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徽州道上
①傍晚必须赶到屯溪,主人刚沏的新茶喝了二道,还那么青绿,就不得不停杯启程了。皖南晴雨不定,早上还是大晴天,这会儿变脸,下起雨来。离开家乡近三十年了,北方的干燥却不曾使我忘掉家乡雨丝的记忆。中学时,每当春秋远足郊游,最怕的就是阴雨天,晚上睡觉也不踏实,担心屋檐的滴答声,那时我尚未尝过失眠的滋味,一觉睡到天亮,心里有事,四五更时会自然醒来,揉着惺忪的眼睛到天井里去仰望太空。多少次登太白楼、爬翠螺山的兴致,被这讨厌的雨丝抹掉了。
②早起听广播,说江面有六七级大风,多年不曾有过的怕雨的心情又潜上心头,昨天与那沙同志约好,上午他从合肥到芜湖,我跟他的车一道去屯溪,我们要参加的座谈会明天开始,这么大的风,轮渡能照常开吗?二十年前有次我从裕溪口过江,赶上大风,轮渡停摆,只好伫立江边,眼望长江浪涛中点点风帆颠簸远去,恨不得一脚跨过江南,去亲吻那令人依恋的青山绿水,现在可不同了。这点风算什么?十时半那沙同志准时过江了,我们从芜湖出发时,没天的急雨突然驻脚,天空明亮起来,将这座江城涤净一新。
③我平日自称是皖南人,不说黄山,连蜿南山区还未去过,那沙同志是广东人,在安徽工作多年,皖南山道跑熟了。沿途稍大一点的集镇,多半能说出它们的名字,有时还能长长短短谈些有关的风俗人情的趣话。
④中午到了宣城。李白的足迹到过这里,光凭这点,就使这座古城遐迩闻名,友人请我们尝新,泡了本地出产的敬亭碧雪,据说,这茶近年很为中外茶客称道,颇有与皖南名茶太平猴魁、黄山毛降争势的劲头,我从小随大人养成喝茶的习惯,现在每天至少要换两杯。说实语,无非是驴饮,哪里知道喝茶还有许多讲究,什么祖茶细喝,细茶粗喝,好茶的水冲出来是清的,次荼的水冲出来是浑的。我端起玻璃荼杯,茶水明净,透过浮动的新芽嫩叶,能清晰地看到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人,他是我三十年前的语文教师,现在这里的一所中学教书。
⑤这是我今天在途中最意外的收获了。年岁渐渐增大,有时出其不意地在他乡会遇上故人,交谈几句,情感也会被少年往事所牵动,今天也一样。他是熏陶我爱好文学的启蒙老师。1954年大水退潮之后,他被调到江北工作,远行时,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伙伴,曾在两岸葱绿的长堤上送别过他,五七年他因发表一篇文章遭受厄运多年,曾被放逐泾县老家务农,据说自学行医、成了附近一带有名气的郎中。前两年才彻底牛反,重返教育岗位,我细细端详他,虽然苍老了,却依旧那么干瘦,有精神;当谈起他的近况时,他习惯地做了一个为我异常熟悉的手势,说:现在还好,“还好",那就好了。至于其它原该探问的一切,我都不敢去触动它。我尊敬地递给他一支香烟,他随手接过,我划亮了火柴…
⑥在我的记忆里,他是吸烟的,烟瘾还不小呢!解放初期流行一种简装硬盒烟,一盒50支,没有牌子,比较交便宜。他的书桌上常常摊开了这样的盒子烟。有次他为北京一家杂志写稿,大概是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评吧。见我进门,放下笔,习惯地伸手摸烟,才发觉烟抽完了。我连走带跑替他上街买了几盒回来。此情此景,还在眼前。现在,我见他吸烟的神态还是老样,不自禁地微笑了,他见我点烟,也笑着说:“你头发虽白了几根,样子没大变,在街上能认出。”我问起当年一些老师,他说多年没联系了,听说多半在皖南各县。
⑦停留短促,我们又继续赶路了。雨越下越大,夹有冰雹,汽车以一小时八、九十公里的速度疾驶在弯弯曲曲的公路上,目的地快到了,远近星散着黑瓦白墙的小楼房。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
(取材于吴泰昌的同名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就写下雨,令人扫兴,但急雨驻脚,江城洗涤一新,这样写比直接写阳光灿烂更有意趣。
B.第③段介绍那沙同志的内容,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第④段作者描写李白的足迹曾到过宣城,增加了文学意味,使文章内容更加丰满了。
D.这篇散文像是一篇日记,文字淡泊,重纪实,轻评说,读来有一种亲切、平和的感觉。
E. 这篇散文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深度省察,令人称道。
【小题2】阅读第⑤⑥段,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启蒙老师是怎样一个人。
【小题3】文章结尾写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正行进在徽州古道上”这样写有何妙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05 06:02:5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幸福

