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题
阳关月
扬之水
从敦煌城里坐了开往南湖的最后一班车,到阳关下车,已是薄暮时分。汽车在阳关并没有站点,招呼了司机,才在这停了下来。看着汽车呼啸而去,消失在伸向天边的公路上,好像一下子被孤零零抛在旷野中——大漠黄昏,好有几分凄凉。
缘着沙滩,有路没路地往前走。滩上遍生着罗布麻和骆驼草。可爱的是一泓清水流泻其间。四野无人,只觉得那斜斜的残阳,比我脚步更快,一点点遑急地退下去。
此处阳关故址是1974年才确定的,于是有了一块标明身份的碑,成为一个已无阳关的阳关——不过是墩墩山一个汉代的烽燧。在墩墩山周围绕行,烽燧下面的坡地,猛踏一脚下去,空空有声,里面正不知埋藏了何等的秘密。山前的茫茫砂碛,被称作古董滩。据说阳关故址的确定,便是依据滩上发现的大量历史遗物。如今这里仍有不少陶片之类的古物遗存。
距这里95公里,是党水之源的雪山——阿尔金山。在阳关故址碑前极目四望,方圆百里旷无人迹,天地间除几只苍蝇嗡嗡飞着,再听不到别的声音。无名氏的《瓜沙道中》诗这样写道:“阳关古道接大荒,官杨零落不成行。阴沉日色连云白,暗淡风沙入寒黄。鸿觅稻粱衔矢石,人拼骨肉战冰霜。唐蕃汉垒今何在,秦月依依照古疆。”回味诗句,立在空旷中,仍能体味那萧萧的悲凉。暮色四合,视野中只有墩墩山的烽燧兀立在高阜上,守候着一片静寂,天边的最后一抹绛紫,渐渐转作深蓝,一点一点地,黑定了。
想起一个红柳娃的故事:茫茫大漠的红柳树间,有一尺来高的小人叫红柳娃。捉到他,会哀哀叩头求告,放他走,则跑出一段路又折回身,仍是遥遥地叩首。屡奔屡止,直至追不及。这很像是幻觉,而人在极度寂寞中,是会产生幻觉的。
不过,上溯两千年,这里何尝寂寞呢。阳关以南是玉门,那时车辚辚马萧萧,使者、商人,冠盖相望,不绝于道。金戈铁马,汉军挥师西向,更是屡屡打破旷野中的寂寞,那正是汉武帝的辉煌业绩之一。
在汉武帝当政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巩固了;朝纲制度模式化了;儒术正式纳入政治轨道了;疆域的开辟也达于空前。他雄才大略,号令天下,统帅一切,举全国之力不容置疑地建立他所要的非常之功。但后世对汉武帝的评价并不一致。蓬莱银阙、露溥金掌的求仙生涯不必说,就是开西域击匈奴,也有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之讥。只是,仍然要说他是伟大的。不仅在于他有能力成就他的功业,也同样在于他有能力破坏自己的功业。因为他的伟大永远与权力联系在一起,晚年他发布了“轮台罪己之诏”,纠正了方针大政上的失误,但连这种自我批评,也只能用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
辉煌的、悲壮的、惨惨戚戚的历史,都融化在古董滩上,又被日精月华铸为荒寂的、苍凉的一片。这一片辽远的寂静,没有虫声鸟语,此刻连苍蝇的嗡嗡声也早消逝了。“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这是王充的求实精神。但所谓知今,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今;知古,也只能知一己目之所及的古——这“所及”要受多少限制!
天黑很久,渐渐的,才有星星露出来。从坐着的方向看去,北斗星的勺正对着墩墩山的烽燧。只是,怎么不见“秦月依依”呢?那独与大漠、云天相往来的冷寂的月!
“满天星的,没有月亮喽。”守关的老吴说道。不觉憬然而悟。是不是满天星斗的夜空,就一定见不到月亮?那么明月高悬的时候,还能见到星光灿烂吗?
