行动的愿望亦促使他们对传记文学投人了更大的热情。

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传记文学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不仅在观念上,同时亦在表现上寻求其更大发展的重要契机。

(摘编自李祥年《传记文学概论》)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传记文学的使命由提供人物活动的轮廓转为从各种素材中寻出传记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并发现其独特的人格形态。
B.传记家们开始以完全不同于过去的方式来接受和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成为现代传记文学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C.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文学中的广泛运用使得一些不够严肃的传记者热衷于追踪捕捉传主各种所谓富于刺激的病态。
D.由于传记写作所必须担负的对于现实人生及人们行为规范与道德观念的指导评判的责任,因此传记文学家都必将面对伦理学而提出的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人类文明史的发展特点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传记文学将与其他学科或科学建立融合共生关系的命题
B.文章中以“任何良药都可能有副作用”论述心理学及精神分析法在现代传记中的广泛运用给这一写作样式带来新的困惑甚至弊端的道理。
C.文章第五自然段从人们强烈地渴望着亲自的体验与探究与现实客观条件的束缚的矛盾,阐释人们对传记文学投入更大热情的原因。
D.对于传记文学综合发展进程,文章先交代了背景,接着逐层论述,最后总结,让读者了解了传记文学在观念上表现上寻求更大发展的各种契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心理学的原理与方法在传记文学写作中的运用,为传记文学家们完成传记文学历史性转变提供了契机与得心应手的武器。
B.新闻学在现代是与传记文学建立起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因其与传记写作从基本原则到操作程序各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
C.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大多数人们不满足于以往既成的模式去认识人类与世界,接受权威已不再成为时髦。
D.传记文学能满足了人们了解过去伟大人物的愿望,我们读了很多关于拿破仑的长篇传记,所以我们今天比与拿破仑同时代的大多数人更能了解这位伟大的军事家。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林的故事

废名

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它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老程有一个小姑娘,非常的害羞而又爱笑,我们都叫她三姑娘。

老程除了种菜,也还打鱼卖。四五月间,霪雨之后,搓衣的石头沉在河底,呈现绿团团的坡。老程把摇网朝水里兜来兜去,倘若兜着了鱼,三姑娘小小的手掌,便跟着她欢跃的叫声热闹起来。

流水潺潺,摇网从水里探起,一滴滴的水点打在水上,浸在水当中的枝条也冲击着嚓嚓作响。老程从荷包里掏出一把大红头绳:“阿三,这个打辫好吗?”三姑娘抢在手上,一面还接下酒壶,奔向灶角里去。见了妈妈抽筷子,便赶快拿出杯子。“爸爸喝酒,我吃豆腐干!”老程便对着三姑娘慢慢的喝了酒。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替妈妈洗衣。然而绿团团的坡上,从此也不见老程了——这只要看竹林的那边河坝上面,高耸着一个不毛的戒方一般模样的土堆,堆前竖着三四根吊着被雨粘住的纸幡残片的竹竿,就可以知道是什么意义。

便看见三姑娘的黑地绿花鞋的尖头蒙上一层白布,虽然更显得好看,却叫人见了也同三姑娘自己一样懒懒的没有话可说了。

春天来了,林里的竹子,园里的菜,都一天一天的绿得可爱。老程的死却正相反,一天比一天淡漠起来。

正二月间城里赛龙灯,大街小巷,真是人山人海。最多的还要算邻近各村上的女人,她们像一阵旋风,大大小小牵成一串从这街冲到那街。然而锣鼓喧天,惊不了三姑娘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三姑娘不再上街看灯,然而当年背在爸爸的背上是看过了多少次的。“再是上东门,再是在衙门口领赏……”寻着声音所来的地方自言自语的这样猜。

三姑娘最后留给我的印象,也就在卖菜这一件事。

三姑娘这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姑娘,因为是暑天,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三姑娘是这样淑静,愈走近我们,我们的热闹便愈是消灭下去。而三姑娘始终是很习惯的,接下铜子又把菜篮肩上。

一天三姑娘是卖青椒,我们大家商议买四两来煮鱼吃。其中有一位是最会说笑的,向着三姑娘道:

“三姑娘,你多称一两,回头我们的饭熟了,你也来吃,好不好呢?”

三姑娘笑了:“吃先生们的一餐饭使不得?难道就要我出东西?”