①近日,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冯象先生做客华东政法大学,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讲座从前段时间热极一时的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的对弈说起。抛开对弈的棋局不论,仅从人工智能(AI)的角度来看,此次对决就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因为,AlphaGo的设计是从完全信息博弈的游戏里战胜了人类顶尖棋手。所谓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参与双方都完全了解规则,并且具备学习规则的能力。这便引发了冯象的兴趣:假如机器在一切规则清晰、任务明确的工作上都能取代人类的话,那人类社会将如何应对?
②AlphaGo的人工智能运用范围只是围棋。但是,从它展现出的人工智能的潜力来看,如果类似水平的人工智能可以在通用智能上获得发展,在自然语言上有更为广泛地运用,那么人工智能或许就不再是被人类所利用的对象,而可能与人类平等共处了。
③当人工智能扩展到其他领域,当它们与人类在操作方面不相上下,甚至超过我们的时候,人类的生存状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冯象从他熟悉的法律领域说起。他推测人工智能将会在法律领域获得广泛运用,这是同人工智能的算法与法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法律事务要求规则统一,绝大部分案件信息透明,可以运用明晰的规则做出断案。今天大量的司法从业者只要遵从法律条例,就能够正确完成工作,而人工智能在不久的将来会游刃有余地处理此类案件。人类只剩下   
④如此一来,人工智能便从自然科学领域冲击了现有的法学人员结构,甚至会影响到大学的法律专业。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法律争论都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理清思路,就像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不能离开电脑一样。法学必须要变革的危机时刻即将到来。人类究竟是选择与机器合作,还是选择让机器彻底地自动化,以至于人类完全不用操心这件事情?
⑤这种担心是不是过早了呢,或者想象力过于丰富了?其实不然,写作《资本论》时期的马克思曾经写过有关机器问题的笔记,他在19世纪就从经济学与哲学的视角分析了机器能够解放劳动力的可能性。在他的基本判断中,进入生产领域的机器最为重要的贡献是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生产资料的生产不再由人来完成,而是由机器来完成。于是,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
⑥在不久的未来,当人机相处就像现在人与人之间相处这样平常的时候,人与机器之间的交往规则,也一定同人与人之间一样,需要伦理与法律的规范。人类交往的伦理意义是,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套文明传统的支撑,语言、习俗、禁忌等等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交往提供了伦理依据。
⑦一旦具有全面克服自然语言的机器人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并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广泛协作,那么人机关系就将从目前的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进发为日常交往行为。人机交往将和人际交往一样,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微信公众号!今天人类提前设想人和机器的伦理与法律关系并非多虑,要知道时至今日,哲学、伦理学与社会理论仍在研究社会内部宽泛的合理性,研究规范行为、表达行为等等人类实践如何真正在共识中建立交往实践,避免误解与冲突。
⑧冯象提到,人类可以继续讨论究竟以何种方式制定人机相处的原则,首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支撑着人类价值的现代文明制度。就现有情况来看,人类社会面临着几项无可争议的前提事实:(1)人工智能逐步取代劳动力之后,大量劳动力将失去工作机会,转向依靠由人工智能创造出的社会福利才能生活;(2)建立公平公正的福利社会已成为人人向往的共识,发达国家必须无限提高福利水平;然而,就今天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来看,人类社会现有的私有制及其理念尚无法兼容人类自身的问题,前往欧洲的难民在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欧洲社会一方面出于人道主义理念不得不接收难民,另一方面也为难民在现有社会秩序与经济结构中的安置大伤脑筋。最终,人类的现代文明制度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尊重人的价值、服务于人的价值,不仅是当前的难题,也将是来来的难题。
⑨冯象认为,人的问题就是有关幸福的问题。他引用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最后部分有关第七天的讨论作结,“第七日,创世结束,上帝歇工。他为第七日赐福,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上帝完成了创世,休息了。”“那时候我们会充满和洋溢着福泽与神圣,我们将会休息。”冯象说,第七日一定要属于人类,这意味着人类未来的命运一定是要属人的。人与机器的和谐共处,无论具体上如何实现,最终人们一定要在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未来,获得属于人性的幸福。
【小题1】第⑨段中“第七日”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的时候。
【小题2】根据上下文在第③段的横线处补上恰当的内容。
人类只剩下_________
【小题3】对第⑧、⑨段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还不能完全尊重人的价值,这是文明社会面临的难题。
B.人机相处的原则首先要考虑人的价值以及现代文明制度。
C.欧洲难民危机是人类现有的社会秩序与人类价值观的矛盾。
D.不管人机以何种方式相处,人类最终会获得人性的幸福。
【小题4】概括文中马克思和冯象分别从怎样的视角认知“人工智能”和人类的关系。
【小题5】冯象先生开讲“AI伦理和法学的危机”,最终却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幸福”。你认为这个讲座是否离题,请根据讲座的思路来做分析。