夜宿小屋。从窗帘遮不到的地方,仍能见到一小片天,一小片缀满了星星的天。
阳关今夜,没有月。
(选自《现代散文名家名作选》,有删改)
【小题1】文中今日阳关和古代阳关各有什么特点?采用古今对比的写法有何作用?(6分)
【小题2】 第四段文字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小题3】 分析文中“伟人的时代,常常是伟人一个人的时代”这句话的含义。(4分)
【小题4】 结合全文内容,探究作者以“阳关月”为题的意图。(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9-28 06:07:4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里山看云  从维熙
早上三点,与我同行的朋友便出发去阿里山巅看日出了。他们要爬很高的坡,走很远的路,然后乘小火车,奔往观看日出的大山峦峰。我喜欢水,而不爱山。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步出阿里山宾馆。
阿里山还在沉睡,只有山麓上几盏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我沿登山的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次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的轻微声响,就是这里的唯一的音乐。天上还有残星挂在天穹一角,我忽然记起古代一首童谣诗:“天是棋盘星是子,地是琴键路是弦。”真是妙不可言。过去,我只是从台湾省地图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而今天我却独步阿里山,这本身就是使人痴醉的歌。
不知什么时候,那些鸟儿睡醒了,在林中吟唱第一支歌。那是一只北方也有的布谷,高歌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一”·我在儿时的家乡就听过这支歌,农民说它唱的是“赶快布谷一赶快布谷一一”,但是乡亲们把它的歌人性化了,变成了“光棍好苦”。想不到一泓碧波相隔的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这只穿梭于阿里山丛林的鸟儿,错把初秋当作阳春五月了?不,或许它是在吟唱两岸的相思之苦吧!
接踵而来的是百鸟合呜。我分不清那些鸟儿的姓名,也无法得知它们是躲藏在哪儿歌唱;反正那鸟儿的大合唱,完全打破了阿里山的沉寂。我惬意地坐在一块石板上,静听着这动人的森林音乐会,记忆中我曾有缘聆听过这独特的鸾凤合鸣,那是在祖国大陆的长白山,那是在祖国边陲大兴安岭,在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鼓浪屿。记得,那天沿着海岸神游,在与金门发生过炮战的何厝,我曾用望远镜眺望台湾岛的形影。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海岸神游路过当年郑成功陈设于斯的古炮台时,不知是哪位游客,在生了锈的炮口上插了两枝盛开的杜鵑花,我当时很为那两束花儿动容。
阿里山上也有杜鹃花。这是在天色微明时,我从山坡上看到的。她躲藏在亚热带植物家族的襁褓之中,与三角梅、美人蕉等花卉同林而居,色彩显得更加娇艳。我走过树丛花海,信步向山腰走去,由于少了林木遮眼,顿感阿里山的巍峨奇秀,它像是一条灰褐色的海鲸,跳海而出斜卧在陆地上,那高耸的头仲向天穹远处,那尾究竟伸向哪几,我是看不到的。心旷神恰的同时,我也为登山去观日出的同伴扫兴,因为我在仰望这条“海鲸”时,看见了天上的流云,有云的早晨是无法看到日出的,我有点窃喜没有去看日出。
在这儿看云,令人瞎想无穷:一片片白絮在天空时而组合为一,时而又化为片片桅帆各自远去;间或露出一隅如海的蓝天,但是那一线碧蓝很快被白云吞噬了。云在天穹下不断变化着身影,一会儿它像古埃及人面兽身的狮子,一会儿它又像一只温顺的波斯猫;一会儿缳是金戈铁马的决斗,一会儿它又像是白衣素螭缟的仙女在瑶池浴后起舞……这种云的诡谲无形变幻,那真是难得的一乐!
更让我心醉的是,这是我从没涉足过的中国一隅,在这儿独自一人观云,不是难得的人生乐事吗?!我早在1986年的中秋之夜,面对窗外一轮皎月,曾写下过这样一首题为《遥望海峡》的诗:
你是一滴水/凝聚着/宝岛的云/琼山的月
是一束浪/亲吻着/断裂的岸/塌落的崖
你是一支箫/低奏出/南来的眸/北来的盼
你是一缕风/吹动了/情殇的帆/寻故的船
今天,一条大陆来寻亲的船,载着我们十几个人,终于叩访宝岛来了。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
山林里传来的嬉笑声,撕碎了我的思绪,那是从阿里山云中走出来,到山下去上学的儿童,接着有摩托声声,那是上班族人员到山下上班。百鸟啼嗚声消失了,阿里山立刻从无声的禅境中,还原成了人世间的一座石山,不久,山峦中有了我热悉的声音,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早知空跑一趟,还不如与老兄一块儿在这儿逋遥呢!”