我们大家也都笑了;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三姑娘是不吃我们的饭的。我们没有什么谢三姑娘,只望三姑娘将来碰一个好姑爷。”我这样说。然而三姑娘也就赶紧跑了。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吐起波皱了。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选自废名小说集《竹林的故事》,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用怀旧、怅惘的笔调描述三姑娘从童年到结婚的几个生活片断,情节于再相逢处戛然而止,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
B.清幽的竹林是这篇小说情节发生的典型环境,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悠远、静寂的意境。
C.小说主要刻画了三姑娘这一人物形象,她天真活泼,乖巧勤劳;沉于梦想,爱憎分明;淳朴坚韧,苦乐随缘。
D.“我”是小说的线索人物,是三姑娘命运起伏变化的见证人,“我”的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
【小题2】老程去世给三姑娘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小说相关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小题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时代的面目

①“现代”的定义之一也许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对具体的东西的知识越来越精确,对抽象意念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在我们的时代,时间、方位可以定得极准确,最细微的分子和原生质都逃不过人类的观察;可是美丑、善恶这样的概念却日日失去它们公认的判别标准。

②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所有不能精确度量的价值都在往中间地带走。放眼全球,威仪赫赫的将军也许在时事漫画里成为谐角,违法的官员或杀人的大盗却可能因巧舌如簧而一夜成名。

③于是,世界上能够执行死刑的地方越来越少;“不可杀人”的信条既然不能用来规范犯法者,便回过头来规范执法者。而更振振有词的理由是,我们无法定下绝对善恶的标准。宁可相信人  做了再可恶的事  可能有值得谅解的原因:难道不是社会的错吗?难道不是他的父母的错吗?难道不是他偶然读过的文字、看过的画面的错吗?而他的基因也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杀人越货的因子老早就种植在这个倒霉的人身上了.为什么不去责怪那些给了他遗传基因的先人呢?前几年美国德克萨斯州一个杀人累累的罪犯被判死刑,临近行刑,各地的美国人顿足叹息,游行请愿。这个杀人犯加诸受害者的痛苦,这时却无人记得——这个时代有广大的同情心.但是却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决定这同情应该投在哪里。

④一次和同学闲谈,我问他们心目中这一代的英雄是谁。众生沉吟久之,有一个终于说,Michael Jackson!其他学生一起微笑起来,显然也并不反对,我也不免微笑了。这个歌手表现出来的热力无限,一支歌卖到三千万张唱片,只手挽救了美国几年前日落西山的唱片业,史无前例地独得八项格莱美奖……这已当然足够塑造一个时代的英雄。然而,杰克逊真正的魅力,也许还是一种精巧的模糊,一种特别属于这个时代的模糊。小说家韦勒(Sheila Wellre)前些年曾有一篇文章描述过他,当时杰克逊刚结束了一趟全球巡回演出,所到披靡。韦勒写道,杰克逊是个“部分成人部分孩子;既像情人也像儿子;虽是黑人却有白人的眉目轮廓;充满城市的狂热和新潮流的气息。却又仿佛一吹即散的精灵,不带走人间烟火;他的舞台演出技巧无懈可击,但动如脱兔的同时,却又腼如处子;他的声调面容都使他兼具男性和女性的特质……”当杰克逊穿着发亮的黑色紧身衣,环佩叮当,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时,我们看到的是他鲜明的具体形象,然而他的介乎两性、跨过年龄层、似尘世似脱俗、横扫歌坛的气质,岂不是更切合了一个模糊时代的品位!

⑤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竞技场上的金牌得主不多时便无人记得,畅销书和作者的光彩只能维持到新的排行榜上市为止,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媒体上发五分钟光亮.就销声匿迹了……在这样一个英雄乍生乍灭的时代,模糊本身便也是一个特色,且熠熠然切合了时代的面目吧。