同类题3

阅读《看社戏》选段,完成后面的题。
今晚出的戏码叫《老包坐监》。关于包公的戏,民间早已演得烂熟。最著名的当首推《铡美记》了。我小时看过这个戏的京剧,却丝毫不记得还有个什么《老包坐监》。我生疑这戏绝不是包公戏的正宗嫡传,早出“五服”了。看来这又是当地人的别出心裁,生造出来的老包新传。如此编下去,包老爷不仅可以坐监,且能逃狱,乃至东山再起,挂帅讨征哩……
姑不论戏码怎生地瞎编乱造,台上的老包却唱得十二分地卖力,血气沸腾,声贯丹田,包括那一招一式都功候极深,成熟到家。惜乎的是那些配角,不是唱得跟不上锣鼓眼儿,便是手脚动作不配套。好在这些小小的瑕疵,并不能打退台下看客的热情。豫剧毕竟姓豫。
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是拥有剧团最多的全国第一大剧种。它的腿最长,生命力最强。它不像京剧那么多的老框老套,也不像昆曲那样的高深古雅,它的全部特征个性,就在于它的不搭架子,不囿陈法,土极且又俗极上。由于河南地处中原,五方杂居,便在客观上形成了豫剧兼收并蓄的优点。不分调名,亦无板眼,乃“郑声之最”。有人统计,单就《朝阳沟》一出戏,便有越调、曲剧、道情和河南坠子等数种。无怪乎当地有俗谚:“一清二黄三越调,梆子戏是胡乱套。”可别小觑轻贱了这胡乱套,它不仅是豫剧的一大特点,还是迎合自己的“衣食父母”——掏农民腰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目前戏剧日渐式微的情形下,似乎还独有这个胡乱套的豫剧,未见衰败蔫垮,不靠官办俸禄,活得有滋有味。
⑴作者对瞎编乱造的《老包坐监》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要这么写?
⑵请概括豫剧“未见衰败蔫垮”“活得有滋有味”的原因。
⑶试概括节选部分的大意。
⑷作者是怎样探讨豫剧长盛不衰原因的?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兰

季羡林

⑴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⑵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⑶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它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⑷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⑸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用农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⑹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于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猫的规律,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⑺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在校园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⑻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她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兰开花的时候,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触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⑽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婉如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加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⑿到了今天,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⒁我年届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是我成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成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有删改)

【小题1】文中两次描绘了二月兰“宅旁,篱下,林中,……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请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小题2】第五节划线句子“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有什么含义?
【小题3】根据上下文,分别解释文中两个划线句子里“悲”与“欢”的含义。
(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2)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小题4】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展现真情、真思于情景接触之中,创造出令人难忘、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B.坐着借二月兰点染自己的悲欢,感叹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短暂,表达了自强不息的情感。
C.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主要运用了拟人、夸张和反复的修辞。
D.本文语言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叶蕴含了典雅之美。
【小题5】文章为什么以“二月兰”为题?试做简要分析。
【小题6】请结合全文,探究季羡林先生在文中所寄寓的情感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