2005年5月初修订于北京
(文章有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描写山麓上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轻微声响”,用笔细腻、生动,表现清晨阿里山环境的凄清与冷寂。
B.听阿里山百鸟合鸣时,作者回忆起了长白山、大兴安岭、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厦门鼓浪屿的鸾凤合鸣,这是为了显示作者善于联想。
C.文章结尾写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与开头朋友三点出发的热情形成了鲜明对照,突出了作者的得意与对他们的嘲笑。
D.“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是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向读者呈现“渴望两岸统一”的主题。
【小题2】作者写阿里山布谷鸟时强调这种鸟“北方也有”、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又着力交待布谷叫声为“光棍好苦”,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3】文中插入作者1986年中秋之夜写的诗《遥望海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片树叶
(日本)东山魁夷
自然景物令人赏心悦目,这个体验是我在战争中获得的。那时想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就要熄灭了,处在这样的境况里,才发觉自然景物却充满了旺盛的活力。于是,我被强烈地震撼了。过去在我的眼里,这些景物都是平淡无奇、不堪一顾的呢!
战争结束以后,在贫困的年代里,我也陷入了苦难的深渊。冬天,我伫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峦上,大自然和我紧密相连,这才使我的心感到充实而满足,我心中产生了对生活的切实而纯真的向往。
我喜欢古拙、小巧的城镇。在那里,连房屋的墙壁上都浸染着几代人的体温。我感到,山城镇里人们的生活保持着人们特有的悠然情调。我看到,德国的古都的每个窗边都开着美丽的花朵,那是向过路人亲切问候的语言。从屋内看,花朵全向外头开放,得不到从马路上看过来的美感。而且,窗户的造型也显得十分精巧有趣。
我注视着院子里的树木,更准确地说,是在凝望枝头上的一片树叶。而今,它泛着美丽的绿色,在夏日阳光里闪耀着光辉。我想起当初它还是幼芽的时候,我所看到的情景。那是去年初冬,就在这新叶尚未吐露的地方,吊着一片干枯的黄叶,不久它就脱离了枝条飘落在地上。就在原来的枝丫上,你这幼小的坚强嫩芽,生机勃勃地诞生了。
任凭寒风猛吹,任凭大雪纷纷,你默默等待着春天,慢慢地在体内积攒着力量。一日清晨,微雨乍晴,我看到树枝上缀满粒粒珍珠,这些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着雨水在闪闪发光。于是我感到百草在催芽,春天已经临近了。
春天终于来了,万木高高兴兴地吐翠了。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陈叶,早已腐烂成泥土了。
你迅速长成一片嫩叶,在初夏的太阳下浮绿泛金。对于柔弱的绿叶来说,初夏,既是生机旺盛的季节,也是最易遭受害虫侵蚀的季节。幸好,你平安地迎来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们织成浓密的青荫,遮蔽着枝头。
我预测着你的未来。到了仲夏,鸣蝉将在你的浓荫下长啸。等一场台风袭过,那啾啾蝉鸣变成了凄切的哀吟,天气也随之凉爽起来。蝉声一断,代之而来的是树根深处秋虫的合唱,这唧唧虫声,确也能为静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绿意,不知不觉黯然失色了,终于变成了一片黄叶,在冷雨里垂挂着。夜来秋风敲窗,第二天早晨起来,树枝上已经消失了你的踪影。只看到你所在的那个枝丫上又冒出一个嫩芽。等到这个幼芽绽放绿意的时候,你早已零落在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
这就是自然,不光是一片树叶,生活在世界上的万物,都有一个相同的归宿。一叶坠地,绝不是毫无意义的。正是这片片黄叶,换来了整个大树的盎然生机。这一片树叶的诞生和消亡,正标志着生命的四季不停转换。
同样,一个人的死关系着整个人类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欢迎的。但是,只要你珍爱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珍爱他人的生命,那么,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庆幸。这就是我观察庭院里的一片树叶所得到的启示。不,这是那片树叶向我娓娓讲述的生死轮回的要谛。
(有删改)
请结合文本探究,我们能从一片树叶中获得哪些感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个题。
在河之洲
陈忠实