【小题1】第③段横线上填人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 但B.如果 就C.即使 也D.只有 才
【小题2】本文第③段从_______________的角度、第④段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论证了“我们的时代是一个面目模糊的时代”。
【小题3】简述第③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4】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精巧的模糊”指的是杰克逊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20字以内)。
【小题5】对本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军成为谐角,杀人大盗一夜成名,折射出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模糊。
B.“都在往中间地带走”,表明人们对抽象意念的认识越来越不清晰。
C.作者认为从社会层面或家庭根源看,再可恶的人都有值得原谅的理由。
D.文章结尾用“特色”“熠熠然”讽刺了缺乏基本判断标准的时代面目。
【小题6】文章结尾指出“如今的时代,原也是个英雄短命的时代”,你认可作者的判断吗?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18分)
晏阳初在定县
艾云
风吹着,非常清冽,但仍然冷得砭骨,他将围脖又绕了一圈。
晏阳初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他眯着眼睛,非常享受地呼吸着。旋即,他的心又开始发沉。
他已经走了许多村庄,每到一处,他看到的是凋敝的村落,薄薄的茅草搭建的房舍下,闪出的是一张张如干涸泥土般皴皱无华的面容。这些种田人,曾经披星戴月,耕耙犁耧,供养了许多人的吃食。现在,他们没有任何吃的,只能束手待毙。令人震惊的庞大死亡数字,已不单是数字,而是多少条人命,就那样訇然倒下,倒在炕头、门口和庄稼地。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几尽灭绝的惨景,不堪入目。
35岁的晏阳初,1928年走在定县的乡村小路上。乡村的个人编年,由于这个人的出现,开始有了一种全新的内容和意义。
飒飒地,风吹在油绿的槐树上。他走着,健康挺拔的他,迈过土辙,迈过田塍,走在中国的乡野。他决定从此把自己的年华、精力、所学知识,都献给这苦难深重的土地。
抬眼望去,远处,隐约氤氲中的燕山山脉,逶迤连绵着,似有旷世传唱的燕赵悲歌之余韵。
他一边想,一边走着,正好走到一块麦田。一垄垄的麦苗在黑色的泥土里正分蘖出一簇簇新的叶脉。他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捋尽苗叶儿上的土屑。他的思绪仍在活跃中。他想,帮助穷苦的人,不是那种俯视的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扑下身子,双脚踏在泥泞中,去切实体验他们的愁苦与悲伤。他了解了中国的农村现状以后,不无痛心地看到,在农民这里,贫、弱、愚、私像四条绳索正捆住他们。这绝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而是诸多合力拧成了戕害他们的粗大的紧箍咒,他们在艰于呼吸中,一天天接近人类灾难的最底深渊,苦苦挣扎。
晏阳初拍了拍手上的泥土,缓缓地站起来,在地头踱步。他已经跑了一天,现在已是傍晚,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
乡野之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是那么美妙啊。这里的人们,不该生活的那么苦啊。
晏阳初初步拟定了几个方案。如果治贫,先要抓生计教育;如果治弱,就要抓卫生教育;如果治愚,就得抓识字教育;倘若治私,则必须进行公民教育。
陆陆续续的,从全国各地自愿来到定县,以各种方式为农民服务的知识分子散布在许多的村庄。这些目光清澈、浑身上下充满热忱的年轻人,他们为一种冒险精神,为乡村的建设出一把力的充实感,为一种忘掉小我投向大我的魅力无比的事业,无怨无悔地来到这里。
晏阳初走出院落,往平民教育委员会的办公地点走去。
平教会在一个青砖瓦房的小院里办公。来定县的人逐渐多起来,大家都在忙碌,脸上却有着充实和兴奋的表情。义务服务人员已经有一千多名,拿很低的薪水的有二百多名,平时都分散到各个村户。晏阳初常常很是感动。在中国,有多少热心肠,在为民族的复兴做着小事和实事。
晏阳初与正准备出发的人打招呼。他发现自己和这些同事,脸被晒得黑红,身体却一天天开始健壮。一个人充实的办法就是工作。改变传统知识分子述而不作的风气,就要成为一个双脚沾满泥泞的人。实际上,人是不需要很多的,他只要觉得过的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在自然中,与阳光、花朵、禾苗、露珠儿照面;在田间地头,与农人唠嗑、交流,帮他们解决一些具体困难,这样的生活真有意思。
晚上闲下来的时候,他捻亮了屋子里的油灯,准备阅读鲁迅的文章。他最佩服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可谓力透纸背。相比较而言,晏阳初对一些在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小说,则心存疑问。那过多的颓废和幻灭,仍然是太灰冷了。虚无又怎么样?无望又怎么样?人不还得活下去?他佩服文学家内心挣扎的勇气,那真是在煮自己的皮与肉。他自己学不来,他只是想,人无法选择时代,他只能是偶然地正好活在这时代,这是命定。选择干什么,有时也是命定。晏阳初觉得自己更适宜撩开双腿,在田野上奔跑。
在油灯下看东西时间长了,眼睛会发涩。晏阳初放下书本,躺在床上,双手托着后脑勺继续在想。
多年来的军阀混战,让百姓吃不消。他觉得近些年的党派之争,也遮蔽了中国许多本该解决的现实问题。他觉得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鲁迅所说的,缺的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中国人的功名思想,为的是给自己留在世和后世的名声。人人都在搏名声。大家都在搏。
晏阳初的面孔开始有了些激动,随后又是平静。不能完全否定人要搏名声,否则,就会少了动力。但是现在军阀在搏地盘,政治家在搏江山,就连知识分子所搏的,也无非是道德文章的青史留名。可是谁又学会了做一个悲悯的人,意识到在搏的背后,如果让民众有太大的牺牲,该是于心不忍哪!
夜,渐渐深了,窗外的迎春绽开着米色的瓣粒,发出幽香。
(摘编自艾云同名长篇散文,《钟山》2010年第3期)
(注)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1920年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回国主持平民教育工作。1926年晏阳初与一批归国博士来到河北定县,开始推行他的乡村教育计划。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始部分叙述当时农村的惨象,写出了晏阳初定县实验的时代背景,间接解释了晏阳初离开城市,到农村推广平民教育的原因。
B.晏阳初把中国农民的问题精炼地概括为“贫、弱、愚、私”,他对定县的治理方案便是针对这四大问题展开的。
C.平教会的人们拿着很低的薪水却充实而兴奋,是因为在为穷苦人民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
D.晏阳初欣赏鲁迅先生对人性深处的揭示,但对上海亭子间写作的感伤文人的作品则不以为然。
E. 晏阳初认为,中国缺的不是立志做大事的人,而是甘愿做小事业的人。他对军阀、政治家、知识分子搏取功名的做法十分鄙夷。
【小题2】结合原文,概括文中晏阳初这一人物形象。(4分)
【小题3】文中不乏简省而又精炼的环境描写。试分析“空旷的天际正由湛蓝转为灰暗,而夕阳却在西天,呈现着它最为壮丽绚烂的辉煌”这句描写的作用。(4分)
【小题4】艾云善于将小说的情节安排融入她独有的散文模式中。请就文章的线索及其作用作简要分析。(6分)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神形兼备 缺一不可

李建荣

我赞同神话是中国文学起源之观点,也认为口头文学是中国文学起源的观点是对的;由于“六经”中也包含了文字记载的神话,故也认为“文学的源头是‘六经’”的观点并没有排斥神话。

公共性的文学起源的命题,对于一个具体人而言就是,“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每个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我生命的关联:比如我自己的童年是在民间口传文学的熏陶里度过的,在童年的想象里,家乡的天空是嫦娥、后羿、王母娘娘、七仙女们的家园。这是作为人的“我”最初的对于天空的幻想,这个天空是美女和奇人的所在,是灵魂的寄宿地,这种感觉是民间神话教育的结果。神话使人一生都感觉到家园不但在大地上,也在天上。

神话是神的故事,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生命树;神话是一切故事的母本,神话作品能够起到让灵魂飞翔的作用。中国逐日的夸父、古希腊盗天火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高尔基《伊则吉尔老婆子》里的丹柯、安徒生《海的女儿》,都是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这些故事带着人们重新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激发艺术创造力。

说神话是文学的起源不只是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起源。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凡是活生态的口传文学都是源远流长的,它既能在源头像文学的发动机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原动力,又能在某一个特定的流程中对文字性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有了文字之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形成了口传与书传互动的良性循环的文学生态。我们说口传文学就是文学的起源,严密一点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

我以为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反映了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兼备的两个方面的特质。如果说神话说反映了文学内在的形象思维结构与言语形态方面的精粹,更重视文学的精神之源头,那么“六经”说更重视文学外在形式方面的题材和文学样式的丰富性。这两方面缺其一都不能担当起源阶段文学的原生态的动力功能。

口传文学与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运动机制,其“核动力”就是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三合一有机体发出的。这个有机体是神人共创的,神学、哲学、人学、文学共生的。

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的“三合一”有机体具有原始性、原生态特征,其产生的“天人交感”与“物我同一”,具体到写作上,表现出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文学体系,并且总是追求图文结合的表现。这使得中国文学的基础丰厚,神秘性、审美性和实用性高度融合,生活化、自然化特点明显,使得我们很难从内容上将文学与非文学作品一刀分开。

(摘编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中国文学的起源有多种观点,或说起源于神话,或说起源于口头文学,或说起源于“六经”,作者都认同。
B.“我的文学的起源是什么?”这是一个公共性的文学起源命题在个人身上的体现,人都要寻找神话与自身的关联。
C.民间神话能够激发人们对天空产生出无穷无尽的美好的幻想,想象着天空是美女、奇人和灵魂的寄宿地。
D.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神话或者在神话基础上形成的童话,都是各自民族文化的长久不息的生命树。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口传文学是文学的起源,准确地说就是民间文学是文人文学的起源,而作者的文学起源是民间口传文学。
B.文学“六经”起源说与神话口传起源说不是矛盾的,而是反映出起源阶段文学的形与神两个方面的统一。
C.文学起源时代的神话、哲学、文艺的有机体,是口传文学、书面文学、民间文艺与文人文艺联动发展的“核动力”。
D.神话、哲学、文艺三者合一的有机体的原始性、原生态特征,让我们难以从内容上将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截然分开。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能只把先秦典籍中记载的神话当作文学的起源,因此,文学起源并不是静止在远古的某一个时间点,而是动态的、活生态的、原生态的。
B.神话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作用是巨大的,对一个人的成长也是重要的,它带着人们回到童年,回归童心,恢复艺术思维。
C.在文字产生前,神话表现为口头文学;文字产生后,部分口传文学有了记载,发展成为“白话文学”,不过,口头文学仍然存在。
D.具有明显的养生性特征,在题材上形成了对天、人、物全面表现的体系,追求图文结合,这些是文学起源时代之文学艺术在写作上的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