①车过渭河,田堰层叠的渭北高原,被青葱葱的麦子覆盖着,如此博大深沉,又如此舒展柔曼,让人顿然生发对黄土高原深蕴不露的神奇伟力的感动。
②我的心绪早已舒展欢愉起来,却不完全因为满川满原的绿色的浸染和撩拨,更有潜藏心底的一个极富诱惑的期盼,即将踏访2000多年前那位“窈窕淑女”曾经生活和恋爱的“在河之洲”了。
③我是少年时期初读那首被称做中国第一首爱情诗歌的。一诵便成记,终生难忘。在河之洲,在哪条河边的哪一块芳草地上,曾经出现过一位窈窕淑女,而且演绎出千古诵唱不衰的美丽的爱情诗篇?神秘而又圣洁的“在河之洲”,就在我的心底潜存下来。后来听说这首爱情绝唱就产生在渭北高原,却不敢全信。直到朋友确凿而又具体地告诉我,洽水在合阳县投入黄河,这一片黄河道里的滩地古称洽川,就是千百年来让初恋男女梦幻情迷的在河之洲。我现在就奔着那方神秘而又圣洁的芳草地来了。
④远远便瞅见了黄河。它冲出禹门,又冲出晋陕大峡谷,到这里才放松了,温柔了,也需要抒情低吟了,抖落下沉重的泥沙,孕育出渭北高原这方秀美的河洲。这里坦坦荡荡铺展开的绿莹莹的芦苇,在人初见的一瞬便感到巨大的摇撼和震颤。那潜存心底的“在河之洲”,完全不及现实的洽川之壮美。
芦苇正长到和我一般高,齐刷刷,绿莹莹,宽宽的叶子上绣积着一层茸茸白毛,纯净到纤尘不染,我漫步在芦苇荡里青草铺垫的小道上,似可感到正值青春期的芦苇的呼吸,我自然想到那位身姿窈窕的淑女,也许在麦田里锄草,在桑树上采摘桑叶,在芦苇丛里聆听鸟鸣。高原的地脉和洽川芦荡的气颤,孕育出窈窕壮健的身姿和洒脱清爽的质地,才会让那个万众景仰的周文王一见钟情,倾心求爱。就在这莽莽苍苍郁郁葱葱的芦苇荡里,留下《诗经》开篇的爱情诗篇,萦绕在这个民族每一个子孙的情感之湖里,滋润了2000余年,依然在诵着吟着品着咂着,成了一种永恒。
⑥雨下起来了。芦苇荡里白茫茫一片铺天盖地的雨雾,腾起排山倒海般雨打苇叶的啸声,一波一波撞击人的胸膛。走到芦苇荡里一处开阔地时,看到一幅奇景,好大的一个水塘里,竟然有几十个人在戏水。这个时月里的渭北高原,又下着大雨,气温不过十度,那些人只穿泳衣在水塘里戏闹着,似乎不可思议。这是一个温泉,大约从文王向民间淑女求爱之前就涌流到今天了。温泉蒸腾着白色的水汽,像一只沸滚的大锅,一团一团温热湿润的水汽向四周的芦苇丛里弥漫,幻如仙境。洽川人得了这一塘好水,冬夏都可以尽情洗浴了。温泉自地下冒涌出来,冲起沙粒,对浴者的皮肤冲击搓磨,比现代浴室超豪华设施美妙得远了。在洽川,这样的泉有多处,细如蚁穴,大如车轮。《水经注》等多种典籍都有生动具体的描绘。现在成了各地旅客观赏或享受沙浪浴的好去处了。
⑦这肯定是我见过的最绝妙的温泉了,也肯定是我观赏到的最壮观最气魄的芦苇荡了,造化给缺雨干旱的渭北高原赐予这样迷人的一方绿地一塘好水,弥足珍贵。我在孙犁的小说散文里领略过荷花淀和芦苇荡的诗意美,前不久从媒体上看到有干涸的危机,不免扼腕;从京剧《沙家浜》里知道江南有可藏匿新四军的芦苇荡,不知还有芦苇否?芦苇丛生的湿地沙滩,被誉为地球的肺。无需特意强调,谁都知道其对于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功能。
⑧在黄河滩的洽川,芦苇在蓬勃着,温泉在涌着冒着,现代淑女和现代君子,在这一方芳草地上,演绎着风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在河之洲” 美丽的芦苇荡、在温泉中尽情洗浴的人们,真实地再现了《关雎》中的社会生活。
B.第④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奔腾汹涌的黄河,冲出峡谷到了洽川一带后变得宁静舒缓,突出了在河之洲的开阔壮丽。
C.“在河之洲”引发了作者对芦苇荡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和谐生态遭到破坏的忧虑以及对人类与大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
D.本文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草一故乡,一土一深情,作者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渭河流域(关中)充满了深情。
【小题2】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小题3】赏析第⑤段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色和表达效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传记,完成后面题目。
黄永玉:大师之境
王维强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风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小题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
A.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
A.
【小题3】概括作为艺术家的黄永玉的性格特点
A.
【小题4】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他为什么这么说?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